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

时间:2019-05-13 20:0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

第一篇: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

摘 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高校外事工作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出来,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外事工作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事工作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本文首先对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必备素质进行阐述,然后分析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最后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正向着国际化深层次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未达到相关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国家化发展。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达到国际化水平做出贡献。

1.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必备素质

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胜任这项重要的工作。具体来说,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具备的素质包括以下几点。

(1)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外事工作是高校对外的形象窗口,要求外事工作人员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能够始终坚持党的原则与立场。高校外事工作人员需要坚持党的思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具备爱国主义精神,还应该学会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正确分析外事工作,同时在外事工作中坚持平等对话、优势互补的共赢原则,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

(2)优质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外事工作既要严肃,又要友善,不仅需要掌握交往的原则性,同时也不能失去礼节。高校外事工作中的学术交流、外宾接待、国际会议等,都需要双方的深入交流与沟通。而外事工作人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考虑周密,做到统筹兼顾。另外,外事工作人员需要了解相关活动的流程,以便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调配,保证外事活动顺利进行。

(3)专业的外事交往素质。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外语水平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相关人员至少能够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才能在外事活动中做到统筹兼顾,才能应付外事活动中的各项交流与沟通工作。同时,外事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涉外的社会、人文、心理等环境进行了解,同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外宾与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2.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亟需向着更深次的国际化方向发展。在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带动下,高等教育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具体体现在专业化水平、服务意识以及国际化观念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外事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造成影响。基于此,学校必须加强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提高外事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3.实现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校外事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校管理层应该加强对外事工作人员思想教育的重视,通过一系列的外事政策以及思政教育活动,提高外事工作人员的纪律性、政治敏锐性、政策执行力等,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其对高校外事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激发工作积极性。

(2)加强高校外事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养。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过程中,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变快。高校外事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等,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外事管理单位需要对外事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通过外派交流、专家讲座等方式,安排外事工作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可以将出国参加重大会议的工作当做奖励,鼓励外事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

4.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外事工作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大业,是我国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外事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自我学习,提高国际化服务意识,提高外事工作业务能力,以便应对各种外事工作情况,为高校外事工作出谋划策,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

第二篇: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之实现路径

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之实现路径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奚晓明

--------------------

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而通过司法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一环。由于环境资源案件在审判理念与裁判标准、诉讼模式与审理机制、证据规则与事实认定、损害评估与责任承担等很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建立符合环境纠纷特点的审判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以达到依法追究环境违法者法律责任,有效预防环境损害与资源破坏,充分弥补受害人损失,有力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经中央批准,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标志着我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进入了专业化审判的崭新历史阶段。这一举措,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司法的新期待新要求,切实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对于进一步落实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所确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保障环境资源法律的实施,统一司法尺度;对于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仅设立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远远不够,还要求司法理念、诉讼模式以及审判体制等软环境的专门化。

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应更新和培养环境资源司法理念

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培养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司法理念尤为关键。在这方面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把握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对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我们经历了一个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并重,到环境保护优先的认识转变过程。要贯彻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环境资源案件的立案、审理、执行等环节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立案环节要大力畅通立案渠道。与日益增长的环境纠纷相比,目前进入法院审理的环境资源案件数量仍然偏少,这其中有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此类案件主体资格、立案标准等问题不够明确等制度障碍问题,也有部分法院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对于环境案件的受理持谨慎态度的问题。人民法院应秉承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理念,采取多种措施畅通环境资源案件受理渠道,加大对环境受害人的指引和保护力度,落实司法便民和司法救助措施,切实保障其诉讼权利。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环境纠纷案件,应当及时受理,不

能故意拖延或者不出具不予受理裁定书。

在案件审理执行环节分类施策。对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发生的环境纠纷,应突出优先保护绿水青山,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优化开发区域尤其是重点开发区域发生的环境纠纷,应在加强对受害人保护的同时,兼顾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发展经济的需要,积极创新审判执行措施,努力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二)把握好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治的关系,坚持注重预防、损害担责和注重修复的原则

加大预防原则在环境审判中的适用力度。由于环境损害结果往往具有难以逆转或者修复成本高、周期长的特点,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更多地采取证据保全、行为保全以及先予执行等临时性救济措施,以及时固定证据,及时制止被告正在进行的环境侵害行为,防止或减少公民个人合法权益和公共环境权益受到损害。

充分发挥损害赔偿制度的惩戒作用。在审理环境资源类案件时,应落实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赔偿范围既包括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和精神损失,预防和减少损害发生的费用,也包括恢复环境的费用,以及合理的律师费、调查取证费和鉴定费等诉讼费用。在污染者恶意排污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还可探索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提高其违法成本。

重视建立生态修复机制。环境纠纷往往同时涉及私益和公益,决定了环境资源审判除保障个人权利外,还要兼顾维护生态环境。因此凡有可能采取一定措施恢复原状的,应责令污染者或者由第三方机构代替进行恢复原状,而不能以恢复生态环境有违经济效率为由采取“一赔了之”的简单处理方式。

(三)把握好立足审判职能和发挥司法能动作用的关系,坚持综合治理、公众参与的原则

坚持综合治理原则。环境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资源案件也往往关涉多方利益,需要人民法院与环保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尤其在证据的采集与固定、案件的协调与和解,判决的监督与执行等方面着重做好环境司法与环境行政执法的衔接。对于环境审判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共同促进环境治理。贯彻公众参与原则。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与社会公众的民主参与并不矛盾,应通过多种渠道让公众有效参与环境资源审判。包括全面推行人民陪审员参与环境资源案件的审理,充分吸取民意,建立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保障当事人申请专家出庭提出意见的权利,及时上网公开裁判文书,邀请相关人员旁听庭审,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应将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审判中占据重要地位,妥善审理环境公益诉讼,既是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衡量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作用

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除了能够有效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对环境私益诉讼具有很强的示范推动作用外,还具有独特的社会调节功能和政策形成功能,并能有效弥补环境执法的不足。环境公益诉讼为环保社会组织依法有序介入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制度通道,通过诉讼将群体性纠纷纳入司法渠道化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应把大力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作为实现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树立为起诉主体提供更多便利,尽量畅通公益诉讼渠道的观念,并以此指导审判实践。

(二)构建完善的制度,真正实现环境公益诉讼的特殊价值

一是合理设定起诉主体。凡是法律规定的机关以及符合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环境保护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公益性环保基金会提起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均应依法受理,环保法规定之外的其他组织的主体资格,也不宜限制过死,可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二是科学确定侵权责任构成条件。根据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吸收借鉴各国通用的“忍受限度论”等原则,合理确定侵权行为,利用优势证据理论和原则,科学确定损害事实与行为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三是创新公益诉讼责任形式。为贯彻公益诉讼预防环境污染,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理念,应积极探索“替代性修复”、“异地恢复”以及“补种复绿”等责任方式,积极创新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的分配方式,可建立独立于政府机关的环境公益诉讼基金,并完善配套制度以确保基金主要用于生态修复的目的。四是构建合理的诉讼成本负担机制。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对于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案件受理费、保全申请费以及申请执行费等请求,应当持较为宽松的态度,对于鉴定评估费等费用,还可以考虑从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中支付。为降低环境案件中的鉴定费用,还可以探索不经过评估鉴定、直接采信专家证言定案的做法。

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应进一步深化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改革

环境纠纷利益冲突的多元性、诉讼关系的复合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对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推进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的有序建立

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首先要求审判机构和审判人员的专业化。目前各地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机构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但从实践情况看,现阶段各级法院受理环境案件的数量仍然偏少,案件类型也比较单一,已设立的一些环保法庭存在案源不足的问题。因此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的建立应本着确有需要、因

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当地区域特色、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等,其中一个直观的指标就是环境资源类案件的数量。设立专门机构,要有一定数量的案件,防止流于形式。当然,在这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中环境纠纷的数量增长较快,而且民诉法和环保法修订后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也可能引起环境案件数量的增加,应当为此提前做好准备。

(二)探索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审理

鉴于单个环境事件可能包含民事、行政、刑事中的两类或两类以上法律关系,具有综合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传统的三大诉讼分立的审判模式,有可能造成环境纠纷在民事、行政与刑事裁判中产生冲突或矛盾,从而出现司法标准不统一的结果。为此,有些法院探索实行了“二合一”或者“三合一”的模式,集中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三类案件中全部或部分类型案件。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可以统一环境资源案件审判的司法理念和裁判标准,提高案件质量,又能够发挥三大审判在环境法律保护上的整体合力,提高审理效率,还有利于加强专业化审判队伍的建设,优化审判资源。因此,各地法院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并及时总结经验。未实行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的地方,则应注重加强刑事、民事、行政审判机构之间的业务协调与沟通,避免对同一环境侵害行为作出相互矛盾的认定。

(三)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制度

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的内在特征,相应的也要求进行整体性保护。但是,目前无论是行政执法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基本上都是以行政区划为界行使权力,难以解决行政区之间的污染转移问题与跨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这与环境资源审判的特点正相契合。可以探索设立以流域等生态系统或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跨行政区划的审判机构,实行对环境资源案件的集中管辖,逐步改变目前以行政区划分割自然形成的流域等生态系统的管辖模式,以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保护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环境资源法制的统一性与执法的地方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

环境资源案件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审判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是初步的,今后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并继续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符合环境资源审判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司法机制与诉讼程序,以达到充分保护个人权利与有效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双重目的。

第三篇:试析教授治学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研究

试析教授治学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研究

时间:2012/11/5 11:41:00 来源:www.xiexiebang.com

消除“双肩挑”现象,实现权力制衡

大学内部存在两种基本权力形式,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以及“教授行会”等团体组织称为学术权力系统,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是行政权力系统。通常,一个组织内部存在两个或更多权力形式时,在发挥其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及相互平衡的优势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目前,大学中部分人员既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即“双肩挑”现象。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循环切换自己的职位角色,同时兼顾行政与学术事务,使高等教育呈现学术权力行政化,而行政权力学术化的趋势致学术腐败现象滋生,而学校管理亦乱象丛生。

教授治学做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独立,同时又明确行政决策以服务学术发展为宗旨,明确了权责关系,以制度的形式使学校内部的这两种权力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实现有序运转。

4.学术管理“去行政化”,治学与时俱进

教授治学实现学术事务管理的“去行政化”状态,是教授专业性及职责要求。教学靠科研是大学的两大职能,而教授则是具体的实施者和承担者,他们的文化造诣及职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行使只是赋予他们的学术决策权。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师聘任等方面,他们像行政人员深谙管理工作流程一样,能做出教学目标实现的最佳路径选择。教授委员会等学术团体能够审时度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独特的职业视角进行学术管理,使决策富有实效性和价值性,顺应大学的发展轨迹,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教授治学的路径选择

1.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学术自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没有学术自由就不会有学术创新,“教授治学”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布鲁贝克指出:“大学的学术自由不仅是一种信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制度环境。”同时,学术自由亦被“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定义为大学永恒的发展原则。大学是一个探索真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机构,只有在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下,学者们才可以遵从自己的科学信念、理性判断和创新意识,不会因震慑于权威而盲目服从、背弃理想和责任去疲于行政奔波。

教授作为大学的关键资源,他们的学术成果关系到大学的存亡和威望,如果没有教学和科研活动,学校的行政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教授治学虽然明确了大学内部学术与行政的权责分工,使学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并不意味着学校行政机构就可以仅凭“领导阶层”的意志来决策学校事务,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明确行政只是保障,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营造宽松的校园环境以保障教授治学的实施乃其存在的职责所在。

2.大学“去行政化”,建立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管理体系

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体制是由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受其影响,大学的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被削弱,教授在学校中缺乏主人翁意识。

行政化管理既指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又包括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行政”是必要的,行政系统和管理是每所大学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所以“去行政化”应是去掉“化”而不是“行政”。“行政化”在我国大学管理中的表现特点是行政泛华,表现为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不明确,政府过多插手高校内部运作。所以,有必要立法明确政府对学校管理权责,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是政府附属机构的状况,使政府成为教育调控者而非直接领导者。

学校方面来说,一方面应界定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使其不能干预行政管理权力外的事务;另一方面要将学术管理职能从行政权限范畴剥离,明确学术权力的职能范围并规范学术管理的内部机制。在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国情下,要明确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党委既要行使领导权,又要充分调动校长和其他行政领导的工作积极性,明确党委集体领导和校长负责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结合起来。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明确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重视发挥教授的作用,建立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管理体系,使学术权力本身的机制运行规范化,建立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推进校务公开,杜绝“暗箱操作”,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团体作用,真正做到民主管理,促进大学健康发展。

3.完善教授会、学术委员会等团体的学术管理职能

目前,各高校一般都设有教授会、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组织,但因为以学术化运作规则为权威进行学术管理的学术民主管理机构同以“制度化”行政规则为权威、主管高校行政事务的学术行政管理主体共存于大学校园内,而其权利界限模糊,致使教授学术参与度与监督力未充分发挥,教授的意见并不能成为学术领域的最终决策参考,许多学术决策权往往控制在从职能部门到校领导这个程序。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求学校通过行政部门的“制度”来规范教授委员会的权利范围和职责要求;提高党政职能部门对民主办学的认识,削弱学术组织的行政权力,减少“双肩挑”现象明确无行政职务人员在教授会中的比例优势;强化学术团体在学科建设、教学管理、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和招生考试等事项中的实质权力;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落实学术委员会的决策,发挥其教授治学服务的职责,为教授治学提供外部支持。

4.确定教授委员会成员的遴选标准及权责

竺可桢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学校风的优劣全视教授的人选为转移,假设大学许多教授以研究科学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培养出博学笃行的学者。”因此,教授治学想要取得卓越成效,对决策资格教师的遴选是关键。

入选教授委员会的教师须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素养。表现为拥有独立人格、坚定信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服务社会的决心。其次,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和权威,具有决策话语权;视野开阔,富于批判精神。再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规范,对教学和科研活动充满热情,以追求真知为人生目标。

完善大学现有的教授评价体系,在高校内甄别有话语权的教授。同时,建立考查教师教育、教学责任的评价指标,规范学术委员会议事章程,促使教授认真履行职责。

原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转移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培训感想马天卫

通过校长几天来对我们不辞辛劳地培训,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要从基础做起,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师德水平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增强、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智慧的生成、自主意识的觉醒、教育幸福的体验、生命价值的实现等。专家教师具有自动化的教学技能,而新教师在短时期难以达到技能娴熟的程度。我们要想真正做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着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二,积极进取,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我们首先要掌握以下技能:教学内容处理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运用、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规范化、语言表达的专业准确性、教育智慧和学生沟通能力、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技能,也就没有高水平的专业发展;当不好教书匠,更不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愈来愈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2.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3.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三.不断探索,提高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能力水平。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边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五篇: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径

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径

摘要:由于我国英语在早期教育中并不重视发音,造成上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一辈教师发音不是十分标准,尽管他们能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将知识更好的理解消化,却不能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改变教育教学方法;而新一代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新手”,尽管语音发音标准,有着对于教育改革的机动灵活性,却又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将知识很好的整合、消化、理解,教授的知识表面化的东西,不利高中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因此,如何让高中英语教师走上专业化之路,一直是值得我们教育界思考的问题。我在几年的教育教学中也进行了摸索和思考,从教育思想、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三方面提出了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师 专业化

高中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在小学初中进行了铺垫式的基础学习之后,高中是知识整合与升级的一步,只有走好这一步,才能将英语真正学好学精,为以后英语大学专业的学生做好铺路石,非英语专业学生铺好垫脚砖。但是,如今高中英语教师存在的不够专业的诸多问题,始终使高中英语不能发挥其本来作用,因此我们要对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进行探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想法,希望对此有所帮助。

一、教育思想

在教育思想方面,我觉得针对新老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年长教师,要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而新一代教师则需要老一辈教师对于知识的严谨性、透彻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想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几十年前,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学生对于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教师需要考虑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传授知识,不需要太多的其他技巧。而今,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的 获取过于容易,那么作为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前的填鸭是方法进行教学,既得不到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也收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因此,作为老一辈有资格的英语教师,应该时刻把握时代脉搏,针对新时代学生个性特点,对现有的教育思想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教学。另外,我们要认识到,曾经单纯地教授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的好朋友,我们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探索知识而不是直接交给他们。例如,在学习turn这个单词时,我会问同学们,turn都有可以和哪几种借此搭配组成新的短语呢?同学们就会很踊跃地猜,up/in/on/of/off/out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把以前接触过的短语复习了一下,纠正了学生才想出来的不正确的猜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将所有正确的短语放到一起,达到了知识整合的目的。如果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可能直接把turn up 出现、turn down调低、关小 turn off 关掉turn out结果是 turn on打开 等短语

放在黑板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知识性人才已经不是时代的唯一要求,综合性人才才是时代需求。尽管这样教学时间上没有以前节约,但是所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可估量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知识自我整合的能力。从这一实例中,我也清晰的认识到,我们要做学习的引导着,带着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第一主体。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教师,要改变其对于知识的表面化解读,要深挖课本每一个知识点而不是仅仅讲授表面知识,同时要对知识采取严谨的态度,叫准每一个知识点。这两点上,新一代教师要不断向老一辈学习、请教。

二、专业知识

1、语音语调。由于年代大背景的限制,有经验的老一辈教师在语音语调上始终是一大难题,作为始终优秀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纠正,将自己的语音语调调整到标准的水准,老师可以不断听听国际新闻,听一听广播,看一看电影,既掌握了时事,娱乐了自己,又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音语调,何乐而不为呢?其实高中老师的语音语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记得高中以前,我在读英语单词时,始终找不到重音,经过高中英语老师的不断纠正、训练,我的读音才得到改善并且渐渐爱上了英语。

2、知识整合。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总结。例如在学习了dress/wear/in 三个单词之后,要及时对这三个单词进行辨析,说出这三个单词的不同之处,并举几个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学习过被动语态之后,要将被动语态与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等多种时态进行结合、举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网。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在脑海中有一个更大的知识网,所以对于老师的知识整合能力也就要求更高,因此老师要时刻将现有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联系起来,带着学生一起“织网”。

3、知识更新。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断有新的知识出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自然也不能落后,要时刻吸取新的知识,比北方教授给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不会落伍,才更有竞争力。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句极具中国特色的外语,乍看之下总觉得与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好久不见已经“转正”,在中国人强大的力量下,这句long time no see已经成为英语正规军中的一员。因此,作为教师,要将不断更新的英语知识不断传达、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与时俱进。

四、教育技能

1、课前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要细致、谨慎,把握好课堂时间和课堂氛围,让一节课的节奏紧张而不紧迫,知识量充实而有趣,课堂氛围要活跃而有序,本着这样的原则来设计整个课堂。

2、课堂讲授。在这一环节,我觉得可以让新老教师结成“一帮一”的互助小组,年轻教师学习老一辈多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方面的经验之谈。而老一辈在这一过程中接触年轻人先进的思想与活泼的授课方式,两者互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学校的新招的老师 会先和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两个月,然后再正式上岗。我记得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带我的老师就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英语老师,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的英语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也有很多易于理解的关于语法方面的生动例子,这些东西有些是老师的自创,有些则是代代相传的经典。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在专业知识上不仅有飞跃的进步,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学生心理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以“一帮一”的方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提高和进步,以尽快达到专业化的水平。

结束语:我们要不断探索发现,找到一条更为适合的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之路。

下载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的实现策略

    摘要:教学秘书专业化建设是新时期提高高等院校高质高效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学秘书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手,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

    如何实现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如何实现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体育新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学生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体系。它的理念需要体育教师......

    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论文

    [摘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

    个人工作总结外事工作与个人工作总结工厂管理人员

    个人工作总结外事工作与个人工作总结工厂管理人员合集 个人工作总结外事工作 个人工作总结外事工作 在党委、行政和主管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学院、部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与外......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现路径(推荐5篇)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现路径 作者 舒国增 2013-05-22 05:58:00来源:2013年05月17日 11:15 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领工作的实现路径探析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领工作的实现路径探析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校共青团以“青年之声”平台为抓手,紧密围绕大学生开展思......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探索[范文大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探索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的转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系列难题,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毕业......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 - 副本

    一、制定目标与计划,规划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为能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业务素质,制定一个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目标和计划是至关重要的。有了目标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