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融入”催动企业文化浸润中心工作
“三个融入”催动文化浸润中心工作
(国网锦州市太和区供电公司配电运检二班)
2018年9月
一、概况
国网锦州市太和区供电公司配电运检二班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通过几年来的厚积薄发,成为了辽宁省范围内闻名遐迩的技术革新团队,并得到了“国网公司先进班组、省公司先进班组”等多项荣誉的肯定。
随着锦州公司全面加快“旗帜领航〃文化登高”行动的步伐,该班组充分发挥班长孙洋为“辽宁省五一奖章获得者”、“锦州市劳动模范”的先进典型示范引领的优势,以“文化+安全”为模式,从企业文化的立体化浸润下功夫,实现了“文化融入环境氛围、文化融入安全管理、文化融入学习创新”,从而,也催动了企业文化对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入。
二、特色亮点
“企业文化不是中心工作,但却是企业谋发展、班组求团结、工作增动力的利器。”带着这样的理解,国网锦州市太和区供电公司配电运检二班将企业文化对班组员工、对中心工作的立体化浸润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和谐团队、激发工作激情,汇结凝聚力量。
(一)文化融入环境氛围 配电运检二班,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打造“文化微阵地”,建立起位置上贯通生产专业班组、思想上连结全体员工的“一墙、一廊、一室、一模范”。
“一面班组安全文化墙”——在安全文化墙上,有员工耳熟能详的安规,有触目惊心的案例,也有温馨周到的提示。这些都让每一位班组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把安全当成一种习惯。
“一条班组文化走廊”——在这条贯通的班组文化走廊里,既有国网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有班组成员的学习心得以及班组近年来取得的各项荣誉。文化走廊,让每一个班组成员,凭添了份电网的自豪感,增加了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
“一间班组党员活动室”——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在这里上党课,讲党史故事,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党员活动室,让党员在班组建设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文化引领作用。
“一位德技双馨的劳动模范”——配电二班班长孙洋是锦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更是普通员工中口口相传的“发明家”、是身边年轻人眼中奋力追赶的榜样,是各级领导心里默默认可的好员工。他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永不止步的干劲、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感染身边人,带出来一个又一个业务精通、理论扎 实、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
与此同时,配电运检二班还开设了班组“微课程”,组建微信群、QQ群,由班长定期发布、推送转载新时代企业文化内容及安全小故事,推进卓越文化宣教。通过班组引导、员工参与,全景、生动地展现了国网公司卓越的企业文化,让员工融进来、看得到、感染到。
(二)文化融入安全管理
一是开展“启发式教育”。引导班组员工查规范,学要求,看榜样做示范。让员工通过自我对比、检视,发现不足及时改正。
二是开展“互动式学习”。通过制作安全宣传挂图、安全提示牌,开展“安规在我身边——安全警示语”征集和一月一次的“班组安全讲堂”等活动,让安全思想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形式在班组成员中传播。为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班组开展班组标识制作,以独特的班组Logo将班组名称和班组理念完美融合,真正体现出激情工作、快乐生活的工作模式,让安全意识在企业文化的融入中,真正入脑入心。
三是开展“关爱式叮咛活动”。班组在分公司工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开展以“电嫂来探班”、“向家属寄送员工成长画册”为主要内容的“家文化”创建活动,让家属了解、认同、理解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前方监督、后方叮咛”的第二道安全防线作用。运检二班,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以 家风文化促安全”模式,做得到了职工和家属的广泛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开展“加压式规范自身行为”。配电二班从建立班组岗位责任制和完善各项管理细则入手,共同编制完成了《配电运检二班运行管理制度》、《班组建设制度》、《配电专业岗位标准》、《仪器及工器具管理办法》等多种规范,重点突出一个“严”字,细化责任,从各方面规范班组成员的工作行为。
(三)文化融入学习创新
配电运检二班将文化融入学习创新,通过学习“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一是,将锦州公司自行创作绘制的《电网员工漫“话”系列》丛书作为班组培训学习“必读本”,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造型配合通俗易懂的解读语言,使员工在轻松一笑间将企业文化、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铭记在心。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搭建“创新平台”,驱动成果转化。在市公司和分公司的支持下,成立创新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和创新活动,加强优秀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形成专利成果。
针对以往夜间抢修过程中,无良好的照明设备、普通工作服不能便携带工器具,容易产生影响人身安全隐患及作业 时间长的问题,班组员工利用休息时间收集查阅资料,绘制图纸,并联系厂家进行加工制作,经过近百次的安装测试和调整实验,研发出了“多角度夜间应急抢修灯”,获省公司质量管理一等奖、国网公司二等奖。
他们研发的“多储物单元作业服”,获省公司科技成果技术改进类三等奖,并都取得了国家专利。此外他们研发的“降低配电负荷不平衡率”、“放紧线推送器”、“创新线路巡视及缺陷管理”办法、“户外防烧损螺栓”分别获得省公司质量管理二、三等奖、省质量协会二等奖和科技发明成果奖,共为锦州公司增加经济效益71.9万元。
三、下一步打算
在“文化融入环境氛围、文化融入安全管理、文化融入学习创新”思路的引领下,太和区供电公司配电运检二班成为了一支“拉得上去,拿到下来”的硬骨头团队,也成为一个充满蓬勃朝气、拥有温度的职工之家。
(一)配电运检二班将继续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从企业文化融入急难险重抢修任务为阶段性突破点,在班组中组建“党员突击队+劳模志愿服务队”,用党员的先锋力量、劳模的示范引领,探索承载企业文化融入班组实际工作的新模式、新载体。
(二)在继续深化企业文化、打造班组文化的同时,配电运检二班将进一步增强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对切实解决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向用 电送知识、送技术、送服务理念,有效破解供电服务难题,彰显优秀企业文化的辐射力量。
第二篇:如何融入企业文化
上班:融入企业文化
进入公司的第一天是你正式接触公司文化的开始,也是你“从零开始”学习的起点。公司的氛围,主管的作风,同事的特点,是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需细心体会,以融入公司的大环境。
新员工在第一次接受正式培训时,培训人员就会对公司文化进行具体的介绍。公司概况的介绍是个具体的数学公式,把它运用到解题过程中才能充分理解。所以员工要在具体的工作实施过程中靠悟性去进一步的了解。培训时有机会到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岗位,对整个公司的操作流程甚至运作模式都有所把握,这是你展示你的学习能力的时机。
培训的目的是让新员工获得技能。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在实习时是对社会的初步了解,进入公司以后工作所需的技能是要完全靠自己去练习的。培训提供了极好的缓冲期,新进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观察和思考,提出疑问,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尽快地融入集体。
主动对刚开始工作的大学生极为重要。主动地加班是司空见惯的。多花点时间去熟悉手头的工作,多做点调研以熟悉市场,是新员工的可塑性的一个表现。特别是一些时间相当较自由的工作,新员工们更需要呆在办公室,一方面让同事知道你的确在努力,另外遇到难题与他们交流比较方便。
主动地向同事、主管请教是新员工被接受的有效手段。一进公司便使自己表现出无所不通,会让周围同事把你当作个狂妄自大的人,认为你缺乏团队精神。实际上新员工总是会遇到问题,需要和同事商量。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和同事的关系便进了一层。孤军奋战的人在公司里是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只能让一个人在单位里逐渐地孤立起来,而无法融入整个的集体。
超越工作范围是员工主动性最突出的表现。职业顾问作出总结,雇员不会因为仅仅干好了本职工作就能得到提拔,得到提拔是因为他们主动出击。进入别的员工没有开拓的新领域,努力拼搏,取得一番成绩,这就是你在公司的地位被确立的资本,同时使你获得升职的机会。但是开拓新领域时你必须拼命,没有谁指导你,大家都没有过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你摸索的过程是你收获的过程。
每个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都要思考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大的分类是技术研究和管理两类,但每个大类的下面有很多细分的种类。每个部门和其他部门是紧密联系的,你的个人的工作的调整是和公司的整体的策略有关的。你有了在不同部门工作的经验,那你会更在和公司策略的结合上,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上会更有优势。这时你就能深刻体会到企业的文化内涵,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应届生们在公司里呆不到两年就去跳槽通常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公司的成长是较快的,每个公司有它的特殊性,工作时间太短,了解的只是表面现象,学到的只是点滴技能,对公司的文化无从把握。这通常导致低层次的跳槽,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换一份工作通常又要从了解新公司的文化,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开始。
首先,把自己经营好,融入团队。不管你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单位的企业文化,你无法否认单位是你生存的空间,是你成长的基石。它会给你无穷的力量,也同样让你吃尽苦头,看你如何选择。一个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需要大家通力合作,不能背道而驰。你是团队一员,你要忘记自己的个性,按已形成的工作流程操作。也许规范显得呆板,但你不能改变,否则下一步的程序就无法进行。你也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团队的合作中,你的才干才能得到认同、你的人品才能被他人赞美,这样你才会在这个单位有更好的选择。
其次,掌握好学习和提问的时机。现在职场新人都有高学历,有很广泛的知识面,但和以往一样几乎没任何工作经验,处世之道很肤浅。要想尽早有出色表现,你必须有虚心的态度,多向老员工请教,可视的制度要遵守,不可视的规矩要多问。工作中的难题,要及时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别太顾及面子。要明白,勤奋的孩子是不会被耻笑的;不懂装懂,等自己不再是孩子时还没懂,才让人轻视。
再次,掌握好表现度。也许你在学校里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但在单位,谁知道对面的那个人是否是诸葛亮在世;也许你背后的那个表现平平的老员工大学时代曾是市级优秀学生。所以千万别炫耀自己学生时代的荣誉,踏踏实实做好工作,才能赢得同事认同,过去让它成为历史好了。急于表扬自己所知所能,不但不会让人刮目相看,还会遭人厌恶。你可以不涉及政治,但必须知晓如何表现自己,用什么方式表现自己,这就是企业文化。
最后,收敛自己的个性。当你无法改变企业文化时,你只有努力去适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它是自己独特的性格,有时候会发挥很最要的作用。但刚到新单位,太强的个性会让与你不同个性的人难以接受,也就影响了合作的默切度。所以我们只能暂时收敛些自己的个性。在工作中以出色的老职工为榜样,有意识地改掉自己身上的小毛病,如:熬夜上网、马虎、上班聊天等。对领导布置的每项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并且保证质量,这样才就会赢得领导注意,也就很快融入了企业文化。
你年轻而充满梦想,有时候你会感觉企业文化太苛刻。可没有约束力的单位,大家没有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单位迟早会关门,你的才华也就无法施展。说到底,企业文化,是单位给每个职工施展抱负搭建的平台,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我们必须融入其中,必须尊重团队精神,才可以使自己成长,你未来的选择才可能更多。
追求自我价值,是现代社会一个时髦的词汇,被很多人作为一种价值观来推崇,是有它的道理的,有它的正确性和积极性,它可以摧人奋进,使人向上,它能使人在困境中奋起,从而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但也正像其它事物一样,它也有两重性,也不是一用就灵,不是任何人只要随便拿来,就可以作为己用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那么,他就不会在这条道路上走得顺畅,走得很远,甚至有可能摔跟头,吃大的苦头,因而一蹶不振,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人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自我选择,这是无可非议的,其实,这种价值观本身并不能导致某种必然的结果,它不是肯定成功的法宝,也不是必然失败的陷阱,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包括对我们自身的条件、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等方面的认识,也就是对我们自身的全面的、正确的了解,也包括我们对所处的环境、外部的条件、社会的大氛围,以及对所做事物本身的认识,等等。如果你的这些认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那结果就会是良性的,反之,则可能是不良的。所以,在我看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一种价值观还是值得接受的,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应该接受,我们谁都不是算命先生,不可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可以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轻言放弃,就会慢慢地从错误和失败走出来,最终看到胜利的曙光。
至于这种价值观是不是自私或高尚,我是这样看的: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对与错,好与坏,我不觉得用“高尚”这个词来形容它就十分贴切,当然,也不会认为这它是一种自私的理念,是高尚还是自私,只取决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性质,取决于我们做事的动机、目的,和我们所追求的结果,但它至少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而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还是可取的。所以,作为一种积极的价值观来提倡,我觉得还是可以的,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作为我们个人,接受什么样的价值观,那就全在于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了。
实现自我价值的路途上,没有苦恼可言。也许,有人认为,只有为自己干,做自己的老板,为自己创造财富,才叫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理解其实是狭隘的,也是偏激和自私的。在人生的每一个位置上,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为公也好,为私也罢,都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来,只不过价值的大小多少不同罢了。
要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要唤醒你内心的认同感,让你融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中,融入到自己所处的生活当中。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迷一行”,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融入。只有这样,才会激发起内心的欢愉感,才会有精神深处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
当然了,即便是这样,如果还有一些不如意不痛快不安适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迎接去感受去体悟。正如罗兰在《写给秋天》中说,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上的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就不怕去体尝。
在企业里,体现自我价值,也是一种能力的展示,即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领导,同事们的认可.那么自我价值也就展示出来了.一)敬业创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敬业创业问题上,切忌不学无术,不务正业。
(二)求真务实。要实事求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要讲真话,说实话,千万不能讲大话、讲空话、讲虚话、讲假话。一个正直的人,在事业上绝不能图虚名,要出实招,求实效。
(三)精益求精。每项任务完成得如何,都事关重大,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好上加好,能高则高,能快则快,坚决摒弃大而化之、单凭经验办事的旧习俗
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许多企业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为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企业的发展与人这个活跃要素密不可分。因此,要研究企业的发展,要保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在人这个要素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分析人这个因素可以成为分析企业如何持续发展的切入点。
人作为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活动的实施者、战略的制订者,有怎样的领导者就有怎样的战略。在具备好的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需要有大批专业性强、责任感强的员工准确地实施该战略。那么,为什么领导者要制订战略?为什么员工要执行他人制订的战略?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1、生理需求是最低级别的需求。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因此,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
2、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
3、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4、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5、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现在我们来考虑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领导者要制订战略?为什么员工要执行他人制订的战略?
从员工的角度,如果他低级别的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它执行他人制订的战略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满足。当他的低级别需求被满足后,便开始有更高级别的需求,需求逐步升级为自我实现需求。从领导者的角度(这里指企业最高领导者),它的低级别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想以一套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带领企业持续发展。这样,它不仅得到了众人敬仰,更将自身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那么,作为企业战略制定者,自然都希望企业发展和持续。但是存在大量的昙花一现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战略可以使企业持续?我认为必须是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在这核心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凝聚员工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像一种精神常驻员工心中,创造一种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观,并始终不移地信奉它,是一个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法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法则。可口可乐公司,世界五百强的领军者,他的业绩令人称羡,他的历史令人震撼,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个经典案例。这样一个持续三百年依然辉煌的企业就是拥有一套凝聚人心的价值观。
可口可乐独具慧眼的看穿了历史,以绝对领先的优势率先发掘出人的动力的最持久的源泉:自我实现。在此基础上可口可乐获得了稳定而永不改变的理念:当我们能使员工快乐振奋而有价值,我们就能够成功地培育和保护我们的品牌。这就是我们能持续地为公司带来商业回报的关键。多么明智的理念,多么明确的目标。明智,因为它抓住了企业持续的关键因素;明确,因为在他的理念中提出了培育和保护品牌的条件:使员工振奋而快乐而有价值。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如何达到使员工振奋快乐而有价值呢?可口可乐的理念与自我实现需求的联系为何?”
我们来做这样的分析: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包括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的驱动力,包括成长、发挥潜力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显然,如果员工的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那么员工会是快乐振奋的,而且会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更加相信自己的价值所在。长此以往,良性循环自然形成,公司的商业回报飙升。由此可以认为,在可口可乐的理念高度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在这种对员工需求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可口可乐提出了这样的承诺:可口可乐的存在是为了让每一个从事可口可乐事业的人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振奋。(The Coca-Cola Company exits to benefit and refresh everyone who is touched by our bussiness.)领先的可口可乐理念,前瞻的可口可乐承诺使可口可乐一路尽显锋芒,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品牌。这幕后的支撑者是理念与承诺中对“人的自我实现的人士以及对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肯定。
在世界知名企业中,认识到人类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战略利用其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服务的例子并非形单影只。联想的文化中包含联想创业成功的独特理念和经营哲学。联想的核心理念中提到: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中。惠普的政策和措施都来自一种信念:相信惠普员工想把工作做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够做得更好。拉法基集团也是成功地将其品牌保持了三百多年,并且跃居世界建材行业领先地位的世界五百强。他的成功与对人类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视与巧妙利用不无关系。法国拉法基集团的管理模式:帮助员工获得成功+注重业绩持续提升+拥有“多元本土化”的组织+发展自己的业绩文化。在拉法基集团的管理模式中将“帮助员工获得成功”摆在重要位置。在他的管理模式中有这样的一些相关帮助员工成长及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员工获得成功也就是员工价值的实现必将转化为激励员工的因子,也将成为增加员工对组织忠诚度的因素,二者共同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反,一些将发展仅仅当作是企业自身需求的企业往往急功近利,经不住考验。
结合世界级优秀企业的经典案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假设企业只注重满足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那只要当他们选择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工作岗位,并且按部就班的工作就可以获得需求的满足。这样企业成为了员工实现需求的工具,非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相反可能损害企业利益。更进一步,企业提供员工社交的环境以满足其社交需求。这使员工会从社交中调整精神,以更好的姿态完成任务。由于社交需求的满足只是有助于更好的完成现有任务,这距离“发展”二字还是有差距的。再进一步,在尊重需求的驱使下,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因此,他们会尽自己现有能力争取得到更好的名声、更高的地位、更优越的晋升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组织发展有利,但是,由于努力的动机来源于对于名声、地位、晋升机会的需求,这种对组织的发展是有限的和短暂的。因此,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才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首先,由于自我实现需求感强烈的人不受利益支配,他们对于自身潜力的发掘是持续的和专注的。张一兵在所著《西方人学第五代》中,对自我实现的具体表征作了这样的解析:自我实现的人在所热爱的工作中获得自我本质确证。即工作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取得了自我的特征,与自我同一,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是人格,而不是成就。成就,不过是人格实现的副产品。因此,由于自我实现需求不受利益驱使,只要能够使其获得本我确认就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激情。同时,由于工作已经完全超越了谋生的层面,员工变被动为主动。企业各级人员都能够尽其所能。自我实现”要求“全神贯注”,要求“忘记伪装、拘谨和畏缩”。因为本身没有伪装、拘谨和畏缩,也就用不着去刻意“忘记伪装、拘谨和畏缩。这样,在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推动了企业的前进。其次,自我实现需求是注重发挥潜力和创造力的一种需求。如果企业能够提供给员工实现自我实现需求的环境,那么,也就提供给员工了一个尽情施展的舞台。得到这个舞台,员工将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对于企业而言,具备创造性是很重要的。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管理上的创新、制度上的创新。尤其是对中国企业而言,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开发经费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仅占1.35%,大大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是很难长期生存的,世界500强企业一般是5%到10%。有这些数字可见中国的企业自主大力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怀揣梦想的企业,强调自主创新更是面对世界竞争的必经之路。惟有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因此,自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实现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如果企业要获得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认识到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动力之源。人类最高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而每个个体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必然从客观上促进组织的发展。因此,企业为个体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并帮助其实现个体目标,必将为企业获得持久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王舒(本文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冯汝祥 《差距》、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精要》)
第三篇:融入企业文化
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 度、文化环境等,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精神支 柱,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它将通过建立尊重员工、关怀员工、激励员工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广大员工坚定不移地坚持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树立与企业成为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进入金玉普惠公司的第一天是我正式接触公司文化的开始,也是我“从零开始”学习的起点。公司的氛围,主管的作风,同事的特点,是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需细心体会,以融入公司的大环境。
我在第一次接受正式培训时,培训人员就会对公司文化进行具体的介绍。公司概况的介绍是个具体的数学公式,把它运用到解题过程中才能充分理解。所以员工要在具体的工作实施过程中靠悟性去进一步的了解。培训时有机会到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岗位,对整个公司的操作流程甚至运作模式都有所把握,这是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时机。
培训的目的是让新员工获得技能。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在实习时是对社会的初步了解,进入金玉普惠以后工作所需的技能是要完全靠自己去练习的。培训提供了极好的缓冲期,新进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观察和思考,提出疑问,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尽快地融入集体。
主动对刚开始工作的大学生极为重要。主动地加班是司空见惯的。多花点时间去熟悉手头的工作,多做点调研以熟悉市场,是新员工的可塑性的一个表现。特别是一些时间相当较自由的工作,新员工们更需要呆在办公室,一方面让同事知道你的确在努力,另外遇到难题与他们交流比较方便。
主动地向同事、主管请教是新员工被接受的有效手段。一进公司便使自己表现出无所不通,会让周围同事把你当作个狂妄自大的人,认为你缺乏团队精神。实际上新员工总是会遇到问题,需要和同事商量。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和同事的关系便进了一层。孤军奋战的人在公司里是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只能让一个人在单位里逐渐地孤立起来,而无法融入整个的集体。
超越工作范围是员工主动性最突出的表现。职业顾问作出总结,雇员不会因为仅仅干好了本职工作就能得到提拔,得到提拔是因为他们主动出击。进入别的员工没有开拓的新领域,努力拼搏,取得一番成绩,这就是你在公司的地位被确立的资本,同时使你获得升职的机会。但是开拓新领域时你必须拼命,没有谁指导你,大家都没有过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你摸索的过程是你收获的过程。
每个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都要思考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大的分类是技术研究和管理两类,但每个大类的下面有很多细分的种类。每个部门和其他部门是紧密联系的,你的个人的工作的调整是和公司的整体的策略有关的。你有了在不同部门工作的经验,那你会更在和公司策略的结合上,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上会更有优势。这时你就能深刻体会到企业的文化内涵,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应届生们在公司里呆不到两年就去跳槽通常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公司的成长是较快的,每个公司有它的特殊性,工作时间太短,了解的只是表面现象,学到的只是点滴技能,对公司的文化无从把握。这通常导致低层次的跳槽,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换一份工作通常又要从了解新公司的文化,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开始。
第四篇:党建工作如何融入中心工作
党建工作如何融入中心工作
社会转型、机制转轨、观念转变,一个“转”字折射出企业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变革中,安全生产、队伍稳定、企业和谐等风险和挑战多发,亟待更加强有力的党建工作补位跟进,以党组织独特的政治核心优势和思想教育优势,确保改革方向正确,发展环境和谐。
另一方面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纯党建”模式,容易形成党建和行政工作的“两张皮”,已明显不适应形势的要求。若要摆脱被边缘化和自我边缘化的状态,党建工作就必须转变思想、融入中心工作。
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的中心任务,改革发展稳定则是企业的大局。党建工作要融入中心,不仅仅意味着党建工作要放进企业整体工作中去思考和谋划,更意味着,党建工作者需树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将“务虚”和务实结合,以“有为”换“有位”,将“软实力”化为“硬实力”,真正为企业中心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建好组织带好队伍,是党建融入中心的基础。以基层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抓基础、抓基层、抓基本功,建成坚强堡垒,增强其服务中心工作的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通过扎实的思想理论教育、完善的评先奖励机制等手段,激发广大党员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勇气,发挥他们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特点,进而组织、动员、引导全体干部员工,投身到改
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来。
建好常态协调的运行体系,能提高党建融入中心的效率。这体现在企业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为骨干的“大政工”体系建设中。“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有助于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责权分明、运转协调、渠道畅通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党建工作同生产经营、后勤保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服务等领域工作充分融合,互为促进。
建好目标责任机制,可增强党建服务中心的能力。党建工作应是一门科学、规范、严谨、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工程,各级党组织应围绕中心工作明确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措施,并且对工作重点及措施进行责任分解和绩效考核。党建工作的质量则应以促进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的完成情况为检验标准。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益化的制度管理,以及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将为党建工作注入新的生机。
第五篇:文化浸润学校 责任融入心灵
文化浸润学校
责任融入心灵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在“京津沪渝四城区德育研讨会”上的交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几天来,我们分享了兄弟区同仁在德育工作方面非常成功、非常新颖、非常独到的成果与经验,作为一个精神财富的论坛,一个思想财富的论坛,一次分享文化积淀的盛宴,让我感触良多、收益匪浅。我对为搭建这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付出辛勤劳动的南开区教委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就我校——重庆市青木关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谈几点体会,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我校坐落在交通便捷、风景秀丽的“抗战文化古镇” ——沙坪坝区青木关镇,毗邻重庆大学城。1939年,原民国政府教育部迁入青木关温泉寺,一大批与教育部有直接关联的机关、学校也跟随进入青木关古镇。一时间,青木关方圆二、三平方公里范围内成了文化机构林立、文化名流云集的文化教育区。抗战胜利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随学府“复员”东迁,但仍有一批战时孤儿、育幼生、慈幼生、保育生及四川籍学生无法随往。1946年10月1日,教育部批准在原中央大学附中、社会教育学院附中的基础上,兼容其它13所国立中学余下的师生,设立了“国立青木关中学”。可以说,青木关中学从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教育兴国为已任的责任意识就已融入到每一位青中人的血液里、肌体中。从那以后,青中几代人追寻先辈们教育救国的脚步,责任意识薪火相传,青中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特别是近几年,已发展成为能够与沙坪坝区东部发达城区示范学校并驾齐驱、同时又在沙坪坝区西部农村地区独领风骚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并且已经融入作为重庆的科教文化名区——沙坪坝区的文化主流,成为 “沙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中之所以历久不衰,积淀的首先是文化。青中正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跳出“校园文化”的小我之圈,在广阔的学校文化视野中找到大我,主动构建以责任意识为价值核心的学校文化,才根深叶茂、青春常在!
一、继承历史文化传统,深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
历史是已经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着的历史。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贝内迪托〃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拥有厚重的人文底蕴的青中,能否探寻学校文化之根脉,继承、弘扬、发展之,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青中对此:
1、挖掘体验强烈的责任意识,承传“责在吾人”的传统
我们通过传唱校歌、寻觅遗迹、观赏旧居、访问校友、祭奠英灵、学习校史、创办《铸秀》校报、建立校史陈列室、编印《铸秀育英话当年》系列校本教材等活动,了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与青中有关的先进人物事迹、典型历史事件;“体验”当年的老前辈在抵抗外侮、争取独立、复兴民族、追求民主和平和通过教育救国强国的满腔热情,从心底树立“复兴民族,继往开来,责在吾人”的责任意识。为此形成了两大板块的主体工程:
(1)校史教育的体验与挖掘板块 一是从“入校第一课”到“国旗下讲话”。我校挖掘体验强烈的责任意识最大特点就是贴近生活,相关的人是当年坐在同一教室里学习的人,相关的事就是曾经发生在同一校园中的事,因而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身处其事之感,引起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现已形成了“三个一”即“一次校史讲座、一次展示青中变迁的影碟观摩、一次校史陈列室参观”等富有特色挖掘体验的方式。
在“三个一”基础上,学校将其推向深入,开展“四个一课程”,即“一份校史读书笔记、一次主题班会、一次校史知识竞赛、一次演讲比赛”活动。而学生“国旗下讲话”则是对教育成果的一次检阅。“国旗下讲话”依照“历史上的今天”体例,原则上选择一月内意义重大的校史事件或人物拟定讲话课题,由德育处确定演讲班级,在学期初予以公布。承担班级围绕讲话课题成立几个小课题组,广泛查找征集资料,进行班内演讲比赛,选拔代表做晨会发言。
二是青中人文遗址遗迹寻访。现已形成了东、南、西、北四条人文遗址遗迹探寻线路,通过活动,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去看待和思索自己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与使命,激发学生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理性与道德的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提高自身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迈好人生每一步。
(2)学科教学中的体验渗透板块
一是近代教育史与学校沿革。我校沿革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发展所走过的路程,能够较为深刻地体认校史与国运的密切联系,感受青中人始终与时代、国运保持着精神上的同步。
二是青中之“最”。“最”往往意味着变革的起始或成就,青中校史上众多的全区、全市乃至全国之“最”的开创,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写照,进而充分体认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对于国家、学校、个人的极端重要性。
三是青中名人生平。通过对校史名人一个个人生个案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还可以从多个侧面生动地看到一个人的发展演变,从而有助于培养自己的个性。
六十年的青中,人才济济。有著名地理学家、瑞士苏黎士学院博士生导师许靖华教授,著名中科院院士周俊教授,原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张长顺少将,原重庆市外经委主任、重庆著名作家、《一双绣花鞋》的作者况浩文先生,中央电视台原台长黄惠群女士等,他们足以为当今的学子提供一个个鲜活的人生个案。
四是学生运动专题:学子求学,理当肩负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重任。通过对建校初期青中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和护校迎解放等学生运动的考察,使新一代青中人深深地感受到在新中国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上,有着前辈校友们的呐喊、奋争和鲜血,从而推动他们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民族复兴之历史重任。
2、发扬历史文化传统,提炼升华责任意识的内涵
60年的青中之所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润泽一方,与这片文化圣地的灵魂人物——校长分不开。青中的第一任校长钟芳铭先生筚路蓝缕,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那执著的身影历历在目。在青中史册上的十多位校长中,尤其让我们铭记有:邹儒芬、熊家和与现任校长刘春晓,他们将青中多年来的积淀,演绎而成一种精神特质,形成了——以教育救国的责任意识为核心的价值观,以热爱学生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以培养有责任感、使命感、自立自强的一代新人为工作目标的青中文化,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味。现在,责任意识已经完全印在师生的心中,并 正在发扬光大,学校也正朝着重庆市重点中学的目标大踏步地挺进。
二、以责任意识为价值核心,牢铸行为世范、教书育人的魂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个性,如果说文化传承是学校精神的源头活水,文化创新则是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至高境界。青中正是珍视并传承自己的文化特色,才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拥有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化优势,带着时代烙印去开拓创新,才在机遇中迎接挑战,在发展中实现超越。
1、富有浓厚责任意识的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精髓
青木关中学最初受到“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大力援助,以“青木关民众教育馆”的身份面世,当时接收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平民学生,并由此形成了办“平民的大众的”教育思想。今天,她依然保持着她的平民色彩,致力于推进教育优质均衡,追求教育公平。为绝大多数平民子女服务,已经成为青中人的自觉选择。我们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筹、奖、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并通过学校圆梦基金会,完善了募集制度、贫困生奖学金发放制度、特困生补助制度、贫困学生学杂费减免制度、扶贫助学金管理制度。每年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金都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对部分特别贫困的学生甚至延伸到上学后,做到了没有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教职工自觉圆贫困生的求学梦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平民大众的子女“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成才”。我们采用整体普及、宏观推进、补差扶优、远近并重的平民教育策略,使进校时不优秀的学生,经过三年打磨,变得优秀;使本来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学生“低”进“高”出和“普”进“优”出已经成为青木关中学的一大亮点。
2、责任意识已深植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
青中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让相同层次的学生进步更快”的办学理念本身就是一种自加压力、一种责任感的体现。现任校长刘春晓始终认为:校长的任期是有限的,但如果校长的思想、信仰、行为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学校发展的底蕴与导向时,他的影响就比他的任期长得多。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刘校长引领着学校文化与时代发展、教育进步同步,不断地弘扬学校所蕴含的发展空间与人文价值。从这扇校门迈出的莘莘学子中,有的后来成为将军、专家、学者、教授、院士,有的成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的运筹帷幄功勋卓著,有的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有的悬壶济世业绩斐然,有的普普通通默默奉献……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忘不了“继往开来,责在吾人”的理想信念。他们所具有的崇高理想、良好的道德风范,正是学校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比如我校毕业生,重庆市55年来唯一一位国家最高新闻奖获得者、《重庆日报》唯一一位首席记者、中共十七大代表罗成友,始终践行母校的责任意识,成为有名“田坎记者”与“三农”问题专家。
3、打造富有责任感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青中历史上的三十位校长、副校长和千余名教职员工,他们是青中办学的拓荒者,学校精神的传承者。去年,刘春晓校长浓缩学校60年成长历史、集历代校长之大成、并凭借全校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提炼出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校长文化——“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并认为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领导。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时时用思想和人格魅力团结同志,引领发展。刘校长认为,制度管不了的地方,就是文化起作用的地方;要让绝大多数人感觉不到制度的存在而行为规范,要让极少数人处处都明显地感 觉到制度的存在而受到约束;教育不能偏向功利,否则就会偏离教育的规律。
与时同时,学校形成了师德与师风并行、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一是建立了一整套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三年内取消一切晋职、晋级、评优资格。对师德师风问题严重的,还采取待岗、解聘等惩罚措施。同时,还大力树立了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在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教书育人、以身立教在整个校园蔚然成风。二是是建立有效师德师风的监督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监督评价机制:学生监督评价机制、家长与社会监督评价机制、教师互相监督评价机制。学生监督评价机制即通过问卷、座谈、个别谈话、信息反馈等方式,向学生调查和了解教职工师德师风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家长与社会监督评价机即学校向每位同学及社会公布学校主要领导电话号码,并辅之以问卷、家访、座谈等手段,扩大师德师风评价的内涵与外延;教师互相监督评价机制即深入了解教职工师在师德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样既有利于对教职工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又保证了教职工一心扑在工作上。许多教师在晚自习时主动为学生答疑,形成了“有疑答疑、无疑启智”的辅导模式。“青中不败在我这个年级,这个年级不败在我这个班,这个班不败在我这个学科”这种“不服输,不畏难”的责任意识已变成教职工的一种可贵品质。
4、在有形中提升,在无形中浸染,综合开展学生责任感培养教育活动
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各种意识错综交织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无疑加大了培养有知识而又负责任的学生的难度。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我们在区教委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采取了有形中提升和无形中浸染两种方式。一方面,加强常规管理,尝试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责任意识培养教育活动,我们的“环保小卫士”活动、“校报小记者”活动、校史话剧编演、舞蹈、小品……都开展的有声有色,“班团干部竞选制”在每个班级得到良好推行,“学生班主任制”模式正在实验之中。另一方面,实行“无痕”教育,从环境熏陶和行为体验入手,在无形之中和无声之处展开“动作”。教室、运动场、休闲亭、学生公寓、校史陈列室……张贴画像,介绍事迹,到处弥漫着前辈校友们“活动”的身影;体育器材、实验器具、日常办公用具、部分生活用具,甚至水龙头旁,件件物品上都有当年校友的亲切的话语。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又良性互动,知识报国的愿望已经在同学们的心中阵阵升腾,责任意识的火炬在同学们的手中燃烧与传递,实践着认知与行动的结合。
一是投身高青年志愿者活动,责任意识绽放光彩。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娱乐服务是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最广的内容。小至社区环境治理、社区文明宣传、“助老助残”、“植绿护绿”、“清洁城镇”、为社区提供教育辅导、参加社区“文艺调演”“慰问演出”、参加各种主题的社区联谊联欢等活动,大至社区项目调研,都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切实地将学校的社团文化带进社区,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生活,以校园文化带动社区文化发展。
二是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模式成为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载体。“三自”模式使大部分同学具有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养成自律意识,在发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在重庆去年的旱灾与今年的洪灾面前,我校团委与学生会自发组织学生加入到抗旱与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其强烈的社会责感溢于言表。
5、以责任意识培养为终极目标,开发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校本课程
我们是在新旧历史文化的磨合与融合中开发校本课程的。在建设三级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吸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突出学习者个体内在的心智发展以及自由、自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养成的重要地位,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60 年校史为主要内容,以《铸秀育英话当年》和《铸秀报》为载体,以活生生的青中人个体为文化的主体构建者,加强学校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发扬,充分实现学校自主权利的重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强调对学习者的陶冶、生成与解放,把体验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把培养具有民族自尊心、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人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内容中,强调“责任意识”的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责任意识”内化;在教学效果中,强调“责任意识”的实效化。同时,我们把校本课程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社区的文化资源,着力建设有地方特色、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比翼齐飞。
6.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打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当你漫步在古朴而优美的校园中,当你徜徉于青苔爬满的曲径小道时,当你面对那一块块残缺的碑刻时,你会不由得进入与古人对话的空间,你周围的世界都会是涌动的思想源泉,都会是取之不竭的宝库。润物细无声,青中的魅力就在于其悠久而凝重的文化底蕴。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主要是通过“一像一亭一室一墙二廊”(行知像、荟芳亭、校史室、音乐墙、读书长廊与文化长廊)等宜人的人文文化环境和物质文化环境来实现的。一进校大门的陶行知雕像警示我们要行知合一。读书长廓,营造书香校园。校园文化长廊的花岗岩上刻着励志名言与古代勤学苦读的故事,以及随处可见的名人名言、名人画像、励志话语、温馨提示等给人以启迪、以思索、以力量。经过长期的绿化、美化,校园里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钟灵毓秀的佳景,无不显示学校在创设一个潜移默化的高品位的育人环境。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体会
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的重要内容,众多兄弟学校都有了非常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这里,我们“敝帚自珍”,谈几点体会。
1、把精神塑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核
学校文化是管人的道德追求与精神导向的。正是因为有了学校文化的精神追求,学校才弥漫着文化气息,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青木关中学作为“沙磁教育”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我们从辉煌的学校历史传统中,吸取养分,才独领风骚,仅在教师群体中就涌现了全国劳模刘建辉和全国文明家庭甘世凌家庭。
2、学校文化建设要切实做到主动构建
学校文化需要自然历史生成,更需要主动构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更要特别注重理论文化素养的提高,形成先进的学校文化,利用这支看不见的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学校发展。让不同种类的文化在沟通中趋同,形成具在强大磁力的“文化场”。
3、学校文化建设要在继承传统中赋予时代内涵
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再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这就是说,学校文化既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体现指向未来与超越的本质。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均衡优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校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成为主动实践均衡优质教育的“排头兵”,正产生巨大的示范、辐射、带动力量,持续不断地推动学校向历史文化名校发展。
4、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最佳手段
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途径很多,方式手段也很多;但是,学校文化建设当属于最佳手段。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文化,第二是法律法规,第三是资本力量,其中精神文化占50%。”这说明精神文化要素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定义与定位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从事文化传承、积累和创新的地方,真正成为知识、思想、文化的诗意栖居地。
5.学校文化建设要站在打造名校软实力的高度
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软实力来体现,而软实力将最终由独特的学校文化来决定。可以这样来概括: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的硬实力×学校的软实力。学校文化一经形成,必然凝聚巨大的力量并无形地蕴藏在学校的理念、制度、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之中,这是一个学校的软实力的体现。优秀的学校文化形成的软实力一旦与硬实力相结合,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一所名校,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只能叫做教育领域的“暴发户”,是没有多大前途可言的;只有站在打造名校软实力的高度,软硬并举,名校的发展才能一往无前。
历史的辉煌化作了尘烟,也铸造了发展的平台。“继往开来,责在吾人”,接过学校文化建设的“接力棒”,我们义无返顾,责无旁贷。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打造现代文化名校,我们将风雨兼程、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