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单位如何使用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建设单位如何使用“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颁布实施以来,建设单位大部分会计人员对建设单位账务中如何使用“固定资产”账户存在着模糊认识,笔者有较多的实际工作接触,对其进行了认真钻研,现就其发表粗浅见识,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一、建设单位购建后交付给生产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建设单位均通过“交付使用资产”科目核算,不能使用“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1.建设单位购建竣工验收后,交付给生产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应通过“交付使用资产”科目核算,不能使用“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分录如下:
借:交付使用资产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设备投资
2.建设单位购置的不需要安装设备直接交付生产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使用“交付使用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一是购置时。借记:“设备投资” ;贷记“器材采购”
二是交付时。借记:“交付使用资产”;贷记“设备投资”
3.建设单位购置自用办公用房屋、为生产使用部门购置房屋、为新建单位购置办公生活用家具和器具、可行性研究购置的固定资产,移交给生产使用部门时,也要通过“交付使用资产” 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一是购置时。借记:“其他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是交付时。借记:“交付使用资产”;贷记:“其他投资”
以上三种情况,均是建设单位建造或购置后交付给生产使用单位,要通过“交付使用资产”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但是,建设单位要于年终时将“交付使用资产”账户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后,再转次年建新账。
二、建设单位购建后,准备移交生产使用单位,但因建设工作需要,暂时由建设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建设单位不能作“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第201号科目“固定资产”核算第一条:“建设单位按基建计划用基建投资购建完成交付生产使用单位的已完工程(如宿舍、办公楼、汽车等),在未移交以前,因筹建工作需要,经批准暂时使用的,不作为建设单位的固定资产,不在本科目核算。”此种情况下,建设单位的会计处理仅核算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等会计科目,由于未交付给生产使用单位,也不通过 “交付使用资产”和“固定资产”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三、建设单位用基建投资购建的自用固定资产,不交付生产使用单位,而是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自用的,要通过“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核算,并且将固定资产损耗价值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分期计入不同投资项目的投资完成额中,相关会计处理 如下:
1.购建时
2.交付建设单位时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借:交付使用资产
设备投资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贷:银行存款
设备投资
3.交付建设单位的同时
4.使用过程分期计提折旧时
借:固定资产
借: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
贷:交付使用资产
贷:累计折旧
5.固定资产报废时
6.结转清理净损失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借:待摊投资—固定资产损失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清理
贷:固定资产
注:清理净收益要冲减待摊投资
此种情况下,建设单位用建设资金购建自用固定资产,通过“交付使用资产”账户结转,同时将“交付使用资产”账户结平(注:不是在年终时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转入“固定资产”账户核算。从理论上讲,这样就不能将“交付使用资产”账户与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但可理解为“固定资产”账户代替了“交付使用资产”账户。然后再通过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固定资产报废净损失(或净收益)的方式,增加“待摊投资”。“待摊投资”在项目峻工交付使用时要分配结转到“交付使用资产”,这时“交付使用资产”账户就可以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
另外,如果建设单位自用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要交 付给生产使用单位,这时相关会计处理应如下:
借:交付使用资产(净值)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这里计入“交付使用资产”账户的价值是建设单位购建后自用的固定资产净值,是建设项目建筑安装投资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增加了“待摊投资”,“待摊投资”在项目峻工交付使用时又分配结转到“交付使用资产”了。这样“交付使用资产”账户就可以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就能使建设资金来源全部对冲。
综上所述,建设单位使用“固定资产”账户应注意如下问题:
1.建设单位无论是否使用“固定资产”账户,都不会影响“交付使用资产”账户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全额对冲,但对冲的时间是不同的。建设单位使用了“固定资产”账户,在将固定资产价值转入“交付使用资产”的过程相对要复杂些。
2.交付生产使用单位或准备交付、暂时由建设单位使用的已完工程,建设单位都不能进行“固定资产”核算。
3.建设单位的建设投资账和本单位业务经营账合并设置一套会计账簿情况下,针对建设单位自用,且使用期限接近经济使用年限的已完工程,建设单位可以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其原因是能通过全额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待摊投资”,结转后全额增加了“交付使用资产”,不影响与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全额对冲。4.在建设单位就是生产使用单位的情况下,按照以上阐述的账理,建设单位不应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原因是“资产准备全部移交”(注:本文章所阐述的第二个问题),依据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第201号科目“固定资产”核算第一条的规定。否则,建设投资总额结转较复杂,“交付使用资产”同资金来源对冲的过程显得累赘。另外,使用“固定资产”账户核算的已完工程资产,最终交付时不能独立存在或独立存在时价值核算不完整,其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列入“待摊投资”将其价值进行了分配,计入到其他交付使用资产成本,造成了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内部转移,价值核算缺少了合理性基础。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固定资产”核算是无意义的且不能保持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第二篇: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
某公司2002年1月接受捐赠的全新设备一台,已于当月收到并交付公司管理部门 使用(无需安装)。根据有关凭证资料确定其价值为60万元人民币,预计使用5年,无 残值。
该公司依据《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3111号会计科目“资本公 积”使用说明的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会计科目“资本公积”使用说明中规定“企业 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按确定的价值,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接受捐赠非现 金资产准备);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处置时,按转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借记本科目(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
该公司接受捐赠设备入账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600000
贷:资本公积
接受捐赠
非现金资产准备600000
2002年2月至12月,该公司对该设备的使用按月计提折旧10000元,并相应对资本 公积进行了内部计转。该公司的相关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
1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
借: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
金资产准备 1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
公积
10000
2002年12月,公司将该设备以49万元的价格出售(无清理费用)。因为该设备原价 60万元,已提折旧11万元,其净值为49万元,加上无清理费用,因此该设备出售无清 理收益。该公司的相关账务处理为:
借:累计折旧 110000
固定资产清理 490000
贷:固定资产--×设备
600000
借:银行存款 49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490000
借: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49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90000
2002年,该公司会计核算利润总额为200万元,所得税率为33%,除接受捐赠设 备项目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年终在计算应缴所得税时,根据 财税字[1997]77号文件和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进行了纳税项目调整。财 税字[1997]77号文件中规定:“纳税人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不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 得额。但企业出售该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或进行清算时,若出售或请算价格低于接受 捐赠时的实物价格,应以接受捐赠时的实物资产价格计入应纳税所得或清算所得;若 出售或清算价格高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应以出售收入扣除清理费用后的余额计 入应纳税所得或清算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0]84号文件中规定: “下列资产不得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一)已出售给职工个人的住房和出租给职工个 人且租金收入未计入收入总额而纳入住房周转金的住房;(二)自创或外购的商誉;(三)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该公司年终计算应纳所得税时,根据财税字[1997]77号文件规定将接受捐赠的设 备按60万元调增了应纳税所得额,根据国税发[2000]84号文件将计提的折旧11万元调 增了应纳税所得额,按照所适用的33%的所得税率计算出应缴纳的所得税,并进行了 相应的账务处理。
应纳税所得额=200+60+11=271(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271×33%=89.43(万元)
相应的账务处理为:
借:所得税 8943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894300
分析
该公司的上述会计处理不恰当,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接受捐赠设备入账时的账务处理不妥
该公司接受捐赠的设备入账时,按确定的价值60万元全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是不 恰当的。我们从财税字[1997]77号文件中的规定可知,公司未来出售该接受捐赠的设 备或进行清算时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接受捐赠的设备未来应交所得税是由于接受 该捐赠设备所引起的,不能把未来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所得税费用冲减应交税金时期的 利润,而应当将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在接受捐赠的设备入账时记录为准负债形式的递延 税款。接受捐赠的设备入账时,贷记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应当是所确定的该设备的价 值减去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
接受捐赠的设备入账时的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 2341号会计科目“递延税款”使用说明中作了恰当的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非现金 资产,应按本制度规定确定的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按确
定的价值计算的未来应交所得税,货记本科目,按确定的价值减去未来应交所得税后 的余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企业使用、摊销或处置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时,按规定应交的所得税,惜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不正确
该公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接受捐赠的设备原价为60万元,在无清理收益的 情况下,却调整为按71万元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明显多计11万元,从而 导致应纳所得税额多计36300元。造成多计的原因,并非税收文件规定不合理,而是 对税收文件的理解不当。
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不仅可能是设备之类的固定资产,也可能是原材料之类的存 货。固定资产与存货具有明显不同的性质:存货出售时价格低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 格,则会计处理结果必定会出现损失;而已经使用的固定资产出售或清算价格低于接 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会计处理的结果并不一定出现损失,因固定资产已经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计价包括原值与净值。
在根据财税字[1997]77号文件利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确定接受捐赠 的固定资产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综合考虑两个文件并注意税法规定与会计制度规 定的区别。按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必须计提折旧的。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时,如 果对会计已经计提的折旧按照计提的数额根据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调增 应纳税所得额(如该公司调增11万元,)那么在根据财税字[1997]77号文件确定应纳税 所得额时其“接受捐赠时的实物资产价格”只能是固定资产的净值而不能是固定资产 的原值(如该公司接受捐赠的设备使用后出售时的净值是49万元,该设备出售价格为 49万元,因而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为49万元),这样最终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才是正确 的(如该公司设备的应纳税所得额为49+11=60万元);如果在根据财税字[1997]77号 文件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时,其“接受捐赠时的实物资产价格”以固定资产的原值为标 准而不以固定资产的净值,那么应当相应地将固定资产已经计提的折旧附加到实际出 售或清算价格上作为“出售或清算价格”(如该公司设备已提折旧11万元,实际出售
价格49万元,因而其“出售或清算价格”为49+11=60万元,以此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并且不再根据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这样最终得 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也是正确的(如该公司该设备的应纳税所得额为60+0=60万元)。就是说,会计上已计提的折旧在进行纳税调整时不能重复调整。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该公司上述接受捐赠设备的恰当会计处理应当是:
接受捐赠设备入账时的财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600000
贷:递延税款 198000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
非现金资产准备402000
2002年2月至12月,该公司按月计提折旧时相应对资本公积的内部计转为:
借: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
金资产准备 67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
公积
6700
该设备出售时对资本公积的内部计转为:
借: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
金资产准备 3283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
公积
328300 年终计算应纳所得税额为:
应纳税所得额=200+49+11=260(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260×33%=85.8(万元)
应纳所得税的账务处理为:
借:所得税 660000
递延税款 198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858000
第三篇:固定资产清理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清理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问】固定资产清理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答】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原因转
出的固定资产价值以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
二、本科目可按被清理的固定资产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固定资产清理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转出的固定资产,按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本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其账面原价,贷记“固
定资产”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二)清理过程中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等科目。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应由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的损失,借记“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
第四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如何进行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如何进行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可长期使用并保持原有实物形态。为了反应取得、计提、处置等方面,需设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等科目进行账务处理。具体的账务处理过程如下:
一、固定资产的取得
(1)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①如果取得固定资产全款发票,应当同时按照构成资产成本的全部支出金额
借:事业支出等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按照实际支付金额)
其他应付款[扣留期在1年以内(含1年)]
或:长期应付款(扣留期超过1年)
质保期满支付质量保证金时
借: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
②取得的发票金额不包括质量保证金的,应当同时按照不包括质量保证金的支出金额 借:事业支出等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
(2)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以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相关税费以及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
融资租入时:
借: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成本)
贷:长期应付款(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
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差额)
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
定期支付租金时: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
借:长期应付款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处置
固定资产的处置具体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盘亏、报废、毁损等。固定资产转入待处置资产时,事业单位应将其账面余额和相关的累计折旧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实际报经批准处置时,将相关的非流动资产基金余额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收入、发生的相关费用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处置净收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三、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应当按月计提,按照实际计提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第五篇: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税务与会计处理
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税务与会计处理
一、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政策
2008底年我国出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政策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近期先后出台了财税[2008]170号文《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和财税[2009]9号文《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根据两个文件精神,除其他个人外,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不再享有免税政策,财税[2002]29号文《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中的“非应税固定资产”概念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增值税转型前,除其他个人外,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政策都是一致的。而增值税转型后,纳税人身份及其所在地区、所销售固定资产的类别及其购进或自制时间,对其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政策都有影响:
1.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2.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固定资产,根据纳税人所在地区及该资产购进或自制时间的不同,分别按照适用税率或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3.除其他个人外,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一律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二、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不同身份的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增值税适用政策不同,其会计处理也存在区别。其中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及一般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的,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与销售其他货物的处理一样,即小规模纳税人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核算,一般纳税人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核算。这里需要关注的是一般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征收时,如何进行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例:甲公司系一般纳税人,200X年出售于2009年1月份购买的某设备,该设备用于生产一种免征增值税的产品,购买时未抵扣进项税额。设备原值20万元,已计提折旧5万元,售价12万元,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甲公司对该业务的会计处理:
1.出售设备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50000
累计折旧5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设备价款:
借:银行存款1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3.根据财税[2009]9号文第二条第一款,该公司应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120000÷(1+4%)×4%÷2=4616 ÷2=2308。
按4%应交增值税的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4616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616
减半未征的增值税处理:
借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2308
贷:补贴收入2308
4.结转固定资产清理 :
借:营业外支出34616
贷:固定资产清理34616
对于应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的计算,首先应将含税销售额换算成不含税销售额,再按4%征收率减半计算出应交增值税额。因此甲公司计算出的应交增值税额是正确的。但在会计处理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根据财税[2009]9号文,适用按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的已使用固定资产等,不得抵扣进项税额。所以,对于企业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计算出的应交增值税,在会计处理上应将其直接计入“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而不能计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因为如果将按简易办法计算出的应纳增值税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则在计算本期应纳税额或期末留抵税额的时候,这部分应交增值税就必然会参与抵扣进项税额。实际上,无论是旧税法下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还是根据国税函[2008]1075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的从今年2月1日开始启用的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这部分应交增值税都是单独填入“按简易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中,与其他业务的“应纳税额”或“期末留抵税额”分别计算的。假设该企业当月进项税额11万元,销项税额10万元(包括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应交税额),无上期留抵税额等其他事项,则期末留抵税额应为110000-(100000-2308)=12308元,而非110000-100000=10000元,同时当期应纳税额为2308元。
当然根据国税发[2004]112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纳税人因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而产生期末留抵税额的,应以期末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同时“期初未缴税额”栏数据为纳税人前一申报期的“期末未缴税额”减去抵减欠税额后的余额数。从国税函[2008]1075号文调整后的申报表看,这一规定仍是适用的。因此2308元的应纳税款如果未交则可以抵减期末留抵税额12308元,即结转到下期的“期初留抵税额”为12308-2308=10000元。
2.对于减半未征的增值税,甲公司将其计入“补贴收入”也是不合适的。首先,即使减半未征的增值税可以作为政府补助,但“补助收入”科目也只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而无论是《小企业会计制度》或者新会计准则,对于政府补助都应计入“营业外收入”。更重要的是,对这种直接减免的增值税作为政府补助处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只有对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增值税,才能于实际收到时计入“补贴收入”科目。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补助的税收返还是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而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形式,由于政府并未直接向企业无偿提供资产,不作为会计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因此,不论企业执行会计制度还是新准则,将直接减征的增值税作为政府补助处理都是不正确的。综上,甲公司此笔业务正确的会计处理应为:
1.出售设备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50000
累计折旧5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设备价款:
借:银行存款1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3.按4%征收率减半计算出应交增值税2308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2308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2308
4.结转固定资产清理 :
借:营业外支出32308
贷:固定资产清理32308
当然,甲公司的处理对其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并无影响的。公司的处理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是2308-34616=-32308元。而根据财税[2008]151号文《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以外,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所以即使甲公司错误地将减半未征的增值税2308元计入“补贴收入”,也应同时将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