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信访举报机制之我见
完善信访举报机制之我见
一、目前法院信访举报受理处置工作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举报平台的搭建与实际使用脱节。目前,法院搭建的常规举报平台有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网上电子信箱、信访接待室、院长接待日等。举报电话,几乎每个基层法院都有公开的举报电话,但在实践运行中,却形式大于实际,再加上老百姓对此的不信任,所以作用极为有限。举报信箱,只是法院门口一固定的风景,网上电子信箱,高科技的产物,可基层的老百姓对此并不熟悉,目前看来基本上也是个摆设。院长接待日,可有几个法院将此固定下来,老百姓又有几个知道院长接待日的确切时间,举报平台看似形式多样,极易方便当事人举报,但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又有几个?
2、部门协调处理机制不完善。由于当事人举报方式方法的不确定性,在处理当事人举报上就容易产生协调不畅问题。在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法院内部协调问题、法院与辖区党委政府纪检监察协调问题、法院与上级法院间的协调问题等。
3、信访件的线索总体质量不高。目前的信访举报线索,除少部分反映的问题有可查性外,大部分是看到、听到的一些表面现象或个人猜测,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导致线索可查性不够,成案率不高。
4、善于举报的人数不多。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多数较有价值的举报由于举报人对国家法律的一些具体规定不熟悉,对涉嫌违纪犯罪的数额、情节、作案的方式方法表述含糊,不能较好掌握违纪犯罪的基本特征,只有找到举报人对举报材料进行深入挖掘才能使涉嫌违纪犯罪的行为比较清晰,致使一些可能立案的信访线索流于一般信访件进行处理,从而影响了信访件的调查初核质量。
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对涉诉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一些法院在上级强调时抓一下,敏感时期突击一下,平时工作主动性不强,缺乏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决心、信心和恒心。一些法官本位思想严重,不愿正视自身问题,工作被动应付,甚至敷衍了事。
二是没有建立解决信访问题首问负责制等有效的工作制度。使一些领导及工作人员,对群众的初信初访,有的不够重视,有的在办理过程中存在偏听、偏信、庇护的观点,对群众的反映没有作出积极态度,有理有据进行说明解释,处于应付,解决也不彻底,使一些个访逐步变为集体上访。
三是信访渠道不够畅通,工作机制不够科学。信访渠道方面主要表现在:一些法院存在“重接访、轻来信”现象,对来信要么长期没有回音,要么回复时轻描淡写,不作实质性解答,导致来信转化为来访。初访工作做得不够,存在着“重点时期紧,平常松,越级上访紧,一般上访松”的现象。信访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少严格的信访案件登记、分流交办、督办反馈、责任追究等办理流程机制。二是法院各部门间存在分工不明、权限不清现象,办案责任和信访责任分离,造成一些业务部门对信访案件能推就推,能转就转。三是上下级法院之间沟通不够,“两不管”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当前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1、盼望能公正处置信访问题,担心办案人员徇私枉法;
2、希望能把自己反映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担心久拖不办,互相推诿;
3、盼望工作人员讲真话、办实事,担心找借口敷衍搪塞,言而无信;
4、盼望院领导能够亲自接待和处理,甚至给出重要批示,担心领导不予理睬;
5、盼保守秘密。在处理举报信和信访中发现,大多数举报人都要求为他们保密,他们最担心的就是遭到打击报复。现实生活中一些举报人因举报而被压制、下岗,甚至遭到灭门之祸的恶性事件的发生,也加重了举报人的后顾之忧。
6、盼望在信访举报中受到尊重,怕工作人员有“冷、横、硬、推”现象。
三、深入做好信访举报工作的建议
分析新形势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我们认为要从坚持司法的人民性入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都要依靠人民群众,在信访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充分行使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举报权,拓宽和保持信访渠道的畅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正廉洁司法的关切,尊重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方能促进法院科学发展,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司法保障。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领导。
当事人的信访举报,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我们在思想上不应排斥和拒绝。我们应转变对当事人举报的认识,正是由于当事人的举报,才使我们的法官队伍更加纯洁,才使我们的法院工作日趋进步。因此,我们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当事人的举报,认真对待当事人的每一起举报。充分认识做好信访举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领导,始终把信访举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推动信访举报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二)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信访举报渠道,努力营造良好的信访举报环境。
为了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信访举报渠道,应该抓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正确认识和对待群众举报。充分认识群众举报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二是引导群众正确举报。应当引导群众实事求是地举报,教育群众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引导群众逐级举报、依法举报、署实名举报。三是方便群众举报。要拓宽举报渠道,改进工作作风,建立领导下访、公开接待、现场办公等制度。四是保护群众举报。要认真执行保密纪律,特别是不能将举报信件交与被举报人或透露给被举报人,严肃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案件。五是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应该解决且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向群众作出解释,得到群众的理解。对于一些无理要求,也要坚持原则,决不姑息迁就。
(三)狠抓信访问题的处理落实,维护和保障群众正当权利。
首先,狠抓信访问题的落实,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是取信于民的有效措施。凡是群众反映的内容具体、情节严重的问题,都要认真调查核实。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
其次,信访举报工作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现在,群众对这项工作最不满意的就是解决问题不力。群众不满意之处,就是我们要改进和加强的。
再次,转变观念。处理信访举报不能仅满足于及时转出,关键是抓有人办,能办好。认真克服等、拖、踢、压、欺、瞒、哄等错误的做法。
(四)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能力。
目前,基层法院纪检监察干部的配备方面,普遍老化,不熟悉审判业务,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甚至不具有法官资格,素质普遍不高,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因此,我们在配备纪检监察干部时,应转变传统观念,选派一些品格高尚、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纪检监察一线来。同时,应加大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
(五)狠抓信访初核,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查处信访案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查处信访案件,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落实,各类违纪问题得到处理,才能化解信访矛盾,减少重复、越级信访。因此,必须将纪检监察工作的立足点应放在对每一件来信来访的初核上,从阅信、接待到调查的全过程,都坚持做到快传递、快审批、快结案、快答复,努力提高信访件办理质量和效率,使群众反映的事情尽快得到解决。坚决查办信访案件,有效惩治腐败。针对目前信访反映的问题匿名化、违纪人员手段隐蔽、知情人少、反映的情况不具体等特点,要求办案人员开动脑筋,细心分析,积极探索查办信访案件新路子,坚持充分依靠群众的信访举报和初步调查的情况发掘线索,找准突破口。认真分析案情,做到快中有细,粗中有细,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在“细”中发现问题,查清问题,取信于民。
(六)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一是加强与法院内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力争使所有举报案件归口纪检监察部门处理,重视每一条举报线索。院党组在这方面要积极支持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加强与区内各受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对于“一信多投、一访多走”的老大难问题,应当主动加强与各受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互通情况,共同研究,相互协作,从而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法院应将其他部门转交的举报案件的办理结果及时反馈。为了更好地查处举报案件,实行查处回避,应积极邀请其他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组成联合调查组。三是加强与上级法院纪检监察部门的沟通联系。在老百姓心中,级别高的就能管住级别低。因此,上级法院往往受理许多涉基层的举报案件,基层法院应及时与此沟通,了解举报情况,及时查处案件。
第二篇:浅谈构建信访举报保护机制
浅谈构建信访举报保护机制
公民的信访举报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信访举报行为在法治国家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在现阶段,存在为数不少的信访举报人遭遇打击报复情形。笔者对我国保护公民举报权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信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分析
目
前我国信访举报人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遭受打击报复的事件屡屡发生。其中实名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问题更为突出。打击报复的对象包括举报人,也包括假想举报人(以下概称举报人),报复行为不一而全,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对举报人及其亲属进行人身伤害。一些犯有重罪、涉案金额巨大,一旦被查实将被处以重刑的被举报人,通常会利用权力或金钱,指使他人威胁、殴打、伤害,甚至杀害举报人及其亲属;一些心性狭隘的被举报人,即使被检举的只是轻度违法违纪行为,因检举行为影响其仕途发展,也可能采取人身伤害的报复方式。
二是对举报人进行诬告陷害。有的被举报人冒用他人姓名或匿名,向有关机关反映虚假情况,企图混淆是非,转移视线,分散调查机关的力量,掩盖自己的违纪违法事实;有的栽赃陷害举报人,滥用司法权,使举报人含冤受罚。
三是对举报人进行辱骂、诽谤或排挤孤立。当举报人对所属单位的违纪违法行为举报时,或对举报人随意辱骂、诽谤,或唆使众人对举报人进行感情孤立和歧视。
四是对举报人进行隐性报复。被举报人通过自己的职权或职务影响力,对举报人进行刁难、压制甚至迫害。被举报人亲自,或通过其同事、下属,对举报人的岗位调动、工作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施加负面作用力,影响举报人正常的工作生活。
信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法律制度不完善。这是信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在保护举报人方面已有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第十条做出禁止打击报复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有类似规定;《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实行报复陷害做出处罚规定。但上述规定和法律条文存在一些立法缺憾:
一是规定的被打击报复对象范围过窄。除了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第十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手段打击报复检举、控告人及其亲属或假想检举、控告人”外,其他法律法规都只是把被打击报复的对象局限于举报人本人,而忽视了对举报人亲属的保护。
二是相关规定缺乏操作性指引。如《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第四十条第六款规定:“因进行检举、控告、申诉,其合法权利受到威胁或侵害时,检举、控告、申诉人有权要求受理机关给予保护。”没有规定检举、控告、举报人自我保护的途径、程序以及所享有的权利。
三是对打击报复行为的范围界定仍然不足。如上所述,打击报复可以有很多隐性形式,如果缺乏相应的立法支撑,在法律意识相对提高的今天,对打击报复行为的取证,以及对打击报复者进行惩罚都会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现行《刑法》第二百五十四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权利,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规定同时存在犯罪行为界定粗糙、保护范围过于狭窄等立法缺陷,造成对应受刑事处罚的打击报复行为惩处不力,信访举报人的合法权利在受到侵害后难于救济。
第二,对打击报复行为查处不力。这是信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重要原因。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部门对信访举报人受到显性报复、恶性报复的案件往往能及时立案查处,而对信访举报人受压制、刁难等隐性报复案件渐失重视。
二是部分被举报人是有权有势的在职领导干部,其中一部分还和黑恶势力有勾结,查处过程中常受到当权腐败官员的干扰,增加了难度。
三是一些受理机关偏重对举报线索的利用,导致在利用举报线索查处案件和保护信访举报人合法权利这两个问题上出现了偏移,保护信访举报人的职责履行不到位。
第三,越级信访和多头举报诱发的泄密。这是信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诱因。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是依据“分级负责,归口处理”原则处理信访件的,由于信访举报人对此不了解,或者怕举报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往往越级信访或多头举报。这样从客观上就增大了信访件办理过程中发生泄露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信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危险性。
二、关于信
第三篇:关于健全信访举报机制的几点建议
为信访举报正名
——关于健全信访举报机制的几点建议
州纪委派出第二纪工委
**
举报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履行民主监督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体现。举报既是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的有益补充,也是构建罪恶惩防体系的必要环节。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兴党、在党忧党、在党言党是广大党员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重要方式,也是纪检监察工作群众路线方法论的的具体表现。
一、信访举报正名的紧迫性
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只要通过正规渠道,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信访举报就会彰显其应有的价值。在一些不为外人知晓的专属领域,一些暗箱操作的隐蔽环节,圈内人、知情者的信访举报,更是能够起到常规监管和调查渠道难以企及的作用,成为揭开黑幕、还原真相、暴露丑恶、伸张正义的有力推手,客观上有力推动了廉洁政治建设,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一)为信访举报正名,是反对异化举报的需要。出于个人目的动机不纯的信访举报,是一种对单位和他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单位和他人影响和危害极大。一是干扰了正常工作。信访举报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维护法律尊严具有积极意义,用得好可以为反腐败提供有力线索,用得不当,则会造成工作中的被动。比如不负责任地反映问题,有些虽然主观上没有恶意,但客观上给组织调查澄清事实增加了难度,牵扯了领导精力,干扰了机关正常工作秩序,而且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二是败坏了风气。有的信访举报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有的甚至小题大作、“添油加醋”,容易挫伤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给作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影响了他人正常生活。少数人将信访举报当儿戏,向组织反映问题不弄清基本事实,不提供具体情节和调查线索,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甚至凭空想象主观臆造。这种行为虽然没有主观上诬陷他人的动机,却在客观上侵犯了他人的权利,也给他人名誉和家庭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
(二)为信访举报正名,是保护反腐锐气的需要。信访举报是纪检监察机关获取案件线索的重要途径。因为信访举报在拓宽信息来源的同时,也是震慑违纪分子的重要手段。违纪分子的行为最容易为其身边的人民群众所察觉,如果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举报,必然会起到震慑违纪分子的目的。从中央纪委到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鼓励实名举报。实名举报有利于提高举报内容准确度,也方便纪检人员进一步追查核实案件。但是,如果实名举报人和被举报对象在同一个单位,举报风险就大大提升了。而且举报自己的单位比举报个人更“危险”。尽管中央纪委三令五申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事件,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但是怎么发现和查处打击报复,怎么定义打击报复,既难以制定可供衡量的细则,也缺乏具体可供操作的方案。以至于信访举报人遭受到打击报复时不能及时得到救助。保护被当成“叛徒”的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的锐气,这既能打掉恶人的嚣张气焰,又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反腐生态”。让好人不吃亏,让善事有好报,才能扭转“潜规则”病入膏肓的坏风气,“叛徒”也才能赢得尊重和钦佩。
(三)为信访举报正名,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从严治党,坚决割除自身机体内的毒瘤和病灶,在正风肃纪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但目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根本不把违纪当回事,也不知纪律为何物。认为只要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就没人管、不追究。如有的党员干部把泄露举报者的信息当作“小错误”,认识不到这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行为。由于举报者个人信息被泄露,举报者在社会中轻则被贪官、坏人污名化,被社会隔离、背上坏人十字架;中则被孤立,职业中待遇低下,成为贫困一族;重则身败名裂,被既得利益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被恐吓、暴打成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沉默症等心里疾病,处于孤立无援的窘态。
二、信访举报面临的困境
违纪贪腐行为具有隐秘性、狡猾性等特质,唯有通过知情的人员对其进行举报,才可能真正有效反腐。但欲举报违纪贪腐的人员面临外部社会评价和内部行政伦理的困境,外部社会认为检举是告密,内部行政伦理要求组织成员对组织忠诚,举报后举报人可能面对更多的风险。
(一)信访举报者处于外部社会评价与内部行政伦理悖论境地。举报者在组织内部同时要充当两种角色,一个角色是组织内部的一员,另一方角色则是拥有举报权的普通公民。当承受这两种不同且均须遵守的角色需求,就会造成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种观点认为:举报者应当行使其行为最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举报者就被称为“英雄”、“圣人”,其原因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以是政府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础”;尽管组织内部人员具有双重角色的特征,但是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应该先于对任何组织或对官员个人的忠诚,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符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另一种观点认为:举报者将组织内部贪腐行为进行揭露时,其将被称为“判徒”、“告密者”、“告状的”、“小人”。出现与社会公共评价截然相反的结论是有其深刻理由的。一是忠诚的异化是该负面评价出现的首要因素。追求和维护单位忠诚是法制社会的价值诉求,在实践当中,单位一味盲目追求效率、目标和绩效,导致行政忠诚出现异化,出现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的局面。二是违背行政伦理也是该不良评价出现的重要因素。一般在行政体系当中,为了维持组织的有效运作与目标的达成,在强调组织利益和效率的情况下,就会要求组织内部的成员绝对地服从。成员没有得到组织的同意是不得将组织的内部事务向社会外界公开,否则会被认为是告密者。
(二)信访举报者面临期后风险考量。一是组织的报复。在现实中,举报者行为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就是组织或被举报者人的打击、报复。举报违纪贪腐情况之后,举报者极易受到被举报者组织或被举报者人的打击报复,这是举报者最担心的事情。因举报揭发违纪贪腐行为而受斥责和打击报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组织通过对举报者进行报复,一方面组织可以对举报者自身起到威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组织内部的其他人员起到杀鸡儆猴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形下,举报者检举组织内部违纪贪腐行为的积极性极易受到重创,对防止贪腐的工作造成严重阻碍。二是对举报违纪贪腐行为的举报者保障机制的缺失。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事前保障机制的缺失。现行法律法规对举报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了规范,但主要是在举报的违纪贪腐案件查证属实之后,着手追究举报受理机关的责任和制裁打击报复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举报者做出举报行为到查证属实之前的权利保障机制却存在缺失。要持久、有效地发挥举报者在防治违纪贪腐方面的关键作用,将检举制度体系化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是现行行政监管法保障举报者合法权益的程序化规定不完善。我国行政监管法有此原则性规定,但是缺少具体的程序性规定来保障举报者在案件揭发之后查证属实之前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这种缺失可能会导致举报者遭受生命安全威胁,甚至累及家人。
三、对策和建议
自党十八大以来,“老虎”、“苍蝇”一起被打,一件件腐败案件被查处,一个个腐败分子被揪出,其中群众信访举报已成为纪检监察机关重要的线索来源。这为群众举报违法违纪行为提了气、壮了胆,也深刻影响了公众心理,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注入了强心剂。但害怕遭受打击报复,始终是实名举报人的首要顾虑。举报者缺乏“安全伞”,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理论到实务层面,呼吁为举报者提供合理保护的声音由来已久,但时至今日,举报者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受到人身伤害和人格侮辱的事例也并不鲜见,更有甚者,一些举报者还遭遇被举报对象滥用职权、“合法”侵害,投诉无果、申诉无门,这加剧了社会痛感,也钝化了人们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锐气,磨损了人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勇气。全社会不仅要为举报检正名,还应大张旗鼓地鼓励实名举报,并有相应的制度为正能量保驾护航。
(一)健全举报者工作调动机制。举报者举报单位存在极大风险。在实践当中,举报者顶着巨大的压力揭露了组织的违纪贪腐行为,往往由于证据不足、情节显著轻微等原因而使得案件的未来充满变数。不仅如此,在现有的制度规范的情况下,举报者可能变成“告密者”或“诽谤人”,组织内部的违纪贪腐者便以国家的名义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通过各种途径,达到使举报者举报的案件得不到公正处理的目标。举报人因犯“众怒”而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嘲讽、孤立和排挤,举报人往往会被认为是“麻烦制造者”,这将给举报人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可借鉴国外对举报者的身份重置、异地安置制度,建立举报者工作调动机制,对举报有关重大违纪线索具有特殊贡献的举报人,可以按照举报人自愿原则并且不低于原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将举报者秘密调动工作或迁往异地,给举报人提供生活保障。
(二)健全举报者经济利益补偿机制。建立举报者的奖励制度主要是基于激励知道违纪行为存在人员积极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对其承担风险的一种补偿,同时也是对其行为的一种肯定。由于举报成本和举报收益严重不成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高压反腐背景下,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构建反腐举报激励机制:一是应尽快形成关于反腐举报奖励激励的统一标准,既注重从物质层面给予举报人适当的奖励,又注重从精神层面给予举报人必要的鼓励。主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编列预算,并且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由相关基金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予以补助。二是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传播优势,通过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公益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反腐举报奖励激励机制的相关内容,强化社会公众的举报意识,激发社会公众的举报热情。三是对于举报信息属实的,但由于主管机关有关人员的过失导致没有追究或者追究不利的情况,对这种情况下的举报人的奖励也应当加以肯定。
(三)健全对举报者错误处理纠正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保护信访举报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措施还不够有力,打击报复举报人的问题在仍有发生,这对公众整体的实名举报意愿与积极性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现行的对举报人的保护规定过于笼统、不够系统。如纪检监察机关规定,因检举被打击报复而受到错误处理的,纪检监察机关应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纠正,或者建议有关部门予以纠正”。
纪检监察机关应在此规定基础上建立举报错误处理纠错改正责任制,明确纠错改正的责任主体,落实纠错改正的责任和责任追究。通过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举报错误处理纠错改正的制度。举报错误处理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决策责任的重要制度保障,对决策者能够起到心理警戒和行为校正作用,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少打击、报复的发生。
(四)健全保护举报者机制。举报人的举报行为所针对的往往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违纪违法分子,这些人员往往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势力,随时可能威胁到举报人乃至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我国没有专门的举报人权益保护法。对举报人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分散在各部门的规定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和框架;而且对于举报人的权益保护多停留在宣言性的法律规定上,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健全保护举报者机制,不仅要规定事后救济制度,更要积极借鉴和探索对举报人及其亲属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保障举报人权益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救济。同时还要明确举报人的权利范围、受理举报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完善举报程序制度、建立与举报权利保护有关的保密制度、举报人安全保障制度、举报人受益制度、举报人权利救济制度等具体制度和程序的运行,以构建完备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公民举报权保护体系。
(五)健全查处打击报复举报行为机制。无处罚就无责任。对于将举报人信息泄露出去的有关人员,受理单位应当对其进行惩戒,情节严重的,可以将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惩戒方式可以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公务员法》等相关规定,对泄密责任人进行惩处。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地(市)级地方人大常委会也将有拥有相关立法权。查处打击报复举报行为的规范可以上升至地方立法的层面,出台《举报者保护条例》或《证人保护条例》。
第四篇:信访举报格式参考范本
信访举报格式参考范本
一、标题:关于反映××(单位)××(职务)××(姓名)××违纪问题的信访举报
二、被举报人(单位)信息:须写明被举报人姓名、性别、单位及职务等信息
三、举报人信息:须写明举报人姓名、单位或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或联系地址
四、反映的主要问题:为便于纪检监察机关核实情况,反映问题要尽可能详尽表述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证据、涉及人员、涉及违纪金额等等,并尽量以条目形式,分段书写有关情况。
第五篇: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全力促进信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机关规范化建设,是信访部门改善工作条件,营造优美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塑造良好形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针对机关管理的薄弱环节,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改善硬件设施、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管理,促进了全县信访工作进一步好转,确保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强化宣传教育,规范信访秩序
《信访条例》是规范信访秩序,规范各级人了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信访工作的重要行政法规,它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护人了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我县把宣传贯彻信访条例作为作好信访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
(一)抓法制宣传,引导群众知法守法。为了使信访条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了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确立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坚持把宣传培训作为贯彻《信访条例》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来抓,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全县范围内举办了县乡村三级干部参加的培训班一期、四年来共举办专题讲座21期,共培训各部门、乡镇、村专兼职信访干部2324人次,发放《信访条例》手册100,000余份。使《条例》 1
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贯彻《条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抓教育疏导,引导群众依法信访。随着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我们注重对信访群众的教育疏导。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行使信访权利,依法有序上访。对于群众信访反映合理的千方百计的去解决,对于不全理的也要千方百计的作工作,争取群众理解。对于经过多次处理已经处理到位,还是坚持过高标准或越级非正常上访、重复访、无理缠访闹访的,采取严厉的打击和管控措施。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县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为目标,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先后制定完善了隐患排查、领导接待日、领导包案、督查督办、信息反馈、信访通报、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在推进信访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一)完善领导接待包案机制。几年来我们认真坚持了每周三由一名县领导来信访局接访的制度,实行首接负责制,谁接待的案件,谁负责包案,一包到底。对自已接待的案件确实解决不了的,通过协调其它领导或部门解决,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向主要领导批报,集体研究解决。特别是在今年三级书记大接访活动经来,我县通过主要领导带动,作到了每天一名县级领导接访。每周由信访局以县级领导接待情况通报形式将一周领导接待的案件处理情况通报全县。为明确每位领导的包案责任,定期以县委政府的明义下发文件,将包案领导、包案单位、责任人、办理期限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由两办督查室和信访局共同督办。
(二)完善情况通报督查机制。实行信访工作“日报送、月通报、季分析、半年督查”制度。对当日发生的重要信访案件,以《重要信访信息》报送县委、县政府,对一月内发生的信访问题,以《信访情况通报》报送县委、县政府,同时发送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引起涉案部门重视。每季度对全县信访形势进行分析,以《信访动态》的形式报送县领导,使领导及时掌握全县信访形势。每半年对交办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以《督查通报》形式在全县进行通报。今年以来共编发《重要信访信息》15期、《信访情况通报》8期、《信访动态》3期,为领导全面及时掌握全县信访形势和不稳定因素,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也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心,有效地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同时对于领导包案,各职能部门交办案件的办理,我们坚持做到“四个依靠”,即:依靠领导形成威力、依靠部门形成合力、依靠基层形成动力、依靠舆论形成压力。利用县政府的《督查通报》,公布信访问题的承办单位、稳控措施、办结时限和要求等,确保信访问题按时限要求得到有效解决处理。今年以来,共下发督办单21件次,督促责任部门及时妥善处理问题15件。同时,局领导协助相关单位做好群众稳控工作,促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完善考核责任追究机制。为了落实领导干部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制定并完善了《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和《信访工作考核办法》。实行了严格 的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因管辖范围内纠纷排查化解不到位,属地管理部门监控不到位出现问题的都制定了严格的责任追究。今年以来进一步强化了“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抓好信访稳定工作的责任心。
三、强化硬件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自2006年以来,我县一直以“把信访部门建设成窗口,建设成群众之家”为目标,努力改变接待场所简陋、办公条件差、档案管理不规范的状况,全力把信访部门建设成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心桥,增强群众对县委、县政府的信任度,打造信访部门的良好形象。
(一)是改善接待场所。积极争取财政资金65万元,新建多功能接待大厅250平米,增设了座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同时在大厅里公开了来访接待程序、领导接待日日程安排、领导分管工作、联系方式等,方便了信访人,扩大了政务公开透明。
(二)是改善办公条件。在重新整修办公室的同时,为各科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推动了自动化、网络化办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规范档案管理。为规范档案管理,局内新购置档案橱柜30节,各科室都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要求,配备了一名专职
档案员,具体负责本科室相关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同时,将归档资料分门别类装订成册或组卷入盒,一一编号存档,方便了信访人对办理信息的查询,档案管理也步入规范化。
四、强化日常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一)严格工作流程,规范信访工作程序。为了规范信访职能部门的工作程序,更好的地履行职责,更好的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作用。我们研究制定了《接待工作程序》、《办信工作程序》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登记、办理、督办、反馈等程序,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制作了办信、接待、复查、督办工作流程图和信访人须知展板,增强信访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明晰度,方便了信访人。同时,对登记、告知、转送、交办、督办等各个环节制定了制式办理单,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以书面形式记录在案,同时以书面形式告知相关职能部门和信访人,避免了信访人的误解,又防止了问题的不落实或者相互推诿现象发生。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和信访秩序,有效地降低了群众的信访成本。
(二)严格工作纪律,规范信访工作纪律。严格执行《信访条例》和中纪委《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狠抓信访干部作风建设。近年来,全体信访干部深入落实“热情、依法、负责、奉献”的要求,严格按照信访工作程序妥善处理好每一件群众的信访问题,在广大信访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有力维护了信访工作纪律,打造了一支工作能力强,服务水平高,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信访干部队伍。
通过近三年来的规范化建设,我县共调处疑难信访问题105件,解决缠访老户遗留问题14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件,有效地控制了越级访和重复访的发生,使越级访和重复访率分别下降了42%和56%,全县信访形势明显好转,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以上是我县在信访规范化管理上的一些浅显做法,与兄弟县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改进我们的工作,不断提高我县信访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使信访工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