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2016-8-22)

时间:2019-05-13 04: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2016-8-2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2016-8-22)》。

第一篇: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2016-8-22)

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2016-8-22)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

苏发〔2016〕37号

各市、县(市、区)委,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6年8月22日(此件公开发布)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鲜明导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省委和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省法院和检察院,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本规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应结合当地机构设置和相关工作分工的实际情况,对本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做出相应的规定。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各类开发区党政领导机构及其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三条 坚持绿色发展、环保优先、生态安全、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方针,按照依法依规、党政同责、归属明晰、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原则,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

第四条 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党委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

第五条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班子成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他相关负责人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直接责任。第二章 党委、政府职责

第六条 省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生态安全。

(二)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环境质量、资源消耗、污染防治、生态红线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进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力度,实行严格的“终身追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第七条 省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一)对全省环境质量负责。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省政府及其负责人和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政绩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支持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依法每年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及时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实施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推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依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要求和监督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过程中,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三)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以及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将有关污染防治的费用纳入政府预算,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积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推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四)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国家下达的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组织实施全省大气、水、土壤、海洋、噪声、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等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建设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生活垃圾、污泥和其他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组织对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和回收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

(五)保障生态红线安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敏感区及其他生态红线区域。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分级管控措施,加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考核力度,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六)建立良好环境秩序。对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履行环境监管职责进行督察。协调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相关部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责任,严厉查处、纠正环境违法行为,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实施限期治理,依法取缔或关闭严重环境违法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且难以治理的企业。建立公众环境矛盾协调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统筹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各类环境纠纷。

(七)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健全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编制并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突发环境事件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八)实施环境保护奖惩制度。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环境损害和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依法严格问责。、(九)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协调机制。在重点区域、流域建立健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和联防联控的管理机制。

(十)加强环境保护信息传播。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依法公开环境保护信息。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团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公益性活动,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第三章党委工作机构责任

第八条组织部门责任:

(一)检查督促环境保护系统组织工作和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负责监督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大力度培养环境保护系统党政领导干部人才,提高环境保护系统队伍素质。

(二)组织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绩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会同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职责的工作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

(四)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保障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的课时数。

第九条宣传部门责任:

(一)规划、部署省内思想政治工作时,引导党政领导干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组织制定并实施全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方案,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统一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宣传报道,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第十条政法工作管理部门责任:

(一)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治理工作,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二)监督政法系统各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督促、推动环境污染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研究、协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一条机构编制部门责任:

(一)指导、协调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协调省、市、县(市、区)及各部门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职责划分,加强相关部门协调机制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按照规定管理环境保护部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提供机构编制服务。研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职能配置和调整意见。加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乡镇(街道)环境保护机构及人员的编制保障,充实环境保护力量。

第十二条机关工作管理部门责任:

(一)指导机关各级党组织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推动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

(二)加强对机关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督促依法依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第十三条农业农村工作调查研究和协调督查部门责任:

(一)加强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相关决策建议。

(二)协调推进全省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进程,推动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协调考核体系,并严格实施考核。

第十四条信访部门责任:

(一)引导群众理性表达环境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把环境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推行环境信访复查复核制度,组织开展及时就地解决环境信访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和环保局长大接访、环境信访督政约谈,完善领导包案制度,建立从现场检查、处理处罚、问题整改、后续督察到信息公开的完整执法链,确保环境信访问题解决到位、案结事了。

(三)依法应对无理缠访闹访问题,配合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以环境信访为名的违法行为,配合政法部门严打非访、严治闹访,大幅减少重复信访、越级信访、非法信访、无理信访数量。

第四章政府职能部门责任

第十五条发展改革部门责任: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编制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

(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综合协调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提出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能源结构调整规划并组织实施。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三)编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牵头做好太湖治理省级专项资金安排工作。

(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负面清单。

(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牵头制定并协调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组织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责任考核,组织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企(事)业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管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组织实施有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和行动。

(六)依照环境保护法律规定,依法办理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有关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手续。

(七)会同有关部门争取中央预算内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拓宽环境保护筹融资渠道,协调落实项目资金。

(八)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环境经济、生态补偿等政策研究,组织制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

第十六条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责任:

(一)执行符合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指导督促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牵头组织实施去产能方案。

(二)综合协调全社会节能降耗工作,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社会节能及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三)督促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四)依照环境保护法律规定,依法办理有关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核准、备案手续。

(五)会同有关部门健全环境信用体系,负责将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主体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第十七条教育部门责任:

(一)负责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学和社会实践。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重污染天气幼儿园、中小学停止户外活动和停课等应急措施。

(三)协助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绿色学校”建设活动,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试点和生态文明基地建设。

第十八条科学技术部门责任:

(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投入,组织高校院所和相关单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产学研合作,推动环境保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三)参与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

第十九条公安机关责任:

(一)负责黄标车及老旧车报废淘汰工作,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督管理,依法核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制定并组织实施重污染天气机动车限行应急方案,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超标排放机动车辆的检查,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在机动车相关信息上的互联互通。

(二)依法查处涉嫌构成环境刑事犯罪案件及因环境违法需要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案件。配合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依法查处阻碍环境保护部门执行职务,以及妨害公务、暴力抗法等违法犯罪行为,促进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

(三)参与交通运输、商业、家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负责危险化学品公共安全管理,开展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依法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

(四)参与指导地方政府妥善处置火灾、爆炸和泄漏等事故引起的次生环境污染。监督指导核设施运营单位安全保卫工作,参与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配合开展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负责丢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

第二十条民政部门责任:

(一)依法对全省环境保护社会团体进行登记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强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监督管理。

(二)依法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涉及环境公害事件的社会救助工作。

(三)把开展“绿色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城乡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绿色社区”建设工作。

第二十一条司法行政部门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普法的重要内容,推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全民教育。

(二)依法加强全省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涉及环境保护法律事务的规范管理。指导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业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组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

(三)开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工作,加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规范管理和执业监督。对因环境损害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公民,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维护公民合法环境权益。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责任:

(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统筹安排环境保护资金,支持重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项目和环境保护执法、监测等能力建设项目,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等。

(二)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落实和完善资源及环境保护税费制度。将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作为省级环境保护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会同相关部门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生态红线区域转移支付支持力度。

(三)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三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履行情况作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惩考核的重要内容。会同纪检监察和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环境问题问责调查结论,对负有管理责任的工作人员落实问责处理决定。

(二)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制订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促进环境保护队伍业务、技术水平提升。

(三)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

第二十四条国土资源部门责任:

(一)承担保护与合理利用全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责任,建立健全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编制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二)承担全省耕地保护的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并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

(三)承担地质环境保护的责任,指导和监督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组织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地下水监测,与环境保护、农业等部门共同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四)负责全省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依法查处盗采、无证勘查开采、越层越界开采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五条环境保护部门责任:

(一)加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贯彻实施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制度规定。

(二)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监督管理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收费、区域限批、限期治理等环境管理制度的实施。

(三)编制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组织编制省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拟定并监督实施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重点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参与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组织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报省政府批准;组织制订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并报省政府批准。

(四)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负责全省生态红线区域的统一监督管理,会同财政部门进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负责全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对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重大经济活动。

(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污染源监测网络,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预警监测,推行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环境保护大数据共享平台。

(六)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现场检查,查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事故及纠纷,并按照规定权限审理环境行政复议案件。

(七)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核与辐射污染防治,参与海洋污染防治。负责监管全省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颁发情况的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整治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负责对机动车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八)组织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参与指导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组织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水环境区域补偿。

(九)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按有关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十)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广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开展环境保护对外合作和交流。

(十一)依法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

(十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负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省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责任追究的沟通协作机制。

第二十六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全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高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水平。

(二)制定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负责对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督管理,推进污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回收利用,指导建设、改造城镇雨污分流工程,组织推进排水许可制度实施,促进再生水利用。指导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设区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配合省有关部门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

(三)负责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城镇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以及城市建筑垃圾和餐厨垃圾的处置。组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

(四)编制城乡供水规划,指导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参与编制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参与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配合相关部门指导水源地达标建设。负责出厂水水质监测,配合开展水源地及管网末梢水水质监督管理。

(五)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指导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推进建筑工业现代化。负责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协助环境保护部门做好建筑工地施工噪声及垃圾焚烧污染防治工作。

(六)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二十七条交通运输部门责任:

(一)监督交通建设项目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二)负责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组织实施船舶油气动力改造。加强机动车维修和营运车辆检测的监督管理,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检测。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做好交通工程施工和港口码头、交通工程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三)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监管,会同公安机关、安监部门做好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做好防止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妥善处理公路交通运输事故次生环境污染,会同相关部门做好除长江和沿海以外的其他通航水域的船舶污染事故处置工作。

(四)编制并组织实施省绿色交通发展规划。

第二十八条农业林业农机部门责任:

(一)制定并实施省农业、林业生态建设规划,配合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市、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指导农业生态保护工作,鼓励农业生物质产业及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推广农业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

(二)依法加强主管的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负责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监测、评价和修复治理。加强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牵头管理外来物种。负责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荒漠化防治和湿地保护工作。

(三)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等生产资料,防止和减少农业生产资料形成的污染。组织开展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参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四)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指导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大力度开发和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

(五)负责农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二十九条水利部门责任:

(一)拟定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水功能区划,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科学确定生态流量(水位),严格依法审批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

(二)依照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办理水利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手续。

(三)参与水环境保护工作,参与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规定核准饮用水水源地设置,指导水源地达标建设。负责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水功能区监测,加强水资源监测,依法发布水文情报预报。

(四)组织开展地下水保护,划分禁采、限采区,防治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河道采砂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五)统一管理和保护全省水资源,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强化河道、湖泊管理和保护工作;指导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推进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

(六)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十条商务部门责任:

(一)严把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准入关口,推进流通领域相关环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负责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管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机动车燃油的供应管理、油品升级和油气回收,以及餐饮油烟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防治工作。

(三)配合有关部门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三十一条文化部门责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文学艺术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共同参与的生态环保文化氛围。

第三十二条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任:

(一)指导和监督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过程中的疾病防治工作。

(二)指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用辐射设施设备的管理,参与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和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中的伤亡人员救治和相关疾病预防。

(三)参与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城乡供水规划编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工作,负责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依法加强公共场所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指导市、县级人民政府建立饮用水卫生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开水质状况(包括水源、出厂水及水龙头水)。(四)制定重污染天气公众健康防护及医疗保障工作方案,指导重污染天气引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和环境公害病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协助做好与环境污染有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三十三条审计部门责任:

(一)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领导干部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及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情况进行审计。

(二)加强环境保护治理专项资金的监督,开展专项资金审计,监督有关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三)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分析财政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的合法、合规、效益等情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十四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责任:

(一)督促所监管企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并严格实施奖惩。

(二)督促所监管企业自觉接受环境执法检查,做好环境隐患排查和整改,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第三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任:

(一)对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吊销环境行政许可的企业,依法变更、撤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

(二)及时将有关部门在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上发布的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与环境相关的许可、处罚信息同步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并作为政府部门信用监管的参考内容。

第三十六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任:

(一)负责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监管,以及环境保护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查、批准、编号和发布工作。

(二)负责环境监测设备、仪器、仪表等的计量检定,对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

(三)加强车用燃油质量监督和检验检测,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做好机动车尾气检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对锅炉生产、进口、销售环节执行环境保护标准或者要求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加强有机溶剂产品的质量监督,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的国家限值标准。

第三十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任:

(一)加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规范餐厨废弃物处置。

(二)对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相关部门责令关闭的餐饮服务经营者,依法注销《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责任:

(一)协调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发布环境保护公益广告。

(二)指导和督促媒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指导、支持和督促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布预警信息。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依法依规查处利用环境问题恶意炒作和新闻敲诈等违纪违法行为。

(三)协助环境保护部门,督促新建广播电台、电视台落实电磁辐射设施申报登记及污染防治措施。

第三十九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任:(一)负责矿山、尾矿库、职责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及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督促企业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防范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

(二)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条统计部门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有关统计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布。加强对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统计,依法查处弄虚作假行为。

(二)依照统计法律法规,及时提供数据,支持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减排统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问题(事件)的问责调查。

(三)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

第四十一条旅游部门责任:

(一)加强旅游发展规划与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科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各类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宾馆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开展文明旅游。

(三)会同环境保护部门指导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并组织实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评定。

第四十二条海洋与渔业部门责任:

(一)负责省政府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开展海洋浒苔暴发防控工作,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负责海洋倾倒废弃物以及其他有关海洋开发活动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依法核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负责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验收。

(二)负责省政府管辖海域的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渔业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广水产生态养殖。监督管理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和水生生物湿地。加强所管辖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调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三)组织开展海洋与渔业领域节能减排,组织海洋与渔业水域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发布海洋与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公报、通报。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渔业养殖污染防治。代表政府向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人提出赔(补)偿。

第四十三条机关事务工作管理部门责任:

(一)推进省级机关各部门落实绿色采购的有关规定。

(二)加大机关节能环保工作力度,大力开展“绿色机关”建设。

第四十四条民防部门责任:

负责核事故应急组织协调工作,健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十五条法制部门责任:

(一)综合协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及时审查、修改相关草案。

(二)对有关部门报送省政府审议的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督促和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依法办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复议案件。

第四十六条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综合监管部门责任:

(一)负责协调解决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重大问题,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决策建议。

(二)组织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推进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协调做好防控太湖蓝藻和“湖泛”大面积暴发的应急工作;协助做好太湖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查处工作。

(三)拟定太湖水环境治理考核奖惩制度,对太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组织制订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会同省有关部门,提出并组织实施太湖治理科研计划。

(四)参与制订太湖水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草案、标准和政策,以及省级太湖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计划。参与审核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安排,提出年度专项审计的建议。

第四十七条物价部门责任:

(一)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组织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差别水价、差别电价,积极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等价格政策。(二)负责价格管理与监督,对排污费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的范围及标准进行调控,指导、协调处理价格争议。

第四十八条海关管理部门责任:

对全省入境的固体废物、消耗臭氧层物质、外来有害物种,以及越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加强对限制或禁止出口货物的监管。

第四十九条地震部门责任:

(一)在编制地震防灾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二)指导地方政府妥善处置地震灾害引起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

第五十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责任:

(一)在职责范围内负责进口固体废物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

(二)负责进出口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加强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的检验。

第五十一条气象部门责任:

(一)负责全省环境气象条件监测、预报、分析及信息发布,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依法提供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气象资料。

(二)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制订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方案和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会同有关单位开展重污染天气会商,适时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第五十二条海事管理部门责任:

负责所辖水域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十三条金融管理部门责任:

(一)加强授信管理,依照法律法规严格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管控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的信贷。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建设企业环境信用体系。

(二)实施绿色信贷,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

第五十四条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责任:

(一)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督促上市公司依法依规公开环境信息,配合查处上市公司环境违法违规案件。

(二)指导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工作,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转型转产。

第五十五条保险监督管理部门责任:

(一)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支持保险经营机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督促保险经营机构认真履行保险合同,建立健全保险理赔服务体系。

(二)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并指导保险经营机构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调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

第五章法院和检察院职责

第五十六条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一)推进环境资源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集中审判和专业化审判,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二)依法审理环境资源行政案件,强化行政执法司法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环境资源监管职责。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集中化、专业化审判。依法办理环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及非诉执行案件。

(三)依法审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惩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

(四)依法审理环境资源民事案件,加强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环境权益的司法救济和保护。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后果或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案件,发挥行为保全和先予执行的预防、减损功能。

加强环境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及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给予配合。

(五)依法审理各类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省政府相关部门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有效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和国家所有者权益。

第五十七条省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一)依法履行检察职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案件专业化办理。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强涉嫌环境刑事犯罪的法律监督,严肃查办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职务犯罪。

(三)加强环境公益检察保护,积极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加大环境领域民事、行政案件检察监督力度,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第六章督促检查

第五十八条党委和政府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的落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任务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制定易于执行检查的措施,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励惩戒制度。

第五十九条省委常委会应将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情况,作为向省委全会报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应当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的情况,作为年度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第六十条党委和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督促检查范围,加大专项督促检查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七章奖励与问责

第六十一条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领导干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褒奖。对受到嘉奖的领导干部,应当将有关材料存入本人档案。

第六十二条省纪委、监察厅监督检查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对环境问题开展责任追究,并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的落实情况。

第六十三条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未能正确履行本规定所列职责和责任的,应当按《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进行责任追究。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四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2016年8月22日印发

第二篇: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1+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1”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即《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本规定,紧密结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划定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产业特点及环境质量特征等实际,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各自职责。

兰州新区、甘肃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谁决策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建立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问责制度,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第四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承担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承担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有关领导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负责人按照职责要求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六条

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除按本规定履行工作职责外,要认真落实本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生态环境保护事项,并承担相应责任。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可结合当地机构设置和相关工作分工,对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作出相应规定。

第二章

党委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第七条

各级党委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党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将其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学习和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推动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领导和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法院和检察院履行工作职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工作措施;

(三)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完成及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工作奖罚的重要依据;

(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力度,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生态环境保护违法、违规行为,支持司法机关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行严格的终身追责制;

(五)加强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干部配备、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第八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职责:

(一)对各级党组织及党的领导干部、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二)对因生态环境损害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生态环境事件的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

第九条

组织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约束性指标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三)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四)组织开展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培训工作。

第十条

宣传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做好社会與论引导,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指导协调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媒体报道,根据與情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做好应对工作。

第十一条

政法部门工作责任:

(一)监督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督促重大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工作;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建立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与环境行政监察执法部门之间的司法协调联动机制。

第十二条

机构编制部门工作责任:

(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和环境监测、监察机构改革,统筹解决改革中涉及的环保机构编制和人员身份;

(二)逐步落实乡镇(街道)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三)协调确定各部门之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第十三条

机关工委工作责任: 指导基层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督促各级党组织依法依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第十四条

农村工作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抓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落实各项工作,组织实施考核。

第十五条

信访部门工作责任:

各级信访部门按照《信访条例》规定,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表达诉求,登记受理、转办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信访事项,协调和督促职能部门及时妥善化解。

第三章 人大和政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第十六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工作职责: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工作,推进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立法进程;

(二)加强对本级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的监督,听取和审议政府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报告;

(三)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四)加强人大代表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

第十七条

各级政协工作职责:

(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调研视察,通过建议案、调研报告、社情民意、提案或其他民主监替形式,向党委和政府提出意见建议;

(二)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监督职能,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谅言献策,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章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第十八条

各级政府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及同级党委作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科技、技术等政策措施;

(二)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特区内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特征等实际,定期研究部署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工作,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完善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三)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下达并督促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和重点目标任务;

(四)根据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总体部署及重大行动计划,制定本地区贯彻落实方案,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等环境污染防治,加强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环境敏感区的污染防治,确保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五)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统筹解决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和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各项制度办法,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推广清洁能源;

(八)严格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排查整治生态环境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相关应急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生态环境损害和污染事件;

(九)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团体)依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十)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人大和社会公众监督。

第十九条 发展改革部门工作责任:

(一)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在建设项目审批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保要求;

(二)综合协调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大问题;

(三)协调实施主体功能区、非主要河流水电开发等规划,推动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源头上预防生态环境恶化;

(四)顽固提升和示范推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成效,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引领计划,加大循环经济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创新多产业复合型区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以循环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改善,推进我省绿色经济发展;

(五)综合协调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推动油品升级;

(六)贯彻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差别电价等价费政策,制定实施其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费政策措施;

(七)统筹规划、指导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工作,督促建设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固体废物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

(八)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补偿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政策研究,组织制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九)会同有关部门争取中央预算内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推动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拓宽筹融资渠道。

第二十条

教育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培训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学和社会实践;

(二)落实政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有关应急措施;(三)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学校的环境管理,重点做好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的收储和无害化处理;

(四)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投入力度,扶持现有生态环境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高校院所和相关单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二)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产学研结合相关政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和推广。

第二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工作责任:

(一)指导督促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推动工企业产业升级和节能降耗,督促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二)监督落实工业结构调整计划和措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做好重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完成淘汰落后一产能目标,配合有关部门完成本地区节能减排任务;

(三)拟订并组织实施辖区内工业、通信业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推广应用节能、节水环保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四)实施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推广,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严格煤炭经营质量管控,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造等污染物排放。

第二十三条

公安部门工作责任:

(一)参与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相关处置工作,依法查处涉嫌构成环境犯罪案件及因环境违法需要给子行政拘留的案件;

(二)负责黄标车及老旧车报废、淘汰、注销、登记相关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督管理和机动车污染減排工作;

(三)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四)负责放射性物品安全保卫和道路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参与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工作;

(五)落实政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有关应急措施,参与处置因火灾、爆炸和泄漏等各类事故引发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六)对职责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民政部门工作责任:

(一)对生态环境保护类社会团体进行登记管理和监督;(二)负责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记录;

(三)生态环境事件造成群众基本生活影响特别重大时,根据本级政府的决定,参与有关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参与有关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社会救助工作;

(四)监督管理火葬场建设污染防治设施,鼓励和引导文明、绿色祭花;

(五)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第二十五条

司法行政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法治宣传和普及法律常识规划的重要内容,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

(二)加强行政区域内律师、公证、法律顾问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事务的规范管理,指导设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人民调解组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

(三)开展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工作,加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建设,对因生态环境损害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经济困难公民,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工作责任:

(一)统筹安排环境保护资金,重点支持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及环境保护监测、监察、执法和应急等能力建设;

(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生态补偿等制度,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应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三)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配合有关部门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相关工作;

(五)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各级环境监测监察体制改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范围。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责任:(一)配合有关部门制订生态环境保护人方计划,引进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

(二)配合有关部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内容。

第二十八条

国土资源部门工作责任:

(一)组织编制矿产资源、地质勘察和地质环境等规划,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保护等其他有关的专项规划并监督检查规划执行情况;

(二)落实矿产资源和未开发利用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三)组织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

(四)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土壤和耕地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同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第二十九条

环境保护部门工作责任:

(一)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有关制度,协调推进环保管理制度改革,对本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下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进行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督管理;

(二)拟订和监督执行环境保护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牵头协调重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处理处置协调解决有关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统筹协调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

(三)组织制定环境质量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监督实施,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

(四)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制定大气、水、土装等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组织并督促相关部门实施;

(五)按照国家环境监测体制改革要求,组织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实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执法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全面推进企业自行监测,统一发布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并做好调查评价和考核等工作;

(六)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环保标准化和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管理制度,对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七)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开发计划进行政策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做好项目,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八)组织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组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的补偿与恢复工作;

(九)指导协调监督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工作;

(十)监督有关部门实施国家和上级制定的核与辐射有关政策、规划、标准,参与核事故应急处理,负责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十一)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业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的监督管理,指导农村生态示范创建、生态农业建设;

(十二)组织实施危险固体废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妥善处置危险固体度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

(十三)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指导和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环保产业发展,参与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开展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与交流;

(十四)组织指导协调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第三十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高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水平;

(二)指导各地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作;

(三)指导城市做好自来水水厂的建设与管理,保障供水水质安全;

(四)负责督促建筑施工工地施工扬尘污染控制,加强指导市政道路扬尘综合整治;

(五)指导各地做好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以及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置;

(六)指导城市集中供热及供热管网建设,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减少城区燃煤型污染。

第三十一条

交通运输部门工作责任:

(一)编制辖区交通运输规划,推进绿色交通建设;(二)监督交通建设项目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交通节能环保技术应用;

(三)依法对职责范围内的机动车船环境污染实施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营运类黄标车淘汰工作;

(四)加强交通公路扬生污染管控,减少道路扬生污染;(五)加强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安全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第三十二条

水利部门工作责任:

(一)负责生态环境用水的统筹和保障,实施水资源统一监督管理,拟定跨区域、跨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保障河流生态流量;

(二)负责水资源保护工作,组织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拟订重要河流的水功能区划并监督实施,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建议,组织开展地下水保护和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工作;

(三)指导农村饮水安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

(四)拟订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制定有关标准,指导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五)指导重点河流滩涂的治理和开发,加大对入河排污口和河道采砂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农牧部门工作责任:

(一)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拟订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提升方案并指导实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环境质量调查及修复治理工作;(三)指导草原、渔业水域和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及管理,负责农业野生植物和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四)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进秸秆、废旧农膜等表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三十四条

林业部门工作责任:

(一)组织编制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对辖区林业(合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植物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进行监者管理;

(二)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负责保护和恢复森林、湿地、沙化土地重点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沙尘暴策源地等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

(三)负责林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监督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

(四)制订和实施防沙治沙及造林绿化规划,开展荒漠化和沙化防治。

第三十五条

商务部门工作责任:

(一)严把招商引资项目环境保护准入关口,推进流通领域相关环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负责对成品油流通市场、再生资源、报废汽车和废旧家电等处置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文化部门工作责任:(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文学艺术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社会生态文化氛围;

(二)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防止噪声、震动等污染。第三十七条

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工作责任:

(一)监督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工作;

(二)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用辐射设施设备监督管理,配合做好放射性污染事件应急工作;

(三)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负责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并指导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将本级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结果定期报同级政府;

(四)协助有关部门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五)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和环境公害病监测预警体系,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

第三十八条

审计部门工作责任:

(一)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依法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提高使用效益。

第三十九条 旅游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旅游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科学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二)指导下级旅游管理部门加强 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第四十条

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工作责任:

(一)督促监管企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并严格实施奖惩;

(二)督促监管企业接受环境执法检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做好环境隐患排查和整改。

第四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一)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吊销环境行政许可的企业,依法变更、撤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

(二)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接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

第四十二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责任:

(一)负责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行政监管,做好环境保护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批、编号和发布工作;

(二)依法负责对环境监测设备、仪器、仪表等开展计量强制检定,对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物、容器实施生产许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三)加大车用油品质量的管理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机动车尾气检测监督管理工作。第四十三条

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工作责任:

(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广泛宣传,发布环境保护公益广告;

(二)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三)配合相关部门加强舆论引导,对利用环境问题恶意炒作和新闻敲诈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第四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责任:(一)依法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二)加强对非煤矿山、尾矿库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依法作出处理;

(三)参与依法应当参加的与安全生产事故有关的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工作。

第四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替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督促油烟治理和餐厨废弃物的规范处置;

(二)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相关部门责令关闭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其主体资格被依法终止的,注销其《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六条

统计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依法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并定期公布;

(二)支持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减排统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工作,及时提供相关数据;

(三)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第四十七条

政府法制部门工作责任:

(一)综合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工作,及时审查修改相关草案;

(二)对本级政府审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依法办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复议案件。

第四十八条

气象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

(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三)及时提供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气象信息。第四十九条

地震部门工作责任:

配合有关部门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

第五十条

海关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对入境的固体废物、消耗臭氧层物质、外来有害物种,以及越境转移危险度物实施监督管理,加强对限制或禁止出口货物的监管。

第五十一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工作责任:

(一)在职责范围内负责进口固体度物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二)负责进口动植物检查检疫工作,加强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的检验。

第五十二条 金融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一)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环境保护信息,加强授信管理,依照法律法规严格管控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信贷;

(二)实施绿色信贷,支持企业开展污染治理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

第五十三条

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支持保险经营机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督促保险经营机构认真履行保险合同,建立健全保险理赔服务体系。

第五十四条

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督促上市公司依法依规公开环境信息,配合有关部门查处环境违法违规案件。

第五章

检察院和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第五十五条

检察院工作职责:(一)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二)加强对涉嫌环境刑事犯罪案件的法律监督和生态环境领域民事、行政案件的检察监督,促进规范执法和公正司法;

(三)依法打击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刑事犯罪,严肃查办生态环境领域涉嫌职务犯罪行为;

(四)探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试点,保障公众环境权益。

第五十六条

法院工作职责:

(一)发挥审判机关职能作用,依法高效审理环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及非诉执行案件;

(二)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后果或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环境合法权益的案件依照法定程序,发挥行为保全和先予执行的预防、减损功能;

(三)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及其运行机制,制定专家证人参与制度,有效推动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沟通协调工作机制,依法审理各类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有效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将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及、责任分解落实到同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党委、政府,并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第五十八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纳入重点;督查范围,加大专项督促检查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对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约谈下级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依法实施区域限批。第五十九条

各级党委、政府对完成目标任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并优先提拔任用;对不认真履行本规定、未完成目标任务或发生环境污染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干部,在评先选优中实行 “一票否决”,并暂缓提拔任用。

第六十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违反本规定、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甘肃省实施<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办法(试行)》和《甘肃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环境保护职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具体解释工作由省环保厅承担。第六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16年11月27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

第三篇:湖南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

湖南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责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13〕13号)、《湖南环境保护条例》、《中共湖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湘发〔2014〕5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全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按照本规定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第三条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指导思想,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决策、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责任体系及问责制度。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全面责任,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环境保护相关职责。

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依法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生态损害等环境违法行为负责。

公民依法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享有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第五条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一岗双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在抓好分管领域业务工作的同时,按有关要求落实政策环境保护措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负责人对环境保护工作负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相关负责人对分管业务工作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企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负责人是本单位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其他相关人员对职责范围内环境保护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二章政府环境保护责任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一)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批准本行政区域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红线等环境保护制度。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避免决策失误和施政不当导致生态环境损害。切实采取措施,保持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稳定并逐步改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上级下达的问题减排任务。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大气、水、土壤、噪声和核与辐射等环境污染防治,依法加强工业园区和其他环境第三区环境污染防治,维护环境安全。

(三)组织所属相关部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严格环境准许入,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取缔或关闭严重环境违法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

(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

(五)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公害的监测预警机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六)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为;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建立监督参与平台,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并接受监督。

(七)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对保护环境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环境损害和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严格行政问责。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督促指导本行政区域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加强隐患排查,发现环境违法问题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和居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畜禽水产养殖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家庭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和耕地保护。

第三章省人民政府职责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

第八条环境保护部门工作责任:

(一)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对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进行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督管理。

(二)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实施。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污染减排、区域限批、企业环境行为监管等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组织和监督实施。

(三)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编制本行政区域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本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参与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合相关部门实施。

(四)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拟订生态保护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域的保护和环境管理。

(五)负责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管。依法制定执法计划,开展执法检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监督其他负有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对各类环境保护责任主体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

(六)负责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制定环境监测规划,规划建设环境监测网络,按照国家相关规范,统一规划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七)负责本行政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包括核与辐射、危险废物在内的各类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

(八)负责编制环境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调查处理本行政区域环境污染事故,协调处理污染纠纷。

(九)拟定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提出环境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划和方向、财政性资金安排建议,拟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组织指导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管理制度。

(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指导和推动本行政区域环境科技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开展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与交流。

(十一)组织、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十二)负责本行政区域环境信息发布工作,编制并发布环境质量状况报告、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督报告,发布重大环境事业处置情况信息,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指导并监督重点污染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十三)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受同级人民政府委托,将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同级政府相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相关企业,并组织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并将结果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实施奖惩。

第九条其他负有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工作责任

一、发展改革部门工作责任:

(一)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拟订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

(二)组织拟订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政策并协调实施,综合协调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促进有关工作,拟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并协调实施。

(三)会同有关部门争取中央预算内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拓宽环保筹融渠道。

(四)负责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二、工作信息化部门工作责任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组织推进工业企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二)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负责制定和发布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协调配合各执法部门对落后产能依法实行监管。

(三)承担工业企业的节能目标考核,参与编制和实施节能行动方案,参与编制全省生态建设规划,采取措施推进工业环境保护,指导工业企业节能规范工程和相关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四)研究提出由政府审批和核准投资的重大工业项目的能耗、水耗审核意见,指导、协调工业企业节能管理,组织实施工业企业节能监察工作。

(五)依照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规定,办理工业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手续。

三、教育部门工作责任

(一)组织指导各类学校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突发环境事件和恶劣空气状态下,可能危及师生安全时,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采取应急保护措施,保障师生安全。

四、科技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二)加强环境保护专项科研经费管理,保障科研经费用于环境保护研究。

五、公安部门工作责任:

(一)依法查处涉嫌环境刑事犯罪案件和因环境违法需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治安管理案件。

(二)负责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性物品公共安全管理。

(三)负责对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进行监督管理,根据有关法规规定,组织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辆,协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机动车尾气污染进行监督管理。

(四)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因交通事故、火灾、爆炸和泄漏等各类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

六、监察部门工作责任:

(一)负责对下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执纪监督问责。

(二)参与和监督环境污染事件调查处理,负责环境问题行政责任的追究,对责任追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民政部门工作责任:

(一)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社会团体登记管理。

(二)依法参与涉及环境公害事件的社会救助工作。

八、司法行政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普法的重要内容,推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全民教育。

(二)依法加强本行政区域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公正机构及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服务者、司法监察机构及司法鉴定人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事务的规范管理。指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领域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环境保护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工作,加强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规范管理和执业监督。加大因环境损害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公民的法律援助工作力度。

九、财政部门工作责任:

(一)依照国家规定和同级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统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经费的预算安排,保障环境执法、环境监测和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经费支出,加大城乡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

(二)拟订和协调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和经济政策,支持和推进环保产业、绿色采购和企业旨在改善环境的转产、搬迁、关闭措施。

(三)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并组织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四)依法加强排污费征收和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进排污税改革,加强对各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务员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考评,落实奖惩。

(二)会同纪检监察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环境问题问责调查结论,对负有管理责任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落实问责处理决定。

十一、国土资源部门工作责任

(一)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组织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

(二)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办理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地手续。

(三)开展地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防治矿山地质灾害,负责国土开发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依法取缔非法矿山开采和粘土烧砖等行为。

十二、住房城乡建设(含建设、规划、城管、环卫和园林等)部门工作责任:

(一)编制和控制本行政区域城乡建设及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保证规划依法实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对自然遗迹、人文踪迹、风景名胜区等环境要素的保护。

(二)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核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证,防范违法开工建设行为。

(三)组织实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减排项目实施,推进城镇主要污染物减排。

(四)负责自来水厂的建设与管理,保障出水水质安全。

(五)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负责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污染防治。

十三、交通运输部门工作责任

(一)编制本行政区域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推进绿色交通建设。

(二)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规定,依法办理交通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

(三)组织实施港口、码头、船舶及交通干线污染治理,对职责范围内机动车船的环境污染实施监督管理,加强公路建设工程污染防治和管理。

(四)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许可以及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防止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会同和协助相关部门处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十四、水利部门工作责任

(一)拟定本行政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划定水功能区划,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严格依法审批从水体取水和河湖排污的设置。

(二)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规定,办理水利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

(三)组织开展地下水保护和水土流失的预防及治理,预防和治理河道采砂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四)负责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厂建设及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依法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

十五、农业部门工作责任:

(一)制定并实施本行政区域农业生态建设规划,指导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和农业节能减排以及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二)制定并实施本行政区域农业资源区划,指导农用地、渔业水域、草原、宜农湿地以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三)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监测和修复治理工作,加强农业野生植物、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牵头管理外来物种;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等生产资料,防止和减少农业生产资料形成的污染;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四)指导和管理秸秆等农业废物综合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组织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组织实施畜禽养殖业及其他农业节能减排项目。

十六、林业部门工作责任:

(一)拟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负责对林业(含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植物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及其生态建设的监督管理。

(二)负责造林萧化、森林资源保护、石漠化防治、湿地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工作。

十七、商务部门工作责任:

(一)坚持“环保优先”,严把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准入关口,推进流通领域各环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负责报废汽车管理、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和机动车燃油的供应管理,推动油品升级和油气回收工作。

十八、文化部门工作责任:

(一)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文学艺术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防止噪声、震动等污染环境。

十九、卫生计划生育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公共场所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对自来水厂出厂水水质进行卫生监督监测。

(二)指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配合和支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查处医疗卫生机构环境违法行为。

(三)指导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应用辐射设施设备管理,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和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中的伤亡人员救治和相关疾病预防工作。

(四)根据国家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及研究结果,协助做好与环境污染有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二十、审计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对环境保护治理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开展专项资金审计,促进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二)把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使用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做好对市州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工作的绩效考评。

二十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工作责任:

(一)督促所监管企业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严格奖惩。

(二)指导督促所监管企业自觉接受环境执法检查,做好环境隐患排查和整改,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二十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一)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理企业登记。

(二)负责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对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吊销环境行政许可的企业,依法办理变更、撤销或吊销营业执照。

(三)及时采集企业环境信息,充实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并作为工商监管的参考内容。

(四)依法加强对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监管,防止污染环境。二

十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在受理企业申请和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和要求,依法采集企业环境管理信息,加强企业和产品列入湖南名牌和政府质量奖管理工作。

(二)负责机动车安全、环保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对机动车尾气检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负责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监管和环境保护地方标准的立项计划及统一编号工作,并与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发布。

(四)负责环境监测设备、仪器、仪表等的计量检定工作和对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

二十四、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工作责任:

(一)协调媒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发布环境公益广告。

(二)指导和监督媒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依法依规查处利用环境问题恶意炒作和新闻敲诈等违纪违法行为。

二十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监督检查重大危险源监控、职责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依法查处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违法违规行为,防范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件。

二十六、统计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有关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布。

(二)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统计,依法查处弄虚作假行为。依照统计法律法规,及时提供数据,支持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减排统计核算、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审计和环境问题(事件)问责调查。

二十七、法制部门工作责任:

(一)综合协调加强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及时审查修改相关草案。

(二)对有关部门报送政府审议的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加强对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依法办理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复议案件。

二十八、金融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一)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环境保护信息,加强授信管理,依照法律法规严格管控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信贷。

(二)实施绿色信贷,支持企业污染治理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二

十九、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支持保险经营机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督促保险经营机构认真履行保险合同,建立健全保险理赔服务体系。

十、能源监管机构工作责任:

(一)负责监管能源行为环境保护规划计划、重大项目和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监管能源行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情况,督促输变电企业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二)监督供电企业严格执行政府有关部门作出对淘汰、关停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的停、限电措施。

(三)监管供电企业严格执行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差别电价等节能减排电价政策,依法对违规发电企业采取吊销发电上网许可证等措施。

(四)监管燃煤发电企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及环境保护保电价执行情况;监管石油炼制企业按期完成升级改造工作。

十一、气象部门工作责任:

配合、协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提供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气象信息,拟定气象干预应对措施,加强大气污染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

十二、海关管理部门责任:

对入境固体废物、越境转移危险废物实施监督管理。三

十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责任:

(一)在职责范围内负责进品固体废物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二)负责进出口物检验检疫工作。

第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除按上述规定履行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外,还应认真做好本级人民政府并办的其他环境保护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可结合当地机构设置和相关工作分工实际情况,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作出相应的规定。

第四章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环保责任

第十一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依法履行以下环境保护责任:

(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取得生产经营环境行政许可。

(二)履行和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标准和总量排放污染物,依法缴纳排污税;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三)自觉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依法监督检查和处理。

(四)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掌握本单位的污染排放状况及其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等情况,组织开展环境监测活动。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五)加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依法如实向社会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建设、运行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等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公民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环保责任

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第十三条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自觉采取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损害,并对行为造成的影响和损害依法承担责任。第十四条法人和其他社团组织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时,应依法获取环境信息和传播信息,依照法律法规对污染排放者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对其有关环境服务的合法性、真实性、公正性负责,依法承担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辽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试行

辽源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 院,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按照 本规定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领导机构及其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持绿色发展、环保优先、生态安全、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方针,按照党 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齐抓共管和“谁主管谁负 责”“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 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及问责制度。

第四条 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党委、政府 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 部门职责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生态环

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班子成员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他相关负责人对分管工作范围 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二章 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党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 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 作的方针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促进环境质 量改善、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二)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 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责任追究配套制度,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责任进行严格追责。

(四)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纳入党政领 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

(五)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领导班子和执法队伍建设。

(六)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纳入党的宣传工作中,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和监督工作,支持新闻媒 体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引导群众团体、社 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参与、主动支持环境保护工作。(七)支持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环境保护违法犯罪行 为,支持审判机关依法审理各类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 案件,督促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做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的调查处理及责任追究工作。

(八)协调推进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规定审 议改革中的重大事项。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批准并公布实施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将环境保护工作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上 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 大气、水、土壤、废弃物、噪声和核与辐射等环境污染防治,依法加强工业园区和环境敏感区的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范,维护环境安全。

(三)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对本行政区域环

境监管执法工作负领导责任,支持并保障环境监管队伍和能 力建设,组织所属相关部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组织环 保执法检查,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取缔或关闭严重 环境违法的企业。县(市、区)级人民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监管网格,逐一明确监管责任人,落实监管方案。(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加大保护和 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保部门能力建设的财政 投入,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 等政策。

(五)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支持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 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组织制定并实施生态保 护补偿政策。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加强 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 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 等环境保护工作。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保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 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六)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监测预警机制,做好突发环 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七)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将环境宣传 教育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范围,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 识;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建立监督参与平台,引导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依法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 境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并接受监督。(八)建立环境保护部门协调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召 集、有关部门参加、各相关主管部门承担日常工作的环境保 护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 问题。

(九)制定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应督促指导本辖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配置必要监管人员,落实监管网格的环境监管责任,加强隐患排查,发现环境违法问题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组织本辖区内各单位和居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秸秆禁烧,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和耕地保护。

第三章 党委工作机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第九条 纪检监察部门工作职责:

(一)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

工作中的违纪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二)检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落实情况。

(三)受理因生态环境损害被纪检监察机关追究责任的 党员领导干部的申诉。

第十条 组织部门工作职责: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绩作为领 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选拔领 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检查督促环境保护系统组织工作和领导干部履职 情况。负责监督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大力度培养环境保护系统党政领导干部人才,提高环境保护系统干部队伍 素质。

(三)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责任追究 制度,会同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责任的工作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责 任追究。

(四)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 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保障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的课时数。

第十一条 宣传部门工作职责:

(一)规划、部署、实施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工作。制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宣传计划,推动生态环境和 资源保护理论学习与研究工作。

(二)组织协调各级各类媒体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 进行宣传,加强舆情监测,统一协调环境突发事件宣传报 道,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第十二条 编制部门工作职责:

(一)指导、协调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机构改 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二)加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队伍建设,充实环境保护 力量。推进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第十三条 信访部门工作职责:

(一)引导群众理性表达环境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环境 权益,把环境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应对无理缠访闹访 问题,配合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以环境信访为名的非访闹访违 法行为,大幅减少重复信访、越级信访、非法信访、无理信 访数量。

(二)推行环境信访复查复核制度,及时解决环境信访 突出问题。

第四章 政府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第十四条 发展改革部门工作职责:

(一)组织制定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 规划和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

(二)协调环保产业促进有关工作。

(三)组织协调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四)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五)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六)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并组织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工作职责:

(一)依照国家规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根据经济社会 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将环境保护工作经费纳入 预算管理,保障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等相关经费支出,不断 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

(二)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财税政策和经济政策。(三)依法加强排污费征收和使用管理,贯彻落实环境 资源税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督 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工作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参与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编制。

(二)依照环境保护法律规定,依法办理有关工业技术

改造项目的核准手续。

(三)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向社会公告,对落后产能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四)指导工业企业节能示范工程和相关新产品、新技 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五)负责核应急组织协调工作,健全核应急体系,提 高应急处理能力。

(六)配合环保部门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全部实现达标排放。落实重污染天气工业企业临时管控措施,实施错峰生产和停产限产,有效减缓工业企业排污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

第十七条 国土资源部门工作职责:

(一)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编 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组织保护和合理 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

(二)依据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办理建设项 目用地的土地审批手续。

(三)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依法查处非法采矿行为;会同环境保护、农业等部门 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部门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和体系制度,对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负责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督管理。

(二)监督管理实施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环保 “三同时"、排污收费、污染总量控制、污染减排、区域限 批、企业环境行为监管等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三)负责制定生态保护规划,负责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编制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报政府批准后组织 实施,指导、协调、监督各类保护区域的保护和环境管理,负责生态县、乡创建工作。

(四)负责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管。

(五)负责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建设和管理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组织实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和预报、预警。

(六)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包括核 与辐射、危险废物在内的各类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 部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七)负责编制环境应急预案,报政府批准后实施。在 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协 调处理污染纠纷。

(八)组织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组织指导排污权有偿使

用和交易工作。

(九)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指导和推动环境科技进 步和环保产业发展,开展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与交流。(十)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环境保护。

(十一)负责环境信息发布工作,编制并发布环境质量 状况报告、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发布重大环境事件 处置情况信息,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指导并监督重点污染企 业环境信息公开。

(十二)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受本级党委、政府委托,将环境保护重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下一级党委、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结果报请本级党委、政府实施奖惩。

第十九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工作职责:

(一)依法组织编制、实施城乡规划,积极推进住建领导域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二)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三)负责监督建筑施工单位文明施工,标准化作业,对建筑施工超时作业、噪声污染、扬尘污染等环境违法行为

进行查处。

第二十条 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工作职责:

(一)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等环境要素的保护。(二)负责城镇生活垃圾、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建设,采取措施,保证处理设施正常运营。

(三)负责城市公共供水、排水和污水厂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保障出水水质安全达标。依法查处城市管网覆盖区域内雨污混接,排放污水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将污水直接排入外环境,不接入城市管网的违法行为。

(四)制定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发展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加快淘汰供热燃煤小锅炉,完成集中供热锅炉脱硫、除尘和脱硝治理,实现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促进再生水利用。

第二十一条 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职责

(一)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将环境保护列为规划研究重要内容。

(二)立足城市发展实现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城镇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发展强度。

(三)依法行使餐饮服务业噪声和油烟污染,露天烧烤污染,焚烧祭祀物品、沥青、塑料、垃圾污染,排放有毒、有害和恶臭气体污染,露天焚烧秸秆和落叶等烟尘污染的行政处罚权。

(四)依法行使占道经营,违法建筑、张贴广告等影响市容环境的行政处罚权。

第二十二条 交通运输部门工作职责:

(一)监督交通建设项目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二)加强机动车维修和营运车辆检测的监督管理,配 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检测。配合环境保 护部门做好交通工程施工和港口码头、交通工程物料堆放和 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 污染防治工作。

(三)负责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监督管理,防止污染。组织实施船舶油气动力改造,协助政府妥善处理公路交通运输事故次生环境污染和流域船舶污染事故处置工作。

(四)负责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特种公路、水路运输单位及其运输工具的监督管理,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第二十三条 农业畜牧部门工作职责:

(一)制定并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计划,指导农 业节能减排和农用地、渔业水域、草原、宜农湿地及农业生 物物种资源保护管理。

(二)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监测和修复治理工作,加强农业野生植物、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

护,牵头管理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 农膜等生产资料,防止和减少农业生产资料形成的污染;会 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三)指导和管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农 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畜牧业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日常管理,推进统筹规划养殖区合理布局,严格畜禽和水产养殖环境准入,强化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开展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工作。

第二十四条 水利部门工作职责:

(一)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划定水功能区划,建立健 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 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严格取水许可和入江河、湖泊排污口设置审批。

(二)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规定,办理水利建设项目 审批手续。

(三)组织开展地下水保护和水土流失的预防及治理,预防和治理河道的生态破坏,依法查处河道弃土、弃渣和采沙等环境违法行为。

(四)组织指导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农村饮用水安 全工程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依法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

第二十五条 林业部门工作职责。

(一)制定和实施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负责对林业(含 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及 其生态建设的监督管理。

(二)负责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防沙治沙、湿地 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工作。

(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依法查处森林和植被破坏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 经合部门工作职责:

坚持“环保优先”,严把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准入关口。

第二十七条 商务部门工作职责:

(一)负责对商品流通行业的监督管理,推进流通领域各环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负责报废汽车管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按期推进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双层罐,完成防渗池设置和油品质量升级工作。

(三)落实清洁煤炭供应、劣质煤炭退出市场等工作措 施,推进洁净煤炭储配送体系建设。

第二十八条 教育部门工作职责:

(一)组织指导各类学校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突发环境事件和恶劣空气状态下,可能危及师 生安全时,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采取应急保护措施,保障师生安全。

(三)组织、督促“绿色学校”、“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创建活动。

第二十九条 科技部门工作职责:

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提升环境保护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第三十条 公安部门工作职责:

(一)依法查处涉嫌环境刑事犯罪案件和因环境违法需 给予行政拘留等处罚的行政案件。

(二)负责对社会生活噪声、娱乐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污染进行监督管理。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实施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协助环境保护部门对机动车尾气污染进行管理。(三)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因交通事故、火灾、爆炸和泄漏等各类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

(四)对在禁止的时段和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五)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核发剧毒化学

品购买许可证和道路运输通行证,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道路交通安全进行管理。

(六)依法保障环境保护等部门行政执法活动,严厉查处阻碍环境保护等部门执行公务等违法行为。建立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活动。

第三十一条 民政部门工作职责:

(一)依法加强对环境保护社会团体登记管理。(二)依法参与涉及环境公害事件的社会救助工作。

第三十二条 司法行政部门工作职责:

(一)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普法的重要内容,推 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

(二)依法加强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机构及司 法鉴定人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服务指导。指导建立健全环境 保护领域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环境保护纠 纷的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工作,加强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的规范管理和执业监督。加大因环境损害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工作。

第三十三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职责:

(一)会同纪检监察和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确定的环境问题责任追究调查结论,对负有管理责任的领导干部和工作

人员落实责任追究处理决定。

(二)负责将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组织相关部门加强考评,落实奖惩。

第三十四条 文广新部门工作职责:

(一)加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文学艺术宣传,提高社 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防 止噪声、震动等污染环境。

(三)协调媒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发布环境保护公益 广告。

(四)指导和监督媒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对 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配合 相关部门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依法依规查处利用环境问题恶 意炒作和新闻敲诈等违纪违法行为。

第三十五条 卫生计生部门工作职责:

(一)加强公共场所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对 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进行卫生监督监测。

(二)负责指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转运和处置的管理。配合和支持环境保护部门监督查处医疗机构环境违法行为。

(三)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加强医用辐射设施设备管理,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和放射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协 调突发环境事件中伤亡人员救治和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四)根据国家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及研究结果,做好与环境污染有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三十六条 审计部门工作职责:

(一)加强对环境保护治理专项资金的检查指导和审计监督,开展专项资金审计,促进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二)把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使用纳入领导干 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下级政府及有关 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工作的绩效考评。

(三)根据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 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经济责任试点审计。

第三十七条 工商部门工作职责:(一)严格依法办理企业登记。

(二)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吊销环境行政许可的 市场主体,根据环保部门公示到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吉 林)的处罚信息,责令市场主体到工商部门依法办理经营范 围变更或注销手续。

(三)依法查处在市场中出售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 品的违法行为。

(四)推进企业信息归集共享,严格实行企业信用信息监管,协助环保部门登录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第三十八条 质监部门工作职责:

(一)负责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管理,审批中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国家有关要求,把好环境保护关。

(二)负责机动车安全、环保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配 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对机动车尾气检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负责环境监测设备、仪器、仪表等的计量检定、校准和对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四)按禁塑令要求,加强生产企业管理,依法查处违规生产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的违法行为。

(五)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生产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原材料和产品,生产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燃料、发动机油、氮氧化物还原剂和润滑油添加剂以及其他添加剂等行为。

第三十九条 食药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职责:

加强对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协助督促餐饮服务经营 者规范餐厨废弃物处置和医学药品制造行业废弃物的规范管理。

第四十条 安全监管部门工作职责:

(一)贯彻实施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规章、标准和规 程,监督检查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依法 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二)及时通报安全隐患信息和安全事故处置信息,防 止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三)负责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防止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环境污染。

第四十一条 统计部门工作职责:

(一)将环境保护有关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统计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布。

(二)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社会 发展数据统计,依法查处弄虚作假行为。依照统计法律、法 规,及时提供数据,支持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减排统计核算、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审计和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调查。

第四十二条 旅游部门工作职责:

(一)加强旅游发展规划与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环 境保护规划的衔接,科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

(二)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各类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宾馆 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生态 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开展文明旅游。

(三)会同环境保护部门指导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并组织实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评定。

第四十三条 机关事务工作管理部门职责:

(一)推进各级机关各部门落实绿色采购的有关规定。(二)加大机关节能环保工作力度,大力开展“绿色机 关”建设。

第四十四条 人防部门工作职责:

负责应急机动通信指挥支援,应急防化检测支援。

第四十五条 法制部门工作职责:

(一)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依法审查相关草案。

(二)对拟以政府、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的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环境保护方面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加强对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依法办理 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复议案件。

第四十六条 物价部门工作职责:

(一)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推进资源环境价格 改革。组织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差别水价、差别电 价,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等 价格政策。

(二)负责价格管理与监督,对排污费征收、排污权有 偿使用的指导价格、排污权交易底价进行调控,加强环保价

格监管。

(三)负责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四)监管供电企业严格执行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差 别电价等节能减排电价政策。

第四十七条 金融监管部门工作职责:

(一)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环境保护信息,加强授信管 理,依照法律法规严格管控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信贷。

(二)积极采纳环境保护部门的信用评价结果,实施绿 色信贷,支持企业污染治理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

第四十八条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工作职责:

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督促保险机 构依法履行保险合同,加强理赔管理。

第四十九条 供电部门工作职责:

(一)对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淘汰、关停企业和环境违法 企业实施停、限电措施。

(二)负责输变电企业落实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

(三)对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善自投产的企业,不予受理用电

申请。

第五十条 气象部门工作职责:

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提供重大突发环 境事件的气象应急服务,加强大气污染气象监测、预警和应 急气象服务管理工作。

第五十一条 地震部门工作职责:

(一)加强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规划、建设,以及地震 与火山活动监测的管理与信息服务。

(二)指导地方政府妥善处置地震与火山灾害引起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

第五十二条 通信管理部门工作职责:

负责组织各基础电信企业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提供通信保障。

第五章 法院和检察院职责

第五十三条 各级人民法院工作职责:

(一)推进环境资源类案件的集中审判和专业化审判,充分发挥审判机关职能作用,依法办理环境刑事、民事、行 政案件及非诉执行案件。

(二)依法审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依法惩处破坏生态

资源、污染环境犯罪行为。

(三)依法审理环境资源行政案件,强化行政执法司法 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职责。(四)依法审理环境资源民事案件,加强对自然人、法 人和其他组织环境权益的司法救助及保护。对可能造成破坏 生态、污染环境严重后果和危害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的案件,积极发挥行为保全和先予执行等预防、减损功能措施。(五)依法审理各类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政府相关部门 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有效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和国家所有者权益。

(六)加强对下级法院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的指导工作。

第五十四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工作职责:

(一)依法履行检察职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案件专业化办理。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 接,加强涉嫌环境刑事犯罪的法律监督,严肃查办生态环境 保护领域职务犯罪。

(三)加强环境公益检察保护,积极开展检察机关提起 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加大环境领域民事、行政案件检察监督 力度,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四)加强对环境资源保护领域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充

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和环境保护部门依法监管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六章

督促检查

第五十五条 党委和政府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的落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任务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制定易于执行检查的措施,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励惩戒制度。

第五十六条 各级党委常委会应将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情况,作为向党委全会报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应当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的情况,作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第五十七条 党委和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督促检查范围,加大专项督促检查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七章

奖励与问责

第五十八条 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成绩突出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领导干部,应当按 照有关规定给予褒奖。对受到嘉奖的领导干部,应当将有关

材料存入本人档案。

第五十九条 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 未能正确履行本规定所列职责和责任的,应当按《党政领导 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办发〔2015〕 45号)、《吉林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 细则(试行)》(吉办发〔2016〕44号)进行责任追究。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条

本规定未涉及的事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7年6月29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范文)

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4-02-26

苏环办〔2014〕25号

各市、县(市)环保局:

为切实加强我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我厅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在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和《关于在我省沿海地区开展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的通知》(苏经信材料〔2014〕21号)的过程中,各地均应按照本规范,积极推进化工园区整治,加快建立完善园区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园区环境管理水平。

附件: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2014年2月18日

(联系人:王纪凤;联系电话:025-86266061;电子邮箱:wjf@jshb.gov.cn)

附件: 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切实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我省化工园区污染防治技术及监督管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全省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的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执行本规范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园区规划与设立

1.1化工园区应科学制订园区发展规划。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应结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推行产业链发展模式,按照一体化建设、分层次布局的原则科学制定。

1.2园区经省辖市及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原则上不再审批新设立化工园区。园区的设立应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禁止在人口集中区、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清水引调河道沿线区域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设立园区。

1.3落实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园区在编制开发建设规划时,应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审查。未经批准前,各地不得核准、备案各类化工项目。已经批准的园区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建设规模、结构与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修订的,应当及时重新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4实施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规划环评满五年的园区,应及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并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审核。未按规定开展跟踪评价的,实施区域限批。

1.5园区开发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宽的隔离带,并设有绿化带。园区建成范围和隔离带内不得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园区内和园区开发边界500米宽隔离带范围内现有环境敏感目标,应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要求,完成拆迁安置工作。

1.5.1园区应根据产业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进行绿地规划,并纳入城市绿地规划系统;规划要明确园区绿地的布局、结构、用地指标及建设目标。

1.5.2园区管理机构应尽量提高园区的绿化覆盖率,并根据园区周边环境情况在隔离带内建设不少于50米宽的绿化防护林,绿化防护林应以常绿树种为主,并考虑种植对园区特征污染物吸附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等。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建设沿江、沿河防护绿化带。1.5.3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入区企业的性质、特点等制定企业周边及道路绿地建设规划,确定建设标准。

1.6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1园区应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综合比选。

2.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采取成熟可靠的技术,并积极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2.4园区管理机构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对园区项目主体工程和污染治理配套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和处置等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环评批复和竣工环保验收的有关要求落实到位。

2.5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5.1园区应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收集管网应与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同步进行,并与园区发展相协调。新建、扩建、改建园区道路时,应当依据园区排水工程规划同时设计和建设雨、污水收集管网。

2.5.2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应根据园区发展规划及产业定位进行分期建设,与园区发展同步,以满足园区近期污水处置需求为前提,并预留远期扩建空间。

2.5.3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根据园区定位产业的污染物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污水处理工艺。

2.5.4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结合处理工艺制定接管标准,也可参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标准。

2.5.5 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建设二次污染防治设施,对产生的有毒、恶臭气体进行封闭收集,并根据废气性质进行吸收或焚烧处理。

2.5.6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设置足够容积的事故应急池及回流管道,事故应急池容积应包括可能流出厂界的全部流体体积之和,一般包括事故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量、事故装置可能溢出水量、输送管道与设施残留水量、事故时雨水量等。鼓励园区污水处理厂在生化处理等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当部分模块发生故障时,其他模块可以正常处理废水。2.5.7园区应积极实施区域中水回用和污水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再生水用于工业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中的相关规定。

2.5.8园区可建设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用以解决当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与排污企业距离过远或管廊(管沟)建设空间受限时,企业废水的收集处理问题。企业废水经专用明管排至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后,经调节池总管再排至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2.5.9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应规范化设置,每个园区原则上只允许设立一个污水处理厂总排口。园区内所有污水、雨水(清下水)排口要经过环保部门批准,并按《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源)》、《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及《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苏环控〔1997〕122号)的要求设置排口标志。

2.6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2.6.1园区内危险废物应就近处置,安全处置率达100%。

2.6.2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于5000吨/年且需采取焚烧处置的园区,应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焚烧设施;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于10000吨/年且需采取填埋处置的园区,应在省辖市范围内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

2.6.3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建设应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及《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应符合《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等相关要求。

2.6.4园区管理机构应建立安全高效的危险废物运输系统。成立或委托具有危险废物运输资质的运输单位对园区内危险废物实行专业化运输,运输车辆须有危险废物警告图形符号。

2.7集中供热设施建设

2.7.1园区应建设集中供热中心,供热管网的敷设与集中供热中心的建设应同步进行,并与园区发展相协调;新建、扩建、改建园区道路时,应当依据园区集中供热规划同时设计和敷设供热管网。

2.7.2集中供热中心的数量、规模、选址,应以满足所有热用户需求为前提,并结合交通运输、电力规划、地区主导风向等因素对供热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比选。

2.7.3集中供热中心的供热规模应根据园区发展规划进行分期建设,以满足园区近期用热需求为前提,预留远期扩能改造空间。

2.7.4集中供热中心选址应符合所在区域热源联产规划,靠近热负荷中心,根据热用户分布情况,合理确定供热范围。

2.7.5供热中心应采用低含硫率的煤炭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2.7.6园区应根据热用户的用热需求,实行分压供热、分区规划供热管线,实现热能的梯级利用。

2.7.7园区内用热企业集中供热率应达100%,园区集中供热中心的供热压力、温度等参数无法满足企业特殊工艺要求的除外。企业需自建锅炉的,应采用电、天然气、低硫轻质燃料油等清洁能源。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关于印发江苏省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环大气办〔2013〕15号)要求,全面整治淘汰企业现有燃煤小锅炉。

2.7.8鼓励发展背压式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发电综合利用。

2.7.9供热中心烟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排放浓度、烟囱高度及烟气出口速度等应符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国家法规及地方现行环境保护的要求;排放烟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的,应设置除尘、脱硫及脱硝设施。入园项目管理

3.1严格项目准入门槛

3.1.1入园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引进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化工园区主导产业规模配置和壮大的产业项目。

3.1.2化工项目的核准(备案)由省辖市及以上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并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管理。新建(含异地搬迁)化工项目投资额不得低于1亿元(不含土地费用、不得分期投入)。强化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监管,凡未落实危险废物合理利用、处置途径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严禁新上感官差、毒性强、治理难度大的化工项目。

3.1.3园区应实行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控制园区总量指标和项目新增总量指标作为入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实施总量平衡或削减,鼓励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措施,减少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建成后该项目和园区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总量控制目标要求。

3.1.4所有入园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经有审批权限的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涉及危险化学品的项目必须把环境风险评价作为其项目环评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3.1.5鼓励园区管理机构实行项目预审制度,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在内的专家队伍,联合环保、安监等部门,对所有拟入园项目进行预审。

3.1.6园区管理机构应推进园区内化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及先进技术装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分阶段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对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危险废物无法落实安全利用或处置途径的化工生产项目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治理或治理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坚决依法关闭。

3.2 “三同时”制度执行率100%。

3.2.1化工生产企业的新、改、扩建项目,其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已核准备案的项目,必须在通过环保、安全、能耗等评估后方可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未经环保、安全和消防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3.2.园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对项目主体工程和污染治理配套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和危险废物利用或处置情况等须定期检查。

3.2.构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体系,对区内建设项目施行环境监理,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确保项目建设满足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要求;对未按有关环境保护要求施工的,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造成生态破坏的,应采取补救措施或予以恢复。

3.3 园区内企业应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清下水(雨)排放口按规范设置并达到应急防范措施要求。建设应急事故水池,容量满足初期雨水、消防水收集需求,初期雨水、消防水应排入污水管网。

3.4园区内企业必须建设废水预处理设施,实现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强化对特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企业废水经预处理达到接管标准后,方可接入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5园区内企业废水预处理和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工业废水占比大于等于80%的,其物化工段污泥或物化工段与其他工段的混合污泥,应按照危险废物管理,其他污泥应按《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等要求进行危险特性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污泥应交有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单位处置;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泥应交持有相应类别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单位处置。

3.6 入区企业接管率应达100%。

3.6.1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生产废水应采用专用明管输送方式将生产废水输送至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或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明管可采用架空压力管廊或者地面管沟的形式进行布设,便于管线发生泄漏时及时检查与监管。

3.6.2 废水明管建议采用玻璃钢管、PE管、PVC管等耐腐蚀管材,采用钢管等非耐腐蚀管材的应依据《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设计规范》、《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要求进行防腐处理;管道应依据《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进行保温处理,确保在寒冷条件下废水能够正常流动,保温材料应结合管材及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选择,建议采用超细玻璃棉、玻璃棉、矿渣棉、水泥珍珠岩、水泥蛭石等导热系数低、助燃性能好、耐腐蚀的保温材料。

3.6.3 园区内采用传统暗管收集模式进行接管的现有企业,应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要求进行技术改造,全面实现企业废水的明管输送。

3.7企业应建设废气尤其是有毒及恶臭气体的收集和处理设施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置设施,尽可能采取全自动化运行并由仪器自动在线记录,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有毒及恶臭气体的排放。建立挥发性有机物使用、管理台账。所有易泄露的管道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物料生产和使用的化工装置或设备应建立泄露检测与修复体系。

3.8对噪声排放源应建设污染防治设施,达到排放标准。

3.9 企业应定期进行特征污染物监测,并建设相应处理设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经过处理须达到排放标准。

3.10企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应达到100%。

3.10.1 企业应规范建设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建设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有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有隔离设施、警报装置和防风、防晒、防雨设施,贮存设施至少满足正常生产15天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贮存需要。

3.10.2贮存易燃易爆的危险废物的场所建设可参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相关规定设置围堰(防火堤)、导流地沟、事故应急池等环境污染防控设施,并配备消防设备。

3.10.3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施、包装容器及处置场所等应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附录A和《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相关规定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标签。

3.10.4企业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的,利用、处置设施应完善环保手续,建设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10.5企业的危险废物应暂存于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内,并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进行分类存放,贮存期限不得超过1年,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报经当地或原批准经营许可证的环保主管部门批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3.10.6企业应及时准确进行危险废物网上动态申报,建立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与转移台账,如实记录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与转移情况,并依据《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中相关要求进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

3.10.7企业危险废物的转移应根据《关于规范固体废物转移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控〔2008〕72号)、《江苏省固体(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实施方案》、《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及《关于开展危险废物转移网上报告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284号)中的规定执行,禁止在转移过程中将危险废物排放至外环境中。3.1

1企业应按规定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新化学物质申报和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环境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建设

4.1环境质量监测

4.1.1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园区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的要求,在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园区环境监测方案,定期评估园区及周边环境状况,进行公告,并报所在地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4.1.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园区排污受纳地表水体环境质量及园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在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总排口下游受纳水体控制断面布设监测点,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4小时;手工定期抽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月。监测因子应包括COD、氨氮、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特征污染物指标以及环评批复中提出的总量控制指标,如生物综合毒性、挥发性有机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在园区地下水流上游、下游、两侧及园区内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位,建设规范的监测井,定期实施地下水监测并向环保部门报告。

4.1.园区所在地环保部门应开展园区及周边地表水环境质量监督监测工作。对可能受到园区排污影响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点应采用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其他监测点位应按监测计划进行监测。

4.1.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园区边界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在园区上风向边界外10米范围内设参照点,下风向边界外10米范围内或最大落地浓度处设2~4个监控点,或在园区边界10米范围内呈环状、间隔布点,采用在线监测;采用流动监测或手工定期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月。大气环境质量监控点的监测因子应根据园区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要求确定,并应符合《关于加强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39号)文中附件1“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内容一览表”的相关要求。

4.1.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园区及周边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在直接受园区排污影响的居民点、学校等人群聚集地设置监测点位,采用在线监测;采用流动监测或手工定期抽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月。

4.1.6

鼓励在园区环境质量监控平台上构建适用性强的污染物扩散和迁移状况模拟模型,确定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情况和排放源头,对园区废气重点污染物和恶臭气体排放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管。

4.1.7

园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开展园区及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和园区环境噪声监测。

4.2 污染源监测

4.2.1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或委托有资质单位,自行对总排口进行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或手工日测,监测因子应包括COD、氨氮、流量、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特征污染物指标以及环评批复中提出的总量控制指标,如生物综合毒性、挥发性有机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园区管理机构定期进行核查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月。

4.2.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按园区接管要求,制定企业接管废水的监测方案,自行采样监测,并建立台帐制度,实行一厂一档,如实记录数据。

4.2.企业应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或委托有资质单位,自行对污水预处理排口及一类污染物分质处理设施排口进行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或手工日测,废水污染源监测因子应包括COD、氨氮、流量、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铅、砷、汞、镉、铬等一类污染物,以及要求分质处理达到接管标准的特征污染物指标。园区管理机构定期进行核查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月。

4.2.企业应定期对雨水(清下水)排口水质进行采样监测,监测因子应至少包括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

4.2.园区集中供热中心废气排放口,应安装废气在线监测设备,监测因子应包括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4.2.6

企业应自行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或委托有资质单位,对有组织废气污染源排口进行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或手工日测,监测因子根据企业污染特征确定。

4.2.7

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企业无组织排放废气的监测工作,重点加强企业无组织排放的苯烯类、VOC类、恶臭气体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工作。在企业上风向厂界外10米范围内设参照点,下风向厂界外10米范围内或最大落地浓度处设2~4个监控点,采用在线监测;采用流动监测或手工定期抽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月。

4.2.8

企业应每年年初向园区管理机构报送自行监测方案,年中有调整时及时报送调整后的监测方案。属于国控重点源的企业,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发〔2013〕81号)要求,定期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报送自行监测结果,作为地方政府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的依据,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排污信息。

4.2.9

园区管理机构和地方环保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加强对排污企业的核查监测和监督性监测,对国控重点源的企业,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发〔2013〕81号)要求,定期开展监督性监测和信息公开。

4.3环境监测监控预警能力建设

4.3.1园区管理机构应在园区内、园区边界、距离园区最近的环境敏感目标处,全面建成智能化实时大气污染预防预警监控点。在可能受园区废水排放影响的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清水通道等重点敏感水体,建立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点。

4.3.鼓励园区采用流动监测车等设备,对园区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提升园区环境预警监测和应急监测水平。

4.3.园区管理机构应编制《化工园区数字化在线监控建设方案》并报省环保厅备案,建立和完善集污染源监控、工况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和图像、视频监控于一体的园区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建成能涵盖园区内所有污染源的状况、并随园区内企业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的园区在线监控系统;在线监控系统应与省环保厅生态环境监控系统(“1831”工程)联网,并能按照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接口标准推送信息。园区内国控重点污染源应达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4号)中“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75%以上”的要求。

4.3.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和园区污水处理厂总排口要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和自动阀门。

4.3.园区污水处理厂要安装工况在线监控装置,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要安装工况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及时反应处置设施运行情况。

4.3.6

鼓励企业对污水预处理设施安装工况在线监控装置,以便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与园区环境保护机构对企业污水预处理工况进行监督与管理。

4.3.7

鼓励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区内企业在雨水(清下水)排口处安装自动阀门、数据采集仪、视频监控系统、自动采样器,并与园区在线监控中心联网;利用雨水管网排放清下水的雨水排口除上述要求外,须增加设置COD在线监测仪和流量计。

4.3.8

鼓励园区管理机构委托有专业资质的数据传输线路维护单位,负责园区范围内监控数据传输线路的维护与检修,确保园区在线监控中心的稳定联网与运行。

4.3.9

园区内企业(含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单位)负责按规定购买、安装和使用各自厂界范围内的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并负责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及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系统的运行维护。

4.3.10

园区管理机构负责按规定购买、安装和使用企业厂界外的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并负责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及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系统的运行维护。

4.3.11 鼓励实施自动监控设施社会化运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营管理。

4.4风险源监控体系建设

4.4.1园区管理机构应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导下,依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等技术文件与规范,组织园区内的风险源检查与管理登记工作。

4.4.园区管理机构应督促园区内企业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新化学物质申报和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制定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清单,限制生产和使用高环境风险化学品。4.4.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关于开展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2〕344 号)要求,组织开展园区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整改,消除环境安全隐患,确保周边环境安全。

4.4.园区管理机构应针对环保部确认的重大和较大等级环境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江苏省环境安全企业建设标准(试行)》,督促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开展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并获得验收通过。

4.4.企业应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贮存区、使用点等处,设置气体泄漏探测器,及时探测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泄漏情况,实现气体监视系统声光报警功能;设置罐区、围堰等部位的液体泄漏侦测器,及时侦测液体泄漏情况;并与企业的中央监控室及园区在线监控中心联网。

5应急体系建设

5.1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

5.1.1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和《关于深入推进环境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2〕221号)的要求,编制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备案。制定大气污染事件专项环境应急预案或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增加大气污染事件专章。

5.1.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编制的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园区范围的综合应急演练,并按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其他各专项演练;对演练的内容、过程及效果应进行记录与总结。

5.1.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应严格按《关于印发江苏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治与防控方案的通知》(苏环委办〔2013〕9号)开展环境安全企业达标建设。园区内所有投产(含试生产)企业应严格按《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案、演练工作,并做好与园区整体应急预案的对接。

5.2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5.2.1园区应建立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构为核心,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处置机构形成联动机制的三级应急响应体系。

5.2.园区管理机构应以各企业监控平台、园区在线监控中心、大气自动监测预警点及地表水自动监测预警点等污染源、风险源、环境质量监控平台为基础,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的园区应急响应平台。

5.3应急处置队伍和能力建设

5.3.1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中的相关要求,建立环境应急处置队伍,包括应急指挥部、通讯联络队、侦检抢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环境应急监测队等。

5.3.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4号)的要求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和设备,并定期检查区内各企业应急处置设备的维护和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应急物资配备可参考《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环发〔2010〕146号)、《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与《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主要包括侦检器材、警戒器材、救生器材、破拆器材、堵漏器材、输转器材、人员洗消器材、照明排烟器材、消防器材等。

5.3.园区管理机构应整合园区的应急资源,建立综合性或专业环境应急队伍,建立和完善日常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应急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

5.4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响应机制

5.4.1园区管理机构应严格执行 24 小时应急值守,实行领导带班,并装备数量足够的内线与外线电话、无线电和其他通讯设备,确保应急工作人员电话通讯24小时畅通,实现突发环境事故的短信报警或电话报警功能。

5.4.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要求,迅速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等信息上报县级或市级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

5.5 园区管理机构应积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全面提升园区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环境安全;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的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5.6 园区管理机构应对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应急队员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明确培训内容和方法,并加强对外部公众(周边单位、社区、人口聚居区等)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组织和制度建设

6.1 园区管理机构对园区环境保护工作负有直接责任,企业负有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环保部门负有监管责任。

6.2园区应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人员和必需的环境监测、监察等装备和设备,负责园区的环境保护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园区环境保护机构可为属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园区的派出机构,也可为园区管理机构下设的环境保护机构,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园区管理机构的双重领导。

6.3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员数量应根据园区内企业数量确定。同时,原则上企业数量达到或超过50家的园区,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员不得少于15人;企业数量不足50家的园区,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数不得少于10人。6.4环境保护机构人员应具备环保相关专业知识,环境监察人员应持有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证。

6.5园区内企业应有明确的环保管理部门和完备的环境管理制度,人员配备齐全。企业环保管理和从业人员应经过省环保厅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6.6园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园区内企业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企业环保意识,提升企业和园区环境管理水平。

6.7园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向社会发布园区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受理情况、审批结果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等信息,公布经调查核实后的环境信访、投诉案件及其处理结果和园区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信息和处置情况。

6.8园区管理机构应向社会公开环境污染举报电话,建立园区网站,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络等媒体的监督作用。

6.9园区管理机构可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公众开放日,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并监督化工园区环保工作。

6.10园区管理机构应配合当地环保部门每两月向省环保厅上报一次辖区内化工项目的审批情况(环保部和省环保厅负责审批的项目除外),上报内容包括审批项目名称、产品方案、生产规模、建设地点、法人代表及联系方式。

6.11 园区管理机构应分别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将本园区上半年和环境管理情况报送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分别于每年7月上旬和次年1月上旬将全市园区上半年和环境管理和运行情况书面上报省环保厅。

附录1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或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5085.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322

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

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5562.1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源)

GB15562.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GB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48

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26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GB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T 19923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 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HGJ299

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HJ606

工业污染源现场检查技术规范 HJ/T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76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HJ/T 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SH302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设计规范 GA62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 GA622

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4号)

《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1999年第5号令)《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环发〔2004〕75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06〕185号)

《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环发〔2010〕146号)《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121号)

《关于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2007〕115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21号)

《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环委办〔2012〕23号)《关于印发江苏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治与防控方案的通知》(苏环委办〔2013〕9号)《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苏环控〔1997〕122号)《关于加强我省化工行业环境管理的通知》(苏环函〔2007〕140号)《关于规范固体废物转移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控〔2008〕7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苏环管〔2008〕27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和化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09〕199号)

《江苏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苏环规〔2011〕1号)《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见》(苏环规〔2012〕4号)《关于印发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苏环大气办〔2012〕2号)《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4 号)《关于加强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3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93号)《关于开展危险废物转移网上报告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284号)《关于印发江苏省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环大气办〔2013〕15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江苏省固体(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实施方案》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 附录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规范。

1园区基础设施

指由化工园区统一规划、建设,为控制、缓解大气、水等污染物对区域环境造成污染的可共享的基础性环境保护设施,如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集中供热设施、园区绿化防护带等。

2明管

指露置于外界环境中可直接观测、检测的污水输送管道。

3监控调节池

指设置于企业污水排口与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之间,并安装有监控设备的污水收集构筑物,具有转输、调节、监控企业污水的功能。

4隔离带

指园区开发边界至距离边界最近的环境敏感目标之间的距离。

5风险源

指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以及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或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6应急响应平台

指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环境监控系统为支撑,具备日常管理、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协调调度与应急联动等多方面功能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指挥平台。

7应急演练

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练、综合演练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练。

8园区管理机构

指代表地方政府对园区范围内行使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协调入区投资者与政府关系的管理部门。

9园区环境保护机构

指对园区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与管理的机构。抄送: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4年2月19日印发

下载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2016-8-2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2016-8-2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