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思考(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3:1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思考

关于平塘发展桑蚕业的思考

朵儿

一、广西发展桑蚕业的成功经验

(一)抢抓机遇,促进东桑西移

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崛起,作为自然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桑蚕业,在江浙一带受土地和劳动力的制约逐步失去比较优势,开始滑坡萎缩。针对江浙桑蚕业的变化,广西凭借其适宜的自然条件、相对充裕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圈的强势带动,抢抓机遇,主动承接了向西转移的桑蚕业。2000年,广西依靠原有的基础,趁势而发,迎来了桑蚕业的高速发展期。2006年,国家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引导茧丝绸业原料生产基地从土地资源紧缺的东部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养蚕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以优化蚕桑业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这一茧丝绸行业史上最大的产业转移工程,虽不能说是受广西的直接影响,但广西抢占先机却是不争的现实,也可以说广西的成就为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可能性作了科学的示范和论证。

(二)动作迅速,做大桑蚕产业

2001年到2006年,广西桑园面积由20万亩猛增到180万亩,蚕茧产量达到18.5万吨,占了全国总产量的30%,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桑蚕业成为广西继甘蔗业做成全国“龙头老大”之后的又一个“龙头老大”,广西桑蚕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被专家称之为中国桑蚕业的“广西现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广西成了中国“东桑西移”的一面旗帜,日本、印度、越 南等周边国家及国内桑蚕生产省区纷纷前来参观取经。在全国桑蚕业下滑的状况下,广西取得的成就使全国桑蚕业为之一振,对巩固我国蚕丝绸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西部地区抢抓机遇,承接好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强化措施,确保成效明显

1、把握形势、科学定位。广西在认准“东桑西移”的形势后,确立了建全国桑蚕第一大省的目标,把发展桑蚕业确定为全区农业发展的“第一产业”来抓,将其列入《全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给予重点扶持。并针对南宁、河池、来宾、柳州、贵港等五大优势蚕区分别制定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措施,对各桑蚕生产大县市拨出专项资金,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扶持桑蚕产业,在全区掀起桑蚕业发展新高潮。

2、以规模化,促进产业化。在发展桑蚕业上,广西一开始就站在做大产业的高度,先把资源做大。按照最适宜生长、比较效益的原则,采取集中成片、规模种植的方式,以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栽植、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建设种植基地,形成了桂南、桂中、桂西北三大优势产业带。从而避免了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小规模生产行为。为桑蚕业一夜间在广西发展、壮大,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市场。

3、注重技术创新,依靠优质取胜。广西桑蚕业的做强做大还得利于科技支撑。一是加快新品种培育。广西的科研院所先后培育出桂桑优

12、桂桑优62等桑树新品种,每亩桑叶产量提高20%;培养的桂蚕一号、二号及两广二号蚕种,丝质量比传统的品种提高15%,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重视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各桑蚕生产市、县均建立了两级蚕业站、蚕种场,有 1000多人的桑蚕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健全的网络体系列居全国第一,还有一支庞大的农民养蚕技术辅导队伍。三是加大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年培训桑农30万人次。

4、以“商”字起步,靠“工”字壮大。广西在发展桑蚕业上不仅要做“蚕茧大省”,更立足于做“蚕业强省”。他们依托丰富的桑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一是扶持壮大当地企业;二是进一步招大引强,引进外省的大企业。通过发展缫丝龙头企业,推动桑蚕业由原料生产为主逐步向缫丝初加工迈进,尽快形成“公司+工厂+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延伸壮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同时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到2006年底,广西缫丝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0余家。到2010年,广西将建设100个缫丝加个企业,其中10个年产500-1000吨生丝龙头企业,培育4个茧丝绸集团企业,3个丝绸工业园区。届时,随着各项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及产销总量的不断提升,广西在与其他亚热带蚕丝生产国的产业竞争中将独占鳌头。

二、平塘发展桑蚕业的有利因素

(一)桑蚕业终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蚕丝是生物天然蛋白质纤维,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皮肤”和“皮肤的最佳卫士”。丝绸服饰因穿着舒适、柔软飘逸、典雅华贵,保健护肤,在“回归自然”作为消费时尚的今天,不仅得到中上富裕阶层的青睐,而且越来越受到一般收入阶层的欢迎,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世界丝绸消费量每年将以3%的速度递增,为此该组织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努力发展蚕丝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丝绸的消费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加上,桑蚕作为纯天然产品,具有较大的 开发潜力,许多企业为延伸产业链,在桑蚕产品深度开发上作了不懈努力,桑蚕已被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用品、造纸、饲料等行业,因此桑蚕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有国家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2006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按照“东桑西移”的规划,未来5年,国家将扶持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网络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大规模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并扶持3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集研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营销网络的丝绸知名品牌。据专家预测,到“十一五”末,“东桑西移”工程将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以上的蚕茧产量,形成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茧丝绸优势产业带,初步实现丝绸强国的目标。为确保“东桑西移”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将配套以资金、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抢占了发展先机。

(三)可以接受广西的强势辐射带动

当前,广西在“东桑西移”中快手出击,抢占了中国桑蚕业的第一把交椅,并与湖南、广东等省在种植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加工、市场营销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强势的桑蚕产业经济区域。我县与广西毗邻,自然条件、生产习惯、生活习俗均有相近之处,民间、官方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往。平塘曾在发展烤烟、细刀豆种植,铁合金、煤炭生产上直接、间接受到广西的影响。所以,平塘有必要搭上广西这艘桑蚕产业“航母”,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桑蚕业比较效益突出

近年来,我县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作孜孜不倦的探索,但除烤烟生产外,基本上还未寻找到让农民脱贫致富的稳定产业。根据广西实践经验,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发展桑蚕业比较效益突出。目前,广西桑蚕亩产值在1500—4000之间,只要科学种植、科学管护,就是收成差的年景,比较效益也远远高于粮食作物,不失为当前平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

(五)产业符合平塘旅游发展定位

桑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枝繁叶茂,碧绿葱葱,生长期15年左右,既是经济林,又是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理想植物。近年来,掌布“救星石”的出现,县境内的青山绿水,使平塘成了贵州南部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加快旅游业大发展,打造“世界地质公园”自然成了平塘不可舍弃的发展定位。“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既是来至上层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桑蚕业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一体,又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环保产业,正好帮助旅游大县解决了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三、制约平塘发展桑蚕业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条件的制约

贵州被中国蚕业区划列为“云贵高原中亚热带湿润适宜气候区”。平塘与广西毗邻,日照、积温、雨量、土壤更能充分满足桑树生长和蚕体发育对气候、土质要求。但平塘又属倒春寒、伏旱、冰雹等灾害性气候多发区,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这些都将影响桑蚕生产的布局、品种选用、时间安排等。而且,平塘属喀斯特地质,地块破碎,零星分散,难以实现用集中成片的好 5 土进行规模种植,加之肥水条件差,要建设高产稳产的连片桑园难度比较大。

(二)缺少技术力量支撑

在平塘民间有着零星种桑养蚕的农户,部分乡镇也有尝试发展桑蚕业的经历,但由于不具规模,管理粗放,效益不好,在县内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也没有形成种养习惯和传承一定的生产技术。然而,桑蚕业从种桑到养蚕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种桑要求有充足的水肥,有相对隔离的种植区域;养蚕要求桑叶必须干净,蚕室严格消毒且保持恒温;蚕蛹上架时要二十四小时守候等等。这些严格的技术要求,贫困地区的农户因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的制约,一时无法适应。加上产业刚刚起步,种苗的培植、蚕种的培育、消毒防病以及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等,还必须向外寻求支持。如果没有较好的生产技术用保证,就不可能有优质、上成的产品和理想的效益。

(三)生产投入相对不足

长期以来,平塘经济发展都处于相对迟缓的状态,大多数农民缺少经济积累,生产投入一向紧张。村级也大多是空壳经济,无力在生产投入上给予农户支持。然而,规模发展桑蚕业涉及到树苗、蚕种、蚕室、烤房、燃料、肥料、药品等生产投入,特别是前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高,政府也只能作补贴性扶持,这就需要农民通过信贷的方式解决,作为一个新产业,再没有看到效益之前,要农民去承担这一投入风险有相当大的难度。

(四)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由于发展桑蚕产业对平塘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没有任何基础,更没有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支撑。起步之初,发展的立足点只能参与做广西桑蚕业的一个原材料生产基地,相对广西的规模 化生产来说,这个基地却无足轻重的。如不能在当地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又会落入千家万户找市场的小农经济怪圈,很难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也无法抵御市场风险。

四、对平塘发展桑蚕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定位,加大工作力度,带动经济发展

要抓住“东桑西移”,特别是广西成为中国桑蚕业中心的机遇,把主动承接广西强势辐射,发展桑蚕业作为平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发展调研、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组织强有力的产业发展领导班子,争取“东桑西移”项目支持,力争在“东桑西移”中抢占一席之地,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二)重视引进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保证

要培育做大一个产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先导。一是要加强对优质桑苗品种以及蚕种的引进和推广,为产业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户及时掌握先进种桑养蚕技术,确保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支业务过硬、保障有力的技术专业队伍,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一批土专家,建好技术服务网络,为发展桑蚕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四是要加强与省、州以及外地专业机构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争取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抓好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推进产业化发展

发展桑蚕业的出路在于实现产业化。在起步之初,要紧紧抓住广西这一桑蚕产业“航母”,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带动平塘桑蚕业起步发展。同时,在发展中要通过 村级组织,或引导农村经济能人成立产业协会,把从事桑蚕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并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出面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桑蚕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调动生产积极性

由于桑蚕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首期投入往往是贫困地区发展该产业的“瓶颈”。在发展中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可以采取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生产物资补助、种植质量补贴等方式对群众予以生产扶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一定的风险基金,尽量减少自然和市场风险给群众造成的损失,以此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五)大力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稳步发展

产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依靠广西桑蚕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后,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蚕茧丝绸加工企业,加快贸工农一体化进程,从而提高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通过企业的做大做强,引领当地桑蚕业稳步发展。

第二篇: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有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近年来,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减少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南方桑蚕主产区出现了产量萎缩趋势,植桑养蚕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和财政部多次下发文件,支持全国开展“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工程建设,还相继抢购一空出台了支持中西部地区植桑养的优惠政策。我县应抓住这一机遇,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发,大力发展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桑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

一、我县具有良好的桑蚕生产条件和优势。

1、拥有省内科研指导优势。1958年成立了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蚕蜂技术指导总站和天蚕保护管理站,在东部山区、半山区开始生柞蚕,目前年产柞蚕5000吨,还开发了每公斤价格高达3000美元的稀有天蚕丝生产,是国家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桑蚕生产科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省蚕业研究所历时二十多的培育成功了“龙桑一号”抗寒蚕树新品种,在我省北纬49度以南地区栽培实验获得成功,使我省发展桑蚕生产有了可靠的种质保障。同时,哈尔滨鑫森淼公司成功丢弃出了适合北方地区的 1

“龙一”速生、丰产、叶质优良、适应性较强的桑树品种,现已养蚕20张,单产49公斤,总产茧量达980公斤,产值24000元,纯收入21000元。欧亚达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森宇蚕业公司、讷河等地已在筹备组建桑蚕缫丝企业,产业链条完备。

2、我县植桑养蚕资源富集。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耕地面积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且我县半山区地貌特征更加适宜发展桑蚕产业发展,据初步统计我县可栽植柞蚕林和柞矮林的山地约公顷。目前,已有闫家、大八浪等乡镇开展了柞蚕养殖生产活动,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桑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老年和妇女劳动力就可以操作和管理,因此在我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桑蚕生产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桑、蚕一身都是宝,所有物质都具有广泛用途。桑树是阔叶乔木,还可作为生态建设和声调美化树栽种,果实桑椹既可作为水果,又可加工食品饮料,桑叶可加工保健茶。蚕的所有东西(含排泄物)都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属市场稀缺资源。主产品生丝与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出口额逐年增长,价格不断攀升。桑蚕生产具有生长周期短、投入少、市场风险小的特点,效益十分可观。栽植一亩桑树一次性投入成本约600元,但可利用期为30—60

年。从第二年开始可养1张蚕,1亩地纯收入就在500元左右。第三年养1.5张,产值1400元,纯收入1000元。养一期蚕的生产周期仅为28天,年投入产出比为1:6,与玉米、大豆的年纯收入比分别为4.2:

1、2.6:1。我县生产的桑蚕单茧抽丝长度在1200—1800m(南方单茧抽丝长度仅在600—1000m),茧层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上车茧率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解舒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解舒丝长比全国平均丝长多110米,舒解度好,丝质洁白光亮,走俏国内外市场。

二、关于加快我县桑蚕业发展的建议。

国家提出“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后,我省中西地区已纷纷制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植桑养蚕。对此,我县应调蓄重视,认真研究,把桑蚕生产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新举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1、切实加大宣传组织力度。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植桑养蚕的好处,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把发展桑蚕生产做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将我县桑蚕生产纳入到有组织、有目标、有序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上来。明确桑蚕生产组织推广工作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全县桑蚕生产。强化与省内桑蚕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的联系,并在工作经费和必要的设施设备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农业、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桑蚕开发搞好服务。

利用和发挥植桑养蚕大户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桑蚕业快速健康发展。

2、狠抓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按照优质茧基地的建设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立优质高产桑蚕基地示范片(点)。在重点乡镇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统一桑园栽植模式,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服务指导。

3、大力推进科技兴蚕。一是积极引进推广桑蚕新品种。在发展新桑园中,积极把好种苗磁,主选耐寒性强、适宜在北方生长的桑苗。二是大力普及桑蚕适用技术。业务主管部门应认真总结推广桑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蚕茧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三是加强桑蚕技术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示范区,使桑蚕开发初期就纳入到标准化生产轨道。四是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各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把持与配合,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4、积极发展缫丝加工龙头企业。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桑蚕产业化是推进我县关键,也是延伸桑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收益的重点一环。应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重点培养发展一批牵动能力强的缫丝加工企业,加快对桑蚕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丝制品和桑蚕保健品加工水平,使之成为推动我县农业经济的又一新兴产业

5、为南桑北移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通过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土地整理、良种补贴、农业标准化等项目给予支持。金融部门对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应给予信贷支持。

第三篇: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专题

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覃彦儒

种桑养蚕是来宾市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柳州地委、行署已开始重视和扶持桑蚕生产。但当时受国内外市场影响,蚕茧价格波动较大,蚕桑产业发展不快,直至2000年,全地区桑园面积2.33万亩,桑蚕饲养量9.34万张,鲜茧产量2845吨。2001年初,柳州地委、行署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的机遇,作出加快发展桑蚕生产的决定,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地区实现50万亩桑园面积的目标(当时提出的“6个50万亩”农业丰产增效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建设50万亩蚕桑基地),层层定任务、下指标,补贴桑种、蚕种,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掀起了桑蚕生产高潮。

来宾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 “2个135” 农业丰产增效工程,尽管行政区域减少了4个县,仍提出发展50万亩桑园目标,加大了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同时,由于国内外市场茧丝价格上涨,传统桑蚕产区农民的比较收入大增,种桑养蚕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全市桑蚕产业继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25.81万亩,养蚕70.1万张,鲜茧产量24926吨(折干茧约9406吨),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0.1倍、6.5倍和7.8倍,其中忻城县桑园面积12.5万亩,全年养蚕35.2万张,蚕茧产量11350吨,象州县桑园面积12.26 万亩,养蚕31.5万张,蚕茧产量11812.5吨,2005忻城、象州两县均荣获“全区桑蚕发展十佳县”称号。预计到2006年年底,全市桑园面积达到38.3万亩,养蚕98.7万张,鲜茧年产量3.6万吨。

在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我市蚕茧销售服务体系和加工工业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已形成鲜茧收购、烘干、销售网络,2006年底全市有收烘站点81个,主要分布在忻城、象州两县,所收购、烘干的蚕茧,约有28%左右供给市内各家缫丝加工厂作生产白厂丝原料,其余销往区外的浙江、江苏、四川等省。目前全市有5家缫丝企业,32组生产线,主要分布在象州、忻城两县,其中忻城县有2家14组,象州县3家18组。

一、来宾市蚕桑产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一)农户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不高,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致使种桑养蚕环境已受到污染

首先是现有的投产桑园缺乏有效的防病治虫、除草、培肥等科学管理。其次是养蚕方面,蚕病预 1

防工作不到位,不少蚕农对消毒防病认识不够,如养蚕前消毒过于马虎,采茧后不及时消毒蔟具,病死蚕乱丢、喂鸡鸭,蚕粪乱堆放或散落,大小蚕同室或与人套养,用手捡死蚕、除沙后不洗手即捡叶喂蚕等,导致病原不断繁殖、传染,最终导致蚕病暴发。如2004年忻城县暴发流行性中肠型脓病,2006年上半年忻城县川红公司从四川省带来的蚕种进行小蚕共育时全部发生脓病。而且有些农户擅自给蚕喂养饲料添加剂、滥用脱皮激素以缩短蚕的生长期、没有等到蚕化蛹而提前采收毛脚茧等,也严重影响蚕茧质量。

(二)蚕茧加工能力不足,缺乏精深加工

全市5家缫丝企业每年可加工干茧2860吨左右,加工能力只占全市蚕茧产量三分之一。我市桑园面积排全区第二,蚕茧产量排全区第三,但是蚕茧加工能力却排在全区第四。目前广西五个桑蚕生产大市的缫丝企业生产规模,河池市有12家102组,柳州市11家86组,南宁市9家72组,来宾市5家32组,贵港市2家16组。我市远远落在河池、柳州、南宁之后,而且目前只能生产白厂丝,缺乏深加工的装备和技术,不能延长产业链,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加工能力有限,从长远来看,我市蚕茧销售后顾之忧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蚕种、蚕茧市场管理不到位

按国家法规,蚕种生产必须取得《蚕种生产许可证》,蚕种经营必须取得《蚕种经营许可证》并办理营业执照,蚕种的发放工作由各级蚕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目前我市蚕种经营还比较混乱,无证照个体商贩非法经营蚕种的现象比较严重,蚕种质量难以保证,既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也容易造成蚕微粒子病和中肠型脓病暴发。蚕茧市场放开后,蚕茧的流通过程缺乏管理,无证商贩不顾质量标准,在蚕茧供大于求时,压级压价,坑农自肥;而当蚕茧供不应求时,无证商贩又降低质量标准,走村串户抢购蚕茧;有些农民为了眼前利益,提前采收毛脚茧出卖,使缫丝企业因劣质原料而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受到损害,本地蚕茧品牌信誉也受到影响。

(四)桑蚕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满足农民种桑养蚕需求

近年来,虽然各级农业部门每年都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但因经费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培训覆盖面不够广,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按照国家桑蚕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每5000亩桑园需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我市现有桑园面积38.3万亩,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77名,目前全市实际仅有桑蚕专业技术人员19人。而且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利益等原因,仅有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精力主要放在卖蚕种、蚕药上,很少深入村屯农户,为农户解决种桑养蚕技术问题。

(五)蚕种供应紧张

目前,全市桑蚕制种单位只有位于柳州市沙塘镇的市蚕种场(原桂中蚕种场)一家,该场是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老制种场,蚕房破旧,设施落后,只有6名专业技术人员,原设计制种能力每年3万张,尽管现在已超负荷生产,年产30万张左右,也仅能满足7.5万亩桑园之需。我市桑园面积2006年已达38.3万亩,预计2007年达到50万亩,蚕种需求量在200万张左右,缺口很大。而且市蚕种场生产出来的蚕种主要是供给柳州市的柳城、柳江、融安、鹿寨等县,每年可供我市只有6万张左右的桑蚕种。由于正规渠道的蚕种供应紧张,我市桑蚕主产区的蚕种大部分来源于市外,甚至区外,有些蚕种是无证商贩兜售的,质量没有保证,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养蚕的风险。而且,由于蚕种来源不一,供应批次时间不一,造成出茧不同时,也给鲜茧市场管理增加难度。

(六)桑蚕产业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

全市种桑养蚕农业及其茧丝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象州、忻城两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市84.48%和92.93%,而兴宾、合山、武宣、金秀等四个区(市、县)桑园面积仅4.55万亩,占全市桑园面积15.52%,桑蚕业生产发展相对较慢,原因各不相同。兴宾区、武宣县发展桑蚕有土地资源,但这两个区县是传统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当地农民对甘蔗生产技术比较熟悉,但对于种桑养蚕技术则比较生疏,而且当地桑蚕市场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桑蚕产业发展不快;金秀县大部分乡镇位于海拔高、湿度大、气温低的山区,不适合种桑养蚕;合山市因大部分区域存在空气污染,不适合桑蚕生长。

二、加快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优质蚕种和桑苗基地建设,确保良种供应

1、按照我市目前桑蚕生产现状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为确保50万亩桑园养蚕的需求,全市至少应建设3个以上现代化蚕种场,每年供应优质蚕种240万张以上。因此建议:一是争取自治区农业厅批准并扶持来宾市分别在象州、忻城各建设1个年产80万张规模的大型现代化蚕种场;二是鉴于目前来宾市蚕种场位于柳州市沙塘镇,对解决本市蚕种供应所起的作用不大,故建议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出面协调,将该场连人带物转让给柳州市,所得的补偿款并加自治区补助,在来宾市兴宾区建设1个年产80万张规模的大型现代化蚕种场。

2、进一步加大推行小蚕共育力度,加快标准化小蚕共育点建设,按照每500亩桑园面积建立一个小蚕共育点的要求,力争在2010年全市建设小蚕共育点达到1200个以上,小蚕共育率达到85%

以上。

3、建立优质桑苗繁育基地。各个种桑养蚕重点乡镇都应建立“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等优质桑种种子园和桑苗繁育基地,培育推广适应本地气候、生长良好、叶子厚大、产量高的优质桑苗,保证桑树优质高产,努力做到自选、自繁、自育、自给。

(二)积极培养引进桑蚕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迅速提高农民种桑养蚕技术水平

解决桑蚕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首先,各级财政拿出资金,对农业部门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和知识更新,使他们掌握种桑养蚕实用技术,然后再去培训和指导农户搞好桑蚕生产。其次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就是对那些已经熟练掌握种桑养蚕技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养蚕专业户或养蚕大户农民,由政府给予适当报酬(在农民培训经费中开支),聘请他们给其他蚕农传授技术,进行现场辅导,言传身教。其三,在安排选调生到乡镇工作、选派大学生村官以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编制缺额需补充人员时,应有意识地引进桑蚕专业技术人才,有关部门对此应开绿灯,适当放宽其他条件。

应及时面向种桑养蚕农民,大规模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迅速提高农民种桑养蚕技术水平。各级财政对此项工作应给予经费保障,并集中使用。各级基层办、扶贫办、农业局、科技局、劳动局、职业技校等单位,应协调一致,共同抓好此项工作。

(三)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实施“桑蚕良种工程”和“优茧工程”,建设生态桑园,建立健全桑蚕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培育一批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桑种及配套的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加大饲养“桂蚕一号”、“桂蚕二号”和“两广二号”的比例。进一步推广小蚕共育、方格簇结茧、省力化蚕台、简易大棚等养蚕新技术,力争2010年全市小蚕共育率达到85%以上,方格簇应用率达到90%以上。

(四)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桑蚕业生产和流通秩序

1、实施种桑养蚕标准化生产。桑蚕生产应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执行。在桑蚕生产重点区,狠抓蚕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行桑蚕标准化生产,实行规范管理,努力做到“六统一”(蚕种统一配供,小蚕统一共育、蚕室统一消毒、桑园统一治虫、蚕用物资统一供应、生产技术统一指导),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抓好蚕病防治工作,积极向蚕农传授、普及防治蚕病技术

知识,采取严格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应在全市建立起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和预警机制。建议由政府投资在养蚕的村屯统一修建蚕渣蚕粪池,集中堆放,统一消毒,防控桑蚕病虫害,保护养蚕大环境。

2、进一步加强蚕种管理和鲜茧收购市场管理。严格执行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蚕种、销售不合格蚕种等违法行为。坚决贯彻执行《蚕丝流通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计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2002]第28号令),加强对鲜茧收购经营者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鲜茧收购经营者资格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即把获得商务(经贸)部门核发的《鲜茧收购资格证书》作为办理蚕茧收购企业注册登记的前置必要条件,严把蚕茧收购市场主体准入关。蚕茧质量评定实行仪器评茧,严禁目测手感评茧,干茧交易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坚持优质优价,确保蚕茧质量稳步提高。禁止收购毛脚茧、统茧、劣质茧或抬级抬价、压级压价等行为,维护蚕茧市场秩序和农民、企业的正当利益。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证无照或超范围从事蚕茧收购等非法行为,特别是严厉打击无证无照、走村串户抢购鲜茧的贩子。

为加大蚕种和蚕茧市场管理力度,建议市、县两级各成立综合执法队伍,深入研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严管。每年春、秋两个收茧季节,执法队伍应对蚕茧收购市场进行集中整治。

(五)加快培植龙头企业,推动来宾市桑蚕产业化进程

1、降低门槛,鼓励扶持各种资本进入我市兴办蚕茧加工企业。首先是应放宽条件,鼓励本地老板投资兴办蚕茧加工企业。据一些个体老板反映,他们有资金想投资兴办缫丝厂,但是所在县政府有关部门嫌其企业规模小(达不到10组生产线),一直不给审批。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的方针政策的。而且目前自治区一些部门及业内一些专家在提出全区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议时,总是倾向于“把柳州打造成广西丝绸生产加工中心,把河池建成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基地”,可见来宾市有关部门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来宾市不抓紧扩张蚕茧加工产业规模,对当地的工业发展和财政增收十分不利。因此建议来宾市切实降低门槛,只要蚕茧加工生产线达到国家规定4组以上规模的项目,都应该给予立项建设,不论其规模大小、档次高低,先发展再说,先有数量再讲质量,先有规模再上水平。其次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和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茧丝绸企业,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及市场销售网络,发展织绸、印染、服装等丝绸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拓展茧丝绸产品生产领域,形成产业集群。

2、加大对茧丝绸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开展蚕桑副产品的综

合研制和开发,如利用桑枝造纸、桑枝栽培食用菌、丝被加工、蚕蛹开发利用等,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的附加值。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政策,建议对茧丝绸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桑蚕综合利用或深加工、研究开发新产品、创建名牌产品、为农民提供产销和培训等项目,市县财政应给予补贴;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环保整治、收购蚕茧等项目,应列入国债资金和技改资金扶持范围,所需贷款,财政应给予贴息;对获得国家或自治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的茧丝绸加工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建议上述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实行项目管理。

3、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引导蚕农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借鉴蔗糖工业反哺农业的做法,实行蚕茧收购保护价、蚕茧订单、二次返利等政策,保持蚕茧价格的合理水平,保护蚕农的利益。龙头企业通过协会面向蚕农开展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可由企业给协会技术员每月一定的基本工资(如100元/月),技术人员每代发一张合格蚕种奖励2~3元。会员(蚕农)利益兑现采取记分制,每买一次合格蚕种或卖一次合格蚕茧均可记分,蚕农每年积分达到一定分数线,由收购蚕茧的企业给予二次返利(例如0.40元/斤,其中0.20元返还给农民,0.1元给乡镇,0.06元给所在村,0.04元给桑蚕协会),可调动乡镇政府、协会和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企业也同样获得质好量大的原料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作者系中共广西来宾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第四篇: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思考

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的思考

当前,对于贵州省来讲,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既是新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建设的崭新内容,也是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下,如何按照国家大数据产业的战略部署,对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已成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产业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一、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1、大数据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后,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换数据与传感数据。同时,大数据是一项有价值的国家资本,应对公众开放,而不是把其禁锢在政府体制内,因此积极倡导政府数据开放, 使公众可以通过任何数据平台了解和获取政府开放的数据信息和公共服务。所以,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volumes)大、数据类别(variety)大、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数据真实性(Veracity)高、巨大的数据价值和数据低密度(Value high and Lowdensity)成反比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了大数据不仅体现在如何处理巨量数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体现在如何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意味着随着市场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大量生成,传统数据的局限被打破,将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并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所以,大数据不仅指其数据本身的规模,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国家和地区来讲,只有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才能抢占时代发展的前沿和先机。

2、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括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实践表明,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整个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对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的贵州省来讲,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二、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1、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

2014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为 我省发展大数据产业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到2020年我省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目标,应对当前我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

一是气候环境优良的生态优势。贵州省属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低于25℃,全年风速以微风为主,没有明显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常年优良。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灾害风险低。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大数据基础设施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二是水煤资源丰富,电力价格低廉的能源优势。贵州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平均106千瓦/公里2,为全国平均的1.5倍。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煤气层资源量列全国第二位,全省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电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贵州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能源优势能够为大数据企业提供廉价、稳定的电力资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三是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贵州省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连接成渝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近年来,贵州省抓紧建设以龙洞堡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一干十三支”民航系统,以黔桂、成贵等铁路干线和贵广高铁、沪昆高铁为代表的铁路运输网络正在形成,2014年进入“高铁时代”。贵州省公路路网结构日趋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261公里,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持续优化的交通条件,使贵州省经济走廊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四是具有西部重要增长极、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贵州省的发展,先后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政策规划,都明确了对贵州省的支持政策。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贵安新区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大了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

2、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在发挥产业优势的同时,应十分重视目前存在的以下重要问题:

一是大数据产业基础薄弱。从全省和地区来看,大数据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如大数据产业的结构不够完整,缺少具有较大规模、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带动数据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对全省和地区的产业带动效果有限,由于高端产业链资源不足,在产业链的发展上,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上下游能够协作发展的模式。

二是传统企业对大数据认识不足。由于传统企业对大数据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运营理念认识不足,缺乏对企业的创新技术,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不能对其数据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加上对数据的管理技术和架构落后,导致不具备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不仅数据安全和防范意识差,而且存在数据泄漏的问题。

三是大数据应用方面人才匮乏。贵州省由于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大数据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大数据科学家、首席数据分析专家短缺严重。尽管2014年贵州省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也分别成立了大数据学院,但培养的人才需要四年之后才能毕业,加上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不足,所以,大数据应用方面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短板”,如何集聚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是信息产业边缘化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当前,贵州省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小,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加之信息产业根基不牢,配套产业缺失、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集群发展模式,在全国信息产业布局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2013年,贵州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仅占全国的0.23%、0.32%、2.17%。另外,大数据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领域,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终端,计算机、服务器等产业高端、新兴领域基本处于空白;且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核心竞争力弱,高速增长缺乏动力引擎。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三、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培育市场需求,加强需求端引导

一是当好需求拉动发展的中介人。大数据产业发展统筹机构应增设专门的管理职能,负责进行行业应用及产品和服务供给匹配,在应用企业和供给企业之间当好需求拉动发展的中介人。同时,负责协调解决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因此机构中应吸纳大数据产业专家智囊团作为外脑辅助机构。

二是开展行业应用示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快政府相关部门数据开放进度,引导和推动大数据行业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开展。面向电信、金融、流通、医疗、能源、文化科技融合等数据量大的领域,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推广运用提供范例和借鉴。

三是求效做实政府采购引导。制定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大数据应用采购目录,将“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数据安全、数据分析和云服务等大数据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政府采购。

2、提升核心技术,打造行业优势

一是加强同北京中关村技术合作,尽快形成贵州省大数据产业自有核心技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两地干部的挂职与交流。落实中关村企业落地项目优惠政策,鼓励贵州本地企业与中关村大数据企业进行多层次的合作,对在理念交流、管理输入、人才引进、市场合作等多方面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积极参与工信部、科技部大数据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加强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家973光存储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国际合作,提升NVD光存储产品技术,加快光盘阵列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

三是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引进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机构。组织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加快推动以北斗导航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交通运输监管、智慧旅游等应用示范,支持位置信息服务业务发展。

3、加快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强势企业落户贵州

一是通过引进产业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在产业特色、技术水平、产学研结合等创新要素整合上有所突破,弥补产业链发展的短板。通过注入科技、信息化和品牌元素,促进现有产业不断精细化,提升现有企业的质量效益,将优势产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是围绕“7+N”云工程应用和产业链培育,组建专门招商团队,采取精准招商和专业招商,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电子100强企业落户贵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形成大项目带小项目,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游项目带下游项目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及时兑现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电力供给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积极营造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环境。

4、战略运营本地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进国内外大数据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开展合作,大力孵化培育本地云计算大数据领先企业。并以其为龙头,带动行业中第一梯队其余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向重点支持的企业、第一梯队其余企业提供市场、品牌、人力资源、财务、法律、行政等孵化服务,帮助其发展壮大。

二是重点推进贵阳云计算大数据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吸纳云计算、大数据的外源资本、前沿技术和人才,有效提升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更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切实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进而增强区域产业发展整体竞争力,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参与到产业链条中高附加值产业环节。

三是发挥本地企业集中大数据产业信息分析人员和业务应用人员的智慧,以贵州省内数据资源丰富的政府部门为切入点,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商业零售业为重点,探索推广关系挖掘和沉淀价值利用模式,尽快推广数据托管和交易平台商业模式,探索占领周边省份市场。

5、拓宽融资渠道,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大数据产业财政投入长效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预算支持力度,把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预算。成立省大数据产业引导资金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资金支持导向和重点项目支持方式。

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大数据发展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提供贷款。加快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借鉴“风险池”资金管理方式,推行联合担保,分担融资风险,扩大融资担保能力,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担保机构加大对大数据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产业发展融资模式。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投融资平台,封闭运行,由各市(区)政府按一定比例注入资本金,提高平台的融资能力。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探索采用“特许经营”、“公私合营(PPP模式)”、“建设移交(BT模式)”等融资模式。加强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融合。

6、强化人才支撑,促进持续发展

一是以大数据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聘请国内顶级专家学者作为产业发展顾问。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外大数据领军企业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院士、国家级专家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知名大数据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创立大数据企业。

二是推动省内外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为贵州省培养大数据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应用型人才。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定向培养和输送信息技术类人才。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合作,为大数据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就地解决大数据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初级人才。

三是着力培养“业务+数据+技术”专业化人才。大数据应用最关键的部分是数据分析和挖掘数据价值。贵州省在进行人才引进和资源培养时,数据科学家是目前大数据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化人才,他们能够建立高级分析模型,发现趋势和隐藏的模式,使大数据真正发挥作用。

7、统筹数据资源,保障数据安全

一是尽快制定信息安全法、反垃圾电子邮件法、手机垃圾短信治理法及网络和新媒体广告法,为个人数据保护提供全面的立法支持框架。在立法完成之前,通过政府规章性文件的方式规范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开发利用、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在法律层面避免信息泄露和信息滥用等问题,保障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二是制定相关标准规范。面向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需求,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标准规范,明确收集数据的范围和格式、数据管理的权限和程序以及开放数据的内容等。明确大数据采集、管理、交换等标准,制定数据开放目录并及时更新。

三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做好信息安全顶层设计,有效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围绕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云平台安全、网络通信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8、完善服务保障,为产业保驾护航

一是组织产业发展统计体系与监测基础性研究。一方面,尽快明确大数据产业在行业分类中的具体范围,制订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根据《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确定的重点方向和任务,梳理现有行业分类标准,尽快明确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具体范围。分行业制订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以便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加强对具体工作的指导,确保财税、金融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选择典型优势领域,尽快做好与现有统计口径的衔接。优先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基础的领域,积极开展“大数据产业分类基础指标”理论研究,面向省内行业组织、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在工作层面完善形成对应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渠道。以此为基础,尽快建立大数据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政府平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汇总大数据产业应用案例,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运行进行研究,筛选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对大数据数据重大项目进行汇总整理,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项目进展,以及对大数据产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接受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监督。

三是创新政策扶持。首先,将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先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专项,围绕大数据硬件、软件开发生产到产品、服务,从基地建设、资源供给、人才开发、企业培育、国际合作、产业基金、运营合作、财税政策、试点建设、协调推进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产业启动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将大数据产业与潜力应用行业进行政策设计统筹考虑,通过政策创新鼓励应用行业与大数据产业发展有效对接,重点探索促进大数据产业信息共享平台的鼓励政策,在产业发展中更多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应用行业与大数据产业资金“一揽子使用”鼓励政策,增强产业发展融资能力。第三,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也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权利设定和责任约束。通过制定民间资本进入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细则,明确准入标准、主体资格、主体责任与权利、享受的优惠政策、进入流程、责任和惩罚机制等事宜。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共享信息和向社会公开,以接受全方位监督,确保资金参与时效。

四是加强组织保障,优化管理体制。按照“一办一中心一企业”的格局,加强大数据统筹管理力量。整合现有信息数据管理资源,设立副厅级事业编制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承担全省数据资源管理和技术支撑工作。适时成立国有控股的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对贵州省大数据企业及项目进行股权投资,牵头募集资金建立省大数据产业风险投资基金,负责承担系统平台建设和运营,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和开发应用。有效发挥贵阳市大数据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大数据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参与拟定相关技术标准,协助拟定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贵阳市推进大数据产业提供决策咨询。

建议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大数据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力度。设立贵州省数据资源管理办公室、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明确数据资源管理机构,指导省直各部门开展数据资源登记和分级,统筹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交互需求,推动政府数据资源整合、公开共享、开发利用。各地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政府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为大数据管理和商业应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各地区要及时制定配套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推动全省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第五篇:动漫产业发展的思考

动漫产业 热潮与冷思

当年,迪斯尼凭借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卡通形象在儿童心目中树立的牢固地位,针对少儿推出动漫主题公园。而今,“动漫文化景观”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业态,该怎样与旅游休闲业精彩互动,让蓬勃兴起的动漫文化城、动漫主题园、动漫产业区、动漫影视基地等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知名品牌?相关业内人士在激情奋进的同时,也就此问题进行冷静探索。

“动漫之花”怒放于盛会

今年8月下旬,科普作家管克寒先生把《中国动漫文化视觉》书稿传到出版社编辑手中。管先生告诉记者,为真实、生动地表现中国动漫产业在旅游市场的表现,他行走大半个中国,实地探访了40多个以“动漫旅游”为卖点的景点。9月,他准备前往广州,在2011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动漫创意旅游展区”内,再拍摄一些配文图片。

据中国动漫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齐涛介绍,近年,动漫文化所带来的旅游亮点,深受年轻消费者追捧。齐先生举例说,我国规模不同的动漫景观,近年来不断兴起,如常州环球动漫嬉戏谷、广州从化动漫产业园等。

齐先生认为,动漫产业与旅游“联姻”,让主流消费群体——少儿群体和青年人在游程中感受童话世界,感受科技魅力,可谓一举多得。

2011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组委会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今秋举办的旅游博览会内,“动漫创意旅游展区”,集中了国内外各大动漫创意景点、制作企业以及相关旅游线路、产品。“动漫创意旅游展区”,旨在突出“活力动漫,和谐生活”主题,重点展出4方面内容。动漫创意旅游区包括以动漫景点及“动漫游”线路为特色,诠释旅游产品的主题与魅力;动漫主题公园区包括,以国内外知名主题公园为主,配以知名动漫画作品一同展示,强调直观品牌印象,增强公园吸引力;在动漫活动、展会旅游与招商区,开展以静态展示及现场表演等活动;动漫制作和景点推广合作区,为动漫制作企业和旅游景区打造合作平台。

动漫景观“升温”迅速

今年初秋,一个消息让北京众多“动漫迷”兴奋不已:位于北京北三环、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房将变身为动漫文化城。届时,140米高的“动漫楼”,有望成为北三环第一高点。眼下,4万平方米的动漫电影楼作为项目一期即将竣工。

在施工现场,策划方与施工方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新影动漫文化城运营后,将呈现魅力十足的“动漫世界”,包括动漫电影院、动漫演播厅、动漫剧场、动漫电视频道、动漫研发教学中心、动漫杂志、动漫产业孵化大楼、动漫餐饮、动漫俱乐部、动漫产品展销大厅、动漫商场及中国红色影视文化生产、传播基地等。记者了解到,数月前,新影动漫文化城项目已被文化部挂牌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前不久,总投资约60亿元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落户鲁迅诞生地。

据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介绍,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项目,由深圳多彩科技集团作为主投资方,连同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关村数字娱乐产业联盟等多家国内知名机构合作打造、研发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总面积约5000亩(含水面),总投资约60亿元。项目由“威尼斯低碳度假水城”、“威尼斯大运河”、“威尼斯人文社区”、“动漫体验园”、“大运河生态湿地公园”、国际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一城、一河、一区、二园、二基地”组成。

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在签约仪式上表示,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项目将有力推动绍兴乃至浙江省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希望多彩科技集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努力把项目建设成为高端化、国际化的生态旅游度假综合体。不容否认,近年,一些城市运用动漫文化,大力推动旅游市场,取得可观效果。伴随常州市恐龙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原创片《恐龙宝贝之龙神勇士》的热播,围绕“恐龙宝贝”开发的衍生产品增至200余种,使常州动漫产业形成“旅游+动漫”可观的赢利运作模式。

据常州恐龙园负责人介绍,如今的恐龙园,动漫创意多多,游客接待量、衍生品交易量显著提升,预计到2012年,该园资产规模将突破50亿元。

“动漫之车”,高速还须“智行”

曾为10余家景点策划过动漫主题展示项目、著有《世界动漫产业探微》、《动漫艺术应用》等专著,现为东方高端动漫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的动漫文化专家顾汉青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动漫产业,已成为文化旅游市场中鲜活、受众面大的新商业模式。要想让“良种”成为“硕果”,一是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动漫产业的市场运作;二是作为动漫艺术探求者和产业运营者,在充分分析目标消费者“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等需求外,还应注重互动式体验,在表现形式上切忌照搬与效仿。我国一些主题公园的发展由于决策失误、主题雷同、产品单

一、缺少更新等问题陷入困境,可作前车之鉴。

交广传媒旅游策划营销机构总经理谭小芳认为,动漫,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娱形式与旅游市场结合,其成功范例很多,一些经营者在高速发展中不妨冷静下来审慎思考、有针对性地借鉴,譬如,麦当劳在“海底总动员”上映之后,立刻推出了“购买儿童乐园餐换得《海底总动员》卡通玩具”的促销攻势。再比如,2008年,日本电视台播放了讲述高中生恋情的动画片《真实之泪(true tears)》,由位于南砺市城端镇的动画公司P.A.WORKS制作,屏幕中的动画人物以及街景的写实性描写,引起很多观者的兴趣。由此,“日本动漫迷”纷纷前往日本北陆地区乡村小镇旅游,在保留着古老街道景观的富山县南砺市城端一带,追味动漫画面中的情景,由此出现旅游热潮。在洛阳,该市的牡丹园用洛阳人自己创作的动漫角色进行形象代言。由此,洛阳文化产业的第一个卡通大使“小破孩”亮相。“小破孩”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知名原创动漫品牌,与洛阳国家牡丹园牵手,成为洛阳又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我国动漫科技作品设计者、中国科技展示研究会会员黎晓同的观点是:动漫文化产业,如果仅是“高速、热建”、缺乏“审慎智行”,前路堪忧。有关部门,应在市场预测、合理规划上“精工细作”,让纷纭而现的动漫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链接: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日前,首届中国动漫游戏嘉年华论坛“大动漫趋势与新媒体发展”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透露,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制定标准、税收优惠和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动漫企业在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70.84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27.8%。其中广东省为160亿,上海市为50亿元。

目前,我国动漫产品已包含了网络、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的新媒体形式。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到2003年,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生产的动画片总量为2400分钟,2010年达22万分钟;到2010年底,全国开设动漫专业本科、专科院校共1279所,设置动漫相关专业1877个,在校生达58万人;“十二五”期间,我国移动手机动漫产值可达58亿左右,产业发展前景很好。

下载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思考(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思考(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邢市村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摘 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调研题目: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 几点思考 调研时间:2015年9月15日 调研人: 殷开鲜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 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如......

    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考

    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花木网资讯: 摘 要:核桃是我省产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干果树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因此,抓住时机,在核桃适生区进行良......

    峨眉武术产业发展思考

    峨眉武术产业发展思考 刘琼英(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614000) 峨眉、少林、武当被人们誉为中华武术的三大支柱。峨眉武术从广义上讲就是“四川武术”或“巴蜀武术”,是四川......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

    大麻花产业发展调研思考范文大全

    **村位于我县**乡东部,与**市**乡接壤。全村现有耕地5576亩,人口878户4450人,其中劳动力2339人。**人凭借创新祖辈相传的手艺、敢闯敢干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依靠“大麻花”......

    发展县级旅游产业的思考

    发展县级旅游产业的思考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积极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和谐宜居家园”,旅游产业长足发展,旅游收入大幅增加,旅游人气显著提升,全县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