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徽州传统民居天井文化 的研究与探析
淮北师范大学 2010届学士学位论文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文化 的研究与探析
学院、专 业 美术学院、艺术设计 研 究 方 向 环境艺术设计 学 生 姓 名 董 琛
学 号 06064202013 指导教师姓名 甘 兴 义
指导教师职称 讲 师
2010年04月22日
目 录
摘要 ···································································································· 2 引言 ···································································································· 3
一、徽州传统民居文化述略 ······························································· 3
二、徽州民居天井的文化观念 ··························································· 4
(一)风水观对天井的影响 ······························································· 4
(二)民俗观在天井中的体现 ··························································· 5
三、天井在民居空间格局中的组织形式 ············································ 6
(一)依天井位置为“凹”形 ························································ 6
(二)依天井位置为“口”形 ························································ 7
(三)依天井位置为“H”形 ·························································· 7
(四)依天井位置为“目”形 ························································ 7
四、天井的地面铺装与天井构造的意象 ············································ 8
(一)天井的地面铺装 ······································································ 8
(二)天井构造的意象 ······································································ 8
五、民居天井的景观陈设··································································· 9
(一)陈设元素的风水取向 ······························································· 9
(二)陈设装饰的美学意义 ····························································· 10
六、结语····························································································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 13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文化的研究与探析
董琛
(美术学院2006级艺术设计专业 指导老师:甘兴义)
[摘要]天井作为徽州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在徽派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美学参考价值。本文就从徽州民居中的精髓——天井入手,通过对天井的功能,空间格局,地面铺装,景观陈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风水观、民俗观等方面由表及里的阐述,挖掘徽州民居建筑中蕴藏着的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引导我们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和激发对独具特色建筑风格的深思,徽州的建筑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
[关键词]徽州民居;天井文化;风水;空间格局
[Abstract] Patio, a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izhou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izhou architecture.It has a profound reference value.This paper starts on patio,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Huizhou residence.Through elaborating on patio’s function, spatial pattern, floor covering, landscape display, and the main factors such as geomantic view, folk view and so on, it digs the great and profound Huizhou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architectures of Huizhou culture.And it leads us to understand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and motivates our deep thought of the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All in all, Huizhou architectures are of profound connotation.[Key words] Huizhou residence;Patio culture;geomantic view;spatial pattern
引 言
徽州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它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改善环境的建筑创造,是中国建筑史上一副美丽画卷。而徽州民居内的天井不单单是一种纯粹象征性的空间,更是一个能适应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休闲娱乐场所。它是住宅内唯一能使人感觉外面自然变化的地方,天井下的景观摆设、雕刻图纹不仅代表主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是主人情怀的一种寄托。因此,天井在住宅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给住宅增添潜在的文学性和美学性。
一、徽州传统民居文化述略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辞海》中对天井的解释是“四围或三面房屋和围墙中的空地,依定义看天井至少由三面房屋围合以上方可。天井上由屋顶四周坡屋面围合成一个敞顶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式的井口,汇四水归堂(塘)①,天井下地面设池塘、留有沟防、做路径、安石埠,立基划界“以滴水为界的天然之井”,故也取名“天井”。
徽州民居天井是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天气。当地民居几乎是楼房,很少有北方的单层合院。清朝的徽州民居基本上接受了北方合院活动主要在一层的特征,楼房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由明代的1:2变为2:1, 但同时也保留了巢居的特征,将中堂与天井相连,有利于更好地通风。天井的大小比例和北方合院也大不相同,瘦高狭小,起到冬暖夏凉的功能,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天井住宅的建筑结构也结合了北方抬梁式和南方穿斗式两种木构架②。徽州民居天井文化在明代就已经非常成熟,最典型的是“四水归堂” 的合院建筑。
天井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基础,四面或左右后三面的楼房围合而成。大小院落内的天井是家人和访客喜爱的空间,天井因其功能不同,所以有大、小、长、方、高、低、加盖、不加盖等多种类型,其大小随房屋的檐高而变化,比例十分 ①四水归堂:院落四边的屋顶都是斜坡屋顶,下雨时雨水会从四面流入天井中的堂屋前面,称四水归堂。
②抬梁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做法为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之为“抬梁式”;穿斗式构架: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指柱子和梁通过卯榫方式构成的一种咬接方式。
[1]得当。主要的的功能有通风、换气、采光、排水、防火、绿化、休息、娱乐、乘凉、家务劳动、人员交际、用途极广,天井在徽州民居住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徽州民居天井的文化观念
(一)风水观对天井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风水堪舆观念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在建造、空间布局以及装饰等各方面都离不开风水学的运用,风水对徽州天井住宅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深受“气论”文化影响的国家,无论是中医、气功,还是建筑风水都是如此。“气”是中国风水的核心,无论是“形法”还是“理法”都是围绕寻找聚气、旺气宝地而展开的选址活动。大小天井均可视为功能各异之大小“气场”,门与走廊则为气流通道,相互促成一气,天井则为中心气场,使住宅充满生机与活力,风水学说在天井中有以下几点体现:
首先,天井的外形——通天接地,建筑文化意义是“通天设计”的意思。上通天有通风、换气、采光作用,下接地有排水、排污作用,使居住环境中不断新陈代谢、循环流转。其中蕴含深刻设计哲理,这就是天井气场强化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功能。
其次,天井空间——虚实构成,天井上由屋顶四周坡屋面围合成一个敞顶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式的井口,气口循环,风水学认为门乃气口,控制着气流的引导和循环。天井空间由空间“实”与空间内的“虚”构成。空间有相对固定的几何特征则为“实”,风光水汽变化不定则为“虚”。天井下的门窗的设计意念也强调其通气“虚”的一面,使整个天井住宅内通道路线形成气流网络。
再次,天井的大小——暗含“藏风聚气”,天井的大小与楼房的高低、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住宅形态空间比例对建筑内藏风聚气十分重要,过于空旷失去亲和力,藏风聚气性能好与院落适当紧凑有关,空间不可太小,但必须要通气才能吐故纳新。因此天井的大小十分讲究,都是按照严格的要求来建造的。
风水理论也在天井的水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天井改造水系环境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四面屋顶都是斜坡设计,利于斜屋顶雨天泻水,雨水通过天井向下流入,则形成了风水学中的格局“四水归堂”之意。
(二)民俗在天井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在对院落整体的布局观念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防范心理,这种防范心里,由来已久。《礼记·坊记》开宗明义地写道:“君子之道,辟则坊与, 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 民犹遗之。故君子礼以坊德, 刑以坊淫, 命以坊欲。”③民间也流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正是这种防范心里的体现。徽州男人多数在外经商,为防盗贼,保一家老小的平安,徽州老房子多为墙高窗小,室内通风采光主要靠天井,利用围墙、房屋将院落围成一个向内封闭的空间,以保证居住的安全。
天井有“财不外流”的民俗寓意。三间屋的“天井”一般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一般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居住空间有充足光线,也有利于更好地空气流通。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天时,雨水通过天井落下,称为“流银”;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天井的设计就是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
徽州民居天井与宗法礼教制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阳宅十书》中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既顺应风水中的阴阳和谐,又规范了宗法礼教制度的行事准则。由此可见,古村落受到宗法礼教制度影响。道德观念在徽州形成严明的礼制。首先讲尊卑等级秩序,宗法礼教成为徽州民居布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大礼“天地君亲师⑤”设正堂(高堂),长辈住上屋,晚辈住两侧厢房,女人们住内院,佣人置偏处,各得其所,不得超越本分。其次重礼仪规范:主厅堂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进行会客、交友(礼仪活动)等重要场所而设,也是体现房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对礼仪功能不同也有多种多样的布局和配置。如书厅、轿厅、女厅等不同功能也就对应不一样形式。礼仪规范还要求“正”:首先是形式上要求正;其次是格调上要求正的风范,连正堂的地面铺装一般都采用方方正正的铺法。
徽州天井与中庸思想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庸最大的特点就是谦恭,与西方的强调自我表现恰好相反。正是这种谦恭,所以“围合”的建筑是中国人首先考虑 ③引《坊記》第三十子言之。
④引《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63页。⑤天地君亲师: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
④的,这也是徽州人的一种习惯,总喜欢用房子把自己围起来。因此天井式住宅在徽州也就成为了一种格局。
三、天井在民居空间格局中的组织形式
徽州民居的基本构成是以天井为中心而组合的平面布局,是以天井院落为单位的内向方形的空间格局。天井布局随面阔方向呈长方形,伸到两卧室的窗中线,长宽比约5:1,天井式民居平面结构的基本单元是“进”(所谓一进就是以天井为中心,环绕着它布置上堂、下堂、上下房和厢房等生活居室。),以“进”作为基本单元,通过纵横向组合可以连接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建筑整体。天井式民居的平面类型以一进作为一栋独立的住宅最为普遍,并且多采用一明两暗三开间的格局。由于一进式住宅远远不能满足封建大家庭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纵横向组合,复杂连接的多种平面格局。在平面布局上,天井式民居的基本形式多为方形,也有结合地形而作不规则形状的。依天井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如(图1)。
倒“凹”型 “口” 型 “H” 型 “目” 型
图1:依天井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依天井位置为倒“凹”型
这种形式即三间式,为一进的两层住宅,在正屋前面的两侧建廊屋,中央为天井,正屋的面阔一般为三间,楼梯设在两侧廊屋中的任何一侧内。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次间为住房,楼上明间作供祀祖先神位的祖堂,左右次间作卧室。有 6 厢房的称“一明两暗”;没有厢房的三间朝天井露明的,称“明三间”。明三间一般是在对单元组合的群屋中做大厅,又称“大厅式”。在三间式的基础上也有五间的,但为数较少。三间式的进深与开间基本相同,平面呈方型,加上四周高墙围护,形似一颗玉玺,因此又称为“一颗印”。
(二)依天井位置为“口” 型
这种形式即四合院。俗称“上下厅”,也称“上下对堂”。三间两进,为楼房,前进楼下明间为门厅,两旁是厢房,楼上明间为正间,两旁是卧室,后进楼下明间是客厅,楼上明间一般都作供祀祖先牌位的处所。此宅门与客厅中隔一天井、前后相对,四合式组合。四合式楼房又有大四合与小四合两种。
大四合式上厅与下厅相向,中间天井。上厅里三间式,地坪较高;下厅也是三间式,地坪却较低,进深也比上厅稍微浅些。天井两侧是用厢房连接的,大四合式的上下厅均有楼层。
小四合式上厅三间与大四合式相同,为正厅。下厅则为平方,没有楼层,而且进深较浅,房型也小。中间明堂一般构不成厅,只起到通道的作用,俗称“穿堂”。四合式房屋一般在下厅要加一屏门,使从大门经过的人不能直接窥视厅堂。
(三)依天井位置为“H” 型
这种形式俗称“三间两进堂”。即前后沿各一靠壁天井,中间为两个三间式相背组合。前面天井一侧是沿着正面的高墙,后面的天井一侧是沿着屋后的高墙。中间两厅合用一个屋脊,亦称“一脊翻两堂”,内设楼梯于连廊内。例如安徽省黟县西递的瑞玉庭。进门即为天井,两旁有廊屋,中间为正屋,都是两层。正屋前后各有一狭长的天井,增添了封闭墙院的通风采光效果。前厅为接待宾客礼仪的地方,后厅堂是家庭内活动场所。一明一隐,说明徽州民宅很讲究内外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别的礼仪。
(四)依天井位置为“目” 型
这种房型组合形式为两进两天井。两进串联,两进之间没有砖石墙体分割,一般只有一个主要出入口。也有为“日” 型的,为三间三进式,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一个。以三间式为单位,按中轴线向纵向排列 三进,中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两侧以廊相连接。这种组合可以多单元延伸。如四个三间式单元,也为“目”型,可以组合成四进堂,五进堂等多进堂,多的达到九进堂。每进一堂便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这也与徽州地处山区有关,纵向排列的房屋多以层层递升为主。
四、天井的地面铺装与天井构造的意象
(一)天井的地面铺装
徽州民居的天井铺装在选材上十分讲究,天井与檐下灰空间的交接是从地面的铺装变化开始的。不同的功能空间对应着不同的地面铺装材料。天井是整个民宅的室外场所,也是户内自然景观的中心,其地面要求平整、渗水快,因而采用大量的石板拼铺,并设有石质的地漏口。徽州的诸多物产中,石材对古民居建造有特殊的意义。在徽州石材常替代砖块,成为高档次建筑的象征。徽州有三个著名的采石洞——“天字号”、“地字号”、“人字号”,出产优质的黑色石材,名“黟县青”。此种材料的优点:色泽沉着、质感细腻、见因而富有弹性。丰富的材料资源在天井的地面铺装中得到了大量使用。
地面铺装在铺法上也十分精美,设计讲究韵律之美,并以简洁、明朗、大方的格调,增添天井院的魅力。天井铺装有一定的格式,因此边界显示十分明显。大厅及厢房外的檐下空间,既有别于完全的室外,又属于开场流动的空间,因此大多与天井铺地保持同一标高或略高出天井地平。其常见材料是掺加了野藤汁的三合土,类似今天的水泥砂浆抹面的工艺,抹灰找平后,再划分出方格,以模仿方砖铺装 的地面。一般的铺砌方式是垂直于行进方向拼合,铺砌的石材基本是比较规整的长方体,铺砌的组数量也很有讲究,数量上多为奇数。一般天井的铺装方式如(图2)。
(二)天井构造意象
阴阳哲学作为中国哲学之母,浸透于诸多事物的创造之中。天井建筑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天井空间构造在组合上也遵循风水学。天井构造意象之一外实内虚,天井民居在形态是有由四周高墙与楼房围合而成,外实内虚是一对风水学中的阴阳关系。
天井构造意象之二一主一次,天井组合依据“门堂之制”,天井住宅在轴线上依主次排列为前门厅、后正堂,配以两厢。而门厅与厅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风水学中的阴阳关系。
天井构造意象之三左主右次,在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认为“左为上”的观念,天井住宅的室内主次排列在等级上有严格要求,东西厢房随着大门方向按左主右次的形式配置,两厢的居住顺序为“长居左,幼居右”。亦成为第三对风水学中的阴阳关系。
天井构造意象之四纵主横次,天井住宅以纵轴线为主线的排列方式、以横轴线交织,控制天井长宽主次关系也控制了天井的基本外形。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
围绕徽州天井四对构造意象竞如“四象”空间的阴阳法则。《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天井民居按空间层次性质可以分为:室内空间是太阴空间,檐廊空间是少阴空间,天井空间是少阳空间,室外空间是多阳空间。在整体上即可认为天井空间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⑥”空间,有生生不息轮转运动规律。
五、民居天井的景观陈设
(一)陈设元素的风水取向
我国古代风水学主张庭院内应广种植物、花草,认为它具有“藏水、避风、陪萌地脉、化解煞气、增旺增吉”四大功能。
徽州民居井下,一般置有石桌石凳,掘有水井鱼池,栽植果木花卉,安置漏窗等,从厅堂到天井下,徽州民居的陈设、装饰,自然反映风水取向。如西递村的清知府胡文照的宅子,因势结构,因地制宜,点以花潭水池,隔以漏窗女墙,饰以石雕砖缕,配以石凳石桌,甚至门前置放整石雕刻的梅瓶等,把整个院落点缀得十分对称、和谐。从建筑风水学角度要求平面布局模式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前低后高,中轴对称。前有池堰,天井下的陈设与绿化意识都 ⑥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受到到风水的影响,陈设元素追求自然和谐,实现了“天人合一”理想的居住环境。
(二)陈设装饰的美学意义
天井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天井不仅是家庭活动的核心场所,更是展示主人身份品味的重要场所。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雕刻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整体的建筑物之中,又能像国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徽州建筑增添了一定得价值,在整个民居装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徽州商人的“贾而好儒”在其装饰题材上也有所反映,多数住宅除运用大量象征财富的铜钱纹窗格外,会在天井出挑的牛腿、木槅门的中断,雕刻孝义典故,表达传统观念中最高尚的情操——“孝”也有冰裂文纹或镶嵌彩绘石板的手法,表达住宅人的人格追求。
天井下雕刻装饰位置也很有讲究,安装在建筑中时也有技巧,讲究观赏的视角,花边的配置可以不放在一个平面上,显得层次丰富,在统一的雕刻中求变化。徽州民居木雕的采光主要是依靠天井,其惟一的光源就是头顶像井口一样的天光,这种从上方流泻下来的散光是欣赏木雕的固定光源,像现代设计中采用的射灯起到同样的效果。民间艺术家为了使雕刻的部分更加突出,雕刻时一般都是上深下浅,在散光投影下,显得雕刻的内容显得生龙活虎,光影协奏,富有美感。
徽州三雕,虽然只是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但其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处理雕刻地方很有分寸,雕刻图案形象、色彩与整个建筑物自然得体。三雕是徽州民居中的装饰精华,无论是手法、构思、作品题材、文化底蕴,都可以体现出明清时期我国工艺美术的最高境界。
徽州三雕不仅是起着一个点缀美的装饰作用,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是通过雕刻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也最能反映人们偏爱含蓄、不喜直露的习惯,也说明美学性在住宅中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结 语 在漫长的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人类不仅尽量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等功能性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更注重居住心里、居住伦理和居住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天井民居正是这两种居住需求融为一体的理想居住,天井建筑代表了一定时代的文化、经济和思想的面貌状况。徽州民居天井建筑,内容十分丰富,建筑构造上也有特殊手法,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性。它也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气候、材料资源等,都是决定徽州建筑形式的基本因素。
在天井住宅的开发问题上,由于其本身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天井可以营造自然生态环境,使住宅和环境有着良好的互动,也可以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因此现在建筑借鉴其建筑形式的开发价值是比较高,也符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我们在现代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古老与外来的精华。今后对于新的住宅建筑,不能统一使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设计。应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传统的历史文脉,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建造出天人合一的居住场所,最终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眭谦.四面围合[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6.[2]余易.风水与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3]《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16.[4] 段进.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0-
23、85-176.[5] 汪森强.徽州老房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7.[6] 朱淼.朱永和.中国建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34-139.[7] 李慕南.中国文化史丛书[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38-40.[8] 杨鸿勋.中国古代居住图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323-325.致谢: 光阴似箭,随着论文的最终完稿,我的大学生涯也即将接近尾声。在此,我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本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甘兴义老师,甘老师不辞辛劳,不管是在论文的选题还是论文结构的整理方面都给我很多的指导,多次给我提出宝贵的指导性建议。甘老师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都对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我要真诚的说声:“谢谢您,甘老师!”
最后,我衷心的感谢耐心评阅论文的老师、专家,以及在百忙之中参加论文答辩的每一位委员和老师。
第二篇: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之徽州饮食
10化学工程与工艺 胡莉娜
C40914002 徽州是一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无论人们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含义,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却是勿庸置疑的。而今,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着每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似乎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而徽菜也作为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而流传于世。
一、徽菜的起源
徽菜是指徽州菜,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的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在绩溪,民间宴席中,县城有六大盘、十碗细点四,岭北有吃四盘、一品锅,岭南有九碗六、十碗八等。
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严密的宗族制度。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为祀神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二、徽菜的发展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10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徽馆达上千家,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见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三、徽菜的食材
徽菜来自徽州,离不开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与高山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这些过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笋一项就有十七种,品种有异,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入徽菜谱。就豆腐来讲,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于野味,徽州野生动物(不包括虫类)有374 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52类、两栖类26种。野兔、野鸡、黄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鱼,石鸡,狸子、水獭,以致熊、豹、天马。鱼类更是丰富多样,黄山的锦鱼、鱼,原就很稀少。当年还有一种可以飞上树的翼鱼,都是味道为鲜美的珍品。不少珍禽异兽,现已纳入国家保护范围,也还有不少列入食谱如喂养的野鸡、野兔、家养的乌骨鸡,似鸭非鸭的,都保存着浓浓的野味。
由于徽州医学发达,明清两代中有七百多位中医学家有六百多部医著。健身强体食谱的药膳,早就纳入徽菜。如枸杞子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银杏果等等。
四、徽菜的制作特色
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徽州的酱油是黄豆制成的,保存本色。炒菜用油是自种自榨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条件。
当徽菜走向全国之后,仍然保持重色:调色之功;重油:调味之功;重火功:调质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软,结或松等。徽菜用火腿调味是传统。制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美食家们十分赞赏徽州火腿。只是人们还不了解:“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一带古属徽州或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即徽州)。”唐代就从金华想到徽州,一水相连,以后来往就更频繁了。
五、徽菜的代表莱肴
徽菜历史上有五六百个品种,经过挑选巩固和创新,目前确定的有120多个新老品种。其最有代表性的莱肴有:
“火腿炖甲鱼”,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为佐料。菜成后汤色清醇,肉烂香浓,裙边滑润,无腥味。
“红烧果子狸”,以栖息山中的果子狸为主料,佐以净梨等原料,红烧成菜后,菜色金黄,汤汁稠亮,狸肉细烂浓香,味鲜甜带有微咸,是冬季时菜中的珍品。
“黄山炖鸽”,以鸽子为主料,佐以黄山特产山药,置砂锅中用炭火炖成。其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鲜香,原味不失。
“清蒸石鸡”,以山涧石鸡为主料,佐以徽州山区特产香菇。成菜汤清见底,肉嫩味鲜。因盖碗清蒸,原汁原味不散,香郁诱人。
“腌鲜鳜鱼”,以淡盐水腌制的鲜鳜鱼为主料,佐以猪五花肉、山笋等。莱成后入口肉嫩白鲜美,为徽州著名的传统风味。
“香菇盒”,以两只大香菇相合,间夹猪瘦肉等佐料制成。整齐地排列盘中,型色悦目,入口芳香。
“问政山笋”,择著名的歙县问政山竹笋煮后,浇以麻油等佐料制成。笋色玉白,清香脆嫩,鲜甜微酸。
“双爆串飞”,以山鸡和野鸭脯肉为主料,以青豆、鸡蛋清作佐料,用民间特有的方法制成。菜白绿相间,形如麻花,肉鲜嫩,略带葱、姜和花椒香味。
“虎皮毛豆腐”,以屯溪、休宁一带的特产毛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酱等佐料烧成。呈黄色虎皮条纹,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是徽州特殊风味菜肴。
“香菇板栗”,以山区特产香菇、板栗制成,呈黄褐色,两色分明,酥香脆嫩,清鲜爽口。
“杨梅丸子”,以肉、蛋和杨梅汁制成,呈玫瑰红色,入口香甜带酸,形、味皆如真杨梅,是徽州的民间菜肴。
“凤炖牡丹”,以整鸡代凤,猪肚切成牡丹花,火腿片作花蕊,用木炭火细炖。成莱造型美观,汤浓如乳,肉烂肥鲜,是体现徽州山乡特色的一道大菜。
“双脆锅巴”,以猪肚头和鸭肫为主料,调以香菇、笋、火腿片,用鸡汤做成汤汁,浇在刚起锅的油炸锅巴上,锅巴酥松中透出清香,其味格外鲜美,俗称“平地一声雷”。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双脆锅巴后赞不绝口。
“徽州圆子”,以生、熟猪肥膘肉和炒米、鸡蛋、白糖为主料,配以蜜枣、青梅、金桔等,炸成金黄色圆子,浇以汤料。圆子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是徽州传统风味菜。
此外,还有“蛏干烧肉”、“荷叶粉蒸肉”、“清蒸鹰龟”、“青螺炖鸭”、“方腊鱼”、“当归獐肉”、“一品锅”、“中和汤”等名菜佳肴。
六、徽菜的传说 “鱼咬羊”
在徽州众多的菜谱中有一道名字很怪的徽菜,叫“鱼咬羊”,它的名字听上去似乎不合乎于逻辑,但它的的确确的存在,做法就是将羊肉装入鱼肚子而后封口烹成的。
相传,前清年间徽州府有个农民带着四只羊过练江的一个渡口,由于舱拥挤,一不小心就把一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河里。羊不会游泳,所以就在河水中作垂死挣扎,最后,因为不习水性而沉入了深水中。由于羊的挣扎,引来了许多的鱼,当羊沉入水底时,鱼儿便峰拥而至,因为吃得多了,一个个晕头转向。恰巧,这附近有位渔民的小渔船下过此处,见有这么多的鱼在水面上乱窜,心中惊喜万分,立马撒下了渔网,很奇怪的是鱼儿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太多地挣扎。回家后渔民用刀切开一条鱼的肚子,见里面装满了羊肉。渔民很新奇,就将鱼洗净后,封好刀口,连同腹内的碎肉一起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是鱼酥肉烂,不腥不膻,汤味鲜美,风味独特。消息传出后,当地有些美食家也试着烧成这样一道菜。果然肉味不凡,从那以后,当地人就将这样烧成的菜取名为“鱼咬羊”久而久之,便成了徽菜中一道名菜了。“毛豆腐”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食用过此菜。它是用豆腐进行人工发酵,使表面长出一层白色茸毛故称毛豆腐。豆腐在发酵中蛋白质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味特鲜。毛豆腐经油煎后,外皮色黄,有虎皮条纹,味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配辣酱佐餐味更美。,香煎毛豆腐产生于清代。
康熙年间,歙县有个叫王致和的举人,不甘俯首豆腐祖业,一心迷恋科举,寄望于仕途。无奈屡试屡败,始终名落深山。绝望之中,回想起自己所走过的历程,觉得莫非就是豆腐之命,别无他路?不过虽然无奈,在叹息之余,道也有几分解脱。于是干脆接过父亲的豆腐坊,做起了豆腐生意。岂料这读书人出来做豆腐,却发生了奇迹。一日,天气闷热,豆腐滞销,他便将多于的豆腐铺在稻草上,洒上盐水,打算日后自家食用。没想到第二天事情多,把这事给忘得九霄云外去了。待想起来时,已过几日。看那豆腐,已经长出白白的茸毛来,觉得甚是可惜。只好自认倒霉,正准备拿去倒掉。此时正值临近午餐,锅中准备炒菜的菜籽油已烧热,顺手就拿了几块放如锅中煎烤。不打紧,一时其香四溢,出锅食之,其味鲜美无比。他欣喜异常,从此做其了毛豆腐的生意。且越做越大,以至做到了京城,开了一爿王致和豆腐坊,使皇帝也馋上了隐,将毛豆腐收进了御膳谱,成了宫廷菜肴。为此,清朝状元孙家鼎专门作了一副嵌字对联赠与王致和悬挂在店堂上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从此,香煎毛豆腐更是誉饮遐迩。
七、徽菜的前景展望
目前,徽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徽菜的改革创新必须深化,以增强竞争能力,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被称为“徽厨之乡”的绩溪,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徽菜的挖掘、继承、改进、提高的责任。今后,我们将根据调整食物结构的原则,坚持徽菜基本传统,保留有益的烹调方法,不变更原材料和保持徽菜原汁原味特色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摒其所短,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使徽菜之花,盛开不凋。
前几年,黄山市和绩溪县相继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徽菜之乡”。此后,省里相关部门及黄山、绩溪两地通过制订徽菜地方标准,举办徽菜美食节、烹饪大赛等活动,为推动徽菜市场拓展、振兴徽菜产业经济做出了积极探索。近两年,仅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新建的徽菜馆就达近百家。
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健康、安全、环保、节约的绿色餐饮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黄山学院旅游学院有关专家认为,徽菜原料品种丰富,具有天然、环保等优势,能保证原汁原味,从长远来看具备后发优势。皖南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各地要把振兴徽菜作为特色产业来扶持,作为旅游和文化配套产业来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徽菜健康理念的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放心消费。
第三篇:传统民居
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 21世纪建筑材料迅猛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农村,在新建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这样的建筑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当今世界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在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冲击下,为形式而形式思想潮流下,给传统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毁灭性破坏,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另外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
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分类和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大约的化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账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用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满族、回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的庭院式民居既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三间为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动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具体分为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三)、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承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中国传统民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初。形制、布局、结构随着地域、时间的不同形式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我国民居建筑中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礼制、生产力等社会状况的浓缩反映,具有浓厚的中 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一些传统民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值得今天继续研究、传承和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居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早、分布广,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特征、经济状况与人文背景各异使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与景观特征。如: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住宅样式———木构架庭院式民 住宅。这类型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一带的三合院住宅为典型代表。通过合院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中强烈的礼教思想。房屋沿南北轴线建筑正房、正厅、东西两边为厢房,结合倒座房四周围合,房屋向内形成庭院,使形成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关系。与四合院民居在空间布局中较为相似的有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讲究对称,按照主次分明的伦理思想将主厅堂排列在主轴线上,但庭院内高而狭小,形成天井,形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向内排水系统。与四合院不同,江南庭院利用天井排水、采光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从而调节室内气候。我国有一类以防御为主的住宅,来自于福建的土楼民居。土楼民居为客家人的住宅样式。由于客家人受战争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创建了此种独特的建筑样式。土楼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土楼向内形成庭院供人休闲,楼内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如遇到战事,以楼内的供给可以维持土楼内居民短时间的生活要求,对外封闭,防御性极强。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用竹、木等材料建造的楼居形式,这种独特的建筑民居被称为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将底层架空,下层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此种住宅适应了野外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可达到防虫蛇野兽的侵扰,提高了隔潮性能以依山就势的方式满足了少数民族野外居住的条件。同样受到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在我国陕北、陇东、晋中、豫西以及新疆吐鲁蕃等黄土层较厚地区建筑材料相对匮乏,为了节省建造成本利用黄土壁立而不倒的特性向内水平挖出拱形窑洞,形成了窑洞式住宅。窑洞节省了建筑成本且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实用。从我国传统民居住宅来看,大部分民居都是就地理环境的特点就势建造。传统民居蕴含的建筑艺术、环境特点、空间布局、居住方式、村镇整体规划以及周边交通设计系统,鲜明地展现出典型的民族文化、乡土特色和生态特点。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
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居住科学的代表,是社会学的活化石,是建筑艺术的奇葩。
传统民居是先辈们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们(本文主要指保存完好的民居)有着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实为不易。那么,对民居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立法是对传统民居的有效保障。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因为盲目地追求现代和繁华,大批传统建筑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大容积率的高楼。于是,原有的历史文脉丧失殆尽,城市面貌趋于一致。为了拓展传统民居村落的旅游业,开发商在古建筑群周边或内部大量兴建服务性建筑,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往往缺少深入的规划设计,没有整体的文物保护意识。村民为了私利,也把古宅随意改造成商店或旅馆,破坏了古民居的结构和原始功能。为了保护传统民居的原始状态,科学发展旅游对健全立法提出新要求,对传统民居的管理模式、宣传模式提出新要求,也对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新要求。有很多未被发现和开发的古民居,要注意保护的方式与方法,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被逐渐破坏,从而导致文化链条的断裂和文化基因的缺失。第一,成立专业的民居调查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发现和统计工作,对我国现存的传统民居构建详实的数据库系统,通过文物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展开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把数据库链接到网站上供老百姓监督和保护。第二,我们对古民居要如实地进行保护,对已经破损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我们必须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明确积极的保护观念,吸取文化精髓,依托地域特点建立与本土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如实地展现传统民居的魅力。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四、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
传统民居是本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人们渴望传统民居中和谐的生活方式,渴望从城市中的“混凝土盒子”逃离出来。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吸收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在现代建筑中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
在我国民居的居住形态上看,庭院空间成为古民居中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院落形成了内向型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它的表象是一种围合空间,但向内却留给居民一个交往空间,促进合院空间中人与人的交流。室内与室外,建筑与自然的围合开放,公共与私密空间借助庭院达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对比现代住宅我们不难看到单栋独门的设计虽然保障了一定的生活私密性却降低了邻里感情。为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庭院应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增加人与人的交往空间,减少建筑中的隔阂感,使建筑亲近自然,避免住宅区中出门不认识的尴尬局面发生。在北京的SOHO 现代城中,设计师有效地使用了民居中的庭院概念,在现代的都市中再现了合院的人居方式,提出“空中四合院”的概念。
第四篇:内蒙古传统民居
内蒙古传统民居
摘要:内蒙古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得蒙古包这种便于搭建、拆卸和迁移的建筑成为蒙古族的传统住房,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政治背景的变迁,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产方式和居住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汉族文化的逐步融入令这一地区的民居形式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关键词:传统;蒙古包;民居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8-0020-02
从自然史的角度来看,蒙古高原早在百万年前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先有绿色植物,后有食草动物,然后有食肉动物,最后才有人类的出现。从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来看,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的活动,长久以来,相对应的人类的居住建筑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着。
内蒙古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家园,蒙古包就是游牧文化下的产物,与牧业经济一样呈现出游动、分散的特征。蒙古包,名称源自满语,古时被汉族成为“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包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在草原特殊的生态环境下,蒙古族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对于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他们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实践,终于形成了适宜于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历史证明了蒙古包是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域持续生存的物质产物,也是草原文化亘古发展的物化载体。
蒙古包主体结构由套脑、乌尼、哈那、乌德组成。套脑是由木材做成的天窗,平面为圆形,有四根辐条,呈十字排列,辐条之间的空间就可以用于蒙古包通风采光和气烟排出。哈那是蒙古包围壁的骨架,选用轻质沙柳做成的可张可收的活动网片,便于搬迁。乌尼是蒙古包的顶部骨,起着檩、檐的作用。乌德即蒙古包的门,由框、门槛和门楣组成。套脑、乌尼哈那、三方构件完美结合,构成一个坚固的结构,这种结构除了可以承担竖直方向压力,更重要的是,在草原的大风气候下,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稳定性。首先蒙古包是圆形的,所以能轻易化解各方向来风的正压力;当狂风吹过屋顶时,由于流体力学中的柏努利原理,风对屋顶产生向上的吸力。这时把蒙古包的套脑打开,狂风对顶部的上升吸力即会被通过陶脑排出的气流所抵消、破坏。
蒙古包的制造材料全部取自于大自然。用作结构材料的木料取自蒙古高原广阔的山林,围护结构取自羊毛擀成的毡子,系绳取自驼马鬃马尾搓成的围绳和带子。可见,蒙古包的制造材料全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最适宜于游牧生活的优点是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搭盖蒙古包只需要地面平整即可,其各个构成部件都是独立的,装配简易。历史发展到后期,蒙古包的拆卸和安装非常方便,已经专门属于妇女了。“凡张幕,妇女掌之,以时时迁移,故习熟其事,一转瞬间结构已具”。蒙古包的主要结构都是木质材料,可分根分片,可折叠,收放皆可。拉结蒙古包结构的一般是柔性材料,如围绳、带子,连接时系活结,拆时容易解开。带子一旦解开,围护部分的毡子和结构就自动分离。在紧急情况下, 一个人能很快卸完。所有的构建都重量轻、体积小,用骆驼驮运或用车装载都很方便,轻便易行,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搬运就足够了。
蒙古包是古代游牧民族崇天敬天、热爱自然、信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们从天际幽远和日月星辰的出没中形成“天圆地方”观念,依此构建居所,而有“天似弯庐”之说,实为弯庐似天。苍天的浩瀚无际,神秘莫测,日月星辰行于其中,时而风调雨顺,时而霜雪雷雨,其变化关乎着草原的盛衰,使他们产生以天为主宰的自然崇拜的宗教观念,天在整个北方民族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力量。他们发明、创制的居所正是这种敬天观念的物质表象。蒙古包的形成也是古代游牧民族认识天体运行规律,利用日暑计时的智慧结晶。他们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照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计算时间。据蒙古国学者麦达尔考证,从匈奴时代开始,帐幕的搭建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他的研究表明, 当时计算时间最准的为四哈那、六十根乌尼的蒙古包。根据日光照进套脑内外、乌尼、哈那的不同部位、被桌、坐垫、碗架腿等划分时间,以此来安排一天的生活。
蒙古包所有的这些特征,都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在生活生产中与环境相互依赖的智慧,以及他们与自然相互尊重、融为一体的和谐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在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下逐步发展为定居,这其中的原因首先可以说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蒙古族由最初的游牧、狩猎生活逐渐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另一个原因就是外来文化的侵入对游牧文化的冲击,像藏传佛教的盛行、汉族人口的大量涌入等,都对蒙古族本土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蒙古人的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明朝时期,内蒙古地区有了类似中原地区用土木建造的固定建筑。到了清代,蒙古土默特部落重要首领俺答汗同意从事农、副、手工业生产的移民在归化城建筑“板升”。(蒙语“房舍”之意,后泛指土木建筑的村舍、城堡),这些建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草原地区穹庐建筑的风格,之后的居住建筑就呈现出汉族的特征。
移民迁徒往往有一定的地域性,通常是就近迁移,如甘肃、宁夏的移民迁于内蒙古的西部,陕西、山西、河北的移民在内蒙古中部落户,而东部移民多来源于山东、辽宁等地。由于与原生活地区有相近的自然条件,所以移民带来的居住形式比较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因此形成了今天内蒙古民居建筑的多样性。
内蒙古西部属半沙漠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决定了这里的住宅多为平顶。平面布置多为“四合房式”,院子南北甚长,成窄条状,房屋前檐多数带柱廊。房屋正面有精美的砖雕木饰, 明显受宁夏建筑影响,所以又称“宁夏式”。中部地区的住宅形式多仿照山西北部的住宅风格,平面布置成四合院,大门开在正房的东南角,院子呈南北稍长而东西略窄的方形,一般为一进,也有的连接至数进的。房屋前檐木装修面积甚大,屋顶为半坡式,前长后窄;坡后墙高耸,前坡面曲线和缓。在内蒙古的正黄旗、丰镇等地为黄土地带,土质细腻、土层构造坚固,适于穴居,所以当地农村多以窑洞为居,也有一部分居民在地面上做圆拱形房屋。东部地区的住宅带有东北风格,从平面上看,大门、正房都布置在中轴线上, 两端建厢房,成三合院。院子面积广大,房屋密度稀疏,屋顶做成双坡式,没有曲线。通辽地区也有不少民居做圆顶的,与吉林民居相似。在内蒙古东部靠近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右旗,自清初以来,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徙于此,并与来此闯关东的山东等内地人联姻,形成今天的俄华后裔。他们的住宅外墙用圆木以井干式砌筑,带有明显的俄罗斯特色,当地人称之为“木克楞”。室内多是通过一个前廊或前厅,首先进人厨房或相当于饭厅的房间,而这一空间正是他们会客的场所。在住宅深处还有一个厅往往是这个家庭的精神中心,墙上挂着东正教的圣龛,桌上摆着代表这个家庭荣誉的物品,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外人非请莫入。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来自“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布里雅特蒙古族和部分鄂温克人很早就处于半定居状态,其住宅深受俄罗斯住宅形式影响,但在空间使用上有着明显差别,如俄罗斯住宅中的内向性的厅在布里雅特蒙古族住宅中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民族交汇、文化融合产生了多元化的民居,本身就与蒙古民族在草原上生活所独具的博大包容的性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不断迁移到择地定居,蒙古族的居住形式和民族文化经历了大规模的变迁。到了现代,以草原著称的内蒙古在不断实现着城市化,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掩盖了曾经的草原游牧特色,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的居住环境,传统的民居逐步发展的更为集约,蒙古包更是只停留于旅游景点供人回味。事实上,内蒙古传统的民居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可持续特征也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为发展内蒙古地域性建筑提供依据。
第五篇: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作为一个安徽的学生,首先我有必要来介绍一下徽州以及其文化现象,再者我也有把它发扬光大,让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徽州文化受到广大人民和文化爱好者以及国家重视的义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了解它,离不开旅游,但旅游,又不一定能让人真正的了解它。它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但这不是重点,我要通过我的描述让大家更加了解重视它。
一:徽州的一些常识
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其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徽州,简称“徽”,安徽的“徽”字就是取了徽州的简称。
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而现在黄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歙县地治,歙县徽城镇古称徽州府,黄山市成立后,划歙县岩寺镇和潜口、呈坎、罗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杨林7乡以及郑村乡的瑶村置徽州区。徽州被张冠李戴,“从此黄山不徽州”。
徽州的方言称为吴语或者徽语,又称徽州话。
徽州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值得大家去游玩一下的:徽州古城、牌坊群、呈坎古村落、潜口民宅、新安江山水画廊、花山谜窟、屯溪老街、齐云山、西递、宏村„„
它也有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的有歙县、绩溪;,省级的有黟县。还有不少历史著名人物,如汪华、朱熹、胡宗宪、戴震、胡适
这些都是值得徽州骄傲的一些历史和文化,它的古老神秘每年吸引着大批游人涉足,作为徽商的发源地且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我想只有当大家亲临其境,正在用自己的双眼看到这些的时候,你们的心灵才会被深深的震撼!
二:徽州文化是什么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的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它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其主要内容有:
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介绍有些让人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这些介绍让人不免有些乏味,当然徽州文化的迷人不仅就是这些,我来介绍一些经典的徽州文化。比如说美食。众所周知,徽州的食品大多是精品,且符合不同地域人的口味。徽菜的形成与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
对于徽州的小吃我可以列举出一些,如石头馃、徽州馃、苞芦馃、苞芦松、秤管精、豆腐老鼠、豆豉、冬瓜饺、冻米糟、“杜”字虾米豆腐干、芙蓉糕、伏岭玫魂酥、葛粉圆子、宏谭豆腐乳、蝴蝶面、黄山河螺、徽式炒面、徽州裹粽、火焙豆腐、火烧冬笋、绩溪菜糕、绿豆兜、麻酥糖、梅干月饼、魔芋豆腐、腊八豆腐、腊八粥、青精饭、纱面、深渡包袱、双冬肉包、甜酒酿、屯溪醉蟹、五城茶干、蟹壳黄、苎叶馃。我品尝过的不多,但是尝过的芙蓉糕,火烧冬笋等等的都是人间美味。来到徽州,大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品尝这些人间珍馐,它的味道也的确对得起大家的追捧。
过去的时候,“顶市酥”是要到每年的春节期间才有应市的主打“年货”,是徽州民间春节时家家户户必备的传统糕点,又是过去徽商外出馈赠亲友的礼品。现在,则成为了已经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徽州锡格子茶”项目中的主要茶点。对于它的味道,我们可见一斑啊。
不能撑起它的整个饮食文化,它得有拿的上台面的大菜。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它发祥于南宋时期,起源于歙县(古徽州府)。徽菜历史上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因古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珍野味非常丰富,有山鸡、斑鸠、石鸡、山龟、甲鱼、果子狸、黑熊、穿山甲、娃娃鱼等野味,有野蕨、冬笋、香菇、石耳等山珍,为徽菜的烹调提供了特殊而又丰富的原材料。三:徽州文化的特点
“徽州”,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徽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 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是指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并有丰富遗存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包涵着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内容,客观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层次结构关系。
它不仅多元化而且还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在徽州的古村落古城镇古派建筑里,我们无一不感受到这种气氛。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它通过精神来体现,又为精神提供了强大的依附。
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民间性:徽州历史档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其民间性。从来源上看。徽州历史档案是在民间发现的,是从徽州平民家庭中流散出来的。徽州历史档案同以往发现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突破了以王室部衙类政治史材料为主的局限,表现出厂鲜明的民间性和经济特色,十分具体和实用。
2、具体性:形成于平民社会的徽州历史档案,没有泛泛描述,有的只是具体的、微观的记录。例如,它对徽州大大小小家族的世系递嬗、家族教育、科举状况、土地积累、管理经营、宗祠创建、族产管理和运营、与官府和当地其他家族及农民的关系、商业活动和资产的积累等情况的记载,对徽州平民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种会社、风俗习惯等日常生活的记录,详细到每家每户,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人。
3、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使契约文书真正合法有效,其中多载有公证事项,从而在徽州历史档案中留下了许多标识其真实性的地方。如契约文书中除了受契约条件约束的双方当事人外,还有中间人的见证鉴定,而这中间人大多则是由当地很有名望的长辈耆宿、族长房长等担任。至于诉讼案卷、布告、租簿、实征册等,都有明显的可以鉴定其真实性的地方。
4、典型性:徽州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政策贯彻十分彻底和最为典型的地方。传统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徽州的历史积淀很深,因此,徽州历史档案所反映的内容在中国农村历史社会中也最为典型。比如,徽州遗存的赋役文书、档案,如亲供册、黄册、编审册、实征底册、易知由单、串票、滚单、完纳钱粮执照等,构成完整而典型的明清赋税制度,是中国明清赋役文书档案中的典型代表。
5、系统性:徽州历史档案的系统性表现在全面性、连续性上。其全面性表现在横纵两方面。横向上,徽州历史档案对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其种类之多,所涉范围之广,其他史料难以企及。
四:徽州文化迷人的原因。
徽州文化,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
要说徽州文化为什么迷人。首先看了上面的一些介绍我想就能够勾起一些人想要一睹为快的欲望了吧,它的迷人不仅仅是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还在于它能够兼容并包。
首先风景最能够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不必说高耸入云,巍峨庞大的黄山,也不必说徜徉着古镇气息的西递宏村,更不必说那店铺密集,石础青瓦的屯溪老街。这些都仅仅是它文化的一角,没有深入它,你只能感叹于它的外表而不能体味它的百态倩影。
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徽派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商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亦贾亦仕;新安画派,师承有自,风格独特。
徽州文化的“典型性”: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徽州的土地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是当时时代的典型样本。
徽州文化的“全国性”:如朱熹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徽商足迹遍布全国,“无徽不成镇”,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徽派朴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其治学思想、方法和所取得成就,影响一个时代,与现代学术的诞生直接相关联。
这些都成为绿它迷人的一部分,但最终我们还要归结为它的精神方面,它给人以依托,人们才会寄予它期盼。
五:徽州文化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
徽州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徽州犹如东鲁。研究徽州文化,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体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精髓,发扬徽州人的骆驼精神,凝神聚气,更好的做好现在的工作。
(一)明清时期的徽州,呈现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认真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会有所启迪。
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徽州人所具有的契约精神。无论是土地买卖,过继子女,遗产分割,乃至演戏酬神,徽州人都要立字为据,这些契约文书,显示了民间百姓们明确的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手段和儒家伦理精神相辅相成,使这个处于山区的民间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和谐状态。
徽州村落建设注重“风水”,依山傍水的徽州村落,鳞次栉比的房屋,纵横交错的巷道,既考虑到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等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谐和,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这是注重“风水”的积极意义。
徽州的宗族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非行政组织。它提倡封建伦理,需要批判,但是它也发挥着调节社会的功能,例如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接济贫弱,禁止赌博等不良行为,禁止滥砍滥伐,提倡爱山护林等等。从实施手段上看,它也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执行,而是以宗族或村民公约的方式,让族众和村民自觉参与、自觉执行。这些民间主张和实施途径,有助于社会更加和谐。
(二)徽州文化中有许多精神遗产也值得我们继承借鉴,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明清两代,徽商曾经盛极一时。他们的“徽骆驼”———甘于吃苦的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从事一切工作和事业所需要的精神;徽商讲诚信,注重回报社会,这些道德观和价值观值得继承;徽商最终走向了衰落,是因为过于依赖官府,没有形成商人的独立品格,其教训同样值得总结和深思。徽州人重视教育,“十里之村,不废诵读”。重文重教的风气,使徽州这个山区涌现了大批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徽州人还创造了很多发展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如徽商对教育的投入,宗族对贫困子弟受教育的扶持和激励措施等等。这些无疑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身处地阻山隔的徽州,人们却创造出精美的建筑和大量改善生存环境的道路、水利工程,还有医学、算学等科技发明,古代徽州人展现出的创造智慧和适应并改变生存环境的精神,今天仍然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都保存完好,西递和宏村两个古村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黄山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经济资源,也能够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灿烂的文明,激发爱国热情。
(三)徽州文化从根本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儒家文化的命脉贯穿在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的典型和标本。扬弃其糟粕,继承和汲取其精华,对于团结全球华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徽州人重视宗族,重视血缘宗亲。明清两代,徽州及其邻近地区的许多名族大姓的子弟因为经商迁徙到全国各地,进而遍布全球,现代文化名人胡适、陶行知等都是从徽州文化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徽州文化,发挥徽州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联络海外华人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共襄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业,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延绵不绝,磅礴久远,自古至今,代代英才于此孕育,再次发光。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为谁辛苦为谁忧;一代思想先驱朱熹“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万古流芳;先天而忧,后天而乐的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万世师表”陶行知,为平民,为农工,俯首教育,孜孜以求。天之骄子,多孕于此,中林敏秀之地,散发着万物 清明之灵。徽州文化永存,徽州精神永存。
我们要切实做好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此我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做法: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的专业性保护与民间传承性保护并重并举。二是进一步做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
三是全面加快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力求全面系统展示徽州和徽州文化,确保今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四是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继续积极做好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
五是加强各类民间艺术社团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实施乡村民间文化复活工程。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秉承这种文化精神,发扬它的优良传统。将自己的爱国情爱文化情深深的注入到这股浓厚的气息中来,弘扬徽州精神,宣传徽州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然后,再汲取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用它,来激励我们成才。对待像徽州文化这样既古老又饱含深意的文化,我们尊重和传扬,取精华去糟粕。把好的发扬开来,坏的改正或剔除,这样我们中国如何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都会名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