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导论_治安管理学大全
第一章 导论
治安管理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作为一名公安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其基本研究内容,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治安的概念,了解治安涵义的历史演变;掌握治安管理的概念、特征和范围;掌握治安管理的任务,理解治安管理与预防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和运用治安管理的原则。本章重点:第一节、第二节。
第一节
治安管理概述
一、治安的涵义
治安的涵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内容。
(一)“治、安”的语词含义(在我国古籍中,早期多是分别使用的)
“治”一般认为有两种涵义:一是对乱而言,指安定或太平,如治世,天下大治等;二是意为治理、管理或统治,如治家、治国、自治、治标、治本等。
“安”在治安管理学中也有两种涵义:一是与危相对,指平安或安全,如转危为安;二是指安定或使安定,如安民。
再比如:“文景之治”、“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国家安危”、“把人民安危冷暖记在心上”。
要点:
(1)属于两个独立的词;
(2)具有褒义的评价色彩。
(二)我国古代“治安”的含义(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治”和“安”连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非)
古代治安的涵义包含了稳定国家的政治局势,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防止内讧和安定民众,缓和阶级之间的冲突,维持正常的社会民生,防止社会**,保持久远的社会安定。
要点:
A.两个独立的词已开始连用;
B.词义范围扩大,指国家、社会的整体状况,即政治清明,国家、社会稳定;
C.仍具有褒义的评价色彩。
现在仍有这一用法,例: 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现代治安的含义
现代治安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治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符合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并由其法律所规范的一种安宁的社会秩序;狭义的治安就是指治安行政管理。
例:
*北京的治安好,巴格达的治安不好。
*中央决心在三到五年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社会治安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考:
治安的词义在古代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治安古今词义的变化(1)词义范围的变化:
古代
现代
国家整体状况
社会治乱安危状况
--词义变窄了。(2)评价色彩的变化:
古代
现代
褒义和理想
中性状态
--呈中性状态了。
二、治安管理概述
(一)治安管理的概念
(1)行政,国家的组织活动,即国家活动(立法、司法、行政)之一。(2)管理的含义
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对影响实现目标各因素的调控活动。其基本特征: 目的性:有明确的目的;
计划性:有步骤、方法、组织等;
调控性:调节功能——对象内部的调整; 控制功能——对象外部的制约。
(3)行政管理,国家意志的执行部门的职能和活动,所谓“国家意志的执行部门”,即政府及其所属机关;所谓“职能和活动”,即行使权力的行为。
治安管理的概念应包含哪些内容? *谁--管理主体
*针对什么--管理客体
*为什么--管理目的(目标)*依据什么--管理依据 *怎么办--管理性质和方式(A)管理主体
国家公安机关治安行政职能部门。
(B)管理目的(目标)
维护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治安秩序。
(C)管理依据
治安行政法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
(D)管理性质和方式
行政性质,调整、控制方式。
(E)管理客体
究竟管什么?——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综上所述:治安管理是治安行政管理的简称,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靠群众,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
1、治安管理是一种行政行为;
2、治安管理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行政行为;
3、治安管理是由国家公安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
4、治安管理是依法公开实施的行政行为。
(二)治安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措施的特殊强制性; 在通常情况下,一般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均可能具有强制性,但治安管理不同于国家其他的行政管理的特点在于它具有特殊强制性。
这种特殊强制性表现在:(1)治安管理拥有多种强制手段,比如警告、罚款、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约束、传唤、收缴、禁止、取缔、询问、检查、强行驱散、交通管制、现场管制等。其中很多强制手段是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所不具备的,特别是治安管理处罚中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可以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即可以在短期内限制他人人身自由,这是治安管理区别于一般行政处罚最明显、最特殊的特殊。(2)治安管理部门及其人民警察拥有一定的武器和警械装备,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依法适用。
2、管理主体的武装性;
一般的行政管理主体,是各级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而治安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警察机关及其警察。
(1)警察在实施治安管理过程中,担负着平息重大治安事件,处置暴力犯罪。搜捕犯罪嫌疑人员,以及同手持武器、凶器或爆炸物品的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任务。
(2)国家警察机关是国家机器的主要成分和主要强力工具之一。
3、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治安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治安管理的范围和对象以及管理方式上,既有对人的管理,又有对物的管理;既有对场所、地域的管理,又有对治安案件、治安事件、治安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查处。
4、管理活动的群众性。
在我国,治安管理除由专门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实施外,还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加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如:治安保卫委员会、协警队伍、保安公司和其他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等。
(三)治安管理的范围
治安管理范围的理解:
1.理论上说,凡是与危害治安秩序行为构成有关的事物都是治安管理的范围; 2.法律上说,凡是有法律依据的对象物才属于治安管理的范围;
3.管理上说,较为固定、经常性管理工作按照类别划分成管理的专业范围。
所以,治安管理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和公安工作的需要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专业管理的划分
1.公安部教育局2002年人民警察高等教育(专科)规划教材《治安管理学教程》:
公共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户口身份证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查处治安案件、治安事件预防和处置、治安灾害事故查处。(10项)
2.公安部教材编审委员会2001年人民警察公安业务基础教材《治安管理学》:
公共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户口身份证管理、查处治安案件、治安事件预防和处置。(6项)
3.治安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的业务工作:
公共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户口身份证管理、查处治安案件、治 安事件预防和处置、治安基层基础工作。(7项)
(二)专业工作简介
1、户口、身份证管理
2、公共秩序管理
3、特种行业管理
4、危险物品管理
5、消防管理
6、道路交通管理
7、出入境管理
8、查处治安案件
9、治安事件预防和处置
10、治安灾害事故查处
11、治安基层基础工作
我国治安管理历史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治安管理是在近代才产生的,但是治安管理和具有此种职能的管理机构,可以追溯到阶级社会产生的最初时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就有了社会治安管理的萌芽。此后,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社会治安管理,把社会治安管理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社会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准。为此,历代统治者不仅在各级政府机构中设置了具有治安职能的管理机构,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治安管理法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加强社会的治安管理。但科学意义上的治安学的出现,是随着世界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中国对警察学的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初。当时的清政府一方面组建全国警察机构,引进西方治安管理制度,一方面大量翻译出版西方曾政理论方面的著作。此后,中国学者开始对中外警察学与警政理论进行研究,并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治安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步确定了研究对象;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了公认的专门术语和方法论体系;产生了本学科的代表人物和学术组织;出现了权威性的学术刊物并出版了大量治安学类专著;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等。目前学科体系已发展为具有治安学原理(治安学基础理论)、治安史学。治安法学、治安管理学、比较治安学等分支学科。由上述分支学科共同组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没有提出治安学的概念,但他们通过研究警察科学(PoliceScience)来研究社会治安现象、治安问题和治安对策。因而警察学与治安学在研究对象、方法、范围、领域诸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交叉、重叠,甚至是同一的。即西方警察学的主体部分即是治安学。西方对警察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美国加州的柏克利大学,此后各国学者综合运用政治学、法学、行政学、组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犯罪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军事学、工程学等理论,研究社会治安现象以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途径和方法。西方关于警察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依其演进和发展,大致形成了传统理论(ClassialTheory)、安全维护论(TheTheoryofProtectionofSecurity)、行政管理论(TheTheory-ofManagemet),行为科学论(TheTheoryofBehavioralScience)、生态环境论(TheTheoryofEcology)和社会价值论(TheTheoryofSocialValue)等理论体系。
第二节
治安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一、治安管理的任务
(一)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二)预防、发现、制止违法犯罪活动;
(三)查处治安案件;
(四)预防、查处治安灾害事故;
(五)预防、处置治安事件。
二、治安管理的原则
(一)服从与服务原则;
(二)法治原则;
(三)专门机关管理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四)公开管理与秘密管理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治安管理组织
治安管理组织包括治安管理基层组织和治安管理社会组织。
一、治安管理基层组织
(一)公安派出所;
(二)治安民警队、治安行动队、交通民警队、巡警队、消防队、防暴队等;
(三)治安拘留所、收容教育所、强制戒毒所、安康医院等;
(四)治安检查站;
(五)治安业务科室。
二、治安管理社会组织
(一)治安保卫委员会;
(二)保安服务公司;
(三)单位内部保卫组织。
第二篇:治安管理学
论公安派出所的地位、性质、作用以及主要职责
在我国,公安机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的军警不分到近代专门公安机关的建立,我国的公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公安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我国公安机关派出所的有关问题。
我国的公安机关主要有公安部,作为国务院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国的公安管理工作;各省(直辖市)的公安厅(局),各地市的公安局,各县区的公安分局,县以下设置公安派出所。中国公安机关的职责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打击恐怖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管理交通、消防、危险物品;管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国籍、入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场所和设施;管理集会、游行和示威活动;监督管理公共信息网络的安全监察工作;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公安机关的性质;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执法机关。这一概念道出了公安机关性质的三个方面:即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行政机关和刑事执法机关;公安机关具有武装性质。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因为它表明了公安机关的阶级本质,是公安机关性质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的阶级性,使其成为国家意志的忠实执行者,占据了国家政权的重要地位。国家赋予公安机关以不同于普通行政机关的各种强制手段,以完成公安机关所担负的治安管理的职能,同时也使公安机关成为国家其他行政管理活动的坚强后盾。我国的公安机关不单纯属于行政机关,而是兼有刑事执法职能的行政机关。根据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侦查和执行刑罚的职能,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共同完成惩罚犯罪的任务,因而公安机关又是我国刑事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刑事执法机关。公安机关的武装性质,主要表现为公安机关是武装性质的警察组织,执行武装性质的任务,配备武器装备。
“派出所”本身是一个舶来词,源于日本;本意是派出分支机构的意思,在日语中并不特指警察机关,任何一个国家机构都可以有“派出所”,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派出所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就是我们所说的派出所。我国在1946年成立公安机关公所,1948年改称公安分驻所,1950年改称派出所。它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作战实体。根据1954年颁布的《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第一条规定:“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财产,保障公民权利,市、县公安局可以在辖区内设立公安派出所。”2007年正式实行的《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设区的市公安局根据需要设置公安分局。市、县、自治县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公安派出所。”由此可见,派出所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第二,公安派出所是基层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第三,公安派出所是具有防范、管理、打击、服务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战斗实体。
在我国派出所依照国家治安管理法规和上级公安机关规定的权限行使职权。首先,派出所为公安系统的基层组织,上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市、县、自治县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公安派出所,因此,公安派出所属于上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其次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公安派出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第三,公安派出所不是同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安派出所在同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派出所在业务上受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在政治和财政上同时受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派出所依照国家治安管理法规和上级公安机关规定的权限,其主要任务是:坚决贯彻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犯罪分子作斗争;防、控各种事故的发生,管理社会治安,维护公共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卫国家安全。依地区、社会情况、人口多少等诸因素的不同可分别设立城市派出所、农村派出所、水上派出所、铁路派出所、工矿派出所、治安派出所等。派出所设所长、指导员、户籍民警、内勤民警,有的还设治安民警。派出所的职责概括为:管理户口;向群众宣传法制,组织发动群众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组建治安保卫委员会;发现掌握嫌疑分子,教育改造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预防、制止犯罪活动;管理特种行业,维护公共秩序,预防治安灾害事故等。在工作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使治安行政管理同群众的安全防范密切结合。
根据公安机关组织条例以及人民警察法,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公安派出所的主要职责有:
(一)收集、掌握、报告影响社会稳定和治安大局稳定的情报信息。《公安派出所执法执勤工作规范》中第二十九条规定情报信息的范围包括:
1、社会各界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反应;
2、可能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线索及苗头;
3、敌对组织、邪教、会道门以及其他非法组织活动的情况;
4、预谋实施爆炸、杀人、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的情况;
5、因各类民事纠纷可能铤而走险、制造事端的危险人员情况;
6、其他可能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的情报信息。第三十条规定收集情报信息的方式主要包括:
1、在重点场所、要害部位物建治安耳目、信息员;
2、依靠基层组织、治安积极分子等收集情报信息;
3、通过人口调查、阵地控制等方式听取群众意见;
4、通过接触重点人员了解掌握情报信息。并要求对获取的情报信息应当及时上报,并注意日常积累分析。
(二)根据户口管理法规和规定,管理辖区内的实有人口(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和境外在本辖区居住人员)具体工作是:对公民颁发、查验身份证件;对常住人口,应当做到底数清楚,重点掌握有违法犯罪经历和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身份和现实表现;对暂住人口进行登记、办证,掌握全部暂住人口的身份、暂住理由、户籍所在地等情况;对境外人员应当督促其在法定时间内到公安派出所申报住宿、居留登记,掌握其姓名、国籍、居留事由和居留期限; 根据国家的户口迁移政策,对申请入户的“农转非”人员进行审核、控制,符合入户条件的报上级公安机关审批等;
(三)查破本辖区内各种治安案件和一般刑事案件,协助上级公安机关侦破重大刑事案件;
依法查处治安案件,调解治安纠纷;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违反治安行政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
(四)对辖区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感化、挽救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青少年和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和少教人员;对依法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监外执行和被假释的罪犯进行监督改造,对公安、司法机关确定监视居住的刑事案件被告人依法执行;
(五)对辖区内的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治安开展安全检查监督,依法监督、指导辖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组织、指导单位保卫组织和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在辖区内开展以治保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群防群治工作,预防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六)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特种行业及内部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清查等事项。《公安派出所执法执勤工作规范》第七十七条规定治安检查的基本内容包括:
1、有无营业许可证照及其项目变更情况;
2、房屋建筑的出入口、紧急通道畅通情况,安全指示、警示标志设置情况,防盗设施安装情况;
3、易燃易爆物品存放情况;
4、配备治安保卫、保安人员情况;
5、安全防范规章制度建立落实情况;
6、治安秩序情况;
7、从业人员情况等。
(七)配合消防等有关部门,实施消防监督管理,预防火灾、爆炸、中毒等治安灾害事故;动员组织、指导辖区单位和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建立群访群治组织,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接受群众报警求助,为群众提供服务。
(八)接受群众的报警、求助,为民排忧解难,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我国,派出所在维护国家安定,保卫国家政权,管理社会治安,维护公共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3年2月28日,***在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而派出所则是这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具体执行机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公安机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积极推行警务机制改革,特别是对派出所的改革,壮大派出所的队伍。在未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公安派出所的地位将是任何一个机关都无法取代的,我们相信公安派出所也将会越来越好。
第三篇:治安管理学
治安管理概念: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靠群众,运用行政
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
治安管理的范围: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违禁危险物品管理、户政管
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监督管理、出入境与为国人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
治安管理学:是关于治安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学说,是研究警察力量维护
社会治安秩序的理论、经验、知识、技能的学科体系。
治安管理的职能:1.组织管理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能(概念:主要是指在社会活动中对涉及社会治安问题的人、物、时、信息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管理好社会公共安全事务,防止各种灾害的发生,为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生活创造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功能:维护社会的基本治安秩序;保障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保障生产安全,防止治安灾害事故,维护生产秩序。途径:依法管理(主体、过程、行为、行为的内容都必须合法。)和科学管理。);2.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职能;(通过三条土境内来实现:1通关控制和防范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保护公民合法权益。2.通过及时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和治安灾害事故,保护公民合法权益。3.通过与公民广泛接触、联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3.社会服务职能。
治安管理的任务:1.维护社会治安秩序2.预防、发现和控制各种犯罪活动(只要做
好以下几项:1强化各项治安管理措施,严密社会面的控制2开展对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做好青少年的犯罪预防3加强对社会上监该对象的监督改造工作4加强对群众性治安组织的指导,开展群众性的治安防范工作)3.预防、发现和查处各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治安管理的原则:“服从”原则;“服务”原则;依法行政原则;预防为主,保障安
全的原则;专门机关管理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治安管理权力: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和民警在履行职责时所具有的支配力量,是国家在组织、管理社会治安秩序中运用警察力量的意志表现。
治安管理权力的种类:宣传教育权;监督检查权;治安行政管理权;治安处罚权;
建立治耳目权;使用警械武器权。
治安管理手段:是指治安管理主体为了实现治安管理的目标,达到维护社会治安的目的,依法对社会治安秩序实行控制管理的各种措施和方法的总称。
治安管理手段的特征:权威性、强制性、目的性、预防性、多样性、互补性 治安管理的具体手段:1.治安管理的法律手段(治安管理处罚;治安行政强制措施;
治安管理的其他法律手段和措施)2.治安管理的行政手段(行政指令;行政审批;监督检查;禁止、取缔)3.公安专业手段(治安调查;治安巡逻;守望;堵卡;当场盘问检查)4.治安管理的教育改造措施(治安防范教育;社会帮教;监督改造)
公安派出所概念:是县(市)、区公安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的派出机构,是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
公安派出所的种类:一类是地方公安机关派出所,分为城市、农村、水上、边境。
另一类是专门公安机关的派出所,分为铁路、交通、民航、林业。
公安人口管理的概念:1.人口、家庭与住户。2.户口、户籍与户政3户口管理4人
口基本信息5户政管理学
公安人口管理的制度:1.常住人口登记制度2.暂住人口登记制度3出生登记制度4死亡登记制度5迁出登记制度6迁入登记制度7变更更正登记制度
居民身份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有关居民省份证印制、申领、换领、补领、使用、签发、管理、查验等内容的一系列规范。
公共复杂场所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场所、公共文娱场所、公共游览场所、公共贸易
场所以及集会、游行、示威场所等。
特种行业:全国性特种行业:旅馆业、刻字印章业、旧货业;地方性特种行业:机
动车修理业、出租汽车业、营业性射击场、舞会业、音像放映业、台球室、电子游戏室、饮食业、洗浴按摩业
危险物品是指具有燃烧、爆炸、腐蚀、毒害、放射性能,在生产、储存、销售、运
输、使用过程中,容易引起人身伤亡,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受到损毁的物品。我国列为危险物品的主要有: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爆炸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其他易燃易爆物品。
危险物品的管理方式:1.展开安全防范宣传教育2.严格公共安全行业的审批许可和备案制度3.加强公共安全隐患的监督检查4实行公共安全隐患的综合治理5依法查处安全事故和违法行为6重视公共安全情况的调查研究
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群体或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聚众共同实施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和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并导致事态加剧扩大,必须立即予以处置的突发性事件。
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处置:处置原则:
1、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主管部门
处置的原则;
2、防止矛盾激化的原则;
3、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
4、慎用警力、强制措施、和武器、警械的原则。
群体性治安事件处置步骤和方法:
1、处置预案:处置原则;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组织指挥机构、指挥人员及其职权;任务分工;处置方法;通讯联络;应急措施;纪律作风。
2、现场处置:调动警力,赶赴现场;掌握情况,统一指挥;采取措施,平息事件
3、群体性事件的事后处置
治安灾害事故是指由于违反治安管理法规或安全操作规程,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财
产损失,影响社会安定,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一种灾害性事故。分类:爆炸事故、枪弹事故、中毒事故、放射性事故、公共秩序混乱造成的伤亡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
第四篇:管理学导论答案
1.结合你已有的知识,谈谈学习管理学科的意义。
意义:管理的普遍适用性,它适用于所有的组织类型与规模,所有的管理层次,所有的工作领域
一: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科学进步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没有相应的管理科学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得到推广和有效运用的,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有可能阻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二)学习管理学是提高各级主管人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管理知道总的来讲是来源于经验的,这个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主管人员在亲身的管理实践中获得的,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获得的。主管人员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关键就在于把这两种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管理学的学习正是获得他人的成功经验的最有效、最迅速途径。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必要的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与过去那种完全凭权威、凭直觉和自己摸索出零散经验进行管理方法相比,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
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产生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学习管理学的意义
1.管理的观念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管理的方法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和掌握管理学有助于完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掌握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处理复杂的组织过程,确保现代组织机构和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行。3.任何实践活动本质上都是管理活动,因此管理学可以渗透到各种具体的实践性学科之中。学习和掌握管理学有助于开展解决学科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4.管理学是许多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学习和掌握管理学有助于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实践。
2.社会趋势如何影响管理实践?对于学习管理的人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社会趋势即社会发展趋势,是指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向。不同的社会趋势,即应当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以助于管理实践。当前我们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社会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我们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方式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新世纪的劳动者努力争取自身权益,对此,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尊重他们的意向,不得随意增加他们的工作时间,而法国罢工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消费者消费生活文化的巨大改变,企业经营和市场销售将不能参与型”的经营。此外,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社会趋势。因此,若为管理人员,可以考虑提供一些老龄人服务,开创新的消费方向。总之,随着社会趋势的不同,管理实践活动也会相应得变化。例如在中国内地独生子女一代形成的强势青年文化之下,一个公司的文化会更需主动或被动地朝向内外一致式(即内部管理营销与外部市场规则一致、信息透明化程度提高)、高平文化(即等级制管理风格的高度弱化)、高度员工文化弹性(以适应追求趣味与生活品味的员工文化)。与此同时,政府政策也是一个风向标,在自我管理之前,要以遵守国家政策为主。对于学习管理的我们而言,明确了单单学习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了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变化。同时,通过对以往实例的研究,结合管理理论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由此对社会趋势进行研究,得到适用于管理实践的方法论。
3.论述管理学学科与哲学、经济学学科的关系
联系:经济学是管理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分析方法;管理学对于经济学实用化起着巨大的作用,经济学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管理学为经济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起了桥梁作用;管理学的发展是对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检验
区别: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的不同只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提差异,不是两门学科的根本区别。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表现在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差异,而非研究方法。
经济学--解释问题,解释世界中发生的问题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只解释问题,不解决问题,往往与实践脱节。发现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探索经济规律。
经济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经济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具有稀缺特性的资源的配置问题,企业组织特性常常被忽略。
管理学--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探索如何提高社会运行效益与效果。管理学则研究在一个具体组织内如何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和活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哲学是管理学的思想基础。所有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如:牛顿第一推动力。管理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
区别:哲学——认识问题,解释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世界的本源,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世界发展规律即辩证法。
管理学——解决问题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探索如何提高社会运行效益与效果 管理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的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学科。管理学是研究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问题,研究组织及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学科。经济学讲求社会整体的效率与公平,以提高社会公共福利为宗旨,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甚至可能试图降低某些企业甚至行业的利润率,以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管理学以个别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虽然也要兼顾社会的整体利益,但其重点却是为组织利益服务,为决策提供依据,以提高单个组织竞争力,改善组织业绩。关心如何面对同样的行业结构和宏观环境建立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经济学(经济人)经济人假设简单明了、便了分析,经济学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公理体系和系统的方法、原理和定律。管理学(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4.你认为管理学学科有哪些特点?
理论性:管理学致力于破解管理活动的奥秘,解答管理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构建系统的管理理 论体系。
2.般性(普遍性):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问题的基础理论科学,是各门分支管理学科 的共同基础。
3.综合性(交叉学科):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工学 等学科具有密切联系。
4.实践性(应用学科):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
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5.社会性(社会学科):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
6.历史性(发展学科):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不
了解管理历史和前人的理论总结,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5.论述管理学学科力求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对社会的意义?
解决人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方案。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界的人物是解决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的问题。
6.你认为管理学学科有哪些内容与特点?你对哪些内容有兴趣?为什么?
一、管理学的内容
1、定义: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应用学科 和发展学科。
2、内容:a、研究管理的本质
b、研究管理活动的具体形态:(1)、对管理中人的研究(2)、对管理资源的研究(3)、管理的行为和职能(4)、管理的组织和制度(5)、管理中的若干关系(6)、管理的文化和价值(7)、对管理的评价
c、研究管理的一般规律(1)、管理的人本规律(2)、管理的组织规律(3)、管理过程的循环规律(4)、管理的择优规律(5)、管理的权变规律(6)、管理的反馈规律
d、研究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阶段;(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二、特点:
(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对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过程。(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
(5)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天文地理无所不包。(6)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我对研究管理活动的具体形态和管理一般规律感兴趣。原因:我认为管理学正是成功的途径之一,一个企业,只有做好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管理阶层,才能够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稳定的销售成绩;一个公司,也只有做好管理层的事情,才能够使整体公司得到稳固,获取收益的问题,所以管理层是基础的基础;一个国家,也需要管理,把整个国家管理好,民族才能繁荣昌盛,社会才能够稳定。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和管理息息相关。就从最基本的说起,我们每天都要安排和统筹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娱乐和锻炼的事情,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每一天的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些事情需要管理。我认为掌握了管理活动的具体形态和管理一般规律,能使我更好的运用这些知识到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
7.为什么学习管理学科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管理的真谛源自于实际的经营经验,而且实际经营中的问题,很多无法用有限的书本理论来套用解决,加之当今的理论有相当部分直接照搬西方、日本等发达国家.社会国情、法律制度跟中国大有不同.,掌握理论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一种进修的途径.实际的从业经验才是管理的艺术的基础。
管理学建立于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是运用归纳法建立起的相应理论,而非严谨的演绎方法,降低了其可靠性。这也是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快速迭代更新的原因。任何学科背景的人都可以阐述自己对管理的理解,轻松进入管理学领域。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只有掌握了管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后,才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较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注意关注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8、根据你的理解,管理学学科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分别例举1个方法并展开论述。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研究和学习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根据唯物辩证法,管理学产生于管理的实践活动,是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为此,研究和学习管理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管理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并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便管理实践上升为理论。在学习和研究中还认识到一些现象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切事物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还必须运用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重视管理学的历史,考察它的过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不能固定不变地看待组织及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学学科有哪些研究方法(例举2个方法展开论述)。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就是对事物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即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和预测性等特点,不追求精确的结论,而只是了解问题之所在,得出感性认识。
2.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
本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检验、解释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不仅探索事物发展的趋势性规律,而且要明确其程度的问题,或者不同事物之间量的相互关系(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而获得精确的理性认识。管理学学科可采用哪些学习方法(例举2个方法展开论述)。
1、系统分析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对象的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图表列示法:把有关的基本概念、线索或问题等,按其内外部的相应关系和联系,将之概括转换为相应的图表,使之能直观化、形象化和系列化。
3、比较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探索它们之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9、结合专业特点,为了成为管理类专业的合格大学毕业生,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
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
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沟通能力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 良主观条件。
组织能力是指组织人们去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它是领导者成功有效地完成心理特征。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关于学习过程的知识、信念以及学习过程的监视和控制。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自我意识的性质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功能。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指学生运用科学和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1.学习能力 2.信息素养 3.实践能力 4.创新能力 5.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6.心理素质 7.国际化视野
造就全面管理者,而非职能部门的专家 面向实际、注重一般管理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应用性、综合化课程 强调多元化,鼓励创新
10、谈谈你最期望从事的职业及职业发展规划,想一想为什么选择管理类专业学习?管理学学科与你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关系?你想如何学习。
我的目标是进入外企,成为一名管理人员。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
2、管理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管理科学发展较晚,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职业市场广阔。要在中国发展企业,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这就要求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和环境动态适应相结合。因此,受中国市场吸引进入的大批外资企业都面临 着本土化改造的任务。这就为准备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自己兴趣,家人寄托。
学习,工作
(1)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2)在工作中积极与直接上司沟通、加深了解;利用校友众多的优势,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经常和他们接触、交流 3.实践锻炼方法
(1)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思考问题,正常工作。在大而嘈杂的办公室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
(2)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6-8小时,每周锻炼三次以上。(3)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不论身份贵贱和亲疏程度。
11根据你未来就业打算谈谈你如何合理地安排大学学习规划。
我的规划是: 1.不论处在什么年级段,都要认真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这点无须赘述且至关重要。2.在假期时(暑假、寒假、十一等),把握机会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用于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周末,一如既往地参加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适当参加企业和机关的实习活动,提高实战能力。3.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好好学习英语,努力在大学毕业时考出大学英语六级,有机会就要学习商务英语,考雅思托福等。4.继续听有意义的讲座。一些成功的学长学姐,一些有名望的人带来的讲座,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博读精读结合,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素养。5.在平时的社团工作中,努力提高以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稳重求变的创新能力、效率意识、执行力、领悟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反思等。6.通过一些人文的熏陶,进一步培养以下素养:感恩、欣赏、胆大心细、耐心、包容等。
7、坚持每天锻炼半小时,每天休息6—8小时,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12、结合你已有的知识,谈谈学习管理学科的意义,找出一个运用管理学科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例子。
1.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这一点,已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还有人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19世纪时经济学家特别受欢迎,而20世纪40年代以后,却是管理人才的天下了。这些都表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很大的作用。
2、学习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判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管理者的管理成果。通过实践可验证管理是否有效,因此,实践是培养管理者的重要一环。而学习、研究管理学也是培养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并可缩短或加速管理者的成长过程。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使你开拓视野,跟上时代;一个企业,领导带头认真学习、扎扎实实地学习,并且带动群众学习,企业就能创新——创造一个朝气蓬勃的企业。目前我国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是缺乏的。因此,学习、研究管理学,培养高质量的管理者成为当务之急。3.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
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不久就会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可以预测,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第五篇:教育管理学导论
本书围绕教育管理学中的一些最为基础的问题,主要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关联、研究的方法论、研究的典型方式、理论进展及发展趋向等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讨论。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论述系统,力图将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置于全球化这个背景中予以讨论,旨在借鉴国外教育管理学探索的既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我国教育管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在他的一个学术视频上看到过本章,他谈的标题: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书上的第一章和视频上的内容大体吻合。本章旨在阐明: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的社会科学。1.1教育管理特殊矛盾性说及其矛盾,一,对毛泽东的《矛盾论》的深入分析,进行再认识;二,教育管理学不能仅仅以效率、效益为追求,指出特殊矛盾性的片面性。1.2教育管理问题说及其问题,问题有三:(1)研究如何界定和理解‚教育管理问题‛;(2)似乎存在将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过度泛化的缺陷;(3)教育管理问题说具有无法克服的‚技术性‛倾向。1.3教育管理现象规律说及其争论,对于争论,有这样几点:(1)这是一种由演绎语意界说派生而出的定义;(2)存在某些逻辑学与语义学方面的问题,其定义项‚属‛的选择不当,外延过宽;(3)将现象与本质并列作为研究对象不合适;(4)教育管理现象纷繁复杂,教育管理学无法研究所有的教育管理现象,只能研究部分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规律说的主要表现:(1)都宣称揭示规律;(2)都用二元的视角来透析教育管理现象,即把现象区分为表象和本质;(3)在预设了‚事实与价值‛分立的基础上,强调研究事实,用事实反价值,用事实研究反价值规范研究;(4)对教育管理现象采取一种简化和纯粹理想化的思维方式;(5)都异口同声地标榜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1.4教育管理现象的属性分析,黄兆龙先生认为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孙绵涛教授主张共性和个性;陈孝彬教授和吴志宏教授分别对特殊性进行了概括。张新平教授认为对于教育管理现象的认识,既不能满足于过于抽象的哲学分析,也不能停滞于过于具体的特征列举。探究教育管理现象,至关重要的是要确立一种‚中观‛的视野以及整体的联系的态度。1.5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理解性和批判性及其关系,关于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分物质实在性和精神实在性。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之所以不同于我们所说的纯粹客观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教育管理现象的人为性。与自然现象的实在性相比,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也许还表现在更容易为人们直观感知等方面。科学的教育管理学包括:(1)由于教育管理现象实在性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因而相应地可有侧重其一般性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侧重其特殊性的人类学实地研究。(2)在教育管理现象一般性问题上,由于存在重客观分析和重精神建构、演绎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因而可相应地开展侧重其客观方面的实证研究和侧重其精神方面的思辨研究。张新平教授在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实在性时所倡导的科学研究,与在逻辑实证主义等思想限定下的科学研究不是一回事。研究教育管理实在性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涵盖了原有科学研究的大科学研究,这种科学研究不仅重视普遍性问题,也重视个别性问题;不仅重视探讨有形的物质问题,也探讨无形的精神问题。这些研究由于都是基于实在性的研究,因而都是科学研究。关于教育管理现象的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个体基于其个人整体性的社会背景、社会经验、社会阅历、人生信念、生存期望、发展需要等而生成的看待教育管理现象的个体主动性。教育管理现象只有在与个体产生关联后才有意义,也只有在与个体发生关系后才存在。关系个体的发展需要和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关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领导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改变和解决个体的需要和观念问题。从教育管理现象的理解性层面看,教育管理学不仅要从管理的角度来探究教育管理问题,而且甚至更多地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管理问题。关于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批判性严格地说是指教育管理现象的可批判性。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是由教育管理现象的否定性决定的。否定性是教育管理现象本身所固有的而非外力添加的一个特性。误解:(1)将批判完全等同于摧毁;(2)将批判完全等同于情绪化的抵制和拒斥。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不仅赋予了人们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向人们的创新意识、批判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性、理解性、批判性是教育管理现象的三种属性,而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管理现象布雷岑卡的‚三型说‛,实际上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事实与价值、规范并不是分离的,也不是能用分离的眼光认识的了的。1.6教育管理学的新构想:大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要从根本上防止这种‚片面性深刻‛,而教育管理现象的‚三性‛观大致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探究的立足点和分析框架。‚大教育管理学‛不同于传统教育管理学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所秉持的‚科学观‛较之以往任何时候的教育管理学都更加综合,更具包容性。这种新型的教育管理学能够也更善于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汲取营养,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从未有的崭新综合水平。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种‚大教育管理学‛在科学观上较之以往的教育管理学,势必出现5种变化。‚大教育管理学‛在批判反思传统教育管理学的过程中,不再视描述、解释为根本任务,也不视预测、控制为教育管理学的核心追求,而是以一种整合的视野来重新理解和定位自己的使命。这种使命表现在研究任务和实践活动上。第二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与关联 2.1关于教育管理学性质的不同认识及其简要评论 观点之一: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不同看法:(1)研究的视野要进一步拓宽,论证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2)要弄清教育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系统深入地研究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办学治校实践,由此入手来认识、思考和构建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和体系,而不是一味地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来组建教育管理学。(3)将教育管理学划归教育学科之列,并未真正指明其性质。观点之二:教育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一方面,确实具有较充分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正如说教育管理学是一门教育学科存在缺陷一样,主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管理学科的观点并未从跟不上回答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为何这一问题。观点之三:教育管理学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的说法虽然能帮助研究者暂时摆脱在某个确定的学科领域做出明确选择的烦恼,甚至有可能推动人们从科际整合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但是,它也可能导致研究者停留于这些不同学科的表面而不愿深入下去,甚至迷失方向,从而从根本上忘却追问学科性质这一敏感而重要的问题。观点之四:教育管理学属于应用科学、实践科学。黄崴、安文铸、孙绵涛、萨乔万尼等都有理由反对。观点之五: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一方面,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管理学具有综合性特点,由此,教育管理学就不能简单地被置于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中。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教育管理学的综合性并不是其根本属性,而只是其中的某一特性。2.2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由有两点:一是基于历史的根据,二是源于现实的需要。先从国内外的历史谈教育管理学与社会学的渊源,然后谈社会学的发展。再从社会学的角度,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1)1951年至1975年前后,教育管理学开始大踏步地迈向以逻辑实证论、逻辑经验论为理论基石的社会科学阶段。(2)1976年至1990年前后,教育管理学在观点纷呈的社会科学研究背景下开始走向范式多元阶段。(3)自1991年前后开始到现在,教育管理学在走向开放、温和、综合的社会科学的影响下,进入了一个创建新型的‚大教育管理学‛阶段。考察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从中的出了五个结论。2.3教育管理学的关联,通过分析整理,我国大陆研究者经常提及的学科有25门,我国台湾学者论及的学科有9门,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学家所讨论的相关学科有13门。我国教育管理学及其研究还相当封闭:一是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者至今仍然主要来自教育学领域,具有其他学科训练背景的高学历人员进入教育管理学领域的渠道尚不畅通;二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性教育管理学学术年会很少有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参与,教育管理研究似乎还是在重复着‚往日的故事‛。
第三章 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3.1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内涵和根本问题,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与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并列,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教育管理学方法论。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与教育管理工作方法论事实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相通和联系的一面,又表现出差异和不同。3.2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研究的现状与缺陷,我国理论界对方法论的关注和讨论,对陈孝彬教授、黄云龙教授、安文铸教授、史根东、张新平教授、李保强教授、贺乐凡教授、孙绵涛教授的观点进行呈现和分析。叶澜教授指出:人们简单化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直接构成教育研究方法论,而且是唯一的。这一观念,使当时我国的研究人员不可能产生有关‘方法论’的问题意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陈大超教授将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把主观信仰当成客观真理;二是把辩证法作为思维定势的简单理解和刻板应用;三是简单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用以解释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演进。教育管理研究要突破长期以来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毫无疑问,方法论的创新已成为一个重要选择。3.3学校组织观及其隐喻,逐个分析了‚学校是工厂‛、‚学校是家庭‛、‚学校是戏院‛、‚学校是官僚机构‛、‚学校是政治斗争的场所‛、‚学校是社会-生态系统‛、‚学校是松散连接的体系‛、‚学校是人类的发明‛。3.4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价值伦理取向,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界定:只能是指那些在大学、学院或者教育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科的教学、科研的专业人员。教育研究者在研究立场上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1)在代表谁的利益问题上;(2)在价值伦理取向上。不过,教育管理研究并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纯粹偶发的随机性行为,相反,它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则的受多种力量综合影响的多向度的社会建构过程。
第四章 教育管理研究的典型方式 4.1教育管理研究的思辨研究方式,思辨研究是哲学认识的一种基本方式。进而论述‚思辨‛,然后论述思辨研究,它是一种充分体现思辨特性的研究类型。从历史的角度看,思辨研究不仅比教育管理学的实证研究和实地研究出现得更早,而且甚至可以说,正是思辨研究催发了教育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了教育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思辨研究之所以能在教育管理学中长期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思辨研究方式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矛盾思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具体与抽象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的方法。这五种方法是思辨研究最常采用的方法。教育管理研究中的思辨研究方法是一种强调运用这五种方法,通过概念操作、抽象推理和逻辑论证来获得结论、认识事物和揭示本质的研究类型,具有沉思、重思和否思等引人注目的特征。思辨研究方法本身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研究者有可能陷入自我思辨和‚独白‛的泥潭,有可能因孤芳自赏于自身经验而成为‚井中之蛙‛。4.2教育管理研究的实证研究方式,作为实证研究哲学基础的实证主义自其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从第一代经典实证主义到第二代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第三代操作性实证主义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奠基在这种哲学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在理论主旨、研究假设和规范等方面,也随之出现了调整和修正。实证主义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法国哲学家孔德是这一时期实证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作为实证主义第二代的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末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培育成功的。它一方面接受了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另一方面又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这主要体现在:(1)进一步彰显了证实原则。(2)强调逻辑证实和间接证实。(3)力图建立一套理想的人工语言,从而实现统一科学之目的。实证主义的第三代操作性实证主义主要是在美国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实证主义,也称实用性的实证主义。我国有研究者曾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原则概况为八个方面。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卓越贡献表现在,它为教育管理学搭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实证研究的理论标准和体系。主要包括:(1)在理论的定义和功能上,实证研究坚持理论既不是价值论也不是常识,而是‚一组相关联的概念、假定和通则,它们有系统地描述和解释教育组织行为上的规律。此外,假设可得自理论,以预测这些概念在此体系中进一步的关系‚。(2)在理论的构成要素上,实证研究坚守理论主要是由概念和构念以及假定和通则等要素组成的。(3)在理论的优劣判定标准上,作为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指引的费格尔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提出的五大标准,成为教育管理学中实证研究的核心尺度。(4)在理论的特征上,教育管理学家伊沃斯和拉姆斯基认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证研究及其理论具有三个基本特点。(5)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取向的美国教育管理学家希尔韦倾向于认为,‚理论在许多方面和实际是有关的,理论补充了每一个行政人员的习而不察的理论,并提供了共同的语言,使专业人员能互相沟通,相互学习。最后,理论若和实际导向的演绎研究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技术,以解决行政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实证研究的劣势在于:(1)忽视了个体存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2)机械地僵化地分离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3)过分渲染和突出通用性知识的重要性;(4)仅仅有限地研究那些能够科学地予以研究的问题。4.3教育管理研究的实地研究方式,与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方式不同,实地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脚踏实地‛,它高度关注和力求回答的不是所谓的纯理论问题和科学性问题,而是力图对现实中的管理行为和实践问题予以理性的反思和阐述。实地研究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离开自己熟悉、习惯和珍视的教学科研场域,较长时段地‚沉入‛到相对陌生的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去,采用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等获取资料的方法,系统详尽地描述、理解乃至批判和反思研究对象的物理及精神特征、思想信念与行动逻辑的相对松散的研究方式体系。实地研究与民族志、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质化研究方法的关系:(1)教育管理学中的民族志是在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研究的应然叙事、精致的量化分析和铺天盖地的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研究方式,它旨在如实描述和分析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教育管理现象,并试图从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角度对研究现象做出整体性的解释。(2)教育管理学中的行动研究是在试图消解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实践的二元分离症结,并承认教育管理实际工作者是合法的研究者和反思的管理者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研究方式。(3)教育管理学中的叙事研究是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中生长起来的一种社会研究方式,它尤其钟爱以故事讲述、口述、书信、日记、访谈、自传和传记的形式来贴近和理解有关领导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实践。实地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优势:(1)实地研究重视研究者亲临‚实地‛考察,重视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往对话来获取研究资料。(2)实地研究十分重视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研究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地研究者应将个人的风格与个性浸染于实地研究之中。(3)实地研究重视从整体的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4)实地研究强调从过程的和建构的视角来观照和阐释事件及其意义。(5)实地研究有利于将研究的重点从注重构建理论体系和形成严密科学,转移到注重探究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来。对关于实地研究的代表性、关于实地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关于实地研究中的理论提升进行简要讨论。
第五章 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进展及发展趋势 论文、著作或教材中原本应该直接讨论的‚教育管理学理论‛问题,经常被一些上位学科的论题所替换。第一部涉及教育管理学理论的著作,即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格雷基和坎贝宁共同主编的《教育管理行为》,在1957年正式出版了。澳大利亚的两位著名教育管理学家伊沃斯和拉科姆斯基指出,教育管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仅发展势头迅猛,而且取得了实质性进步。5.1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进展,教育管理科学论:早期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当代著名教育管理学家哈尔平、格林菲斯、坎贝尔和盖茨尔斯等人,后期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管理学家希尔韦、霍伊和米格尔等人。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的三项基本规定:(1)科学理论应是由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可观察的客观主张构成的有机体系。(2)所有主张都可以通过经验加以检验。(3)所有重要的理论术语都应赋予经验性定义,要给予可供操作的界定。教育管理主管论:加拿大著名教育管理学家格林菲德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教育管理主观论的理论要点可概括为:(1)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管理的重要要素;(2)所有观察都与特定的理论连结在一起,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观察;(3)理论研究的任务并不在于形成几个‚中看不中用‛的简单律则和原则,而在于努力理解并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组织管理现象可以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释;(4)必须彻底摒弃教育管理科学论所主张的教育管理本身可以为科学所控制的狭隘观念,教育管理学不是为了更强有力的控制和操纵,而是赋予人们一种更深刻的洞察;(5)就探索教育管理世界而言,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较之科学的认识方式更为妥恰和有效。教育管理价值论: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客座教授、当代著名的管理和领导哲学家霍基金森是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创立者和发言人。教育管理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管理是行动科学,它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科学;(2)支配管理行为及管理世界的观念是原价值;(3)管理行为领域是由文化的、亚文化的、立法的、群体的及个人的五种不同层次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功能组成的整体;(4)价值思考中的典型错误是逻辑范畴的错误,或者说是逻辑分类错误;(5)价值是复杂的,存在四种不同的类型或范式;(6)逻辑实证主义的失误不仅表现为将价值排斥在科学认识的对象之外,同时也表现为将不同的价值类型归结为单一的情感或情绪;(7)将价值范式运用于组织管理生活,特别是行政管理者的时候,便将形成野心家、政治家、技术专家和诗人四种重要的管理者‚原型‛;(8)价值冲突普遍存在于组织管理生活之中,更具体地说,既存在于范式之中的等级层次之间,又存在于等级层次之内;(9)管理者必须重视价值审查。教育管理批判论:中心思想概括为:(1)教育管理学应是一门关注人间正义、道义、平等和公平的道德科学;(2)教育管理学是由经验的、诠释的和批判的三个向度构成的一个整体(3)教育管理批判论非常重视将教育管理问题置于更为宽广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加以分析;(4)教育管理批判论很重视从隐喻的角度研究管理,并提出了文学模式和文学批评家的隐喻;(5)教育管理批判论十分重视学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重建。教育管理整合论:其基本观点:(1)根本旨趣是试图建立一门新型的管理科学;(2)本质上是一种‚信念之网‛,是最具整合性的‚球形理论‛当中的一部分;(3)要求发展一种有关教育管理的后实证科学;(4)重视运用自然科学的成就来理解人的主观性;(5)倡导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统一,强调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建立一种更富成效的关系。5.2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趋势之一:从单一简化走向多元综合。格林菲斯提出的策略由四部分构成:(1)针对某个问题选取最恰当的理论;(2)运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理论来探究某一问题;(3)将不同的理论综合起来,以便探讨某一问题;(4)用‚复杂性理论‛这把‚大伞‛将所有理论整合起来。趋势之二:从以‚管‛为中心走向以‚理‛为中心。以‚管‛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强调征服,(2)分而治之,(3)操纵,(4)文化侵犯。‚对话文化行动理论‛的基本特征:(1)合作,(2)为解放而团结,(3)组织,(4)文化合成。趋势之三:从物化、被动、孤立、惟利是图的人走向现实的关系的互主体性的人。坚信人是现实的、关系的和互主体性的信条,将成为21世纪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核心。趋势之四:从描述解释走向批判反思。在我国,教育管理学长期以来被按照一种纯粹应用性与技术性的标准来建设。事实上,教育管理学理论不仅应告诉人们怎样做才更有效率,而且应启迪人们进一步追问这样做的根本理由,并对其合法性给予批判反思。教育管理学知识类型起码存在两种基本形式:(1)有关教育管理现象、行为本身的知识;(2)通过批判反思形成的关于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产生、发展的方式、前提、根据、尺度和标准等的系统知识。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批判反思取向,从本质上说是由教育管理现象所具有的‚三性‛决定的。趋势之五:从效率理性走向价值伦理。霍基金森论述了管理学理论必须重视价值研究的三点理由:(1)管理者开展价值研究可以获得自我的知识,加深对自我的理解;(2)可以加深对下属的了解,增强移情、同情与怜悯,更多地认同并接受人性的消极面;(3)只有掌握价值理论的知识,管理者才可能在解决组织和社会中的对抗、冲突和不合作等问题上有所作为。但就价值伦理的学术研究而言,教育管理学理论急需探讨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1)微观层面的管理者及其行为的价值伦理研究;(2)中观层面的教育组织管理的价值伦理研究;(3)宏观层面的涉及整个国家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的价值伦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