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

时间:2019-05-13 20:2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新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新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

第一篇:对新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

对新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衡海深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弱势群体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 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生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好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最大程度的降低社会风险,维系社会的长治久安,成为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关 键 词:新生弱势群体; 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生弱势群体,引发了社会的关注。这部分弱势群体是主要由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城乡低收入人员等组成, 他们普遍存在着“六难”,即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子女教育难和法律救助难。他们的广泛存在已经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秩序稳定面临严峻现实。

一、弱势群体生活现状

地处丘区的南部县是百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目前我县弱势群体对象约有151140人左右,占全县总人口的11.6%,弱势群体对象主要包括:一是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群93301人;二是城镇低保人员和困难 职工24759人;三是农村五保对象12667人;四是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退役军人75744人;五是残疾人20413人。人员众多、结构复杂、分布广泛。

调查表明,以上五类弱势群体目前的生活状况存在以下共性:一是生活困难。多数家庭的收入只能维持温饱,达不到当前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283元的标准,更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3元。二是住房难。部分人仍然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房屋,且危房居多,面积偏小;三是子女上学难。30%的家庭因缴不起学费,子女不得不放弃高中、大学学业;四是看病难。虽然有医保和大病救助机制,但金额偏小,自费的比例仍然巨大,很多项目并在不报销之列,导致40%以上的病人无钱进医院,采取拖磨和打游击的冶疗方式,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五是再就业难。多数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就业能力和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再就业十分困难。六是五保老人供养经费不足。我县按分散居住月人均供养金150元、集中居住月人均供养金180元标准打卡直发,除此之外,再无其它经费来源渠道,资金缺口较大。

二、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缺乏完整的政策体系,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五保户供养等制度由于初步形成,各部门救助制度之间缺乏衔接,有限的救助资源没有系统规划和有效的整合,影响了实施效果。同时,救助资金不足,影响了救助功效。2013年,我县城市医疗救助年人平救助资金1200元,农村医疗救助年人平救助资金800元,保障水平远远不能满足 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要求。

(二)社会保障覆盖不全面,金额偏低

我县弱势群体的规模大、分布广。2012年,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2815人,共61132户,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759人、11661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8056人、49471户。仍有部分弱势群体不能享受到优惠,他们的生活状况得不到实质性改善,社会保障覆盖不全面。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总额虽多,但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就很少了,不足以维持一些人的最低生活保障。2012年,我县城镇低保资金实际支出3905万元,人均1577元;农村低保资金实际支出5888.5万元,人均1190元。

(三)政策解读不到位,执行不规范

我县2007年才全面实施农村低保,个别乡镇领导和村社干部对此政策较为陌生,停留在原始的救助思维中,以 “搁平”为准,以平均主义思想,以照顾老年人的观念,指导实施农村低保工作,造成标准不

一、执行混乱。

从走访的情况来看,有三分之一的村存在认定低保对象是由村干部确定,未经过摸排、评审、评议、公示等工作程序,三分之二的村虽在评议中扩大了参评人员,但大部分未进行公示,更有甚者存在平均分配行为。一些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合户享受低保的现象,把存折保留在村干部手中,由村干部代发,使低保打卡直发成为空话。顶名冒领低保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乡镇低保金分配和低保户本人完全分离,以低保户顶名将低保金顶替下来,把存折放在村支部书记手中,由村上对低保资金进行集体分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集中指标用来解决特殊矛盾的做法,如2012年,某 些乡镇为解决公路修建占地问题,统一把低保指标集中起来,用于解决土地纠纷问题。

(四)就业渠道不畅通,增收困难

弱势人群本身在身体、技能和心理等素质方面就不占优势,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在就业方面与一般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而针对这部分人群的绿色就业体系还相当薄弱,使得他们在就业道路上困难重重。例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除了看学历、技能和工作经历以外,也非常看重个人形象,生理弱势群体往往一见面就吃闭门羹。老张腿有残疾,在一家仓库给人守了七、八年门后被辞退,接下来三年多再也没找到一份工作,年近50的他只好走上收破烂的路子。还有诸多如政治有污点、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等人群,也因就业无门陷入了愈加贫困的境地。

(五)救助机制不科学,自主创业意识缺乏

弱势群体中有相当部分是属于可扶持的贫困户,他们只是暂时的困难,通过帮扶完全可以脱贫致富。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救助机制,长期以往,使他们对摆脱贫困感到遥遥无期,养成心理惰性,一味伸手“等、靠、要”,两眼死盯“救济金”,不愿再吃苦劳作了。我县各类残疾人达94820人,其中农村残疾人数81634人,点总数的86.1%,自谋出路的比例还不到30%,大多靠的政府的救助、村社的救济、邻里的帮衬过日子,很少想过也没有意愿靠自己独立创业来摆脱贫困。

三、加强新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一)完善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覆盖面

建立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推进社会救助 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健全以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就业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水电费减免等配套政策,建立紧密衔接的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协调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救助活动,切实保证社会救助活动的覆盖率和高效益。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对城镇弱势群体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水电、煤气等方面实行援助;对招用一定规模下岗失业职工的企业,实行税费、贷款贴息、资金补偿等多种扶持措施;对自谋出路创业的人员,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给予最大幅度的照顾和倾斜。二是建立定向帮扶制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与城镇弱势群体建立“一对一”、“一帮一”、“一包一”的帮助挂钩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济困,全方位关心、帮助、扶持弱势群体。三是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要加强对农村敬老院的建设、改造和完善工作,最大限度地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很好地解决五保对象的生活、就医等问题。四是加强“造血”救助力度。弱势群体的弱势主要表现在收入方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知识和技能的贫乏。致富技能和手段的缺失,使得弱势群体处于弱势境遇且具有长期性和潜在性,所以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有序开展多种实用技能培训,有效促进这一群体自我创业、主动致富。

(二)健全服务体系,拓宽就业安置渠道

促进城乡弱势群体就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贫困人口的收入,是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的根本途径。一要加强指导和服务。建立弱势群体人员文化、年龄、技能、体质、家庭等情况台账,完善运行顺畅、服务有效、指导有力的政府运作机制,为缓解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做好基础工作。二要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社会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保健、体育文娱设施经营、商品递送、生活护理、修理等社会化的便民、利民服务业,并有重点地开发社区保安、市场管理、保洁保绿、环境管理等社区公益就业岗位,对自主合作、自筹资金从事社区服务的弱势人员企业,要纳入社区就业管理,给予优惠和方便。三要加大对弱势人员就业援助力度。政府可花钱买断社会公众聚集场所的电话报刊亭、看车、浴业服务、车辆刷洗、便民商店等经营门面或摊位,进行统筹管理,安置弱势人员就业;对极少数特别困难的弱势人员,政府在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外,还可为其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费。

(三)加快社保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保险服务功能

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险的三大制度。一是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保险制度,尤其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更是重中之重。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点应放在构建制度平台上,即尽快建立符合国情、县情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失业保险制度。随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着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内在要求,应当开辟新的资金供应渠道。鉴于劳动力资源在长时期内依然过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应当强化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和失业保险的培训功能。三是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改革应当以全民健康保障作为长远目标来落实,以福利公平为指导原则,坚定不移地实行医疗保险、医疗(医院)体制、医药体制三项改革同步推进。进一步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促进资源利用最优化,加强医疗管理,对药品的供应、质量、销售进行计划调控,杜绝假药、垄 断、加价的行为发生,以降低医疗费用。

(四)完善法制规范,加强救助资金监管

政府每年针对弱势群体救助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政策决策并不少,且有每年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执行却出现了偏差,随着文件的层层下传,被误解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就其原因是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和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除了要合理规划使用资金以外,特别要抓好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效率。必须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统筹管理,强化事前预警和事后监督,保证救助资金全部落实到人,绝不允许挪用、挤占,贪污回流资金。同时,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对弱势群体贫困状况的监测工作。

(五)加强法律援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满足更多弱势人群维权的实际需要。一要完善法律援助条例。把原则的规定细化和具体化,适时扩大受援范围,尽可能地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让更多的弱势群众享受法律援助的服务。二要认真落实法律援助免费服务的规定。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主动履行法定义务,认真执行法律规定,为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三要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经费投入,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经费的办法,增强“应援尽援”的能力。

(六)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形成救助合力

政府救助主要是靠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来进行的,而弱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无法纳入到政府有限的社会保障系统的(如农村中的弱势群体),仅靠政府单一的社会支持远远难以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所以,政府要把各方面的社会力量都组织协调起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这种非 政府组织包括各种非政府团体、慈善机构、社区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家庭和个人。如为社会人士搭建“爱心”平台,动员他们与贫困学生结对子、集体承包失辍学儿童重返校园任务;建立孤寡老人社区帮扶机制,征招自愿者居民,定期轮流上门服务;帮助筹办本土援助基金,有针对性解决个别突出问题等。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加以有效引导和培育,非政府组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单纯的政府社会保障无法替代的。

第二篇: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关于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调研报告

作者:石峰区政协副主席熊华生

发表日期:2009-11-5 14:48:48 阅读数:202

5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和“两新”战略的实施,我区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出现了大批失地农民,他们成了介于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完全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身份。但同时,他们又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并享有城市居民应有的一切权利,其地位具有过渡性。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3月至5月,区政协根据全年工作安排,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其间,课题组走访了清水、建设等村的干部和部分农民,外出长沙和浙江等地进行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农民的失地现状

近十年来,我区已征用农民集体用地13096亩,产生失地农民10540 人,全区五个街道皆有涉及,铜塘湾街道被征土地最多,已征用集体土地2776亩,其中映峰、清霞两个社区的居民已整体失地后转城,清水和建设两村人均耕地已不足0.2亩,被征用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道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目前,我区的失地农民有60%左右已转城,成为城市无业人员,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启动,今后几年,我区将再次产生一大批失地农民。据调查,仅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在近几年的建设过程中,就计划征用土地3000多亩,将会新增近5000位失地农民,涉及近2000户农村家庭。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查组以清水、建设、长石和霞湾新村等地的3659位失地农民为例进行了抽样调查:

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区失地农民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年龄结构老化。3659位失地农民中女45周岁,男5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29%。二是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劳动年段内失地农民有69 %以上只接受了高中(中专)以下的教育,甚至有35%的农民只接受了小学教育,这严重阻碍了农民失地后的就业

转移。三是农民参保率低。农民失地前的主要生活来源于土地,参保意识不强,抽样调查发现,除有74.8 %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外,养老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均为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区广大农户识大体顾大局,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给予了积极配合,大多数农民对补偿安置比较满意。但也有一部分农民因此而失去土地,变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创业无钱”的特殊群体。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单一的货币补偿不利于农户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补偿标准问题是农户反映较强烈的问题,一方面是同类土地因征用项目和征地年段不同而补偿标准不同,引起了农民的攀比和不满,导致征地后一系列遗留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区各村普遍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状况,如建设和清水村人均耕地均不足0.2亩,按照目前的补偿标准,每位农民失地后所得到的补偿费仅为3—4万元,这笔补偿款仅够农民维持2—3年的生活。在失地农民再就业极为困难的背景下,农民所得的货币补偿费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保障”的社会功能,有限的补偿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生计。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相当严峻。现阶段,土地仍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对农民起着重要的就业保障作用,农民以土地为后盾,外出务工等临时性收入可以作为农外补贴。然而,失地农民的境遇就大不相同,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一旦未能就业,他们便没有了任何生活来源和社会保障,因此,就业直接影响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从调查情况看,我区失地农民的就业率相当低,以铜塘湾街道映峰社区为例,截止2009年4月,该社区1248名失地农民中,劳动年龄段内有858人,其中目前暂无业和处于失业状态的747人,失业率高达87%。失地农民就业难,既有自身条件的原因,也是现行征地安置政策不够健全带来的后果。首先,失地农民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大军中明显表现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三大劣势。在抽样调查的2296名劳动年段内失地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5%,技术缺乏或无技术专长的占87%。三大就业弱势,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即使已实现了就业转移,一旦合同期满或精简人员,他们往往首当其冲被裁减,就业难这一现状使失地农民的生活远景不容乐观。

(三)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据调查,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普遍受到一定影响,有的甚至会陷入贫困。我区农民人均占地少,征地后得到的补偿费用普遍偏低,即使精打细算,也难免在征地后3—5年内成为贫困户。据统计,70%的农户征地后比征地前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青壮年农民能够实现就业的,生活勉强可以维持,年老和年幼以及无法实现就业的,生活就很困难。总体来看,对土地收益的高度依赖和就业难,是农户失地后减收的最主要因素。在收入水平总体下降的同时,失地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却普遍上升,征地前,农民家庭的食品消费主要靠自己生产,失地后多数食品靠从市场购买;再加上医疗、教育、水电和物业等费用支出的增加,致使生活成本增加。

(四)社会保障成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其参保意识较弱。抽样调查的农民中,其养老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均为0,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的社会保障便有了后顾之忧,而目前单一的货币安置方式并不能解决农民社会保障这一难题。一是货币安置只为失地农民提供了短期内必要的生活补偿,对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需求则没有充分考虑。二是如果由农民单方面支付养老保险金,现行征地价格满足不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要。三是一次性货币补偿金直接发到农民手中,则可能因为农民的短视或使用不当,反倒成为对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一个不利因素。

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事关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石峰的和谐稳定。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引导和促进失地农民尽快实现身份的置换和职业的转化,并做好其它相关社会保障工作,让失地农民逐步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同时,考虑到区财政的承受能力有限,在相关制度推行的初期,可以一定年限为界,实行新老政策双轨并行的办法。

(一)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依照城镇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建立起完全覆盖第二、三、四年龄段失地农民的养老生活保障制度。而第一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在达到就业年龄后,自行参加相关的社会保险。要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以及缴纳标准。就目前我区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失地农民的养老金单靠区级财政拨款或农民自行负担都行不通,必须通过政府、村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原则筹资。政府和村集体承担部分依照《湖南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从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25%的土地补偿费和20%以上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纯收益中按比例列支;个人承担部分可从安置补偿费中列支。要实行统帐结合的模式。政府和村集体负担部分,用作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养老保险统筹帐户,以个人从安置补偿费中列支的资金建立个人帐户。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采取个人缴费的方法来充实个人养老帐户,缴费水平可以较低但应有一个下限,并鼓励多缴,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待遇与缴费多少直接挂钩。要健全基金的管理及运行制度。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将其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单独建帐、专款专用。确立多元化投资理念,提高基金的投资回报率。

2、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医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但同时,医疗费用也大幅攀升,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对失地农民而言,显然有巨大的压力。因此,医疗保障也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层面,给予失地农民尤其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实施医疗保险极其必要。失地农民转化成城镇居民后,劳动人事社保局应尽快将其纳入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扩大对现行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激发失地农民参与医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建立起失地农民大病、重病救助制度的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强化其软硬件建设,真正搭建起“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失地农民医疗救助平台,使其病有所医。

3、建立适当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长期以来,清水塘地区污染严重,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据调查,该地区残疾人所占比例明显偏高。另一方面,我区失地农民人口老化现象明显。残疾人和老龄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畴。然而,目前农村低保能力有限,其覆盖率仅3%,不能将这一部分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农村低保的保障水平偏低,仅30元/人.月。因此,建议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尽早实现农保到城保的接轨,并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对于第四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可建立按月发放一定标准老年基本生活费的制度,使其老有所养。

(二)加强就业引导和培训,实现农民就业转移

1、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创造就业岗位。要进一步完善区、街、村(居)就业服务网络。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和免费的中介服务。实施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计划,并将其列入区劳动人事部门考核目标。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就业。鼓励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农民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同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要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要抓住“两型社会”建设这一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失地农民搭建就业平台;政府每年出资补贴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尤其是“4050”人员。要建立征地企业安置失地农民制度。建立企业安置失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制度,要求征地企业必须依照一定比例招用安置失地农民;对承接产业转移和外来投资企业招用、安置一定数量失地农民,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除享受职介和培训等补贴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一定年限的税费减免。

2、推行订单式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我区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除就业安置外,其根本问题是要帮助他们建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其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据调查,仅区内民营中小企业每年就约有6000个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其中70%左右属于一般技工岗位,这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就业空间。因此,区劳动人事部门应创新就业培训体系,与辖区内的大中专职业院校进行对接,依据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失地农民量身订做培训内容,促成企业与失地农民的双向互动,并向劳动年段内的失地农民发放1—3个专业的免费“技能培训券”,凭券到指定培训机构参训,使失地农民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快速实现就业转移。

(三)建立居住安置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

1、改善居住条件,使农民“失地而不失居”。居住环境的改变是促使农民改变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快速向市民转变的关键一步。今后几年,我区对失地农民的居住安置任务较重,安置对象主要集中在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拓展区的建设、霞湾、长石、新桥、映峰等地居民户数1660户,人口5499人,房屋总栋数1990栋,总面积392425平方米。拆迁安置涉及人口众多,资金需求量大。要广开渠道筹措安置资金。要借助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这一平台,对园区内需进行移民安置的1624户4896位农民,向国家申请比照国家大型库区移民安置政策,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要建立健全居住安置政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公正合理优惠地制定失地农民居住安置政策。由政府统一选址,按货币换房的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集中安置,安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又要兼顾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要偿试预留建设用地制度。政府返还一部分被征地作为失地农民建设用地,依照统一建设、委托管理、收益按股共享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原村集体组织失地农民出资联合建设成出租房或物业房,发展新型房东经济。

2、遵循“三统一”原则,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要统一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完善”的原则,把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纳入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建设。要统一拆迁安置。对符合安置政策的失地农民,符合照顾条件的失地农民都一律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安置,安置过程中合理计算拆迁面积、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充分照顾困难群众利益。要统一配套设施。对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统一安装配备水、电、通讯、有线电视、绿化等设施,在有关费用上采取政策性减免,最大限度的降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尽早使农村平房变成高楼,村民变成市民,村庄变成社区,让失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篇: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要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运行和管理中仍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与农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筹资、管理和监督成本偏高。下一步,应注意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参与,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切实体现其“合作”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适当提高缴费水平。

二是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障贫困农民(包括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减轻农村养老工作面临的压力。各地可积极探索在对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口粮救济等制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从本质上是与小农经济和农村社会不相容的。目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经济实力。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养老保障仍应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相结合,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可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解决。

(三)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既要针对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也要立足于现有的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对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首先应着眼于促进其就业。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以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来解决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问题,符合条件的还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对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若领取土地补偿费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在城市规划区以内的,可优先考虑将其转为城镇户口,并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未转为城市户口的,符合条件的可按当地有关规定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还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探索在整合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功能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失地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在农民失地后逐月向其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其基本生活。

对农民工,首先应保障他们获得相当于自己劳动价值的工资收入,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其次应该尽快将尽可能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工伤保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很多国家是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近年来我国财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比重是有可能的。

第四篇: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分析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分析

2013.06 GZ

卖烤地瓜的老人面对打翻在地香喷喷的地瓜,卖草莓的妇女的称砰被折断,卖豆浆的老奶奶看着满地的倾泄的豆浆,卖豆腐脑的小男孩愤怒、无助的看着城管把他的小摊推走...城管与小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这些,可算是当下中国弱势群体遭遇的野蛮、粗暴对待的缩影,也是弱势群体得不到社会关怀、保护的如实表现。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我所理解的弱势群体,是在社会资源占有上偏向弱势的人群。说到社会资源,我们通常理解为金钱、权力等;但事实上,有很多隐形的部分同样非常重要。目前中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

1、缺乏教育。弱势群体缺乏认识、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大原因是因为缺乏教育、缺少文化,缺乏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以致得不到我们通常理解的社会资源,如金钱、权利等,最终导致他们处于社会的弱势、底层中。

2、缺乏信息。弱势群体往往缺乏相关信息或者说缺乏获取信息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争取、维护自己的将来;他们也往往活在相对狭隘的社会生活圈中。

3、缺乏援助。弱势群体孤立无援。虽然社会有一定的公益组织,但社会还未发展到富裕阶段,以及社会救助能力还不足以给予每个弱势群体社会援助,无法确切维护好他们的权益与利益。另外,弱势群体往往也不知道如何采取措施来获取援助,从而帮助自己解决困难。

4、缺乏个人权利意识。弱势群体最缺乏的就是个人权利意识,不擅长通过监督、法律等有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形成为相对强势或弱势的主体,这些原因主要有:

1、存在隶属关系;

2、信息不对称;

3、经济力量的差距;

4、不良制度的影响;

5、其他因素。

此外,我个人觉得,弱势群体,不仅仅是人,也包括动物。丹巴**说得好:

@丹巴**:有人说我只关心动物不关心人!第一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的讯息我都会转发。第二从整体上来说人有法律保护,虽然有时有个例发生,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保障的机率。可是动物呢?既没有法律的保护即便有也是不被重视和遵守的。也没有道德准则的谴责社会关注的也不多!对于这样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和呼吁有错吗?

像最近的广西玉林狗肉节,就引起多方争议。6月21日开幕的广西玉林狗肉节是当地人珍视的传统,预计有数万人涌上食街。动物保护人士估计会有1万条狗在节日期间被杀。在文化传承与动物保护之间,网友们针锋相对。孰是孰非?相信,这不仅仅是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和分化,也是人们对我们身边的特殊的弱势群体的认识、关爱和保护。

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隐患。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不能不研究并解决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

中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立法不够完善。

(二)法律援助经费严重短缺。

(三)现有法律援助机构存在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编制不足、办案流于形式等问题。

(四)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制度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法律援助的存在。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立法。

一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备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援助体系的完善程度。纵观世界上那些法律援助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健全的法律援助体系作保障,不仅在其国家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作出有关法律援助的原则性规定,而且都制定有专门的法律援助法,如英国有《法律援助法案》、加拿大有《法律援助法》、美国有《法律服务公司法》、韩国有《法律援助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亟需尽快制定一部统一完善的《法律援助法》来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在该法中应对法律援助的性质和任务,指导原则、机构设置、经费来源、管理主体和管理模式、对象范围、程序、协作配合机制和责任等等,作出明确而且具体的规定,操作性强且便于执行,同时出台相关的配套规章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完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法律体系。

(二)完善以政府财政为主导、多方筹措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是法律援助作为政府责任的具体体现。可以将法律援助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按一定标准(可按人均法律援助经费、法律援助的需求量及办案成本等标准进行测算)确定每年法律援助所需要的最低经费数额, 由同级财政按拨付, 并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从而使法律援助获得稳定且可靠的经费来源。

2、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支持法律援助。鉴于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才刚刚起步,社会对其认识还不足,而法律援助的经费短缺问题又将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因此为解决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 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 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参与, 探索建立资金筹措的社会化、经常化机制, 充分利用社会财力, 发展法律援助事业。只要没有政治背景, 不附加任何条件, 不是违法资金, 经批准后都可以利用。

(三)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公职律师队伍,以缓解法律援助机构当前的人才瓶颈。

公职律师是专职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师,他们取得律师资格或律师执业证书,任职于政府并由政府支付薪水,主要办理本机关法律事务,不得为社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公职律师队伍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法律援助机构人才法律素质低、人员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同时还有效缓解了法律援助经费短缺的问题。

此外,在各地建立公职律师队伍的基础上,可以实行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可以建立较大区域的援助律师人才库并联网管理。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跨地区选派援助律师进行援助,以解决地区间法律援助人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四)加大针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宣传力度

首先,要继续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普法宣传。要将《法律援助条例》、《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有关的弱势群体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文件列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采用图片展览、新闻报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尤其是要深入农村开展法律宣传,并将其作为构建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保障弱势群体对于有关立法的参与权,而且要增强弱势群体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为此,我们不仅要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增进对于法律的了解,而且还要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确保弱者也能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

此外,作为政府,要做好引导,大力宣传,把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同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把保护弱势群体权益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仅从整体上重视I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更加强对弱势群体个体切实利益的保护和人文关怀。真正保护每一个弱势群体群体的利益,实现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有效保护。

第五篇:“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调查与研究

淮阴工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调查与研究

姓名:学班级:学号: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班学生~~~~。承诺:2010年暑假,我认真仔细地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调查与研究》,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2010年8月13号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调查与研究

调查原因、对象、时间、方式等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对农民工这词感觉特别的亲切。对于关于农民工或者农村的事情我特别的关心。特别是农民工,因为我爸爸就是一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以这次社会实践我就选择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研究。

为什么我要调查这个问题呢,当然首先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我的家在建筑之乡南通,我的爸爸,伯伯,叔叔。都是在外地打工的,都是农民工。他们在其他城市里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幢幢的大楼,漂亮的公园,宽广的街道都是农民工们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所以我觉得,农民工为我们的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做了那么多我们的社会也应该为农民工多做些事情,对于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多花心思。

7月20,在家休息了几天我就准备开始对这个课题的调查。一开始我只是上网,查一些基本的资料。一直说的农民工这个词,其实很多人对农民工没有正在的了解,我们都不清楚农民工真正的定义。农民工即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在某些人心中农民工是贬义的,其实农民工并不一定是户籍在农村但到城市做工的一类人群特殊的群体。拥有农村户籍而在城市打工的人员,包括大中专院校毕业后户口在农村而在城市工作的中高学历人员,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完善,将不再拥有城镇和农村户口的差别。农民工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同义词,城市发展经济的主力军。

20号到25号,我就在家里,对我身边的人的调查。我问了4-

利和社会保障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有这么一个政策,这个政策是干嘛的。而现在的农民工文化知识比较低,他们的要求比较低,认识比较浅。所以对于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我觉得是发展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前提和保障。最重要的我认识到了原来农民工是有两种的,一种是在正规的企业单位有编制的。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正规编制的盲流人员。国家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只对那些有编制的人实现,那些盲流人员是根本享受不到的。

调查到现在我发现原来一直以为我爸爸就是个普通的农民工,其实他们是没有编制的“盲流”人员。我想了更多,像我爸爸这样的盲流人员在外地务工,没有正规编制不仅享受不到国家的社会保障,其实自己的一些人生安全都是得不到保障的。

前期的调查我只是对于农民工在家的调查,在发现有“盲流”这个人群后。我决定去外地对那些真正的农民工做一些访问和调查。于是8月1号我就坐车去了北京来到我大伯家。我大伯年轻时来北京打工,经过20年的拼搏已经小有成就有了家饭店还有一个建筑队。我一边在我伯伯家饭店帮忙,一边去伯伯的工地到那些农民工中间了解他们对社保的认识。

伯伯的工人有来自很多地方的,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等。原来伯伯也以前也是“盲流”人员,在打拼了一段时间后才进入正规的建筑公司。但是他现在的很多工人也是“盲流”人员,没有正规的编制。根本没有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即使在工作中发生了一些意外,都是私了的。

在现在的农民工中“盲流”人群还有很大的比例。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去正真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发现原本我以为我对农民工的认识比较了解,却发现其中有我们很多不了解的事情,只有在我真正去深入的调查这件事时才发现更有一片天空字里面。

我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不能想当然,只有真正去做了才发现一些事实,不能不人云亦云。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我收获很大。

下载对新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新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问:咱们这个保险的名字叫什么? 答:新农合。 问:全称叫什么? 答: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 问:咱们这个费用是多少啊? 答:前几年是每个人每年交10块,这两年是每人交......

    对我县社会保障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社会保障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一、基本情况我县 1986 年由劳动部门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当年接着开展失业保险工作, 1996 年由人事部门组织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

    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分析123

    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乡镇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日益增多,如何让安置失地农民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此,我们对许昌县尚......

    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 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这使得虽然目前的城镇社会保障制......

    对我县社会保障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五篇)

    对我县社会保障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一、基本情况我县 1986 年由劳动部门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当年接着开展失业保险工作, 1996 年由人事部门组织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课程背景: 随着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动争议的纠纷高居不下,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还没有立即转变过来,一直持有违法成本低于......

    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副题 姓名 失业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在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中, 政府的战略选 择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变, 从最初实行再就业工程, 在世纪之交......

    对使用盗版软件问题调查与分析

    对使用盗版软件问题调查与分析 8月15号,在福州各大报纸上都能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福州市首批21家企业推行软件正版化》。报道说:我市首批21家大中型企业将率先推行软件正版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