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构建一本三化社会管理体系
创新构建“一本三化”社会管理体系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郭有明
2012年第8期 ——领导专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我们紧紧抓住试点重大机遇,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工作格局,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社会管理“一本三化”新体系,探索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具有宜昌特色的新路子。宜昌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二位,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行列。
一、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构建“一本三化”新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我们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贯穿社会管理创新全过程,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关键所在,把信息化支撑作为重要手段,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实现机制对接、互动互促、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初步实现“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
一是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细化延伸社会服务管理基本单元,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推动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在城市网格上聚集整合,创新社会管理基础平台。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把城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在整合录用综治、公安、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现有基层力量的基础上,缺额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将1110名网管员作为基层社会工作者,统一培训,统一管理,负责公安、综治、人社、民政、计生、城管、食品安全七项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大力发展志愿者和各类社会组织,推动居民及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网格管理。城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人、房、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社会服务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全方位、动态式、便捷高效服务格局全面形成。
二是以信息化为支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全面推进以网格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管理服务信息数字化,建设“数字网格”和“电子地图”,构建全市统一、动态更新、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具体包括人口、房屋两大基础信息系统和综合服务管理、专业服务管理两大应用系统。人口基础信息系统涵盖自然人和法人,内容包括公安、民政、计生、医疗、社保等各个方面,全面动态、开放共享,实现了人口底数清、情况明。房屋基础信息系统涵盖产权房、非产权房和城市部件,人房关联,归属明确。紧紧依托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和房屋基础信息系统,进一步探索形成了社区、网格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和专业服务管理系统。通过着力构建以两大基础系统和两大应用系统为依托、开放兼容共享式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为相关各方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动态、推进服务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提供及时准确、实时动态、方便科学的信息支撑。
三是以全程化服务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把社会服务贯穿于常住人口的生命周期和流动人口的生活周期全过程,以人口信息流为指令,及时了解群众诉求,积极主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新生儿童一出生,医院就将相关初始信息发送到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公安、计生、卫生、教育等及时跟进,一个新的社会成员信息体系随之开始形成,终身管理服务由此开始。一个外来人口进入宜昌,通过社区网格、公安、计生、人社等多种渠道,建立形成外来人口相关信息,相关部门迅速跟进,全程化管理服务。
二、整体联动融合,着力营造齐抓共管新局面
社会管理创新难点在联动,关键在融合。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既注重利用行政手段,强力整合各方面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又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由行政整合向自动融合转变,形成了各级各有关方面联动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是融合信息资源,实现综合集成。突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各系统有效对接,实现信息互联共通、综合集成。建立“网格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网格与部门相结合”的信息采集制度和“一方采集、多方响应”的关联比对制度,推进网格管理信息与职能部门信息融合。网格管理员每天深入社区网格动态采集人口、房屋,特别是新生人口、流入人口基本信息。职能部门按照工作职能和流程采集相关专业信息。网格采集的信息首先交换到公安警综平台,与公安系统全国人口库进行基础性关联比对,从而形成准确的、以身份证号为唯一代码的人口基本信息。然后再通过共享交换平台,将人口基本信息与公安、人社、房管等部门专业信息进行综合性关联比对,集成包括13大类119个子项的综合信息,全部进入互联共享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通过技术攻关,突破各专业系统对接技术难题,推动部门专业系统与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全社会信息协同融合。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只需键入公民身份证号,其职业、住址、家庭、劳动保障、社会关系等信息立即全面显示,为相关方面社会服务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动态的基础信息支撑。在今年城区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用日常工作力量,通过社会管理信息平台,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过去成立专班、需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的60万选民登记工作。公安部门通过人口信息关联比对,今年发现并抓获在逃人员87人,人社部门依法纠正143例死亡人员仍领取社会养老金的问题。
二是整合工作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引导推动各级各职能部门整合基层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与街道、社区、网格工作力量融合,加强基层基础力量,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创新街办社区体制设置,街道综合设置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网格管理中心“三个中心”,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综治信访维稳站、网格管理站“三个站”,建设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志愿者“三支队伍”,街办社区实现从过去的多科室体制向综合整合、多位一体的“三个三”基层服务管理新体制转变,体制设置更加科学,服务群众更加便捷高效。大力推进职能部门、网格管理员、社会力量融合,初步形成了各职能部门、1110个网格管理员、10.8万志愿者、力量层层倍增的服务管理新格局,基层基础力量显著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延伸。
三是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一对接两跟进”,推动各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再造工作流程,主动对接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人口信息变动为轴心,跟进服务、跟进管理,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协调配合、良性互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与社会管理创新融合,自主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推动矛盾联动化解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技术平台和工作方法创新,各类社会矛盾实现由过去多层次逐级化解转变为社区、街道、部门“扁平式”联动操作,流程不断优化,环节大大减少,2011年城区社会矛盾化解率达到93.8%,其中97.8%的社会矛盾直接在社区有效化解,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目标。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接,充分利用全市网格化社会管理中心和1110名网格管理员队伍,加强基层监管力量,优化工作流程,探索推进食品安全网格化、扁平化、社会化监管,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从部门管理向综合管理、从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推进消防部门与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接,充分利用“数字网格”,在火警处置中实现快速精准定位事发地点、快速拟制救援最佳线路、全面掌握周边情况、全面掌握人员详细信息,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全程管理服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树立“服务越到位、管理越好办”的理念,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基础和信息化平台支撑,在服务中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贯穿常住人口生命周期和流动人口居住周期,实现人口情况不断变动,社会管理服务及时有效跟进,使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成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过程,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全省市州首位。
一是全程便捷服务。积极探索“双代服务”,社区为职能部门代理事务,为群众代办事宜。职能部门前移服务窗口,扩大基层代办事项,目前我市生育服务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老年人优待证、居住证、出入境首次预申请等十多项已经全部延伸到社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居住证制度,50万流动人口和本地市民一样,在子女入学、计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同等享受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流动人口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大力推进网上服务,通过QQ群、电子邮箱等多种方式开辟“全天候、零距离”服务空间,城区社区“网上警务室”全部上线运行。设立宜昌家政便民服务信息中心,通过电话服务呼叫中心和家政便民服务网,连接1500多个组织和企业,为群众提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400多项服务。普遍推行社区错时服务,通过延时值班和节假日预约,更好地方便人民群众。
二是全程精细服务。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项目,培育服务主体,推进精细服务、特色服务,全市涌现出服务老年人群体的“银手杖”工程、服务生活困难家庭的“爱心超市”、服务困难家庭子女的“志·能激发、就业培训”工程、服务农民工子女的“爱心小课桌”等一批特色服务品牌。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大力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帮扶安置工程、吸毒人员管控关爱工程、精神病人救治康复工程、留守儿童亲情关爱工程、空巢老人孝亲服务工程等,创新重点人群服务模式,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全程监察服务。建立社会管理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实行“痕迹”管理。运用电子监察系统“红灯预警机制”,对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单位进行直接监督,全过程记录各级各部门服务流程和服务质效。对网格员日常工作进行GPS定位考核,对职能部门工作实行电子监察。社会管理服务流程图对不同工作预先设计相关完成时限,从服务指令下达开始,管理系统逐步记录每个执行环节的工作“痕迹”、服务对象相关评价,工作部署与跟踪督办同步进行,部门考核、干部评价以日常工作“痕迹”为依据,考核评价更加客观真实,各项社会管理服务全面扎实有效推进。
第二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突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宁夏实际,总结既有的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提升我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水平。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贯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过程。突出抓好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运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要解决好100余万扶贫对象的脱贫致富问题,实施好35万贫困群众的生态移民攻坚计划,同时还要重视解决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眼前的具体事情抓起,从最突出的、最紧迫的问题抓起,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解决。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处置方式和处理结果赢得群众的信任,防止矛盾升级、激化、转化。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对群众反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立即办理,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做出安排,让群众理解,对于群众不合理的诉求,要耐心地做好解释、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大力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依法清权确权,实行阳光作业,公开办事项目、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抓好重点难点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突出抓好以下重点难点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诚信教育,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上来。始终坚持党管媒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实现新闻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相协调。
第三篇:北京市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框架
北京市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框架
2012-09-26 09:09:04 中国信息化【大】【中】【小】 评论:[0] 条
如何让智能交通诱导系统成功帮助行驶中的车辆了解路面信息,在突发情况面前能够做出及时预警和判断,成为北京市交通委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届时,物联网技术的大规模部署也将成为技术领域的又一应用实例。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北京市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2004年,东城区实施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办法。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在东城、朝阳、顺义开展以网格化为重点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西城、海淀、密云等区县也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试点工作。2012年,北京市不少城区的“万米单元网格”开始全面升级,其中,东城区城市管理中心变成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从区、街道一直到社区和网格,建立了四级管理体系。
在推进全市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各区县制订出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完成划分网格、明确网格功能、搭建工作平台、确定工作力量等项工作任务,构建起全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框架。
管理升级
在网格化管理的进程中,东城区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的北京市东城区被划分为589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网格消防员等7名管理人员。这样的模式被称为东城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
据了解,东城区是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的35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之一。网格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了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降低了群众上访数量,更加有效地防止了群体事件的发生,因而不仅被中央政法委等部门所赞赏,更引起了很多城市极大的学习兴趣。
东城是北京市最核心的城区,辖区内有故宫、天安门、北京市政府、各大中央部委等重要场所,相较于中国任何其他城区,可以称得上是维稳压力最大的一个,也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的要害所在。在全区589个网格中,每个网格配备了7类人员,包括网格管理员、网格警员、网格助理员、网格督导员、网格支部书记、网格司法人员、网格消防人员,7种力量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网格内了解社情民意、维护治安秩序、环境监督整治、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和服务群众等职责,同时开展好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等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此外,通州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将区内每个社区、村都划分成2至8个网格,年底前逐步实现对全区的无缝隙、精细化管理,公安、城管、工商、市政市容、消防、卫生、文化等多个部门工作将逐一整合到网格中。
记者了解到,按照部署,通州网格划分以社区、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充分考虑辖区自然条件,本着方便群众、易于管理的原则,以道路、街巷及其他易于辨认识别的标识为边界进行划分,将社区、村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社区、村划分成2至8个网格,公共区域也要划入相应网格,实现无缝衔接和全面覆盖。这些网格将覆盖通州全区,全区网格总量控制在2500个以内,为保持完整,空间设施不跨网格,所有网格将无缝对接、任务相当。各部门将在完成网格划分的基础上,绘制辖区网格地形图,以便对接信息地理系统。同时,通州区将建立三级平台、四级服务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即在区、街镇、社区三个层面搭建信息平台,在区、街镇、社区、网格四个层面开展服务,形成一网多纲若干格的立体工作架构。并逐步将公安、城管、工商、市政市容、消防、司法、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充实、整合到网格中,推动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力量集合。
维稳效应
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朝阳区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已经启动,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流程再造、业务集成与合作治理方式建立的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系统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朝阳区在多年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上技术提升和业务扩展的产物,是提升朝阳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朝阳区在社会服务管理专业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建立独立的监督机制,对各类数据实行实时的量化统计、量化分析,实现空间管理的网格化。该系统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政府与社区、单位、市民的合作,政府与院校、企业的合作,政府与其他国内国际机构的合作,实现责任主体的多元化,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形成了全体社区居民和全体社区单位共同参与为基础的,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合作治理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包括十个模块,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经济动态、法律司法和党建工作,十个模块,总共3452个细类。
系统分析网格化管理方式可以看到,维稳成为网格北京管理方式下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这一角度来说,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工具,保障安全是重中之重。面对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立交桥地区积水严重,许多车辆浸泡在水中无法行驶的情况,交通领域的维稳需求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虽然没有明确将其列入到网格管理的范围内,但其对维稳的需求与网格北京的维稳效应相吻合,同时也成为城市管理中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工程。
如何让智能交通诱导系统成功帮助行驶中的车辆了解路面信息,在突发情况面前能够做出及时预警和判断,成为北京市交通委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届时,物联网技术的大规模部署也将成为技术领域的又一应用实例。
北京市交通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树森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中,一是要尽快完成对既有积水点监测设备和数据传输链路的检测,确保既有数据传输准确、稳定。二是要立即组织相关力量,研究在城市下凹式立交桥安装积水监测设备,并开发综合分析平台的工作方案,并以最快速度拿出初步的工作方案。三是要尽快对积水监测系统进行必要的改进,并率先选定试点区域进行积水监测系统以及交通诱导显示系统安装,以便该系统的全部投入使用。四是在京港澳高速选择深槽路段进行积水监测系统以及交通诱导显示系统试点安装,并尽快投入使用。五是加快进行城市道路调头阀的改造建设,并加快投入使用。支持配合市公安交管局、市首发集团做好城市道路施工工作。同时,按特事特办的原则,加快推进安装积滞水监测系统及交通诱导显示系统。
这样的做法不仅巩固了维稳管理的需求,同时还能增强网格化管理中对应急管理、社会服务等模块的效应。在这样不断强化的综合治理下,北京市的城市管理进程将以更安全、更稳健的形式平稳发展。
第四篇: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党建在区域、行业界限上有所打破,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尚未完全突破,尤其是在涉及单位利益关系时,城乡党组织联建工作常常难以有效推动,普遍存在“联”而不紧、“联”而不顺、“联”而不宽的问题,特别是在共享人才资源、服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方面往往难以实现有效联动。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县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探索构建覆盖各行各业的“党组织+各类代表+中心户+合心组”的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并以争创“五面红旗”、争当“五类先锋”为抓手,以“五评积分、五星管理”机制为保障,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争上党建工作状元榜”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基层党组织“五有”和党员队伍“五自”的目标,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明显,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
一、创新方式“建网”:党组织+各类代表+中心户+合心组 有效整合辖区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妇女代表、团员代表、纪检监察员、村民代表、居民代表、职工代表、员工代表、行业协会代表等各级各类代表资源,由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联系各党(工)委,各党(工)委班子成员分别联系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新社会组织等各级党组织,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辖区内各级各类代表,每位代表重点联系辖区内的5—10户(名)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群众信任度高的骨干党员,骨干党员分别联系由5—10户(名)党员群众组成的各类“合心组”,从而构建起覆盖各行各业的“党组织+各类代表+中心户+合心组”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变过去的“各自为政”为“网格联动”,畅通群众信息反馈网络,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经常化,使“合心组”成为“党群共建的平台”、“学习服务的窗口”、“联系群众的场所”、“凝聚党员的阵地”,充分发挥“小区域、大党建”的作用。
二、主题实践“活网”:五面红旗+五类先锋+党建“状元榜” 按照“五好”、“五带头”的目标要求,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推行以“五有”(即班子有力、队伍有为、机制有效、工作有绩、群众有情)、“五自”(即学习自主、发展自谋、服务自觉、守法自律、品德自修)为标准的“五面红旗”、“五类先锋”创建活动。实行考评积分争创“红旗党组织”、争当“先锋党员”、争上“状元榜”,形成用实绩树先进、评优秀的价值导向,激励基层党组织、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五面红旗”即:“田间地头党旗红”——在农村党组织中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全面畅通群众向党委、政府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居民大院党旗红”——在社区党组织中开展政策宣传、思想工作,努力化解群众矛盾和纠纷隐患,强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服务窗口党旗红”——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中开展挂牌上岗、公开承诺等活动,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同时做好交心谈心等关爱活动,努力营造上级党组织关心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关心党员、党员关心群众的和谐环境;“车间班组党旗红”——在企业党组织中盘活一切可利用的党建工作资源,增强管理服务力量,帮助企业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了解业主、员工的想法和要求,促进企业健康、稳步发展;“中介协会党旗红”——在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组织活动制度,切实抓好新社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五类先锋”即:“带头致富先锋”——党员与农户组建帮带区,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为农户讲解科学种田等科技知识,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搞特色经营,提高发展致富能力;“遵纪守法先锋”—— 由党员和户籍民警组成普法宣讲组,深入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树遵纪守法榜样,夯实和谐稳定基础;“岗位奉献先锋”——根据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重点程度树立党员示范岗,由党支部和单位班子与上岗党员签订岗位目标管理责任书,促党员立足岗位比奉献;“争创佳绩先锋”——深入开展党员联系群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制、“一岗双责”等活动,促党员立足岗位创佳绩,塑造党员良好形象;“诚信服务先锋”——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8〃8”诚信日等,新社会组织党员积极开展“广场服务”、党员“五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等活动,使党员会员积极投身到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热潮中。
三、建立机制“护网”:领导+帮带+承诺+协作+考核
为切实发挥党建网格作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县委制定一系列保障机制,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管理工作制度,使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步入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轨道。
一是组织领导推进机制。各级党组织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把构建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争上党建工作状元榜”主题实践活动
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形成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二是结对帮带服务机制。完善县级领导和县级机关挂钩帮带联系制度,大力开展“为发展找新路、为产品找销路、为就业找出路、为增收找门路”和“帮助群众提出一条发展思路、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教会一门实用技术、找准一个发展项目、解决一笔启动资金、联系一个就业岗位”的“四找六帮”创业致富工程和“城乡联动,支部共建”活动,构建党群合心互帮互助平台。
三是公开承诺诚信机制。基层党组织按照“五有”要求,在团结班子、组建队伍、机制建立、为民服务、构建和谐等方面作出具体承诺;党员按照“五自”要求,在加强学习、提高技能、服务群众、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作出承诺。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承诺事项进行跟踪检查、掌握情况、督促落实,以诚信守诺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四是整合资源协作机制。构筑党建促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促党建格局。整合组织资源,以农村专业协会、各类经济联合体为依托建立党组织,积极探索共驻共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党组织组建模式,拓展党建工作的有效覆盖。将“双培双带”工程同全民创业工程、青春创业行动、巾帼建功活动统筹开展,让更多的项目、设施、资金、技术等资源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五是督查考评奖惩机制。对党组织实行“半年一评,积分争星,五星管理”制度,通过领导点评、上级考评、党(工)委互评、组织自评、群众参评等五种方式进行考评;对党员实行“一年一评,分类树星,五星管理”制度,与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相结合,通过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群众议评、组织测评、支书点评等五种方式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与创先争优评选挂钩,着力构建用实绩树先进、评优秀的价值导向。
当前,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更需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开展构建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争上党建工作状元榜”主题实践活动,促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转变工作理念、方法和机制,与行政、群团、社会等组织对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把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纳入到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之中,对于加强党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怀柔区构建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怀柔区构建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近年来,怀柔区不断推进落实网格化社会管理机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地域特色,加强探索与实践,创新工作思路。在坚持条块协同的基础上,全面整合社会管理与服务资源,按照社会管理“精细化、扁平化、一体化”趋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构建覆盖面广、服务完善的立体式网格化社会管理格局。
一、整合资源、注重结合,科学划分网格
1、划分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基于基层自然、社会实际情况,构建以社区(村)为基础单元,结合民警驻区制、驻村(社区)工作站、党员进社区、综治进企业等工作,按照“完整性(不打破现有社区(村)和单元物业管理范围)、便利性(利于管理)、均衡性(各网格任务量均衡)”原则,细划出若干类型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其中,城区划分为社区型、重点单位型、人员密集场所型三类网格;农村地区划分为村庄型、重点单位型、旅游景区型三类网格。
2、明确社会服务管理网格等级。综合考虑每一个网格的社情民意、人口分布、治安状况、社会秩序、地理位置等因素,评定日常管理型、一般防范型、重点关注型和严密管控型四类服务管理等级,实施等级分类管理,并以此为依据配置社会服务管理力量和资源。
3、配置网格化工作力量。一是发挥专业力量的指导作
用。根据网格管理等级、实际工作情况,在每个网格内配置公安、工商、城管、民政、劳动、文化、卫生等专业力量,组织、指导城市秩序维护、重点对象管控、特殊群体帮扶等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发挥专职力量的骨干作用。每个网格内要配置网格管理员、治安巡防队员、各类协管员,单位保安员等专职力量,落实和执行上级部门有关工作部署。特别是要协调有关部门,增加保洁员、管水员、护林员、调解员、社保员等协管力量在社会服务管理方面的职责任务,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其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逐步实现“一员多能”,使之成为网格工作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发挥社会力量的基础作用。每个网格内要动员、组织安全稳定信息员、治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平安网格创建工作。各街道(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和细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力量配备,加强工作组织和指导,落实最小防控单元工作责任制。
二、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形成工作合力
1、健全网格化工作领导组织体制。日常工作在街道(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统一领导和居(村)委会具体领导下进行。每个网格设置格长1名、副格长2-3名,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格员若干名。网格格长由居(村)委会主任或单位主管领导担任,网格副格长之一由管片民警担任,派驻或联系网格的公安、城管、工商、文化、卫生等专业力量以及群防
群治力量作为网格格员。网格格长负责统筹协调网格区域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派驻或联系网格的各类专业力量配合格长、副格长,对专业事项履行法定职责,开展服务管理工作;网格内的各类协管力量按照制度规定或合同约定履行相应工作职责;网格内的群防群治力量承担宣传、预防、发现、报告和协助处置的职责。
2、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任务精细化管理机制。明确各镇乡、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及有关职能部门自身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以网格为单位,围绕重点防控对象和城市秩序类问题,逐人逐事明确工作标准、责任人员和主要措施,统一工作标准、确定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
3、建立工作台账式管理机制。依据“属地责任”和职责职权,以网格为单元,建立完善实有人口、重点人员、重点部位、出租房屋、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事项、网格工作力量等各类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台帐。
4、建立网格化信息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各镇乡、街道依据网格基础数据及网格工作人员实时上报反馈的各类情况和信息,建立了区(职能部门)、街道(镇乡)、社区(村)三级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指挥平台,建立动态更新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统计分析、工作决策指挥、履职情况实时评价、动态监督管理的信息化。
5、建立快捷有效的信息传递处理机制。在各镇乡、街
道综治维稳中心建立网格化工作联席会议、会商、情况通报等制度,确保了各类力量之间对网格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部门阶段性工作进展等信息,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对于网格内各种力量发现而又无法处置的各种社会问题,按照格长、社区(村)、街道(镇乡)、区级网格信息指挥平台、区级有关部门的程序进行及时逐级上报。从信息搜集、核实上报、任务派遣、处理反馈等环节,规范各类事项从发现到处置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力量使用方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案,适时启动相应等级的社会服务管理措施。
6、建立有效的跟踪考核和监督奖励机制。根据网格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规范网格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薪酬待遇,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员的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依据考核结果和平时工作表现,及时兑现奖惩。同时将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纳入各相关单位主管的协管力量的工作职责,并将此作为考核奖惩协管人员的指标之一。社区(村)党组织及居(村)委会对网格工作人员履职情况出具工作鉴定,作为各部门对所属工作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措施、加强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1、加强各类重点人群的掌控。坚持实有人口管理,准确掌握各类群体,特别是重点工作对象的基本底数和情况,实现全面掌握、有效控制。
2、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帮扶。对孤寡老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工作,提高其生活质量。
3、加强重点地区、要害部位、危险物品的管控。对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实施重点防控,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绝对安全。对各类危险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加强日常检查,严格依法管理。
4、加强对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社会管理等事件的查控。对各类矛盾纠纷,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危害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发现报告,妥善处置治理。
5、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帮控。动态掌握网格内各类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合作帮控。
6、加强基础数据信息采集上报。全面掌握网格内各类基础底数信息情况,强化基础工作建设。此项工作由各镇乡、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各职能部门指导各网格的领导组织、指挥各网格管理力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