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般企业的核算及期末结转流程和分录
一般企业的核算及期末结转流程和分录:
1、材料领用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2、发生的工资
借: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支付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现金 / 银行存款
3、发生的水电费、机物料消耗等
借:制造费用
贷:现金 / 银行存款 / 应付账款
4、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车间用)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使用)
营业费用(销售部门使用)
贷:累计折旧
5、结转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分摊可按材料消耗或人工成本或实做工时或机器工时
某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该产品消耗材料 / 本期材料消耗总额某产品应分摊的制造费用 = 该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本期制造费用总额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6、结转完工入库产品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7、计提营业税及附加税(增值税不在本科目核算)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其他应交款—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
缴纳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其他应交款—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
8、结转本月销售商品成本和税金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9、结转本月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10、结转本月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
财务费用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若亏损,做借方)
第二篇:新会计制度年终结转分录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年终结转账务处理解读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发布,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原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许多账务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主要将年终结转账务处理解读如下:
一、财政补助收支的结转
1、年末将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部分)发生额转入财政补助结转科目。账务处理:
借: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贷: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 借: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
贷: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 借: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
贷: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部分)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
贷:事业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部分)
2、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资金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 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XX项目)
贷:财政补助结余
3、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按规定需要上缴或核销的 借:财政补助结余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
4、将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核销财政补助结转额度的 借:财政补助结转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
二、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的结转
1、年末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收入及事业支出、其他支出中非财政专项资金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借:事业收入(专项资金)
上缴补助收入(专项资金)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专项资金)
其他收入(专项资金)
贷:非财政补助结转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
其他支出(专项资金)
2、非财政补助结转资金需缴回原拨款单位的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银行存款
非财政补助结转资金留归本单位使用的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事业基金
三、非财政补助、非专项资金及经营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转入事业结余(本科目年末应无余额)
借:事业收入(非专项资金)
上缴补助收入(非专项资金)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非专项资金)
其他收入(非专项资金)
贷:事业结余 借:事业结余
贷:事业支出(非财政非专项资金)
其他支出(非专项资金)
上缴上级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将事业结余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借:事业结余
或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贷: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贷:事业结余
四、经营收支的结转
借:经营收入
贷:结营结余 借:经营结余
贷:经营支出
如经营结余为贷方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若为借方余额不结转。借:经营结余
贷: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五、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贷方余额)年末按规定上缴税金、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基金后转入事业基金
计算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贷:应缴税费 按规定提取福利基金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年末将非财政补助余额转入事业基金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或
借:事业基金
贷:事业基金
贷: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结转问题》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应该是年末结转收支。
2、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期末结转收入和支出,按照会计期间的话,期末可以是月末也可以是年末。
问题: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到底是月末还是年末结转收支?老制度是年末结转收支,但是新制度的资产负债表取消了收入和支出项目,如果不结转,资产负债表就不平了,所以我认为月末是要结转收支的,不知道理解对不对,有没有高手来解答一下!!!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里用到“期末”、“年末”两个不同的会计期间。应该可以理解为“期末”是指“月末”。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收入分“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经营收入”。支出也区分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和“经营支出”。期末,都得将收入和支出结转到相应的结转或结余科目。如,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补助支出的期末结转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年末将“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中的项目资金转入“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支出的专项资金收入支出结转期末结转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年末,将留单位使用的部分转入“事业基金”;非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支出的非专项资金部分收入支出期末结转到“事业结余”科目,年末将余额结转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进行分配。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期末结转到“经营结余”,年末将“经营结余”科目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进行分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中关于期末和年末结转有关问题?请帮忙指教一下
看到期末的时候,将“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其他支出”等都要通过 “事业结余”结转,期末无余额。到了年末,怎么又得把财政补助收入结转到“财政补助结转”里,事业支出也通过这个结转,其他支出通过事业结余结转,每个期末都结转没了,怎么年末还要这样处理呢,很是费解!谢谢大家帮忙!
这个需要你找一本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系统的学一下。新制度下,结转这一块比以前麻烦多了,科目的名字也起的挺拗口的,需要你花一定的工夫来消化。
简单地说,新制度下,日常核算和年终结转,都要区分资金的来源和用途。这在你一开始建账的时候就要把科目建好。收入好说,主要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三块。你的收入是什么来源,就计入哪个科目。支出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只有事业支出。那么你在事业支出下面就要根据资金来源和用途再建明细科目。比如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用于核算财政资金支出;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或项目支出,用来核算上级补助的专项支出;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用来核算自有资金的支出。年底结账的时候,要根据上述的明细科目分别进行结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相抵后计入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项目支出和上级补助收入相抵后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余额和上级单位协商后一般都是多退少补;自有资金收支相抵后才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再计入事业基金。
新会计制度下,年末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与非财政补助收入如何结转呢? 你说的问题基本涉及以下几个科目的使用: 3301 财政补助结转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结转资金,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
二、本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两
个明细科目,并在“基本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在“项目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还应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财政补助结转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期末,将财政补助收入本期发生额结转入本科目,借记“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将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入本科目,借记本科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贷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目。
(二)年末,完成上述
(一)结转后,应当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借记或贷记本科目(项目支出结转--××项目),贷记或借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三)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转额度的,按照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额度的,做相反会计分录。
四、事业单位发生需要调整以前财政补助结转的事项,通过本科目核算。
五、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数额。
3302 财政补助结余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财政补助结余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年末,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借记或贷记“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项目)”科目,贷记或借记本科目。
(二)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余额度的,按照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额度的,做相反会计分录。
四、事业单位发生需要调整以前财政补助结余的事项,通过本科目核算。
五、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数额。
3401 非财政补助结转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非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非财政补助结转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期末,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本科目,借记“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本科目;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转入本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支出”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支出明细科目。
(二)年末,完成上述
(一)结转后,应当对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各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将
已完成项目的项目剩余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的,借记本科目(××项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留归本单位使用的,借记本科目(××项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
四、事业单位发生需要调整以前非财政补助结转的事项,通过本科目核算。
五、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数额。
3402 事业结余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
3403 经营结余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
„„
3404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
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
4001 财政补助收入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
„„
4101 事业收入
„„
4201 上级补助收入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发放补助单位、补助项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等进行明细核算。上级补助收入中如有专项资金收入,还应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上级补助收入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收到上级补助收入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期末,将本科目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借记本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将本科目本期发生额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事业结余,借记本科目下各非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事业结余”科目。
四、期末结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4301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
4401 经营收入
„„
4501 其他收入
„„
参阅材料: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
第三篇:高等教育出版社《企业财务会计》第八章经济业务核算分录结构
《企业财务会计》——经济业务核算
——分录结构示意
[注:主要金额以“Z”/“P”/“Q”表示]
[第八章:所有者权益]
一、收到投资: 借:银行存款原材料—XX无形资产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贷:实收资本
二、资本公积:
借:银行存款(等)贷: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三、盈余公积:
1、提取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2、盈余公积补亏: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借: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贷:实收资本—XX股东—XX股东 *
4、盈余公积发放股利: 借:盈余公积贷:应付股利
[Z1] [Z2] [Z3] [Z4]
[P:增值税发票][Z+P] [Z][M]
[Z – M]
[Z1] [Z2][Z1][Z2]
[Z][Z] [Z][Z]
[P][P1][P2]
[Z]
[Z]
第四篇: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的核算
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的核算
【摘要】:为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深化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要求,财政部分别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进行了修订,重新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本文结合新规则和新制度中关于加强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深入分析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论和结余的核算。
一、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的分类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规定,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后,当年剩余的资金。按照资金的性质不同,结转和结余分为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与非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
(一)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财政补助结转是指结转到下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补助资金,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1.基本支出结转是指事业单位本期财政基本补助收入与财政基本补助支出的差额。基本支出结转资金结转下年,用于维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2.项目支出结转是指事业单位本期财政项目补助收入与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的差额。项目支出结转资金结转下年,按原用途继续使用。
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补助收支差额中,符合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性质的数额。年末,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事业单位形成的财政补助结余资金,应当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管理,或按规定上缴,或注销资金额度,或经批准转为其他用途,不得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也不转入事业基金。
(二)非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财政补助资金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支相抵后的差额。它不属于财政补助资金,但属于专项资金。事业单位的非财政补助结转资金,应区分未完成项目和已完成项目。未完成项目的结转资金结转下一继续使用。已完成项目的剩余资金按项目规定处理,或交回原拨款单位,或留归本— 2 —
单位使用。留用部分不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直接转入事业基金。
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入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包括经营结余和事业结余。1.经营结余是指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经营结余转入结余分配,但经营亏损不能转入结余分配,由以后的经营结余弥补,不得用事业基金弥补经营亏损。2.事业结余是指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事业结余或亏损全部转入结余分配,最后由事业基金弥补。
二、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核算(一)财政补助结转的核算
1.科目设置。事业单位应当设置“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本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两个明细科目,并在“基本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在“项目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还应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数额。
2.会计处理。期末,将财政补助收入本期发生额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借记“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
并将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借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贷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目。
年末,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规定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借记或贷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项目支出结转——××项目),贷记或借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转额度的,按照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借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额度的,做相反会计分录。
(二)财政补助结余的核算
1.科目设置。事业单位应当设置“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本科目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数额。
2.会计处理。年末,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借记或贷记“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项目)”科目,贷记或借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余额度的,— 4 —
按照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借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额度的,做相反会计分录。
三、非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核算(一)非财政补助结转的核算
1.科目设置。事业单位应当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本科目应当按照非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数额。
2.会计处理。期末,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借记“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同时,贷记“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支出”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支出明细科目。
年末,将已完成项目的项目剩余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的,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项目),— 5 —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留归本单位使用的,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项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
(二)非财政补助结余的核算 1.经营结余。
(1)科目设置。事业单位应当设置“经营结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经营亏损后的余额。“经营结余”科目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经营结余弥补以前经营亏损后的经营结余;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发生的经营亏损。年末结账后,“经营结余”科目一般无余额;如为借方结余,反映事业单位累计发生的经营亏损。
(2)会计处理。期末,将经营收入本期发生额结转入“经营结余”科目,借记“经营收入”科目,贷记“经营结余”科目;将经营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入“经营结余”科目,借记“经营结余”科目,贷记“经营支出”科目。
年末,如“经营结余”科目为贷方余额,将“经营结余”科目余额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借记“经营结余”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如“经营结余”科目为借方余额,为经营亏损,不予结转。
2.事业结余。
(1)科目设置。事业单位应当设置“事业结余”科目,核算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 6 —
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事业结余”科目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事业结余;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发生的事业亏损。年末结账后,“事业结余”科目应无余额。
(2)会计处理。期末,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借记“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科目下各非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事业结余”科目。并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以及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的本期发生额结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借记“事业结余”科目,贷记“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其他资金支出)、项目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科目、“其他支出”科目下各非专项资金支出明细科目、“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科目。
年末,将“事业结余”科目余额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借记或贷记“事业结余”科目,贷记或借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
3.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非财政补助结余按照国家规定可以进行结余分配,包括有企业所得税缴纳义务的事业单位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及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单位收支差额。
(1)科目设置。事业单位应当设置“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 7 —
核算事业单位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年末结账后,“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应无余额。
(2)会计处理。年末,将“事业结余”科目余额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借记或贷记“事业结余”科目,贷记或借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并将“经营结余”科目贷方余额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借记“经营结余”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
有企业所得税缴纳义务的事业单位计算出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借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记“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科目。按照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按提取的金额,借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
年末,按规定完成上述处理后,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结转入事业基金,借记或贷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记或借记“事业基金”科目。
第五篇:事业单位收支核算与结转若干问题浅议
事业单位收支核算与结转若干问题浅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实施两年多来,在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制度》在收支核算和收支结转方面有几个问题似尚待改进。
一、关于事业结余
《制度》要求“期末”将与计算事业结余有关的11个收支类科目余额全数转入“事业结余”科目。这11个科目是:收支类5个科目——“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类6个科目——“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补助”和“结转自筹基建”。但在后面的科目说明中,除了“事业收入”和“销售税金”两个科目的余额结转时间规定为“期末”外,其余9个收支类科目的结转时间都是“年终”。明显与前文说法不一。况且,“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两科目余额结转时间,一为“期未”,一为“年终”,也不合理。因为一个会计可以有几个“期末”,而只有一个“年终”。相互混用,可以导致不同的理解。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期间分为、季度和月份”;又规定,“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金额”。此两条均明确了“期间”概念。《制度》在“事业结余”科目说明中规定收支结转时间为“期末”‘是符合《准则》要求的。建议将与事业结余计算有关的11个收支类科目的余额结转时间均统一为“期末”。
二、关于经营结余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年终应将实现的经营结余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科目;如为亏损,则不结转。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会使事业单位总的结余及事业基金等计算不正确,也会多提专用基金。此外,“经营结余”属动态指标,年末保留余额也不合理。建议:年终无论是经营结余还是亏损,均应将该科目余额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结转后,“经营结余”科目无余额。这样,可避免上述问题,还可使“经营结余”与“事业结余”的结转期保持一致。
三、关于专款收支结转
事业单位用来核算专项资金的总帐科目有“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三个科目。《制度》规定:“拨出专款”的结转时间为“所属单位报销专款支出时”,“专款支出”的结转时间为“项目完工向有关部门单独列报时”,两个支出科目的余额在用款单位向拨款单位据实报帐时结转,而“拨入专款”的结转时间却规定为“年终结帐时”。
拨入专款是指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收到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帐的专项资金。将“拨入专款”的结转时间规定为“年终”,一则与两个支出类科目余额的结转时间不统一,二则违背了专项资金的有关管理规定。即使是年终,即使项目已完工,只要未据实向拨款单位专项结报,“拨入专款”余额都不得由单位自 行冲转。建议:对“拨入专款”改为“在用款单位向拨款单位单独报帐并取得核准的项目报表时据实结转余额”。这样,专款收支类科目余额的结转时间就一致了,也加强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保证了专项资金的完整与安全。
四、关于结转自筹基建
“结转自筹基建”为支出类科目,但《制度》规定该科目核算事业单位用非财政补助收入安排基建时“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规定核算内容与科目性质不符,建议修改。自筹基建项目完工、资产交付使用时,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但《制度》未作出明确规定,建议补充。《制度》又规定,“结转自筹基建”科目余额转入“事业结余”科目的时间是“年终”,那么,项目已完工,是否非得要等到年终才能结帐?或者年终项目尚未完工,是否也要结帐处理?建议将该科目余额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应改为自筹基建项目完工、资产经验收交付使用之时。
五、关于所得税
《制度》规定:“有所得税缴纳业务的单位计算出应交纳的所得税”时,借记“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笔者认为,将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作为一种结余分配方式,与惯例不符。事实上,事业单位按《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税收政策的规定,依法纳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对于缴纳企业所得税,应“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多退少补”。事业单位大多是采取先预缴后结算的方 式交纳所得税的,如按《制度》规定,交税时借记“结余分配”科目,会使“结余分配”科目余额产生负值,不太合适。笔者认为,只要把所得税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支出处理,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科目下设“所得税”明细科目即可。这样,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或实际预缴所得税时,可借记“事业支出—所得税”、“经营支出—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或“银行存款”科目。这样处理,符合惯例,又便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