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稿
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应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税源的变化,顺应税收征管改革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模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结合我省地税系统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方案,现就全省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税收征管的基本规律,针对纳税人的特点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充分依托省级数据大集中平台,实施以分规模、分行业、分类型和分事项为主导的分类分级管理。调整优化机构、岗位的税源管理职责,合理配置资源,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完善组织运行机制,有效提高纳税遵从,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分级分类为基础,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二、基本原则
(一)税源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基于对纳税人的科学分类,以分级分类管理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方法,实施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提高税源管理的质效。
(二)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原则。要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程序要求,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监控评价等为主要环节,资源配置优化,职责分工合理,相互衔接顺畅的专业化管理体系。
(三)信息管税的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应用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业务与技术的高度融合,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
(四)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按照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和相互制约的要求,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合理划分征管事权,明晰工作职责,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内外协作的一体化税源监控体系。
(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省局机构改革的总体框架和机构设置,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基本征管模式、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全省必须统一。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自主确定具体分类方式和工作要求,合理进行机构、部门与岗位的设置。
三、主要目标 ——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推动税源管理从“普管制”向“风险管理”转变。针对不同类型的税源及其风险,采用不同的征管手段,强化纳税评估职能,推进综合治税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应有作用,促进税收征管手段的多元化。
——调整职能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将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进行科学分解,将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的涉税业务,在不同的层面加以解决;将高等级的纳税风险、执法风险应对问题,提高到上级机关预警防范;区别不同的风险等级,由同一层级的不同的岗位实施风险应对。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征管质效。实施税源分类管理,把握管理规律,突出管理重点,提高管理实效;改革管理员制度,实施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
——以信息管税为依托,提高管理效率。将规律特征明显的涉税信息,由系统自动加工处理,着力解决重复劳动、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涉税信息的分析利用,提高税源管理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控制税收流失风险。
——实施个性化服务,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根据不同类别纳税人的不同诉求,提供有针对性地服务;针对不同类别的纳税人,提供涉税风险防范指引;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应对,提高纳税遵从水平。
四、工作内容
(一)整合各级各部门税源管理职能,推进机关税源管理职能的实体化运作。
1、纵向职能分工。适当上收部分原由基层税务机关负责的重要、复杂税源事项的管理职能,由省、市、县(市)局机关进行实体化运作。
(1)省局机关重点是做好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支持管理和上收管理,提高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指导力和支撑力。主要包括统筹全系统年度专项检查、各行业各税种纳税评估等风险应对的总体规划和计划安排;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总结设计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做好数据模型、分析工具的研发工作,研究收集制定业务操作模本、评估指南等;对基层风险应对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及时提供专家指导帮助;部分重要复杂应对事项上收到省局直接进行风险应对;对总局、省局联系的部分大企业直接上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实施风险应对。
(2)市局机关是以省局风险特征库为基础,建立本地区的市级风险特征库,组织好日常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工作。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等级排序管理工作机制,做好风险等级排序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省局的统一规划,做好中小企业风险分析应对指南、模板的编制工作;结合省局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等工作安排,部署本地区工作;对部分复杂事项实施上收管理;按照大企业管理的统一要求,开展上收大企业税收分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对基层一些风险应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及时的支持帮助。
(3)县(市、区)局机关要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税源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直接承担的职能包括:本县域范围内税收风险的等级排序管理、风险分析识别工作;纳税人风险信息情报管理和对外交互工作;部分复杂事项的应对工作;按照风险类型直接实施专业化应对工作;全部或部分大企业(或重点税源户)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等事项。
2、横向职能分工。进一步明确同级各部门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责,各司其职,形成管理合力。
征管科技部门负责拟定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规划、制度、方案,根据各税种管理部门设置的风险预警指标、税种评估办法汇总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并负责评估工作的统筹协调;数据管理部门负责承担涉税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提供和推送,为相关部门实施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提供依据;政策法规管理部门负责综合性税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执行状况的监控分析工作;税种管理部门负责与本部门职责相关的分税种专业化管理,牵头制定分行业、分税种的管理方法、风险预警指标、分析模型;规划财务部门负责税收经济分析和重点税源风险预警,负责提供本单位税收收入状况和预测分析;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纳税服务工作的协调统筹;稽查部门负责税收高风险疑点信息的专业稽查;人事部门按照征管模式和税源管理方式的客观要求进行机构、职责调整、人员配备以及能级、绩效管理;基层工作部门负责建立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
3、构建一体化联动运行机制。
(1)建立纵向互动机制。省局、市局、县(市、区)局机关以应对税收风险为重点,整合各部门风险管理要求,深化税收分析,重点实施分地区、分行业、分类型风险特征的分类、归纳,切实加强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指导。基层税源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等级,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推动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变革,建立以风险为引擎,针对性、差别化、联动式的税收征管运行体系。
(2)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各地成立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职责明确、高效运行”的原则,完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机制,落实工作例会、任务推送、定期通报等工作措施,建立“多个税种通盘考虑、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多个环节协调运作”的工作模式,统一监控分析税源变化,统一下达风险预警指标和纳税评估重点,统一督导、反馈和考核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
(3)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涉税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的体制,进一步规范、发挥税务中介机构在税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1、深化税源分类管理,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1)分行业专业化管理。按照纳税人行业特点,探索管理规律,构建风险模型,实施专业化管理。各地可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情况,自行确定实施专业化的重点行业。
(2)分类型专业化管理。对特定类型的纳税人实施集中专业管理。对大型集团企业在本地区跨区经营的总分机构、子母公司、主要关联企业等,由专业机构或专业团队实施管理。
(3)分规模专业化管理。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实施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
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特点和规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区分城乡、区别不同情况,合理确定重点税源规模的标准、重点行业的范围和跨区经营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行业、分类型、分规模或者适当组合的管理方式。并可根据机构设置、分类管理的需要,采取设立专门机构或者专业团队的方式对不同分类的税源进行集中专业化管理。
2、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完善基层税源管理模式。对重点税源,以管户为主、管事为辅,实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规律,按户开展日常税源管理,重点抓好税源预测分析、税收风险防范和应对工作。
对一般税源,以管事为主、管户为辅,实施规范化管理。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环节、不同涉税事项的管理环节,设计和优化专业化管理流程,将税源管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按流程进行推送,税收管理员按照征管流程节点设立岗位,根据岗位职责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原有征管流程中管理核查、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权限由某一管理员分送到某一类税务人员,在信息流程推送上由“一户所有事”改为“一事所有户”,在工作方式上从传统的“单兵保姆式”向现代“团队流程化”转变。
对零散税源,以委托综合治税组织代征为主要方式,实施社会化管理。本着有利于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积极依托社会力量,联合国税部门共同委托第三方代征税款。税务机关以政策管理和制度管理为主,事务管理以受托方为主。
3、突出纳税评估,提高风险应对效能。设立纳税评估专职机构或岗位,把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管理员配置到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专业评估岗位,建立具有较高评估能力的专业化机构或团队。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监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全面提升纳税遵从。
(三)依托省级大集中管理系统,发挥信息化对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
各级地税机关必须以省级大集中管理系统为依托,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以“业务需求”推动“技术实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采集、整理与存储税源信息,确保数据质量及时、准确、真实和完整;加强税源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实施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估算排序、等级分类;深化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提高纳税评估效率和质量,有效防范税收风险。
五、实施步骤
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
(一)制定方案阶段(月底前):省局对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进行动员部署,并下发《江苏省地方税务局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意见》;各地要根据省局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科学细致的计划和方案。
(二)试点阶段(月- 月):各省辖市局可根据省局统一部署,选定1-2个县(市、区)局作为试点单位;在 月底前上报本地区实施方案;在 月底前,修订岗责体系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三)全面推广阶段(月- 月):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能力专长,根据各类别纳税人的不同管理要求和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整合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工作岗位。既要抽调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税务干部充实到专业化管理机构中,又要兼顾属地化管理机构中的人员配置和工作积极性,合理确定税收管理员的管户数量和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潜能。
(四)总结评价阶段(月- 月):对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省局。省局将组织评估验收,全面总结评价,提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措施和意见。
六、工作要求
各地要将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作为深化征管改革基本要求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提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具体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级地税机关要层层宣传发动,向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深入宣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把握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权力和职责的调整划分。要切实加强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领导该项工作的开展。
(二)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各级各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抓好推进和实施工作。其中,人事部门负责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的调整、人员配备;征管部门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其他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主动加强沟通与协作,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保障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协调,广泛宣传。各地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及时向各级政府领导汇报,说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赢得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要向纳税人广泛深入宣传管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意义,通过召开座谈会、下户调研、电话咨询、网络对话等方式,了解纳税人的反应,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中的问题,赢得纳税人的支持配合。各地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信息交流和情况反馈,增进上下级间的工作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精心组织,稳步推行。要在组织开展税源管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要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对机构、职能、岗位、人员等设置和运行要求,认真做好纳税人基础信息的维护与管理,为实施专业化管理奠定基础;要充分认识到推行专业化管理直接涉及到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岗位职责的变动,各级领导务必要在工作推进中,因地制宜、稳步实施,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二篇: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
各市地方税务局、市局各分局:
为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省局根据地税系统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方案,草拟了《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请你们结合工作实际,集思广益,实事求是,提出修改意见,于9月15日前完成。市局近日将召开征管会议集中进行讨论。
征管处
2010.9.10
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
管理的工作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应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税源的变化,顺应税收征管改革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模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结合我省地税系统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方案,现就全省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税收征管的基本规律,针对纳税人的特点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充分依托省级数据大集中平台,实施以分规模、分行业、分类型和分事项为主导的分类分级管理。调整优化机构、岗位的税源管理职责,合理配置资源,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完善组织运行机制,有效提高纳税遵从,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分级分类为基础,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二、基本原则
(一)税源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基于对纳税人的科学分类,以分级分类管理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方法,实施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提高税源管理的质效。
(二)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原则。要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程序要求,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监控评价等为主要环节,资源配置优化,职责分工合理,相互衔接顺畅的专业化管理体系。
(三)信息管税的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应用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业务与技术的高度融合,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
(四)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按照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和相互制约的要求,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合理划分征管事权,明晰工作职责,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内外协作的一体化税源监控体系。
(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省局机构改革的总体框架和机构设置,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基本征管模式、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全省必须统一。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自主确定具体分类方式和工作要求,合理进行机构、部门与岗位的设置。
三、主要目标 ——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推动税源管理从“普管制”向“风险管理”转变。针对不同类型的税源及其风险,采用不同的征管手段,强化纳税评估职能,推进综合治税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应有作用,促进税收征管手段的多元化。
——调整职能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将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进行科学分解,将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的涉税业务,在不同的层面加以解决;将高等级的纳税风险、执法风险应对问题,提高到上级机关预警防范;区别不同的风险等级,由同一层级的不同的岗位实施风险应对。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征管质效。实施税源分类管理,把握管理规律,突出管理重点,提高管理实效;改革管理员制度,实施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
——以信息管税为依托,提高管理效率。将规律特征明显的涉税信息,由系统自动加工处理,着力解决重复劳动、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涉税信息的分析利用,提高税源管理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控制税收流失风险。
——实施个性化服务,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根据不同类别纳税人的不同诉求,提供有针对性地服务;针对不同类别的纳税人,提供涉税风险防范指引;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应对,提高纳税遵从水平。
四、工作内容
(一)整合各级各部门税源管理职能,推进机关税源管理职能的实体化运作。
1、纵向职能分工。适当上收部分原由基层税务机关负责的重要、复杂税源事项的管理职能,由省、市、县(市)局机关进行实体化运作。
(1)省局机关重点是做好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支持管理和上收管理,提高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指导力和支撑力。主要包括统筹全系统专项检查、各行业各税种纳税评估等风险应对的总体规划和计划安排;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总结设计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做好数据模型、分析工具的研发工作,研究收集制定业务操作模本、评估指南等;对基层风险应对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及时提供专家指导帮助;部分重要复杂应对事项上收到省局直接进行风险应对;对总局、省局联系的部分大企业直接上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实施风险应对。
(2)市局机关是以省局风险特征库为基础,建立本地区的市级风险特征库,组织好日常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工作。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等级排序管理工作机制,做好风险等级排序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省局的统一规划,做好中小企业风险分析应对指南、模板的编制工作;结合省局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等工作安排,部署本地区工作;对部分复杂事项实施上收管理;按照大企业管理的统一要求,开展上收大企业税收分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对基层一些风险应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及时的支持帮助。
(3)县(市、区)局机关要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税源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直接承担的职能包括:本县域范围内税收风险的等级排序管理、风险分析识别工作;纳税人风险信息情报管理和对外交互工作;部分复杂事项的应对工作;按照风险类型直接实施专业化应对工作;全部或部分大企业(或重点税源户)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等事项。
2、横向职能分工。进一步明确同级各部门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责,各司其职,形成管理合力。
征管科技部门负责拟定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规划、制度、方案,根据各税种管理部门设置的风险预警指标、税种评估办法汇总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并负责评估工作的统筹协调;数据管理部门负责承担涉税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提供和推送,为相关部门实施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提供依据;政策法规管理部门负责综合性税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执行状况的监控分析工作;税种管理部门负责与本部门职责相关的分税种专业化管理,牵头制定分行业、分税种的管理方法、风险预警指标、分析模型;规划财务部门负责税收经济分析和重点税源风险预警,负责提供本单位税收收入状况和预测分析;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纳税服务工作的协调统筹;稽查部门负责税收高风险疑点信息的专业稽查;人事部门按照征管模式和税源管理方式的客观要求进行机构、职责调整、人员配备以及能级、绩效管理;基层工作部门负责建立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
3、构建一体化联动运行机制。
(1)建立纵向互动机制。省局、市局、县(市、区)局机关以应对税收风险为重点,整合各部门风险管理要求,深化税收分析,重点实施分地区、分行业、分类型风险特征的分类、归纳,切实加强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指导。基层税源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等级,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推动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变革,建立以风险为引擎,针对性、差别化、联动式的税收征管运行体系。
(2)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各地成立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职责明确、高效运行”的原则,完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机制,落实工作例会、任务推送、定期通报等工作措施,建立“多个税种通盘考虑、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多个环节协调运作”的工作模式,统一监控分析税源变化,统一下达风险预警指标和纳税评估重点,统一督导、反馈和考核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
(3)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涉税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的体制,进一步规范、发挥税务中介机构在税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1、深化税源分类管理,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1)分行业专业化管理。按照纳税人行业特点,探索管理规律,构建风险模型,实施专业化管理。各地可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情况,自行确定实施专业化的重点行业。
(2)分类型专业化管理。对特定类型的纳税人实施集中专业管理。对大型集团企业在本地区跨区经营的总分机构、子母公司、主要关联企业等,由专业机构或专业团队实施管理。
(3)分规模专业化管理。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实施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
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特点和规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区分城乡、区别不同情况,合理确定重点税源规模的标准、重点行业的范围和跨区经营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行业、分类型、分规模或者适当组合的管理方式。并可根据机构设置、分类管理的需要,采取设立专门机构或者专业团队的方式对不同分类的税源进行集中专业化管理。
2、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完善基层税源管理模式。对重点税源,以管户为主、管事为辅,实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规律,按户开展日常税源管理,重点抓好税源预测分析、税收风险防范和应对工作。
对一般税源,以管事为主、管户为辅,实施规范化管理。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环节、不同涉税事项的管理环节,设计和优化专业化管理流程,将税源管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按流程进行推送,税收管理员按照征管流程节点设立岗位,根据岗位职责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原有征管流程中管理核查、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权限由某一管理员分送到某一类税务人员,在信息流程推送上由“一户所有事”改为“一事所有户”,在工作方式上从传统的“单兵保姆式”向现代“团队流程化”转变。
对零散税源,以委托综合治税组织代征为主要方式,实施社会化管理。本着有利于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积极依托社会力量,联合国税部门共同委托第三方代征税款。税务机关以政策管理和制度管理为主,事务管理以受托方为主。
3、突出纳税评估,提高风险应对效能。设立纳税评估专职机构或岗位,把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管理员配置到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专业评估岗位,建立具有较高评估能力的专业化机构或团队。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监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全面提升纳税遵从。
(三)依托省级大集中管理系统,发挥信息化对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
各级地税机关必须以省级大集中管理系统为依托,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以“业务需求”推动“技术实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采集、整理与存储税源信息,确保数据质量及时、准确、真实和完整;加强税源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实施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估算排序、等级分类;深化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提高纳税评估效率和质量,有效防范税收风险。
五、实施步骤
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
(一)制定方案阶段(月底前):省局对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进行动员部署,并下发《江苏省地方税务局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意见》;各地要根据省局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科学细致的计划和方案。
(二)试点阶段(月- 月):各省辖市局可根据省局统一部署,选定1-2个县(市、区)局作为试点单位;在 月底前上报本地区实施方案;在 月底前,修订岗责体系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三)全面推广阶段(月- 月):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能力专长,根据各类别纳税人的不同管理要求和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整合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工作岗位。既要抽调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税务干部充实到专业化管理机构中,又要兼顾属地化管理机构中的人员配置和工作积极性,合理确定税收管理员的管户数量和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潜能。
(四)总结评价阶段(月- 月):对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省局。省局将组织评估验收,全面总结评价,提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措施和意见。
六、工作要求
各地要将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作为深化征管改革基本要求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提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具体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级地税机关要层层宣传发动,向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深入宣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把握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权力和职责的调整划分。要切实加强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领导该项工作的开展。
(二)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各级各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抓好推进和实施工作。其中,人事部门负责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的调整、人员配备;征管部门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其他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主动加强沟通与协作,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保障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协调,广泛宣传。各地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及时向各级政府领导汇报,说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赢得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要向纳税人广泛深入宣传管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意义,通过召开座谈会、下户调研、电话咨询、网络对话等方式,了解纳税人的反应,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中的问题,赢得纳税人的支持配合。各地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信息交流和情况反馈,增进上下级间的工作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精心组织,稳步推行。要在组织开展税源管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要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对机构、职能、岗位、人员等设置和运行要求,认真做好纳税人基础信息的维护与管理,为实施专业化管理奠定基础;要充分认识到推行专业化管理直接涉及到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岗位职责的变动,各级领导务必要在工作推进中,因地制宜、稳步实施,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篇:柳城县地方税务局税源管理专业化实施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
地方税务局文件
城地税发〔2010〕35号
柳城县地方税务局税源管理专业化实施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结合我局税收征管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税源管理专业化的目的在原机构设置不变的情况下,实施以分行业集中管理和按税源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专业化管理模式,进一步确立我局机构职能清晰、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便捷、高效、集中、专业”的税源管理体系。
二、组织机构
成立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罗 宏 柳城县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胡 波 柳城县地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蓝巧云 柳城县地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蒙秋明 柳城县地税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局机关各部门、各管理分局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王江宏担任;副主任由兰方君、覃楠担任。
三、税源管理专业化机构的工作职责
根据各专业管理分局的业务量及现有一线税源管理员
数量,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按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情形下进行调配。按税源管理事项,对税源进行专业化税收管理。工作职责:
1、大埔税务分局:负责管理全县范围内所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税源。其主要工作职责:(1)负责税源管理、调查,落实收入任务。(2)负责对逾期办理纳税申报、逾期缴纳税款纳税户的催报和催缴工作。(3)负责对纳税户的税款清结算检查工作。(3)负责辖区内漏征漏管户和非正常户的清理和检查工作。(4)负责对“零申报”户的检查工作。(5)、负责对财产报损、亏损抵补等税前扣除审批事项及减免税的初审。(5)负责委托代征单位的税收管理工作。(6)负责税收户管档案的归集、分类和管理、归档或移交。(7)、负责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宣传、辅导和实施工作。(8)负责辖区内漏征漏管户和非正常户的清理和检查工作。(9)负责本分局所分管纳税
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10)负责本分局所分管纳税人发票使用的日常管理及其它涉税事项的处理。(11)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2、河东税务分局:负责管理全县范围内建安行业税源。其主要工作职责:(1)负责对辖区内建安项目税源的监控管理工作。(2)负责建安行业税源调查、落实收入任务。(3)负责所辖纳税户纳税申报的调查核实。(4)负责进行税收预测和分析。(5)负责对建安行业税收政策送达、数据采集分析等。(6)负责对逾期办理纳税申报、逾期缴纳税款纳税户的催报和催缴工作。(7)负责本分局所分管的纳税人征管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或移交。(8)负责辖区内漏征漏管户和非正常户的清理和检查工作。(9)负责本分局所分管纳税人发票使用的日常管理及其它涉税事项的处理。(10)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3、河西税务分局:负责管理全县范围内个体业户税源。其主要工作职责:(1)负责双定征收纳税户经营规模等情况的调查、双定户定额的调整。(2)负责税源调查、落实收入任务。(3)负责对逾期办理纳税申报、逾期缴纳税款纳税户的催报和催缴工作。(4)负责辖区内漏征漏管户和非正常户的清理和检查工作。(5)负责对停、歇业户的检查工作。(6)负责本分局所分管纳税人减免税、定税、停业、复业、注销、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等待批涉税事项的受理及初审。(7)负责本分局所分管纳税人纳税税款催报、催缴和清理欠税。(8)负责本分局所分管的纳税人征管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或移交。(9)负责本分局所分管纳税人发票使用的日常管理及其它涉税事项的处理。(10)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实施步骤
我局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分调研、宣传动员、全面实施、总结评价4个阶段进行:
(一)调研阶段(3月1日至3月11日)
主要任务:一是切实摸清局地方税征管现状,对我局税收征管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二是对策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的税种特点和纳税人特点,从征管各环节入手,详细分析各税种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具体方法手段,进一步研究如何以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强化税源管理;三是召开研讨会,向各部门征求意见,并提出我局征管机构改革设想。
(二)宣传动员阶段(3月12日至4月30日)
主要任务:一是抓好组织发动,加强宣传,以贯彻落实“三
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局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意义,争取全体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各部门领导要加强本部门干部的思想工作,保持干部队伍稳定,工作稳定;二是召开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大会,宣布方案;三是做好各项资料交接的准备工作。
(三)全面实施阶段(5月4日开始)
1、各分局要认真抓好改革工作的落实,做好人事、岗位变动后各项工作的衔接,保持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
2、岗位变动的人员要按各分局统一要求,按规定办理各项资料的交接。
(四)总结评价阶段(9月)
对税源管理专业化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实施税源管理专业化是我局2010年的一件大事,涉及面宽、力度大,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足和不周全之处,希望各部门领导和干部职工发现问题要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以便总结评价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全局地税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广大干部参与征管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局上下营造一个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统筹推进。按照“重点突破,逐步完善”的思路,坚持长远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分步推进务求实效。各部门要避免自行其是、各自为政,部门之间也要加强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的良好局面。
(三)各分局在业务征管范围调整后,要完善内部分工,明确岗位职责,进一步落实管理专业化。落实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考核等各项制度
(四)要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注意树立工作亮点、工作典型,更要总结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示范效应,推动我局税收征管新模式的深入发展。
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信息公开选项:依申请公开
第四篇:兴安盟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
兴安盟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经济税源日趋集约化、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顺应税收征管日益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税源管理质效,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整合征管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充分体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结合我盟现阶段税源管理模式实际情况,特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区局关于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决策部署,以提高税源管理质效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基础,科学分类税源,进一步调整机构,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简化业务流程,规范岗责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二、工作目标
按照区局“信息管税”思路和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要求,打破划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按分行业和分级次管理为重点,合理分类税源,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构建上下互动、纵横联动,体现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要求的工作新格局,在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的同时,实现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进一步提高。根据形势发展和区局要求,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地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
三、组织领导
为组织协调好各项工作,兴安盟地税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李庆年
副组长:于亚东、刘贵方、许林、庄立锋、夏振才、吴佰铃、姚季春、蔡金旦
成员:孙明利、万宝龙、范丽君、包凤祥、黄金林、吴秀林、车立军、尹晓梅、陈长友、张继红、哈斯、白海林、艾中旗、陈昭文、耿桂娟、李俊才、王志晔、吴明、王艳红、宋玉林、姜晓松、支拥军
四、工作内容
(一)总体框架
以旗县级地税机关及以下征管机构为基本单元,科学分类税源,突破属地管理,完善机构职责,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建立以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为中枢,以重点税源集中管理和一般税源分类管理为基础,以一体化部门协作为保障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机制。
(二)分类税源
本着合理分类税源,分行业、分级次管理的理念,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等因素,将全部税源划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三类税源。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重点税源户:(1)国家税务总局、区局确定的定点联系企业及其分支机构;(2)近三年任一缴纳地税相关税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建筑安装企业;(3)年均缴纳地税相关税额50万元以上的其他企业;(4)主管税务机关认为应该列入重点税源管理的企业。重点税源实行动态管理,对于连续二年达不到重点税源标准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重点税源管理实行“促进征前合作、自控机制建设+重点风险监控”。根据大企业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经营,内部结构复杂,行业跨度大、财务核算体系比较健全、税收筹划能力强等特点,把握大企业税收征管的规律性,在税收征管程序主要环节,突出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形成符合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规律的方法体系。
2.一般税源是指上述重点税源之外的税源,包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税源。
一般税源管理实行“重点行业、特定事项管理+综合风险监控”。根据中小企业普遍具有生产经营不稳定,现金交易多,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第三方信息不易获得等特点,在税收征管主要流程环节,按照行业、特定风险类型等分类,实施批量管理。
3.个体税源指定期定额个体工商户、集贸市场经营户和从事临时生产经营的纳税户。
个体税源管理实行“零散税收管理+双定业户监控”。由于个体工商户存在经营不稳定,管户多,变动大等特点,实行以起征点为界,结合行业特征划类管理。
(三)税源管理模式
不同税源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或岗位实行专业化管理。盟内大型企业(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跨地区汇总(合并)纳税企业主要由盟局评估检查科实施专业化管理,加强分析监控和个性化服务,基层局辅助管理,主要是进行户籍管理和纳税服务等;其他重点税源及一般税源由属地基层局税收(源)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个体工商户及零散税源由基层税务所划片管理。
1、对由盟局评估检查科进行管理的重点税源,不受地域限制,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具体负责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检查及对税收征管质量考核评价等监控性和查处性的工作;旗县局只负责实施风险应对和做好日常管理与纳税服务等工作。
2、其他重点税源及一般税源实行属地管理。旗县级税务机关设税源管理科,对企业的重大风险应对、纳税评估、日常检查、注销清查等实行专业化管理;将日常性的户籍管力、发票管理和数据采集维护、日常核查等事务性工作纳入管理员管理范畴。
3、固定个体工商户实施规范化管理。由基层税务所划片管理。主要从事户籍管理、定额管理、催报催缴、停歇巡查等工作。以公平税负、透明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行微机定税和团队评税、自愿预储、批量划缴方式征收,实施规范化管理。重点规范参数定税的信息采集、信息录入工作,由税源管理团队负责税负核定工作,保证税负核定的公平与准确;规范税负评定和税负公开工作,保证税负核定的公开与透明;加强个体工商大户的管理,督促其规范建账建制;认真开展税源巡查,对定税不符或纳税人基本信息发生变化的,及时进行税负调整和信息补录,保证税负调整的及时性和征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4、零散个体税源实施社会化管理。零散税源以委托代征、简并征期为主要方式开展社会化管理,充分利用社会综合治税的手段,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健全协税护税机制,开展社会化管理。
(四)职责及岗位设置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盟局主要负责大型重点税源户税收分析、纳税评估、日常检查、风险信息分析的汇总、排序、应对任务的整合下达及对旗县局纳税评估的复查与抽查和对税收征管质效考评等;旗县局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以及其他重点税源、一般税源的纳税评估和纳税检查;基层税务所主要是对个体工商业户实行属地化片管理,重点是户籍和发票管理,规范税收定额核定工作。起征点以上的管户用少量人员进行管理,起征点以下的管户日常监控。
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基层税收管理员职责重新划分为征收服务、税源监控、评估检查3类岗位。税收管理员只负责某类事项管理,不再固定管户和包揽一切事项,形成团队管理、分权制衡的税收征管新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税收征管水平。征收服务岗负责税收政策宣传、培训辅导、催报催缴、满足纳税人个性服务需求等纳税服务;税源管理岗承担日常性的户籍管理、税源信息采集与维护、全方位的监管税源户、发票管理等工作;评估检查岗按计划落实纳税评估任务,上报纳税评估分析预警,向管理部门下达风险应对任务,执行征管局日常检查任务等。以上3类专业化管理岗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五)各业务部门税源管理职责
税源管理部门是税源管理的中枢部门,负责将税源管理风险分解到市、县、所(分局、科)和税收管理员各层级,以及税源管理的综合协调和服务支持;征管部门负责拟定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规划、制度、方案,并定期开展征管状况监控分析;计统部门负责税收经济分析;税种管理部门负责与本部门职责相关的风险预警指标设置和税收分析;稽查部门负责以查促管;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纳税服务工作的协调统筹;人事部门负责税源管理机构、岗位职能调整、人员配备、能级、绩效管理,以及税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信息中心负责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所需数据的抽取、提供,以及数据维护、相关信息系统的完善等技术支持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信息交换管理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涉税信息交换的内容和时间。
五、实施步骤(一)方案制定阶段
盟局制定下发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对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二)实施准备阶段
为确保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纳税人信息的准确性,盟局管理科应及时将征管信息系统中相关纳税人信息进行整理分类,下发基层局进行核实,各局应及时反馈核对结果,具体管户调整名单另文下发;组织开展管理科、税务所管户情况清理,除个体工商户、集贸市场等零散税源外,其它企业一律上调至旗县一级税务机关税收(源)管理科管理;对按规定移交管理的纳税户,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好征管资料档案整理、装订工作,对当年各项征管资料也要按规定整理、归档,并相应做好数据大集中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工作。各局要按照盟局税源专业化管理组织机构框架、岗位设置及主要职责,统筹安排岗位设置和人员调动,并按规定做好人员交流定岗工作,做好各项工作衔接,确保平稳过渡。
(三)全面试行阶段
按照盟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2011年11月31日前,在全盟范围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心得税收征管模式,盟局将加强对各基层局工作指导,密切关注运行情况,及时发现解决存在问题,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平稳有序推进。2011年12月25日前,各局要对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全盟地税系统要层层动员,广泛宣传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让全体税务干部都深刻理解到,只有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税源管理的需要,从而深刻认识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自觉的支持并参与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形成上下齐动,协调配合的良好态势。要切实加强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收工程、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局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局长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领导该项工作,要形成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联动工作机制。
(二)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推行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岗位设置、人员调配、征管模式、业务流程、税种管理、教育培训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不能依赖某一个部门,局限于某一项工作。要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提升层级、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工作能如期圆满完成。
(三)强化培训。推行专业化管理,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对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要求很高,各单位要对税收管理员强化培训,按照“岗位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岗位分类培训。既要学习税收业务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管理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之能更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四)工作衔接问题。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征管科反映,以便及时能向上级汇报处理,并尽可能不影响纳税人日常办理涉税行为。其他未尽事宜,请局在推行税源专业化过程中要及时反馈,以便及时调整。
第五篇: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意见稿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意见(试行)
根据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和全省国税工作会议精神,省局研究决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国税机关要紧紧围绕以下部署要求,全面深化税收风险管理,大力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全面深化税收风险管理,大力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更好地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现代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原则
管理专业化是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不同的管理导向形成不同的专业化管理格局。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就是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特征和类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职能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置,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
(二)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
税收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始终要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三)坚持基于信息化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税收管理的体制、机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实现税收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要自觉适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税收管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加强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信息化推动专业化,建立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新趋势、新特点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四)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近年来,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再造、税收信息化建设、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建设、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要求,也为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同时,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对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机制、转变税收管理方式方法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继承发展各项有益成果,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
(五)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
深化税收风险管理,建立体现与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相适应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是破解人少户多、征管效率低下等突出矛盾和问 题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同时,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此,要注重在机构设置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通过合理调整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稳步推进。
(六)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的原则
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管理层级、各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的各主要环节,因此,必须遵循统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立统一的岗责体系、运行机制和信息平台,上下协同,整体推进。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分布以及征管机构人员状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局部的职责分工安排、税源分类和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充分考虑地区间的差别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最佳的实现形式。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具体目标:
(一)按照规模、行业等类别的风险发生规律,对税源科学分类,实施分类管理。
(二)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程序要求,将税源管理专业化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岗责体系。
(三)在对税源科学分类和税源管理职能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
(四)支撑税源管理专业化的一体化信息平台更加完善,以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和基层管理平台为主要结构、贯通各级各部门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全面应用到位。
(五)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全省国税系统从事税源专业管理人员增长30%以上,县(区)局税源专业管理人员占税源管理人员比例达60%以上。
(六)纳税遵从度显著提高。纳税遵从总体状况、税收征收成本等重要指标进一步改善,税源管理专业化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在5%以上。
四、主要内容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理顺划清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责和税收基础管理职责,明确省局、市局、县(区)局、基层分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定位,健全完善税源管理专业化岗职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各项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
(一)税源管理职责的划分
按照风险管理导向要求,将税源管理职责分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和税收基础管理两大类。
——税源专业化管理类,分为7大项,39小项。
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主要是基于税源科学分类实施风险管理的各项主要职能,以及基础管理中部分复杂程度高需要较强管理技能的事项处理。专业化管理职能相对于基础管理职能,一般采取由专业岗位、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实施专门管理的形式。
1、税源管理目标规划:指税务机关对一定时期内税源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做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主要包括:
(1)中长期战略规划编制;(2)及各阶段重点工作安排。
2、税收信息情报管理:指税务机关对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采集、筛选、量化、归集以及加工、分析、共享、传递、交换等工作。主要包括:
(1)综合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包括与税收相关的区域、产业、行业等宏观经济部门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等;
(2)征管基础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包括纳税人身份、户籍、普通发票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3)增值税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包括增值税抵扣凭证、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4)消费税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包括消费税应税产品(应税行为)、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5)所得税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包括行业、地区分布、上市公司、总分机构、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6)大企业和国际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包括大企业集团架构、大企业和涉外企业经营、跨国交易、关联交易、居民企业对外支付、非居民企业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7)出口退税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包括进出口报关、外汇核销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8)税务稽查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包括举报、涉税违法违章、案件调查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9)其他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3、风险分析识别:指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研究、开发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开展项目化税收风险分析等措施,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主要包括:
(1)综合税收风险分析:根据经济与税收的相关关系,开展区域、产业、行业等经济税收指标偏离度的综合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开展收入与政策、征管相关的风险因素分析;开展跨税种、跨专业等综合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2)大企业(重点税源)风险分析:针对大企业(重点税源)的税收遵从行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识别;
(3)行业税收风险分析:按照相同行业纳税人税收风险发生规律的趋同性或相似性等特点,开展分行业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4)税种风险分析:根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税种特点,深入分析识别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风险纳税人群体;
(5)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根据纳税人在户籍变化、发票使用等方面的税收遵从行为特点,开展征管基础环节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6)出口退税风险分析:根据出口退税环节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特点,深入分析识别出口退税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风险纳税人群体;
(7)国际税收风险分析:根据跨国交易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特点,深入分析跨国交易税收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风险纳税人群体;
(8)稽查典型案例风险分析:根据一段时期税务稽查案例的综合统计分析和样本典型分析,分析识别纳税人遵从风险发生的规律性和动态趋势;
(9)其他税收风险分析。
4、风险等级排序:指根据风险分析识别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估值计算,综合考虑征管资源,评定纳税人风险等级的过程。主要包括:
(1)风险等级排序规则的制定和改进;(2)特殊情况下纳税人风险等级的调整;
(3)风险应对对象的优先级排序。
5、风险应对管理:指税务机关强化联动,做好风险应对的总体规划、分层级分部门风险应对的工作计划安排和任务分配,为各级有效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提供专业支持。主要包括:
(1)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工作规划;(2)探究设计特定风险应对的有效方法和针对性措施;(3)收集编制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4)风险应对任务分配、跟踪和反馈;(5)对基层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专家指导帮助。
6、风险应对实施:指税务机关在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采取提示提醒、纳税评估、税收核定、反避税、税务稽查等各种应对措施,消除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主要开展包括:
(1)高风险纳税人的风险应对;(2)大企业(重点税源)的风险应对;(3)分行业风险应对;(4)分税种风险应对;(5)征管基础环节风险应对;(6)出口退税风险应对;(7)国际税收风险应对;(8)专项检查中的风险应对;
(9)其他特殊类型的风险应对。
7、过程监控与绩效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监控,指税务机关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纠正风险管理的具体运行与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之间的偏差;风险绩效评估,指税务机关对风险过程的各主要环节做出的评价,并从税法遵从度和征管成本效益两方面对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促进风险管理持续改进。主要包括:
(1)风险管理过程监控;(2)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税收基础管理类,分为6大项,24小项。
基础管理职能主要是指专业化管理职能之外的,税收法律制度、规范性文件等规定的日常性管理工作。税收基础管理职能相对于专业化管理职能,一般采取由基层税务机关属地管理人员实施综合管理的形式。税收基础管理职能中的一些复杂事项也应通过集中上收等途径实行专业化管理,具体范围,由县(市、区)局统一划分确定。
1、征管基础管理:
(1)户籍管理:清理漏征漏管户,开展税务登记事项的调查核实,注销管理,非正常户管理,掌握纳税人户籍变化情况等;
(2)发票管理:对纳税人使用发票情况进行日常管理和检查,督导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要求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等;
(3)定额管理:依托计算机定额核定系统,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定额管理;
(4)调查核实:调查核实纳税人减、免、缓、抵、退税及核定、认定申请等涉税事项;
(5)欠税管理:掌握纳税人欠税及其资产处理等情况,依法实施欠税清理;
(6)任务执行:告知纳税人涉税相关事项,执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做出的处理、处罚等决定;
(7)催报催缴:督促纳税人按时办理纳税申报、足额缴纳税款、报送其他涉税资料和信息等;
(8)宣传辅导:向纳税人宣传辅导税收政策、法规,解答纳税人提出的涉税问题;
(9)档案管理:整理、更新和存储纳税人涉税信息资料,建立纳税人分户档案等。
2、税种基础管理:
(1)增值税日常管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防伪税控最大开票限额行政许可,增值税优惠资格认定管理,增值税抵扣凭证管理等;
(2)消费税日常管理:外购已税消费品税款抵扣管理,消费税优惠资格认定管理等;
(3)所得税日常管理: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及调整,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税前扣除和减免税事项管理等(专业化管理以外的事项)、台账维护管理、预缴管理、汇算清缴基础事项审核、所得税相关事项的调查、核查。
3、税收法制基础管理:(1)纳税人违法违章行为登记;(2)责成提供纳税担保;(3)执行税收保全措施;(4)执行税收强制措施等。
4、大企业、重点税源基础管理:(1)大企业、重点税源日常管理。
5、出口退税基础管理:
(1)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管理;(2)出口退税证明管理;
(3)退(免)税申报、审核、审批;(4)疑点处理、函调管理;(5)整理出口退(免)税资料等。
6、国际税收基础管理:(1)跨国税源日常管理;(2)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等。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分工
——省市局的职能定位
省、市局现行机构设置不变,各部门通过职能转变承担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市局可以成立专业化管理团队,从事具体的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等工作。
省、市局各管理部门、市局专业化管理团队在专业化管理中的职能主要有:
1、收入规划核算处:
(1)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具体工作计划;
(2)与税收相关的区域、产业、行业等宏观经济部门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3)经济税收偏离度风险特征指标,收入与政策、征管关联度风险特征指标,跨税种、跨专业管理的综合风险特征指标设置和维护;
(4)根据经济与税收的相关关系,开展区域、产业、行业等经济税收指标偏离度的综合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开展收入与政策、征管相关的风险因素分析;开展跨税种、跨专业等综合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5)重点税源风险预警分析;
(6)组织、协调、指导重点税源红色预警企业的风险应对工作;(7)对基层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和重点税源风险预警分析等方面的复杂问题提供专家指导帮助。
2、征管和科技发展处:
(1)制定风险管理目标规划(联席会议秘书单位);
(2)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3)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综合管理以及征管基础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4)风险排序规则的制定和完善;(5)风险等级排序综合管理;
(6)风险应对对象的选择、确定和任务分配;(7)征管基础类风险特征指标设置和维护;(8)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
(9)组织开展或直接开展征管基础类风险应对;(10)研究征管基础类税收风险应对的方法和措施;
(11)研究、开发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发布征管基础类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
(12)对基层风险管理中遇到的征管基础类问题提供专家指导帮助;
(13)风险管理工作绩效评估。
3、货物和劳务税处(出口退税处):(1)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2)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类数据信息情报管理;(3)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类风险特征指标设置和维护(4)增值税、消费税分税种、分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以及出口退税风险分析识别;
(5)组织开展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出口退税类风险应对;直接开展重大和复杂事项的风险应对;
(6)研究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出口退税类风险应对的方法和措施;(7)研究、开发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出口退税类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发布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出口退税类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
(8)对基层开展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出口退税风险分析应对提供专家指导帮助。
4、所得税处:
(1)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计划;(2)企业所得税数据信息情报管理;(3)企业所得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和维护;(4)企业所得税税种、行业税收风险分析;
(5)组织开展所得税类风险应对;直接开展重大和复杂事项的风险应对;
(6)研究所得税类风险应对的方法和措施;
(7)研究、开发所得税类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发布所得税类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
(8)对基层开展所得税风险分析应对提供专家指导帮助。
5、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处:
(1)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2)大企业和国际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3)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类风险特征指标设置和维护;(4)大企业和国际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5)组织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的风险应对,包括纳税评估、计算机审计、特别纳税调整、重大和复杂的非居民税收管理、大企业税收风险的提示、大企业税收风险内控机制建立等;
(6)大企业跨国税源审计指南、模版的研究编制;
(7)对基层开展大企业和国际税收风险分析应对等提供专家指导和组织协调。
6、政策法规处(督察内审处):(1)风险管理过程监控。
7、信息中心:
(1)税源管理专业化技术支撑。
8、稽查局:
(1)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计划;(2)税务稽查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3)稽查案件综合分析、典型案例微观风险分析;(4)开展专项检查;
(5)高风险纳税人的风险应对。
9、专业化管理团队。对涉及跨税种、跨部门等税收风险管理事项,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组织专业化管理团队开展工作。
鉴于市局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与省局不完全对口,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市局各管理部门在专业化管理中的职能安排作适当调整。
——县(市、区)局的职能定位
县(市、区)局的职能定位有四种方案。县(市)局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选择前三种方案的其中之一,区(分)局选择方案四:
方案一:县(市)局实体化。县(市)局机关通过转变各部门管理职能实现管理实体化;县局机关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需要,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税源管理科,承担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同时,适当减少基层分局设置数量。县局实体化后,主要履行以风险应对为重点的税收风险管理职能,包括: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专业纳税评估、中小企业行业性分类风险监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具体职能划分如下:
1、征收管理科:
(1)根据省市局风险管理规划,制定本级实施方案;(2)组织本地税收数据信息采集工作,整合上级发布的数据信息,做好数据信息情报的应用管理工作;
(3)对上级发布的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结果进行整合筛选和细化分析;
(4)对上级发布的高风险纳税人实施风险应对任务的综合管理;(5)组织开展和直接承担部分征管基础类风险应对;
(6)对上级发布的风险分析模型和应对指南、模版等进行本地化;(7)对本地风险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和反馈。
2、计划统计科(收入核算科、信息中心):
(1)与税收相关的本地区域、产业、行业等宏观经济部门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
(2)对上级发布的区域、产业、行业等经济税收指标偏离度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结果,收入与政策、征管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结果,跨税种、跨专业等综合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结果等,进行整合筛选和细化分析;
(3)为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3、政策法规(税政)科:
(1)做好本地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国际税收类数据信息采集工作;
(2)对上级发布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国际税收类风险分析结果进行整合筛选和细化分析;
(3)组织实施和直接承担分税种、分行业以及出口退税、国际税收的风险应对工作。
4、税源专业化管理科:
纳税人较少的县(市)局,可成立一个税源专业化管理科,内部设置若干个专业管理小组;纳税人较多的县(市)局可根据以下职能分类,设置若干个税源专业化管理科,其主要职能包括:
(1)具体实施大企业、重点税源、分行业、分税种、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分类税收风险应对工作;
(2)在实施风险应对过程中做好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
(3)基础管理中复杂税收事项的集中管理(如,注销管理等,具体事项由县(市)局确定)。
5、稽查局:
(1)根据风险应对任务管理要求,对高风险纳税人实施风险应对;(2)在税务稽查工作中,做好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采集工作;(3)稽查典型案例微观风险分析;(4)直接实施专项检查。
6、管理分局:
负责税源基础管理工作。
方案二:县(市)局部分实体化+部分专业化管理分局。原有县(市)局机关机构设置不变,赋予机关业务科室部分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调整基层分局的管理职能,将基层分局中的一个或几个转变为专业管理分局。专业管理分局不承担基础管理职能,不实行划片分户管理;其余分局扩大户管范围,承担所属范围内的基础管理。具体职能划分如下:
1、征收管理科: 职能同“方案一”。
2、计划统计科(收入核算科、信息中心): 职能同“方案一”。
3、政策法规(税政)科: 职能同“方案一”。
4、稽查局: 职能同“方案一”。
5、管理分局(专业):
纳税人较少的县(市)局,可设一个专业管理分局,内部设置若干个专业管理股;纳税人较多的县(市)局可根据以下职能的分类,设立多个专业管理分局。其主要职能包括:
(1)具体实施大企业、重点税源、分行业、分税种、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分类税收风险应对工作;
(2)在实施风险应对过程中做好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采集工作;(3)基础管理中复杂税收事项的集中管理(如,注销管理等,具体事项由县(市)局确定)。
6、管理分局(属地): 负责税源基础管理工作。
方案三:县(市)局部分实体化+分局内部专业化。原有县(市)局机关机构设置不变,赋予机关业务科室部分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承担上收的复杂程度较高的风险应对事项。10人以上的基层管理分局内设立一个或多个税源专业化管理股,对辖区内所有纳税人实施税源 专业化管理工作,不承担户管任务;属地管理股扩大户管范围,承担基础管理职能。10人以下的基层管理分局只负责基础管理工作,专业化管理工作由县(市)局通过充实职能科室的力量上收直接实施。在县(市)域范围内,为了落实分类管理要求,可以对管理分局的纳税人管辖关系进行调整。具体职责划分如下:
1、征收管理科:
(1)根据省市局风险管理规划,制定本级实施方案;(2)组织本地税收数据信息采集工作,整合上级发布的数据信息,做好数据信息情报的应用管理工作;
(3)对上级发布的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结果进行整合筛选和细化分析;
(4)对上级发布的高风险纳税人实施风险应对任务的综合管理;(5)组织开展或直接承担部分征管基础类风险应对;
(6)对上级发布的风险分析模型和应对指南、模版等进行本地化;(7)对本地风险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和反馈;
(8)承担从10人以下分局集中上收的部分税源专业化管理事项。
2、计划统计科(收入核算科、信息中心): 职能同“方案一”。
3、政策法规(税政)科:
(1)做好本地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国际税收类数据信息采集工作;
(2)对上级发布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国际税收类风险分析结果进行整合筛选和细化分析;
(3)组织、实施、指导或直接承担分税种、分行业以及出口退税、国际税收的风险应对工作;
(4)承担从10人以下分局集中上收的部分税源专业化管理事项。
4、稽查局: 职能同“方案一”。5、10人以上基层管理分局: ——专业化管理股:
(1)具体实施大企业、重点税源、分行业、分税种、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分类税收风险应对工作;
(2)在实施风险应对过程中做好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
(3)基础管理中复杂税收管理事项的集中管理(具体事项由县(市)局确定)。
——税源管理股(属地):
负责税源基础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可承担分局分配的部分风险应对任务。6、10人以下基层管理分局: 负责税源基础管理工作。
方案四:省辖市局所属区(分)局专业化。省辖市局所属区(分)局,可保持原有机构设置不变,赋予业务科室部分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调整税源管理科的管理职能,由一个或几个税源管理科转变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科,其原有属地管理职能由非税源专业化管理科承担。有条件的省辖市局,可以在市区范围内按照分类管理要求对管理分局的纳税人管辖关系进行调整;也可以在所属分局之间进行专业化管理与基础管理的职能分工调整。具体职能划分如下:
1、征收管理部门: 职能同“方案一”。
未设立征收管理部门的,上述职能可由综合业务部门承担,具体形式由省辖市局确定。
2、计划统计(收入核算)部门: 职能同“方案一”。
3、综合业务(政策法规、税政)部门: 职能同“方案一”。
4、税源专业化管理科:
纳税人较少的区(分)局,可设一个税源专业化管理科,内部设置若干个专业化管理团队;纳税人较多的区(分)局,根据以下职能的分类,可以设立若干个税源专业化管理科。其主要职能包括:
(1)具体实施大企业、重点税源、分行业、分税种、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分类税收风险应对工作;
(2)在实施风险应对过程中做好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
(3)基础管理中复杂税收管理事项的集中管理(如,注销管理等,具体事项由区(分)局确定)。
5、税源管理科(属地):
负责税源基础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可承担区(分)局分配的部分风险应对任务。
(三)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要充分发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综合效能,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专业化管理岗位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1、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构成,包括:
(1)纵向互动机制:省市局发挥其在专业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承担风险管理运行流程中的“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等重要职能。县局以下税务机关主要履行以风险应对为重点的税收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在省、市、县、分局之间建立起闭环的税收风险管理大流程格局,形成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运行机制。
(2)横向联动机制:各级部门之间建立健全以联席会议为主要载体的联动工作机制。联席会议根据部门工作计划,统筹制定本级税源管理目标规划(计划),为开展税源管理提供目标指向;在部 门研究设计基础上,论证、整合、确定本级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和重点风险分析识别项目;统筹协调各部门风险管理实施中的措施和要求;研究、整合数据分析模型、工具,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等。开展风险管理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分析和评估工作。
2、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具体构成,包括:(1)目标规划管理机制
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分别制定具体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报税源管理联动机制联席会议秘书部门,由秘书部门制定本级风险管理目标规划(县以下税务机关可称为工作计划),提交联席会议通过后发布。上级机关目标规划既是本级特定时期专业化管理的重点工作安排,又是下级机关目标管理规划制定的基础;下级机关的目标规划是对上级目标规划的分解、细化,同时又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重点工作补充安排。各级税源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管理目标规划的要求,制定细化目标和实施步骤,并组织实施和反馈。各级税源管理联动机制联席会议秘书部门负责对风险管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进行归集、分析,并根据监控和评估的结果,报联席会议审议修订。
(2)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机制
按照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通过明确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岗位职责,或通过组建专业团队等形式,把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要求分配到各层级各有关部门,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各级税务机关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建立以统一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 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上级机关负责本级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以及本区域范围内情报交换应用管理,负责回应下级机关情报交换申请、情报调查任务分配以及情报交换申请回复的监管工作;下级负责本级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以及本区域范围内情报交换应用管理,负责向外部交换情报的申请和外部情报交换需求的回复等。各级税务机关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由征管部门扎口管理。
(3)风险分析识别管理机制
省、市局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局是风险分析识别的主体。按照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通过明确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岗位职责,或通过组建专业团队等形式,把税收风险分析识别要求分配到各层级各有关部门,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各级税务机关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建立以统一信息平台为支撑,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工作运行机制。上级机关负责本级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发布风险分析识别结果;下级负责对上级发布的风险分析结果进行细化分析,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符合本地区区域特点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并进行科学整合,发布分析结果。收入规划核算处负责分析识别的扎口管理工作,各税源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通过宏观经济税收分析、税种风险分析、专业税收风险分析、案例风险分析等方式,按照统一的格式,形成风险特征指标和税收风险分析项目,提交联席会议审议。联席会议通过后,对指标化的分析识别成果,纳入本级风 险特征库,由基层管理平台定期发布风险信息;对非指标化的风险识别项目,通过联动平台直接向下级机关发布。各税源管理部门根据政策变化、指标运行及反馈情况、风险应对监控和评估结果等,及时修正、完善、提升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分析项目。
(4)风险等级排序管理机制
省局税源管理联动机制联席会议秘书部门负责风险等级排序总体原则、数据模型、分析工具的制定和开发。各省辖市局和有条件的县区局可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税源和人力资源情况,调整风险等级排序的参数设置、高风险纳税人分布比例等。市、县局负责风险等级排序管理的部门定期发布排序结果,供风险应对管理部门参照。在特殊情况下,省局、市局和县区局风险等级排序管理部门可对单户纳税人风险等级予以调整。
(5)风险应对管理机制
省、市、县(区)、分局在各自职责分工内,实行分层分级应对,重大复杂的风险应对事项,由层级较高的税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上级部门已经开展应对的,下级机关原则上不再重复应对。风险应对管理工作中,凡是涉及纳税评估工作安排,由货物和劳务税处统一扎口整合并统一组织实施;凡是要求基层实施的各种税收检查,以及纳税人检查期间风险应对事项,由稽查局统一扎口整合,统一组织应对实施;凡是涉及大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事项,一律由大企业国际处整合提交并统一组织实施。所得税汇缴审核期间,所有风险分析应对事项 一律与汇缴工作一起,由所得税处统一再整合扎口后下达;专项检查期间,所有风险分析应对事项一律与专项检查工作一起,由稽查局统一再整合扎口后下达;所得税汇缴与专项检查重叠期间,由所得税负责扎口;反避税、出口退税等专业风险应对原则上由各自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凡是要求基层税务机关完成的非风险分析应对的日常事务性、制度性安排的基础管理事项,一律由征管科技处统一扎口整合发布。
(6)风险管理监控和评估机制
各级税源管理联动机制联席会议,是风险管理的监督机构。各级法规部门牵头对风险管理从目标规划、指标发布到应对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把高风险等级纳税人的风险应对情况和重点工作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联席会议秘书单位借助基层管理平台,按期生成评估指标,制作纳税遵从风险状况评估报告,对全省和各地风险管理状况进行绩效评价。
(四)落实各项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
各级国税机关要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方式,全面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措施。
1、要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征管基础环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按照规模、行业、税种、存续时间、居民属性、交易形态类型等口径,做好纳税人户籍结构分类分析工作;要加快推进网上开票进程,促进发票数据信息情报化;要积极探索对网上交易税收风险的有 效控管;要对户籍管理、注销管理、代开发票管理、欠税管理等关键环节采取更具操作性的风险应对措施。
2、要突出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要以省市局为主,建立大企业服务、管理的专家团队,发挥专业管理机构层级高、信息掌握全面、跨区域协调能力强的优势,组织和指导各地开展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应对处理等工作;要根据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税企沟通、综合评估和全面审计。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的作用,抓紧建立大企业政策执行反馈制度、大企业涉税事项协调制度和大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3、针对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内控制度缺失、财务核算不规范等特点,要实施以行业性风险监控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要综合考虑中小企业行业聚集度、税源规模、贸易方式、产品品种等多种因素,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和核算特点,细化各行业管理的特殊要求,总结分行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规律;要突出重点、渐次推进,健全实用性强的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和指标参数体系,分行业进行风险特征的筛选、分析,深入开展行业纳税评估。
4、要根据税种管理特点,深入分析各税种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项目。要完善增值税抵扣管理,对稽核异常的抵扣凭证要深入分析,总结规律,增强其在风险分析识别中的作用;要完善税种、行业风险管理指南,完善所得税税前扣除审核工作,健全业务专家团队专业化评审制度;建立企业所得税评估省级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对重点 风险项目的分析应对。继续加强税种联评、征退税联评,加强税种风险信息与发票风险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管理效能。
5、要进一步完善跨国税源日常管理与反避税、情报交换融为一体的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增强跨国税源风险识别、应对和控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要推进反避税新领域的突破,认真做好预约定价谈签工作,强化同期资料管理,提高反避税工作水平。要加强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一体化,及时发布风险预警、风险点提示和管理方法指引,有针对性地开展非居民税收风险事项的专项调查,进一步加强对非居民转让境内股权交易的税收监管。
6、税务稽查作为应对税收风险的重要方式,要融入税收风险管理流程。要发挥税务稽查应对重大涉税风险的优势。要充分运用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成果提升案源管理质量,运用风险等级排序结果提高选案准确性;在案件查处中,要增强税收情报的采集、交换意识,善于从稽查案例中总结不同类型纳税人不遵从风险的发生规律,为改进税收风险分析工作打好基础,在更深层次上推进查管联动。
五、实施步骤
今年,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总体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月底前):省局对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进行动员部署,并下发《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意见》。各地要采取召开动员会等 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全体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各地根据省局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调查研究规划本地区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5月-10月):省以下各级国税机关要根据省局统一部署要求,在五月底前上报本地区实施方案;在八月底前,修订岗责体系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省辖市局要以县(市、区)局为单位,汇总建立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分地区方案选择目录,纳税人分类管理目录和专业人员专业岗位配置情况目录,于九月底前上报省局统一汇总,编制成册。
省局将开展税收风险分析专题、税收风险应对专题、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及反避税专题和税收情报收集与交换管理专题师资培训,各地要按照省局培训要求,层层组织全员培训,优化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专题培训十月底以前完成。
省局将于七月底前,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基本完成一体化信息平台相关功能的完善、提升工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化支撑。各地要及时完成各项专业化管理功能的操作培训和推广应用工作。确保在九月底之前,各项系统功能全面应用到位。
省局将于九、十月份,组织召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现场观摩会,交流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各地要充分运用专业化分析应对等案例实证的方法,评估验证专业化管理的成效,研究探讨工作中遇到 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持续推进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阶段(11月-12月):各级国税机关开展总结评估。对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省局。年底,省局将组织评估验收,全面总结评价,提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措施和意见,并在全省范围内评比税源专业化管理“十佳”示范单位。
六、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思想保障
各级国税机关要层层动员,广泛宣传发动,要使全体国税干部都深刻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猛增加,企业税务处理团队化、电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等税源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只有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从而自觉适应、支持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形成上下同心协力,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组织保障
税源管理专业化不仅是征管体制机制的变革,更是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没有坚强的领导、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各级国税机关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其他领导分工负责,认真研究和制定具体措施,扎实开展工作。省局明确:各级税源管理联动机制领导小组为税源专业化工作的领导机构,直接承担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税源联动管理联席会议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征管科技和收入规划核算部门作为联席会议的秘书单位具体负责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规划、实施、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价。
(三)优化配置,注重培养,为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各级国税机关要整合管理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具有中高级专业等级、“三师”资格的人员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充实到数据分析、大企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高的岗位,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同时,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目标,继续举办高层次人才进修班,更快更多地培养专业人才。要进一步健全专业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税源管理专业人才能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四)完善功能,深化运用,为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信息化保障
今年我省国税系统将开展“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年”活动,在广大干部中普及数据、信息、情报知识,拓展各种税收数据来源和渠道,探索建立跨地区数据信息情报交换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分析比对;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利用为重点,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工作。省局将进一步完善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功能,进一步丰富基层管理平台的各类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功能,完善风险应对工作流程,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各级国税机关要深化基层管理平台应用,确保系统相关设计功能全面应用到位。
(五)强化监督,加强考核,为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各级国税机关要建立健全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相适应的监督、评价、考核机制。要把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其中重点事项作为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切实加强检查考核;要充分运用征管信息系统、执法考核系统以及基层管理平台等系统,提取数据,分析研究,及时掌握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进展状况,强化对工作过程的日常监控和绩效分析评价,促进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扎实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