第一篇:反渗透净水机标准与技术创新 杜弘道专题
反渗透净水机标准与技术创新(1)
作者 杜弘道
2011年4月QB/T4144--2010《家用及类似用途反渗透净水机》行业标准(以下简称QB/T4144标准)发布实施,多年来净水机行业由于标准缺失无章可循,乱象丛生的局面可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该标准最大的贡献是为家用反渗透净水机正名。
家用净水机行业起步晚发展快,全国现有各类生产企业约3000家,多数为组装加工企业。纵观行业现状,综合实力强、技术先进、具有开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少,生产条件差、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的小型、微型企业居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十分突出。家用净水机是供家庭或类似场所自产自用的净水设备,使用分散,水质和供水条件差异大,使用对象基本上为非专业人士,缺乏技术、不善维护、对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适用性要求高,其产品标准不仅具有日用家电特点还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通过学习发现QB/T4144标准与相关标准比较在安全性、耐久性等方面虽然有所充实,但在实用性方面仍须进一步提高。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创新,我们在执行引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同时,还应遵循标准化法“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所赋予的责权,制定出水平更高、要求更严、实用性更强的企业标准。现就反渗透净水机标准与技术创新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家用反渗透净水机标准的术语定义
产品用途、工作原理、产品结构、技术性能、质量要求等术语和定义的准确性是制定产品标准的基本原则。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反渗透净水机进入中国以来,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产品命名,其称谓有“反渗透净水机”、“纯水机”、“超纯水机”、“纯净水机”、“小分子团纯水机”等等五花八门。官方发布的规范、标准也不统一,例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上同一种产品有的称为“反渗透净水器”,有的称为“纯水机”。有的没有参照GB/T20103《膜分离技术 术语》的规定,对反渗透原理各自表述,例如:“原水通过半透膜时只允许水透过,其他物质不能透过....”这种表述容易造成误解。中外权威文献对反渗透原理的表述是:“原水通过理想半透膜时只允许水透过其它物质不能透过....”。这里的“理想半透膜”只是科学实验中的一种假定,与实际情况是两码事,迄今为止只允许水透过,其他物质不能透过的反渗透膜还没有问世。
产品定义不当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任意夸大产品功能、概念炒作之风盛行,违背科学原理的虚假宣传、盲目追凤、标新立异,给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屡见不鲜。
反渗透是现代饮用水膜分离技术中截留精度等级最高的,与其他
膜法技术相比按精度等级由高到低排列于下:反渗透(RO)属离子与小分子级,可去除0.0001微米(μm)的颗粒杂质、相对分子量大于150-200道尔顿(MWCO)的有机物;纳滤(NF)介于离子与分子级之间,可去除大小0.001μm的颗粒杂质、相对分子量大于200-400 MWCO的有机物;超滤(UF)属分子级,可去除大小0.002-0.1μm的颗粒杂质,相对分子量1000-100000 MWCO的有机物;微滤(MF)属大分子级,可除去粒径0.1-1μm的杂质。反渗透具有广谱性,对于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反渗透不仅具有高效去除有害成分功能,而且具有脱盐(指水中溶解性盐及各种导电介质)的特殊功能,脱盐率高达95%--99.5%,在净化高硬水、苦咸水等特种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超滤、微滤、活性炭等水处理方法所不具备的。
水质纯度常以溶解性总固体(TDS)来衡量,或用电导率表征,电导率越低水质越纯。水处理专业常将水质划分为软化水、脱盐水、纯水和高纯水(超纯水)四类:软化水 指将水中的硬度(钙、镁离子)降低或去除到一定程度的水,含盐量不变或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脱盐水 是指将水中容易去除的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强酸、强碱部分碱性氧化物等)去除到一定程度的水,剩余盐1-5mg/L、电导率1—10μs/cm ;纯水 是指不仅将水中的强电解质去除到很低程度,又将难以去除的硅酸、二氧化碳等不易去除的弱电解质去除到一定程度的水,剩余盐1mg/L以下、电导率0.1—1μs/mc ;高纯水 是指既将水中电解质几乎全部去除,又将不离解的胶体物质、气体、有机物去除至很低程度的水,剩余盐0.1mg/L以下、电导率0.1μs/cm以下。
反渗透是制备纯水重要工艺之一,通常一级反渗透脱盐率只能达到制备脱盐水的水平,纯度高的水需用二级或三级反渗透再加上脱气、调整PH值、离子交换、电除盐(EDI)等组合工艺才可以制备出纯水、高纯水。纯净水含盐量约5mg/L,相当于脱盐水。不言而喻,只有一级反渗透+活性炭的家用净水机无论如何也造不出真正意义上的纯水。
为了将反渗透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它在饮用水深度净化领域的优势,必须对家用反渗透净水机作出准确的定义。笔者摘录两个行业标准版本及本人意见于下,供斟酌,请指教:
1、建设部CJ/T168-2002《纯水机》标准:“以反渗透膜等元件组装而成,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原水,生产纯水的日产水量400L以下的装置、可直接饮用的水”;
2、发改委QB/T4144—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反渗透净水机》标准:“以符合市政自来水或其他集中式供水为原水,以反渗透膜为主要元件与相关辅助装置组成,用于改善水质、供家庭或类似场所使用 的净水机”;
3、笔者个人意见。《家用和类似用途反渗透净水机》:“以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原水,由反渗透膜等净化单元组成,用于去除有害成分的同时将水中盐类适度去除,净化水质,改善水的舒适性,供家庭或类似场所使用的净水机”。
(二)、家用反渗透净水机的用途、使用性能
综上所述,家用反渗透净水机从理论到实践都不具有制备纯水功能,将其称为“纯水机”是名不副其实,有的企业标准将其命名为《纯净水机》也不一定恰当。众所周知GB 17323《饮用纯净水》标准电导率为≤10μs/㎝。换算得知,脱盐率为95-98%的家用反渗透膜只适合用电导率200-500μs/㎝、换算成溶解性总固体约为120-350㎎/L的原水才能制备出纯净水。然而卫生部涉水卫生许可规定家用反渗透净水机“使用范围:以市政自来水为水源”,自来水标准的溶解性总固体(TDS)指标为≤1000㎎/L,而你的《纯净水机》只能适合TDS小于350㎎/L的自来水使用,等于是缩小了产品市场覆盖面,自己给自己戴上了紧箍帽。
过分追求水质纯度不仅限制了反渗透净水机的使用范围,而且对节水降耗、产品更新十分不利。回收率低,浪费水资源是家用反渗透净水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将目前25%(QB/T4144标准规定不小于30%)的回收率提高一点,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中与盲目追求水质纯度有关。
按照反渗透系统水流量和物料平衡原理:进水流量=成品水流量+浓水流量;进水溶质(TDS)含量=成品水溶质含量+浓水溶质含量。在进水流量和溶质含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提高回收率、浓水流量随着减小浓缩度增高,成品水流量随着增大纯度(TDS)降低。因此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应用系统工程适当提高回收率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对改善水质有利。
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水的矿物盐含量(TDS)与人的味觉有直接关系。自来水国家标准编制说明资料提示:“TDS少于300㎎/L的水口感极好,300--600㎎/L好,600--900㎎/L一般,900--1000㎎/L差、大于1200㎎/L无法饮用,但水质太纯平淡无味反而影响口感”。国际优质饮用水都将TDS作为水质感官舒适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例如:国际瓶装水协会(IBWA)推荐的舒适水TDS为170㎎/L,日本快适水TDS为30-100㎎/L。我国自来水标准(GB 5749--2006)TDS为≤1000㎎/L;饮用净水(CJ94--2006)TDS为500㎎/L。
随着人们对饮水舒适性要求的提高膜法脱盐调控技术应运而生。将反渗透净水盐含量控制在理想水平,既满足身体健康对矿物质的需要,又改善水的舒适性,节约水资源,消除水垢危害具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该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将这这
项新技术移植到家用反渗透净水机上,并取得成功。
从理论到实践均证明反渗透不仅能生产纯净水,还能生产矿物质含量适中、健康性好,口感好的其它优质饮用水。要提高家用反渗透净水机回收率必须解决好与成品水纯度(TDS)的关系。反渗透=纯净水的观念不转变提高回收率的症结就难以解开。
(三)、关于总净水量和整机终端出水量 QB/T4144—2010标准对“总净水量”(卫生部“水质处理器技术评审指南”规范术语为“额定总净水量”)其表述是:“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净水机的出水水质符合要求且净水流量不少于标称净水流量时,其任一净化单元进行再生或更换时的累积产水量”。众所周知,净水机的净化单元中预处理滤芯的使用寿命短,其中以头道PP滤芯寿命最短,但PP滤芯属于粗级过滤,对水质变化不起主要作用,而真正对水质影响大的是活性炭。活性炭能有效地吸附截留悬浮物、胶体、有机物、化学毒物,余氯、以及致臭物,但活性炭一旦过期失效,其微孔被悬浮物、微生物堵塞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又是产生亚硝酸盐的载体,其使用周期直接影响到产水质量。将活性炭使用周期作为衡量额定总净水量的标尺是比较合理的。
如何确定活性炭的使用寿命,参照卫生部《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50gpd(7.9L/h)反渗透净水机用400克活性炭滤芯2支时额定总净水量为2000L。按照设计规范1000克一级净水活性炭(碘值≥1000)当流量≤1L/min时额定总净水量(透过水总量)4000L,如果回收率为30%则总净水量为1200L。
如何确定额定总净水量关系到产水品质。根据卫生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检验规定》卫生功能性检验(去除有害物质功能)是根据申请书载明的额定总净水量测试的。有的企业标准将每小时9L/h的反渗透净水机额定总净水量定为204m3、,如果真的是这样在样机送检时肯定过不了关,因为超过同种规格产品额定值竟100倍难免不出问题。千万不能将反渗透膜的寿命作为额定总净水量,否则会吃大亏。
关于“整机终端出水量”(卫生部“水质处理器技术评审指南”规范术语为“净水流量”),这项指标关系到产品规格、系列型谱的制定。制定标准时应考虑到净水机的配套情况,不能脱离实际。目前净水机的膜和泵覆盖机型净水流量大致在4.8L/h —95L/h 之间。QB/T4144标准将整机终端出水量定为不小于48L/h,可能是笔误;CJ/168《纯水机》标准规定日产水量为 < 40L/D--< 400L/D 不知这种规格的净水机该如何配套?卫生部规定净水流量≥180L/h的反渗透净水机为大型水质处理器,笔者理解小于此规格的反渗透净水机都属于《家用及类似用途反渗透净水机》系列型谱之列。
(四)、脱盐率和电导率
脱盐功能是反渗透净水机的一大特征,对于改善饮水品质至关重
要。在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器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反渗透处理装置》(2001)中未将脱盐率纳入指标内容;建设部CJ/168《纯水机》行业标准中只有“初始脱盐率”而无水质纯度(TDS)要求。QB/T4144标准将“脱盐率”纳入标准内容,但仍无水质纯度要求。
改善水质舒适性不在于脱盐率的高低而在于水中盐含量的多少。美国ANSI/NSF国家标准将家用反渗透水质处理器的盐含量降低能力(脱盐率)定为≥75%,大大低于我国纯净水工艺要求,但更符合国际优质饮用水对TDS的要求。脱盐率95-99.5%的反渗透膜与脱盐率90%以下的纳滤膜(又名松散反渗透 LooseRO)同样能制出优质饮用水。
脱盐率指标对于家用反渗透净水机的实际意义在于:① 检测膜组件脱盐率;② 验证运行参数(例如回收率)是否合理;③检测水中盐含量多少,这一条对改善水质尤为重要。
检测水中盐含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重量法,另一种是电导率法,前者精确,后者简便。电导率不仅能表征水的含盐量(换算系数大致为1μs/cm电导率=0.5—0.9 ㎎/L TDS,用于测试反渗透膜脱盐率的Nacl标准液换算系数为0.5),还能间接表征水的总硬度(1μs/cm电导率=0.5㎎/L硬度,其理论误差值约为20-30㎎/L),对于检测净水机功能状态和水质都十分重要。建议将“电导率”纳入家用反渗透净水机产品水水质指标。
(五)、微生物指标
家用反渗透净水机是直饮型净水机,防止微生物污染至关重要。净水机微生物污染有两种含义:① 与水接触材料受到污染。检验方法是将整机浸泡于无菌水中,24小时后再检测浸泡水中的菌数,以判定污染程度,称为卫生安全性检验;②净水机的除菌(指反渗透)、灭菌(指紫外线、载银炭、碘树脂、KDF等)功能测定。方法是,在水中加入菌数为N×102-2×103/100ml的大肠菌群制成加标水,经净水机处理后,检测出水菌数以判定除菌、灭菌效果,称为卫生功能性检验。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做卫生安全性检验,卫生功能性检验规定由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负责。
“菌落总数”主要是指示水的净化消毒效果,并不代表致病菌,还给生产企业增加风险。美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等以及我国矿泉水(GB 8537--2008)新标准都将此项指标取消,以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等更具有意义的指标代之。建议将“大肠菌群计数”替代“菌落总数”作为净水机微生物检验指标,对加工环境和人员污染的考核更具实际意义。
“菌落总数”检测浸泡时间为24±1小时,细菌培养时间48小时。按照规定产品必须经出厂检验合格才允许出厂,也就是说需要等到三天以后,待检测结果出来时产品才能入库,这样会给生产造成困
难。不同产品对于微生物指标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饮用水标准规定,抽检时一桶水细菌超标,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并不得复检;而净水机微生物抽检不合格,是属于所检产品或者是部分产品受到污染,除非大面积环境污染,出现大范围产品污染的可能性极小。再则水的微生物污染是不能消除的,而净水机微生物污染是可以采取措施消除的,没有必要将整台产品报废。QB/T4144标准将微生物检验列为出厂检验“致命缺陷”项目,其可行性值得商榷。
建议将微生物指标纳入型式检验、生产过程检验项目。例如从库存合格产品中抽检,每月或每季抽检一次,抽检不合格允许加倍抽样复检,复检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必须消除不合格因素后才准出厂。这样既能达到质量把关目的,又利于生产。
采取防检并举以防为主是解决净水机微生物污染的有效办法。例如:① 建立符合要求的洁净工作间;② 试机时用消毒水(可用无毒、无害、无腐蚀、无刺激的胍类、季铵盐类食品级消毒剂)冲洗;③ 湿水试机后的反渗透膜用1.5%浓度的亚硫酸氢钠保护液浸泡封存于膜壳中,即使是像干式陶式膜只要浸过水也必须是湿润状态保存;④ 通水试机后用无油空气吹干;⑤ 机头、滤芯、滤筒等用热缩膜封存。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增加用水频次、减少贮存时间,让水流动起来是防止细菌滋生的最佳方法。较长时间(一个月)不用净水机,反渗透膜可添加保护液,放掉滤筒里的水保存。按时更换滤芯、特别是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活性炭滤芯非常重要。
使用环节用户除了凭知觉品尝水质好坏外没有别的检测手段。用电导笔(或TDS笔),不仅能检测水中矿物盐含量判断设备产水状况,还可以表征水质清洁度。有资料表明浊度低于0.1 NTU的水细菌、原虫卵含量比原水减少99%以上,电导率小于300µS/cm 的反渗透、纳滤水浊度在0.05NTU左右。
在反渗透之后增加紫外线消毒是强化灭菌的最佳方案,紫外线具有广谱、瞬时灭菌功能,属高效消毒,无任何毒附作用,比载银活性炭、KDF、碘树脂等中、低效消毒方法更好。辐射计量30000µ W.S/cm2的紫外线杀灭细菌病毒的时间为0.1-1 S、霉菌孢子1-8 S、藻类5-40 S,而臭氧需要15-30min。紫外灯管有两种,254nm波长的紫外线不产臭氧,185nm波长的紫外线产臭氧,用不产臭氧的紫外灭菌水中不会产生任何异味,可现产现用。现代UV254C紫外灯管寿命达8000小时。
(六)、出厂检验
QB/T4144标准规定出厂检验按组批抽检,这种方式是否可行?反渗透净水机由机械、电器、水路、压力容器、自动控制等组成,属于复杂系数较高、安全性要求也高的产品。生产类型大多数为外购零部件组装,不稳定因素多,整机厂缺乏质量控制主动权。目前多数企
业虽然对出厂产品实行全检,但检验项目过于简单,质量隐患不能充分暴露,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综上所述,如果出厂产品只实行部分抽检难以保证质量全面合格,建议实行逐台全检。
QB/T4144标准规定出厂检验大项目8项,小项目10项,如果包括“菌落总数”在内检验时间需要三天以上,不包括“菌落总数”也要十个小时以上,这样长的时间才能出检测结果生产将如何进行? 出厂检验的特点是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准确、可靠地检测判断出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对此笔者谈点个人意见。
1、关于“菌落总数”,由于检验时间长,又非“致命缺陷”不宜作为出厂检验项目。
2、关于“整机终端出水量”、“净水流量”,按照卫生部“水质处理器技术评审指南”这两项指标属于同一内容可以合并为“净水流量”。其定义是:“额定工作压力下,水温250C时每小时产水量”;测试方法:待净水机排空稳定运行1 min后,用流量计或量筒、秒表测定其水量。而不需要“稳定运行10min后,再停止进水,让整个净水机中充满水,保持2h,再重新进水,稳定运行5 min后…..测量其水量”等耗时两个多钟头的繁琐操作;“压力为(0.12±0.02)Mpa,温度为250。C的试验用水”的测试条件也让人费解,工作压力只有0.12 Mpa,的超低压家用反渗透膜迄今还未发现。
3、关于“脱盐率”。测试方法以美国海德能公司75gpd家用反渗透膜为例:“在测试压力 0.41Mpa、测试液温度25℃、测试液(NaCl)浓度250㎎/L、pH值7.5的测试条件下,平均透过水量(每小时净水流量)11.8L/h,平均脱盐率97.5%单支膜元件回收率15%”。海德能公司的测试条件是膜专业生产厂测试条件,并非水处理设备测试条件,水处理设备测试条件是根据原水水质和设计要求确定的。参照膜生产厂测试条件检测反渗透膜是可以的,但如果将此条件用于净水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显然欠妥,没有哪个设备制造商用标准测试液作为设备验收测试条件的。脱盐率的测定也不需要“连续稳定运行且至少10h后,才能收集净水”,一台50加仑净水机一个工作流程才一个多小时,而做一次脱盐率检测竟需要连续运行十多个小时,显然与净水机的实际运行工况不符。
4、建议采用出厂检验综合试验台以提高检测质量和效率。试验台由多级水泵、循环水桶、充油压力表、转子流量计、温度计、电导仪,消毒水泵及水箱、小型无油空压机,量筒、计时器等组成。
5、通过综合试验台对进水压力、净水流量、回收率、脱盐率、电导率、水质感官等功能测定。
6、通过综合试验台对水满停机、水源断水或水压不足停机、自动冲洗、故障连锁保护等控制功能测试。
7、通过综合试验台进行渗漏测试,测试压力为设计运行压力的
1.5倍,稳压5min。
8、运行试验必须装反渗透膜才能采集准确数据,使问题充分暴露,反映产品真实状况。预处理只装1支试验用滤芯。
9、将量筒测试流量改为用流量计测试;将重量法测试脱盐率改为用电导仪测试,以提高效率。
10、电气安全测试:① 对触及带电部分的防护;② 泄漏电流和漏电强度;③ 加塑料机罩,构成带绝缘外壳II类电器,或者用带漏电开关的插头代替接地保护更适用。
11、外观目测、性能试验、渗漏试验有的可同步进行以节省时间。上述检测方法有的虽然不够精确,但简单、方便、省时,可靠,足以满足家用净水机的使用要求,为逐台检验创造条件。单台净水机出厂检验加上清点装箱平均15--25分钟可完成。
(七)、原辅材料进厂检验、型式检验与生产过程的卫生质量要求。
根据卫生部、质检总局关于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原辅材料入库应向供货单位索取有效合格证明或经本单位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的规定,净水机作为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产品,将原辅材料进厂检验和生产过程的卫生质量要求纳入产品标准势在必行。
原辅材料进厂检验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 向供货单位索取有效合格证明(检测报告、合格证、涉水卫生批件等),这方面问题很大,笔者在向配套件生产厂索要质量证明时很多不能提供,有的代办公司一张质量合格证明复印件竟然开价1200元,让人瞠目结舌;② 对于原辅材料,特别是像泵、膜、膜壳、滤瓶、电器等关键件整机厂应具备一定的检测手段,例如压力测试、耐久性测试、电性能测试等,也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进厂验证抽检,否则单凭一纸合格证明是难以保证质量的。
生产过程的卫生质量要求:一方面是对厂区环境、厂房及设施、设备、人员、质量管理、卫生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可参照GB12695《饮料企业良好卫生规范》、GB19304《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标准执行;另一方面是生过程产品质量管理,设立关键质量控制点,实行自检、互检、和抽查专检相结合的三检制,使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处于连续受控状态。
型式检验是全项目检验,凡是标准要求中的所有项目都应纳入检验内容(原辅材料进厂检验和生产过程的卫生质量要求除外)。型式检验是针对整机产品。泵、膜壳、滤筒、变压器、继电器、电磁阀、电脑盒等抽检项目应放在进厂检验进行,不属于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
(八)、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标准化水平
国家标准化法规定“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推
广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并符合使用要求,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因此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创新是制定标准的重要原则,也是国家赋予标准具有强制性、指导性的法律依据。对家用反渗透净水机而言节水降耗、节能减排、安全可靠、改善水质、扩大对特殊水质和水源的适用范围等都应该在标准里有所体现、有所建树,具有指导性、前瞻性。
目前家用反渗透净水机较普遍的问题有回收率低、浓水利用方案欠佳;泵膜不匹配,小马拉大车、出力不够、失压;活性炭容量不足、超期使用造成二次污染;水路瓶颈多、阻力大、流量小、渗漏、爆管;变压器、继电器、电磁阀、失控、发热、烧毁;控制系统缺乏连锁保护功能,存在安全隐患;传统的压力伫水罐、后置活性炭是造成细菌、亚硝酸盐污染的重要根源(在没有比压力伫水罐更好的取水办法之前,笔者曾在论文中评价其利大于弊;在经过酷暑天气微生物检测试验后发现伫水罐造成的二次污染的确严重,并已经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从而改变原来看法确信其弊大于利,应该淘汰);高硬水、苦咸水、铁錳水及无压力水源等用途净水机的性能有待提高。
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产品更新亟待加速,优胜劣汰势在必行。传统的压力伫水罐、后置活性炭、进水电磁阀、手动冲洗阀、自动冲洗电磁阀、管塞接头、单向阀、废水比、四面阀、单密封滤瓶等都在淘汰改进之列。
电话:***
第二篇:反渗透净水机水效试验有关问题探讨
反渗透净水机水效试验有关问题探讨
作者杜弘道
本文是对笔者在《中国标准化》期刊2018年第9期(上)发表的《贯彻落实水效标准促进反渗透净水机创新升级》一文的补充,以回应同仁的关切。
1、根据三部委《水效标识管理办法》规定,标识管理实行企业自我声明、水效标识备案、市场监督检查的实施模式。授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备案水效标识及相关信息。水效检测可以利用自有检验检测实验室或者委托依法取得资质认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
《水效标准》属国家强制性标准,虽然“只规定其用水效率性能,并不对产品本身的技术规格或设计细节提出要求,允许创新和具有竞争性的设计”,但其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以及所包含的净水产水率、净水流量、总净水量、脱盐率、硬度去除率等技术指标,依据国家《标准化法》将成为产品标准型式检验的重要内容。建立自有水效实验室已成为生产企业质量检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必备手段。
按《办法》规定,企业自有检验检测设备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负责,但并未要求像专业检测机构那样实行资质认定。在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下,企业检测实验室可以使用比较经济的快速检测方法,在原有检验条件的基础上适当增补一些水效检测设备,投入并不算大。
2、按照《水效标准》规定,水效测试试验是以制造商标称的总净水量为一个全程,并按照产品设定的工作模式连续工作。卫生部《水质处理器技术评审指南》规定,每日至少运转8小时。全程运转时间(h)=总净水量(L)÷净水流量(L/h)。
3、《水效标准》对测定净水机总净水量、净水流量和净水产水率的试验用水做了明确规定,但现行产品标准、技术规程与水效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目前净水机制造商大都套用膜制造商《产品技术手册》的“标准测试条件”作为标称净水流量和额定总净水量的依据。然而膜制造商标准测试液是用纯水加NaCl(浓度250mg/L)配制的。氯化钠属易溶盐,该测试液只能表征溶解性总固体(TDS),不能反映硬度、碱度,加上试验回收率低(15%~18%)浓水浓缩度也低,对膜的结垢汚堵几乎没有影响,只含氯化钠的天然原水是不存在的;水效测试用水既有TDS又有硬度、碱度,试验回收率高(≥35%~≥60%)浓水浓缩度也高,对膜的结垢汚堵具有直接影响,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膜的标准测试条件只能代表该测试条件下膜的性能参数;水效标准测试条件则能体现大多数市政自来水(天然原水)条件下净水机的实际性能。
国家《标准化法》规定: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建议以强制性水效标准作为净水机产品标准中总净水量、净水流量、净水产水率和脱盐率等有关技术指标试验方法的依据。
4、现行标准、规范关于总净水量的定义是: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其任一净化单元进行再生或更换时的累积产水量。
净化单元包括PP滤芯、活性炭、软化、阻垢、反渗透膜等。不同净化单元累积产水量相差很大,如果以更换周期为2000L产水量的活性炭为标配,则与其配套的PP滤芯更换周期约1000L、软化树脂再生周期约200L、反渗透膜使用寿命2~3年,究竟以哪个为准执行上存在分歧:如果以PP滤芯为准,它属于低值易耗品不具代表性;如果以反渗透膜为准,试验周期太长达不到水效等级指 标要求。
目前生产厂家在水效指标方面基本上是与《渋水卫生批件》保持一致,但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批件》的执行也存在差异。
净化单元状况与净水机的功效相关,但问题的出现往往并非某一个单元而是系统性的综合因素。膜制造商技术规程提示:在标准运行条件下,当产水流量下降10%~15%、脱盐率下降10%~15%、运行压力上升10%~15%时说明膜已呈现相当程度的污堵,净水机已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需要对净化单元采取清洗、再生、更换等维护保养措施以消除隐患,恢复其正常功能。
水效试验证明,如果以高排放低回收、抗污防堵功能差的传统净水机为测试对象,当产水率增加至60%时,运行中产水量、脱盐率会迅速下降,运行压力迅速上升,连续运行数小时就出现严重堵塞,直至试验工作夭折;而具有抗污防堵功能的新型净水机则运行稳定,能够顺利地通过高水效测试。理论和大量实践均证明,以影响净水机正常功能的系统性的综合因素为节点,作为衡量额定总净水量的依据,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总净水量有别于净水流量,笔者认为其内涵既不代表产能,也非整机使用寿命,而是像汽车行驶一定里程就需要分级保养一样,是表征净水机维护保养的一个周期。建议将额定总净水量(或额定保养周期)与净化单元使用寿命作为两类指标,分别对待。
净水机乃千家万户的通用产品,设定性能参数时应充分考虑其广泛性。
5、滤芯更换周期是净水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有的从商业需要出发,违背客观规律总想把滤芯更换周期标的高一些。目前多数厂家以使用时间长短标示更换周期,但使用时间是以购买时间计算的,与实际生产时间脱钩,由此给浮 夸虚标之风以可乘之机。肆意标高滤芯更换周期,与水效考核自相矛盾,其后果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
笔者建议滤芯更换周期应以累积产水量或将累积产水量换算为
累积生产时间计算,与标准保持一致,正本清源为公平竞争立规矩。据悉,目前活性炭滤芯、反渗透膜使用寿命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启动。
6、关于净水产水率与废水比。任何反渗透装置净水出口都未安装阀门,浓水出口装有阀门以调节流量和工作压力,压力越高、浓水量越小,净水量越大。小型净水机浓水调节是一个带有小孔的限流器,不同大小净水机配置不同孔径的限流器,通常将净水和浓水比例设定在1:3左右,称之为“废水比”。在水效标准发布之前,业内通常将“废水比”与净水产水率等同看待。
净水产水率的规范性定义是:净水流量占总进水量的比率。总进水量不仅指反渗透装置还应涵盖预处理、后处理整个水路系统。净水产水率计算公式中所指的浓缩水量不仅指制水时排放的浓水,还应包括整个水效测试过程中(包含间断停机时间在内)所产生的冲洗、清洗、再生等全部水耗。显然“废水比”并不等同于净水产水率,水效标准实施后这个厂家自定的习俗性“指标”应该废止了。
7、净水流量、额定总净水量应与水效标准、渋水卫生批件、产品说明书、产品铭牌内容保持一致。虚标、错标、漏标均可判定为产品不合格。
8、流量测试采用误差小于±3%的累计精密流量计比较方便。如果条件不具备,建议用精度不低于10mL的量筒,增加测量频次确保量值准确。
9、加标试验水配制时成乳白色混悬液,最好用PP滤芯过滤一遍,浑浊度<1.0 NTU,与市政自来水相当。
10、水效试验时将净水、浓水排入原水箱与试验用水混合重复 循环利用,省力、省试剂、节水,比对测试结果与净水、浓水单独排放基本一致。运行时配制的100L试验用水先使用一半,另一半试验过程中逐渐添加以调节水温。通过回流阀调节进水压力,用回流水不断地搅动水箱里的水以保持水质均匀,恒温、恒压。
以上内容纯属学术研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注:论文《贯彻落实水效标准促进反渗透净水机创新升级》已于2018年8月预告,请查阅百度等网站。《中国标准化》期刊2018年第9期(上)已刊登,版权属于中国标准化协会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标准化》杂志社。
第三篇: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姓名 学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 竞争的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将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总是步人后尘,我们就将永远受制于人,甚至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抛弃。因此,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而绸缪,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技术创新 1.1 技术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强调它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突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另外,企业应紧密依托市场来进行创新活动,将从创新构想的形成到创新成果的应用,并最终实现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全过程始终与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技术经济活动。
1.2 技术创新的特点
根据技术创新的不同表现,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技术创新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技术创新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造性,其核心是技术的有效应用。
(2)外延性。技术创新的外部效果整体上只能属于全社会,而不能被研发企业所独占。
(3)市场性。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而进行,纯粹的技术突破而没有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则不属于创新,其行为与市场是息息相关的。
(4)关联性。包括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的协调关系和企业技术经济活动与外部相关环境的匹配性。
(5)风险性。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创新初期的投入与后期收入的不对称性、市场活动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
二.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距甚远,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但在制造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0.3%,中国的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和韩国的四十分之一。进入20世纪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资源型”、“依附型”的国家发展新战略亮相:以科技创新为发展之本,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这样的国家被称作“创新型国家”。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的转变,如何改变世界价值链上我国的低端地位,成为具有我国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也日益提上议程。
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要求
3.1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撑,需要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创新行动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技术创新才能脚踏实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主动行为。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的创新者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技术创新的敏锐反应,就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3.3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和核心力量。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构思的形成、开发设计、中间试验直至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所以,创新的机制和管理是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3.4开展技术创新,要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谨防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脱节。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资源,防止不切实际的“变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收入。在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实现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四.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4.1从创新结果上看,存在非良性创新
非良性创新是指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良性的创新,即其创新是无针对性的,其模式也是不得不以牺牲企业成功所需的其他因素,如连贯性和执行力为代价。主要表现有:(1)简单层面的创新;(2)短期创新;(3)封闭型非良性创新;(4)盲从型非良性创新;(5)过于保守的创新活动。
4.2企业自身存在进行创新活动的障碍因素
我国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之所以举步维艰,除了非良性创新行为外,其创新硬软件条件建设滞后也是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 5.1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创新意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位干部职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明天的饭碗”,形成人人关心科技进步的大科技氛围。
5.2面向市场,结合实际开展技术创新
我们是煤炭企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主要应该在采煤机械化、多经三产、洁净煤、煤化工等方面进行努力。我们应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为把我公司建成煤、气、化综合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而奋斗。
5.3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我们应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使用中,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到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并通过科技研究和攻关,锻炼科技队伍。其次应设立优秀科技成果奖励标准规定,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应给予奖励。另外,应给科技人员在生活、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制订有关科技管理、收入分配、职称晋升、住房分配、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4提高创新成果的技术含量,实施核心技术创新战略
在整合战略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研究,实现产品技术升值。开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产权,制定相关的产业标准,实施核心技术创新。①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后续开发能力,通过有核心技术构筑的技术平台带动技术的整体发展,建立产品的技术优势;②将其他相关的技术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创新进行互相渗透、整合,形成关联技术群,利用技术互补关系分散创新风险,使资源使用最优化,实现范围经济。
5.5加强技术中心的建设
国际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像福特公司、奔驰公司、西门子公司等之所以长期在世界工业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因素,主要得益于重视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技术中心建设。拥有自己的技术中心,可以保持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也是晋煤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增强竞争能力,必须加强技术中心建设,一是有利于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可以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技术储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实现企业产品的高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的高效益。因此,我们应把加强技术中心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当前,随着我国很快要加入世贸组织,随着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十分严峻。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我们应结合市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纪录。
第四篇: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是企业乃至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是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两者在知识的呼唤下进一步联系起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成为法律界和企业共同的呼声。本文着重论述两者的联系,最后谈如何增加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中提高企业实力。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联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创造的活动,这种创造的过程和成果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比如,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创新中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等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如果创新的成果投入市场时辅以商标战略,就涉及到企业商标的保护了……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方面,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保护。此外,知识产仅制度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以下将详细论述。
1.1 从历史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完善和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几乎是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同步。近代科学始于15世纪下半叶,而世界上第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第一部专利法产生于1474年的威尼斯,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互相呼应的一种客观反映。
1.1.1 保护领域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延伸
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专利法开始。到1623年,英国为了发展新工业,颁布了《垄断法》(被称为现代专利制度的“鼻祖”),1803年法国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带有商标法性质的《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1857年法国又制定了关于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记和商标的法律。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时期,也是技术创新最活跃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从专利、著作权到商标,逐步拓展,其基本法律体系也逐步形成。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要求日益迫切,以高新技术为例,组成高新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生物工程与新材料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交叉边缘科学。在法律上与之最密切的知识产权中各个专门法也不应再孤立地加以对待或人为地划分种种界限,例如计算机软件需要著作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乃至商标法的综合保护,其中一种手段占主导地位并不因此否认其他手段的存在。21世纪的知识产权保护要突出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解决由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医学尖端边缘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所带来的新问题,而且对智力成果的所有人而言,知识产权的整体保护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1.2 保护地域随技术创新的发展而扩大
最早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在一定行政区域或个别国家内部实施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形成,人们突破了区域甚至国界的限制,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一国延伸至多国范围。目前,已经缔结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共有20多个,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专利合作条约》、《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建立,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已走向国际化和国际规范化。
1.1.3 保护层域随技术创新而高层化
随着智力劳动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的高层化,人类的智力成果已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相应的保护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一系列新客体如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产品、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等都给传统的著作权制度带来一系列冲击。这些都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之相适应,呈现出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果我们将代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最新趋势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与传统的两个知识产权公约(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相比较,就会明显地看出一些变化。首先,以工业产权和著作权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扩大了。就专利而言,最新趋势的保护客体包含了包括药品、化学品和微生物菌种在内的几乎所有技术领域的发明;就著作权而言,扩展到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以至音像作品。其次,在整体的知识产权范围内,已经出现并正继续出现某些与传统的保护方式相互交叉或自成一体的新一类的保护客体,如集成电路,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1.2 从单项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的利用和保护
1.2.1 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从专利文献获取信息
专利文献是将世界各国的发明创造按专业类别和时间顺序的统一标准管理的技术文件,从中能够清楚完整地获取反映发明创造实质性内容的信息,因而通过专利文献系统,可以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最新技术情报。这种宝贵的资料可以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避免重复开发,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据统计,有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科研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美国有人对技术创新作了一次调查,作出的结论是:“不重视专利信息,凭空构思,只有1%~3%的方案能够成功”。
1.2.2 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
技术创新的成果在高科技的今天,特别容易被仿冒、仿造和复制,给技术创新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知识产权制度是维护创新者利益的利剑:根据专利法律制度的规定,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享有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其发明创造;对于某些特定的工业技术,如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图、生物技术等,也可以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此外,对于大量的专有技术(Know how),也可以通过商业秘密的法律加以保护。从经济角度来看,知识产权制度的这种独立性向创新者提供了“产权激励”。因此,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
1.2.3 创新的应用阶段:在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
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Know how、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知识产权可以出售、许可转让、抵押,所以创新者可以利用它进行资金周转,获取高额利润,充分利用自己的无形财产权可以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创新者可以通过生产、销售其所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者通过转让、许可取得收益,可以对技术创新中所付出的智力劳动、物质消耗及所谓的风险进行补偿,进而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可以转化为促进下一轮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进入良性循环。
1.3 从社会整体的创新活动来看,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利用
首先,拥有新技术、新产品的产权对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收益具有法律保护作用。对专利使用费、软件使用费等知识产权费用的征收,将提高他人模仿的成本,有利于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技术垄断并回收创新的投入。其次,新技术的产权对其竞争者的创新是终止信号,避免其重复研究开发,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次,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能进一步帮助创新的企业不断投资于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产业创新环境。最后,知识产权促使发明内容的公开,促进了技术的扩散,节省其他发明的创新时间,促进其在更高水平层次上进行新的创新的竞争,这反过来又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中提高企业实力
我国自1985年4月1日专利法施行以来至1997年,国内共授予专利权332209件,其中发明专利14822件,占4 5%;实用新型专利253528件,占76 3%;外观设计专利63859件,占19 2%.这里,发明专利授权量少的原因主要是对发明专利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依据专利法的规定,要求其同申请日以前已有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同时,发明专利申请要经专利局进行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才能授予专利权。所以获得发明专利权是不容易的,它是专利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其数量可作为一个单位或地区科技实力质的标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占3种专利合计授权量的3/4以上。对它的技术要求比发明低,要求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同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不经实质审查而是“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的,即授予专利权。所用的审查时间短,批准授予的数量较多,其数量可作为一个单位或地区科技实力量的标志。外观设计专利不像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是“新的技术方案”,而是指为了使产品符合市场需求、让顾客满意而“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同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也只是经初步审查就能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专利用意在于市场,所以其数量可以作为一个单位或地区市场经济意识的标志。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与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这种新产品采用新的技术方案或新的设计,且在工业上应用。这样,新产品作为技术创新的成果很可能同时具有专利法所规定的新颖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亦即符合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但企业要获得专利权必须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过审查,符合规定的条件,才能被授予专利权,成为企业的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企业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有利地位。如上所说,企业拥有的授权专利的数量和是企业科技实力和市场经济意识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宝贵的无形资产和有力的竞争武器。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研究开发新产品,要取得专利权必须是新的技术方案或新设计。据专利法的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它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所以企业在着手开发新产品前要做广泛而细致的调查,对自己提出的技术方案或设计进行专利文献检索,是否国内外已提出或实行过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或设计,假如自己的技术方案或设计构不成新的技术方案或设计,而别人相同或相近似方案或设计又是受专利保护的,再去研究开发,就属于重复劳动,做无用功,据此推出的产品将侵犯别人的专利权而引起侵权纠纷或诉讼。没有技术创新,在技术上重复研究,对企业是十分有害的,会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实力。经过调查检索,若企业提出的确属新技术方案或设计,而此方案或设计还在完善之中,应注意保密,一旦方案或设计完成,一般应及时向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因为“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
所以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中,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将技术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从而受到法律的保护,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把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归结为五个方面:①鼓励研究开发新技术;②为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③促进技术的扩散;④为制定技术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依据;⑤为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提供制度化的结构。而《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也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的目的,应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所有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综上所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本来就是随着技术创新应运而生的;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所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不但必须而且必要,这应当成为社会的共识。
浅谈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成果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着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以及扩大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势必将面对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企业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推广应用了一批新技术,使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同时也有一批企业不思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从技术创新的定义、过程、结果看,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首先,新技术的产生需要调动发明人致力于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承认智力劳动成果是有偿的,有利于新技术的生产。二是知识的占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就是知识占有的法律形式,其本质是把智力成果当作物权(即财产权)保护。三是知识的有序、健康、合理使用,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这正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四是知识传播,申请专利就是公开,是在全世界公开,这种法律保障的公开是知识传播有效、规范的手段。
第五篇: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企业科技发展之我见
------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国家、,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新技术的竞争。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创新已成为全世界竞争的焦点和新时代的代名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企业,创新都将成为其繁荣昌盛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良好的技术和创新管理是企业提高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
一、技术创新的几个重要方面
(1)观念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观念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它时刻影响着人的活动。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切合实际的分配人、财、物资源,需要领导者进行组织。因此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有创新的观念。
(2)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营销是企业占据市场和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要求:一是要掌握市场需求;二是要研究如何满足市场需求;三是要分析市场特点和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这就要求营销和技术有机结合。(3)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管理创新要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核心,要建立并有效地运行三大机制:(1)创新的投入机制。一方面,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创新,或者创新只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没有产出的投入则是浪费。(2)创新约束机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则落后,没有创新的企业终将被淘汰。(3)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一是用好现有的人才,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加强自身人才培养,造就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积极引进有用之才;四是制定激励政策,奖励有功之臣。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动力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 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 要对创新成功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对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进行估价, 只有成功概率较大、又有较高收益的创新活动.才能对企业有较大的动力激励作用。
1、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1)利益驱动力。对企业来说,利益总是促使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许多学者认为,创新利益的大小具有诱导和进一步激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双重功能。因此,利益驱动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内动力,它在所有内动力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企业经营和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起作用。
(2)企业家精神影响力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企业家精神会促使企业家极力寻求创新的技术和方法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必然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对创新永不满足的企业文化,使它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精神支柱。因此可以说,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创新的精髓。
(3)企业文化感染力要素。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沟通的渠道,它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无形的感染和推动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
(1)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起点,也是技术创新活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和成功保证。
(2)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保证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同时取得竞争优势和发展,就必须用各种方法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技术优势。由此可见,竞争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素。
(3)技术推动。技术创新是以新技术投入为特点的技术经济活动, 新技术既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又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意见
1、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系。对企业而言,为了能不断持续发展和强大,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调动技术创新资源,又能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关技术创新各个环节工作的组织系统。而同时有效的管理制度改革又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培养创新的土壤,为创新提供有用的人才储备,从而使企业能真正地在技术上创新。
2、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动力,它能够使全体员工为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也必须着力塑造和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四 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只有正确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推动技术创新活动,扎扎实实做好观念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境界的提高,企业的发展也才能获得永恒的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