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3 04:3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当代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写写帮整理)

当代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校名称:南春中学 组长:林佳绵

组员: 煜纯、洁萍、卢钿、洽辉、梓键、锐煌、曾敏、庄雁、晓佳 指导老师:金燕

一、课题提出(背景)

人们总以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自豪,其实,我国古代的散文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样也值得我们骄傲。

散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绚丽一脉,自古以来多有名作佳构;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所以,我们决定通过对“当代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的研究来进一步了解散文当中蕴藏的“语言美”。

二、研究目的

在课题的研究中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资料,以此提高自身探索能力、协作能力,培养实践能力。

在课题探究中接受当代散文文化的熏陶,体味叙事散文的魅力,从而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批判质疑能力。

丰富课余生活,开阔眼界,积累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三、研究过程、办法

1、准备阶段:

(1)确定进行“当代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探究”这一课题;(2)召开组内会议,进行分工。

2、实施阶段:

(1)上网查阅资料,咨询老师

3、总结阶段(1)组织成员讨论(2)得出结论

四、研究成果

(一)当代散文的发展历史

现代散文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当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置身于时代前列的启蒙思想家们忧心如焚,他们翘首异域,振臂高呼:“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正是在反对封建道德、崇尚个性自由、追求民主科学等新思潮的推动下,现代白话散文很快脱颖而出。最早也最著名的是《新青年》杂志所开辟的“随感录”专栏,接连发表了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人挥洒自如、大小由之的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开日后杂文创作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稍后,与重在议论的“随感录”不同,抒情散文作为现代散文的主干开始产生,“五四”以来第一批散文家不时有佳作问世,令人耳目一新,进一步显示了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的实绩。

万事开头难。现代散文的发展并非一马平川,它既要破除封建守旧势力的节节抵抗,又要在创作实践中正确解决继承古典遗产和借鉴外国经验的问题,进而确立崭新的散文文体观。

封建守旧势力为了实现文化专制主义,长期维持少数人垄断书面语言的局面,拼命攻击白话文“鄙俚浅陋”,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登不了大雅之堂。对于这些歪理谬说,白话文运动倡导者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胡适就曾巧妙而有力地申述了古今语言的巨大变化:“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尝试集)初版自序》)可见白话代替文言,实在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谁都知道,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封建卫道士所以抱住“文言”的外壳不放,目的正在于“尊孔”、“载道”,替圣人“立言”。他们视腐朽为神奇,不敢越古人的雷池一步,只知道依样画葫芦地大写没有灵魂、空洞无物的“仿古文”,这就不能不同样激起启蒙思想家和现代散文作冢的强烈反对。胡适倡导“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坚持“当处处不忘有一个我,(《我的文学改良观》),周作人主张写“即兴”的“言志”的散文,反对写“赋得”的“载道”的文章(《中

国新文学的源流》),可以说都是有的放矢,令人信服。

上述种种,无不体现了对现代散文文体的自觉追求,体现了对中外散文遗产的认真借鉴。追求和借鉴的结果是:

一、和范围广泛的古代散文不同,现代散文发展成“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朱自清:《什么是散文》)。二﹑长期以来重在“载道”即代圣贤“立言”的“古文”,终于为个人抒情言志的现代散文所代替。

《语丝》第一期创刊号

“五四”时期的不少散文作家具有锐意创新的精神。鲁迅不仅是小说大家,也堪称散文创作的多面手,他的《野草》是我国第一本现代散文诗集,篇幅不多,份量极重。论想像之奇特、意境之深邃、手法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而作品所展示的那种孤独而偏要奋进、悲凉仍不放弃抗争的心境,更是令人咀嚼不尽。《朝花夕拾》是鲁迅中年时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冷静的叙述中渗透着睿智的思考,活泼的场景里寄寓着无限的感慨,抒情的笔墨里不乏机智的嘲讽,某些当时不甚了了的事件开始具有了触目惊心的时代意义;而作者笔下各具个性的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也带着深刻的时代印记,耸立在我国现代文学的长廊里而毫无愧色。

周作人取法英国随笔和明末公安派小品,形成了冲淡平和、庄谐杂出的风格,创作了《喝茶》、《苦雨》等一批融知识、哲理、趣味于一体的生活小品,对以后的小品文创作影响颇大;不足之处是说明多于抒发,随意难免琐屑。朱自清是一位“富于至性深情”(朱光潜:《敬悼 朱佩弦 先生》)的作家,他所写的《背影》等怀人忆旧 的散文,同样是返朴归真,不假雕琢,“富于至性深情”的作品。他对散文的又一独特贡献是景物描写。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十分精细,对形状、声音、色彩的感觉尤为敏锐,几乎到了毫厘必辨、一丝不苟的境地,而行文又极为活泼流畅,琅琅上口。冰心受古典文学和西洋文学的双重熏陶,而能融会贯通,臻于化境。她的《寄小读者》、《往事》用清丽典雅的文笔,不倦地赞颂着纯洁的母爱和童心,地域、环境不同而主题一贯,感慨、联想万端而基调不变。究其

实,这些温婉的文字同样体现了“五四”精神的一个侧面,向着蔑视妇女、儿童的封建卫道士进行了抗争。

新文学第一代散文家中,还有郭沫若、郁达夫、叶圣陶、许地山、茅盾、俞平伯等人,各以富于艺术个性的作品,为现代散文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

从二十年代中期开始,现代散文创作进入了成长期、收获期。创作队伍不断扩大。第一批散文家多数笔耕不辍;此外,又有不少受到新文化运动熏陶的作者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著名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梁实秋、梁遇春、李广田、吴伯箫、何其芳、柯灵、陆蠡等。他们以热情和彩笔丰富了现代散文创作的天地。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树苗长在文艺园地之中,那么,到了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现代散文已经变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除狭义的“美文”即抒情散文以外,杂文随笔、游记小品、通讯特写、书简日记、散文诗、回忆录等,应有尽有。以鲁迅为核心的杂文创作,作为军阀压迫和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谒对立面,长期发挥着“匕首”、“投枪”的作用,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才转入低潮。与此相反,反映抗日战争的报告文学异军突起,由于民族存亡所系,全国人心所向,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现代著名散文期刊《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二)当代叙事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精心构思。

叙事散文虽然以写人、记事为主,但它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截取几个生活片断,或一、二个场景。写人也比较概括,只是着重突出人物的某一侧面,而不需要塑造典型人物。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散文创作的至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如铁凝的《套袖》意在表现作家孙犁质朴勤劳的品质,但文章并没有正面描写他的感人事迹,而是以小见大,抓住孙犁的套袖来写,以此作为情感的凭借,颇具匠心。因为套袖本身就有质朴勤劳的特质,这跟孙犁的人格相似。

二、线索分明。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也是作者组织材料时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要做到“不散”,就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还要有一条联系全篇的线索。叙事散文的情节是不完整的,这更需要有一条内在的线索把材料串联起来。当然,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空间;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无形的思想情感。

又如铁凝的《套袖》,文章以“套袖”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串起了许多关于“套袖”的事件,重点写孙犁老师的“套袖”,思路清晰,详略得当;本文记叙人生不同时段不同场景下关于“套袖”的回忆,互相映衬,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深化主题。

三、细节生动。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表面上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叙事散文尽管偏重于对事件的概括叙述及对人物粗线条的勾勒,但并不排斥细节描写,相反,简约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够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如驮驮的《半边钱》(片断):

列车缓缓启动了。这时,爹从上衣袋中摸出一张皱巴巴的10块钱,递给站在窗边的我。我不接。爹将眼一瞪:“拿着!”

我慌忙伸手去拿。就在我刚捏住钱的一瞬间,列车长吼一声,向前急驰而去。我只感到手头一松,钱被撕成两半!一半在我手中,另一半随父亲渐渐远去。望着手中污渍斑斑的半截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仅过了半个月,我便收到爹的来信,信中精心包着那张半截儿钱,只一句话:“粘后再用。”

这是一篇表现父爱的散文,其中站台递钱和一封特殊的来信这两个细节特别感人。试想,父爱如山,却又家境贫寒,这让父亲、儿子和读者情何以堪?

四、善于联想。

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作者的知识积累越丰富,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越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是叙事散文的重要表现手法,好的联想,能开阔意境,升华主题。如铁凝的《草戒指》(片断):

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阔的冀中平原„„狗尾巴草,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漫无序地长在夏秋两季,毛茸茸的圆柱形花须活像狗尾。那时太阳那么亮,垄沟里的水那么清,狗尾巴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浇地的女孩子嬉戏——摇起花穗扫她们的小腿。那些女孩子不理会草的骚扰,因为她们正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兔子和小狗都摇晃着毛茸茸的耳朵和尾巴。也有掐掉草穗单拿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开始闪烁了。

本文要表现的是冀中平原少女的纯真与淳朴,但作者并没有单刀直入切入主题,而是先写了日本友人茶艺上的狗尾巴草,然后联想到冀中平原上的狗尾巴草及由狗尾巴草编成的草戒指,让草戒指成为表现中心的媒介,联想自然,寓意深刻。

五、寓情于事。

情感是散文创作中的重要因素,大千世界中凡可以入笔的东西一旦注入情感便仿佛有了灵性,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或哲理。叙事散文虽然没有刻意抒情,但行文的目的同样在于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用心品味,你就会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作者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如张晓风的《有些人》(片断):

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丽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国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作者叙写了自己中学时代的代数老师临考前在泥地上用碎石子教“我”

行列式的往事,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却句句含情,充满了对教师的感激、敬佩之情,又有一种深深的遗憾。

五、收获体验

在多种文体中,我们真的对“散文”情有独钟,一直把它当成自己心灵最好的读者,一边读一边感受,一边学习一边聆听。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心中它是一个又美好又多情的小女孩,对着我诉说,对着我微笑,对着我们讲她的心灵深处的故事„„进行散文学习的时候心中带着这份美好,带着这份想象开始清新平和的散文之旅。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收获了真情实感,收获了散文的艺术特色带给我的无限情感魅力,收获了散文学习中的无限惊喜,虽然细微甚至浅薄,但是我们从此爱上了散文。

六、参考资料

百度网页

第二篇: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清新、优美、典雅,极富抒情美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令人拍案叫绝。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巨匠,他为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杨振声所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除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色

朱自清在文坛开始是以新诗创作赢得声誉的,1923年后,他转向以撰写散文为主。1928年7月,他在《背影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既不能运用纯文学的那些规律,而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好随便一点说着;凭你说‘懒惰’也罢,‘欲速’也罢,我是自然而然采用了这种体制。”这段话虽有自谦之意,但毕竟道出了他写作散文的情由。截至1948年朱自清逝世为止,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1)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和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种美,这就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为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朱自清与现代散文》)。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再如《儿女》: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急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这段话中的语汇,绝大多数来自口语。作者赋予他们特殊的表情达意作用,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2)《文心雕龙·情彩》(3)《文心雕龙·情彩》(4)《欧游杂记·荷兰》

(5)《“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6)《送韩伯画往俄国》(7)《欧游杂记·序》(8)《朱佩弦先生》(9)《什么是文学》(10)《论气节》

(11)《标准与尺度·自序》(12)《鲁迅先生的杂感》(13)《朱自清先生的道路》(14)《中国新文学史》

第三篇: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姓名:柳俊洁 班级:09新闻与秘书 学号:2009307211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近现代来有名的散文大家,他曾经风趣地说自己起自己的散文生涯:近几年诗意枯竭,搁笔已久,觉得小说非常难写,至于戏剧,更是不敢染指,但有不免有话要说,所以自然而然采用了(散文)这种体制。他的一些作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被人们广为推崇。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作者倾注于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与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增添了散文的感招力;他的散文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为文如作画,浓墨重彩,工笔细描,画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词语细致精当,形象生动而有韵味,总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受。他的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文言而代之的白话可以写出与文言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 真实亲切 情景交融 清幽细密

朱自清是以诗走上文坛,而以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获得国内与国际赞誉的。他的散文创作单纯而又复杂。说它单纯,是指它文字朴素和细腻,灌注了一股真挚的而又深沉的感情,容易为人们感受和理解;说它复杂,是指它那复杂、纷繁的内涵,是人们不易感受和把握的。他的散文思想内容各不相同,艺术表现手法也迥然有异—有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则是印证现实,直抒胸臆;有的柔情似水,委婉多姿,流露一些淡淡的优愁;有的又怒火中烧、慨然陈词。即使同属写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有一篇的风范与艺术表现手法。他的散文就像春蚕一样简简单单地吐着丝,柔软中闪着细韧,简朴中流露着莹洁,当然,也萦绕着自我难以宣泄的缕缕情思。无论是写景、状物、记事、抒情,他的散文都是随性所至,在文章中讲自己的感情自然的表露出来。朱自清的散文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去加以认真探讨、总结和学习。

下面我将依据我所有学的有关朱自清散文和一些相关文献资料来谈谈朱自清散文创造的几个特色:

一、真实亲切。

朱自清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情感真挚,给人以难以忘怀的亲切感。抒情,使朱自清的散文富有感染力。真挚深厚的感情注人散文增添神韵,激起了读者的共鸣。无论是以事传情,还是借景抒情,都以他特有的文字魔力,给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画面。

《背影》既无生动曲折的事件,也无华丽眩目的辞藻。它与一般写人的散文不同,没有正面刻划父亲的肖象、神情、音容、笑貌,而另辟蹊径以父亲的“背影”为全篇布局谋篇的中心和行文遣笔的线索,在淡淡的笔触之中营造了醇浓的情意,文淡而情深,出色地表现了父亲的淞犊之情,感人至深,极富艺术魅力。《给亡妇》中的悼妻与自忏之情,《儿女》中父子亲情;《自采》中朋友友情;《荷塘月色》中苦闷、超然怀乡的淡淡情思;《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幻灭”、“惆怅”的情思,也极见深情,尤为动人。

写实景,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一个显著特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景物本来没有思想,但在朱自清笔下,都染上了一种自然的人情美的色彩,朱自清也往往选用具有真、善、美的那类人来做喻体,就使得景物清淡素美,感情则真实而自然。

朱自清写景抒情的散文中,以人喻景的例子很多:《绿》:“这平铺着,厚积着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撷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

《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散文中选用了这些各具一已之美的人来做喻体,使他笔下景物个个散发不拘一格的人情美,而这人情美又显得那么合谐自然。人们历来称赏苏轼的两句写景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散文以人喻景,都是“真”中见美,因而勿须“淡妆浓抹”,也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这种求“真”风格也是与众不同的。

二、情景交融。

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诗人本色,“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静”反衬心情之不平静,使人似乎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心音。

这篇散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荷塘月色”,抒发内心情怀,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苦闷、超然怀乡的淡淡情怀。作品中的景,重点自然是“荷塘月色”。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有时甚至不着一点痕迹。这种不同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们潜心观察,悉心体会的。比如写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对荷叶的描写,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不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吗?再看作者笔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那荷花的洁白,晶莹美好,就更不仅仅是月光下荷花的写实了,作者主观上对荷花的特有的深情厚爱,在这里是十分明显的。即便是写荷香,作者也绝不肯作平庸的描写,而是借助通感,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这随着微风飘拂而来的似断还续的缕缕幽香,以引起人们美好的情思。风过荷塘是一瞬间的现象,但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啊!这些描写不都反映了作者在用整个身心来感受自然,并根据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美的吗?

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描绘了它照在夜间塘面上的氤氲水气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的美的景观,和照在花叶上所涂上的象在牛奶中洗过一般”的柔和的色调,在这两个比喻的基础上用“又象笼着轻纱的梦”来表示置身于这种境界所引起的梦幻似的感觉,而这三种意象的朦胧飘渺,与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胧的憧憬与追求,不又是一种心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的契合吗?甚至对形成这种朦胧意象的原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赏,喻之为别有风味的小睡。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就这样,原只是清华园中僻静少人的一角,在朱自清的笔下,却充满诗情画意,似乎比之曹氏父子的邺水朱华都更胜一筹。关于这一点,他自己在他的《论逼真于如画》中就说过:“文学的文字媒介,文字表示意义,意义构成 想象,想象里有人物,花鸟,草虫及其他,也有山水——有实物也有境界,但这种实物只是想象中的实物,至于境界,原只是存在于想象中,倒是只此一家,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清幽细密。

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有口皆碑。在质朴中见风华,其人如是,其文也如此。就以《绿》为例,写游仙岩梅雨潭,并无人为的曲笔,但写景色之美,不在“景”上做文章,却在“颜色”上下功夫,抓住一个“绿”字,写尽了梅雨潭之诱人可爱!文章给人的艺术美感与古代散文中的《小石潭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七板子”的雕栏、家具、家具上的大理石、玻璃、灯彩、光影„„都用表现各种色彩的词语细致形容,选词十分精当。爱用叠词,造成了朱自清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如《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脉脉的”、“阴阴的”,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这使行文的气势变得雍容舒徐,不至令人读时感到躁急和逼迫。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中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进行加倍的描写,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画的作风,是由于他的词藻华美、精雕细刻,像这样加倍的描写,才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浑厚的程度。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一点儿也为显出斧凿之痕,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不象徐志摩散文的词藻那样,显得过度的繁复和铺陈,简直是堆砌和雕琢到了极点,已经浓得化不开,变得十分滞涩,这就影响了形象的鲜明,阻塞了感情的倾泻。朱自清却尽力将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这来损害它,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

在《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朴素优美,形象生动。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动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他反映了真情实感,而至诚的感情总是朴素的、自然的,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种平淡是有着丰厚的内涵和巨大的感染力的。

格涅夫说“: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东西却是我想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就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中,只有表现出“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艺术个性,他才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朱自清“自己的声音”,是通过在艺术构思方面,重视真实亲切,创造自己和谐具有诗一样美的意境,追求一种真挚的美;在抒情方面,寓抒情于朴素的叙述之中,情景交融;在语言方面,提倡“谈话风”,对口语进行改造,锻炼,追求朴实平易的风格,清幽细密,朴实中见风华。他在我国古代散文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建树了他散文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可以说,他的散文艺术及其风格对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朱自清的名字永远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联系到一起。

【参考文献】: [2]版

[3]真与情》

[4] 书林:《朱自清文集》线装书局

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北京出版社1983年3月第1期刊《通化师范学院报》第23卷第6期《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期刊《内蒙古电大学刊》第48期《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1]

第四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小议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 要:朱自清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成就很大,为新文学运动作出

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为其后的散文创作开启了一片繁华似锦的新局面。他的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凝练,手法多样,情景交融,多用口语。他还善于将丰富的思想情感诉

诸简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把自己真挚的内心豪无保留地剖析出来。他非常擅长观察景物,食

物的大大小小的特点,对色彩,声音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对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运用自如。“口

语”艺术刚健清新,亲切有味,使得他的散文风格非常独特,充满诗意与情致,却平实质朴。

他的散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创建平易的现代散文作出了贡献。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感内涵,景物描写,艺术构思上的独到之处,此外,还论述

了朱自清散文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情感内涵,景物描写,艺术构思,口语化,时代烙印。

一.唯“真”的情感内涵

从情感内涵上说,他散文的本质是“真”。正如古今许多美的散文一样,写的往往是身边的琐

事,这些所谓的琐事,范围极广,人生旅途中所历所感,无不涵盖其中。朱自清选取生活中那

些美好的,悲伤的,拨人心弦的一枝一叶入文,既净化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又在平

凡中见真理,在琐事中见真情,《背影》一文中所叙之事非常简单,描述了一个丢了差事的小

官吏送儿子上京城读书时到车站送行的场面。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

亲的百般感激。父亲的形象尤为感人,当时家中老人去世,父亲自己又失业,光景惨淡,儿子

便成为他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作者没有泛泛地写父亲对儿子的爱,而是把笔墨凝聚到了

一个小小的细节----“背影”上,几处的背影描写,尽显真情。又如《给亡妇》,1929年11月前妻武钟谦病逝,三年之后,即1932年10月写下这篇悼念亡妻的文章,这篇悼文曾被时人评为“至情之文”。作者分别从亡妇为母,为妻两

个方面,选择一系列的生活细节吸引人,打动人。人们真切地看到一个温柔敦厚、吃苦耐劳、贤惠善良的普通妇女形象。作家赵景深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淡哲理,只是谈一些家常小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朱自清就是这样。

他用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景物、真诚的议论,表达自己对生活真切地思索和感悟。朱自清自己

也说过,“先驱者告诉我们说自己的话。不幸这些自己往往是简单的,说来说去是那一套,终

于说的听的都腻了,--------我便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人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话,只是说些中外

贤哲说过的和病症少年将说的话。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过的几个人;因为真正一面生活

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他本人便是“这不多的几个人”之一。

二、唯 “美”的景物描写。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一大特色。《荷塘月色》

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

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镜之美。语言运用巧妙,修辞很美,有鲜明的比喻,如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荷叶的婆娑婀娜的丰姿,有神奇的通感,“微风

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是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奏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本是肩并

肩挨着”、“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三句中,“泻”、“浮”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挨”字活画出了甜甜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画”字写出投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新隽永到质朴深厚再到激进深邃,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叠词“蓊蓊郁郁”、“远远近近”、“曲曲折折”、“亭亭”、“田田”、“脉脉”、等等,不但传神的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就是这样,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三、漂亮的艺术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1]。

如《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5]。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2]。运用情感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另外,朱自清还常常采用首尾呼应法。如《背影》结尾以背影呼应。《绿》则是开篇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间浓墨重彩铺叙“绿”的风采神韵,最后以“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收束全文。朱自清还常常采用设置文眼法。《绿》中的“惊诧”一词锁定梅雨潭“绿”的神韵,《荷塘月色》中的“不平静”点出主题。

“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

艺术,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在结构上。

1.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3]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再如《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

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4]。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结构的不断变化。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四、口语化的魅力。

朱自清散文受欢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最具体、最感性、最技术的原因就是-----(1)、语言的口语化。他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因语言。此,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日常用语,娓娓动听的进行叙事说理,绘态传情,读起来给人一种朴实、自然、清新、亲切、风趣之感,使人读着犹如和作者促膝谈心,感到亲切自然。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重使用口语的词汇与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都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尽量使用口语词汇,他不说春天到来各种树的花都开了,争奇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是“杂样儿”。

使用口语的文句,短小,符合口语的习惯,文中描写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像人们平时 一样,以整齐而富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综的结构和节奏,很好地表现出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快的心情。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看似自然,实则精心炼就,句式活泼,变化多端,让人觉得情感抒发的很自然。在词性的选择上,多用实词,少用虚词,因而表达平实。

(2)、多用短句,少用主谓宾齐全的句子,该省则省,因而读起来简洁明了,让人感到轻松自然,如当面促膝谈心,显得亲切。

五,刻上时代的烙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很多都刻上沧桑的时代烙印,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出现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的之一。议论性散文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形式自由,语言风格多样。朱自清早期创作过一系列以抨击黑暗现实为主的散文,如《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航船中的文明》。表现了他的正直,热情与思想的进步。其中,《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写的是“我”在上海电车头等厢里被一个“我”喜欢的“小西洋人”侮辱和挑衅的情形,“呸,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看吧,你也配看我”,并由此感到“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中国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的一无是处”。这种愤怒源于国家弱小,国力衰弱,科技落后,是一种“迫切的国家之感”,“国家之念”,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鄙视,被践踏。除了愤怒外,还有着深深地反思。孩子,即使是“袭击”过“我”的白种孩子,也仅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作者原谅了他,他只是被“传统”教育坏了的孩子,犹如一个强大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一个“强势孩子”。作者忧思的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中国人的孩子什么时候也能成长为“上帝的骄子”,从而教育我们的国人要有民族凝聚力,奋发图强,使我们的祖国强盛起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上帝的骄子”。

《执政府大屠杀记》,1926年的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500多人,在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为,在天安门前游行集会,会后结队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开枪射击,造成死47人,伤150余人的血腥惨案,此文以记事为主,风格与朱自清的其他文章略有不同,开始刚硬冷静起来,他写了大游行,大屠杀的全过程,极尽其详,细节反复出现,重要情节一再提及,读者好像随着游行队伍,随着朱自清的身影一起行走,聚拢,散开,逃避,一起观察,一起害怕,一起愤怒。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正好揭露了当局的残暴,驳斥了反动报纸的无耻之言,还历史一个真相,是一份关于段祺瑞执政府罪行的详尽报告书和铁证文件。我们后来的人可以从中了解一个真实的政府,一群热血的青年以及那个时代真实的黑暗与残酷,“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样办?”十二个字凝聚了作者的愤怒,悲痛,谴责,自责的全部复杂心情。

这一篇文章,既是朱自清文人正义良心的体现,也是他铮铮铁骨的体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社会各界报纸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朱自清 挺身而出,撰文揭露真相。再如《蒙自杂记》,本文以对蒙自的怀恋和热爱为线索,记载了蒙自的文化生活,社会风习及自然地理,以客观记述的笔吻,写出蒙自的特色和美好,作者笔下的蒙自人的特点是乐观,虚心,追求进步。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处处展现着时

代的缩影。作者不掩饰自己的强烈的爱憎。袒露自己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正义呼声:“蒙自有个火把节······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这雄伟的火光,既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熊熊烈火把,也寄予了作者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念和理想。《论无话可说》写于1931年·3月,那时局势黑暗,作者感到既痛心又失望和无奈,因而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他深刻地剖析自己及这个不平常的时代,更觉得已经没有自由说话的权利了,“这年头要的是代言人,而且将一切说话的都看做代言人,压根儿就无所谓自己的话”,社会不需要真言,所以想起“无话可说”竟是法国俗语“一切皆好”的同义词时,觉得既辛酸可笑又可悲。

文学作品植根于时代,反映时代,朱自清的散文亦如此。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五篇: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

导语: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梁实秋的散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描摹社会世相的,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作。这表明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满意之处颇多。不过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能不断地有所改良。

他最看不惯的是官场。在《握手》中,他描写了种种握手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以厌恶的情绪描绘了那种“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的姿态:这种人“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即使你主动伸出手,“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让人没趣。凡官场人物的形形色色,梁实秋历来憎恶有加,对那种自称“公仆”者流,借握手这样一个小题目,他也毫不客气地奚落一通。在《脸谱》中,他称做官的人是“误人仕途”。并说这种人的脸是“卷帘”脸:“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这种人对下司道貌岸然,往往面无表情,“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有时他却把“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几尺”;可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他挖苦说,这种善变的脸是官场上傲下媚上的必备工具。社会环境污浊,官场犹然。从梁实秋对官场人物握手姿势和脸面善变的描写中,读者对仕途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恐怕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

《送礼》描述的是梁实秋在台北亲历过的一件事:政府机关某局的梁先生与他住在同一条街上,送礼者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于是屡屡把本欲送至彼“梁寓”之礼品误送达此“梁寓”。被诘问时,他说“我们行里的事要不是梁先生在局里替我们做主,那是不得了的。”原来这里在台湾社会很普通的贿赂事例中的一桩。作者揶揄道:“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剔肤见骨地揭露了送礼者右着不可告人的图谋。这篇小品,作者是从原始人狩猎归来将猎物分赠众人起笔的,那时的赠礼者与收受者,双方都十分光明磊落.与当今的贿赂者的鬼鬼祟祟、心怀鬼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借这样的对比来否定“人心不古”的当今世风。

梁实秋对时弊的针砭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切入,而且每每漾出新意,由于得体而幽默,人们读之,不觉会时而会心地一笑,乃至忍俊不禁。他的幽默常常包含着讽刺。不过,即使是讽刺,在针对一般世风时,在态度上也与针对官场的那些篇章有所不同。官场太污浊,离他所希望的“好政府”相去太远,他时常投去蔑视的一瞥,用语也不免刻薄;而在对其他世相进行针砭时,总是比较委婉、温和,表现出一种绅士之风。

在《汽车》中,他对势利的世风多有嘲讪,对那种以是否拥有汽车来划分等级的社会现象他很不以为然。在讲到了许多女子以对方是否拥有汽车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时,他写道:“为了汽车而牺牲其他条件,也是值得的交易。……至于婚姻的对方是怎样的一块材料,那是次要的事,一个丈夫顶多重到二百磅,一辆汽车可以重到一吨,小疵大醇,轻重若判。”出语谐趣,分明有弦外之音。对那些在婚姻条件问题上本末倒置的女子,是善意的告诫。《谦让》从宴会上的让座之风写起,宾客们每遇到这种场合就谁也不肯坐首席,以示谦让;接着他调转笔头去写长途公共汽车站,在那里,只见人们“杀进杀出”,如果售票处没有木栅栏,秩序就不堪设想。在强烈的对比中,梁实秋说他有所“发现”:人们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绳来确定是否谦让的。出席宴会,坐在末席上其实“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不妨谦让;而长途汽车站上的情形就不同了,一谦让就没有好座位甚至无座位了。那种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带有虚伪性质的“谦让”一经他道破,确有点振聋发聩。幽默的行文中,蕴涵着他对建立真正谦让美德的社会文明的期盼。《钟》因有感于台北市政府“重阳敬老”赠送每位年老市民“时钟一具”遭到诸多非议而作。非议者的理由是“钟”与“终”同音。而市政府并不以科学道理进行疏导,却可笑地否认它是“钟”,改以“计时器”名之。这触发作者想起了种种弥漫于社会的迷信现象并委婉地加以嘲讽:如有人不许孩子在麻将桌旁读书(“书”与“输”同音),虽然读书是好事;又说起有位熟人家道富有,门上贴“一个特大号的倒挂着的福字”(“倒”与“到”同音),不想时过不久,“这位福人驾鹤而去了!”文中还举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实例,辅以幽默的评说,妙趣横生。作者对迷信风气的针砭,尽包孕于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了,读者是不难领悟到的。

下载当代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叙事散文

    散文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从广义讲,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写作要求叙事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写人记事,以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叙事性散文比较灵活,不要求像小说一样具有那么严密的故事逻辑,可有叙可有议,可以有比较大的时空......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5篇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散文集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数量不多,而精品却不少。朱自清的散文脍炙人口,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人生,表现出鲜明的反......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五篇模版)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清新、隽永之风。散文家分门别类,都已自觉或不自觉的独踞了文坛一隅,散文作品异彩纷呈,大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推荐阅读)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合集五篇)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