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活动评价总
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评价总结
2013---2014第一学期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其中的一词一句,都教育人们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规范,学习后,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孩子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这学期我与班里的同学一起学习了《弟子规》,每天早晨我们以《弟子规》作为晨诵诗来开启美好的一天。以下我谈谈与孩子们共学弟子规的感受。
一、师生共背,体会经典。
今年3月份刚开学,我就在班开设了师生同背《弟子规》栏目,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背诵前我总从网上找出相关故事,通过小故事让学生明白一句话的含义,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 昏则定”时,给学生解释完之后,再通过给学生讲周文王当皇帝之前每天三次向父母问候,父母生病了他会很伤心,父母心情不好他也会安慰父母。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意识到该如何对待父母。不仅如此,我总是在学生背诵之前把《弟子规》上的内容背熟,然后背给孩子们听,或许我的表现激励了他们,他们也在努力背诵。就这样我与孩子们一起打开《弟子规》这扇窗,与先哲进行心的交流,把文明风,礼仪风带入校园的每个角落。
二、持之以恒,知行统一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恒心,《弟子规》也不例外。在班里,每天早上学生到校之后我就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弟子规。每天的坚持慢慢的就成为了一种习惯,那一句句“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感染着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心灵。
诵读只是学习《弟子规》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践行。我绞尽脑汁想各种办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体会每句话的意思。比如,“入则孝”,就要引导学生尽孝。让孩子将这三个字写在记事本上,回家记录自己是怎样尽孝心的,比如帮父母按摩、捶背、洗脚、刷碗、洗菜等等,并让父母作为验证人签字,然后将记录的内容拿回学校与同学共同分享,并让同学之间学习对父母的尽孝行为,让学生行孝蔚然成风。
三、家校联系,共同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给家长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好习惯可谓成功的轨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前的孩子是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的一代。但也应该看到,在促进独生子女独立和自主意识及行为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弟子规》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经典读物。其中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行为举止上要求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表里如一,在与人交往中谦逊有礼,善于向他人学习,倡导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些都是我们共同期望孩子养成的一些可贵的品质。因此,我班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开展《弟子规》国学教育。
在此期间,我们希望得到您的协助配合,请您经常听听孩子背诵《弟子规》,并让孩子解释古文的含义;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促使其行为转化为习惯;及时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相信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会在学习古文化中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并从中吸取智慧,成为一个具有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气质的高素质人才。
比较欣慰的是许多家长也十分赞同学习《弟子规》并且积极与我配合,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不定期的通过校讯通与家长联系,及时表扬先进。
在《弟子规》的影响下我发现孩子们变了:往地面扔东西的少了,主动拾纸片的多了;在走廊里打打闹闹的少了,安安静静学习的多了,一切的变化只因为他们有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弟子规》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学习践行《弟子规》,能奠定孩子完美人生的基础。老师们、家长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传承中华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起努力加油吧!
第二篇:《弟子规》总叙 教案
《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学习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学习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弟子规——总叙》。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同座之间互读,分组读。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家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全班齐读“总叙”。
四、《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你从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男女分组读。
五、介绍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
六、中华励志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你看我们古代伟大的范仲淹多厉害呀,你们想不想也变得这么厉害呢?让我们认真学习《弟子规》成为一个棒棒的小学生吧!
全班分组、齐背总叙。
七、全课总结。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更是无条件的。
推而广之:对长辈,比如老师,爷爷奶奶等等也要有相同的恭敬之心,也要做到以上的要求。
八、板书设计。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家庭作业:温习《弟子规》总叙并背诵。
第三篇:弟子规总叙讲义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一、弟子规 圣人训
弟子:指我们每一个人。
弟子规: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这部书是清朝李毓秀先生根据《论语.学而第一篇》里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它的底本是宋朝朱熹所编的《童蒙须知》。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家教著作相当多,而《弟子规》是集中国家教的大成之作,也是权威代表性的著作。编得非常好。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四书》、《五经》、《十三经》是枝叶和花果。如果没有《弟子规》,那么《四书》、《五经》、《十三经》就像花瓶里的花,虽然很美,可是那是没有根的,很快就会枯死。所以,聪明的人一定会重视《弟子规》,一定会从《弟子规》学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我们落实德行教育最好的教材,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入手处。
昔者尧传位于舜,舜命契为司徒,主管教育,而语之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明,汝为司徒,而敬夫五教,在宽。
《礼记.学记》云: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从尧舜开始一直到清朝末期,历代帝王都很重视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人伦道德的教育。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讲人伦道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信。如果失去了这些,就是衣冠禽兽,就不能称之为人。
所以 我们必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
圣人训:圣贤的教诲。圣人:孔子、孟子、老子等有道德、有智慧的人。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孔子。圣贤的教诲,是人天眼目,如夜暗之明灯。
二、首孝悌
一个人,最重要的事,头等的大事,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才会爱国、爱社会、爱全人类。林则徐先生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一个不孝父母、不懂得友爱兄弟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别有用心的。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修身呢?《中庸》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论语.学而第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以,大道至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无他,就是孝悌而已矣。把孝和悌做好了,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举例说明: 周朝八百多年的江山,是中国历史上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朝代。周朝的江山,就是奠定在孝和悌的基础之上的。
八百多年前,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现在的陕西境内,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豳国,它的国王是古公亶父,王后是太姜。他们从不与人相争,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有一次,邻国的军队要来入侵他们的国家,当别国的军队将要打过来的时候,古公亶父心想:如果发生战争,那么,我的人民就会遭受极大的灾难,他们将面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两国交战,目的不就是为了争夺王位和国土吗?为了拥有自己的王位和国土,而让人民遭受如此的灾难,实在不值得,况且,国家在我的手里和在别人的手里,人民都是一样的过日子,怎么能够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而发动战乱呢?
第二天,古公亶父没有上朝,在天还没亮的时候,他已经骑上马带着王后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翻山越岭,走来很远的路,来到了岐山之下,开始了新的生活。由于古公亶父非常有德行、非常爱自己的人民,所以原来国家的许多人民也都翻山越岭跟着他过来了,于是,他们就在岐山之下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这就是周朝的开始。
周朝一开始就是让出来的,不是争来的。谦让才会有好的结果,竞争争不到好的结果,只能争来一时的利益,后患是无穷的。当今,如果拉凳知道这个道理,能够向古公亶父学习,为了国民,可以双手将王位和国土让出来,那么,他的国民就不会残遭战乱了。今人实在是不如古人啊。
王后太姜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女子,她生了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王季。小儿子王季的太太叫太任,太任也是非常有德行的女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太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得胎教的女子,她在怀文王的时候,内心庄严肃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所以周文王出生的时候就很有圣人的瑞相。太王古公亶父非常高兴,很想把王位传给文王,因为他相信文王一定能将周朝的江山延绵下去。
要把王位传给文王,必须先传位给文王的父亲王季,可是王季是小儿子,泰伯才是大儿子,直接把王位传给小儿子是不合乎礼的,应该传给大儿子才名正言顺,所以古公亶父感到很为难。
泰伯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他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的心志,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他假借上山帮父亲采草药为由,带着二弟仲雍离开了家,来到南蛮之地披发纹身,再也没有回来过。这样,父亲临终的时候,就名正言顺的将王位传给了王季。后来王季又将王位传给了文王。泰伯为了孝父亲之志,甚至将不义之名背在自己的身上。孔子非常赞叹他,孔子说:“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泰伯这一让,成全了他对父亲的孝心,也成全了他对弟弟的爱心,还成全了他对全国人民的忠心。所以这一让,让出了孝,让出了悌,也让出了忠。真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泰伯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皇室之子,为了王位而兄弟之间自相残杀,甚至杀父害母,和泰伯比起来,他们实在是差得太远了。象齐桓公,他为了争夺王位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公子纠,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他在临终的时候,自己的七个儿子都为了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没有一个人会顾及到卧病在床的齐桓公,最后他是活活的饿死在床上。死了以后也没有人来帮他收尸,尸体腐烂在床上,长了许多的蛆虫,根据《史记》的记载,“尸虫出入于门户”。以仁义道德为幌子,追求名利和地位,其结果就是“尸虫出入于门户”,能不慎乎?
只有象周朝这样,建立在孝和悌的基础之上的江山,才是真实的江山。周朝从头到尾,都把孝和悌做得相当的圆满,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周文王对自己的父亲王季非常的孝顺,文王每天都要三次给父亲请安,早中晚各一次,如果父亲气色很好,吃东西也很正常,文王就非常的欣慰;如果父亲身体状况不好,吃得很少,文王就非常的难过,父亲如果只能吃半碗饭,文王就也是只吃半碗饭。父亲卧病在床的时候,文王走路都走不稳,走路都打飘。
文王的太太叫太姒。太姒也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女子。《诗经.关雎》就是赞美太姒德行的诗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雎鸠是一种水鸟,它有三个特点:
1、从一而终,生有定偶而不相乱。
2、它们之间的性行为非常的隐蔽,绝不会让别的动物看见。
3、偶常相游而不相狎。它们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绝对不会互相开玩笑。
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比不上雎鸠了。
有一天,文王在河边散步,听到关关关的鸟叫声,循声望去,看见两只雎鸠正在河岸散步,文王就起了一个念头,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位妻子,她的德行就像雎鸠一样,能和自己白头偕老,帮助自己把国家治理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说内心贤静道德很美好的女子。这样的女子跟君子匹配就是很好的佳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荇菜是古时候用来祭祀祖宗的物品之一,这种荇菜谁来采呢?内心贤静道德很美好的女子来采,祖宗才会过来飨用。如果采这个荇菜的女子无德,祖宗是不会来飨用的。娶得一个有德行的太太,既对得起自己的祖宗,同时还能帮自己生出优秀的下一代,所以娶得一个好太太可以旺三代。反之,如果娶了一个没有德行的太太,就会败三代。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看人,最好的衡量标准是孝和悌。选丈夫要以文王为标准,选太太要以太姒为标准。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周文王以一颗至诚的心,求一位有德行的女子来帮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存心是善的。他终于找到了太姒。太姒就是文王要找的女子。太姒生了十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是圣人,就是武王和周公。一个女子,能够生出两个圣人,这才是真正的女中豪杰。
太姜、太任和太姒,这三太,就是太太这个称呼的来源。她们的事迹都记载在《烈女传》之中。三太给母亲们做了一个最好的表率,她们才是女同胞们学习的好榜样。
文王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王季,他的儿子周武王承传了父亲的孝道,也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周文王。有一次,文王卧病在床,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都没有宽衣解带,连帽子也没有脱下来过。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承传了周朝的悌道,象泰伯一样非常友爱自己的兄弟。有一次,周武王生病,病得非常严重,几乎丧失生命。周公非常着急,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了,他就来到太庙里,在祖宗的灵前,写了一篇祈祷文,希望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哥哥周武王的寿命。周公将这篇祈祷文念完以后,周武王的病很快就好转了。周公的这篇祈祷文就收藏在太庙里。
周武王去世以后,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周成王,武王为周成王选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就是姜太公,在叔叔周公和老师姜太公的帮助下,周成王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周朝以孝为传家之宝,以悌为传家之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孝和悌做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功了。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悌乃万福之基,有之,则百善皆具。无之,则一切所求皆成空。
三、次谨信
做人要谨慎,守信。
“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一生做事,无论大事小事,他都非常的谨慎,所以他能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说,“民无信则不立。”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么他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孔子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如果不讲诚信,不知他还有什么是可取的,就象散架的马车一样,怎么能行走呢?
有一位中国的留学生,我们给他起一个假名叫聪聪,他到德国去学习。在德国乘公交车,售票几乎都是自助的,没有人监督你,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聪聪看出了这个漏洞,他无比的欢喜,他乘车的时候几乎每次都逃票,而且很少被抓过,逃了上干次的票,总共才被抓过三次。他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
如果在中国乘公交车也是这样,靠自觉来买票,没有人监督的话,你会逃票吗?也许80%的人都会逃票,有一些小朋友,在大人的带领下,明明已经到了买票的高度,可是,上车的时候却故意弯腰下去,假装不够高,这种行为都是偷盗的行为,都是自欺欺人。国民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这只有靠教育,靠道德,靠《弟子规》的教育。
三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聪聪在德国留学终于毕业了。毕业后他很想留在德国,因为德国有许多的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很需要有才能的中国人。聪聪心想,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自己一定可以很顺利地在德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的。
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到了很多家公司去应聘,一次又一次,他都失败了,所有的公司都没有录用了。他非常生气,他认为这些公司一定有种族歧视,一定是看不起中国人。所以最后一次应聘又失败的时候,他冲进了人事经理的办公室,叫经理给他一个明确的交待,为什么不要他。
经理说:“我们并不是看不起中国人,相反,我们很看重你,也很想要你,我们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非常需要优秀的中国人来帮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所以你一来应聘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想要你。”
聪聪急切的说:“为什么现在又不要呢?” 经理说:“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因为乘公交车逃票被抓过3次。”
聪聪说:“因为这点小事,就足以让你们不用我吗?”
经理说:“我们可不认为这是小事,通过这些事,足以证明你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你不值得信任。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还有什么地方是可取的呢?你是中国人,难道你不知道你们中国的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吗?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聪聪觉得很奇怪,这位老外居然也会《论语》,作为中国人,自己却不曾学过这些东西,他在想,我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如果说不是,可是自己身体里明明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如果说是,可是自己却对老祖宗的文化一无所知。
聪聪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很后悔,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的他真是欲哭无泪。是自作聪明、是缺德毁掉了自己的前途。贪小便宜吃大亏,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诚实守信是不可或缺的美德。
四、泛爱众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爱的教育,它告诉我们如何爱人。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些都是爱心的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道德。道,是伦常大道,具体表现为五伦。德,就是八德。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之首是父子有亲,父子之伦是天伦,其他的四伦都可以选择,唯有父子之伦是无法选择、也不可能断绝的,有些人在生气的时候会说,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能断吗?这种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断不了的。
父子有亲,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使然,是不求回报的。同时,婴儿对父母的爱和依恋也是天性使然,是无邪的,所以我们常常把婴儿对父母的这种爱心叫做赤子之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把父子之间的这种亲爱保持到他一辈子都不会改变。然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乐乐。”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乐乐。”孟子告诉齐宣王,大王您自己一个人喜欢音乐,何不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才是真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里,孟子又有告诉齐宣王说,象文王这样,民所好者而好之,民所恶者而恶之,这才是真正的顺应民心。
这就是泛爱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大同世界就在这一念存心之中。
今天,我们很有幸能够遇到《弟子规》、遇到《幸福人生讲座》,能够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心灵从此得到了复活,我们感到无比的欢喜。“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与民同乐,才是真乐。让我们随缘尽分将《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泛爱众,这就是大同世界的存心。当我们如此存心的时候,我们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五、而亲仁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可是,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以,有一些人变好了,有一些人变坏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亚圣,全是由于他母亲对他的教育。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将他带大。刚开始,他们母子居住在坟墓的旁边,所以孟子很小的年纪就学会送葬,他母亲觉得这种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就说:“这里不是我的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这时,小孟子又学会了吆喝买卖、还会跟母亲比划着如何杀鸡杀羊等等,他母亲觉得,这里也不是我的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带着孟子又搬迁了。这次搬到了一个学堂的旁边,当时的学堂当然与现在的学校不一样,学堂里,先生在教孩子们读诗书,习礼仪,所以小孟子在这里很快就学会了背古书,常常背书给母亲听,还经常给母亲行古礼。母亲非常高兴地说,这里才是我的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在孟母精心的教育下,孟子终于成了亚圣。孟子的学说将随着孔孟之道流传千古,成为人天眼目,为世世代代的人民照亮人生之路。我们在学习孟子的时候,可曾想到,在孟子的背后,更伟大的是他的母亲。是他母亲不惜一切代价,为他选择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使他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才成就了今天的孟子。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若教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把子女教育成人,子女长大以后危害一方,就是无后。孩子最亲近的人首先是父母,父母表演出一个好样子,孩子才会学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父母的视线,父母也离不开孩子的视线,为人父母,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自己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最大,父母当前最重要的是自己学习《弟子规》,要做到《弟子规》,这样,孩子才会有救。自己不付出一番代价,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是不可能的。有一些父母和老师以为《弟子规》是给孩子学的,自己不用学,以为大人都会了,这是大错特错。要知道,《弟子规》最大的作用其实不是用来教孩子的,而是用来教父母的。父母必须要把每一条都做到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样,孩子才会有根。古人云,“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此之谓也。亲近仁者无需向外去求,父母自己做仁者,这才是成功教育的秘诀。有良好的家教,孩子从小才能亲仁。能亲仁,才能成就。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本。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有良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早的家教是胎教。中国第一位懂得胎教的就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根据《史记》的记载,太任在怀周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眼睛不看一切不好的东西,因为她知道这样会影响胎儿。“耳不听淫声”,不善的音声,绝对不听;“口不出傲言”。她怀孕的时候内心庄严肃穆,以心平气和来孕育胎儿。周文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拥有一为非常有道德的母亲。
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子夏说:如果一个一个仁能做到敬老尊贤,孝悌忠信,即使他不识字,我也认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孝父母,即使大学毕业,也仍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
学贵力行,特别是圣贤的教诲,学一条,就要做一条,这样才能得到利益。传统文化不是在四书五经里,也不是在你的脑子了,而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行住坐卧之中,在穿衣吃饭之中。
知和行是一,不是二。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一部《弟子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只有当我们做到的时候,才能叫知道,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还没有知道。
要知道,就必须得好学,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成功就是谦虚加好学。要认真的学习、不间断的学习,学习《弟子规》,最好的教材就是蔡礼旭老师讲的《幸福人生讲座》,《幸福人生讲座》将《弟子规》里的每一条都化成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之中,表演得非常的精彩,如果我们能够用一颗谦虚恭敬的心去学习,我们就一定会一辈子受益无穷。
第四篇:弟子规 总序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小结: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1、教师讲一个故事: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
2、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
3、他懂得做人的道理吗?,懂得怎么去做事情吗?
4、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会虚心向别人学习吗?
三、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四、家庭作业:
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第五篇:《弟子规》总训教案
《弟子规》总训教案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是一篇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二、初读内容
1.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次,老师读哪个字,你们指哪个字。2.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标出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3.师: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读读。
三、理解内容
1.师:《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2.师:“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3.师:“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4.师:“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5.师:“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6.师:“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7.师:“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1)师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
2)师: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四、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五、拓展:
互 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