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IS-LM模型分析我国98年扩大内需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题目1:运用IS-LM模型分析我国98年扩大内需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背景:
1997年,刚刚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的中国经济,却遭遇了至今仍令许多人记忆犹新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发端于东南亚并迅速波及刚刚回归中国的香港的金融**,使中国经济很快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作为一项紧急应对之策,中国政府做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策,同时采取包括增发国债、降低存贷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定义: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量,投资量,储蓄率,货币存量,政府预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
IS-LM模型:
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分析:
从IS-LM图形上看,降低存款利率导致LM曲线下移,表明银行存款减少,市场上用于投资的货币增多;同时,随着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人民币不贬值等措施的进行,对外出口的必然加大,进口必然减少。通过发行国债,减少市场的货币流通,降低物价,导致商品的需求加大。因此IS曲线向右边移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另外一个点。在新的平衡点上,产出(Y)加大,利率降低,货币需求减少。
1、消费量(C)
由于利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的控制,居民用于储蓄的货币减少,用于购买物品的货币增多,消费量加大。
2、投资量(I)
由于政府增发了债券,导致市场上大量的闲散资金用于购买债券,市场上的流通资金减少。政府将募集到的资金的资金用于重点行业的投资,实现了经济平衡发展。同时,由于利率的下降,消费的增长,出口的加大,必然导致投资的加大。
3、居民储蓄和货币存量
由于利率下降,居民用于储蓄的货币必然增多,导致居民储蓄下降。同时,由于银行储蓄的减少,货币存量必然增加(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一国银行体系之外由政府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
4、失业率 由于消费增加、出口增大导致产出加大,在短期无法改善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劳动人数必然提升,导致失业率下降。
5、通货膨胀率
由于市场的流通资金减少,产出加大,必然导致物价下降,从而通货膨胀减少。
6、汇率
由于外汇的流入增多,国内对货币的需求因为投资的增加而加大,导致出口企业将外汇兑换成本国货币的需求加大,从而导致汇率加大。
7、对GDP的影响
从GDP=C+I+G+X-IM公式来看,C、I、G、X加大,IM减少,故GDP增大。这和99年、01年、02年GDP实际数值比较吻合。
题目2:结合自己的行业谈谈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
本人目前就职的中国银联为银行卡联合组织,本企业的主要职责为促进银行卡的消费,减少现金在市场上的流通。银行信用卡就是其中的重要工具。
由于消费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导致物品价格下降,因此银行将发行更多的信用卡来满足市民的购物投资需要。同时由于信用卡发卡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市场上的货币增加(信用卡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从而进一步推动物品供应的增加。总上所述,98年扩大内需的政策将导致银行卡发卡量的加大,信用卡信用额度的提升,导致各家银行发行信用卡积极性增加,信用卡在种类、功能等方面与将随之更加丰富。
第二篇:从房地产行业看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
从房地产行业看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趋势。针对这种状况,我国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本文将从房地产行业的角度,通过对98年前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解析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
一 98年之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1984年,我国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代码》,首次正式把房地产行业列为独立行业。房地产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在1984年左右形成了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房地产业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房地产市场也处于探索阶段,房地产交易规模较小,交易价格波动也不大。
从1986年开始,根据理论界提出的二次分配理论,各地开发企业进入了发展高峰期。房地产交易日趋活跃,各种房地产交易形式不断涌现,我国房地产市场化进程正式拉开序幕。
但随后因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使房地产市场缺乏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改革方向难以确定,因此,无论是政府,金融机构,还是房地产开发商,都对房地产市场持谨慎观望态度,从而到1990年房地产业的主要指标跌入低谷,第一次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全国各地呈现建设高潮, 房地产业急剧升温,。政府也对房地产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房地产开始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热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增长117%,1993年增长115%,房地产业出现了过热与泡沫化倾向,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失调。为此,政府在1993年下半年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随着政府宏观政策的逐步生效,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由热转冷,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了一个低迷期。1996年以后, 中国房地产业一直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需要消化吸纳1992年以来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之后大量积压的空置商品房;二是要解决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商品房空置增多, 销售困难,而福利分房更是使得房地产市场如一潭死水,没有生命力。
综上,在98年扩大内需政策实施之前的几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出现投资结构不合理,市场行为不规范,开发失控,无序发展,资源浪费,以炒土地为主的房地产投机活动过多,出现房地产泡沫,还有政府宏观调控过后整个行业处于低迷期等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了政府进行房地产行业的改革。二 98年扩大内需政策和其中的房改政策
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总体方略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包括:
1)定向募集2700亿元特种国债注入国有商业银行补充其资本金,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奠定优化的资产结构基础。
2)增发1000亿元国债定向用于公共工程建设投资,并希望由此带动1000亿元银行配套建设贷款的发放。
3)增大中央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从1998年初计划的650亿元扩大到1050亿元,以扩大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需求。
4)调整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来扩大需求。
5)1999年在500亿元国债的基础上,增发600亿元国债,以加强其对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投入。
6)2000年在计划发行1000亿元国债的基础上,增发500亿元西部开发特别国债。
此外,1998年6月,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后来被看作房改纲领的“23号文件”,正式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在新中国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走到尽头,“市场化”成为了住房建设的主题词。同时,一系列的住房金融服务举措更让中国人在住房上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从此,中国真正进入了商品房时代。三 扩大内需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大大激活了低迷数年的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进入发展新时期。但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房价出现大幅上升,远远超出了消费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四 扩大内需之后房地产行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扩大内需后,房地产行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为打击“囤地”、“倒地”现象,规范土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全国范围内“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用地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意味着持续多年的“协议出让”在法定意义上被叫停。但这一政策出发点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降低不合理的房价”,实际操作缺乏统一规范,为其出现新的高房价问题埋下了隐患。
从2003年开始,我国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再次出现经济过热迹象。由于2003年土地使用权全面施行招投标、挂牌、拍卖方式取得,导致土地价格和房价大幅上涨。而从98年开始的房地产信贷给尚不完善的中国银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房价上涨的影响深远而严重。房价的上涨,导致房产泡沫产生;加剧了工薪一族买房的还贷压力,百姓的经济负担会越来越重;厂房租金和工人工资的增加,导致了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最后会导致企业破产或转行;企业的利润减少,负担增加,会让部分实体企业的资金转向房地产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恶化,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日子越来越困难;进一步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会增加;导致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品需求,同时也会导致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外的热钱将涌入房地产市场,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导致银行的贷款风险,这一切有可能会出现下一个金融危机。五 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房地产行业和由房地产带来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放宽土地政策,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和土地价格,从根源上降低房地产行业的成本。2)提高房地产行业入行门槛,限制房地产开发商的数量,从而保证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在,由于房地产行业门槛很低,敢修就有人买,几乎是稳赚的行业,导致房地产行业的鱼龙混杂,投资结构不合理。
3)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抑制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投机需求和人们的买房需求。例如,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投资成本增加,伴随着风险的增加,会让开发商持谨慎态度。对消费者来说,贷款利率增加会减少对房子的需求,从而降低房价。
4)引导各方面的理性预期。预期房价上涨,会导致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投入房地产行业,而老百姓也有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所以预期房价上涨会导致房价真正上涨。政府应该引导开发商,房价一味高涨并不是件好事一方面,要引导房地产开发商理认识到房价过度膨胀对本、房地产业和整个民经济风险,把利润增加的动力更多地放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房屋质量、优化房屋结构和降低经营本。另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理地认识到“买涨不买跌”的风险,克服从众心理,把预期建立在了解房地产市场及其变化的信息基础之上。
第三篇:从房地产行业看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
从房地产行业看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趋势。针对这种状况,我国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本文将从房地产行业的角度,通过对98年前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解析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
一、98年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从1986年开始,根据理论界提出的二次分配理论,各地开发企业进入了发展高峰期。房地产交易日趋活跃,各种房地产交易形式不断涌现,我国房地产市场化进程正式拉开序幕。
但随后因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使房地产市场缺乏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改革方向难以确定,因此,无论是政府,金融机构,还是房地产开发商,都对房地产市场持谨慎观望态度,从而到1990年房地产业的主要指标跌入低谷,第一次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全国各地呈现建设高潮, 房地产业急剧升温,。政府也对房地产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房地产开始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热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增长117%,1993年增长115%,房地产业出现了过热与泡沫化倾向,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失调。为此,政府在1993年下半年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随着政府宏观政策的逐步生效,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由热转冷,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了一个低迷期。1996年以后, 中国房地产业一直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需要消化吸纳1992年以来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之后大量积压的空置商品房;二是要解决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商品房空置增多, 销售困难,而福利分房更是使得房地产市场如一潭死水,没有生命力。
二、98年扩大内需政策和其中的房改政策
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总体方略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包括:1)定向募集2700亿元特种国债注入国有商业银行补充其资本金,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奠定优化的资产结构基础。2)增发1000亿元国债定向用于公共工程建设投资,并希望由此带动1000亿元银行配套建设贷款的发放。3)增大中央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从1998年初计划的650亿元扩大到1050亿元,以扩大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需求。4)调整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来扩大需求。5)1999年在500亿元国债的基础上,增发600亿元国债,以加强其对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投入。6)2000年在计划发行1000亿元国债的基础上,增发500亿元西部开发特别国债。此外,1998年6月,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后来被看作房改纲领的“23号文件”,正式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在新中国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走到尽头,“市场化”成为了住房建设的主题词。
三、扩大内需之后房地产行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扩大内需后,房地产行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为打击“囤地”、“倒地”现象,规范土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全国范围内“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用地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意味着持续多年的“协议出让”在法定意义上被叫停。但这一政策出发点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降低不合理的房价”,实际操作缺乏统一规范,为其出现新的高房价问题埋下了隐患。
房价上涨的影响深远而严重。房价的上涨,导致房产泡沫产生;加剧了工薪一族买房的还贷压力,百姓的经济负担会越来越重;厂房租金和工人工资的增加,导致了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最后会导致企业破产或转行;企业的利润减少,负担增加,会让部分实体企业的资金转向房地产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恶化,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日子越来越困难;进一步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会增加;导致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品需求,同时也会导致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外的热钱将涌入房地产市场,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导致银行的贷款风险,这一切有可能会出现下一个金融危机。
四、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房地产行业和由房地产带来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案:1)放宽土地政策,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和土地价格,从根源上降低房地产行业的成本。2)提高房地产行业入行门槛,限制房地产开发商的数量,从而保证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在,由于房地产行业门槛很低,敢修就有人买,几乎是稳赚的行业,导致房地产行业的鱼龙混杂,投资结构不合理。3)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抑制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投机需求和人们的买房需求。例如,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投资成本增加,伴随着风险的增加,会让开发商持谨慎态度。对消费者来说,贷款利率增加会减少对房子的需求,从而降低房价。4)引导各方面的理性预期。预期房价上涨,会导致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投入房地产行业,而老百姓也有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所以预期房价上涨会导致房价真正上涨。政府应该引导开发商,房价一味高涨并不是件好事一方面,要引导房地产开发商理认识到房价过度膨胀对本、房地产业和整个民经济风险,把利润增加的动力更多地放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房屋质量、优化房屋结构和降低经营本。另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理地认识到“买涨不买跌”的风险,克服从众心理,把预期建立在了解房地产市场及其变化的信息基础之上。
第四篇: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摘要:尽管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但是,我们要看到,金融危机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对我国经济产生更加严峻的影响。因此,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考察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调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宏观调控;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战胜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遏制了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各种艰难险阻。当前,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入和蔓延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因此,尽管我们在2008年国民经济仍然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金融危机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对中国经济产生更加严峻的影响。因此,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考察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背景及现状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布什政府及时推出了减税政策。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降低到1%的水平。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和信贷消费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通货膨胀压力也重新显现。从2004年6月起,两年内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逐渐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2007年3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级抵押借款人违约而陷人坏账危机;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8月,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申请破产保护;10月。房地美、房利美相继陷入困境,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彻底粉碎了人们的希望。2009年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在不断蔓延,当然也包括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在社会各个方面已经有所体现。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次债危机给全球股市带来剧烈振荡,间接增加了我国A股市场的波动性。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没有全面开放,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这使我国证券市场避免了直接受外部的冲击。特别是这次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两会期间,美国道琼斯指数连连下挫,而我国股票市场却小幅上涨,冲上了2200点关口。但是,如果这次危机使周边市场继续恶化,中国的投资者心态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并反作用于宏观经济运行,加重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减速或衰退的预期,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二)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如今美国房地产业已经是萎靡不振,美联储自2008年9月以来开始放松银根,连续三次降息及大规模注资救市,在美国放松银根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近期有一定程度的加大,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将会继续增加,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流动性会加大过剩。值得关注的是,两会召开之际,房地产业虽未能进入中国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但股市和楼市的价格由于政府的干预(比如,契税降到1%),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所上涨。
(三)对我国贸易渠道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指出,我国在肯定2008年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将会降低欧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这无疑将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度减少,极大打击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依然不够旺盛的情况下,净出口的大幅下降很可能会恶化产能和供给过剩问题。为了应对出口贸易渠道的受阻,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转变调控思路,扩大内需来解决问题。
(四)对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在降低利率、经济衰退等预期下,经济危机很可能促使美元继续贬值,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客观上有利于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缓解中美贸易冲突,但是过快的升值则会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美元贬值还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延伸到中国资产价格的涨跌、通货膨胀加剧等情况。美元贬值将对中国持续带来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三、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1309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努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适当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深化保险业改革,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因为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快慢和幅度需要考虑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如果人民币仅仅对美元升值,而对其他主要货币如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升值幅度很小甚至贬值。那么,我们就没有摆脱原有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机制。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我国将因为进口价格上涨,可能导致输入性通胀加剧,令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抑制通胀的努力失效。但如果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中国将面临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的风险,进而冲击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进入2009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需要进行适当控制。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只有将用于总量调节的货币政策与用于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未来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实行结构性减
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改善金融调控、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证资金渠道畅通、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要加强产业、贸易、土地、投资、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形成调控合力。总之,要加大公共支出转型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大财力投入到改善民生、改善环境、改善社会保障上,进一步启动内需,逐渐从出口拉动转变到内需拉动。
(三)采取相机抉择方式,适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操作
2008年中期,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2008年9月以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我们又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因此,可以看出政府仍然需要做好启动内需的各项工作,宏观调控必须准备在紧缩操纵和转入放松之间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转折性的操作,尽量渐变式调整,以免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四、结束语
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各方的务实合作,共同遏制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促进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同时强调,我们将继续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的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篇:分析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哲学根据及实际工作的有效运用
分析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哲学根据及实际工作的有效运用?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内因和外因都是导致和解决问题的原因,但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具体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时,既要看到内因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作用。在坚持“内因论”的前提下,不忽视外因的作用。综合此观点,扩大内需这一内因的解决有利于发展当前的经济和现状。所以,我国经济开始由“出口和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来扩大内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是当前的经济现状使得当前需要这种政策,而这种政策也可以反作用解决和发展内外需的经济。
主观符合客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必须由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解决矛盾的问题时,我们要抓重点,统筹兼顾,坚持用两点论全面看问题。因此,发展经济,需要分清内需和外需的地位和层次,着眼于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用综合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需要调整内部结构,扩大消费所占的比重,用综合的思维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因此,现在的主要矛盾和重点对象,应当扩大内需,并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方针政策。
另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内需和外需相互联系,并且表现在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内需和外需相结合地发展。同时,世界又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需和外需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变化,要根据当前形势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策略,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消限制消费的政策,推进住房改革和农村费税改革,增加低收入者工资和农民费税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等。
扩大内需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居民的购买力。
一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并相应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三是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保持国债投资的必要规模,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在扩大国债投资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