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局苗木生产管理体制调研材料(精选)
林业局苗木生产管理体制调研材料
林业局苗木生产管理体制调研材料 据云南省林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苗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调研工作的通知,县林业局由林木种苗站于5月20日至26日对全县林木种苗生产情况开展了调研工作,认真调查了近几年种苗生产情况和苗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县林木种苗生产情况
近年来我县林木种苗生产和造林绿化事业齐头并进,经过努力,在深化苗圃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调整种苗结构,着力提高种苗质量,林木种苗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一是种苗基地建设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良种苗木按省州标准建设2处定点育苗基地;二是种苗基
地设施得到改善,育苗面积较大的各个苗圃水、电、路齐全。林木种苗生产的基本情况 县现有苗圃118个,总面积亩,培育有杉木、草果、油茶、桉树、桤木、西南桦、华山松和攀枝花等22个树种苗木,预计总产苗量万株,经营方式匀为个体育苗。苗圃面积小,多数为临时山地苗圃,面积2亩以下的有74个,占63%。苗木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近几年来,县各项造林用苗均为合同订购苗木,“十一五”期间共与个体育苗户签订育苗合同66份,订购苗木2038万株,占项目造林总用苗量2882万株的70%。在前,林业局和各乡镇林业站均有以国有或集体的经营方式参与种苗生产,苗木供应占全县造林用苗量的74%。但在我县因受山区立体气候显著,造林树种、品种多,用苗量小。同时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雨季造林时期各地交通困难,因此,集中大型苗圃建设受到了限制,制约了国有或集体育苗经营
方式发展和壮大。只能因地制宜,采取造林地就地育苗,发展个体育苗。后,国有、集体和企事业单位育苗逐渐退出苗木生产,至,个体育苗成了我县种苗生产经营的主体,苗木供应率占100%。但多数苗圃规模小、生产者变动大,无专业的育苗户和龙头企业。林木种苗生产的主要特点
1、基地化、规模化趋势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拉动了我县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各地紧紧抓住苗木紧缺、种苗价格上扬的契机,大力发展苗木产业,以油料树种苗木定点育苗为试点,推动苗圃基地化、规模化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共有10亩以上苗圃7个,20亩以上的苗圃2个。
2、高标准组织生产初百年一遇的干旱给我县苗木生产者和管理者上了极其重要的一课,育苗户高重视苗圃地的选择和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喷灌等先进节水技术被应用到生产中。通讯设备被普
遍利用,育苗户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取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种苗市场信息。新育苗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组培苗、嫁接苗、扦插苗、容器育苗技术已在核桃、桉树、油茶、华山松等苗圃引进应用。
3、育苗品种良种化根据省、州造林苗木质量管理要求,油料树种大部份苗木使用良种苗木造林,其它树种积极到省站调运种子。
二、苗木生产基地管理体制机制 为进一步落实《种子法》和《种子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行为,切实保护造林大户的利益,我县在种苗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种苗质量管理制度。
国有苗圃承包制为了避免苗木生产供应过程中出现又是供应者又是监督者的不良现象,国有苗圃进行发包育苗,有效保障苗木质量,核桃和油茶定点育苗基地均转让给个体育苗户经营。
实行林木种苗管理部门负责制县林业局主管全县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工作,县林木种苗站负责林木种苗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对全县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实施监督管理。
实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和标签制度凡在我县从事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办理《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和《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经营的林木种苗应当附有标签。今年9个承包造林项目树种育苗者持证生产经营者有7个,持证率78%。
切实加强林木种苗的质量检验和检疫县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负责林木种苗质量的检验和监督,坚决杜绝质量不合格种苗的调拨和出圃。在种苗调拨和出圃前,要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合格苗木经森防站开据检验检疫证后方可上山造林。
四、苗木生产基地生产管理措施近几年来,我县造林面积逐年增长,需苗量大,为保证苗木供应的数量和质量,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坚持机制创新为动力不减弱为充分调
动林农主体、企业、个体参与林木种苗培育的积极性,发展和壮大苗木产业,林业局加大了对农村个体育苗的扶持力度,于至共投入82万元对部分育苗户给予种子和遮阳网扶持,壮大了个体育苗经济,促进了种苗生产经营机制转换。坚持良种培育为中心不动摇县一直把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作为提高种苗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建成了1600亩膏桐良种繁育基地、55亩油茶和32亩核桃定点育苗基地。这些基地培育的良种壮苗,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坚持抓住质量为主题不放松始终把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积极发挥林木种苗执法机构的规范、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分管副局长还多次带队进行种苗质量检查,从源头抓起,严把种苗质量关。规范档案管理,切实把种苗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根据州站统一模式规定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
格,要求生产经营者及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规定建立并连续、完整、真实地填写与保存,确保种苗来源清楚,销售去向明确,建立种苗质量可追溯制度,保护林农利益。
五、存在的问题 建设规模分散,经营管理粗放由于我县以个体育苗为主体,14个乡镇均有苗圃分布,1亩以下的临时山地苗圃较多且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育苗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同时,苗木生产者变动大,无长期育苗的专业户和龙头企业带动,办证率低,影响了我县持证生产率,给苗木质量监管带来极大的困难。
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户苗户育苗技术差、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多为生产技术含量较低、投资少的杉木、桤木等裸根苗为主,苗木供过于求。而苗木经济价值较高的橡胶、核桃、桉树等嫁接苗、组培苗、扦插苗生产较少。导致育苗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树种品种单
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良种使用率偏低我县除木本油料造林树种、橡胶和桉树使用良种外,其它树种造林均使用普种,良种使用率低。
六、加快我县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对策 加强领导,落实政策,创造良好的种苗生产经营氛围林木种苗是造林绿化的基础,要把林木种苗作为林业行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本县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品种选育、审定推广等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林木种苗发展的资金支持,加快采种基地建设、种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种苗事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品种多样化,适应城乡造林绿化需要林木种苗生产不仅要满足数量的要求,更要满足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必需彻底改变过去的单一品种、单一规格的生产经营模式,依托哈尼梯田景区林业窗口的自身优势,积极调整品种结构,以绿化、美化大苗占领市场,向多品种、多方位、多
层次的方向发展,扩大种苗县场的竞争空间。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单一的个体育苗也不利于我县种苗业的发展和壮大。要建立和培植部分国有、集体和合资苗圃,相互取长补短,并按现代企业方式经营,实行定单承包育苗,培植龙头企业。同时要鼓励职工个人发展和经营苗圃,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助和支持,以此进一步推动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
建立健全种苗执法和质量监督机构应把林木种苗执法工作作为种苗管理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积极培训和提高乡林业站种苗检验能力,加强种苗执法队伍建设。
第二篇:乡镇管理体制调研报告
乡镇管理体制调研报告
姓名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乡镇政权,组织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弊端。对乡镇政权组织、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等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本文针对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弊端以及采用的改革措施作了初步的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我国农村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并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我国农村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皇粮国税”,给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使得乡镇政权组织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弊端。对乡镇政权组织、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等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
(一)农村税费体制的改革
农业税费改革从2000年以安徽省为试点单位,并逐步扩大到四川、重庆、甘肃、青海、山东等16个省份。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农业税费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
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加强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现今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状况
(一)机构设置及管理情况
乡镇一级设立的机构主要有:①党群机构:党委办公室(有的乡镇把党委办公室与政府办公室合在一起,称为党政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政法委、人民武装部、团委、妇联;②政府机构:政府办公室(或党政办公室)、派出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工商局、计生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办公室;③司法机构:人民法庭、司法所(或司法助理);④下属企事业单位:计生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财政所、粮管所、烟草站、社会事务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林业站、卫生院、中学、中心校、邮电所等;⑤机构管理情况:在政府机构及政府所属企事业单位中,邮电所、工商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国土资源管理所、林业站、派出所、烟草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属于垂直管理单位,即人事权及财权都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二)行政运作模式
乡镇办事处均建有相同的领导机构核内设机构,即均设有党委、人大、政府三大领导机构。同时,不管是乡镇或办事处,均设有大体相同的党群部门和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及原因
(一)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1.政府职能错位、庞杂
一是乡镇职能泛化。政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如同一个全能的政府。有的乡镇职能错位、政企不分,既是财产所有者代表、又是企业经营者代表和社会管理者代表,直接参与微观经营。有的在发展经济中职能越位,强制农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的代替农民决策去办企业、发展经济。二是乡镇机构设置重叠。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责任分工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越位或不到位,甚至产生违法行政行为。三是由于权责不一致,弱化了乡镇应有的职能。乡镇在职能职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在乡镇,而根源却在上级部门。
2.权力与责任不等,行政运作方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一是存在权小责大的矛盾。乡镇政府具有的七项职能中,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却大部分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税务、国土机构工作地点在乡镇,财物和业务管理权则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而他们承担的业务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由乡镇政府来帮助完成的。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被上划的站、所越来越多,乡镇管理不了,有责无权。对上,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各种任务,并且实行目标考核,乡镇干部形象地称之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天应付每种事务喘不过气来。三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行政命令式政权运作方式的矛盾难以解决。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以直接的、微观的、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运行方式已暴露出很多问题,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明显违背了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管理原则。
3.财政不堪重负,体制不顺让腐败更加恶化
一是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财政不堪重负。个别缺编单位进人时,不是从超编单位选调,而是从下级选调或公开招考,造成缺编单位逐步满编,而超编单位继
续超编的现象,财政供养人员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二是财政供养人员与财力不相匹配。三是财政体制不顺。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由于财政支出远远高于财政收入,这就必然使得这些乡镇的财政为短缺型财政,只得靠吃上级定额补助解决诸如发工资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分税制,上级政府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乡镇,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等纯公共产品。
4.党政、政事不分
党政不分,主要表现为党委一元化领导与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好。按照规定,乡镇行政工作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党政一体化运作的现象与党政分开的改革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同时,在乡镇也普遍存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僵化、政事不分等问题。由于职能界定不清晰,部分事业单位严重依赖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上主管部门怎么说就怎么做,经费上有财政拨款作保障,人员也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实际上成了主管部门的附属物,造成这些事业单位法人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薄。
5.政绩考核不完善,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体系未成形
对于乡镇干部在内的公务员选拔任用办法不科学、不完善,考核公务员的政绩还没有找到一种把个人贡献与集体贡献合理区分的办法,因此往往会出现把集体的政绩说成是个人的政绩,把别人的政绩说成是自己的政绩的现象。这种考核办法的不完善,还会加剧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而且会促使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提拔任用干部必须经过大会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推荐,这本是扩大民主,落实干部、群众选择权、参与权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部分乡镇干部(甚至县级干部)对此却异常敏感。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乡镇政府职能认识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政府工作职能重心、职能方式的惯性作用,致使乡镇干部的观念意识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乡镇干部对乡镇应该履行
什么职能,新时期如何落实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何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缺乏明确地认识。仍然习惯于完成上面的任务,习惯于做好眼前的事,缺乏发展意识和发展规划。
2.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限制乡镇的职能体制
乡镇原有一些主要职能站所比如工商、税务、国土、电力等先后实行了垂直管理。原则上乡镇是“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但是由于站所的人才物全部收归县级职能部门,所以乡镇对于这些站所只能协商,不能控制和指挥。这样,乡镇在履行某些职责的时候就很困难,另外行政执法权又只能授予县级职能部门。乡镇在推动工作的方法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3.经济因素限制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
税费改革以前,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自农业税。免征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是乡镇政府的事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既要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本级财政收入,还要负担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农村公共设施维护、农村教育、社会治安、文明创建活动、科技推广等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决大部份依靠乡镇财政自行解决。而且这些公共事务支出大、欠账多。这也大大制约了乡镇行政管理职能发挥。
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一)完善乡镇致府的机构安置
在新时期,乡镇面临的问题并非源自乡镇本身,而是来自于整个中国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乡镇不过是整个中国体制矛盾中最尖锐、最集中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镇的弱化和取消都意味着矛盾向核心地带的靠拢。乡镇的困难决不是乡镇制度本身的困难,而是整个中国体制改革困难的集中体现。因此,乡镇改革不是取消乡镇,而是要合理定位乡镇的职能,改革乡镇的体制。
(二)创新思路,转变观念,加强职能
在乡镇改革中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办的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财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大量的乡镇“负累”,有的甚至变成了乡镇财政的包袱。一是各乡镇自身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交叉。乡镇政府依然承担着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众多职能。二是防止把转变政府职能简单化,停留在提口号或做表面文章上,而要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现代化建设,包括政府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政府治理架构现代化和政府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三)加大力度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按照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结合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作要求,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控制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各级人事部门在确定编制时,不仅要根据县、乡规模大小,也要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树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养多少人”的指导思想,对经济发展滞后,财政供给能力差的县、乡,可在省定编制的基础上,从低、从紧核定编制额,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深化教育改革,乡镇中小学要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杜绝超编现象。属于提供非公共产品和非公共服务的单位,可以取得经营性或服务性收入的单位财政要停止供给。
(四)探索乡镇未来深化改革的目标
就长期目标而言,乡镇自治、实现乡镇建制的地方化和公利化,应当是乡镇改革的方向。但就近期目标而言,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有效地领导和管理乡镇辖区内各项事务的有活力、有权威管理组织。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要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与事权范围,打造法治诚信、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集团经济研究, 2006,(8): 8.[2] 吴雁俊.毕节地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研究.贵州发展研究, 2006,(5): 19-22.[3] 左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瞭望新闻周刊, 2006,(4): 64.[4] 其它工具 在线代理 网页代理 代理天下
第三篇:教学计划(苗木生产)
高二园林花卉生产教学计划 在新的学期里本人将继续担任教学工作,为了出色的完成本学期 的工作,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
继续认真学习教学考纲,该大纲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在认真学习和领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专业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特别是一个公民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同时在思想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园林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职高教育阶段专业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学目标:通过高二专业教育阶段的园林技术教学,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园林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实验的操作能力,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高二专业课第一学期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实践技能为中心展开的有关花卉生产有关的知识。
三、教学措施
教师通过上一年的教学工作已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的评价。
四、教材及学生分析
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生活情景图片化;进一步加强了可读性。高二 年级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应增加趣味性。学生比较喜欢动手在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实践内容。让学生初步具有良好的学习思维。
新的学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在开始将工作一步一步努力做好,用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篇:2010年苗木生产调查报告
平陆县林业局
关于林木种苗生产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根据(2010)晋林种苗便字第30号关于转发《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关于组织开展全国苗木生产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及市种苗站要求,为进一步搞好我县的林木种苗建设,规范苗木市场秩序,加大林木种苗行业管理力度,推动全县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于2010年月日市种苗工作会议之后,对全县种苗生产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林木种苗生产的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11个苗圃,育苗总面积亩。其中今年新育亩,可供今冬明春造林用苗万株。按所有制划分:国有苗圃1处,育苗面积亩,占全市育苗面积的%,产苗量 万株,占全县总产苗量的%;个体苗圃处,育苗面积亩,占全县育苗面积的%,产苗量万株,占全县总产苗量的%。
二、林木种苗生产的主要特点及存在为题
(一)主要特点
1、高标准组织生产。一是各苗圃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齐全。二是通讯设备被普遍利用,育苗户能够迅速、便捷
地获取市场信息。少数育苗大户还购买了计算机,自费上网,及时掌握了各类苗木购销信息和先进的育苗技术,站在了市场的前沿。三是高科技育苗手段得到应用,组培育苗、容器育苗等育苗新技术已在部分苗圃引进应用。
2、经营形式灵活多样。我县苗圃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国有育苗。国有苗圃依然起着龙头示范作用,它们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骨干作用。②乡村苗木生产合作社。这部分苗圃主要是村民育苗,所占比例较大。其主要经营方式是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合作社优势,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最大程度的增加苗农经济收入。③个体育苗。个体育苗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个人独资育苗,通过投标竞买、开发沙荒、租赁土地等形式,利用兴办其它产业盈利资金投入育苗生产。二是股份制育苗。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按照股份制形式育苗。这种方式弥补了个人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不足,集中力量,共同兴办,收益按股分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育苗信息不畅通,许多育苗户育苗,不了解市场,造成育苗户苗卖不出去,买苗人找不到苗木。二是育苗技术不到位,科技含量低,造成部分育苗户所育苗木质量低下,效益不高。三是林木育苗没有扶持政策,造成育苗户数量不稳定。四是部分育苗户(国营苗圃等)育苗设施老化,技术
落后。五是苗木品种单纯缺乏竞争力,而且容易导致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六是育苗常规技术普及率低,苗圃集约化程度不高,近年来新发展的个体私营苗圃,经营人员没有育苗经验,又没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技术应用不到位,管理粗放,出苗率及好苗率均较低。
三、我县苗木产业发展的方向
针对全县种苗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特提出全县种苗工作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种苗质量为中心,进一步优化布局,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种子法》,强化种苗市场管理,搞好良繁体系、市场信息体系、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有苗圃的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推进苗木生产的现代化、基地化和产业化,为全县及周边地区林业建设和绿化要求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对路、质量优良的种苗。
(二)发展目标。到十二 五末,全县育苗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苗木600万株,基地供种率达到90%以上,苗木合格率达到95%以上,良种使用率达到100%,商品苗率达到80%以上,出圃苗木合格率达到90%以上,年创产值300万元以上,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苗木繁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
四、林木种苗生产的几点建议
1、推行定向育苗。把工程造林与育苗有机结合起来,对
于荒山造林工程,苗木需求量大,且多为乡土树种,在我市育苗周期也不太长,育苗成本相对较低,育苗技术群众也能掌握的苗木,推行定向育苗,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工程造林的稳定苗源,同时减少苗木供应的中间环节,缩短了供苗时间,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如通道沿线荒山绿化,就可以向群众和育苗基地定向培育大容器苗,且可以随时造随时起苗,提高造林成活率。
2、加大育苗的科技含量。要通过有计划对育苗生产者的育苗技术培训,让更多的育苗者真正了解和掌握常规的育苗生产技术,以提高育苗的技术水平,增加苗木的产值,降低育苗成本,增强苗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政策上扶持。通过向上级部门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苗圃设施建设,更新机械化操作设备,优化育苗户的育苗条件。
二0一0年九月十日
第五篇:泰山等景区管理体制等有关情况调研
泰山、黄山、井冈山、峨眉山、庐山
管理体制等有关情况
一、泰山景区管委会
泰山景区党工委、管委会是泰安市委、市政府委派的副厅级管理机构,对景区范围内的经济、行政、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景区现有基层工会组织22个,工会会员3600余人。泰山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谭业刚,现任中共泰安市市委委员,泰安市人大代表。
2004年以前,泰山景区管委会仅仅是泰安市一个市直职能部门。2004年3月,省政府批复了泰山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5月,市政府成立了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泰山管理行政执法局,集中了20多个行业14大类538项行政处罚权,彻底解决了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手段问题。12月14日,市委召开常委会研究景区体制改革的问题。年底,各项调整改革举措相继出台:成立景区党工委,授权景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泰山景区范围内的经济、行政、社会事物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把泰山景区周围一个乡13个行政村(居)划归泰山景区统一管理;将过去由市政府直接管理的泰山索道营运中心和市财政代管的泰山门票管理处划归泰山景区直接管理;设立文物宗教局、农林局、卫生环保局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统一管理景区内的各自行业和领域;实行准一级财政管理,统管景区内的财政工作。
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
黄山风景区的管理体制经历了黄山建设委员分→黄山办事处→黄山管理处→黄山管理局→黄山管理委员会的演
变过程,现行的黄山管委会隶属省和黄山市双重领导,地厅级建制,主任由市长兼任,风景区内的所有单位必须服从管委会的统一管理,管委会对黄山市人民政府负责,是统一管理黄山风景区的权威机构,实行责权利互相统一,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第一书记由黄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宏担任;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许继伟同志同时也是黄山市委常委。
在1987年之前,黄山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与庐山如出一辙:只有黄山管理局负责黄山风景区的管理,县级黄山市管理不了黄山,而进出黄山旅游人数最多的是屯溪市,同样与黄山风景区没有隶属关系。
为了切除影响黄山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病灶”,安徽省委、省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动手术,理顺黄山的行政管理体制。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市政府驻屯溪区。1988年3月,黄山市徽州区、屯溪区和黄山区联袂成立;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同年,省委、省政府撤销黄山管理局,成立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归属黄山市政府领导。
与此同时,安徽省又成立了黄山建设保护委员会,省长任主任,两个副省长任副主任及十几个相关的厅局长和黄山市主要领导任成员,所有有关黄山开发的重大决定都必须经过该委员会通过。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定,黄山市市长兼任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这样,黄山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全建立起来了,很快改变了过去混乱的情况。据业内人士指出,像黄山这种高级别的管理架构设置,在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实践中绝无仅有,这为黄山的科学保护和开发
奠定了坚实基础。黄山旅游业从此步入了快车道。
三、井冈山管理局
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2005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井冈山管理局,为吉安市直属副厅级单位,下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旅游管理处、门票管理处、接待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旅游发展总公司、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主要负责井冈山的旅游和接待方面的事务。目前,除井冈山管理局局属单位外,井冈山市下辖19个乡镇场、1个街道办事处、1个企业集团、106个村民委员会,852个自然村(井企集团和保护区除外)。人口15万,其中农业人口11.2万,总土地面积129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26万亩,林地168万亩。
井冈山管理局与井冈山市(县级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中共吉安市委常委,井冈山市委书记梅黎明;井冈山管理局局长,井冈山市委副书记,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市长龙波舟。
2006年以前,井冈山分属省林业厅直管的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省农业厅直管的井冈山垦殖集团和井冈山市政府三家共同管理。
为解决这个问题,井冈山市积极争取,成立井冈山管理局的请示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准。井冈山垦殖集团、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管理权限一律下放到地方,变成井冈山市下属职能部门。2006年6月,井冈山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专门负责井冈山旅游业的统一管理、规划和建设。井冈山市和井冈山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有分有合,具体工作有所
侧重,旅游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这为井冈山旅游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四、庐山
庐山风景区管理局成立于1984年,副厅级,由省政府直管并委托九江市政府代管。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九江旅游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庐山“一山六制”显得尤为突出。
2010年至2014年,庐山准备归口国家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初步结束“一山六制”的局面;2015年至2020年,庐山风景名胜区将完全归口国家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面结束“一山六制”局面。
五、峨眉山
2008年11月18日,峨眉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被撤销,成立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为乐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在景区内行使县级人民政府相关行政管理职能。
原峨眉山管委会、乐山大佛管委会内的企事业单位全部划归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管委会管理,峨眉山市黄湾乡由峨眉山——乐山大佛管委会代管。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和上市公司党委书记由市委任命,董事长、总经理由市委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