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扶贫工作决定

时间:2019-05-13 03:5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扶贫工作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扶贫工作决定》。

第一篇:陕西省扶贫工作决定

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摘编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确保顺利完成《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就进一步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扶贫开发既是一项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经济问题,更是一项十分重大的政治问题。搞好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我省全省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省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四年全省实施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3126个,搬迁贫困人口35万人,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和输出安置8万人,解决了15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223万贫困人口脱了贫。2004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12元,比2000年增长37%;人均占有粮食达387公斤。贫困地区水、电、路、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产业开发步伐加快,群众增收基础有所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干部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我省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新阶段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实施4年,仅完成扶贫任务的三分之一,如期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的时间相当紧迫,任务十分繁重。现有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的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陕南秦巴中高山区等偏远地区,这些地方是扶贫开发多年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难度很大。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生产和生活水平仍然较低,持续发展的基础还相当薄弱,稳定解决温饱、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目前,全省新阶段扶贫开发正处于关键的“爬坡”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讲政治的高度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准确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大力度,开拓创新,锲而不舍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开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扶贫开发统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坚持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两翼,认真搞好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工作,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从现在起到2010年,全省扶贫开发的任务是:用5年多时间,全面完成7574个重点村的建设任务,搬迁贫困人口88万人,基本解决23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实现594万贫困人口脱贫,确保《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措施

(一)坚持整村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落实各方责任,突出工作重点,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建设水平。

重点村建设规划瞄准贫困群体,坚持先难后易的原则,优先安排建设最贫困的村,到户项目向贫困农户、贫困人口倾斜。

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善。落实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促进贫困村经济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大重点村建设投入力度。除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外,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把涉及重点村建设项目的各类扶持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二)严格政策标准,稳步推进移民扶贫,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生存条件。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置的原则,坚持开发式移民的方针,切实改变特困人口的生存条件。

扶贫移民搬迁的对象必须是生存条件恶劣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村组和贫困户。对移民新村进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户建为主,量力而行,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各级政府帮助移民户解决宅基地审批、土地调整、户口迁移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协调各部门认真落实移民新村“五到村”(水利部门引水到村,电力部门送电到村,发改委、交通部门负责道路到村,邮电部门负责邮递、电话到村,广电部门负责广播电视到村)政策,确保移民新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落实。扶贫移民搬迁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结合,与退耕还林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增强移民搬迁的效果,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继续执行省级“1+5”(即每搬迁1人补助1000元,每户再补助5000元)的扶贫移民建房补助标准和市、县两级每搬迁1人各配套500元的规定。重点村中无房、危房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按移民扶贫的补助标准就地建房。

(三)加大信贷扶贫资金投入,培育主导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加大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发展,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充分发挥信贷扶贫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信贷扶贫到村到户的有效方式,提高扶贫贷款到户率和使用成效,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快建立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围绕产业开发,扶持建设一批城镇中心市场、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运销大户,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积极建立营销网络,切实搞活流通市场。

(四)搞好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原则,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输出前技能培训力度,做到培训、就业、脱贫相结合,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推广订单培训,对学员就业后进行定期回访,搞好跟踪服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对象必须是在册的且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贫困户子女。引进、示范、推广一批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贫困地区的科技应用水平。继续实行技能培训省级报账制。

(五)坚持改革开放,积极争取外资项目,扩大扶贫领域的国际合作。切实抓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后续管理和收贷还贷工作,确保项目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按期足额还贷,全面实现项目“扶贫、还贷、持续发展”三大目标。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拓新的外资扶贫领域,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引进新的扶贫模式,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六)动员各界力量,开展社会扶贫,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做法,继续做好社会扶贫工作。加强对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领导,明确包扶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积极为中央国家机关在陕定点扶贫搞好联络和服务工作。不断加强苏陕对口扶贫。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东部发达地区对我省的扶贫开发给予更多的支持。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动员、鼓励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加大扶助残疾贫困人口和困难青少年学生工作的力度。

(七)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集中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市、县政府落实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政策,确保每年新增财力5%用于扶贫开发。一般转移支付方式增加的市、县财力,重点用于扶贫开发项目。在重点县动态管理中退出重点县范围的县,减少的扶贫开发资金由市、县财政补充,确保这些县扶贫投资力度不减,并逐年增加。金融部门严格执行信贷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政策,加大信贷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调查研究,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扶贫的新路子。抓好到户扶贫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的实施工作,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切实解决扶贫信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工代赈扶贫资金按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用于贫困地区区域性及重点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各级政府要把与扶贫开发相关的涉农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并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倾斜。

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并进一步严格和完善报账制管理。扶贫资金的分配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在相应的范围内公告和公示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加大对扶贫资金的检查和审计力度,确保项目资金按时足额到位,防止资金被截留和挪用。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依法依纪从严惩处。

(八)群众参与,自力更生,充分发挥扶贫开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广泛实施参与式扶贫,让群众充分地参与到扶贫开发项目的确定、实施、管理和监督的各个环节。

(九)搞好动态监测,加强信息交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实行扶贫开发专项监测统计制度,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动态监测体系。完善监测手段,建立健全全省扶贫开发信息化网络,动态监测扶贫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扶贫成效。

四、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非重点县的党委、政府也要把扶贫开发摆到重要位置,把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总结新鲜经验,解决突出问题,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积极推行扶贫开发绩效考核制度。在各级推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年度扶贫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体系,每年对各级扶贫开发的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对完成扶贫开发任务且成效显著的市县,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迟缓、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不当的市县进行处罚,相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

(三)切实搞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动态管理。在重点县检查中,受到两次通报批评的县,要向省委、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受到三次通报批评的,或在全国组织的重点县检查、验收中没有通过的,或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给全省扶贫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县,要追究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对直接责任人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大力鼓励经济实力增强、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完成扶贫任务的县退出重点县范围,率先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调整退出重点县范围。退出重点县的县扶贫任务保持不变,享受的政策可保持二年。

(四)夯实各部门扶贫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加大对部门扶贫工作的考核,夯实工作责任,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合力。各有关部门继续落实“五到村”的政策,确保重点村和扶贫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财政、金融部门负责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国土部门负责帮助贫困户移民落实宅基地和生产用地;林业部门负责退耕还林与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结合中有关扶贫任务的落实;农业、人事和科技部门负责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乡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教育部门负责发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地区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文化部门负责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卫生部门负责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贫困户医疗救助,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残联负责做好扶助残疾贫困人口的工作。对没有履行扶贫职责、不能如期完成扶贫任务的部门,追究该部门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篇: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陕扶办发〔2012〕4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产业扶贫项目管理,不断提高我省产业扶贫工作水平,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陕西省扶贫开发条例》及相关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产业扶贫项目是指使用财政扶贫资金进行补助和贴息的、能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生产发展项目。具体包括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项目和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第三条 产业扶贫项目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和带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第四条 产业扶贫项目在扶持区域选择上,按照国家连片特困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连片特困片区县及面上有扶贫任务县的先后顺序,择优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对国家片区县和国家重点县的项目优先扶持。第五条 各级扶贫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管理。项目资金在财政扶贫资金预算中统筹安排。

第六条 产业扶贫项目坚持“瞄准贫困、集中扶持,突出特色、注重效益,民办公助、择优立项”的原则。

第七条 产业扶贫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管理。

第二章 扶持对象和申报条件

第八条 产业扶贫项目扶持的对象包括:

(一)人均纯收入在陕西省扶贫标准线以下并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

(二)入社的贫困农户在30户以上或入社贫困农户占入社农户3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三)在贫困地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的涉农企业;

(四)其他在贫困地区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组织。

第九条 申报产业扶贫项目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国家注册登记机关依法注册登记并运行两年以上;

(二)企业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

(三)通过建立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达到一定数量:企业应达到100户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应达到30户以上;

(四)两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和涉税违法行为;

(五)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的,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未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除外)。

第十条 涉及贫困农户参股的项目申报单位除具备第九条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资产负债率低于70%;

(二)连续赢利2年以上,不拖欠职工工资;

(三)有注册商标和品牌,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近两年内未出现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四)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扶贫义务。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资料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项目申报书及附件;

(二)注册登记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涉及贫困农户参股的项目要报送上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书;

(四)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的项目要报送与县级扶贫主管部门签订的扶贫责任书和银行信用等级证明;

(五)项目申报指南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第三章 扶持方式和标准 第十二条 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扶持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建设的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项目。适当支持贫困地区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项目。

第十三条 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项目主要扶持在贫困地区建设的种植养殖业基地、现代设施农业等能直接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收入和促进贫困农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项目。

财政扶贫资金补助的70%用于扶持项目区内贫困农户按照项目实施规划发展种养业、加工业等增收产业及参股、土地流转进行补助,对每个贫困农户的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1万元,具体标准由各市县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确定;30%用于对项目建设所需的良种和专门技术引进、建设标准化示范设施、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市场培育和开发、生产标准及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等关键环节的补助。

第十四条 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包括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和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项目主要对项目区内低收入农户为了发展生产,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贷款或向互助资金协会借款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进行补贴。每个贫困农户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0000元,利息补贴标准按照贷(借)款额度的5%给予贴息。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主要对在贫困地区从事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的各类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生产、扩大规模、技术改造、解决流动资金等向金融机构贷款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进行补贴。每个项目单位贴息贷款额度不超5000万元,利息补贴标准按照贷款额度的3%给予贴息。

第十五条 鼓励各类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吸纳贫困农户参股,安排贫困农户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对贫困农户到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股进行适当补助,补助标准按照每个参股贫困农户不超10000元执行,补助资金作为贫困农户的入股资金,量化为每个参股贫困农户的股份。贫困农户作为股东,依法享有其股东权益。

第十六条 为了鼓励项目区内耕地、林地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流转,在当地土地转包费用的基础上,给贫困农户再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能超过当地年土地转包费用的50%,每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元。对贫困农户的一次性土地流转补助可从70%的到户补助资金部分支出。

严禁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为名,强迫贫困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改变土地用途。

第四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十七条 产业扶贫项目实行省级管理制度。每年年初,由省扶贫办、省财政厅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确定的扶持重点和资金预算额度,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市县按照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申报项目。

第十八条 各市县扶贫办、财政局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第十九条 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照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指南要求,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项目,并将项目申报资料报送市级扶贫、财政部门。

第二十条 市级扶贫、财政部门从县级申报项目中择优选项,编制产业扶贫项目申报计划,并在本级主流媒体公示后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

第二十一条 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对各市申报的项目,经专家评审、公示公告后,审定产业扶贫项目计划。

第五章 项目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批复的项目资金规模,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财政扶贫资金的具体用途和资金使用计划。70%的到户补助部分,要有明确的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兑付方案。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实施方案由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批复并报市级备案后组织实施。项目实施期限为一年,从县级批复项目实施方案之日算起。

第二十四条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按照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计划及项目实施进度,采取预拨资金、分批报账的方式将项目资金兑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具体预拨款比例和报账批次由县级扶贫办、财政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五条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涉及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当实行政府采购。

第二十六条 70%的到户补助部分,原则上要由项目单位先行垫付,凭资金兑付到户的凭证和相关资料,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程序进行报账。县级扶贫部门要建立贫困农户台账,详细记录对贫困农户的扶持措施及补助金额。

第二十七条 贫困户参股补助在项目单位的财务账面上要将贫困户的股份量化到户,持贫困户确认后的入股证明资料按报账程序报账。参股资金到位后,项目单位要按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的有关规定,到注册管理部门进行注册资本变更登记,并将变更登记的批复资料报县扶贫办备案。

第二十八条 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要及时通知项目单位,按照项目贷款审批程序,商请金融机构进行评估,一年内落实贷款。每年10月底以前,各市县将逐级审查后的《陕西省扶贫项目贷款利息补贴结算表》及相关的项目贷款资料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审核后拨付贴息资金。

第二十九条 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切块到县,由县级进行管理。

第六章 项目检查验收和监测

第三十条 县级扶贫、财政部门要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三十一条 市级扶贫、财政部门要定期对各县的项目实施情况,特别是带动贫困农户脱贫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并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根据工作安排,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

第三十二条 项目实施结束后,由市级扶贫、财政部门组织对各县(市、区)的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备案。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对各市、县的项目进行抽验。

第三十三条 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项目申报审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统计监测等资料归档管理。

第七章 奖惩措施

第三十四条 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良好,扶贫效果明显,并在项目检查验收中被评为优秀的市县(区),在下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给予项目奖励。

第三十五条 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项目单位拒不整改的,或是在项目实施期限内无法实施的项目,县级扶贫、财政部门应当终止项目,并提出项目调整意见按程序报省级批复后对项目进行调整。

第三十六条 项目实施单位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的,或是违反政策规定导致项目建设出现严重问题、损害贫困农户利益的,除依法追回扶贫资金外,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八条 互助资金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中安排的生产发展项目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政发[2006]1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如下决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一五”期间,实行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5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相当或略高;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50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500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要加快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需要,认真制订本地区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每年为我省的先进制造业、能源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培养10万名技能型紧缺人才。

(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着力打造“米脂家政”、“杨凌农科”、“蓝田厨师”、“渭北技工”、“秦巴茶艺”等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与劳务输出机制,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

(五)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强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面积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

(六)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为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在企业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30个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每年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100万人次。

三、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省、市、县都要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公示制度。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九)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100个门类比较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地、各有关行业要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各设区市重点建好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着力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中央及省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实训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

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06年起,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者,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

继续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就业优势,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学制,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分地区完成学业,鼓励城市职业院校对跨地区学习的农村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十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各设区市要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职业院校要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十二)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各市、县原则上均须有一所由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各设区市对新批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快建设步伐,继续办好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依托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关中小学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十三)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26个,实现县县建成职教中心的目标。县级职教中心要明确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和办学机制创新,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各市、县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中央及省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要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效益好的县级职教中心。

(十四)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于“十一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0所,重点建设5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每所学校建设2个以上特色鲜明、水平较高、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努力提高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300个省级示范专业(点)。2010年以前,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或并入高等学校。

(十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力度;依托中央在陕各有关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扩大职业学校专业师资培训规模;全省新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基地5个。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7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订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办法,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订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和标准,实行分类单独评审。

五、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十六)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院校集中。

(十七)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逐步推行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人事等部门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切实落实职业学校校长在教师聘用、经费支配、教学管理和学校建设中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设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严格考核,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岗位贡献挂钩,以岗定薪、优绩优酬,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职工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十八)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把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新增长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十一五” 期间,建成一批起示范作用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到2010年,全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的25%.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支持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开拓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十九)实施校企合作计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省内职业技术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政府要引导、协调和支持经济效益好、就业人数多的企业搞好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全省高等职业学院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都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对实习学生支付报酬的企业,政府将给予相应税收优惠。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二十一)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二十二)探索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骨干、行业企业为依托,组建以专业为载体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三)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凡属国家和省上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四)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培训考核机构,开展培训与鉴定服务工作。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二十五)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主要用于中央项目配套、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训、贫困生资助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各设区市政府要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投入,2006年底前,要设立职业教育专款,主要用于省级项目配套、区域实训基地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等。各县(市、区)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筹措力度,重点建设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各级政府的投入资金将逐步实现与职业院校办学绩效挂钩,对就业率高、办学效益显著的职业院校,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将优先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制订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确保各项职业教育经费及时、全额用于职业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或挪用。全省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对于违规违纪行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十六)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市、县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未完成“普九”任务的县不低于 20%,已完成“普九”任务的县(市、区)不低于30%.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省、市安排的扶贫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制订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

(二十七)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现行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九、强化政府统筹,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八)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全省各级政府都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省政府将重点做好行业、部门的协调和督促工作,出台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设区市政府要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资源整合、学校布局、专业结构的统筹,做好区域内行业、部门之间职业教育工作的协调和沟通。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与普通高中建设规模相当、投入相当的原则,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网络建设。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形成对职业教育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十九)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强化监督、指导、评估与检查。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三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研究制订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全省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五日

第四篇:陕西省救灾扶贫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2-11-22 【生效日期】1992-11-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救灾扶贫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

(1992年11月22日)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救灾扶贫周转金(以下简称“周转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认真做好救灾扶贫工作,根据民政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周转金是扶持受灾的贫困农民(包括受灾的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户和因灾致贫的贫困户,下同)发展生产的专项资金,实行分级筹集、分级管理,按照专款专用、有借有还的原则,周转使用。

第三条 第三条 周转金通过多渠道筹集。其主要来源是:

(一)从一九九二年起,在一般年份,省级从国家安排的自然灾害救济款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二十,地(市)级从省拨给的自然灾害救济款总额中提取百分之十。灾情较轻或较重年份,提取比例可适当增减。各个的具体比例,由省民政厅申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历年下拨的救灾款有偿回收的部分,原规定由哪一级收回的,回收后就作为那一级的周转金;

(三)地方财政拨款中经省政府批准用作周转金的部分;

(四)社会捐赠的救灾资金中经省政府同意用作周转金的部分;

(五)国外有关组织或个人及港、澳、台同胞捐赠的救济资金中,经省政府同意用作周转金的部分;

(六)周转金存入银行或信用社所得的利息;

(七)其它允许用作周转金的资金。

第四条 第四条 在省、地(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分别建立周转金。周转金的使用范围是:

(一)受灾的贫困农民的生产发展扶持资金;

(二)直接为受灾的贫困农民的扶贫开发工作服务并具有偿还能力的扶贫经济实体的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

(三)有偿还能力的民政福利企业的流动资金;

(四)大灾之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一次性划出一定数额的周转金,作为自然灾害救济款使用。

第五条 第五条 省、地(市)、县、乡(镇)各级在民政部门设立救灾扶贫周转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周转金管委会”),负责本级周转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各级周转金管委会以民政部门为主,并吸收财政部门主管业务负责同志参加,共同组成。管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办理日常工作。

省周转金管委会办公室同省民政厅农村救灾救济处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不另增加编制。地(市)、县、乡(镇)周转金管委会办公室的设置,由同级政府确定。

第六条 第六条 周转金管委会办公室的业务的经费,每年由办公室编制预算,经管委会审核批准后,从收取的周转金占用费中列支。

第七条 第七条 周转金管委会的职责是:

(一)负责周转金和筹集、承借、发放和回收、和结算业务;

(二)负责救灾扶贫经济开发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追踪考核周转金使用情况和效果;

(四)周转金管委会的上一级组织对下一级组织负有业务指导责任。

第八条 第八条 周转金由其管委会在当地农业银行设立专户(无农业银行机构的在信用社设立专户),按对公存款计息。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制度,分设总帐的明细帐,及时记载和分析资金动态,定期进行财务会审,按时向上一级周转金管委会编报资金活动和效益情况报表,及时划转到期周转资金。

第九条 第九条 周转金的承借办法:

(一)省一级周转金主要投放给地(市)、由地(市)周转金管委会负责承借承还,也可以给省民政厅直属民政福利企业适当投放,由企业直接承借承还;

(二)地(市)一级的周转金主要投放给县(市、区),由县(市、区)周转金管委会负责承借承还;

(三)县一级的周转金主要投放给乡(镇),由乡(镇)周转金管委会承借承还;

(四)省投放给地(市)、地(市)投放给县(市、区)、县(市、区)投放给乡(镇)的周转金,投放单位分别按百分之七

十、百分之八

十、百分之九十回收。不予回收的部分,分别留作地(市)、县(市、区)、乡(镇)的周转金。

第十条 第十条 周转金的申报和审批,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受灾贫困农民借用周转金,须由用户选择好生产项目,提出开发计划,基本掌握该项目的经营技能,落实担保人并出具担保书,即可提出用款申请,村委会同意后,转报乡(镇)周转金管委会审批,并抄报县周转金管委会备案;

(二)救灾扶贫经济实体和民政福利企业兴办项目借用周转金,须由项目建设单位将项目任务书连同还款计划一并上报县周转金管委会。县周转金管委会审查同意后,属本级审批权限之内的即行批准,签订合同,再行拨款。超出本级审批权限的,转报上一级周转金管委会审批。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各级周转金管委会审批投向具体项目的周转金的权限是:

项目借用周转金总额在三十万元以下的,由县周转金管委会审批;三十万元以上至五十万元以下的由地(市)周转金管委会审批;五十万元以上的由省周转金管委会审批。

本条数额,“以下”含本数,“以上”不含。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周转金借款期限,当年可以见效的种、养、加工、服务业为一年,当年不能见效的一般为二年,最长不超过三年。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企业和农户借用周转金,在合同到期时应主动还款。按期还款确有困难的,由借方向借出方提前一个月提出延期还款的书面申请,经审查批准并办理延期还款手续后,可在批准的顺延期限内归还借款,并加收延期资金占用费。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一年。对无故拖延还款者,除如数追收本金及占用费外。再按月计算加收本金5‰的罚金,同时停止其下一借款。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农户和实体借用周转金,按月收取资金占用费4‰,在放款时一次扣除。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周转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同级民政、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对扶持受灾贫困农民经济开发工作做出显著成绩并能按期回收和归还借款的周转金管理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对贪污浪费、徇私舞弊者,根据有关法律和规定处理。对挪用周转金的,除全部收回投放资金外,同时处以挪用资金总额百分之十的罚金,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际、改进作风的决定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0-02-05 【生效日期】1990-0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际、改进作风的决定

(1990年2月5日)

一九九0年是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关键的一个,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今后几年的建议和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工层的通知》和省委有关文件的精神,为了切实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稳定形势、稳定人心,确保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必须进一步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文山会海”和机关事务中解脱出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此,省人民政府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减少会议,提高效率

近年来 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会议和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多、会期长、规模大,有些会议准备不足,效果较差,不仅占用了各级领导同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方面反映强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省政府要求:

要严格控制会议。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必须召开的会议,要做好准备工作,尽量开短会、开小会、讲求实效,解决问题;能够采取现场办公、电话会议、印发文件等形式解决问题,就不要召开集中吃住会议。

要严格控制参加会议的人员。与会议内容关系不大、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单位和人员,不应通知参加会议。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一般性业务会议,不要求地县领导同志参加;个别确需地县领导同志参加的,必须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要严格会议审批制度。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和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或百人以上的业务会议,承办部门要事先就会议的议题、时间、经费和参加会议人员等问题,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召开。

要严格执行会议经费包干和财务审批制度。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会议经费,一律在本单位行政事业费中包干使用;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也要按会议天数和人数严格审批,由主办部门在行政事业包干经费中开支。此事由省财政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二、二、压缩文件,提高质量

现在是文件越发越多,简报、材料也大量增加,有些文件空话、套话、大话屡见不鲜,有些文件文字很长、内容重复,对工作并没有多少指导意义。因此,必须认真进行清理,将文件、简报、材料至少压缩三分之

一、同时要努力提高文件质量。

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省政府决定事项,对已印发会议纪要或会议文件的,可在报刊上发表的,或能用口头、电话传达的,一般不另行文;省政府负责人在部门召开的会议上的讲话,由承办部门以会议文件印发,省政府不印发正式文件,个别确实需要的,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凡属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业务事项,一律由部门行文,涉及几个部门的业务事项,由有关部门联合行文,省政府一般不批转此类文件。此事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严格把关。

三、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目前,由于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日常工作中,本来属于业务部门之间协商解决的问题,却往往矛盾上交,使省政府领导同志忙于处理繁琐事务。这样是难以搞好工作的。为了使省政府领导同志能够集中精力抓大事,必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商办事,做好工作。今后,凡属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业务事项,要大胆负责,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不推诿、不扯皮,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政风检查,对于因工作不负责任,而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者的责任。各种一般业务会议和各种校庆、厂庆活动,也不要请省政府领导同志讲话、剪彩。这方面的活动,由省政府办公厅协助领导严格控制。凡要求解决财务经费、人员编制、物资分配、基建计划、资金信贷、交通运输等业务事项,应按照规定程序和渠道,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主动协商解决问题;确需省政府决定的,也应由主管部门向省政府请示。

为了更好地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省政府确定,今后一般不新设跨部门、跨行业的非常设机构;对于现有的非常设机构,包括领导小组、委员会、办公室,由省编委负责,本着可设可不设的坚决不设的原则,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该保留的保留,该撤销的撤销。

四、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最近,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的问题,确定首先要从省政府领导同志做起,哪里问题多、困难大、不安定的因素突出,就首先到哪里去。省政府领导同志每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不少于三个月。春节后,省政府除留一位副省长主持日常工作外,省长和其他副省长、特邀顾问,都将分别下到基层。省政府各部门也要按照省委的要求,每年要分三批组织机关干部下基层,每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业务干部,应抽调三分之一左右。第一批应于二月十五日前下去。

省政府认为,组织干部下基层,是发扬党和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干群关系和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的重要措施。因此,各级领导同志要真正下到农村、农户去,下到工厂车间、班组去下到大院校的师生员工中去,下到基层群众中间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下基层的主要任务,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谈心和交朋友等形式,诚心诚意地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改进政府工作。二要重点围绕当前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向群众宣传沈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努力稳定大局。三要带问题下去,认真帮助基层解决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凡是条件允许能够当场拍板解决的,要迅即解决,不要推托;不能解决的,也要说明情况,做耐心的解释工作,取得基层和群众的谅解。四要通过下基层,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省政府领导同志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在下基层期间,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重要情况,写出有情况、有分析、能够解决问题的调查报告,同时还要注意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五、五、廉政建设,从我做起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就惩治腐败和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作出了一系列规定,现在的问题在于落实,而各级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又是落实的关键。各项廉政制度的落实,要从各级领导同志做起,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机关干部下基层,必须严格遵守党政纪律。干部下到基层后,一律吃工作餐或到职工食堂、群众家里就餐,并按规定交足伙食费。严禁大吃大喝,以权谋私,接受或低价购买物品。对违反纪律的,应从严查处。领导干部下去,还要轻车简从,不迎送,不陪同,不住高级宾馆,不给基层和群众增加负担、增添麻烦。

各级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必须以一贯之,坚持不懈,富有成效地一抓到底,决不能时紧时松,“一阵风了事,风过又回潮”。当前,特别要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实事大事,巩固扩大已经取得的成就。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认真查处贪污受贿、弄权勒索、以权谋私、奢侈浪费和失职渎职、严重官僚主义,以及违章违纪建私房等案件,严惩腐败分子。各地市、各部门都要把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特别是要教育哪些管人、管线、管物的部门和干部,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六、六、取信于民,解决难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我们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省政府确定,今年上半年,各级政府要突出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通过调查研究,妥善处理部分企业停工待工和城镇青年就业问题;二是通过治理整顿,认真解释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问题;三是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畜禽生产滑坡;四是切实抓好清理整顿公司和流通领域里的混乱现象,充分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五是进一步巩固“扫黄”和“除六害”的成果,努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必须严明党纪政纪。要进一步加强集中统一,努力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坚决反对散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要加强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监督与检查。对于那些无视党和政府的政策、政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至扰乱经济秩序、破坏经济环境而酿成后果的,要坚决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者的责任,严格执行党纪、政纪。

七、七、转变作风,重在落实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为我们制定了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实施方案,当务之急是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抓落实,要体现在具体措施上。各地市、各部门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并使之变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具体措施。诸如,会议怎么减少,文件怎么压缩,廉政制度建设片怎么实施,怎样为基层排忧解难,怎样为群众多办实事,都要在本地区、本部门有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见成效。抓落实,要体现在“干”字上,各级领导都要埋头苦干,扎扎实实,说实话、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要少说多做,先做后说,以做代说。坚决反对只说不做,照抄照搬,弄虚作假的坏作风。

抓落实,只做到“落地有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都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应该尽快去办,不能拖拉;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尽快着手解决,不能推拖;不能解决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该向上级报告的及时报告,该向群众解释的及时说明,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解决。要坚决改变文件一发,杳无音信,报告一作,石沉大海的状况。

八、八、顾全大局,团结奋斗

在过去的一年里,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经受住了**、平息**的严峻考验,努力克服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胜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努力搞好自身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领导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五相支持,互相谅解,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齐心协力,搞好工作。要建立健全民主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陕西省扶贫工作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扶贫工作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来源: 作者: 日期:2011-03-18 我来说两句 (0条 复制链接 字号: 小 中 大 推荐栏目: 征地补偿案例 征地补偿文书 征地补偿常识 律师......

    陕西省2014年产业化扶贫项目申报书

    附件3陕西省2014年产业化扶贫 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单位(章):项目主管部门:××县(市、区)扶贫办(章)财政部门:××县(市、区)财政局(章)项目申报日期:2013年月日- 7 - ××××项目......

    陕西省2000年度移民扶贫异地开发管理办法[5篇材料]

    【发布单位】825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06-01 【生效日期】2000-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2000年度移民扶贫异......

    陕西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九退出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中 不符合条件的在库贫困户退出标准 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2950元的贫困户,作为脱贫户予以认定,其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按退出贫困户认定。 1.在......

    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陕煤局发〔2015〕1号各设区市煤炭管理部门,韩城市煤炭局,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陕西能源集团公司,陕西省益秦......

    民生工作决定

    民生工作决定范文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

    态度决定工作

    好的工作态度决定成功视工作如鸡肋,很触目惊心的一句话,其实在我们当今社会中,这种消极颓废的心态随处可见。找工作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好工作,那是难上加难。我们不能否认,在我......

    陕西省残疾人扶贫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_会议资料_文件资料_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陕 西 省 财 政 厅 中 国 农 业 银 行 陕西省分行 文 件 陕 西 省残 疾 人 联 合 会 陕残联〔2006〕157号 关于印发《陕西省残疾人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