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在中国投资战略演变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在中国投资战略演变历史沿革!
【导言】
尽管所有在华跨国公司都提到中国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经济转型、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扰动,但是从中长期战略的角度,考虑到中国城镇化进程仍未结束,中产阶级正处于壮大的趋势,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重申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并未改变,中国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重点布局的区域。【正文】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历史回顾
跨国公司作为推动当今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必定会引起诸多学者的探讨。在华直接投资的外资企业是指在中国直接或间接投资的外来公司或个人组织。投资的形式包括出口、设立公司、寻找合作代理等。外商对华投资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外商对华投资呈现了鲜明的阶段性特点。系统的概述外来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一方面,有助于总结历史教训,彻底明白经济上的独立是以政治独立作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对未来外商在华投资与经营提供风向标,使外商明白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9世纪末至21世纪,中国是外商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也是许多跨国公司投资的热土。现阶段在吸收外来投资建厂的同时,我们需要对过去外来企业在华投资的历程进行详细的概述,以便为未来如何吸收外来资金进行更好的发展提供借 鉴作用。本文首先对在华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进行概述,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分析的同时吸取各阶段发展的特征共性,做出外商对华投资发展的轨迹模型,我们发现当前外商对华投资正处于从调整阶段至稳步的过渡期。
一、1949-1978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华外资企业根据形势纷纷将企业资金外移。以上海为例,1949年5月,上海外资企业为910家。其中,属于英、美、法、瑞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有685家,雇佣工人5万多人,资产总值估计约为5亿美元;属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为225家,但多数是小工商企业,资产很少,职工数也不多。新中国成立时期,国家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建厂,积极引导投资方向的问题,政府制定投资条例。据统计,1950年至1952年三年期间华侨投资稳步增长,投资设厂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投资的方向来看,主要通过国家银行和投资公司的投资,投资行业主要是商业、工业和运输业等行业。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原来的外资企业被改造成国有或集体控股的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企业,外资企业也渐渐地退出中国。
二、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对华直接投资概述
进入新时期,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引进来,本国企业走出去。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外商在华投资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呈现强势的劲头。本文将这时期跨国公司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至1988年,1989年至1997年。
(一)1978-1988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1978年底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1988年是吸收外商在华投资的起步阶段。1979年至1982年期间,外商直接对华投资累计达到6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6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外资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主要还是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1983年至1988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221.5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业投资达到120.95亿美元,第三产业投资为95.79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受政策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沿海大城市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的先头兵。外商对华投资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一时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资金规模较小,但从1978-1988年的这段时期我们可以看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资金规模变化起伏不大,较为平稳。
(二)1989-1997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这一阶段是中国吸收外资在华投资的成长以及发展阶段。我们从投资金额、投资行业、投资方式以及投资国别等角度分析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
1.投资金额
外资企业对华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其他投资为辅。1979-1991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但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1996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增长很快,最高达到1993年的1114.36亿 美元。虽然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额有所下降,但实际利用外资额1989-1997年基本上是稳步上升的趋势。
这时期能够吸引大量外资来华直接投资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上的鼓励和引导,政府通过各项措施包括开放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免税政策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1997年外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数量相比往年有所减少,原因之一可能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前奏的影响,但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增加显示了外资企业对在华投资的信心较高。
2.投资行业
外商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在这个阶段,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额在1989-1993年呈现发展的劲头,并且制造业的投资额要大于第三产业。1993-1997年制造业和第三产业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渐渐在缩小。
外资企业热衷于投资中国的制造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外资企业最初来中国时对中国的市场不熟悉,不知道风险的高低,只能先以投资制造业获取回报后再考虑投资其他行业;二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
3.投资区域
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的比例较小。外资企业主要投资在东部地区除了受政策和历史禀赋的原因影响之外,还有人文原因。来中国大陆投资的外资法人主要是来自于香港、台湾或者部分华人,恰恰是这些人构成了来华直接投资的主体,而东部沿海省份受 地域的影响离港澳台较近,便于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海外的华人也大多来自于东部沿海省份,既然选择在中国大陆投资,首选地方当然是自己的家乡。
4.投资方式
外商在华投资的投资方式这时期主要以合资经营为主,随后是独资经营和合作经营、合作开发。在1991年之前合资经营与独资经营、合作开发的差距并不大,但从1991年至1997年合资经营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独资和合作经营。1995年至1997年合资经营与独资经营的差距正渐渐缩小。外资企业喜欢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主要原因还是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采取合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外资企业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可以更好地学习外来企业的技术和经验。
5.投资国别或地区
关于外资来源的国别或地区,我们收集的数据主要源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几个国家。1985年至1997年之间,来中国大陆投资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来自亚洲地区,其次是北美和欧洲。亚洲地区的中国香港和台湾、新加坡、韩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投资地,究其原因还是地理位臵的相近性以及文化、风俗的同源性。北美地区主要是美国,这与它强大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欧洲主要是英、法、德三大国家,其他欧洲国家的比例较小。此外,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可能是受地理区位和移民的影响,相比于大部分欧洲国家对华投资的额度较大。
三、黄金十年(1998-2012)外资对华直接投资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外资对华直接投资无论从投资额、投资行业、投资区域、投资方式以及投资国别或地区都与前一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越加开放的时代,吸收外资投资仍然是大势所趋,外资企业未来对华直接投资的趋势值得我们探索。分析这种差异性对未来利用外资在华投资具有借鉴作用。
这十年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高潮阶段。无论是从投资规模、投资行业或投资方式等来讲,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经历了全方位的发展过程。
1.投资金额
这一时期外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投资额逐年增长的趋势较为明显,不存在前一阶段大起大落的状态。实际利用外资额平稳较快增长,但实际利用增长率起伏的波动很大。这些情况表明,从1998年至2008年外商在华投资的实际金额每年都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变化不定,甚至在1998年至2000年之间出现了负增长率。
2.投资行业
外资投资的行业主要还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但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差距从2004年至2008年的差距又在进一步的缩小。2008年外资投资制造业的金额为498.95亿美元,投资第三产业的金额为413.09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贸统计年鉴,2009),第三产业与制造业投资额旗鼓相当。第三产业投资金额超过制造业的原因还是中国最近这十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因为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看这个 国家的服务业。前一阶段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再加上国人教育素质的提高,许多人投入到服务行业中客观上也吸引了外来直接投资。
3.投资区域
投资的区域主要还是以东部地区为主,中西部随后。然而,从2005年开始东部地区的比重出现下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上升。
我们分析中部地区比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随着交通的不断便利,人员之间的流动性加快,中西部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这为直接吸引外资提供了人才资本;(二)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资源相比于东部更为丰富,这为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提供了资源资本;(三)中西部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毫无疑问,这就是政策资本;(四)东部地区在吸收外资方面突显了各种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滥用等。许多外资企业需要换一个新环境进行投资。这为中西部更好地吸引外资提供了客观条件。
4.投资方式
从投资方式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是外资独资企业飞速发展,合资企业的比重随之较少,但趋于平稳。相比于前一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的情况,但占总金额的比重较少。
这一时期外商独资企业的飞速发展与外商逐渐了解中国市场不无关系,外商对中国市场的学习加速了外商成立独资企业的进程。另一方面,出于技术保护以及知识溢出的作用,外商也会乐衷于独资企 业,因为这有利于保护自身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技术。
5.投资国别或区域
我们选取了2004-2011年中国大陆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分析对象。这十个国家或地区占总投资额的95.14%。在这十个国家或地区中,亚洲的地区和国家仍然占主流。中国香港地区仍然是在大陆投资的主要区域,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紧随其后。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金额数占总比例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综合1978-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吸引外资的历程,我们发现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主要如下:投资金额的规模不断增长(中间由于金融危机或者社会稳定性的原因导致投资规模总体上有所下降,但这并不影响总的上升趋势);投资行业由重视制造业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的区域虽然仍然以东部地区为主,但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率渐渐地超过东部;外商在华投资的形式由早期的以合资形式慢慢地转为独资或股份制等形式;在华外商投资的国别或地区始终以亚洲国家或地区为主,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渐渐地转向我国投资,还必须记住免税国家和港口在对华直接投资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四、金融危机后(2009-2012)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由于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全年我国新批设外资企业27514家,总量略有下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全年而看第四季度开始明显的回落态势。
2009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仍然呈现增长的势头,并且有稳步增长的趋势。外商在华投资行业的重点分布转向了第三产业。2010年外资投资制造业的金额为517.35亿美元,投资第三产业的金额为520.88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贸统计年鉴,2010),第三产业的投资金额首次超过制造业。外商在华投资的区域虽然仍然以东部为主,但东部金额所占比重下降较快。
外商投资的方式还是以独资为主。投资的国别与1998-2008年相比,特征变化不大,亚洲国家或地区、免税的国际性港口仍然是在华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2009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下降了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金额呈现微量下降趋势。亚洲十国对华投资实际投入外资额出现了增长,欧美国家则出现下降。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目大幅度下降,但实际投入资金额并未明显减少。
2006-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发展重要阶段,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变迁,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渠道、产业和地区布局结构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吸引外资重视其对我国资金的补给作用,现背景下国际竞争激化,我国引进外资更加重视外资的整体质量,如技术引进、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十一五”期间的政策调整逐步带动我国外资投资格局合理化,研发设计为主的新领域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简单机械加工模式和初级低水平制造模式。外资企业不断引导、辐射国内企业,激发我国企业不断创新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我国建立 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更加重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助于我国社会环境的优化。鼓励外商投资于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并且深化改革,在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完善外资产业准入制度,我国将以国家经济安全为落脚点,毫不动摇的把握关系国家命脉的重点产业的控制权,不断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力度。
诚然全球经济危机对FDI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跨国公司资产收缩和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都促使作为投资主体的跨国公司开始谨慎投资,规避风险。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必然更加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逐步扭转外资增速放缓的局面,发挥外资在我国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我国利用外资进入了新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利用外资与我国的技术进步相结合,重视管理经验的引进与人才的培养;重视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外资流向,特别是重视外资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引资方向逐步转向农业和服务业;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保护、低碳发展与能源节约。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政府通过政策方面的调整和支持,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国内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将更有助于我国引入优质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更显重要。
二、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调整的原因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经 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种种动机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其投资战略却不时的做出调整,那么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仔细研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始动机,然后才能通过结合动机分析具体剖析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调整的原因。
(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导向
根据企业海外投资利益诉求不同,可以将FDI分为四类:效率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各类型FDI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差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
1.效率寻求型FDI基于要素禀赋进行产业链全球布局
效率寻求型FDI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基于东道国的投资政策、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差异性进行生产链全球化布局,以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这类跨国公司,东道国的劳动力、土地及运输成本优势往往是其投资决策的根本因素。
一方面,廉价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可流动的熟练劳动力的供给是效率寻求型FDI最重要的决策影响因素。这里的供给不仅强调量的充裕,而且强调相对生产率来说是低成本的。只有其他因素给定的情况下,低工资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这就意味着,跨国公司不仅仅单纯考虑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还要综合考虑其劳动效率和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
另一方面,东道国特殊的投资政策和区位优势决定了跨国公司在该国经营的效率和全球化生产网络的运营成本,从而也是效率寻求型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东道国为吸引某类产业投资,可能会为该产业企业提供特别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土地使用政策;同时,临近更广泛的销售市场的国家或临近跨国公司母国的国家通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满足跨国公司维护国际生产网络运营的需求。
2.资源寻求型FDI面临较高的政策风险
资源寻求型FDI是指跨国公司为了以相对于国内来讲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质量的战略性资源以及为降低由资源性生产要素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而进行海外投资。资源寻求型FDI国际投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国际资源的价格波动、母国的能源战略、东道国的资源充裕程度、东道国资源投资政策等。
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发达国家较高的能源消耗及能源金融成为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资源寻求型FDI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并面临多方面挑战。
首先,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走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的不确定性,也使很多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面临重大资源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具有通过国际投资保证能源供应和价格稳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层面也希望通过战略性能源规划解决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而这种国家战略也成为近年来能矿资源国际投资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其次,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国有化浪潮加速,跨国公 司面临的能源政策风险上升。国际能源国有化浪潮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拉美和中东地区国家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能源国有化浪潮,但这种趋势在70年代中期之后被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国际化所取代,国有化趋势有所减弱。而2003年以来,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使能源充裕的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能源国有化再度兴起。很多发展中国家、非洲低收入国家或面临财政困境的中央政府希望借助国家资源优势获得国家发展战略基金或解决财政问题,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能源政策。然而,这种能源政策对跨国公司的经营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造成重大冲击,成为该类型跨国公司面临的最重要的国家风险之一。
最后,从微观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看,东道国主要能矿资源的充裕程度和能源政策是资源寻求型FDI进行投资决策的首要关注内容。相关研究对能矿充裕度通常用储量、产量、储产比、能源出口规模等指标衡量;而能源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能源战略、国家能源投资政策的深入研究进行定性分析。
3.技术寻求型FDI
技术寻求型FDI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将获得某一产业的核心技术作为海外投资的首要出发点,在东道国满足相关技术水平要求时,投资企业才会对其他因素如投资环境与政策、市场规模、经济增长等因素加以进一步筛选。技术既可以是有形资产,也可以是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先进生产装备、销售网络、通讯设施等;无形资产包括商标、专利、自主知识产权等。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的关键时期,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产业层面看,技术导向型FDI在未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占比趋于上升。
4.市场寻求型FDI以两类市场为目标
市场寻求型FDI是指跨国公司为了扩大市场、绕过东道国投资壁垒或者进入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在东道国进行的直接投资。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具备垄断优势的企业,为了在国外市场上获取更大收益而有动力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根据目标市场不同,市场寻求型FDI可以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东道国国内市场为目标。从产业层面讲,当东道国高关税或配额限制时,通常会引发大量制造业跨国公司以进入市场为动机的直接投资;同时,由于部分服务业的非贸易性,跨国公司为服务当地市场必须保持商业存在。第二类是以与该国有投资贸易协定的其他区域性市场或其他国家市场为目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区域性贸易一体化或贸易保护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从而企业有动机借道某国进入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例如,中东欧地区国家与欧盟之间的较低贸易成本,成为部分其它地区企业投资该地区的驱动力之一。
市场寻求型FDI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东道国市场规模和增长率、居民消费能力、市场结构及贸易情况。第一,市场规模及其增长率与一国国内市场的广度成正比。第二,居民消费能力与一国国内市场深度呈正比。中等收入人口通常是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人群,因此该部分人群比重越高,一国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越强。第三,东道国市场结构将直接影响跨国公司面临的竞争程度及利润水平。完全竞争的市场 结构将使跨国公司面临巨大的市场份额、价格及利润压力;如果东道国某一市场是寡头或是垄断的,这将对跨国公司形成更大吸引力。最后,东道国的贸易情况反映了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合作的情况,较大的贸易规模通常发生在具有较好国际经济合作环境的国家,通过投资这类国家,通常可以使跨国公司以更低成本进入其他国际市场。
(二)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原因剖析
结合上一小节所提到的四类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动机:效率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我们不难发现,推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指数型增长的主要动机在于:一是降低运营成本、寻求效率;二是谋取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而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恰好是上述两类动机的加权平均和,随着两类动机的效应值及相应权重出现变化,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策略也将做出对应调整,以下我们将分别从效率寻求和市场谋取两类动机出发具体剖析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原因。
1.从效率寻求动机出发
(1)制造基地的竞争优势正在失去
从2007年开始,相比其它一些更低成本的国家,中国正在失去作为制造基地的竞争优势。而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民币升值,其次是工资成本上升,导致中国失去竞争力的另一个原因是员工流失。在该情况下,跨国公司主要有两类应对策略,其一是向东南亚等地区产业转移,其次则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以代工产业的转移最为明显。
以下我们以代工企业为例进行说明。代工企业由来已久,主要分 布在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电子等制造业,代工的环节也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这个环节。代工企业迁移也早有先例可循,迁移路线总是从发达地区向相对不发达地区,相应带来的是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我们可以看到,相关产业从最初的欧美地区向日、韩、台湾等地区,再到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现在开始向中国内陆地区转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澳、台湾地区的产业迁移曾经推动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明显优于其它地区,可以说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奠定了产业转移的基础,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业务量的快速增长。
通过对代工企业迁移路径的分析,我们认为,迁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成本、劳动力资源和市场。对于国内代工企业内迁也可以用这几个因素解释。第一,通常代工企业主要是按照需求企业的要求,组织工人进行生产,人力成本占比很大,利润也相当有限,随着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代工企业客观上将不断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第二,近两年,代工企业面临招工不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内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第三,金融危机使得外贸需求不足,向内地迁移能够接近内地庞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之下,根据不完全统计,仅粤浙沪闽几个省市转移的产业总值将达到1.4万亿,而制造相关产品将会带来大规模的物流活动。
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来看,代工企业会重点考虑区位、交通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包括人力、土地、物流成本等在内的综合成本将是决定企业内迁的重要因素。根据现有代工企业已经明确的项目来看,劳务输出大省、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政策支持力度大、配套完善的地区有望成为企业优先选择的地区,并且产业的转移具有一定集群性和规模性,服务于产业链的物流等配套设施也将相应进入该区域,因此这些地区有望成为货运、客运业务率先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区。
综上所述,代工企业内迁并不是个例,其实质是产业的转移和承接。目前,中西部地区已经出台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其中承接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转移的产业是其考虑的重要方面,有的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这一点。而发达地区除了向本省相对不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之外,也有选择性的向外省拓展,包括四川、重庆、江西、湖南、安徽等。在产业转移过后,不仅交通基础设施发挥作用,业务量上升,并且能够将发达地区先进的物流配套带入相关地区,从而提升整体的物流水平。我们建议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陆路运输、路桥、现代物流板块的投资机会。
(2)从内部运营出发降低交易成本
合资公司同独资公司相比,内部存在着较高的交易成本,所以外资希望通过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来实现降低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的目的。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逐渐开放的世界市场,在给跨国公司带来更多利益的同时也使跨国公司面临着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原有的市场份额和垄断格局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挑战和重组,为了尽快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和取得全球的利润,跨国公司必须要改变在华的投资战略,增强独资和并购的趋势,扩大在华的投资规模。
2.从市场谋取动机出发
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迅猛之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生存下来,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市场,必然成为跨国公司瞩目的焦点。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使得市场总量不断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市场规模和容量的扩大,正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因素。在整个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饱和,而此时的中国市场是个新兴的市场,因此,能否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对于增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作为外来者的跨国公司要想取得中国市场份额,其最关键的战略就应该是本土化经营策略。
(1)在新兴市场里,本土公司有几个先天的优势,它们对当地消费需求有着较好的理解力,能够维持较低的成本水平,还熟悉当地的政策环境。但如果假以时日,跨国公司学习掌握了当地市场的复杂性,它们依然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这往往需要对产品进行基本的变革,如改成更小的包装、使用非传统的分销渠道和开发适应当地口味的产品等。
如宝洁公司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消费牙膏上的偏好和健康的理念,推出了含有中药成分的水果味或绿茶味的佳洁士牙膏,当它们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相信盐能够美白牙齿后,还推出了盐白牙膏。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时间里,宝洁的本土化策略让它在中国的 牙膏市场里从市场份额几乎为零的新兵发展成为占据了25%市场份额的主力。
(2)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战略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众所周知,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增加企业利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华跨国企业在制定针对中国市场状况的人力资源战略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企业用人成本的因素。根据企业研究的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目标就是大幅削减开支,保证人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当今,很多的跨国企业纷纷选择落户中国,恐怕不仅仅是暌违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可以帮助企业大幅降低成本开支。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就是在华的大型跨国企业,他们不仅在我国内地开展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活动,而且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实施了切实有效的本地化战略。我们熟悉的苹果iphone手机,其加工、组装和零部件制造的部分,大部分都是由我国的制造类企业完成,比如富士康公司。富士康公司每组装一部iphone手机,只能拿到8美元的酬劳,相比其他国家技术研发、软件开发得到的酬金,这是很低的报酬。其实,这就是苹果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一个策略,其实施的前提就是考虑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
(3)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战略,可以有效减少文化差异和冲突。很多的跨国企业,其总部往往设在北美、欧洲,但是子公司却遍布全球,其中中国、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尤其受到跨国企业的钟爱。跨国企业之所以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规避 因为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而带来的损失。曾经有权威研究表明,大部分跨国企业开展国际化失败的案例中,因为文化差异和冲突导致失败的比例达到了40%左右。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华的跨国企业要坚决的实施本地化的人力资源战略了。可以试想,跨国企业在总部的管理机构和研发机构都是基于企业所在地的文化、环境所设臵的,如果将其强行复制到子公司所在地,往往很难成功。所以,现在在华跨国企业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华的跨国企业子公司上至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下至普通的员工,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人。这其实正是跨国企业本地化的核心诉求,就是要用本地人来管理企业,实现企业文化的无缝链接,保证企业在华的稳定和健康运行。
第三章 跨国公司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本章我们对跨国公司2014Q1财报中的中国业务运营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重点关注这些公司一季度中国业务的发展情况,管理层对中国市场未来的展望,以及一些景气度较高的细分领域。就一季度中国区业务整体运营情况来看,科技类(半导体为主)和工业类公司较好,而原材料公司较差,消费类公司的分化较大。跨国公司提到的景气度较高的细分方向包括:
油、气(包括LNG)相关领域的设备及上下游产业链。罗克韦尔和斗山机械均提到中国油气领域的需求比较旺盛。而查特工业和康明斯则提到柴油国四标准实施将有利于LNG在交通领域的推广。
在大规模存量电梯上延伸出来的电梯服务业。Otis电梯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速仍然维持在25%,成都、深圳的地铁项目带动了需求,而 地产的负面冲击尚不明显。更重要的是,公司认为中国市场能够在服务方面提供持续的需求增长,公司甚至明确表示Otis电梯服务业务的未来在中国。
DRAM存储芯片及半导体行业仍比较乐观。海力士半导体和美光技术均表示中国4G网络的建设以及智能手机的推广将持续拉动DRAM存储芯片需求。应用材料一季报显示中国大陆的订单增速显著高于台湾,电子行业生产端从台湾向大陆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而半导体的景气度显著高于显示器和太阳能。
科技方面,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云计算风光依旧。一季度半导体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普遍处于景气改善的状态。智能手机普及以及4G网络建设带来了旺盛的芯片需求(海力士半导体、美光技术)。应用材料的财报显示,来自大陆的订单增速远超台湾,显示半导体加工正在从台湾转向大陆的趋势。
多个公司提到将加大中国市场销售渠道建设,包括发展三四线城市市场。包括工业类的ABB公司、斗山机械,以及消费类的苹果公司、特斯拉等。
最后,尽管所有公司都提到中国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经济转型、增速下滑所带来的扰动,但是从中长期战略的角度,考虑到中国城镇化进程仍未结束,中产阶级正处于壮大的趋势,绝大多数公司重申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并未改变,中国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重点布局的区域。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演变
19国贸(中加)彭家静 大作业1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或(进口)出口依存度。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可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体现该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附程度,也是衡量一国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该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人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进入扩大阶段,与此同时随着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开始,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看中中国大量的劳动力市场,相对低廉的原材料价格,丰富的资源供给,使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外贸易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逆差为主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为主并不断扩大,中国实现了从一个贸易进口为主向贸易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随之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紧密关联在了一起。
2.WTO阶段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由于入世后进出口贸易壁垒的取消,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和中国贸易导向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中国2001年~2007年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成为了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递增的超高速增长期,这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世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平均水平并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中国GDP的增速,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带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超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控的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不足,满足了国内需求之后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出口贸易依靠他国市场来解决,导致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对外贸易在中国GDP的比重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受外部不利因素影响的风险加大。
3.2008年金融危机阶段至今
2008年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出现了大幅回落。2009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了13.9%,贸易顺差减少,其中2009年1~9月份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保持着平均-20%的增长。金融危机期间由于中国外贸出口对象国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都遭受到重创,出现了经济增长下滑,导致了中国出口产品主要的消费群体财富缩水、信贷规模大幅收缩、失业等困境,消费能力也随之下降,直接导致中国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为主的出口国外贸出口呈现下降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对外贸易占中国GDP比重达到了58%,中国为了降低出口萎缩带来的经济风险,也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应对措施:连续的降息降准、引导银行利率适当下行、降低首套房贷利率,释放居民购房需求、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扩大政府支出等。上述措施的实施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支出的加大释放了中国的内需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增强了中国出口贸易的价格竞争力,使得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在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回落,释放了一部分风险,中国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完成调整摆脱了对外贸易的高度依赖,并且在今后数年内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30%~40%的区间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我国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通过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尤其是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FDI不断提升,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由1978年的9.65%上升至1996年的41.91%,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也得益于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也分别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是差不多的,但在1985年到1990年,由于国内的资源短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我国进口依存度均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但自1990年开始,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使得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出口快速增长,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进而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199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
从1996年到1998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总体在30%左右,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快于进出口增长。这一时期,受人民币贬值和以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出现了较大幅度上下波动。此外,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促进机电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大,在2000年外贸依存度再次达到43.9%。
以WTO为主导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是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渠道。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同时,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更容易,使得境外投资者信心增强,从而更多外资流入中国,而FDI的流入对我国出口乃至整个经济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地,新一轮以IT行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的高潮逐渐形成。加入WTO以后,FDI企业出口额已经超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济,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主体的首要力量。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由2001年的38.05%增加至2006年的64.24%。这一阶段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依存度发展最迅猛的阶段,进口、出口依存度都达到了峰值,分别是28.97%、35.36%。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贸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外贸出口面临的传统贸易壁垒因为加入WTO而有所下降,对我国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入世第一年,我国将总关税水平从15.3%降至12%。彻底放开外贸经营权,取消实行了50年的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外贸依存度蹿升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使得我国不需要进口像能源、矿石等资源甚至还可以供国外从我国进口这些资源,我们国家也会进口一些资源,如中国钢材、氧化铝、铁矿砂、石油等在我国进口依存度中占很重要的比重。在入世后,中国也一直致力于提高自身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并参与国际经济局势中的竞争力有所提高,且不断加剧速度的工业化进程也为中国外贸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条件。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依存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2008的56.36%跌至2009年的43.23%。其原因主要由三点,第一是国际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减少;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下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量价齐跌。国际购买力减弱,外销市场需求不足,出口货物闲置,订单减少,出口企业倒闭,代工企业关门,工业增长速度连月下降,美国做为我国的出口大国,发生次贷危机后,美国的采购量相比于上届大大减少。在第二是利润严重缩水,经济效益下滑;许多外贸企业出口产品到了进口国码头,买方不提货、不付款,甚至一走了之,下落不明,以及买方要求退货、降价及合同发生争议等法律问题,咨询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无数集装箱堆集码头,已装上货的轮船也不敢轻易发航。第三是部分产业减员停产,影响社会稳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倒闭潮。截止2008年底,我国共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个岗位蒸发,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珠三角、长三角出口企业关、停、倒闭的情况更甚,仅广东省经贸委公布的数据,2008年1-9月该省就有7148家企业倒闭,其中尤以出口加工企业为最;关闭企业的经营涉及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工产品、陶瓷建材等;到2008年底,倒闭风潮进一步蔓延,个别地方企业关闭过半,工人失业数字急剧上升,农民工返乡流增多。
在201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回升至48.95%,仅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就回升到一定的高度,并随后一致稳定在30%-40%这个区间。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手段进行调控。特别是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政府利用税收、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调节各项对外贸易。货币政策由“从紧”急转向了“适度宽松”,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例如,央行从2008年9月开始,已多次调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还可以拓宽其他融资渠道,成立服务和专管机构。使得企业除了通过不动产抵押取得贷款外还可以股权质押取得融资,解决资金困难。其次,政府减轻企业税负,上调出口退税率。2008年11月1日至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这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从2010到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自201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并在对外贸易上成为最二大贸易出口国,贸易顺差的国家。2015年后全球总体贸易依存度开始稳步下降,是稳步,不是迅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目标是国际主义,所以不可能退出国际贸易,搞彻底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至此国家对不同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开始出现分化,对去工业化国家中国对其依存度极其低下,对于新兴经济体相反有一定依存,属于逆差,但不会影响中国本国经济,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中国可以对一些发达国家说”不“的原因。
(1)提升资源禀赋结构。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数量充足和廉价上面而在劳动力的素质方面依然处于劣势。根据H-O模型贸易理论我国外贸产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获得较少利益。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把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素质优势,同时还应该更多地挖掘其他优势并创造出新的资源优势口从而优化资源禀赋的结构和特点。
(2)加快产业升级改善贸易结构。
我国要降低外贸依存度在对外贸易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改善贸易结构,一方面是升级资源禀赋挖掘其他资源优势使我国出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另一方面是优化国内资源配比重视产业的优化布局口最大限度利用国F源口并协调地区资源口从而达到资源利用配置最优化。
(3)拉动内需
从目前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木经济的衰退己成定局,依赖国外经济的出
口和投资则会出现滑落,那么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选。首先国家应
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网络,让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养老保障,这样可以将城
乡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消费:其次,开拓农村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收效的过程:最后,加大农村、城镇、小城市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平衡中国地域的经济发展。
(4)提供政府信用担保
协助出口企业融资商务部联手外汇管理局,正在酸酿放松企业预收货款融资。这次调整,将有望取消10万美元以下每单的预收货款管制,届时,企业将可以对预收货款采用即时结汇,以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
2.企业层面
面对国际市场严峻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以适应市场竞年。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养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坚定不移的推进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提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集中实力打造产品国际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益。
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改革开放、加入WTO、2008年金融危机三个阶段,现在正在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趋势步入新常态。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性企业的崛起,金融改革的推进,对外贸易的结构会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自有贸易区战略政策的落地实施对维持中国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保障。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会经历一个以第一第二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比快速上升、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兴起,内需求不断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会经历一个从小幅波动到长期稳定的过程,随着“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推进,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水平会逐步下降,最终保持在一个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范围。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
历史沿革
作者:秦英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大创举,自提出至今也不过三十几年,通过不断创新、完善,现已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阶段,此阶段主要以中央文件及部门规章的调整为主。
1、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无疑是以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到户为起点,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 “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表明对于“包产到户”,国家在政策上有所放松。3、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 干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这是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对解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及推动农业体系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5、1983年1月,第二个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出台,该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高度评价,赞扬它是“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6、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三个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主要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明确规定为延长15年不变;对农民向土地的投资应予合理补偿;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等。
上述4-6点所述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从政策上、理论上将包产到户稳定化、长期化、合理化、规范化,正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因此制度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广实施,1978年至1984年我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二、逐步完善阶段,此阶段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法律,而不再单由国家政策进行调整。
1、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1991年11月29日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要求对此不断充实完善;并提出“这种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决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3、1993年正式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宪法》修正案,使其成为一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法律上的又一大重要支撑。4、1997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核心内容,实行有统有分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通知使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分离。5、2001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 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流转。规定“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并提出“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2年8月29日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法》,该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对土地承包中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明确和规范的专门法律。它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对于保障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具有深远意义。该法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
至《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真正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较完整地规定。结合相关法律、部门规章及政策文件等,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在土地征收,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审批等相关各方面都产生了大量纠纷,急需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解决这些纠纷。
三、深化阶段,此阶段注重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
1、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征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多地发生土地承包纠纷的群体性事件。2004年4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明确要尊重和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严格禁止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承包地。2、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颁布实施,该法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3、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此决定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4、2010年1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它明确了调解和仲裁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法律渠道,有利于公正、及时地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5、2010年1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发布实施,细化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规定,使仲裁更加可行有效,为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提供很大帮助,规范了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活动。
6、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农办、国务院法制办、国 家档案局联合下发《关于确定2013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的通知》,确定北京市平谷区等105个县(市、区)为2013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逐步展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7、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该意见的关键要点为: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等。8、2015年1月27日农业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国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明确2015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在2014年进行3个整省和27个整县试点的基础上,再选择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甘肃、宁夏、吉林、贵州、河南等9个省(区)开展整省试点;并提出要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现阶段农村土地工作坚持以确权确地为主。9、2015年8月2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向常务委员会年作《国务院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情况的报告》中提到要将延包后续完善工作扎实推进,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要有序推进,对农民承包权益的保护需进一步加强。现下中国调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相关法律主要为2003年颁布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该法在中国大地已经实施12年,12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产生了很多新的情况,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早已难以适用。2015年3月10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表示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已经纳入立法计划,修改工作已经启动。此次修改土地承包法的主要目的是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稳定农村土地关系保持长久不变,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等。
第四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联合改革开放34年来,谈谈我国和自己家乡的变化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了。34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以我的家乡沧州市河间市为例,34年前,我们县城城区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左右,主要道路仅5公里。看看34年后我们的县城吧!光是建城区面积就扩大到三四倍之多,新增绿化区域,大楼林立,街道宽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更是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但是可望而不可及。以前的连环画已经被现在的录像DVD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4寸的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9寸的高清液晶大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走入青年时代的我们,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路上的汽车比自行车还要多,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们生活的点、线、面。
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我们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即可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师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我们教师再也不要为升学率、各科分数而去绞尽脑汁地出难题、找偏题,去日益继夜地“看守”学生。而学生,也无需整天溺在题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生各方面素质在稳步提高。
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校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
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电脑室、实验室,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不但免去了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使全国千千万万的贫困家庭直接受益,所有适龄儿童都能高高兴兴地上学。大学生入学政策的宽松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吃、穿、住、行有太多的变化。从没的吃到你想如何吃就如何吃;从没的穿到下衣当上衣穿,上衣当下衣穿;从出门步行、自行车到现在的高铁、飞机;从土房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等等。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的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承办的亚洲运动会。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代表团数和运动员数都超过了前十届。2、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被用来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因为改革开放,让香港与大陆有了更多的契合点,香港回归后港人消除了“马不能跑”、“舞不能跳”、“股不能炒”的疑虑,香港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依然璀璨生辉!
3.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4、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是骄傲的一年。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大地震,从奥运圣火传递受阻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以另一种形象和气势出现在世人眼前。
5、从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到今天2011年11月8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中国实现了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开展深空探索的巨大跨越。
三十四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如今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万河山河浩浩荡荡以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徐洪刚,走过一队队雷锋,走过一队队李向群,走出中国人民最风流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走出中华民族最壮观,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改革开放,成就斐然。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嫦娥奔月使我们祖先几千年伟大的梦想,奥运会成功举办,圆梦百年,这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今天我们的强大实力,改革开放特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改革开放,让我们以采薇采茶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的金黄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号将设祖国的本领。在明天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穿的方面,人们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十几年前,人们服装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可如今,人们穿着成衣化大大提高,衣着讲究美观、舒适,款式繁多且变化快。以往注重服饰厚实耐穿的观念,遂嬗变为追求衣著新颖雅观,部分高收入阶层的妇女日就华丽。黄金项链、脚手镯,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现。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显提高,居室环境大为改善。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区相继建成,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甚至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小洋楼或者是别墅形式的楼房。
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标志的“老三件”,曾经是多少人的向往和梦寐以求,并且成为人们追求的奢侈品,时过境迁,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绎了两次更新换代。
最后,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国民的寿命的提高和改革开放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他就像是一个旗帜,带领着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他也为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这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可以更好的生存。在世界上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想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最大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