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时间:2019-05-13 03:4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第一篇: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是介绍闽南传统民族的装饰材料、装饰手法、装饰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思考传统建筑的语汇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启示,探索既有新意又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室内设计装饰。关键词:

闽南建筑 建筑装饰 室内设计

传统室内设计是民族的,精神的文化,是传统习惯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中,这种精神作为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室内设计作为继承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一方面朝向趋向智能化和现代化方向,另一方面传统的式样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越来越受广泛的关注。掀起一场新古典的室内风格。从传统建筑中吸取精华,利用现代的材料和构成方法重新构筑,可以带来具有新意和地方特色的室内装饰。

在闽南人看来,住宅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房子的建造,无论是结构还是装饰,都可以看得出前人的认真和细致。闽南的传统室内环境有着传统建筑的一般特点,也有其比较独特的色彩和地方特色。装饰是闽南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所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经济状况。

闽南传统民居大多采用合院式,内部比较宽敞,朴素端庄。主体部分中线对称。公共空间比较宽敞,主体的中心是大厅,用于会客和祭祀,举办各种活动,如婚丧嫁娶、寿庆添丁等。建筑的功能划分非常明确,突出了动静,主客对比。主体的大厅往往是开放型,从进入大门就可以直接看到整个大厅,体现教长的景深,大厅对于庭园借景,视野开阔、景观良好。

(一)闽南传统室内装饰的形式

木雕:梁架、斗拱是木雕的集中体现,既是结构体,又是装饰构件。纹样题材广泛,有龙凤纹、草木纹、结构清晰,色彩华丽。斗拱在传统建筑中不仅满足了功能结构,而且还具有视觉上的审美。斗拱和屋顶的木线条有粗细、方圆的不同排列,构成具有现代意味的内部空间。在传统室内中,厅堂木架上往往有些装饰的雕刻,以花草图案为主,使用黑色,红色及金色装饰建筑构件,局部还有彩绘和金箔的使用。

门面是装饰最丰富的地方,门槛,门楣都集中了浮雕、圆雕、彩绘、壁画等装饰手段

匾额:大厅里的匾额不仅有装饰效果,而且能增添文化气息。

在传统室内中,匾额的运用往往成为大厅中重要的部分,在大厅的中间,往往是祠堂的名字,如上方的图所示,“宗德堂”作为主题,使用楷体,牌匾的底纹是花草植物,花草的底纹上贴金箔,使得黑色的字体更加突出。牌匾下方是放在祖宗的灵位和照片。把灵位放在房子中间显示对祖宗的尊敬和怀念。两旁的圆柱往往刻上对联。也使用楷书或行楷字体。在大厅的正面和两侧墙面的上方,往往有牌匾和题字,字体大多是楷书和行楷,大方端正,不仅装饰墙面,也提升了主人的地位。

石雕:浅浮雕装饰在建筑物的大门两侧,奠基石,与传统建筑完美结合。在装饰手法上,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浮雕、线刻相结合。这种平面和半平面的装饰效果使得建筑的立面更加丰富。如图,建筑物的窗户用花岗岩雕刻的石竹,既能通风透气,也可以作为视觉的审美,达到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彩饰:建筑的屋檐下,侧门上方多处有彩绘。主要是平面化和图案化处理,彩绘分为两种,有墨彩和锦彩,前者不上颜色,后者描金或全用金粉装饰。一般在大厅、门楣或厅堂上使用,营造富丽堂皇的效果。

建筑物的屋檐下有彩绘图案,以花草图案为主,也有人物和山水题材。多采用二方连续的纹样。

(二)、闽南传统装饰的色彩

闽南民居室内主要的色彩为红色、黑色、白色、棕色。色彩系列比较庄重古朴。在古代,民居里大量使用大漆,大漆这种材质明度和饱和度较低,色系教少。所以在室内装饰中,黑色为黑推光漆,红色主要是朱漆,闽南传统装饰的纹样在局部装饰中还使用金色,主要是在黑色的漆底上贴金钵,突出花纹,营造富丽堂皇的气氛。

红色和黑色主要在门,柱子,家具,牌匾中使用。

在建筑物的彩绘中主要的颜色有土红、群青,金色。在色彩上相互映衬,突出建筑纹样。

黑色:黑色的大量使用是传统民居的一大特点,黑色的大漆质地较好,材料耐久,光泽含蓄。在建筑内部的梁柱、牌匾、门窗纹样的底色和重要的建筑构件都用黑色。

红色:红色是传统建筑中普遍使用的色彩。红色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材料,其一是红砖的使用,红砖色彩稳重,古朴,能与天然的花岗岩很好结合。其次是朱漆的使用,主要用于建筑装饰构件,用朱漆衬托金色的木雕构件,金色:金色的使用也是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为了造成金碧辉煌的效果,在局部的纹样中使用金粉、金箔,使得装饰更加精致,材料耐久,体现高档感。

棕色:棕色的使用主要是木制材料的天然色彩,在传统民居中,许多木制的梁柱,门窗没有经过油漆等涂料,而是直接保留天然的木色材料。简洁古朴、色彩统一。

灰色:花岗岩作为材质装饰建筑,其天然的颜色就呈现成灰色,白色:主要是指室内粉刷的白墙,在传统民居中,室内家具和装饰品大多是使用深色的装饰,如果没有白色的墙面,整个空间会觉得沉闷和灰暗,白墙在室内尽管面积有限,但是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闽南传统建筑的装饰材料 闽南的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瓦,白墙,天然漆,木材、花岗岩。多种材料的结合丰富了视觉效果,尤其在大门的屋檐,结合了木材,石材,采用圆雕、浅浮雕、描绘、贴金等装饰。突出门面的豪华。

木材:木材的使用是最广泛的,在传统居室里,梁柱、屋顶、门、窗、家具都是木材构成的。木材的可塑性良好,便于加工。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材质和形状的材料。大厅门窗、门楣、大量使用木圆雕和木质装饰构件。屋内柱墩造型多样,表面还雕刻植物纹样。

花岗岩:花岗岩石料石很好的建筑材料,由于产地将近,价格比较便宜,材料可塑性良好,便于加工成各种造型,并且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花岗岩在建筑的装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白灰墙:白灰墙主要在建筑内部体现,在内部的空间中增加室内的明度,缓解厚重的色彩,衬托室内装饰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图所示,花岗岩装饰建筑物底部。这种材料的介入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牢固,同时装饰的构建起到点缀效果。

红砖的使用:

红砖的使用也是闽南建筑的一大特点,砖色整体统一,局部又有深浅和色泽的微妙变化,此外还通过不同的砌砖,既有变化,又整体统一,丰富了建筑的立面。

(四)、闽南建筑的装饰手法

1.装饰题材:主要有经典故事、民居里的装饰图案主要还是山水、花鸟、人物、文字的题材。此外山水题材、警句名言也是往往普遍的题材。有表现植物、花鸟、盆景,祈求平安的吉祥图案以及福禄寿喜的装饰文字。

2.装饰手法:装饰的手法主要有雕刻、雕塑、彩绘、壁画。山水题材接近中国山水画的效果,主要是平面描绘。花鸟题材常常作为浮雕或者装饰构件出现在建筑物中。人物的题材主要也是通过木雕的形式出现。采用平面和散点的透视法,但作为彩绘或浅浮雕,还做一定的简化处理。

平面与立体的结合 :平面与立体的结合是传统民居的又一大特点。如图所 示,在建筑物大门的屋檐下,采用了多种材料和装饰的手法。绘画的平面效果,花岗岩的浅浮雕,木材的圆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绘画与雕刻的结合 :在建筑构件中采用雕刻的手法,塑造多层次的立体造型,同时也结合一些彩绘的图案,增加颜色对比,丰富建筑构件。

(五)、闽南传统室内的精神品格 建筑犹如文章一样,每个房子都有主题,而最鲜明表现主题的无疑是牌匾。运用书画进行点缀,突出主人的职业,爱好,为人及精神品格等。传统的室内大厅往往有些圆柱,每根圆柱都刻上对联,通过对联的内容表达对家族和未来的期望也是精神品格的体现。

在闽南的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宝贵财富。这些建筑不仅需要好好保护起来,丰富城市的建筑 文化,而且其建筑语 汇,可以运用现代的理念和构成方式,将传统的元 素引入室内,使得室内设计既体现新意,又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韵味。

二、闽南的传统民居对现代室内装饰的借鉴意义

任何创新都是从传统而来,从传统中继承,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传统的建筑中有许多方面值得思考。

室内设计体现传统文化及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精神品格,营造庄重的中国传统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以“意境”作为最高的境界。在传统民居中,古人为了创造一种意境,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利用了可视性的造型元素,和装饰符号很好提升居室的精神品格。在现代居室 中,利用绘画,书法,陶瓷,木质家具,雕塑品等 装饰品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室内环 境。

(二)、空间的划分

传统民居的空间划分也给现代室内设计一些启示。通过空间的划分,可以形成连贯,通透、切割等方式,可以采用实体空间划分,和虚拟空间的划分。闽南人比较好客,在现代的住宅中仍然非常注重传统的厅的功能,作为公共场所,既要满足家人 聚集的地方,又能 招待客人,可以说客厅最能体现主人的爱好和品位。对于传统精神的继承可以通过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上书法,绘画,拓本等方式,体现主人的爱好。

如图,吸收传统建筑的轴线和对称的方式,吸收古典园林的手法,中轴递进,空间的转换。采用了虚拟的空间隔断,隔而不断,造型手法丰富,虚实空间得到。利用现代的材料和灯光使得空间层次更加丰富。不仅满足功能的需要而且在大空间中还具有装饰作用。

(三)、材料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室内装饰特别注重材料和工艺。比如大厅的木柱子,一般都是经过几层的油漆,先在底层刷瓦灰,裱上抹布,然后在上面刷上大漆,最后打磨光滑,在制作中体现了材料和工艺的完美结合,现代的装饰材料品种更多,工艺更加简单,但是还需要注意处理细节,以及把不同材料相结合。

(四)、传统设计元素的继承和创新。

对于传统装饰元素的借鉴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引入。

1直接运用。将传统饰品点缀室内空间,不仅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且还能提升室内的文化氛围。传统的门窗、建筑构件、家具、书法、陶瓷、绘画等都可以直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直接运用。这些可以增加传统的韵味。其次在许多新购置的室内空间,需要对房间的室内进行设计,如果不考虑传统的家具的搭配,那么势必会造成旧的家具和新的家具难以协调,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原来的家具以及传统饰品,为它们预留空间,就会使得新的环境具有传统的韵味。

2.模仿建造。

传统的工艺手法繁复,造价很高,且熟悉的工匠基本都消失了。所以很难达到模仿。当然可以用现代的工艺和材料进行适当的模仿创造,通过改变原来的功能,挪用语境,也可以在视觉上产生新意。3.重构

运用现代意识和现代的构成方式,从空间、色彩、材质的构造新的室内设计。传统的建筑构件和元素被重新打破和组合。利用现代的构成意识,打破所有元素,进行重新构造,使得室内设计呈现新的姿态。

如图所示,客厅和餐厅采用一个隔断,隔断的造型是传统木床的一部分,直接利用,通过改变传统元素的功能和语境,在视觉上形成新意。传统的元素介入使得室内空间多了些文化味道。传统书法,绘画,家具增添了居室古香古色的气息。右图示一个传统的脸盆架,已经不是原先的功能,作为一个室内的陈设家具,与室内的绘画很好呼应。下方有民间布玩具和传统的漆篮,都是传统装饰材料在现代居室的直接运用。

(五)现代材料的运用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材料,在现代的室内装饰中,材料的选择更加多样,可塑性更强,比如现代材料的不锈钢、玻璃、石膏、大理石、壁纸等。这些材料的出现,为室内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于传统的建筑元素,我们可以吸取其精神,用现代的材料进行装饰盒替换。用现代的构造重新打破装饰意味。

如图所示,在厨房的装饰 采用了玻璃和铝合金的材料,为了丰富大片的玻璃窗,对玻璃镜面做些纹样处理,选取了传统的题材,兰、梅、竹的图案,经过磨砂处理,形成淡淡的纹样。颜色淡雅,与材料较好结合。

第二篇:传统民居

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 21世纪建筑材料迅猛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农村,在新建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这样的建筑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当今世界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在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冲击下,为形式而形式思想潮流下,给传统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毁灭性破坏,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另外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

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分类和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大约的化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账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用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满族、回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的庭院式民居既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三间为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动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具体分为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三)、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承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中国传统民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初。形制、布局、结构随着地域、时间的不同形式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我国民居建筑中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礼制、生产力等社会状况的浓缩反映,具有浓厚的中 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一些传统民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值得今天继续研究、传承和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居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早、分布广,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特征、经济状况与人文背景各异使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与景观特征。如: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住宅样式———木构架庭院式民 住宅。这类型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一带的三合院住宅为典型代表。通过合院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中强烈的礼教思想。房屋沿南北轴线建筑正房、正厅、东西两边为厢房,结合倒座房四周围合,房屋向内形成庭院,使形成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关系。与四合院民居在空间布局中较为相似的有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讲究对称,按照主次分明的伦理思想将主厅堂排列在主轴线上,但庭院内高而狭小,形成天井,形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向内排水系统。与四合院不同,江南庭院利用天井排水、采光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从而调节室内气候。我国有一类以防御为主的住宅,来自于福建的土楼民居。土楼民居为客家人的住宅样式。由于客家人受战争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创建了此种独特的建筑样式。土楼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土楼向内形成庭院供人休闲,楼内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如遇到战事,以楼内的供给可以维持土楼内居民短时间的生活要求,对外封闭,防御性极强。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用竹、木等材料建造的楼居形式,这种独特的建筑民居被称为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将底层架空,下层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此种住宅适应了野外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可达到防虫蛇野兽的侵扰,提高了隔潮性能以依山就势的方式满足了少数民族野外居住的条件。同样受到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在我国陕北、陇东、晋中、豫西以及新疆吐鲁蕃等黄土层较厚地区建筑材料相对匮乏,为了节省建造成本利用黄土壁立而不倒的特性向内水平挖出拱形窑洞,形成了窑洞式住宅。窑洞节省了建筑成本且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实用。从我国传统民居住宅来看,大部分民居都是就地理环境的特点就势建造。传统民居蕴含的建筑艺术、环境特点、空间布局、居住方式、村镇整体规划以及周边交通设计系统,鲜明地展现出典型的民族文化、乡土特色和生态特点。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

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居住科学的代表,是社会学的活化石,是建筑艺术的奇葩。

传统民居是先辈们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们(本文主要指保存完好的民居)有着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实为不易。那么,对民居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立法是对传统民居的有效保障。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因为盲目地追求现代和繁华,大批传统建筑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大容积率的高楼。于是,原有的历史文脉丧失殆尽,城市面貌趋于一致。为了拓展传统民居村落的旅游业,开发商在古建筑群周边或内部大量兴建服务性建筑,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往往缺少深入的规划设计,没有整体的文物保护意识。村民为了私利,也把古宅随意改造成商店或旅馆,破坏了古民居的结构和原始功能。为了保护传统民居的原始状态,科学发展旅游对健全立法提出新要求,对传统民居的管理模式、宣传模式提出新要求,也对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新要求。有很多未被发现和开发的古民居,要注意保护的方式与方法,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被逐渐破坏,从而导致文化链条的断裂和文化基因的缺失。第一,成立专业的民居调查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发现和统计工作,对我国现存的传统民居构建详实的数据库系统,通过文物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展开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把数据库链接到网站上供老百姓监督和保护。第二,我们对古民居要如实地进行保护,对已经破损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我们必须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明确积极的保护观念,吸取文化精髓,依托地域特点建立与本土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如实地展现传统民居的魅力。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四、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

传统民居是本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人们渴望传统民居中和谐的生活方式,渴望从城市中的“混凝土盒子”逃离出来。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吸收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在现代建筑中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

在我国民居的居住形态上看,庭院空间成为古民居中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院落形成了内向型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它的表象是一种围合空间,但向内却留给居民一个交往空间,促进合院空间中人与人的交流。室内与室外,建筑与自然的围合开放,公共与私密空间借助庭院达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对比现代住宅我们不难看到单栋独门的设计虽然保障了一定的生活私密性却降低了邻里感情。为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庭院应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增加人与人的交往空间,减少建筑中的隔阂感,使建筑亲近自然,避免住宅区中出门不认识的尴尬局面发生。在北京的SOHO 现代城中,设计师有效地使用了民居中的庭院概念,在现代的都市中再现了合院的人居方式,提出“空中四合院”的概念。

第三篇:对传统民居的认识

对传统民居的认识 21世纪建筑材料迅猛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农村,在新建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这样的建筑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当今世界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在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冲击下,为形式而形式思想潮流下,给传统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毁灭性破坏,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另外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2,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分类和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大约的化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账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用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满族、回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的庭院式民居既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三间为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动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具体分为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承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

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西递、宏村的村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和对大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是强地域的体现。

3、强景观性的可继承

四川古建筑无论是处在丘陵、山地,还是处在平原、河谷,对环境都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达到了相互谐和与共融。建筑以环境为依托,以环境为背景,根据自然条件将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环境观,体现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反映了浓厚的环境意识。无论城市、乡镇,或是寺观、住宅,其选址都十分注重环境。布局自由、灵活多变。川内大部地区气候多雨、炎热,因此建筑空间处理开敞、流通,庭院、天井密如蜂房;又多设敞口厅、花罩隔断,内外空间交融,空间层次丰富。庭院常种树木花草,形成有院必有园的格局,具有“苔痕上阶绿,阶前柳色青”的诗情画意。川西“一”字型、“L”型民居则用竹林、树木为界面,在房前围合室外空间,形成院坝。这种以室外空间为中心的布置原则,其实是一种景观意识的反映。

4、强伦理性的可继承

理解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中国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糟粕与精华并存,需继承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一般民居,除了显现它的有用和美观之外,还有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就我们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也有争芳(或正厅),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如图六)。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用人房以及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在后房,……大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紊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这种住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安排,少数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谁住正房(或正堂),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公元前五千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五千年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先秦(公元前二二一)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矢量图

起,“宫室”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明清时期,深居内陆的晋商、徽商勤俭自强、诚信经营而富甲海内。在家乡修建的深宅大院,成为中国民居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归纳为六种形式。此外,中国还存在不少比较特殊的住宅形式。到了近现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多居住在楼房里。且用于居住的楼房样式不断变化更新,楼层也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民居形式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

干阑式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

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

北京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无论多大震级也不害怕,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其它地区的合院也与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过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样亦大同小异,这些合院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建筑遗产。

北京合院与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点: 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用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

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北京周围才是这样做法,其它地方并非如此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当地人住窑洞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窑洞里的生活也别有情趣。在今天新闻节目的最后,就让我们来认识窑洞这种比较古老的建筑和那些还住在窑洞里的人们。

在中国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万花山乡有个花园屯村去看看吧。这里的上百户农民绝大部分都居住在窑洞中。53岁的张志俊先生是花园屯村的普通农民,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并且给张志俊添了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张先生说,他们家世代在窑洞里生活:

“窑洞好嘛,暖嘛!土窑洞从(我)爷爷时候就住,住了几代人了!(直到 现在我的)孙子也是在这个地方(窑洞)生的。(我)舍不了这个大土窑洞,冬暖夏凉,挺好。”

远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就有挖穴而居的习俗。因为高原上的黄土粘、硬,不易塌陷。窑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凿土挖洞,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直到今天,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居住人口达4000多万。

窑洞一般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洞口都朝阳,这样便于阳光照射。最简便的窑洞就是直接挖土形成的窑洞土窑洞;将土窑洞用石头加固,就成石窑洞了,当然,如果用砖加固就是砖窑洞了。砖窑洞外表更美观一些。

窑洞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和长期以来当地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窑洞艺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甚至外国人来参观、住宿。现在,张老汉一家也腾出了几间窑洞,办起了窑洞旅游,用窑洞和当地特色的饭菜招待游客。张老汉说:

“生意挺好的!外地来的人坐在咱石窑洞的炕上,说,挺好、这美得很!(有的人家)没有窑洞,(旅游生意)好像就没有这么火。招待(他们)就是用咱这儿的土特产,像土鸡呀、土鸡蛋呀、油糕馍呀这一类。(我们还)表演咱们陕北秧歌。(一些)外国人喜欢剪纸,我家大儿媳也表演过剪纸!”

如今,张志俊所在的延安市有许多人家都认识到了世代居住的窑洞的价值,并借此来发展旅游业,改善自己的生活。延安市也开发了一些以窑洞为主题的景点,向外界展示窑洞的魅力。位于杨家岭的世界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石窑宾馆现在已经成为延安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它依山而建,共有高低8排近300孔窑洞。窑洞墙上挂着农民手工绘制的图画;镂空的格子窗上,贴着剪纸,窗台上摆放着鲜花。每排窑洞门前摆放着石磨、石碾和石桌椅,充满了浓郁的农家气息。为适应旅客不同需要,一些窑洞里放着床,另一些窑洞则是传统的土炕。窑洞内配有卫生间,生活设施齐全,环境干净整洁。

在石窑宾馆,记者见到了来延安旅游的上海游客徐长钧先生,他说:

“到底窑洞是什么样的?有的大城市过来的人没有看过!这是有民族特色的!虽然(我所住的窑洞设施)变化了,但很多传统的东西还是有保存的!这个建筑的特色就是传统的东西!感觉不错!”

不过,在很多外地人来体验窑洞生活的同时,当地的一些农民已经学着城里人的样子,搬出了窑洞,盖起了宽敞、通风的平房或两层楼房。在延安采访时,记者时常看到新式的农村民居,而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新民居背后山坡上一孔孔古朴的窑洞

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的干栏也有,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

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其主要特点是: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什么是云南“一颗印”?

云南一颗印: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每幢窨子屋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宽。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

进得屋来,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这种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存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也真切的体现在高椅的建筑格局中,高椅中的两 方池塘最为传神准确的表达出这一特点。

建筑特点

在旧时,昆明的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百姓都喜爱建盖经济、实惠的“一颗印”式民居。“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称为“一颗印”。“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

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在一颗印中,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农作物等。

“一颗印”民居的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或门廊,一般进深为八尺,有楼,无侧门或后门,有的在大门入口处设木屏风一道,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合而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每适喜庆节日便打开屏风,迎客入门,使倒座、天井、堂屋融为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麻烦。外墙封闭,仅在二楼开有一两个小窗,前围墙较高,常达厢房上层檐口。农村的“一颗印”民居,为了适应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便农民在堂屋和游春上干杂活;堂屋一般不安装格子门,这样堂屋便和游春浑然一体了。而城里的“一颗印”民居,堂屋一般都安装有格子门。

“一颗印”无论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能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筑,已经越来越少……

第四篇:内蒙古传统民居

内蒙古传统民居

摘要:内蒙古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得蒙古包这种便于搭建、拆卸和迁移的建筑成为蒙古族的传统住房,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政治背景的变迁,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产方式和居住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汉族文化的逐步融入令这一地区的民居形式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关键词:传统;蒙古包;民居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8-0020-02

从自然史的角度来看,蒙古高原早在百万年前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先有绿色植物,后有食草动物,然后有食肉动物,最后才有人类的出现。从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来看,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的活动,长久以来,相对应的人类的居住建筑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着。

内蒙古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家园,蒙古包就是游牧文化下的产物,与牧业经济一样呈现出游动、分散的特征。蒙古包,名称源自满语,古时被汉族成为“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包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在草原特殊的生态环境下,蒙古族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对于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他们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实践,终于形成了适宜于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历史证明了蒙古包是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域持续生存的物质产物,也是草原文化亘古发展的物化载体。

蒙古包主体结构由套脑、乌尼、哈那、乌德组成。套脑是由木材做成的天窗,平面为圆形,有四根辐条,呈十字排列,辐条之间的空间就可以用于蒙古包通风采光和气烟排出。哈那是蒙古包围壁的骨架,选用轻质沙柳做成的可张可收的活动网片,便于搬迁。乌尼是蒙古包的顶部骨,起着檩、檐的作用。乌德即蒙古包的门,由框、门槛和门楣组成。套脑、乌尼哈那、三方构件完美结合,构成一个坚固的结构,这种结构除了可以承担竖直方向压力,更重要的是,在草原的大风气候下,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稳定性。首先蒙古包是圆形的,所以能轻易化解各方向来风的正压力;当狂风吹过屋顶时,由于流体力学中的柏努利原理,风对屋顶产生向上的吸力。这时把蒙古包的套脑打开,狂风对顶部的上升吸力即会被通过陶脑排出的气流所抵消、破坏。

蒙古包的制造材料全部取自于大自然。用作结构材料的木料取自蒙古高原广阔的山林,围护结构取自羊毛擀成的毡子,系绳取自驼马鬃马尾搓成的围绳和带子。可见,蒙古包的制造材料全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最适宜于游牧生活的优点是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搭盖蒙古包只需要地面平整即可,其各个构成部件都是独立的,装配简易。历史发展到后期,蒙古包的拆卸和安装非常方便,已经专门属于妇女了。“凡张幕,妇女掌之,以时时迁移,故习熟其事,一转瞬间结构已具”。蒙古包的主要结构都是木质材料,可分根分片,可折叠,收放皆可。拉结蒙古包结构的一般是柔性材料,如围绳、带子,连接时系活结,拆时容易解开。带子一旦解开,围护部分的毡子和结构就自动分离。在紧急情况下, 一个人能很快卸完。所有的构建都重量轻、体积小,用骆驼驮运或用车装载都很方便,轻便易行,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搬运就足够了。

蒙古包是古代游牧民族崇天敬天、热爱自然、信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们从天际幽远和日月星辰的出没中形成“天圆地方”观念,依此构建居所,而有“天似弯庐”之说,实为弯庐似天。苍天的浩瀚无际,神秘莫测,日月星辰行于其中,时而风调雨顺,时而霜雪雷雨,其变化关乎着草原的盛衰,使他们产生以天为主宰的自然崇拜的宗教观念,天在整个北方民族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力量。他们发明、创制的居所正是这种敬天观念的物质表象。蒙古包的形成也是古代游牧民族认识天体运行规律,利用日暑计时的智慧结晶。他们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照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计算时间。据蒙古国学者麦达尔考证,从匈奴时代开始,帐幕的搭建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他的研究表明, 当时计算时间最准的为四哈那、六十根乌尼的蒙古包。根据日光照进套脑内外、乌尼、哈那的不同部位、被桌、坐垫、碗架腿等划分时间,以此来安排一天的生活。

蒙古包所有的这些特征,都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在生活生产中与环境相互依赖的智慧,以及他们与自然相互尊重、融为一体的和谐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在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下逐步发展为定居,这其中的原因首先可以说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蒙古族由最初的游牧、狩猎生活逐渐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另一个原因就是外来文化的侵入对游牧文化的冲击,像藏传佛教的盛行、汉族人口的大量涌入等,都对蒙古族本土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蒙古人的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明朝时期,内蒙古地区有了类似中原地区用土木建造的固定建筑。到了清代,蒙古土默特部落重要首领俺答汗同意从事农、副、手工业生产的移民在归化城建筑“板升”。(蒙语“房舍”之意,后泛指土木建筑的村舍、城堡),这些建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草原地区穹庐建筑的风格,之后的居住建筑就呈现出汉族的特征。

移民迁徒往往有一定的地域性,通常是就近迁移,如甘肃、宁夏的移民迁于内蒙古的西部,陕西、山西、河北的移民在内蒙古中部落户,而东部移民多来源于山东、辽宁等地。由于与原生活地区有相近的自然条件,所以移民带来的居住形式比较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因此形成了今天内蒙古民居建筑的多样性。

内蒙古西部属半沙漠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决定了这里的住宅多为平顶。平面布置多为“四合房式”,院子南北甚长,成窄条状,房屋前檐多数带柱廊。房屋正面有精美的砖雕木饰, 明显受宁夏建筑影响,所以又称“宁夏式”。中部地区的住宅形式多仿照山西北部的住宅风格,平面布置成四合院,大门开在正房的东南角,院子呈南北稍长而东西略窄的方形,一般为一进,也有的连接至数进的。房屋前檐木装修面积甚大,屋顶为半坡式,前长后窄;坡后墙高耸,前坡面曲线和缓。在内蒙古的正黄旗、丰镇等地为黄土地带,土质细腻、土层构造坚固,适于穴居,所以当地农村多以窑洞为居,也有一部分居民在地面上做圆拱形房屋。东部地区的住宅带有东北风格,从平面上看,大门、正房都布置在中轴线上, 两端建厢房,成三合院。院子面积广大,房屋密度稀疏,屋顶做成双坡式,没有曲线。通辽地区也有不少民居做圆顶的,与吉林民居相似。在内蒙古东部靠近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右旗,自清初以来,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徙于此,并与来此闯关东的山东等内地人联姻,形成今天的俄华后裔。他们的住宅外墙用圆木以井干式砌筑,带有明显的俄罗斯特色,当地人称之为“木克楞”。室内多是通过一个前廊或前厅,首先进人厨房或相当于饭厅的房间,而这一空间正是他们会客的场所。在住宅深处还有一个厅往往是这个家庭的精神中心,墙上挂着东正教的圣龛,桌上摆着代表这个家庭荣誉的物品,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外人非请莫入。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来自“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布里雅特蒙古族和部分鄂温克人很早就处于半定居状态,其住宅深受俄罗斯住宅形式影响,但在空间使用上有着明显差别,如俄罗斯住宅中的内向性的厅在布里雅特蒙古族住宅中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民族交汇、文化融合产生了多元化的民居,本身就与蒙古民族在草原上生活所独具的博大包容的性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不断迁移到择地定居,蒙古族的居住形式和民族文化经历了大规模的变迁。到了现代,以草原著称的内蒙古在不断实现着城市化,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掩盖了曾经的草原游牧特色,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的居住环境,传统的民居逐步发展的更为集约,蒙古包更是只停留于旅游景点供人回味。事实上,内蒙古传统的民居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可持续特征也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为发展内蒙古地域性建筑提供依据。

第五篇: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108054047葛珏骏

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

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

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下载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博对传统新闻媒介的意义

    微博对传统新闻媒介的意义1.微博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新鲜和可靠的新闻信息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一般是分布在各地的通讯社、记者、有关部门的宣传口、其他媒体从业者,或者......

    遗产区传统民居保护宣传材料

    遗产区传统民居保护宣传材料一、遗产区村庄民居宅基地申请要求是什么?遗产区内村民每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国家、省、州、县规定的有关标准。村民出售、出租住房......

    传统孝道对当代中国家庭养老的借鉴意义

    传统孝道对当代中国家庭养老的借鉴意义 摘要:现今社会,正处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中国老龄人口数量激增,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在社会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通......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1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慈城调研 慈城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慈城史称勾、勾余、勾章,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

    对室内设计的认识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

    莆田文化习俗与闽南文化习俗传统的差异

    闽南年习俗与莆田年习俗的差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

    天竺社区闽南传统小吃制作品尝会

    天竺社区闽南传统小吃制作品尝会 闽南人,尤其是厦门人有很深的崇龟文化,认为龟代表着吉祥长寿、安家镇宅,而红龟粿稳坐着厦门春节祭拜糕点中的头把交椅。为了传承闽南文化,天竺......

    传统纹样对平面设计的意义论文(优秀范文5篇)

    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潮,传统的中国式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一部分,它被应用于很多领域,而对于平面设计,由于其艺术性和美术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