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棵树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

时间:2019-05-13 20:2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棵树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棵树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

第一篇:四棵树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

关于鲁山四棵树乡低保问题的调研报告

赴鲁山四棵树服务团

摘要:农村地区推广低保制度,体现了政府在积极承担更多的公共职能,但相应资源需求的扩张与地方财政困境之间也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农村低保任重而道远。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能否尽快建立与完善农村保障制度的关键。借此需求,2014年七月平顶山学院赴平顶山市鲁山县四棵树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在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开展问卷调查、上门走访、访问参观等活动,并通过总结并结合自身的感想写成了这份报告总结。

关键词:新农村 低保 四棵树乡

一、调查背景

四棵树乡位于鲁山县西南深山区。东接烟波浩淼的昭平湖和亚洲最大的航空展览馆,西靠石人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与南召县交界,北临墨公故里佛泉寺,207国道和新修太澳高速贯穿全境,郑石高速擦肩而过,距县城38公里。全乡总面积127.84平方公里,境内山脉纵横,沟壑相连,北部有伏牛山余脉大方山为屏障,构成西高东低的开口盆地。辖12个行政村,85个村民组,人口1.6万。

二、调查方式及对象

到当地民政部门了解真实情况,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直接交谈,通过这种简单并且更加具有人性化的调查方式使我们的收获很大。

三、调查范围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四棵树乡民政所工作人员、当地村民

四、调查时间

2014年7月14日至15日 五、四棵树乡低保制度实施情况

近几年来,为切实保障民生、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 河南省省委,平顶山市委的高度重视下,相继出台了诸多政策,比如:《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等,借此保证低保政策更好的面向农村贫困民众。

当地民政严格按照省政府文件筛选低保人员,首先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是认定低保对象的三个基本条件。其次我省收入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可直接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村(居)民委员会不再受理个人申请。受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委托,村(居)民委员会可以代为提交申请。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要提交相关材料,书面声明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出具诚信承诺书和授权委托书,并由申请人签字确认。最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审核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责任主体。自受理低保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调查人员逐一入户对申请人家庭收入、财产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入户调查结束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村(居)民代表对申请人声明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入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评议。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民主评议后及时公示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审核结果,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期满,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审核意见连同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民主评议、公示情况等所有相关材料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对于资金的发放则由当地农村信用社通过个人账户一对一定期直接发放给个人。

六、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据民政所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今年当地享受低保的人数将近700人,同时也了解到当地每年的低保人数呈增趋势,每年同比增长人数在三四十人之间。低保率在4%—5%左右。由于当地物价影响,每年的低保金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增长。另外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政府民政部门还会统一发放米面等生活用品。另外当地的人口流失情 况也比较严重,大量年轻人除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老年人,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当地低保需求量的增加。

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四棵树乡的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低保已基本覆盖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各项农村配套救助制度已基本建立正趋于完善。但从近年来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结合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导致农村低保对象生活困难和制约农村低保工作有效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如大部分农村低保家庭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身患重病或残疾、就业难度大、农村社会救助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的农村社会救助人员,农村低保家庭收入难以准确核实以及各项针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政策还不完善等方面。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部分乡(镇)、村干部存在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对低保政策宣传不力,管理不到位等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社会救助机构缺失和工作人员力量较为薄弱,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需要

现有的区(县)、乡(镇)、街道的民政社会救助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都是根据传统的民政业务种类和工作量来安排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育,民政部门承担的“民生”事务愈来愈多,救助人数不断扩大,救助内容不断增加,新增了农村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工作,以及各项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按理应充实民政工作,增加工作人员,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原有机构和工作人员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长远发展。

据统计,近几年来,四棵树乡专门从事农村低保工作的专职人员增长远远小于农村低保人数的增长比例。目前,四棵树乡民政部门专门从事农村低保的工作人员不超过10人,却要承担全乡近700多农 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和数千农村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调查、核实和资金发放以及年度审核等工作,平均分摊工作量巨大,工作面宽量大难度较大,超负荷运转导致政策实施效果差。

(二)、工作经费与当前的农村社会救助工作量不相匹配。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救助内容逐年增加,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已覆盖各乡镇(村)。同时,村级入户调查、民主评困都没有工作人员,村、乡(镇)、区(市、县)的“三榜公示”等没有工作经费保障。但上级部门对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工作经费仍没有明确的规定,区(市、县)级特别是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基本没有专项工作经费。而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是直接面对困难群众本人,各自然村居住较为分散,路途遥远,加之乡镇没有专职的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又无车辆,没有相应的交通补助,仅凭临时低保工作人员自己步行到困难群众家中调查核实家庭情况,难度较大,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相应的调查核实工作,低保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和规范化发展也就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农村低保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行政管理办公经费上应纳入预算安排,保障农村低保工作的经费,确保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推进。

(三)、经济来源复杂,家庭收入难以核实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四棵树乡农村低保家庭收入主要以《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规定予以计算认定,但在实际执行时把握和确切计算仍存在很大难度:

一是农村家庭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在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粮食等农作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加之农村没有专职的低保工作人员,在对农村低保家庭收入进行价值转化过程中,计算仍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二是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入的季节性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等因素外,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和各种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而且从业领域较广。因此,这部分人员的收入来源较为复杂,并呈现出不稳定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致使对农村 低保家庭收入难以确切的核实。

另外,有些家庭为了获取低保救助金,想方设法把年老的父母与子女分开,由父母单独申请农村低保,把法律规定应由子女承担的赡养义务推给政府,享受低保救助,成为低保对象。还有的是村一级在调查核实家庭收入,确定低保对象时将申请家庭中有残疾或者智障的人员纳入保障对象,即以户为单位纳入保障范围。以上两种造成了“一家两制”的保障现象,这种“一家两制”的情况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严重违背了农村低保制度以户为单位实施保障的真实意思。

(四)、当前实施的民主评选逐渐成为虚谈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当地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而且大部分村民并没有监督意识。而乡民政部门只是把政策性文件发放到各村,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准确的核算科目。因此,在对申请对象进行家庭收入核算时,首先是经过初步的家庭情况查看和收入评估,最后以“民主评困”的方式来确定其是否享受低保待遇。这种通过“民主评困”的方式来最终确定谁能享受低保待遇似乎很合理,但由于现状的种种原因,逐渐演变成村委会成员的内幕审核,申请者能否评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好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通过“民主评困”确定的低保对象不一定是真正困难的急需要救助的群众。相反,那些确实困难的,在“民主评困”中也不一定能够评上,这就会造成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有违政府救助的初衷。

(五)、物价上涨,农村救助存在严重的保障不足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到当地物价近几年有了明显升高,一部分原因是当地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市场调控不足。这就直接造成低保金在原有不变的情况下,严重减损了购买能力。低保金虽然帮助了贫困老人,但还是不足以完全保障。

(六)、农村养老院规范小、投资不足,重视不够

四棵树乡仅有一所敬老院,由于改扩建资金投入不足,规模较小,造成敬老院床位数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五保对象的居住需求,据民政工作人员称四棵树乡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五保人员无法进驻敬老院,资金原因占首位。

(七)、低保对象退出难,存在养懒汉现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是对因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的当地农村居民实施的一项保障制度。从调查情况分析,贵阳市农村低保对象主要由两种类型的人员构成:

一是因失去了生存的自然基础,需要政府给予长期的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如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虽有抚养义务人但抚养义务人无抚养能力的这部分人员。

二是因社会原因或自然原因而暂时失去收入来源,却又在较长时间难以获得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如因发生自然灾害受到重大损失,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恢复生产、生活的农村居民或因重大疾病使其短期内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法获得必要的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这部分人员在享受低保待遇期间,有些已完全恢复劳动能力或获取生活来源的能力,但由于各种因素不能及时准确核实其家庭收入,加之近几年来,贵阳市出台了很多低保配套优惠政策,低保对象实际得到的实惠远远大于低保政策所给予的,造成了他们依赖思想不断滋生,导致了一旦将其纳入低保对象就难以退出。

(八)、需临时救助项目不断增多,常态的低保救助已不能满足当前救助工作的需要

由于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临时救助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仅凭现有的农村低保等常态救助制度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救助工作的需要,容易造成救助环节的脱节。如对自然灾害、突发疾病等意外事件的救助能力还很弱,还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临时救助制度,使困难群众尽快摆脱意外事件的困扰,走出贫困。

(九)、缺乏就业扶持机制,农村低保就业难度大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四棵树乡农村低保家庭人口中,低保人 员仅有少量务农大部分则处于无业状态,农村低保人员就业依旧存在很大难度,对通过就业自救失去了信心。八、四棵树乡社会救助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有利条件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不利因素

由于四棵树乡地处河南偏远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健全覆盖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一是救助对象呈逐年上升之势,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内容进一步增加,救助资金需求不断加大。二是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缺少专职的工作人员,还没有相应的农村救助机构,对救助对象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家庭收入难以准确的掌握,不利于对农村困难群众及时实施有效的救助。三是由于四棵树乡属于山区,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大多地方交通不 便,农村困难群众难以走集约化生产道理,加之当地经济总量较小,无力大规模反哺农村困难群众。

九、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社会救助机构,充实调整专职人员

近几年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以来,随着保障标准的不断提升,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问题愈来愈突出。一是区(市、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专职人员较少;乡(镇)往往只有社会事务办的1名工作人员在承担乡(镇)政府所有社会事务工作的同时兼顾民政工作及农村低保工作,这种局面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开展的需要。二是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或者没有办公经费,甚至连低保申请的核实、常规检查抽调人员、安排车辆等都有困难,无法独立有效的开展核查审批工作。三是有的乡(镇)、村的干部在办理困难群众申请审批手续时还存在不公正的现象。四是乡(镇)还没有常规的农村社会救助机构,未配臵专人负责农村社会救助业务管理,而是由其他人员兼职带管,有时难以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有效开展。解决以上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加快农村社会救助组织机构的建设,将负责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处(室)设臵成 “社会救助局”或“城乡社会救助局”,并将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和城市低保社会救助分开,单独设立科室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区(市、县)也成立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局(中心),各乡(镇)、街道成立社会救助管理所,并配臵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和解决工作经费。只有这样,才能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细化家庭收入核算种类,科学制定收入标准

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主要以农村当地全体贫困村民为对象,凡家庭收入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缺乏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的当地农民都应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保障对象范围,依法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益。针对目前农村家庭收入难以核实的 实际情况,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把农村贫困农民分为绝对保障对象和相对保障对象。绝对保障对象主要包括那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的农村居民,这类农村居民因为不可逆转地失去了生存的自然基础,需要国家和社会对其长期实行生活保障直至死亡,如“五保户”、农村“三无人员”等。相对保障主要以因为社会原因或自然原因而暂时失去收入来源,又在较长时间内难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农村居民,如发生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需要在一段时间才可能恢复生产、生活的农村居民或重大疾病使其短期内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法获得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等。因此,需要在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农村居民的家庭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用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水平和保障标准,细化农村家庭收入核算种类,因地制宜的制定科学规范的行业收入标准,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为核算农村家庭收入提供行业收入参考,以便工作人员严格按审批程序对申请对象进行家庭收入调查核实,确保对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算的准确性。

(三)、科学“民主评困”,确保农村低保客观公正

调查发现,由于农村低保家庭收入难以准确核实,也没有一套完整、准确的核算科目,有些村在对申请对象进行家庭收入核算时,首先是经过初步的家庭情况查看和粗略的收入评估,最后以“民主评困”的方式来确定其是否享受低保待遇,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失救助的公平,某种意义上违背了救助的初衷。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申请审批制度,村一级要严格按照《农村居民最生活保障办法》及《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以户为单位,对申请人家庭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进行综合全面的调查评估和上报,科学合理的发挥好“民主评困”的作用。“民主评困”低保对象是审定农村低保对象的一个重要补充,不能将其视为主要依据,主要的依据是经过村干部调查和核实后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也就说在确定低保对象的过程中,有“民主评困”是为了确保低保对象确定的公平、公正,走群众路线,避免在通过调查核实后漏掉真正困难的农村居民,而不是“民主评定”。

(四)、合理制定保障标准,缩小城乡救助差距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价水平指数的不断变动,保障标准也应随之而调整。目前,贵阳市农村低保基本实行的是同一区(县)同一标准的政策。保障标准的调整应当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平衡,尤其是相邻县(市、区)之间更应该避免不同地域差别较大,特别是要避免同一个生活区域、因户籍不同而享受不同保障标准的情况。否则就会引起举家迁移等一系列社会向题。就保障标准的调整而言,贵阳市已经几次提标,但实际上都是被动调整,如近年来的副食品价格一路攀升,在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难以维持的情况下调整的,显得有些被动。因此,在保障标准的制定上,应关注民生、体现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建立起真正的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要切实做好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工作,调研组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科学的生活状况评估体系。对农村低保家庭吃、穿、电、煤、子女就学、医疗等基本生活所需费用进行客观评估,根据本地当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幅度的比例测算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确定下年度农村低保标准,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增长机制;二是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通过市场评估体系,掌握物价动态,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副食品等价格,有关部门应进行预警,制定预案。民政部门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对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和对农村低保群体生活影响程度,适时给予价格补贴和制定下年度低保标准,使困难群众不因市场价格的波动受到大的影响;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临时救助制度。坚持政府财政主导,确保临时救助资金来源,对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出现临时性困难时进行有效救助,使农村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五)、坚持“公示”,强化社会监督

从此次调查的情况看,社会监督在农村低保工作中还很薄弱,有些乡(镇)虽对申请、审核以及审批后的低保对象进行了公示,但大多是前几个季度的名单,而对新增的名单没有及时上墙进行公示,不 利于群众及时监督。下步,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政策、低保标准、申请程序的“三公开”制度,加大申请、审核和审批“三公布”制度的落实力度,充分利用低保工作公开栏、举报箱、举报电话等形式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区(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村民委员会都要将有关政策和申请对象名单及生活状况、“民主评困”意见、审核审批结果、实际补助水平等内容作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上强,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低保督察机制,成立由民政部门牵头,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监察室,财政、审计、劳动等部门参加的农村低保专职督察小组,定期不定期对区(市、县)、乡(镇)的低保工作进行督察。同时对低保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违规办理“人情保”、“后门保”的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整合部门救助资源,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根据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发展形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索强化整合农村社会救助部门,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机构、队伍的强化和整合。要借此次机构改革的契机,整合乡(镇)办事机构,强化乡(镇)民政办机构,充实人员编制。

二是建立工作平台。在乡(镇)特别是在村建立综合救助信息工作平台,救助工作仍由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所有的农村社会救助工作都要经过这个平台进行落实,做到救助信息共享,一个口子上下。上就是村或乡(镇)这个平台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就业、就学、医疗等跟踪机制,并将掌握的困难情况通过村或乡(镇)这个平台向上级部门反映。下就是救助部门通过救助平台进行统一分配资金或物资,避免重复救助和遗漏救助的现象,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在此基础上,通过乡(镇)这个平台所反映的跟踪信息,如就业、就学、医疗、住房、意外事件等情况,便于上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联合制定相关政策,如就业、医疗、劳务输出以及其它方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因就学、医疗等导致农村低保对象贫困的根本问题,使农村困难群众尽快走出贫 困。

(七)、完善低保渐退机制,鼓励困难群众自食其力

经调查了解,由于一些困难群众长期享受低保待遇,造成了依赖思想不断滋生,低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养懒汉”现象。对此,要按照十七大提出关于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水平,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要求,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原则,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对象就业渐退帮扶机制,鼓励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劳动自救,尽快走出贫困。对那些有劳动能力而不愿就业,长期跻身于低保队伍的农村居民,要加大实施低保制度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让他们知道实行农村低保并不是仅仅维持低保对象“饿不死”,而是通过低保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其恢复获得生活来源的能力,只有积极就业和劳动,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脱贫致富。

(八)、加大敬老院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居住需求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本着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宗旨,按照“先易后难、量力而行、布局合理、经济实用”的原则,统一规划,分类实施,进一步改善敬老院基础设施。一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照以县、乡级财政为主,市级采取“先投资,后补助”及“以奖代补”的办法。市级财政主要根据各区(市、县)经济发展状况、敬老院规模大小、床位数、供养人数等,按一定的比例予以补助,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财政分担的农村五保供养投入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联系乡(镇)的区(市、县)部门扶持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企业援助一部分,乡(镇)、村自筹物料一部分的方法作为补充,加大敬老院建设资金的投入;二是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兴办农村敬老院。结合各区(市、县)实际,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建设慈善敬老院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单位、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敬老院,发挥其在筹集社会资金、组织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走社会化发展的道路。

十、结语

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吃、穿、住、医等基本民生问题,要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建立完善农村医疗、就业、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机构为载体,以调整充实农村社会救助专职工作人员为抓手,以各级救助资金的预算并及时拨付为支持撑,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在此基础上,做好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

第二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 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

院:

自动化学院 任课教师:

胡民泽

小组成员: 王强(学号:20095328)班 级:

2009级物流工程2班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9.86个百分点。妥善解决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村地区推广低保制度,体现了政府在积极承担更多的公共职能,但相应资源需求的扩张与地方财政困境之间也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农村低保任重而道远。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能否尽快建立与完善农村保障制度的关键。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对困难群众来说解决了许多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最新情况,关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今年寒假回家对自己家乡所在的乡镇(资阳市伍隍镇)进行了访问调查,并通过总结并结合自身的感想写成了这份报告总结。

一. 调查方式

采取问卷与交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两种方式相互补充,加大对调查事实的准确性。问卷调查表针对自己家乡所在乡镇上的一名村干部和一名低保户,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力求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二. 调查内容

1、伍隍镇基本情况

2、伍隍镇居民申请低保的条件

3、伍隍镇低保对象

4、伍隍镇低保保障标准

5、资金来源

三. 调查范围

调查地域:

四川省资阳市伍隍镇(我的家乡)。调查对象:

村干部——刘国亮,以及低保户——张瑞芳。

四. 调查时间

2011年1月23号—1月24号,发放与填写问卷,并与他们进行谈话,了解了相关情况。

2011年1月25号—1月27号,整理问卷的结果,在网上查询了相关信息,完成报告总结。

五. 调查途径和资料处理方式

以抽样调查为主,并结合实际进行访谈。

将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自身对调查对象的访问记录和查询的相关资料与信息,深入思考农村最低保障制度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与思考。

六. 调查结果分析

1.伍隍镇的基本情况

伍隍镇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东南部,距城31公里,东与小院挂角,西靠资中球溪镇,南与石岭镇接壤,北与南津镇相毗邻。海拔高度:429米。公路四通八达,便利快捷。98年伍隍镇被列为市重点建设的小城镇,现已初具规模。全镇现有小集镇4个,中心村3个;面积77.8平方公里,所辖有2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02个村民小组。境内土地平坝多,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总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5.7万余亩,其中田1.19万亩,土4.5万亩。伍隍镇人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种植枇杷树)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大约为3000元左右,其中农村贫困地区人均年收入大约为1500元伍隍镇自2008年1月开始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伍隍镇居民申请低保的条件

持有本县行政区域内常住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以申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的人员,主要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或公婆)、配偶、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义务关系的直系亲属(含户口已迁往学校的大中专在校学生)。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居民,不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家庭生活水平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

(二)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读学生除外),而不从事生产劳动的;

(三)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的;

(四)正在服刑、劳教的;

(五)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认定不能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六)被公安机关处罚的赌博、吸毒、卖淫嫖娼人员,一年内不得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七)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不得重复救助。

3、伍隍镇低保对象

第一类,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农村居民;

第二类,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户,如没有依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

第三类,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

第四类,由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生活一时困难或因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生产经营不善而面临困境的农村居民;

4、伍隍镇低保标准 据了解,伍隍镇低保标准的确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二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三是当地物价水平。民政办工作人员谈到:农村低保应该保证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绝对贫困线,否则就无法保证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但也不宜比贫困线高得太多,否则会不利于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群众生产自救。

伍隍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对于小于60岁的居民是100元/月,后由于物价上涨,小于60岁的居民低保为150元/月,大于60岁的居民是200元/月。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中的80岁以上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的重病人员和一、二级重残人员每年增加200元的救助金额。

5、资金来源

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县级以上的财政拨款以及乡镇筹集,也有慈善捐助活动。

七. 低保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一)政府方面

在我与村干部刘国亮的谈话中了解到政府部门在实施低保时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1、资金来源缺乏,再加上不能及时报帐,导致低保资金拨付困难

2、民政部门救济经费较少,根本满足不了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需要

3、补助标准较低,难以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 以还有另外的问题,比如:

1、申请对象是否纳入低保及纳入低保的补差金额难以确定。

谁在绝对贫困线下,家庭收入到底是多少,由于人户分离、外出务工收入的不确定、临时工收入的不确定、外出人员是否有经济收入、对象户隐报瞒报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政府部门工作只能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尽量做到不主观,但不可避免主观。

2、企业改制及水库搬迁等催生了一批低保户,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于这部分人,在确定其是否纳入低保时,政策有所放宽,造成了不一定是绝对贫困线下的人享受了低保。

3、政策门槛较低,社会认识存在偏差。

虽然当前的低保政策对申请低保的人员设定了一定的条件限制,但只侧重于家庭收入的核定,加之政府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众给予的优惠政策及媒体一再强调的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服务、服好务、群众利益无小事等的影响,造成人民群众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好像只要没有工作、年老或生病等都可以吃低保,把家庭成员的责任义务推向社会、推向政府,造成了部分群众误解和产生认识偏差。认为吃不到低保是政府工作人员卡他,说是不执行上面的政策。

(二)农村方面

村干部刘国亮介绍,伍隍镇有个别村子的部分居民生活还相当贫困,在正常劳动力家庭、在正常的年份所获收入都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家中有人生病、有孩子上学,那就会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如果是五保户、残疾人家庭,则常年生活得不到有效保证。虽然地方上会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但是每个月几十或百来元钱对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很多农村特困家庭经常借米下锅。

在我实际采访中发现即使住在伍隍场镇上,一些家庭也是生活极其困难,尤其作为占地移民,以前靠土地获得的农产品养家糊口,现在由于建新城土地被占,发放的土地补助和其他移民补助基本上拿来在新城盖房子,所剩无几,单靠政府发放的补助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低保资金难以落实到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观层面上,部分基层政府部门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资金的挤占挪用。客观层面上,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完全依赖财政投入。不少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支状况尚属“吃饭财政”,依靠财政解决城市低保问题已勉为其难,对面更广、量更大的农村低保工作,供需矛盾突出、资金缺口难以弥补,这是制约农村低保工作整体推进的一个客观问题。

八. 总结与建议

在低保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建议有关部门把农村五保户、特困群众纳入低保范畴,扩大覆盖面、提高标准额:对五保户最好能办理农转非户口,实行集中供养,执行城镇的低保标准。

对特困群众则依据困难情况,由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定向补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确保他们的基本生产、生活。

也许有些地方要说财政困难啊,没有钱啊等等。事实上,很多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们如果能少开几次兴师动众的大会、少买些高标准豪华轿车、少进几次宾馆娱乐场所,这点钱还会省不出来?关键是政府部门的领导同志们心目中有没有装着老百姓的利益,有没有把百姓的冷暖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九. 感想与思考

通过这次对农村低保制度的调查和访问,我收获很大。了解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们家乡得到了基本上的实行。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都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实现和谐社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低保户的生活问题。始终秉持着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事纳入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的信念。毋庸质疑,农村低保制度作为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给予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是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基础保障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具体体现,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制度要更加完善地实施与推行,需要社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当有天灾人祸的时候,迫切需要政府部门能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障制度,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群众的燃眉之需。尽管低保制度在我们镇是建立起来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而且也没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由于评定原则的严格制定,一方面很好地确保家庭很困难的群众得到应有的帮助,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家庭一般困难,但是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灾祸而生活很难继续的群众被其拒之门外。无法否认,这的确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政府部门也有自身的难处,不可能帮助到所有的人,只能先解决最困难的群众的问题,再逐步推行与完善。只有通过更多人来了解,更多的来自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慢慢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再者,想要真正地过上生活富裕的日子,不被贫困所打倒,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身处困难境地的群众应该人穷志不穷,更积极地学习知识与技术,早日摆脱贫困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和企业可以共同提供很好的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勤奋努力,成为建设社会的一员。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社会应该对其进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至于家里有重病患者,入不敷出的家庭,也需要社会的救济来支撑下去。

因此,希望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点爱,温暖困难群众的心灵。也希望这项制度能发挥其作用,更好更快地实施,及时解决问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低保事业出一份绵薄之力。

第三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调查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调查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贫困人口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妥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3年创建,经1997年国务院向全国推广,到1999年10月,已在全国668个市和1689个县全部确立,为保障贫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人今年暑假在洛阳实习,利用平时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调查,以下就是本人对洛阳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全国目前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有300多个城市,其保障金大多数是政府和企业各负担一部分,即家庭无在职人员的由民政部门(财政拨款)提供资金;实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财政供款,无论是对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还是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必要而且合理的。它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性。

为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切实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结合洛阳市实际,制定了以下细则。

一、持有洛阳市非农业户口并在洛阳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城市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简称低保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

助,享受低保待遇的权利。

二、城市低保工作实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制。市、县(市、区)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低保的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企业低保审议机构履行本细则规定的城市低保工作有关具体职责。

三、洛阳市城区低保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执行;各县(市)低保标准,由各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在行政区域内执行同一标准。低保标准确需提高的,经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四、家庭人口的计算按照城市低保家庭月人均收入,按申请人家庭前6个月(含申请当月)家庭实际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其公式为:家庭月人均收入=家庭前6个月实际收入总和÷家庭人口÷6个月。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属城市低保对象。

五、家庭收入按照《省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计算: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按照协议或者判决的数额计算;没有协议或者判决的,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的家庭月人均收入未超过当地低保标准1.5倍的,不计算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家庭月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1.5倍的,其被赡养人、被扶养人、被抚养人的月收入计算公式为: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赡养人(扶养人、抚养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保标准×1.5〕÷被赡养人(被扶养人、被抚养人)数。

此为洛阳市具体低保制度标准条例。

在实施方面,政府政策上说低保对象是指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居民。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各地要科学、规范、准确地核定农村低保对象。虽然解决了很多的无家可归或是残疾,流浪的人们生活却面临着艰难境况。

例如,我曾在洛阳火车站曾遇见一对70左右的老人夫妇,老爷爷因为青光眼,脑出血等原因,花去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外债也有十多万,他们儿女在外打工拼命赚钱还债,老两口在家去不能享受低保,他们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要饭乞讨维持生存,甚是可怜。

由此我看出政策虽要求“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但具体实施时候,却不尽人意。类似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

本人还发现一些问题:例如,:1,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界限不准确,由于一些地区财政困难或财政体制不顺等原因,尚未将当地家庭收入低于当地保障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网。2,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不及时,许多地方发放保障金不按月发改为按季度发放,而且又是还发放不足。3,工作机构和人员力量相对薄弱。在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救济组织机构方面,基层民政部门和街道、居委会普遍缺少专门从事社会救济的工作人员,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的形势很不适应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其他制度衔接困难。由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不能完全落实,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推行面不广,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困难重重。5,协助低收入者脱贫的政策措施少。救助,补

助仅能维持低收入者的生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保护问题,关键是创造条件让其重新进入就业行业。另外还有低保标准欠缺,低保标准整体偏低,维持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仍有困难;低保标准结构单一,忽视了不同贫困家庭的特殊需求。低保资金投入不足,低保制度的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的低保资金只能解决低保对象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而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仍然十分突出。

对此,本人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1、健全低保家庭收入审核。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和审核办法,规范各工作人员的收入审核工作,强化对被保障家庭的收入、财产、就业状况的动态管理。

2、科学制定低保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必须建立在专项调查基础上,通过科学严密的测算和论证才能制定一个较为合理、可行的标准。然后,低保标准应当涵盖衣、食、住和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内容。其次,实行分档低保标准,维护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3、加强低保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基层工作机构,充实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力量,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实人员;二是要加强培训;三是要把低保工作同基层组织建设、开展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

4、健全就业促进制度。加强就业审查,强制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进行失业和求职登记,并要求参加职业培训计划以及接受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否则他就要受到诸如取消资格、减发或停发救助金的处罚。

5、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低保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审核工作量大,光靠低保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让大家都关心、关注低保工作,对于弄虚作假者勇于检举揭发,对于真正困难者热心帮助。具体而言,一是为增强低保资金的安全性,减轻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应尽快实现低保资金的银行发放,银行按单发放。二是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有关精神,尽快改变部分地区按季节发放低保金的不规范做法,尽快做到按月发放。

6、健全低保制度体系。我们要加大教育和医疗扶贫,由于低保对象收入很低、不稳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因此变得很弱。由于低保标准是定位于维持起码生存需求的,其他的需求就无法满足,如子女的学费问题、房租问题、生病就医的医疗费问题等。我国必须加大对低保对象的配套救助力度,为低保人员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建立综合性低保体系,避免低保家庭代代领取低保的尴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维护其最低生活需要所建立的扶贫制度,是社会保护体系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国要逐渐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也要逐步减少城乡差别,进而实现全社会的低保制度。

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低保人群,因为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缩小了贫富差距,以先富带动后富,真正关注并切实关心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我国才能真正逐渐走向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

第四篇:浅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整体得到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实现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方面城乡困难群众同等待遇,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等有着重要的意

义。

首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实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是一项加强“三农”工作,逐步消除贫困、控制贫富分化、化解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其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有力地推动,也是对人的基本生存、生活权利的尊重。

最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活,公平和效率有机的统一起来,反映了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得到贯彻落实,是我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开创的另一新局面。

总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件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分配和谐的关键一步。所以,低保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第五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录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指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

编辑本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编辑本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实行严格规范,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包括:

(1)申请、审核和审批;

(2)民主公示;

(3)资金发放;

(4)动态管理。

下载四棵树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棵树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路径探索 摘要:“城乡低保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消除制度性贫困,实现底线公平的必然要求;是突破改革瓶颈,促进低保......

    乡贯彻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乡贯彻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乡贯彻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敬的娜主席及调研组各位领导: 在我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县......

    湖北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浅析

    【摘要】湖北省低保政策在政策完善、管理规范、资金到位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保障对象的管理、标准的指定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针对不足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以完善低......

    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P2 第二章 低保对象及低保家庭----------------P3 第三章 低保标准---------------......

    南海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南海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实行差额救助的生活救济制度。 一、城乡......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 副本 (范文)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设计)考核社会保障概论作者XXX 考试批次201309学籍批次201203学习中心XXXXXX 层次高起专专业行政管理完成时间2013年8月28日关于农村最低......

    评析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

    阅读课件“生活救助”中的案例,评析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

    苏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苏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摘要:自苏州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低保标准不断提高,管理机制不断优化。但是也伴随一些问题的存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