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对策(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3:1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探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探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对策》。

第一篇:初探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对策

初探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对策

党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根本性的重大课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厂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厂党委和全体党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教育活动实践中,我们感到对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对策的研究,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列宁曾经说过:“一个政党假如不敢实说自己的病,不敢进行严格的诊断和找出治病的方法,那他就不配受人尊敬了”。本人,就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对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对策谈一点认识。

一、在企业中与党员先进性不相适应的主要表现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意见》中,对党员队伍与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分析意见,以及对厂在先教活动中对党员队伍调查,与党员先进性不相适应在企业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一些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

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信仰是理想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动力。信仰 1 不是说在口头上的,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只有深信不疑,才能坚定不移。

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是,有些党员却认为,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英、美等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因而一些党员对资本主义一定灭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科学论断表示怀疑,对共产主义的前途命运信心不足。有些党员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远的,马克思主义是空的,科学技术是硬的,人民币是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聪明人,不想远的,丢掉空的,掌握硬的,捞取实的,讲究具体实惠的。在先进性教育中,我们对三百名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有的党员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说不清”;少数党员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有前途”;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比谁更有前途说不清”;对“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最终能否实现”的问题,个别党员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这说明,当前部分党员在理想信念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少数党员意识淡薄

一是党的宗旨意识淡化。在先进性教育中,绝大多数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认为,党员先进性教育要突出党的宗旨再教育,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有的党员不但存在“小兵无路线”问题,而且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信奉“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满足于“自保户”,对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是作积极的引导和化解工作,而是听之任之,少数党员还推波逐浪。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职工提出的一些要求,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把“谋民利、济民困、解民忧”作为自 2 己的“份内事”。

二是奉献和大局意识退化。市场经济客观要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有些党员把这种经济工作法则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把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精神,视为已经过时的“戆大”精神,信奉“拿多少钱,出多少力,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

三是创新和危机意识弱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党员创新意识不够,习惯于按部就班,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对岗位的需要。有的党员工作任劳任怨,但工艺不精湛、技艺不如人,使领导不满意,群众不服气。

四是党风党纪自由化。有些党员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不带头执行党的决议,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不自觉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有些党员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履行党员的义务,不能发挥党员应有的作用。

二、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如国际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腐败现象滋生和存在的条件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种种需不断完善的问题等等。

1、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然而,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党员产生了一些疑虑和担心,对理想信念造成了冲击。国际上,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受到严重挫折,使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时期。面对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建成这水平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因此,一些党员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前途、命运认识模糊,对马克 3 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疑虑、迷惑甚至动摇。

2、党内不正之风使少数党员对党的宗旨弱化。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当前,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特别是久治不愈的党内腐败问题,使得少数党员弱化党的宗旨。尤其是近些年,当省部级腐败分子一个又一个暴露时,一些党员在痛快之余,忧虑、担心会不会重蹈前苏联之辄。当见闻国有资产流向个人,金融蛀虫肆意掏空国库时,担忧如此下去,即使2020年人均达到小康,亦是贫富悬殊的“小康”,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景感到心中没底,对党风能否根本好转产生疑问,对党的宗旨淡化。

3、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一些党员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企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股份制、混合经济、个人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多种多样的企业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从社会结构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管理模式正在融解,“单位”的人正在变化为社会的人,单一的人正在变为多面的人。地区之间、阶层之间、职业之间、身份之间、甚至所有制之间的社会流动空前加快,社会声望和收入水平变化无定,社会控制也从“统”向“分”日趋转变。不仅仅在财富方面,还有社会地位、发展机会、文化教育机会等多方面,从而使价值观变异或扭曲。

从利益分配上看,由于利益分配的多元化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分配方式市场化,使现在的收入差距拉大。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是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程度上,又是温饱和小康的差距问题。因此,劳动关系变化,利益分配的失衡,其负面作用影响了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4、忽视和放松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首先是教育不够。这几年来,有一些企业党组织出现软弱涣散现象。党组织生活不是学学文件、读读报纸,就是讲讲工作,很少联系党员的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少数单位的党组织生活和党员思想教育存在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其次是管理不严。有些企业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懒、失之于松”的现象,对党员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调查研究不深入,批评教育不严厉,约束遏制不得力,警示作用不明显。

5、党员自身要求不严,意志薄弱。

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主要因素在主观上,有部分党员不注重学习,较长时间以来只问生产经营,不关心学习,甚至个别党小组出现“理论盲区”现象。由于这部分党员缺乏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以致其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思想落伍,斗志衰退,缺乏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平庸无为,根本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党员平时不注重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能按党员标准从严要求自己,以致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意志薄弱,自律意识差。以上存在的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的因素,不同程度上的削弱了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

三、克服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克服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的因素,必须做到党员的主观努力与党组织的作用相结合,形成抵御的合力。

1、抓好党员的教育。

首先,企业党组织必须在党员中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党章党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 5 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和“荣辱观”教育等等,特别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武装党员头脑。

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的学习机制。如坚持已有的“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培训和轮训制度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习制度,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

三是,党员要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生目标、价值、意义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观察事物和社会现象,帮助自己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在复杂多变的现象中看到本质、认识规律,在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准确把握事物运动轨迹的基础上预见其发展趋势;自觉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成为能力强、业务精、群众信任的带头人。

2、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监督。

首先,企业党组织必须坚持严格对党员进行管理的理念。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只能是阶段性的,但是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和要求是终生的。因此,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党员的管理监督常抓不懈。

二是,党员要增强组织观念和严守组织纪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做到三个必须:必须首先遵守政治纪律,必须严守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严守党纪国法,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把好自我约束关,牢固树立党纪国法防线。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自律与他律、自我修养与接受党组织教育的关 6 系,时刻提高警惕,时刻检查与剖析自己的行为,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

三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科学决策程序。特别是在党委集体企业重大问题时,更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进行讨论研究;做到“谋事一盘棋,处事一个调,共唱一台戏”,共同遵守“进来集思广益,出去贯彻执行”。

3、树榜样,弘扬正气,用先进典型,增强党员先进性。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每个共产党员的行动之中。作为企业的党员必须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体现,不断践行党的宗旨。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险时刻豁得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辐射力。2005年5月1日我厂优秀共产党员倪继忠同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厂党委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号召全厂党员学习倪继忠同志忠于党和人民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刻苦钻研、勇于挑战、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倪继忠先后在厂党员、团员中,为华能在沪企业全体党员中作先进事迹报告;在华能系统党员中播放了倪继忠先进事迹专题片,他用行动说明了共产党员是怎样让先进性在岗位上闪光。倪继忠的先进事迹在华能系统的共产党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先教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保持党的先进性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保证,既要靠个人自觉,又要靠严格管理,既要靠集中教育,又要靠常抓不懈,只有建立起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才能使企业党员发挥先进性。

二00六年五月

第二篇:初探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

初探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保持先进性的对策

党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根本性的重大课题。

列宁曾经说过:“一个政党假如不敢实说自己的病,不敢进行严格的诊断和找出治病的方法,那他就不配受人尊敬了”。在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后,作为党群职能部门,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寻找确保党员先进性的对策,本文将就这些思考整理成文。

一、在企业中与党员先进性不相适应的主要表现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意见》的总结,通过对党员队伍与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分析意见,以及对本厂在先教活动中对党员队伍调查,我们把与党员先进性不相适应的表现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一些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

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信仰是理想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动力。信仰不是说在口头上的,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只有深信不疑,才能坚定不移。

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是,有些党员却认为,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英、美等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因而一些党员对资本主义一定灭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科学论断表示怀疑,对共产主义的前途命运信心不足。有些党员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远的,马克思主义是空的,科学技术是硬的,人民币是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聪明人,不想远的,丢掉空的,掌握硬的,捞取实的,讲究具体实惠的。在先进性教育中,我们对三百名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有的党员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说不清”;少数党员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有前途”;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比谁更有前途说不清”;对“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最终能否实现”的问题,个别党员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这说明,当前部分党员在理想信念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少数党员意识淡薄

一是党的宗旨意识淡化。在先进性教育中,绝大多数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认为,党员先进性教育要突出党的宗旨再教育,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有的党员不但存在“小兵无路线”问题,而且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信奉“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满足于“自保户”,对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是作积极的引导和化解工作,而是听之任之,少数党员还推波逐浪。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职工提出的一些要求,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把“谋民利、济民困、解民忧”作为自己的“份内事”。

二是奉献和大局意识退化。市场经济客观要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有些党员把这种经济工作法则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把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精神,视为已经过时的“戆大”精神,信奉“拿多少钱,出多少力,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三是创新和危机意识弱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党员创新意识不够,习惯于按部就班,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对岗位的需要。有的党员工作任劳任怨,但工艺不精湛、技艺不如人,使领导不满意,群众不服气。

四是党风党纪自由化。有些党员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不带头执行党的决议,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不自觉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有些党员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履行党员的义务,不能发挥党员应有的作用。

二、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如国际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腐败现象滋生和存在的条件以及企业自身制度体系需不断完善的问题等等。

1、国际形势变幻动摇了一些党员的坚定信念

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然而,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党员产生了一些疑虑和担心,对理想信念造成了冲击。国际上,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受到严重挫折,使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时期。面对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建成这水平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因此,一些党员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前途、命运认识模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疑虑、迷惑甚至动摇。

2、党内不正之风使少数党员对党的宗旨弱化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当前,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特别是久治不愈的党内腐败问题,使得少数党员弱化党的宗旨。尤其是近些年,当省部级腐败分子一个又一个暴露时,一些党员在痛快之余,忧虑、担心会不会重蹈前苏联之辄。当见闻国有资产流向个人,金融蛀虫肆意掏空国库时,担忧如此下去,即使2020年人均达到小康,亦是贫富悬殊的“小康”,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景感到心中没底,对党风能否根本好转产生疑问,对党的宗旨淡化。

3、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一些党员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企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股份制、混合经济、个人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多种多样的企业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从社会结构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管理模式正在融解,“单位”的人正在变化为社会的人,单一的人正在变为多面的人。地区之间、阶层之间、职业之间、身份之间、甚至所有制之间的社会流动空前加快,社会声望和收入水平变化无定,社会控制也从“统”向“分”日趋转变。不仅仅在财富方面,还有社会地位、发展机会、文化教育机会等多方面,从而使价值观变异或扭曲。

从利益分配上看,由于利益分配的多元化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分配方式市场化,使现在的收入差距拉大。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是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程度上,又是温饱和小康的差距问题。因此,劳动关系变化,利益分配的失衡,其负面作用影响了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4、忽视和放松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首先是教育不够。这几年来,有一些企业党组织出现软弱涣散现象。党组织生活不是学学文件、读读报纸,就是讲讲工作,很少联系党员的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少数单位的党组织生活和党员思想教育存在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其次是管理不严。有些企业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懒、失之于松”的现象,对党员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调查研究不深入,批评教育不严厉,约束遏制不得力,警示作用不明显。

5、党员自身要求不严、意志薄弱

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主要因素在主观上,有部分党员不注重学习,较长时间以来只问生产经营,不关心学习,甚至个别党小组出现“理论盲区”现象。由于这部分党员缺乏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以致其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思想落伍,斗志衰退,缺乏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平庸无为,根本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党员平时不注重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能按党员标准从严要求自己,以致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意志薄弱,自律意识差。以上存在的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的因素,不同程度上的削弱了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

三、克服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克服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的因素,必须做到党员的主观努力与党组织的作用相结合,形成抵御的合力。

1、抓好党员的教育

首先,企业党组织必须在党员中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党章党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和“荣辱观”教育等等,特别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武装党员头脑。

第二,要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的学习机制。如坚持已有的“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培训和轮训制度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习制度,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

第三,党员要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生目标、价值、意义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观察事物和社会现象,帮助自己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在复杂多变的现象中看到本质、认识规律,在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准确把握事物运动轨迹的基础上预见其发展趋势;自觉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成为能力强、业务精、群众信任的带头人。

2、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监督

首先,企业党组织必须坚持严格对党员进行管理的理念。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只能是阶段性的,但是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和要求是终生的。因此,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党员的管理监督常抓不懈。

第二,党员要增强组织观念和严守组织纪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做到三个必须:必须首先遵守政治纪律,必须严守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严守党纪国法,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把好自我约束关,牢固树立党纪国法防线。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自律与他律、自我修养与接受党组织教育的关系,时刻提高警惕,时刻检查与剖析自己的行为,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

第三,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科学决策程序。特别是在党委集体企业重大问题时,更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进行讨论研究;做到“谋事一盘棋,处事一个调,共唱一台戏”,共同遵守“进来集思广益,出去贯彻执行”。

3、树榜样,弘扬正气,用先进典型增强党员先进性

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每个共产党员的行动之中。作为企业的党员必须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体现,不断践行党的宗旨。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险时刻豁得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辐射力。2005年5月1日我厂优秀共产党员倪继忠同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厂党委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号召全厂党员学习倪继忠同志忠于党和人民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刻苦钻研、勇于挑战、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倪继忠先后在厂党员、团员中,为华能在沪企业全体党员中作先进事迹报告;在华能系统党员中播放了倪继忠先进事迹专题片,他用行动说明了共产党员是怎样让先进性在岗位上闪光。倪继忠的先进事迹在华能系统的共产党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先教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保持党的先进性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保证,既要靠个人自觉,又要靠严格管理,既要靠集中教育,又要靠常抓不懈,只有建立起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才能使企业党员发挥先进性。

第三篇:浅谈影响企业并购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企业并购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核心竞争力 整舍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际竞争目益激烈,企业追求快速扩张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于是掀起了企业并购的浪潮,但历史数据显示,大多数企业的并购活动是以失败告终的。文章首先分析影响企业并购效果的因素,然后提出提高企业并购效果的建议。

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合称。近年来,企业并购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并购方为获取被并购方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购买被并购方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是企业根据发展战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加快发展的一种有效的资本运作形式。

一、影响企业并购效果的因素(一)企业并购的动机

(1)国内政府推动的企业并购,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减少国企亏损,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目的,企业处于被动状态,虽然并购方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优惠政策或土地资源,但是如果并购行为违背了市场取向的客观规律,并购后的效果也会与并购双方的初衷相悖。

(2)获取资源要素。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是为了获取其优越的土地资源、高效的管理队伍、优秀的研究人员或专门人才以及专有技术、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

(3)构筑企业集团,实现企业快速增长。企业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营销优势,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的目的。

(4)获取优惠政策,合法避税。各地政府为提高本地区经济发展,都对企业并购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并购有相当数额亏损的企业,并购方可以将当年的盈余转移至被并购的亏损企业,利用税法中的亏损递延条款来达到合法避税的目的。

(5)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如从理性层面考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或为了获取市场机会,并购一个新兴行业中经营不善的企业,既降低了企业的开发成本,又为企业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通过经营相关程度较低的不同行业可以分散风险、稳定收入来源、增强企业资产的安全性。

(6)管理者效用最大化动因。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管理者更关心自身的权利、收入、社会声望和职位的稳定性,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借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并提高职业的保障程度。这种动机容易导致并购前馈工作中忽视市场和企业的客观需要。(二)并购与被并购企业的产业链关系 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一书对美国75家优秀公司进行了研究,指出凡是向多种领域扩展同时又紧靠老本行的企业,绩效总是最好;成绩在其次的是向相关领域扩展的企业:最不成功的企业,一般说来是那些经营五花八门的公司。鲁梅特发表的论文《多元化战略与绩效》用最新的数据和更长的统计资源再次论证:在各种企业战略类型中,无关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型的绩效最差;相关集约多元化绩效最好,其他依次为主导集约、主导扩散、相关扩散、单一业务。1987年,波特发表一项对1950~1986年间美国33家大企业多元化历程的统计分析结果中指出,通过混合兼并进行的无关多元化的失败率最高,那些收购非本行业企业的活动有74%因亏本再出售而告终。(三)融资方式

(1)杠杆收购,本质是举债并购。并购方企业以自己很少的本钱为基础,然后从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筹集、借贷大量、足够的资金进行收购活动,收购后公司的收入(包括拍卖资产的营业利益)刚好支付因收购而产生的高比例负债,这样能达到以很少的资金赚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其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高技巧。

(2)承债式并购。被兼并的企业一般资产小于或等于负债。对企业一般能带来一些比较现实的利益,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其避税作用和获得对被兼并企业债务及经营的优惠条件。

(3)股份交换式并购。是指并购方以自己发行的股份换取被并购方股份,或者通过换取被并购企业净资产达到获取被并购方控制权目的的一种并购方式。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会稀释公司股票的价值,但长期来说比杠杆收购的风险要小。

(四)组织的契合度

企业合并以后面临重组和协同两个任务。重组是购并交易过程,是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将购并企业中的某些业务部门转让给更合适的买家来获益;协同是购并后整合过程,是通过购并双方的能力和知识共享。转移和扩散来创造价值,也就是依赖对双方的调整和合作实现新增价值。(五)人力资源与文化碰撞 主要指整合合并企业双方人员以及稳定员工的工作情绪。保留被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核心员工有利于整合的平稳过渡;报酬与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的提高更新则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并购整合的期望。文化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中的民族文化差异;二是相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差异,如:企业家精神、管理风险、核心员工价值观、公司的亚文化和非正式群体文化的差异和强弱程度。文化整合不是消除文化差异,而是文化协同升级的过程。

二、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的对策

我国对企业并购的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是由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决定的,在短时期内无法健全和完善。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应适应这种不完善的体制,从本企业的swro出发,对并购决策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和国内外的并购案例,对于正在筹划并购的企业,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增强企业的棱心竟争力为目标。而不应只考虑短期的收益

动机预示着并购是否成功。它是企业并购的前馈工作和后续整合工作应该围绕的中心和奋斗的目标。端正企业并购的动机,从企业的长远、健康、稳定发展来考虑问题才是进行企业并购决策的良好开端。并购不是“走投无路闹破产”,而应该是“居安思危图振兴”。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增强、发挥或者发展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战略”,并购方就不知道该并购哪个产业、哪个公司,不知道该如何管理被并购方,如何整合双方的资源实现协同。一个战略型的并购能引导企业的扩张发展回归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

(二)以利润最大化来评估企业并购投资的誓界点。避免盲目并购扩张

企业并购维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才不至于产生账面净资产增加得越多,其真实价值反而越小的边际收益率递减现象。(三)寻求共同的棱心结合点

并购企业双方的产业链关系影响着企业并购后的整体运作。成功的并购要求在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之间存在共同的核心结合点。即双方必须有紧密的产业链关系或者相类似的价值观,延伸企业产业链的纵向并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横向并购、促进企业多元化的混合并购都应该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展开。企业即使有改革、创新、发展的实力,也要在熟悉的领域里才能驾轻就熟。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全球60多个子公司中有90%是并购来的。该公司的成功运作就源于:“只并购与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相符的公司”。并购必须是双方都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领域,而且对两者的业务以及核心竞争力都至关重要。(四)并购公司必须尊重被并购方的产品、市场和客户。并购是融合的

这种融合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收购公司必须相信这种业务会对其有所贡献,收购双方必须“性情相投”。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结果只会导致内部纷争激烈化,人才严重流失,对于企业来说,这是致命性的灾难,收购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是一个空壳而已。(五)双方的优势的严密互补

并购的目标都是希望“1+1>2”,双方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才充分突显和发挥对方的优势。并不是“强强联合”才能创造大于2的效果,亏损的中小企业也会拥有某种能力或构成某种能力的知识和资源。互补的优势也必须得到发挥,合理有效的配合才能创造“1+1>2”的协同效应,也只有互补双方的有效配合才能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第四篇: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和对策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在国外企业强有力的“进攻”面前,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必须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特点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优势”,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提出。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可更详细地表达为: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部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够取得主动地位的核心能力或优势。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归纳起来,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1、价值优越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其价值性包括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

企业价值,是指其具有充分的市场价值,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使企业能够持续优越的顾客价值,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价值所在,指企业能给最终用户带来实惠,能提供消费者看重的价值,让最终用户获得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例如:本田汽车公司生产发动机的技能是本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该发动机节省燃料、速度快捷、操作简单、减少噪音及振动速度等,不仅为公司带来超值利润,而且为顾客带来高价值利益。

2、独特性

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以特有方式,沿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培育、积淀而成的。企业的任何一项专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独树一帜,且不容易被竞争对手轻易占有、转移、模仿或替代。

例如:可口可乐饮料的组成已不是秘密,但其糖浆的配方却一直是该公司的核心机密,即便竞争对手可能获得包含于核心竞争力的某项技术,但是综合性的内部协调竞争,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技术、整体配合技术等,尤其是与企业特有的文化相关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则是不可能完全模仿到的。正因为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所以企业才能因其核心竞争力而获得别人所不能获得的竞争优势。

3、动态渐进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竞争的存在,竞争对手会竭力弥补自身不足,赶超对方,从而消除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超额利润,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所有企业的一般能力。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而是要经过人才、技术和知识的长期不断积累,逐渐形成并培育发展起来。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4、延展性

指企业能够从核心能力延伸出一系列新的产品和服务,它使企业获得核心专长以及其它能力,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仅是当前的而且也包括潜在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往往是通过核心竞争力在新领域的积极运用得以实现,从而可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点。

例如:惠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都比较容易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制一个很小范围内。

5、无形性

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企业某一项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结构性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其经典性定义中则把它称作是企业的“学识”。这种无形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不像实物资源那样随使用而折旧,相反在不断应用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完善和精炼。例如,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影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作为世贸成员,面对入世的挑战,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打造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所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存在巨大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至少有250万人不能人尽其才,企业人力资源匮乏。主要表现为:

第一,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人员在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企业的掌门人、舵手、灵魂,他们的智慧、性格以及好恶都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和发

展。一个企业的成败,70%取决于经营决策人的作用,企业领导人的素质对企业兴衰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拿破仑说:“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由此可见企业管理人员之重要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很多企业经营者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整体素质较差,其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环境,面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问题,显得束手无策。

第二,缺乏高技术人才。目前我国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开发、管理运作方面的人才,这是制约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些企业不注重人才的积累和储备,在需要时临时招聘,使得公司的发展大打折扣;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对人才资源的教育培训、开发和管理不够重视,对人才这一特殊资源的保值、增值意识薄弱;在人才的使用上论资排辈,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导致人才缺乏工作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企业的发展。

第三,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十分落后,按干部身份进行简单管理,人才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又存在户口、档案、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性因素,给人才流动设下了重重障碍,使本应社会化的人才变成了某个单位的人才。流动不畅,人才就会发生固化,而一旦固化,很容易使人才安于现状,缺少创新的火花。目前,在不少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分配中“大锅饭”的思想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贡献多少在收入上差距并不大。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难以激发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育,还会导致原有人才流失。

(二)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拥有的专项技术内容必须体现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能够转化为强大的产品或服务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竞争力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一直比较薄弱,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一直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同时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不够,大型科研设施严重匮乏,且使用效率不高。许多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资金太少,使得研发不受重视,导致企业技术落后,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第二,我国企业的研发一直是以研究为导向的,且偏重基础研究并与企业脱节。即研发机构和企业在组织上、空间上和职权上分离,是我国技术创新过程的首要障碍。

(三)企业未形成自身理念体系

企业理念是一个公司的最高理想和信念,是凝聚公司所有部门以及全体员工长期为其目标而奋斗的动力源泉,也是促进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我国企业中,存在着一些“理念”的误区,很多公司提出自己的理念时,往往要求其高大、完美、正确,毫无企业自身特色,结果产生的不是企业理念,而是一些假、大、空的口号,根本起不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都缺乏合理、明确的发展战略,导致在决策上频频出现失误,一些行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需要,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

(四)企业竞争策略缺乏创新

我国企业竞争策略缺乏创新的主要表现有:

第一,竞争手段少,非价格竞争乏力。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竞争仍停留在价格层面,加之缺乏一个长期的企业战略规划,仅靠价格策略来拓展市场空间,这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消费者选择心理要求。

第二,对市场反应不够迅速。不了解竞争对手、竞争格局及市场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在一些浅面层次上竞争。

第三,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随波逐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旦市场上出现某一热销产品,其它企业立刻闻风而动,不管自身在该产品的生产方面是否具有优势,有无能力参与该领域的竞争,甚至不对市场需求做客观调查分析,新建的也好,转变的也罢,蜂拥而上,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第四,无战略经营意识。频繁更换企业经营者,忙于其他社会事务,沉浸在具体的经营事务中,不能从长期角度来驾驭企业,这也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五)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科学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健全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全方位、有效的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市场份额、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获利能力。

当前,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规模仍很小,却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企业做大后都毫无例外的有着机构膨胀、层次增多、决策失误、管理失控、效率降低、沟通困难、执行不力、激励不足、约束不当等经营管理问题,多层次的母子公司体系,极不规范的公司治理机构和传统落后的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企

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关部门曾对2000家亏损国有企业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81.71%的企业都是因管理不善而导致。

(六)企业制度尚未健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尚处于由传统的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时期。尤其是大部分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产权界定仍不清晰。因此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即使努力提高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却得不到应得的既得利益,更得不到由此而产生的预期收益。这样,由于产权不清而产生的责权利不一致,极大的挫伤了企业经营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企业过度的追求短期利益而缺乏长期战略规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和培育。

三、增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可以使企业拥有明显的区别和超越竞争对手的持续的比较优势,从而为企业创造长期、稳定、超额的利润。针对目前影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完善的企业制度紧密相连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企业改造为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尤其要加快对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二)强化企业人力资源

第一,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为此,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第二,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拥有技术和管理创新知识并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选拔和培养人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采取从高校选择、社会招聘、海外引进同时并举的方法,拓宽人才招聘的范围;二是企业积极创造条件精心培育,实现人才价值的升值;三是废除论资排辈,按序升级的用人一览制,实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像

GE、东信等企业成功的“秘密武器”都是表现在选拔和培育人才方面。

(三)提高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长虹集团在彩电方面拥有自己的背投专项技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使被认为“夕阳产业”的彩电成为长虹的利润新增点,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要提高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大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

第二,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主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

第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要深化企业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与权益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吸引、留住人才。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不断创新的潜能和积极性。

第四,瞄准国际先进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主导技术发展方向,找出与标杆企业的技术差距,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规划,合理安置技术跟进和技术创新的科技力量。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技术引进和科技开发,有选择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加强自主技术研发的力度,走引进利用—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道路。

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塑造优秀的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来自企业特有的生产经营实践,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企业理念包括: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宗旨这几个最基本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哲学。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因此,塑造优秀的企业理念首先要塑造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企业精神、行为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素质的综合体现,企业不仅需要过硬的

产品,更需要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来支撑。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推进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稳固基石,是企业构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有句话说的好:“一年的企业靠运气,十年的企业靠管理,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如果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反之,则会束缚企业中领导和员工的思想,严重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培养其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实行企业文化战略,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人化”,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要注意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人,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

只有把企业的文化建设好,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才有了生命、方向和发展动力。例如“海尔文化”是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企业文化这一把利剑指挥着海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竞争优势。

(五)形成特色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创新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成长。企业管理创新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改变企业的内部构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信息中心的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提高运行效率、科学性和透明度,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改革企业管理体系,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实行企业管理集约化。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三,实行战略管理,通过对未来环境的把握,明确企业发展目标、战略升级方向,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规划,培育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由于各个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也有很多差别,需要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以几乎只相当于欧美竞争者一半的成本和时间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名车,这要得益于丰田公司长期在管理上的成功探索,尤其是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和其中的看板管理模式。丰田生产方式贯穿

于整个生产和流程的各个环节,创造了准时生产、自律化、自动化、看板、行灯等很多的概念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其中的看板管理,利用“看板”在各工序,多车间、各工厂及总厂与协作之间的来来往往传送作业指示,所有工序都按照看板所标明的要求去做,大大促进了生产线的合理化,减少了成本,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丰田这种特色的管理形成了丰田的管理模式,是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六)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日益同质化以及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下,品牌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与风险。因此,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持久的,企业应有意识的塑造自己的特有品牌。如果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则决定 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发展能力。

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的10年利润,也不愿把“SONY”品牌转让。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使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大为提高,并且延伸到品牌相同的海尔其他产品,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广告费用等成本以及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可口可乐、雀巢、Motorola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遗余力,不吝重金,这也是这些企业能够长久不衰的“秘密”。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了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盈利。目前我国企业的品牌发展和名牌战略不容乐 观,同此,要树立明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品牌意识。企业要真正意识到品牌代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最终靠核心竞争力来维持。

第二,强化市场营销,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企业市场营销方式创新是企业创名牌中的重要一环。国外一些知名企业都具有八十年乃至百年以上的营销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可以说起步较晚,财力也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的企业在营销方面没有优势,反而还很落。因此,要以品牌合理定位为起点,细分市场,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再以品牌带动研发、管理等,形成品牌经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良好关系。

第三,动态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经济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发展战略等不断进行调整,以保持

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品牌形象。我国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出击,而应集中其自身优势,专攻核心专长,然后以核心专长直接指向最终用户,不断创新以抓住最终用户,集中力量加大对优势环节的投入,以创新来保持与发展核心竞争力,进而为品牌经营打好基础。

(七)建立学习型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性等隐性知识。所谓学习型企业,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行知识更新来改善企业自身的企业。一个企业的最终竞争优势在于它的学习能力,以及迅速将其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只要符合公司发展实际的先进东西都可以拿来,将新知识、新经验加以消化、吸收,并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但这里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看书或办学习班,而是在系统研究项目和产品的过程中学习。必须强调的是:一要全员学习,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全程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学习型企业的真谛就是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让员工在工作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展未来能力。在产业结构突变、游戏规则重写的新竞争时代,学习力是应变的根本。只有重视学习,用心学习,企业才能彻底改变,从而具有竞争优势。当然,缔造学习型企业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不断进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在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也在不断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形势: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学习型企业等,这些都是我国企业所要考虑的。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想要求得生存空间,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第五篇:企业创新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摘 要] 企业创新力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基石。企业创新力主要有发展战略创新、产品(或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影响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因素有企业文化、领导风格、员工学习能力、评价机制及员工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也应从领导、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和员工培训等几方面展开。

[关键词] 企业创新力;发展战略创新;激励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已经逐渐地表现为企业持续地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创新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及其发展后劲。

一、企业创新力的含义

在上世纪20、30年代,福特一世以大规模生产黑色轿车独领风骚十余载,但随着时代变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发生着变化,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品种、更新的款式、更加节能降耗的轿车。而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品,不仅颜色单调、而且耗油量大、废气排放量大,完全不符合日益紧张的石油供应和日趋紧迫的环境治理的客观要求。此时,通用汽车公司和其他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脉搏,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降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后来居上,使福特汽车公司一度濒临破产。所以,福特公司前总裁享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而中国乐凯胶片公司则在以柯达、富士为代表的几家经济技术实力相当雄厚的大跨国公司对手面前,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把当前世界名牌拳头产品的质量目标作为他们的赶超目标,把学习应用国外照相科学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赶超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使乐凯胶卷8年迈出了三大步,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仅次于富士,名列第二。这是企业创新力的突出体现和成功实践。

“创新之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则指出:“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事实上,创新创造出新资源……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新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因此,企业创新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标志。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其竞争力也强,反之亦然。

二、企业创新力的表现形态

提起企业创新,人们往往联想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其实企业创新的形态远不止这些。一般地,企业创新主要有发展战略创新、产品(或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

(一)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创新是对原有的发展战略进行变革,是为了制定出更高水平的发展战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就要制定新的经营内容、新的经营手段、新的人事框架、新的管理体制、新的经营策略等。

企业普遍面临发展战略创新的任务。例如,当前有些企业经营策略明显过时,有些企业经营范围明显过宽,有些企业经营战线明显过长,还有些企业经营内容本来就与自身特长严重脱节。诸如此类的企业如果不重新定位,发展前景堪忧。再如,很多企业都需要重新解决靠什么经营的问题。靠垄断地位?靠行政保护?靠资金实力?靠现有技术?这些恐怕都逐渐靠不住了,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状况,只能另谋新的依靠。

(二)产品(服务)创新。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产品创新;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主要是服务创新。例如手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从模拟机发展到数字机、可视数字机、可以上网和可以拍照的手机等。手机的更新换代,生动地告诉我们产品的创新是多么迅速。

(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竞争的根本。就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从而创造市场优势。例如沃尔玛(WAL-MART)1980年就全球率先试用条形码即通用产品码(UPC)技术,结果使他们的收银员效率提高了50%,并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四)组织与制度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如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组织流程改造、改变岗位及岗位职责、调整管理幅度等。二是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包括知识的更新、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等。例如GE总裁韦尔奇在执政后就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GE这家老企业重新焕发创新动力。有一个部门主管工作很得力,所在部门连续几年盈利,但韦尔奇认为可以干得更好。这位主管不理解,韦尔奇建议其休假一个月,放下一切,等再回来时,变得就像刚接下这个职位,而不是已经做了4年。休假之后,这位主管果然调整了心态,像换了个人似的,对本部门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三是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创新,即对任务重新组合分配,并通过更新设备、技术创新等,来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

(五)管理创新。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往往因环境情况和被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创新。例如INTEL总裁葛洛夫(ANDREW GROVE)的管理创新就是因环境情况和被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实行产出导向管理——产出不限于工程师和工人,也适用于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在英特尔(INTEL)公司,工作人员不只对上司负责,也对同事负责;打破障碍,培养主管与员工的亲密关系等。

(六)营销创新。营销创新是指营销策略、渠道、方法、广告促销策划等方面的创新。如雅芳(AVON)的直销和安利(AMWAY)的传销等都是营销创新。

(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适时创新,能使企业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不仅仅可以维系企业的发展,更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

三、影响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因素

(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影响企业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凝聚起来的“胶水”,这种凝聚效应全面体现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任何为了提高企业创新力的举措必然应该有相应的企业文化转型计划。

最有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这样:更加外向型而非封闭型的文化;更加灵活、适应变化的文化而非一味求稳的文化;扁平化而非等级化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中还应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适应。在支持和鼓励创新中,企业文化如想起到关键作用,就必须着力将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渗透至企业战略的各个层面,如员工、政策、企业行为、激励机制、企业的语言和系统架构等等。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HAY集团通过抽样调查,发现了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具备10个特征,这10个特征分别是:愿景、气氛、有天赋的员工、训练有素的经理、培养的环境、耐心、对失败的包容、对研发的投资以及利于创新的良好的组织结构、流程和系统。这些特征往往意味着在这些企业里,人们希望能够做到最好,目标和期望界定得很明确,人们被给予适当的授权,以及新的创意易于被接受。最能促进创新的企业文化往往强调团队协作、以客户为中心、公平对待员工、采取主动等理念。

(二)领导风格。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在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领导者的风格又直接决定企业创新力的高低。因为领导风格往往塑造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那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的协作和融合,以确保最佳操作在公司中的推广和充分运用。

领导风格可以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强制型、权威型、亲和型、民主型、领跑型和辅导型。HAY集团总裁莫瑞博士(MURRAY DALZIEL)认为,最具创新力的企业的领导风格通常为权威型、亲和型和辅导型这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领导风格往往能够提供明晰的愿景与方向、培养团队的和谐以及关注个人的长期发展,因此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莫瑞博士认为:“一线经理很容易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结果的改变,但企业的高级经理则需要通过改变领导风格来改变团队的氛围,从而影响团队里的成员。”

(三)员工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和充电的员工构成了企业中创新力的根基。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来鼓励员工,告诉他们拥有创新思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前途至关重要。在这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中,还必须应用各种工具,这些工具必须既能够促进分化又能够促进和谐。这里的分化是指要让不同意见无所保留地表达出来,好的理念能够形成头脑风暴;而和谐是指团队应有效协作来执行创新理念。在已经形成的技能训练项目中应考虑加入更宽泛层次的内容,让这些技能能够使员工注重直觉、形象思维和彼此之间的默契。

(四)创新的评价机制。在企业现有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应该将创新纳入评价体系。如果将创新纳入个人和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体系。而创新是否成功,往往要经过数年的考验才能被衡量。因此,短期和长期的评估体系应同时具备,同时到位。

(五)员工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迅速采取行动,富有主人翁精神,并且员工之间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进行充分沟通。典型例子是飞利浦公司。他们有两条产品线,分别是心脏复苏机和家庭医疗保健产品。以前,这两条产品线针对的客户一个是医院,一个是家庭,并没有什么重合之处。后来这两个产品线的负责人经常在一起开会研究,对产品进行创新,从而使得心脏复苏机也开始走进许多家庭,并实现了两条产品线的整合效应。

四、提升企业创新力的对策

(一)推进企业领导者的创新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树立知识价值观念,确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企业领导者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树立自身的知识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顺应企业的变化,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重视企业的知识价值,并通过有效的激励促进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价值的增值。

(二)建立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实行新产品(服务)开发的项目负责制。其核心思路是:落实各类人员在项目开发中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分工,同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可以采取以技术入股、收入分层等方式调动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制度,通过每年奖励和宣传几个重点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来推动全员创新。

其次,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鼓励和提倡在公平环境下的岗位竞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果长期不努力,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那么企业就要考虑调整岗位,否则新一代人才也成长不起来。

再次,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在保证工作安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产品(服务)开发人员可以带着产品(服务)开发、市场难题参加企业内外的科研开发项目,企业外的科研人员也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到企业做技术转化工作,建立这种人才流动机制,可以解决知识、技术、信息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培养创新队伍。

最后,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技术和信息都是“无形物质”,与材料、设备等“有形物质”有重大差别,其创造、管理、使用和交易过程都极易“泄露”,保护知识产权已刻不容缓。

(三)构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塑造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对于创新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应采取大度和宽容的态度。培育一种创新的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提出科学的新设想、生产的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企业必须抛弃传统呆板的管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淡化员工与领导的距离,采用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对员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颖想法,领导要积极支持,使员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锐意进取的雄心,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诺基亚公司之所以人才流失率较低,他们的经验就是宽容失败,鼓励冒险。诺基亚总裁曾说:“如果我的员工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他就不会有创造力。”诺基亚营造了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发挥创造力,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集体行动的环境。

(四)加强员工培训。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企业应重视员工素质提升,加大员工学习培训经费投入,对员工加强创新方面的学习、训练,提升创新技能,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国际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丰田公司通过“工作轮调”的方式对员工强化创新能力培训。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丰田不仅将一线岗位的员工培训成多功能作业员,同时也使一些资深的技术骨干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员工,并促使员工在不同岗位轮换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在微软公司,一般是通过“试错法”来促进新员工学习。在进公司的头几天,新员工被安排与经理们以及来自其他专业部门的高级人员见面,在听完有关开发周期的一个方向性简介后,开发经理即派给新员工一个单独的任务或者让新员工与专门小组一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新员工犯错误,并由最好的专家来检查工作和纠正错误,鼓励和帮助新员工逐步通过“试错法”来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下载初探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对策(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探影响企业党员先进性因素及对策(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互联网应用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为这个时代打上深深的烙印,推动这个时代持续变革和创新。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的速度......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姜晓惠(商学院201022410109,2010级财务管理1001班)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实际,给出了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各个影响因......

    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共)

    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共8篇)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明确的价值观。是在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涵盖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准则和思想体系。企业文化主要三个层次的主......

    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解读

    企业成长影响因素 本文从四方面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回顾,分析国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了未来企业成长的研究思路。 一、知识、创......

    《企业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哪里》范文

    企业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哪里? 企业党员的先进性应体现几个方面。 在业绩上 企业是以追求效益为终极目标。而效益又依赖于员工的业绩。在企业里,业绩体现着员工的作为,也体现着员......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5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7-000-02 摘 要 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是国企管理工作的痼疾,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文章对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的影响......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最终版)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刘东2012-12-27 10:43:05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4期摘要:煤矿企业文化受职工队伍因素、环境因素和煤矿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探讨不......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教学观念与方式、教师专业能力进行简要阐述,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