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

时间:2019-05-13 20:1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

第一篇: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

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

江苏早在1986年就成为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目前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15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8.2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36%;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55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5.47%。江苏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大、老年抚养比高等问题。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养老事业的发展正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推动下,全省养老服务业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热情不断集聚、市场定位愈发清晰等趋势性特征。但总体上看,整个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初级阶段,产业的持续做大做实做优急需得到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助推。与此同时,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消费群体,也需要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有针对性的适应老年客群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改进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探索各类金融创新,全方位助力养老服务业向纵深发展已成为当前江苏省金融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做好养老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

积极“反哺”老龄事业是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曾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与尊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养老产业和老年人口都属于弱势领域,加之金融行业逐利性明显,养老金融服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老年人的金融消费权益保障以及养老产业得到的金融支持还存在明显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可获得率仅为普通群体的1/3,手机银行、互联网理财、新一代支付等金融方式对大部分老年人而言仍然陌生,柜台交易仍然是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主渠道。省内金融机构针对养老服务业推出的专属性融资或风险保障方案也尚属于探索阶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明显受益的金融业在促进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方面必须下更大的力气,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更大的行业担当。在这一进程中,金融国企应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整个行业转变理念、改进作风、务求实效,有条件的机构还应探索建立老龄事业专属部门或团队。其他各类金融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国家和地方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的具体要求,把养老金融服务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拓展功能、优化布局,不断推动自身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完善。

养老产业加快发展需要金融创新的鼎力支持。为适应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民政部门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江苏已建成养老机构2568家,其中公办机构2342家,社会办机构1226家;养老机构床位44.5万张,占老年人口的3.52%;所有设区市、县(市、区)均建成1所以上政府举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已建成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1个,投资建成20亿元以上的养老服务项目5个。从总体情况看,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已建成的机构数仍无法满足社会各类养老需求。据初步统计,江苏目前在建、拟建各类养老机构近200家,计划投资超600亿元,其中大部分项目存在资金缺口,急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呼唤金融供给在“量”上的保障,更期盼金融创新在“质”上的突破。养老产业属于典型的弱势产业,信用体系不完善、风险识别不健全、短期经济效益不高等因素造成传统金融支持对接困难。金融机构必须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摸透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金融服务的切入点,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努力创新出更多的商业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

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当前,国内经济虽然总体向好,但仍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巨大压力。金融行业自身也呈现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业务模式和发展模式面临挑战。金融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积极拓展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新兴领域金融业务,是金融业提高发展效率、转变盈利模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风险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不仅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也符合金融业自身的利益。大型金融机构应发挥技术、网点、管理优势,研究推进扁平化、批量化、流程化的业务模式。中小金融机构要继续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逐步探索“立足当地、立足基层、立足社区”的市场定位,优化资产结构,努力实现支持养老服务业和自身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金融支持养老服?找捣⒄蛊鸩浇锥?

成效与困难并存

围绕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的发展,江苏部分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开展了大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随着业务的渐次推进,政策性的“瓶颈”和操作环节的“障碍”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难点。

养老机构融资点上有突破但难成体系。从成效上看: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发挥着对养老贷款项目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截至2016年底已承诺养老机构贷款项目7个,承诺金额17.4亿元,累计发放6.9亿元。邮储银行南通分行在全国邮储银行系统率先出台了《养老机构贷款绿色通道试行办法》,通过名单制管理推出针对养老机构的差异化融资方案和审贷“绿色通道”。二是省内部分农商行也推出养老机构贷款倾斜政策,以利率下浮10%的方式合理配备各类贷款,并将城乡居民创业兴办小型养老机构纳入政府性担保优惠体系中。三是借力资本市场,省内已有5家养老服务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成功挂牌,近40家上市公司进军江苏养老产业。但制约产融深度结合的因素也比较明显,导致全省养老机构贷款支持率仅3%左右:一是民营养老机构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银行难以对其开展授信评估。二是大部分银行对养老机构授信准入设置了规模、效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较高门槛。三是养老机构土地、房产等属特定用途(如慈善用地),难以办理贷款抵押,省、市层面也均未出台专门的养老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

养老保险保障有价值但难复制。保险的本质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就体现在扶危济困上。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障功能,与养老服务业展开互动,在江苏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实践。医养融合方面,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等机构在省内积极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与养老社区建设相结合。如中国人寿在苏州设立养老养生投资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包括休闲养生、活力养老、持续看护养老和医疗康复等在内的高品质养生养老社区综合体。泰康人寿参与的苏州阳澄湖半岛养老社区,衔接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同时带动老年医学、护理服务等产业;投资的南京仙林鼓楼医院构建了“保险+医养”的新模式体系,真正做到医养与保险的融合;照护保险方面,南通市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全员覆盖的基本原则,将市区范围内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112万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截至2017年2月,南通照护保险共受理申请2409件,已为203人提供居家上门照护服务累计赔付的保险金额近500万元;老年人意外保险方面,江苏部分地区的保险方案立足于为老年人提供与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互补的意外伤害风险保障,可涵盖60周岁以上所有老人,没有设置年龄上限。江苏养老保险相关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难点在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未来老年家庭需求量大的长期照护保险目前仅在南通开展较好,重要原因基于:一方面客观上历史数据较为缺乏,保险业承保理赔环节的定价精算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保险在承接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所能体现的巨大价值,主观上对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养老事业有一定抵触情绪,甚至存在地方保护的不合理现象。

老年便民金融服务有探索但难推广。为更好迎合老年客户的特殊需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江苏多家金融机构都十分重视体现养老金融服务特色。以江苏银行为例,2014年12月就在南京城北支行率先成立了省内首个老年金融服务示范点,重点在产品、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了适老性调整,突出体现专属队伍、专业服务、专享环境等特色,成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店,并结合其他金融服务为养老客户搭建“一站式”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这类老年便民金融服务的探索客观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推广不易,老年客群的获得感也还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对大多数机构而言,成本收益考核仍是首要因素,服务老年客群愈发显得单位效益较低、成本较高;二是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冲击下,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主要聚焦于代表未来的年轻群体,老年人知识更新缓慢,很难享受到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三是银行等机构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的开发、推广滞后,一些老年特色金融服务有名无实。

三、多位一体创建新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发布报告,预测2050年中国养老金和健康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全国老?g办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规划》也预计2030年养老产业的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有望替代房地产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金融活、经济活,产业也才能活。在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江苏金融业理应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以多层次金融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夯实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推动产融结合,促进共生共荣。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授信管理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和经营特色,科学制定信贷政策和规划,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建立养老服务业相适应的授信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和利率定价制度,着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养老授信支持体系。引导银行业积极探索向产权明晰的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发放资产(设施)抵押贷款,探索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非公益资产发放抵(质)押贷款以及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发挥好省再担保公司的龙头作用,支持省内政府性再担保体系探索与商业银行对接的新路径,有效提高养老服务企业贷款获得率。

创新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业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江苏已在新三板挂牌的和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养老服务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市场上市,实现股权融资。探索建立地方民政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中小养老服务企业的培育、筛选和储备,积极对接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股份转让渠道。积极发挥省级担保增信机构的作用,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微企业私募债等方式,为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深入研究养老服务类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机制,为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模式。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养老服务产业。

突出保险业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创新险资运用方式,深度融入江苏养老服务业。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投资期限较长、成本较低等优势,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保险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全面参与江苏重点养老服务工程建设。支持险资参与多层次医养融合体系建设,将受惠群体从中高收入群体逐步向更广范围拓展。鼓励地方政府按照机构投保、保险机构运作、政府支持的原则,建立完善养老机构责任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险。支持保险机构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探索建立区域性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行业开展公平竞争,支持保险机构对接开发各类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积极推进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推广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支柱性作用。

着力提高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或专业团队,并向老年群体较为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进一步提升养老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老年客户电话银行服务流程,为学有余力的老年人讲解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操作流程,让老年群体分享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推动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开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加快老年医疗、健身、娱乐、旅游等领域消费信贷、信托产品创新。引导金融业研发社会因代际养老、预防式养老、第三方付费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衍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完善养老金融服务创新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各级财政资金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改进完善资金分配方式,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政策倾斜,通过财政杠杆的作用引导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机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相关部门定期共同组织开展评级分类。建立完善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名录,及时了解机构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财务辅导和信用培植。加强对老年群体的金融宣传及培训,拓展老年人金融知识储备,引导老年人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金融权益。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高 莉

第二篇: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民政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6-03-21 【生效日期】2016-03-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4号文转发)等有关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动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完善养老领域金融服务,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需要创新金融服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立足国情,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迫切要求改进和创新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增加社会养老财富储备,提升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保障“老有所养”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二)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趋势下,金融机构传统业务和发展模式面临挑战,金融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有效满足迅速增长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领域金融服务需求,是增加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供给,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是金融机构拓展新业务的重要机遇,是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战略意识,加快养老领域业务发展规划和市场布局,努力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实现支持养老服务业和自身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决策部署,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领域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金融对养老服务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方向,统筹各类金融资源,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金融组织、产品、服务和政策体系,切实改善和提升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水平。

(四)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政策扶持。以市场化为方向,以政府扶持为引导,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推动金融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配置和倾斜。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服务。立足区域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需求实际,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服务形式,积极探索和创新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加强金融支持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各类规划和政策的衔接,以满足“老有所养”、推进医养结合和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求为重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破除制约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寻求重点领域突破。

(五)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服务高效、安全稳健,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符合小康社会要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组织更加多层次,产品更加多元化,服务更加多样化,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和满足居民养老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三、大力完善促进居民养老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

(六)创新专业金融组织形式。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将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个人养老相关的金融业务和战略转型相结合,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制。支持金融机构在符合条件的地区或分支机构组建服务养老的金融发展专业团队、特色分(支)行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

(七)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开展养老领域金融业务。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要求,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增强养老领域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开发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价格公允的产品,提供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鼓励信托公司利用信托制度优势,积极开发各类附带养老保障的信托产品,满足居民养老领域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

(八)积极培育服务养老的金融中介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模式,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引导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面向养老服务业开展征信、评级服务,鼓励银行与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合作,实施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分类扶持。支持发展与养老领域金融创新相适应的法律、评估、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与养老信息和智慧服务平台合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四、积极创新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九)完善养老服务业信贷管理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养老服务业发展导向和经营特点,专门制定养老服务业信贷政策,开发针对养老服务业的特色信贷产品,建立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的授信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和利率定价制度,为养老服务业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民政部门、行业协会等合作开展养老信贷专项培训,提升信贷服务专业化水平。

(十)加快创新养老服务业贷款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承贷主体,对企业或个人投资设立的养老服务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向投资企业或个人作为承贷主体发放贷款。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设立小型养老服务机构,或招用员工比例达到政策要求的小微养老服务企业,积极利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给予支持。对建设周期长、现金流稳定的养老服务项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灵活采取循环贷款、年审制、分期分段式等多种还款方式。

(十一)拓宽养老服务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以养老服务机构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为抵押,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抵质押贷款创新,满足养老服务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在风险可控、不改变养老机构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可探索养老服务机构其他资产抵押贷款的可行模式。

五、支持拓宽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十二)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养老服务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已上市的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份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探索建立民政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中小养老服务企业的培育、筛选和储备,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市融资。探索利用各类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股份转让渠道。

(十三)支持养老服务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处于成熟期的优质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融资。鼓励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积极发挥各类担保增信机构作用,为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发债提供增信支持。对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稳定的养老服务项目,可以项目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发行金融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募集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小微养老服务企业发展。

(十四)鼓励多元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支持各地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或发展养老机构,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创新适合PPP项目的融资机制,为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养老服务业提供融资支持,积极探索与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配套的金融支持模式。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基金模式,探索运用股权投资、夹层投资、股东借款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和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投资者积极投资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养老服务企业。

六、推动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优化保险资金使用

(十五)完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组成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发挥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的重要作用。大力拓展企业年金、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促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一步向中小企业覆盖。推动商业养老保险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促使商业保险成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十六)加快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继续推进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发展独生子女家庭保障计划,丰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积极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产品,助推养老、康复、医疗、护理等服务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由政府使用医保基金账户结余统一为参保人购买护理保险产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支持保险公司发展农民养老健康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大力发展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为养老机构运营提供风险保障。

(十七)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在符合投向要求、有效分散风险的前提下,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职业年金基金委托市场化机构多种渠道开展投资,实现资金保值增值,提升服务能力。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以投资新建、参股、并购、租赁、托管等方式,兴办养老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养老服务企业及项目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七、着力提高居民养老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八)增强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便利性。鼓励金融机构优化网点布局,进一步向养老社区、老年公寓等老年群体较为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支持金融机构对营业网点进行亲老适老化改造,加强助老设备、无障碍设施建设,开辟老年客户服务专区,提供敬老服务专窗、绿色通道等便捷服务,为老年客户营造便捷、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老年客户电话银行服务流程。

(十九)积极发展服务居民养老的专业化金融产品。鼓励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开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养老型基金产品,鼓励个人通过各类专业化金融产品投资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自我养老保障能力。加快老年医疗、健身、娱乐、旅游等领域消费信贷、信托产品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代际养老、预防式养老、第三方付费养老等养老模式和产品,提高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和养老服务支付能力。

(二十)不断扩展金融服务内容。金融机构要积极介入社会保障、企业年金、养老保障与福利计划等业务,做好支付结算、账户管理、托管和投资等基础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为老年群体提供特定服务的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适当减免开卡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费用,探索提供商户优惠、医疗健康、休闲娱乐、教育咨询、法律援助等配套增值服务。加强老年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加大理财产品等新型金融业务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拓展老年人金融知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老年人办理大额转账等业务应及时提醒查阅,在面向老年人销售保险、理财产品时,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不得误导销售或错误销售。

八、加强组织实施与配套保障

(二十一)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人民银行、民政、金融监管等部门参加的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沟通,形成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合力。制定并定期完善养老服务业指导目录,发布更新养老服务机构与企业信息,建立健全项目数据库和推荐机制。对纳入数据库并获得民政部门推荐的优质养老服务项目,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给予积极支持。各级民政部门应指导养老机构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提高承贷能力和偿付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运用财政贴息、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等政策工具,加大对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和扶持。

(二十二)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加强信贷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和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运用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养老服务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加强对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养老领域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监管,以利于金融创新稳妥有序开展。

(二十三)加强政策落实与效果监测。各金融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专项统计制度,加强对养老领域金融业务发展的统计与监测分析。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会同民政、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督管理部门等,根据本指导意见精神,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切实抓好贯彻实施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力度的建议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集合财政资金、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但承贷主体认定难、信贷准入条件不具备等问题制约养老服务机构获得金融资源,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成效并不显著。

一、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养老服务业尚未形成大规模有效的信贷融资需求。养老服务业是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行业,而且属于民生工程,符合政府导向、产业导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观上是愿意积极支持养老家政服务业的。但实际业务中,由于当前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期,养老服务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养老服务业的融资需求有限。

2.金融机构尚未真正重视开展养老家政行业的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受到效益导向的影响,重点客户对象仍是利润率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等。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具有准福利机构的性质,盈利能力不高或微利维持。在信贷资源仍然较为稀缺的情况下银行业还是倾向于投入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利润的行业。

3.金融支持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一是缺乏成为独立承贷主体的资质。尽管政策上没有明显的障碍,但由于大部分养老机构是属于民营非企业组织,很难满足公司治理、盈利能力、现金流等授信准入的基础条件,不可能成为承贷主体。二是财务管理短板明显。大多数民营养老机构会计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粗放,不利于银行授信审查。三是有效抵押物不足。多数养老服务机构,其土地或者房屋或是由政府划拨,或者是租赁得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最看重的抵押资产,养老家政服务机构往往不具备。养老服务机构的资产,主要是一些医疗器械、床铺家具等,这些资产的折旧快,不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抵押物要求。

二、相关建议

1.政府部门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培育有效金融需求。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行业,发展程度还不高,因此目前的经营还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尚未真正形成大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构群体,这是有效金融需求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尤其是在公办机构之外,大力鼓励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2.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高认识,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等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银保监办要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认识,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等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应当尽快建立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从上而下明确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态度,鼓励各基层机构主动接洽养老服务行业,切实了解该行业的相关需求。

3.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创新,探索收费权质押等新型金融产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养老服务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特殊性,通过加快金融创新,探索尝试更多新型金融产品。例如传统固定资产不足,可以尝试通过收费权质押作为抵押担保方式,提供资金支持。除了信贷产品之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服务养老机构,例如为老年人提供理财服务、金融咨询等。

第四篇:如何发展好养老服务业

如何发展好养老服务业

老年服务业是服务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没有专业人员,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服务,就会直接影响着这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有了专业人员,才能真正办好老年事业和老年产业,让老人们颐养天年。

老年服务业,涉及方方面面。老年人的需求渗透在各行各业。比如:老年人需要老年病专家帮助他们治疗老年常见病、慢性疾病,维持生理上的健康;需要设计师、建筑师、内装修人员设计和建造适合各类老年人生活的住房,或者改进原有住房以满足年老后的需求、以保证自身的基本安全和居住舒适;需要各种专业技师和技能人员提供符合老年营养学的饮食和烹调、老年养生、锻炼等方面的指导帮助;需要律师和法律顾问对老年人的财产和税务、婚姻和家庭纠纷、遗产等提供专项法律服务;需要旅游、娱乐专业人士、各种文艺娱乐团体满足老年人对闲暇活动日益增长的兴趣和精神的充实;需要教育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内容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知识教育;需要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对老年人和家庭提供咨询和各种服务;需要社区服务机构和志愿者队伍提供对高龄老人和体弱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需要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为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各方面的管理照料;需要政府组织或者各种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和家庭提供有关老年方面的各种信息,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需要生活消费品厂家提供适合老年人穿用的产品等等。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形成了各行业中一个独特的细分市场。

社会办养老发展到现在,不少地方着重的是养老机构硬件设施的建立,对服务这一软件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或者说刚刚开始。

以养老护理为例。从事这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没有系统的老龄知识和专业技能。社会往往偏重于热门行业人员的培训,比如计算机、金融财会等,却忽视了对劳动服务层的知识、素质、技能提高的基本培训。因此,老龄服务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第五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摘要:人口老年化激发了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并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生成与发展。作为服务业的新兴业态,其生成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培育。本文收集了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在分析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依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5―0074―04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降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而且通过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催生各种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3倍,已经成为占第三产业很大比重的服务业。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分析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一、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状况

辽宁省因早于全国4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成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调研,笔者获悉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1、养老服务业的种类。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主要包括:收养助养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健康保健业、健康咨询业及临终关怀等。这些产业一般都依托于相应的服务业。除收养机构中有专门的养老院(敬老院)、旅游业有专门的“夕阳红”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的照顾老人及临终关怀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外,其他产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业,最多只能算是准养老服务业。尽管如此,这些产业毕竟可以为老年人服务,它们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基础。

2、养老服务的供求情况。虽然目前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很多,却仍不能满足市场庞大的养老需求。从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供求对比表(表1)中可知:养老服务业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虽然收养机构和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但供求比仅为1:7;而家政服务等一般生活服务中仅有1/3的比例服务于老年人,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其他休闲娱乐服务业基本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3、相关产业服务质量情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如旅游、健康咨询、家政服务及临终关怀等现代服务业年增长速度已超过100%,但服务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从表2可知,临终关怀和文化娱乐服务质量较高,客户满意度达到96.57%和82.67%;收养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疗养等服务质量一般,客户满意度在50%以上;而旅游、家政和健康咨询等服务质量客户的认可度较低,客户满意度都低于50%,尤其是健康咨询业,客户满意度不足30%。

(二)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养老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成型的产业远未真正形成,产业发展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目前,养老服务相关行业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遵循的都是企业自行拟定的内部标准,导致养老服务企业众多,但服务质量标准各不相同,收费差异巨大。另外,多数养老服务业依赖政府拨款,缺乏市场竞争,这反而使行业内整体缺乏服务意识、行业监管乏力、企业管理机制落后。

2、养老服务缺口巨大。一是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以收养机构为例,辽宁省目前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865个,可提供养老床位7.6万张;初具规模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各类养老机构284家,可提供养老床位3万张。然而,每百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1.6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百名老人5-7张床位的水平,甚至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每百名老人2-3张的水平。二是服务种类单一,老年人用品稀缺。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还仅限于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其他老年服务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十分缺乏,甚至不能称之为养老服务业。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主要是家政服务和日常照料,内容比较单一。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休闲娱乐业却没有养老服务的一席之地,导致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要靠自发组织,形成老年人休闲方式单一的局面。三是供需不对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备受关注,老年人专用产品如多功能拐杖、健康床垫药枕、随身尿袋、自动配药服药定时器、简易拆包裹器、坐式淋浴器、红外线内衣、磁疗软底便鞋拖鞋、老年健身器材等已开发成功,“银发经济”已应运而生。遗憾的是这些产品并未得到认可,更没能形成规模生产。老年用品供应与消费需求明显不对接。结果导致,一方面,老年人抱怨社会对老年人关心不够,没有专门的老年用品;另一方面,相关企业(或商家)抱怨养老服务需求动力不足。

3、老年服务市场不规范,服务品质低。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其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以养老机构为例,许多养老服务机构是利用租用的民房、仓库或闲置房屋改建的老年公寓,其建筑设计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养老服务管理水平也很低,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制约养老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市场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旺盛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养老服务业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辽宁省600多万的老年人口本来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老年人的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养老服务需求潜力还有待挖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老就是为老人料理生活起居这些简单的事情。这种理念决定老人大多有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他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较低,希望减轻子女压力,多给子女留些遗产,这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自身的消费投入。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养老服务事业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其健康发展是一项惠国惠民的民生事业。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及对养老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政策环境。但养老服务业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回报低的特点,这导致市场供给能动性严重不足。根据社会政策理论,养老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服务)范畴,政府在其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政策存在法规原则性过强、体系性较差、落实难度大,并带有一定的修补性等问题。地方政策只有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措施,操作性很低。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导致实际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老龄产业涉及许多领域,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没有相配套的政策,产业

化发展无从谈起。

(三)从业人员缺口大、素质低

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奇缺,相关人才培养基础也非常薄弱。从业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低。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辽宁省在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养老服务业悄然兴起,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暴露出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事实上,养老机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不够专业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有热情、有干劲,但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手段;服务人员肯吃苦、不怕累,但文化水平低、专业服务知识匮乏;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等深层次助老服务的提供数量和提供力度更是不够。同时,助老服务队伍不稳定现象严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专业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有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甚至并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四)缺乏良性的市场运行和行业监管机制

养老服务业是个新兴的产业,目前还缺乏整体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这导致企业市场定位困难,无法主动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品质。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升潜力。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是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业的行政管理,并直接举办各级的老年人福利院。这种管理体制其实是服务提供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同

一、服务者与管理者的同一。政府部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导致政策的制定难免只顾自身利益而忽略服务对象的利益。同时,作为新兴的行业,养老服务业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机制,也没有行业监督机制。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企业间市场定位、服务品质、收费标准差异较大。这种粗放型管理状态容易导致企业遵从“一次性博弈”的游戏规则,使养老服务业无法进入“重复博弈”的良性循环状态,制约了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对策

(一)养老服务业的基本培育模式

根据养老服务业的自身特点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养老服务业的培育可采取“1+2”的基本模式。“1+2”的基本模式是一个主导加上两个辅助的培育模式(也称“一主二辅”式培育模式)。“一个主导”是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两个辅助”分别是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和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是指政府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和产值增长的相关政策,直接扶持养老服务业。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是指依靠舆论力量转变目前的养老观念和老年人的消费理念,激发养老服务有效需求,利用媒体沟通养老服务供求信息,间接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培育。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是指通过规范监管,解决养老服务业供求双方矛盾,平衡利益冲突,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1+2”的培育模式能够分别从生产因素、市场供求和市场规范的角度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促进与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舆论和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政策扶持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的资金投入。二是出台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养老服务业因其投入大、见效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的吸引不足,所以政府适时的资金投入无疑是对养老服务业最直接的扶持。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完全依靠政府资金恐怕会使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因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具体做法是:第一,加强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研究和规划,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收入情况,按计划分期划拨资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项目)的投资,并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基金”项目,为规模较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增加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提高相关专业的办学经费,并保证按期拨付;给予相关专业大学生适当的生活补助、全部或部分减免学杂费;同时,由政府投入建立专业性的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由政府投资,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实行全国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保证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劳动报酬的及时足额发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规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落实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第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投向。除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外,对由于财力限制没有得到政府“创业基金”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方式的扶持,并出台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初期税费减免、煤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政策。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建立老年用品研发机制,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其次,发挥舆论对养老服务业的辅助培育作用,促进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为养老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做法是:第一,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尊老、爱老活动。转变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中“重小轻老”的观念,逐步形成理解、尊重老年人需求的社会风尚,支持和尊重老年消费。第二,宣传新型养老方式和养老理念。帮助老年人建立合理的养老预期、明确的养老目标,形成切实有效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结构特点理性地选择养老方式。第三,开辟养老服务产品推介节目。报道、宣传尊老敬老先进事迹;免费发布有价值的养老服务业新产品;及时报告养老服务最新研究成果等。

最后,通过监管和规范,约束企业行为,使之遵循市场规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体做法是:第一,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政策,以规范相关企业的市场行为。政策应当包括企业保证金制度及防止企业抽逃资金、违法的处罚机制等。第二,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服务规范与收费标准,组织相关企业进行行业自律,帮助企业协调纠纷等。第-二,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准入制度信用档案。针对企业提供养老服务产品的具体情况,规定企业准入的基本资本金(或股本),限制企业运营中的负债比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用以监督企业诚信经营。第四,建立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和分流机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养老服务人员必备的知识和基本素质,以建立资格认证制度。同时,为保证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制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不适合人员的分流制度,防止“铁饭碗”现象的发生。

下载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与金融服务业 美国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对金融服务的范围规定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储蓄协会、住宅贷款协会,以及经纪人等中介服务。 英国学者亚......

    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

    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为推动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助力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省老龄委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人口计生委 省民政厅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 省劳动保障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建设厅 省卫生厅 省环保局 省国税局 省地税......

    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养老服务业取得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一是养老社会福利机构总体数量和规模小,远无法......

    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老年公寓建设

    关于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 加快老年公寓建设的建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XX,适应我市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趋势,根据民政部[2005]170号、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6号以及湖......

    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内容提要】安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又是一个即将跨入老龄化的县市区。该县近几年来尽管养老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数量、规模、......

    金融创新助力顺德阳光城市(模版)

    金融创新助力顺德阳光城市 黄江星 (2011年01月10日) 今年,顺德金融业改革创新举措不断,这些改革取得了哪些成绩?在哪些方面将为顺德经济、市民服务?顺德银行同业商会会长、中国农......

    金融创新助力中小企业融资(推荐五篇)

    东方融资网苏州贷款 金融创新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据最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