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时间:2019-05-13 20: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第一篇: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以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社会工作是研究如何将专业化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它能帮助民众摆脱困境,促使社会稳定、进步,更体现公平正义的现代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社会工作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地位凸显,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曙光也应运而生。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应用要求高、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是一项核心任务。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实践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

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专业改革的基本趋向。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人本——实践取向的教育学科,逐渐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并逐渐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不断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专业实践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能,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学校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学生所面对的都是与社会各阶层紧密相连的部门及个人,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毋庸置疑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包括基本实践能力、技术能力、专业实验能力、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等。

2、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状况,很多毕业生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备受自己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专业技能质量不过关的困扰;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在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中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人才的质量,是大学生成才的绊脚石,因此,致力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工作人才成型的必经之路。

3、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工作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社会问题也是随之改变,没有不断地实践是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摸清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源,无法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也要跟随社会发展而调整教学重点,教师和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不断发展、创新服务技能,这些都必须依靠实践。实践是传统高等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转变的桥梁。

二、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包括大学生观察能力、专业操作与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等。[]

1、基本实践能力有待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以基本实践能力为根基的,包含基本实践能力的种种,如: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等。当前,我国高校受学生生源过多的影响,很多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师教授的方法,学生往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基本实践能力没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2、技术能力不强。不同专业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同,它的核心和关键部分是与其学校类型和专业特色紧扣的。社会工作者服务更多的是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生活上、心理上的帮助,如何透过自身和服务部门的努力使他人真正意义上脱困;如何帮助才能使他人自我独立,重塑生活;怎样的服务细节才能体现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这些得通过专业实践服务能力、专业咨询能力、专业操作能力来体现,我们也可把这些能力总结为“技术能力”[],临床实践中的会谈能力、选择能力、影响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等。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专业性不强。社会工作的很多技能技巧与心理学方面的技能技巧是异曲同工的,甚至可以说,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就根源于心理咨询的方法,之不过它更加注重服务、持续关怀。很多社会工作教学机构为了区别于心理咨询,不敢让学生深入接触具体的心理咨询技能,一味地强调问题的现实性,殊不知,本土化的中国社会工作是无法在短时期帮助服务对象改变现实环境,我们还是应该首先让服务对象适应环境再来考虑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3、专业实验能力薄弱。技术能力”的实现要依托专业实验能力的培养,它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没有实验就没有临场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发挥,就没有不断改进、完善的空间。但是目前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普遍不高,实验意识淡薄,他们往往认为在实验情境中自己无法完全体验服务对象的真实情绪,这样的实验就只能停留在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希望进入真实情境,接触真实案例,他们眼高手低,好高婺远,遇到困难后就只会抱怨,抗挫性不强。另外,社会工作触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实务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多,这一新兴专业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各课程的实践安排不尽人意,学生可能会为过多的实践安排左右,实践之余没有太多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

4、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缺乏。实务社会工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研究之上的,专业科学研究能力是必须的,它一般通过社会调查能力来体现,需要相当的文化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体系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目标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规划重点,它应与职业面向和工作性质相对应,是一个导向性、具体性的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门有针对性的课程,在设计培养目标时对该专业相对应的角色活动要分析全面,以提供服务于青少年所要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我们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时刻掌握青少年需求的发展动态,熟知青少年服务机构的运作方式,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发掘各种可以服务于青少年的社会资源,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最后达到社会和谐发展。在我国现行的职业岗位设置中,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要求,有具体的工作对象,因此,我们将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培养精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的教学计划围绕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来设计

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程的教学计划的设计十分关键,要根据服务领域和职业标准来设计教学内容,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突出岗位要求,最好能与相关机构一起开发合作课程。

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一般要求具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调查、理论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我们始终围绕培养这些技能来设计,并制定与之相应的专业实务训练教学大纲。如:在讲授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点的同时我们设计了社会调查内容——青少年心理性别的发展状况、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发展状况等,希望通过学生自己的实地调查加深他们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意图让学生在服务中更快地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专业关系,能用同理心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在讲授青少年的社会问题的同时我们设计了学生讨论、报告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留守儿童群体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目前社会学、心理学研究较热的社会问题,甚至紧密联系我国发生的与青少年相关的重要事件,如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相关问题等,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理论科学研究的兴趣,认识到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因为考虑到在当地要找到与之相应的工作对象比较难,在课题报告之后,我们还要求学生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就报告的课题做实务实验设计,为今后面对真正的服务对象做必要的准备。由于在青少年这个大范围内可以关注的服务对象很多,不可能逐一地在课堂上就其特点、服务内容进行讲解,我们利用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相应的青少年服务机构进行实践服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发展专业技能:进入漳州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针对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进行个案辅导并且以学业辅导为主题在学校中开展小组工作;进入漳州市芗城区开智学校服务弱智青少年;进入漳州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服务失足女青少年;与漳州市救助站一同开展外展社会工作,寻找流浪青少年。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服务于专业实践能力的优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与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相一致,青少年社会工作这门实务课十分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社会工作这门“本土化”尚未完全的现在意义的学科,在中国自新兴以来就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因为它强有力的社会性体现,西方教学模式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自然地运用于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断地开发新的合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1、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尽管社会工作者会主动地、积极地引导需要帮助者愿意接受服务,但传统中国人的民族特质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社会工作这种希望个体自愿把自身的困难向别人倾诉并寻求帮助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工作仍然非常艰巨。尤其对中国青少年来讲更加困难,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为完全成熟可能导致他们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另外,中国的家长过多的把关注力集中在青少年身上,存在着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左右孩子的情况,可能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问题而忽视了孩子身上的隐患,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碰到真正的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口授或者文字呈现仅有的案例得到相关的工作经验,记忆与运用的效果不佳,如果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学生的感官刺激较为强烈,很容易对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吸收经验效果佳。如:笔者经常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中与青少年相关的内容,看完每个资料都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在实践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回忆相关信息,自觉运用相关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2、创新课程教授方式,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项目设计法、问题探究法、学徒法,论文法,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迁移到生活中、工作中。在青少年问题的个案辅导实验课程中,笔者更多采用学徒法,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教师在一旁进行观察、记录,待角色扮演完毕教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并示范,要求学生多次练习、改进,学生对这种方式表示肯定。笔者认为情境教学能刺激学生的实践热情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随时随地开发实践中的真实情境做为教学场所。在初中生学业辅导小组和失足女青少年自信辅导小组的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观摩,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要点,思考现场的领导者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现场气氛。

(四)课程的教学环境营造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氛围

1、专业教师要创设环境,使学生自觉地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笔者在第一堂课中就运用大组工作方法,主动与学生建立好关系,并且定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因为大学生也是青少年的组成力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要服务青少年其实也是服务自身,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学生也能找到解决青少年问题的方法,达到助人自助。

2、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有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有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训和实习场所,单靠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采取高带低的模式进驻机构,比如在课程开始之初,我们让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涉及的实习基地——学校、社区、监所实习的毕业班学生带领学习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参观,观摩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参与活动策划等,在学期中段,低年级学生开始自主实践。

第二篇:浅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的思考

浅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和谐社区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区工作发展的推动,和谐社区的建构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就现实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低下,严重制约了和谐社区的建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和谐社区的建构。因此,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和谐社区的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发展,使社区建设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欠缺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专业社区工作者数量较少,且专业素质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和谐社区的建构,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社会工作者显得十分必要。1城市化过程中和谐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1.I城市化过程的发展

城市化即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楼大厦等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大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城市社区。城市化是物质和精神共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楼大厦构建了城市社区的物质基础,但和谐社区的建设还要从精神角度加以建构。

1:2城市化要求建构和谐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从结构层次来看,城市一般都是市下设区,区下设街道,街道下设社区。从组织角度来看,城市社区不是政府行政机构,而是社区自治组织。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在街道及其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下实现的。一定的结构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只有城市社区得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1.3和谐社区的建构需要提升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

和谐社区,就是指社区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社区环境优良,人口结构合理,社区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凝聚力、认同感及归属感很强,本社区与他社区及社会环境能够进行良好互动。

社区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社区服务指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及精神服务,或者说服务于社区的一切O从狭义来看,社区服务指对社区内的残疾人、老人、儿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旨在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实现与他社区的良好互动。使社区成为和谐社区。

2我国社区工作重心转移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2.1社区工作重心由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转移

我国社区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过程。我国早期社区工作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居委会是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而社区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逐渐实现“单位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员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居委会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而社区组织、人员建设随着单位制的解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探索生

建设。随着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逐渐完善,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发展有一个从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过程。就社区工作来看,社区建设是结构性建设,而社区服务则是功能性发挥。也就是说,社区工作逐渐经历由社区建设这种结构性变化到社区服务这种功能性发挥的转变,是社会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发展性过程。

2.2社区服务中心地位的确立要求量与质的提升

随着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的转移,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量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数量规模的扩大,质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首先从广义社区服务来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性过程。就社区服务而言,就是要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服务的质量,使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从狭义社区服务来看,社区服务要为社区里的弱势人群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福利服务,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由于社会转型的深人,以下岗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还在不断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社区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群体不断增多。要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有更多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参与进来,提供更充分的社区福利服务,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2.3社区服务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随着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中心地位的凸显,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来开展社区服务。有人认为,开展社区服务,只不过是上级政府拨些钱,放点权,盖几个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什么难办的,现有社区工作员就足够了,不需要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其实不然,社区服务固然需要政府的管理与领导,但由于政府对社区建设是宏观的领导,很多具体方面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专业服务。由于居委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工作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不能够提供满足较高层次的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开展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培养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正是接受这种专业培养的群体,他们是建设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最理想的接班人。

3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

3.1服务人员数量不够

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首先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是在单位制的基础上运营的,单位给职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这减轻了居委会的压力,因此,居委会的人员往往比较少。实行社区改革以后,新设置的社区工作员基本都是直接由居委会人员转变过来。由于单位制的解体,以前由单位给职工提供的便利和保障需要由社区单独来完成,社区工作员显得十分不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他们社区服务的人员充足,主要包括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的义工。由于社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义工团体,这些团体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义务服务会登记下来,形成时间储蓄,即他们提供义务服务的时间以后就是享受服务的时间,这刺激了更多义工的参与。与之相比,我国参加城市社区服务的义工比较少,几乎都只是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并且参与社区服务的频率也比较低。可见,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数量还很不够。

3.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其次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社区工作者几乎都是以前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而居委会主要由妇女和一些残疾人担任,由于从业门槛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这首要表现为社区理论素养的缺乏。他们中很少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一定程度可以说明专业素养。从职业认证角度来看,社区工作的专业认证很晚才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进行试点,全国性的从业资格认证考试2008年才开始。社区浓厚的地方特色,加上社会工作毕业生不愿到社区就业,造成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使得城市社区人员的素质极为低下。

要解决城市社区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必须完善社区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制度,对长期不能通过的工作人员实行淘汰制度。

4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

4.1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的欠缺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和毕业生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首先,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数量的欠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全国性社会工作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就业层次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开始到社区就业,壮大了社区服务的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有到社区实习的实践课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也可以在实习督导和社区工作员的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这弥补了社区服务队伍数量上的欠缺。4,2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质的欠缺

社会工作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将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理论,掌握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对社区服务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社区服务队伍由于甚少接受专业理论的训练往往理论知识极为贫乏,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推行社区服务。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提升,这种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必须通过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来加以改变。对于经典理论模型的借鉴,社会工作学生在经过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已经十分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比现有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种高层次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5社会工作学生社区服务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5.1社会工作学生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社会工作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知识。由于社区工作是从西方传人的,其经典理论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少,它们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社区理论来指导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必然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差距而导致理论适用性不够,从而犯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工作学生应该经常深人社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5.2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还很不合理。实践课的安排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安排往往很少,一个学期就几节实践课,往往还流于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阻碍了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量与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欠缺,需要社会工作学生加入到社区服务中去,而他们社区服务的能力却相对低下。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的能力。

6结语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它离不开和谐社区建设,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要使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谐社区的建构得以顺利实现,需要社会工作学生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社会工作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第三篇:浅谈生物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生物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方法上的欠缺,也反映了大学生由学校转入社会时能力的欠缺。对于生物专业学生,应更加注重培养开放性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我们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生物,实践,创新,素养

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共存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求职人员关心的是“你能给我多少薪水”,而用人单位关心的是“你能为我做什么”,供求双方没有在实践能力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因而尽管岗位空缺,但是招聘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又陷入求职难的窘境。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差,实践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差,创新能力就更不用说。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时,往

【1】往不能找到解决方法,束手无策。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不佳,比起其他专业更为紧迫,竞争更大,压力更大。因此,对于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生物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一、注重实践能力

大学四年的学习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四年知识几乎用不上,这主要是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有用的东西,求职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体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校的原因: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很多高校缺乏实践场地,尤其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张,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原有的试验场地远远不能满足蜂拥而来的学生需要,常常是很多人围绕一个实验设备转,一人演示,多人围观,起不到动手效果。部分高校可能由于资金不足,使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没有做

【2】 实验的条件,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提高。

2.自身的原因: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

当前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这类学生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核心家庭”,自小备受宠爱,经济上高度依赖父母,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空前优越,对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估计不足,忧患意识淡漠,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低下,导致其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普遍较差。.社会原因:科研学术氛围不浓。

当前人们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更是急功近利,科研成果没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十年磨一剑’的从容氛围已经荡然无存。浮躁功利,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苦心钻研,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出现。因此,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学生的实践动手、研究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针对这种现状,对于提高生物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有一下几点:

1.强化实践意识

学校需要通过就业指导以及其他课堂教育,收集大量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使得学生明白实践能力对于其本人就业、择业、创业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实践技能要求强的课程,采取笔试和实操各占5O 的考核方法,由此督促学生重视实践能力提高。

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在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学校也应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包括科研经费、企业资助、个人捐款、科技成果的转让、技术服务等,集中资金改善现有实践教学条件。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氛围和物质保障。

二、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素质,它既是个人能力充分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然而我国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这些将不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①素质教育实施不够完全。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中国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播,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只满足于考试成绩;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专业课程设置落后和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③师生交流开放程度

【3】 不够。高校教师只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普遍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普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与遵从意识,忽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

3.创新和科研机制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投入不足,资助经费少,实验设备陈旧以及实验器材与当前高端科技完全脱节,吸引不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更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实践机会和科研机会不足,严重阻滞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实践创新教育观念。

高校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共性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使大学生课堂内外都能长见识,增才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体制

高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成立社会实践社团等,着重建设适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创新科研平台

高校加强对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新实验仪器等措施满足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发实验室,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实验研究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鼓励大学生的参与创新实验和科

研项目,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普遍对未来生活充满热烈的憧憬之情,对未知的生活领域往往具有积极的探

【5】索之心,这是大学生身上一种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视。但是,毕业生往往期望

立即就能找到一份工资高、环境好、稳定、不太辛苦之类的好工作,这是不切实际的。面对现在紧张的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思考自己的价值所在,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好高骛远或者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当然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依靠学校提供合适的环境与氛围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普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只有在高等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创造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使学生自觉形成自我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彭青霞.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154-155.【2】 彭红涯.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报告.2012,12: 127.【3】陈劲,王黎萤.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M].北京:国家行政学出版社

社.2008.77-78.

【4】王丽,陈江博,苏雪琼,等.科研融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

究与探索,2011(8):1l2-114.

【5】梁剑光,朱东兴.生物专业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策略[J].高教高职研究考试

周刊.2009,36:212-214.

第四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东三省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案例

大连工业大学 实践创新团队

【内容摘要】 服装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必须进行深化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两种实践教学模式对服装人才进行培养。一是合理利用校内资源。主要对于低年级学生,在服装基础理论课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掌握阶段,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会根据个人今后发展目标和工作意向选择相关专业方向的服装工作室。二是构建校外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可以利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去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等。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关键词】

服装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随着高校服装专业的增设和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服装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一些院校办学特色突出,办学指导方针明确,毕业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社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相反一些

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滞后、实践动手能力差,就业时面临诸多困难。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服装专业必须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特色改革,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步伐。我校服装学院成立于1985年,迄今已有二十六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内最早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及研究生1400余人。设置服装设计、饰品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等六个专业及方向,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两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东北地区唯一具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全国服装院校排名中名列前茅,被评为国内服装院校学科评价A+类、学科排名前5%的优势学科,多次获得中国服装教育最高奖项——育人奖,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示范专业和艺术类创意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新形式下,我校服装学院只有不断探索新的创新实践模式,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服装行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要求,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利用校内资源

1、校内实验室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服装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系统扎实的服装理论知识,也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生产工艺流程、品牌经营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消费者购买心理等。服装行业需要大批有实际经验的技术设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我校于2011年成立纺织工程(服装工程方向)专业,将本来属于两个学院的优势专业转而创新合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此专业的开设积极的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通过此次调整将有助于服装工程与纺织工程的有机结合,将服装设计制作与纺织品设计结合,使学生学习服装的同时了解纺织面料制作,形成产业链的对接,把我校服装与纺织两大优势学科互补,使学生可以在服装实验教学基地和纺织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校内优势,组织学生进入艺术设计学院雕塑实践中心,让学生全面的熟悉了解理解人体构造,亲身体验人体结构设计方法、技巧,而后应用于服装专业成衣制作中。

我校根据服装学科的发展定位,不断扩大实验室的规模,完善功能增加投入,于1995年正式成立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整合及筹建,几年来陆续建成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三维人体测量实验室、VMD陈列实验室、数字化信息采集实验室、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实验室、立体设计实验室等。让学生有条件较早了解和掌握先进设备的使用。并配备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实验教学人员,这样能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掌握和服装基础课学习阶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把实验课的地点放在校内,因为低年级学生缺乏对服装行业的了解,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学的是服装设计,毕业以后从事画效果图的服装设计工作,因此对《时装画表现》等艺术设计等课程比较重视。相反对《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等课程存在偏见,认为服装结构制版和工艺裁剪制作等基本技能训练是裁缝工匠的活,不是一个服装专业大学生应该学的。因此对学校安排的各种实践环节不重视,不能认真对待。这样的后果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设计作品只能纸上谈兵,因为缺乏对服装结构的掌握和基本工艺技能的了解,使许多想法在生产实际中无法实现。设计流于形式而脱离实际。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服装专业本身的特点,就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例如《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基础》课程。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要把实验内容与前期基础理论内容紧密衔接。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堂所学服装结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设计和制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能够画出流行时尚的服装款式,还能设计出结构合理造型美观,符合人体体型特征的相应纸样。并能熟练掌握各款服装的基本裁剪方法,缝制工艺流程及成品的质量要求标准。使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校内服装工作室培养模式

服装工作室的成立以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和课程设置为依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为服装造型设计工作室、服装结构设计工作室、服装饰品设计工作室等。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师资团队,也可聘请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进入服装工作室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在学生未进入工作室之前,教师应把各个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向学生宣传,使学生对每个工作室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多门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他们对服装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对个人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意向都有所考虑,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然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服装工作室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时间来工作室进行实践活动。课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实际需求和社会上的各种竞赛主题。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围绕课题进行各种实践。在实践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例如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必须让学生到社会参加一些实践调研活动。与厂家进行广泛的交流,掌握本品牌服装目前的市场营销状况,研究目标消费者购买心理,款式设计风格的定位。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工作,那么产品开发设计就可能脱离市场需求,不被消费者接受。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生活实际中寻找创作灵感,找到设计作品的切入点,使设计作品既不脱离实际,又富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工作室完成服装产品从款式造型设计到结构制版,最后到成品制作的一系列完整开发设计全过程。通过这种训练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策划、设计及生产销售等广博的知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和掌握了解市场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奠定扎实基础。学生在工作室,不但在技术上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同时学得了服装产品经营销售和服装产业的相关知识。在服装博览会和展销会上进行作品发布,向社会和企业展示教学成果,推销学生。

二、构建校外学习的平台

1、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

服装教学的改革必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寻求特色。我校广泛联系社会,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服装教育的支持。根据大连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状况,积极开发有代表性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发挥其辅助实验教学的功能。有目标地选则几家大型服装企业和科研单位,我校根据服装专业的办学特点,对大连的服装企业

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先后与大连大杨集团创世有限公司、大连碧海企业集团、大连桑扶兰时装有限公司、大连华新针织时装公司、大连思凡时装有限公司、大连大商集团新玛特商场、大连和平广场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并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和设计师作为专业顾问、兼职教师,共同进行科技研究和市场开发。通过教学基地的实习、实践,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达到了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另外学校与商场或服装名品店合作开发学生服装作品。由学生担任服装设计、制作、销售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主角,全面体验服装出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可以利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去参观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到生产车间参观实习,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对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生产工艺流程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直接接触一些先进的服装生产设备。有条件还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够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与服装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座谈会,畅谈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讲解一些在服装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把一些课题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请企业中的老毕业生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这样在实践中学生清楚的了解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具体要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随时为学生提供方便条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也可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做毕业设计。学生边实践边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都会有很大提高。这种实践模式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在校期间了解服装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情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每年北京国际服装博览会、cctv服装设计大赛、国际时装周、大连国际服装节、宁波时装节等活动安排相应的年级分别参与这些活动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实践具有开放性、实效性,为固定的专业课注入了新的内涵。由于服装专业自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手脑互动的特征,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授课内容针对

企业产品、赛事活动进行互动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调研,评价品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许多学生的作品被厂方采用,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的学生实践活动更加频繁,不仅承接每年大连国际服装节的时装表演,而且参与国内外各大品牌的展示、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晚会等活动,成绩显著,受到大连市政府的赞誉。例如我服装学院23名同学当选2008北京奥运礼仪引导明星团,是国内入选人数最多的高等院校,另有一名同学当选火炬手、一名同学当选护跑手,得到奥组委和大连市政府的赞誉。

3、国内外学习交流

通过研究国内外服装类名校的学习实践方法,积极地进行了自我改造工作。以东京文化服装学院为向导,学习其“以培育服饰产业界之通才为目标,综合性教授从制作服装的基础到应用之专业知识和技术”;以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为向导,学习其“专业课程与真实设计业界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时兼职服装设计工作”;以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为向导,学习其“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带动本科教育思路、方法、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等。

同时加强了学校间、校企间的学习交流。多次邀请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张文斌教授,高级服装设计师、中国服装功勋人物李欣教授莅等临我校进行学术讲座;开展与国际著名日企YKK合作建立服装学院发展基金,并开展服装辅料拉链的设计开发项目;拓宽与韩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的本科留学生服装实践学习交流。以此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不同环境间、文化间的实践交流,促成了培养多样型人才的有效目的。(内容不像研究像报告)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服装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将更加突出。服装院校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研究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探索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失败原因:没有经过仔细的斟酌,没有详细查阅资料研究性论文应该有的样式,答辩时没有尽力争取机会。综合能力欠缺,文学素养不够)

参考文献:[1] 服装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大连工业大学2013.3.21

[2] 服装实践能力培养.东华大学网

2013.3.22 [3] 东京服装与文化.东京文化服装学院网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刍议

张庆云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在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过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着眼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文约3200字。

【关键词】多元智能 高职学生 实践能力 培养途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了《智能结构》专著,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各种智力不断地受到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阻抑。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在职业教育领域研究较少。多远智能理论提醒教师应从多元渠道切入教学,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实践性素质训练,正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因此,要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创建有利环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

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于专业实验课教学,应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对于实习课教学,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的的专业实习和专业培训,确保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活动能够得到落实,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鼓励支持在校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各项活动,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要加强实训管理,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训,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在实践教学中,多措并举,多种形式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创造性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探索实践教学训练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加德纳指出,由于太多的原因,今日有大多陈旧的教学内容仍然保留在课程里。我们应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重新确立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使之利于传授当今急需的技能、知识和最重要的理解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大胆探索实践教学训练模式,勇于更新课程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从统一规格向差异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意识;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从单向传授向相互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从居高临下向师生和谐转变,树立情感意识;从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丰富课程资源,营造合作文化。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协同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学生智能互补。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

质性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较有争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争执起来,在相互论辨中相互提高认识,增长智能。也可以设计从不同角度提炼主题的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意见后再相互交流,在协作中提高各种智能。这时,教师最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针对学科特点,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因学科特点要多种多样,切不可千篇一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实习课中让学生动起来,多角度参与教学之中。同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调动多种感官的同时,强化直观性,进行多种思维和想象,进而提高各种智能。

改革评价方式,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多维的角度进行。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同样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个学生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三、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立足专业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能够洞悉市场前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同时,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70%以上,切实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调整课程门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培训。高职院校要求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训等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如汽车拆装实习、汽车驾驶实习、汽车电气强化实训、汽车检测等。为切实落实实训计划,我院制定了严密的实习大纲和指导书等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建立了20处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先进的工作理念,实施产学研结合。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研用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通过产学研用合作,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校,接纳学生实习并安排就业,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完成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在与企业的接触中也改善了知识和能力结构。随着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入,企业为学院走向市场铺平道路;学院也为企业设计合理的人才结构,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稳定。

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制定科学严密、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计划。指导教师由教授(研究员)、副教授(高级实验室、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讲师(实验师、会计师、工程师等)担任,科学指导,严格要求,使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整体提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开设创造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开设《创造工程学》、《创造心理学》等课程或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和创造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各社团组织要经常开展演讲比赛、技能比武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发展,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在这个富于变化的时代中,就要不断更新。我们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钟祖荣 伍芳辉主编:《多元智能理论解读》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2、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9。

3、杨艳云,《关于多重智能理论的几点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9。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下载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高校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培养采取了系列措施,仍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认识不到位、实践课时欠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弱、......

    浅谈职高学生信心的缺失与培养

    浅谈职校学生信心的缺失与培养 [摘要] 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中大部分从小在心理上受家长的谴责,老师的冷漠,社会的忽视而导致信心缺失。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思南县思唐镇大同小学毛万杰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深深懂得,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

    文学院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调查报告

    文学院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调查报告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

    中职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 2010年课题研究活动总结一、本年度活动研讨主题及基本情况三月份:1、参加全市技能大赛的训练为期一个月练习手工做账、会......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措施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措施 【摘 要】 伴随着酒店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酒店管理的人才的需求剧增。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很高。中职院校是培养中层服务性人才的主......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报告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报告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报告1 一、实习目的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的助人工作,它不仅要求自身独立的学科知识,更需要专业服务技巧的学习与实践。在这三年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