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昌都市农牧局产业工作( 精准脱贫)交流材料汇总
昌都市农牧局产业工作开展情况交流材料
我市农牧业产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快农牧业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领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结合全市产业精准脱贫总体规划,围绕建设“七大种植基地,五大养殖基地”,实施“七个全部工程”及扶贫产业开发的目标要求,抓紧落实每个环节重要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持续推进。种植业方面:截至目前,全市荞麦种植面积达2万亩,共创建八宿县荞麦示范基地6000亩;芒康县索多西辣椒示范基地1500亩,芒康县三江康巴大蒜示范基地400亩;建设高效日光温室2074座;建设葡萄基地7550亩(芒康3950亩,左贡县3600亩);建设青稞良种基地1.2万亩;优质饲草料基地1.35万亩;建设元根种植基地2000亩;藏药材种植基地170亩;以芒康县、察雅县、八宿县为重点,连片集中种植以苹果、核桃、康巴蜜桔、石榴、杏为主的地方干鲜果7200亩。畜牧业方面:已建设康巴香猪育种繁育基地6个,养殖规模达1500余头,其中能繁母猪达400头,正在建设育种基地一个,育种规模将达5000头;建设康巴香鸡养殖基地5个,养殖规模2.8 万只,正在经开区建设康巴香鸡孵化基地一个,今年养殖规模将达15万只;在贡觉县莫洛镇幸福村建设阿旺绵羊育肥基地一个,年育肥达0.8--1.2万只;以类乌齐、丁青、江达、贡觉等县为基础,力争年内在高山草地畜牧业养殖基地育肥饲养类乌齐牦牛1万头,出栏0.9万头;在卡若区、江达县、农科所、丁青县各建设奶牛养殖基地一个,引进奶牛养殖数量达900余头;2016年在八宿、左贡、察雅、江达、卡若5个县(区)建设10个黄牛改良配种点,开展黄牛改良3000头。在全市加大康巴香猪、康巴香鸡标准化育种、繁育工作,推进地方品种、品牌建设,实现集中养殖与大面积分散养殖的行动计划,力争五大养殖进入高端市场。
(二)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较快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青稞、荞麦、牦牛肉、干鲜果等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据统计,我市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8家,其中有9家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根据产业分类,有粮油(蔬菜)加工(流通)企业14家、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2家、饮品加工企业2家。主要产品有牦牛肉系列产品、辣椒类系列产品、糌粑系列产品、荞麦系列产品、青稞酒、葡萄酒、白酒、干鲜果品、菜籽油、核桃油、藏药材、藏香、林下资源产品等,产品种类达上百种。实现年产值12038.73万元,上缴税金622.72万,员工人数450人。
(三)、特色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充分利用我市农牧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打造芒康藏东珍宝“达美拥”干红葡萄酒系列产品、八宿“拉鲁卡”荞麦系列产品、洛隆“洛宗”糌粑系列产品、类乌齐牦牛肉、阿旺绵羊、康巴香猪和香鸡等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积极开展特色优势产品商标注册和原种地理标识保护工作,全力打造绿色、特色品牌。制作了我市“达美拥”红葡萄酒系列产品、“洛宗”糌粑系列产品、“卡诺圣”矿泉水产品、“昌都阿旺绵羊”等宣传资料在电视台播出。成功注册“藏家牦牛”、“康巴类乌齐”2个商标;启动了“康巴昌都香鸡”、“康巴昌都香猪”、“昌都阿旺乡绵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报工作。拥有八宿荞麦、类乌齐牦牛肉、盐井葡萄、索多西辣椒酱4个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四)、科技服务逐步强化。按照“一个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技术服务团队、一笔经费保障”的工作机制,加强与自治区农科院,四川、云南省农科院等区内外研究所的合作,重点加大对特色优势种养业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增强特色农牧业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农牧民的科技致富能力。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加大对农牧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区外引进短期技术援助干部,带动当地农牧科技干部提高业务能力,并选派基层农牧科技人员到内地培训,学习掌握更为先进实用的农 牧科技知识。今年4月,从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农业研究所、果树研究所邀请5位专家为全市来自11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同志及各县(区)农业乡镇技术人员近61人培训青稞、小麦等各个生长周期特征及注意事项、施肥方法、蔬菜生产技术、农作物统防统治技术、果树栽培技术、农作物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从内地邀请蔬菜种植技术人员(土专家)派往十一县(区)蹲点一年指导蔬菜种植技术服务工作。市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畜牧推广总站及各县(区)农牧局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实地培训农牧民种子包衣、青稞和小麦栽培技术、蔬菜(瓜果、西红柿等)种植技术、蔬菜大棚建造、主要农作物和常见蔬菜丰产栽培实用技术,主要农作物和常见蔬菜病虫害及杂草的防治实用技术,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繁育实用技术。常用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和修理实用技术,“五号病”防治及春秋季疫苗注射;秸秆氨化技术;常用农药的安全使用和沼气建造和农业法、农机管理法、种子法,畜牧兽医管理法等的培训。
二、产业脱贫项目实施情况
昌都市“十三五”产业扶贫发展规划涉及产业脱贫项目13类,2173个,总投资232.6亿元。目前已下达11县(区)产业脱贫项目资金8亿元,其中卡若区1.3亿元,其余10县每县6700万元。全市十一县(区)目前共实施产业脱贫 项目510个,涉及156个异地搬迁点,涉及贫困户20156户,120642人,预计人均增收7000元。
十三五期间卡若区实施产业脱贫项目298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40户,6614人;边坝县实施产业脱贫项目106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40户,7528人;左贡县已实施产业脱贫项目70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31户,5915人;丁青县已实施产业脱贫项目534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73户,6308人;江达县已实施产业脱贫项目143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44户,5256人;贡觉县已实施产业脱贫项目366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14户,6592人;芒康县已实施产业脱贫项目59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941户,17690人;类乌齐县已实施产业脱贫项目44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18户,4585人;八宿县已实施产业脱贫项目130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08户,7846人。洛隆县已实施产业脱贫项目99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87户,7461人;察雅县已实施产业脱贫项目130个,预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29户,5415人。
在产业项目的带动下,目前各级组织健全,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0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8家,企业带动有力,合作社运行情况较好,群众参与到产业脱贫项目积极性高,已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格局。三、七个全部工程工作
为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三年内实现“瓶装饮用水、饮料全部本地化自给,肉类全部本地化自给、各类蔬菜全部本地化自给、主要瓜果全部本地化自给,糌粑全部本地化自给,奶油全部本地化自给,蛋类全部本地化自给”的目标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使全市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的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当期及今后一段时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瓶装饮用水、饮料类。认真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高工程,全面解决农牧区居民安全饮水问题;依托卡若圣水、天域山泉、雪花啤酒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瓶装饮用水产量,满足本地瓶装饮用水产量,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到2019年底,实现瓶装饮用水达10万吨以上,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依托珍宝酒业及其他葡萄酒生产企业,加大葡萄酒产业发展力度,到2019年底,种植酿造酒葡萄2万亩,投产1万亩,产葡萄1.5万吨,生产优质葡萄酒5000吨以上;依托八宿荞麦酒厂扩大规模,到2019年实现荞麦酒产量125吨以上,苦荞茶3吨以上;依托雪花啤酒厂,丰富啤酒饮料供应品种,满足本地啤酒市场。到2019年底,实现啤酒产量4万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支持和鼓励雪花啤酒厂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发苹果、葡萄、芫根、蜜桔、杏、核桃等饮料产品供应本地市场,并逐步扩大外销市场;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开发本地市场需要的其他饮料。到2019年底,各类饮料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2.肉类产品。调整优化草畜结构,大力实施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全市11县(区)实施天然草原围栏休牧630万亩,草地补播18万亩,建设灌溉人工种草75万亩、旱作人工种草50万亩,草地补播18万亩;试点推行草原灌溉、配套灌溉设施,创建实验示范基地40万亩;新建市优质牧草种子生产及加工基地,建设优质牧草种子生产基地1万亩,建成优质牧草及人工饲草地基地1个;实施“万亩草场”基地建设和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建成优质饲草种植面积5万亩。开展鼠害治理草场440万亩,毒草害治理32万亩,虫害治理300万亩,蝗虫害治理115万亩。加强畜禽良种工程体系建设,新建类乌齐县牦牛品种保护扩繁场、贡觉阿旺绵羊保种基地,加强黄牛改良及牦牛“三元杂交”种公牛生产基地建设,升级改造现有改良站,新建标准化改良站60个,新建市级和11县(区)冻精液氮站。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惜杀惜售”观念,提高群众商品意识,加大牲畜出栏力度,加快出栏周期,争取早出栏、快出栏,确保牲畜年末 综合出栏率达到30%以上,实现草畜平衡。建立类乌齐、丁青、江达、察雅、卡若等县(区)牦牛集中育肥基地,集中育肥并出栏牦牛10万头,加上群众自发出栏和自己宰杀的牦牛,到2019年,达到年出栏牦牛48万头,产牦牛肉6万吨(每头125公斤),使牦牛出栏率从现在的不足20%提高到25%以上;以贡觉、芒康、察雅县为中心,新建阿旺绵羊扩繁基地,发展肉羊加工产业园,精心打造“阿旺绿色肉羊”品牌,到2019年,建成集选育、育肥、加工为一体的30万只阿旺绵羊生产基地,出栏12万只,生产羊肉0.72万吨(每只60公斤),加上其他县(区)宰杀出栏羊(绵羊、山羊)20万只,生产羊肉0.6万吨(每只30公斤),全市共计出栏羊肉1.32万吨,大部分将销往外地。以卡若、芒康、左贡三县(区)为中心,发展万头康巴香猪集中养殖基地5个,吸纳带动养殖户5000户,康巴香猪年出栏15万头以上,产肉0.45万吨(每头产肉30公斤);以卡若、八宿、芒康等县(区)为中心,创建康巴香鸡养殖基地,规模养殖康巴香鸡30万只以上,吸纳养殖户5000户,年出栏康巴香鸡50万只以上,产肉0.06万吨以上。
3.蔬菜。根据我市蔬菜供求特点和市场潜力,以卡若区、察雅县和芒康县三县(区)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县适当发展满足当地市场的蔬菜种植。到2019年底,提升改造和新建高效日光温室3000座,主要用于生产绿色、精细菜和冬 季蔬菜保供,每座平均产菜3.5吨,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夏季大力发展露地蔬菜和马铃薯、萝卜等根茎类蔬菜种植,争取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其他露地蔬菜种植2万亩以上,叶菜和果菜总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在卡若区、察雅县、芒康县南部三乡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为昌都市区冬季蔬菜供应提供保障。在11个县城周边及三江流域河谷地区发展城郊蔬菜产业,满足本地试产需求。建立蔬菜恒温冷库3座。加强冬春蔬菜特别是日光温室新品种、新技术和生产管理的集成研究和应用示范。
4.瓜果。至2019年底,在芒康、八宿、察雅、左贡、江达、洛隆、贡觉、卡若8县(区)宜林宜果地区,栽植林果基地48138亩,其中:建设苹果产业基地33180亩、水蜜桃产业基地1530亩、康巴蜜桔4896亩、核桃8532亩。进入盛产期后,按照苹果亩产1吨,水蜜桃亩产1吨、芒康蜜桔0.7吨、核桃亩产0.5吨,全面投产后,可新增瓜果4.24万吨,基本实现本地瓜果自给。
5.糌粑。大力推广青稞良种,大力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改善灌溉条件,在洛隆、芒康、江达、卡若、边坝等县(区)加强青稞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建设青稞良种加工厂。在洛隆、芒康、江达、卡若、边坝各建立4万亩的良种生产与加工基地,大力开展藏青2000、喜拉22号等良种推广。到2019年底,力争青稞单产提高到600斤以上,在退 耕还林还草后确保青稞总产稳定,糌粑总产量达到12万吨,完全满足市场需要,同时,提高糌粑品质。
6.奶类(鲜奶、酥油)。在全市十一县(区)县城周边及三江流域河谷地区,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和河谷畜牧业,采用现代科技对奶牛进行集中养殖,建立相应的养殖基地,提高优质鲜奶及酥油。到2019年底,养殖优质奶牛1.5万头,产鲜奶4万吨,加上群众自己家庭所产奶量,全市奶产量达8万吨(含1万吨学生奶;酥油产量达0.4万吨,鲜奶与酥油转化率15:1)。
7.蛋类。通过在全市十一县(区)建立蛋鸡孵化基地,以培育康巴香鸡地方优良品种为主,通过将孵化的鸡仔发放到群众手中散养和建设集中饲养基地相结合的办法,到2019年全市散养蛋鸡规模达10万只以上,全市年产蛋量达600吨以上,满足市场需求。四、十一县(区)重点产业扶贫开发区建设
1、贡觉县:以莫洛镇为优势区域,以饲草料基地建设、阿旺绵羊养殖育肥为主,基地开发建设面积5000亩。
2、江达县:一是邓柯乡,以科技示范、试验,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为核心内容,发展青稞原种田500亩,建设康巴香猪育种基地一个,黄牛改良基地一个(奶牛选育为主),建设饲草料品种培育基地1000亩,蔬菜育苗基地750亩,建设蔬菜保鲜库一个。扶贫产业基地开发面积3000亩。二 是汪布顶乡,重点发展河谷畜牧业,黄牛改良、奶牛养殖、林果业、马铃薯种植等,基地开发面积2000亩。
3、丁青县:以县城所在地丁青镇为重点,建设康巴类乌齐牦牛集中养殖育肥基地一个,配套建设饲草料基地5000亩,扶贫产业基地开发面积5000亩。
4、类乌齐县:桑多镇,建设花卉基地、饲草料基地2000亩,扶贫产业基地开发面积2000亩。
5、洛隆县:以孜托镇、俄西乡为重点区域,产业选择以经济林木、青稞良种繁育加工基地建设为主,保证全市青稞良种供种,扶贫产业基地开发面积10000亩。
6、边坝县:以金岭乡为重点区域,产业选择以蔬菜基地建设、康巴香猪、康巴香鸡养殖为主,总开发面积2000亩。
7、左贡县:重点区域为碧土乡等玉曲河沿线,产业选择以旅游开发、康巴香猪、康巴香鸡养殖为主,扶贫产业基地开发面积7000亩。
8、八宿县:然乌镇发展旅游业为主,吉达乡以饲草基地建设、康巴香猪、康巴香鸡养殖为主,拉根乡主要发展河谷畜牧业,扶贫产业基地开发面积6000亩。
9、芒康县:嘎托镇至曲孜卡区域,产业以饲草料基地建设、蔬菜基地建设、康巴香猪、康巴香鸡养殖,葡萄基地建设、康巴蜜桔基地建设,果业基地建设,蔬菜保鲜库建设 等,扶贫产业基地开发面积10000亩。
10、察雅县:重点区域为吉塘镇、荣周乡。吉塘镇以建设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奶牛养殖、经济林木种植为主,荣周乡发展油菜、水果、马铃薯、蔬菜、青稞良种基地建设为主,扶贫产业基地开发面积3000亩。
11、卡若区:重点区域为卡若镇至沙贡乡一带。在卡若镇瓦约村及沙贡乡多伏村建设康巴香猪育种基地两个,在经开区建设康巴香鸡育种繁育基地一个,藏装厂一个,蔬菜保鲜库一个,同时引进、培育一批农畜产品加工、包装厂,扶贫产业基地开发面积4000亩。
以上扶贫产业开发区建设工作正在统筹安排规划设计。
五、特色农畜产品包装工作
打造我市“类乌齐牦牛肉”、“康巴香猪”、“康巴香鸡”等品牌,做大做强本地产业,涉及类乌齐牦牛肉、果扎牧场酥油、奶渣、酸奶、康巴香猪、康巴香鸡、八宿荞麦、洛宗糌粑、左贡等县干鲜果产品加工、包装等。
六、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
为了做好我市“十三五”期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与精准脱贫工作的有利结合,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增收,我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与自治区农牧厅衔接,建议在编制“十三五”草奖工作方案时在不违背草奖工作总体任务目标(减畜、保 护草原生态、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同时,尽量将优惠政策向贫困户倾斜。
目前,自治区正在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积极申报“十三五”期间草奖工作方案,待自治区方案下达后,我办将第一时间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编制我市草奖工作方案,细化生态脱贫方案,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十三五”末贫困群众实现摘帽脱贫的目标增砖添瓦。
七、绿色健康文化创建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昌都市委、市政府对高原生态绿色农畜产业发展的各项要求和任务目标,推动昌都市高原农畜产业生态绿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根据昌都市自然生态、区域区位和优势特色高原农畜产业生态绿色产业产品等方面的特点,立足昌都高原特色农牧业资源,围绕特色农牧业产业圈建设,合理布局产业基地,按照基地、区位、产品、品牌融为一体和产业园、龙头企业、区域品牌产品和销售渠道汇成一圈的原则,建设若干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基地与产业园相互渗透融合产业带和产业园与流通渠道深度融合的高原生态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圈。重点从新品种繁育、良种推广、高效种养、精深加工等入手,强化科技创新,通过产业圈与创新圈相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利益链深度结合,提升特色农牧业产业升级;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农牧民科技培训,将科技元素贯穿产业链始终,增强特 色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名牌农牧产品为重点,加快农牧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标准创建,保障农畜产品优质绿色,形成一批知名度高、质量安全过硬的高原特色农牧产品品牌。
根据各县的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潜力,选择资源禀赋好、发展潜力大、品牌优势明显特色产业,在优势区域优先布局和发展。重点以解决如何种好地养好畜为导向,构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以突破缺水少地的资源约束为导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以解决吃得好吃的安全的特色农产品为导向,打造高原生态绿色农畜产品,通过对葡萄酒、青稞、荞麦、干鲜果、蔬菜、虫草、藏药、类乌齐牦牛、阿旺绵羊、康巴香猪、康巴香鸡、林下产业、干鲜果产业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经营进行整体规划、区域布局、点轴结合、点带联动、共同推进等措施,推动昌都市特色生态农牧业产业圈建设。
昌都市农牧局
2016年7月26日
第二篇:对昌都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对策建议
对昌都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对策建议
【摘要】扶贫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的部署决策,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来抓。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西藏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力打好西藏扶贫开发攻坚战,开创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局面;业务考核
一、概述
昌都市地处三江上游、青藏高原边缘沟壑山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近年来我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5年年初至今,扶贫投资22500万元,城乡推进项目180个;涵盖蔬菜种植、经济林种植、藏猪藏鸡养殖、奶牛养殖、灌溉水渠、乡村公路等面上扶贫项目77个;2011年至2013年建设贫困户安居工程3200户。但是还存在扶贫开发不平衡、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贫困县、乡、村发展规划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资金投入不足、贫困县乡面貌改变不明显等情况,还有就是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面对现实,昌都市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精准扶贫的思想由浅入深,在全局上精准用力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贯彻中央“两个一百年”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重要思想、适应昌都扶贫开发新形势的需要。昌都市根据扶贫实际情况,应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六个一批”扶持原则即:产业扶持一批、能力提升就业一批、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能人带动一批,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农牧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富民兴昌产业培育和社会事业提升三大工程,突出“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强化组织领导、典型引领、项目支撑、人才保障、改革推动五个保证。特别是围绕中央、区党委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充分研究,制定灵活的扶贫攻坚规划。全面实现精准扶贫。到2020年稳步实现全面小康,基本达到小康各项主要指标,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
三、精准扶贫的力量由弱变强,在领导力上精准用力
为了更加扎实推进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昌都市应该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市直属部门、自治区驻昌都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昌都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挥部。通过工作力量的进一步充实加强,形成“上下衔接、协调联动、聚力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格局,确保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需对自己联系的贫困村、户进行多次复查核实,看是否有因机构变动、人事调整造成的“漏扶”贫困村、户,及时协调帮扶户得到帮扶。创新帮扶方式,各级牵头单位充分发挥牵头总抓、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协调帮扶力量,使帮扶工作由点到面,整市推进,强化市在扶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统筹协调工作队的力量,使责任单位与扶贫村、户规划有效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四、精准扶贫的标准由低变高,在基础上精准用力
识别贫困对象是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工作,也是关键工作。要按照区、市部署,县、乡镇、村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在确定贫困户的工作中要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要坚持“农户申请、社内评议、村民复议,入户调查、村级评议,乡(镇)审核”、两到三次公示,一次公告,实名建档、动态管理”等多个步骤。全面进行公开公示、健全完善表册材料,对一些逐步脱贫的农户实行贫困消名,把一些后来因灾害、疾病、残疾等原因致贫的农户纳入新的扶贫对象,做到全市精准帮扶全覆盖所有贫困户。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优质扶贫资源向最贫困的村户倾斜,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用在刀刃上,必须把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精准“滴灌”式扶贫转变,有效放大精准扶贫的整体效应。
五、精准扶贫的方法由粗变细,在落实上精准用力
昌都市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在于扶贫方法措施细不细、实不实。要提高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做到全方位帮扶、在帮扶过程中做到全程监管,及时启动市、县、乡镇三级联网的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对贫困人口逐村、逐户分析,分析贫困原因、录入脱贫指标,分类制定帮扶方案,建立横向的“任务清单”。根据贫困村、户的基础条件、发展水平、致贫原因、脱贫状况等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对建立贫困档案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应该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规划,实施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对已经脱贫或基本脱贫的村、户,应调整帮扶重点和精力。在保持原有的帮扶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应以日常指导为主,进一步帮助、提升、完善、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做到帮扶“目标精准”。
六、各级干部的作风由虚变实,在考核考评上精准用力
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相结合,要用真扶贫、扶真贫的具体行动来检验是否落实“三严三实”的成效。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效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考察内容,作为评先选优、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强化监督检查、完善制度办法,引导党员干部到扶贫工作中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建立督查工作帐,实行地厅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牵头单位盯重点,采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等方式,对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得力、工作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干部和牵头单位集中督查或召开现场推进会,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先期进行整改落实。通过严格的考核和约束机制,有效的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确保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及自治区、市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罗凌.关于精准扶贫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乡村发现,2014(04).[2]赵建军.精准扶贫攻坚克难――访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王立伟[J].农产品加工,2014(03).
第三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典范
扶贫主打油牡丹,脱贫致富促发展
--石人河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纪实
从昔日精明的煤矿小老板到如今敢想敢做的产业能人,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大平一直在忙碌操劳着自己的事业。不过在人群中,王大平倒也亲切可爱,身材肥胖的他显得憨态可掬,认识他的人对他无不翘首称赞。王大平说,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东风在家发展,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照顾了家人,也免受奔波之苦,还能惠及乡亲们。
现在王大平的200亩油牡丹育苗基地已绿意盎然,300余亩种植基地早已一片花海,规模化效益十分明显,形成石人河村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不少此轮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并帮助管理大大拓宽了经济收入来源。据了解,油用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兼具食用、药用、观赏等价值。现在王大平正在充分开发利用油牡丹花观赏旅游价值,同时通过养蜂获取蜂蜜、采籽榨油等获取经济价值,切剥根皮等获取药用价值,预计丰产期基地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王大平是郧西县河夹镇石人河村村民,前些年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在山西的小煤矿发展,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升级浪潮提前到来了,他不得不放弃那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煤炭行业。回到家乡的他总想做点事业,然而面对凋敝的农村现状却又没有任何思路。
2014年底,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郧西县发改局精准扶贫河夹镇六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的石人河村,这让王大平看到了希望。在郧西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理顺思路,随同郧西县发改局考察了安徽、山东等地的油用牡丹产业,看到国家、湖北省、郧西县出台的相应政策支持,他随即下定决心抓住机遇一定要把油牡丹产业做大做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节约成本并最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王大平流转村里一百多户的五百余亩闲置土地注册了郧西县众帮生态农业家庭农场,与郧西县昌晖木本油料专业合作社共建种植基地。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场具体负责经营管理,双方协议按照实际投入比例分配收益。资金方面,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主动协调对接银行,帮助农场解决资金难题。
在王大平家庭农场的带动下,石人河村现已注册多个经济主体,主要发展农村电商、马头山羊养殖,土杂鸡养殖等产业,还有些农户未正式注册但也积极响应政策主动发展合适产业。据统计油牡丹这个龙头产业带动的其它产业共计解决了102户269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预计将使这些贫困人口大幅增加收入,大大加快石人河村的整体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石人河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产业脱贫工作实施方案
腊久乡“十三五”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积极实施全乡产业扶贫项目,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经济的能力,加快我乡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帮扶为重点,以全面增强造血功能,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目标,扶持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协调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总体目标是:通过产业扶贫,突出体现特色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缓慢村的支柱地位,把地方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实施范围
该项目涉及我乡10个行政村,890贫困户,1681人。
三、项目实施原则
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
四、项目实施内容
昌都市洛隆县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昌都市洛隆县扶贫到户奶牛养殖项目、昌都市洛隆县扶贫商贸流通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昌都市洛隆县腊久乡2017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工程、昌都市洛隆县腊久乡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昌都市洛隆县牦牛育肥场、昌都市洛隆县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腊久乡扶贫砂石厂建设项目、洛隆县腊久乡康巴香猪、商品猪养殖基地项目、洛隆县腊久乡土地开发项目、洛隆县南川乐园、洛隆县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洛隆县沿街门面房项目、洛隆县孜托镇夏果村新建黄牛品种改良示范基地、洛宗特色加工厂扩建项目、孜托镇物流中心等16个项目。
五、强化产业脱贫工作组织保障
为扎实有效推进长夜脱贫工作,调整充实我乡产业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长如下:
组 长:嘎玛郎扎 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李 军 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成 员:扎西卓玛 乡政府副乡长 扎西占堆 乡精准扶贫工作专干
贡觉拉姆 乡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科员 10个行政村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由扎西占堆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贡觉拉姆同志协助处理办公室其他日常工作。
六、基本原则
(一)坚持尊重建档立卡贫困户意愿的原则。
(二)坚持资金精准到户,防止挤占、挪用的原则。为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产业发展资金采取直接补贴到贫困户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发放、使用精准到户。
(三)坚持县规划指导、乡镇主导、村落实、户参与的原则。产业脱贫项目由县相关部门规划、乡镇安排部署、行政村组织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行建设。
(四)坚持因地因村因户制宜,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未列入奖补目录的产业脱贫项目,由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按程序逐级报批,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脱贫事项给予“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确保稳步脱贫。
第五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职责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职责
一、帮扶单位职责。
1.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县、乡(镇)直部门要派驻“四双”帮扶工作队,选派单位优秀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担任工作队队长、队员,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开展干部驻村包户(人)的帮扶工作。工作队与原工作岗位脱钩,常驻到村开展帮扶工作,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定期、分批到包保户开展帮扶工作,每年不少于6次。建立作战体系、帮扶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切实履行驻村帮扶工作中领导联村、工作队驻村、干部职工包户责任,实现帮扶村贫困人口包保全覆盖。签订单位与工作队、工作队与村、包户干部与贫困户帮扶责任书,落实帮扶责任人,对工作队“四双”帮扶和干部包户(人)工作进行责任制考核。
2.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按照“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结合所驻村和所包保户实际,制定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脱贫措施,按照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的时间节点,保证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对村出列、户销号抽查验收达标,确保如期完成脱贫目标。
3.积极支持帮扶工作。帮扶单位要将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主要领导定期听取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汇报,深入帮扶村开展调查研究,指导督导和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协调解决驻村帮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所驻村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支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4.主动关心驻村干部。单位党组织把关心驻村干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驻村工作作为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途径,优先考虑驻村干部在提拔重用、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政治待遇。定期看望、慰问驻村干部,关心身心健康,配备必须的办公设备,解决基本的生活条件,确保驻村干部扎根农村,安心工作。
二、工作队职责。
1.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队原则上由2-3人组成,与原单位工作脱钩,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工作队实行派出单位党组织和乡镇党委双重领导,接受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的检查督办、监督考核和日常管理。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任期原则上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撤离。确需调整,报组织部门、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审批。
2.宣传扶贫政策。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广泛宣传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专项扶贫政策以及教育扶智、转移就业、医疗救助、保障兜底等行业扶贫政策,做到政策公开、家喻户晓,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3.调查贫困状况。通过“大走访”、“大核查”、“五看五定”活动,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贫困状况、贫困户基本情况,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对建立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档案,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信息化管理。
4.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调查摸底情况,认真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进行科学分类,建档立卡,为制定脱贫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5.制定脱贫规划。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对照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逐户研究确定脱贫项目和扶持政策,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和脱贫明白卡。
6.明确帮扶措施。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分类分户明确帮扶措施,有针对性的精选“五个一批”、“十个到户到人”,做到因村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引进帮扶企业,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动员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领办经济实体,成立亲友协会、扶贫协会,通过土地流转、打工收益等措施,构建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7.协调项目资金。协助村“两委”积极争取各类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信贷扶贫资金、部门对口帮扶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市场融入资金及各类涉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负责到村到户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项目资金投入及时足额到村到户到项目。
8.组织项目实施。全程参与村级项目和到户项目的实施,协助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参与项目验收、后续管理的各项工作。
9.完成脱贫任务。负责本单位干部包户工作,组织包户干部向贫困户公开承诺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张贴脱贫明白卡,分解落实脱贫任务,做到脱贫对象到户到人,确保如期完成减贫目标确保验收合格。
10.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协助村“两委”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打造素质优良的村组干部队伍。
11.开展“村企共建”。动员和协调帮扶企业进驻贫困村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开展技能培训,参与民生工程等途径,多渠道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实现村企互利双赢。
12.兴建合作组织。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因村制宜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规模经营,集约发展。13.开展科技服务。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协调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推广科技成果,领办科技基地、培训乡土人才、创办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等工作。
14.调处信访维稳。及时掌握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精准扶贫等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
15.推广典型做法。重点总结工作队在驻村帮扶过程中呈现出的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先进做法、取得的效果,在全乡、全县乃至全市以上范围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
三、包户干部职责。
1.增强致富信心。通过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一人。
2.加强帮扶协作。包户干部每月到贫困户开展帮扶活动不少于1次,明白卡张贴上墙,做到建档立卡,不错一档。
3.制定到户规划。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与贫困户商定脱贫路径,有针对性地制定到户到人脱贫规划和脱贫措施,制定帮扶明白卡(明白袋),与贫困户签订帮扶承诺书,做到制定方案,不失一策。
4.协调到户政策。为所包扶的贫困户对接产业发展、小额信贷、扶贫搬迁、雨露计划等专项扶贫资金,因户制宜,协调医疗救助、教育扶智、转移培训、社会保障等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确保项目支持和政策保障,做到落实政策,不少一户。
5.组织项目实施。协助所包保贫困户按规划项目组织实施,提供手续代办、政策咨询、科技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确保贫困户脱贫项目顺利实施,做到如期脱贫,不落一人,并通过销号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