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要精拔与精轧管的区别定义
精拔(冷拔)与精轧(冷轧)管的区别
1、精拔
冷拔,就是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对金属管材用冷拔机拔长,优点是不用在高温下进行,缺点是残余应力较大,且不能拔得太长冷拔可提高韧性和抗拉强度得到较好的力学性能。
冷拔无缝钢管流程:圆圆管坯→加热→穿孔→打头→退火→酸洗→多道次冷拔→半成品管→热处理→矫直→水压试验(探伤)→标记→入库。冷拉和冷拔的区别:
冷拉和冷拔是金属冷加工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两者并非一个概念。冷拉指在金属材料的两端施加拉力,使材料产生拉伸变形的方法;冷拔是指在材料的一端施加拔力,使材料通过一个模具孔而拔出的方法,模具的孔径要较材料的直径小些。冷拔加工使材料除了有拉伸变形外还有挤压变形,冷拔加工一般要在专门的冷拔机上进行。经冷拔加工的材料要比经冷拉加工的材料性能更好些。
主要用途 :汽车、摩托车、制冷设备、液压件、气动缸用,以及其他对钢管精度、光洁度、清洁度、机械性能有很高要求的客户。
2、精轧
精轧管也叫冷轧精密钢管,是无缝钢管的一种生产工艺。
精轧管的特点:
1.冷轧精密钢管公差尺寸精度高,产品精度控制在±0.05mm,内外壁光洁度好,表面无氧化层。
2.冷轧精密钢管的综合性能优良,能承受高压,冷弯、扩口、压扁不开裂,不皱皮,能做各种复杂变形及机械加工处理。
3.精密无缝管的推广应用可以节约钢材,提高加工功效,减少加工工序和设备投资,可以节约费用和大大节约机械加工工时,提高生产量和材料利用率,同时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精轧管的用途:
冷轧精密钢管广泛用于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气动缸、石化、电力、船舶、航天、轴承、气动元件、中低压锅炉等领域。
常州市皇维精密钢管有限公司
贾丙军
2013.5.10
第二篇:精轧阶段工作总结(推荐)
精轧阶段工作总结
按照集团公司对新职工进行轮岗培训的要求,车间安排我于2010年11月1日到2011年2月28日期间在1780热连轧精轧操作室轮岗实习,在此期间我初步了解了粗轧的设备组成和部分操作及工艺规程等相关内容。现总结如下:
按照学习计划的安排,我从精轧的设备开始着手,初步了解到精轧的主体设备包括:转鼓式飞剪、精除鳞机、F1E立辊轧机、F1到F7七机架精轧机组及层流冷却。同时对各设备的参数和作用加深了认识。之后,我学习了精轧换辊流程,通过操作台的操作规程和现场确认,对精轧换辊流程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对精轧设备有充分的了解,并熟悉立辊、支承辊、工作辊的换辊操作流程。能够进行地面确认和操作台操作,并能配合检修人员进行操作。
在对设备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接下来我就开始一步步学习精轧轧钢操作,在此之前我要了解不同钢种不同规格带钢轧制工艺特点的设定,包括FT7、CT、平直度及层流冷却方式的设定,并学会观察和认识各种监控曲线。在我对轧机状态、水电风气、液压都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对精轧相关的设备的点检有一定认识后,我比较熟练的掌握HMI操作。包括:飞剪、除鳞、立辊、轧机设定、层流设定。其中轧机设定包括:传动、窜辊、弯辊、各类水的设定等。
之后我学习了操作台的控制,认识了操作台上各按钮的作用,并能改善厚度、宽度、CT、凸度、楔形、平直度,并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轧钢操作
在精轧学习的这四个月里,我按照学习计划的安排逐步学习,稳扎稳打,不仅对精轧的设备加强了了解,同时对生产工艺要求加深了认识,对操作台的操作界面和操作过程也进行了学习,这为以后熟悉掌握精轧的相关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篇:档案定义(精)
“档案”一词始于清代早期。清人杨宾在《柳边记略》中记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档案,*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为档子。”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对档案一词最早的解释。但是,中国的档案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四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各个时期对档案的称谓千差万别,商代*“册”,周代称“中”,秦汉叫“典籍”,汉魏则有“文书”、“文案”、“案牍”、“案卷”、“薄书”等多种名称。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记录的出现而产生的。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有纸张书写的档案,还出现了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等为载体的档案,如:照片档案,影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机读档案等等。
档案的定义,通俗说就是档案是什么,或档案包括哪些内容和含义。这是每一个步入档案领域的人首先要遇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首要课题。由于档案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使得档案的内涵较为宽泛,因此对档案的定义的争论历来就是档案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据统计,有史以来,关于档案定义的表述形式 多达120多种。目前公认的、比较权威的自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定义,表述如下:即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由定义可见,档案由档案信息和记录档案信息的载体组成。它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即:档案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文件;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只有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信息材料才能成为档案。
档案基本知识
一、档案的定义
《档案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二、档案的属性
档案除具有原始记录性这一本质属性外,也有一般的属性,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是档案的两个重要属性。
三、档案与文件的联系与区别
档案与文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档案是有价值并经过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的集合体。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四、档案与资料的联系与区别
档案和资料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两者的区别在于:
1、同本单位实践活动关系不同。凡是直接记述和反映本单位活动并应归档保存的属档案;资料则是为了工作参考的目的而收集购买来的材料。
2、对本单位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档案是本单位活动的直接记录,因此它具有历史的查考作用和凭证作用。而资料则是收集或利用各种手段索取来的材料,对本单位的活动不具有凭证作用。
五、档案的分类
按照档案形成的不同领域,档案可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如基建设备档案)、专门档案(如会计档案、诉讼档案等)。按照档案载体形式划分,可分为纸质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包括声像档案、机读档案、实物档案等)。
六、档案的作用
档案之所以需要保存,并且能够世代流传,是因为它具备特有的作用。
1、是机关工作的凭据。档案是机关过去工作活动的记录,又是机关日后继续工作的重要条件。利用档案,有助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是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档案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情况,能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档案信息,对制订经济计划、检查和总结、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防止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是重要的参考材料。
3、科学研究的可靠材料。档案记录了前人科学研究成果和历史史实的最真实、最可靠的内容,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档案,尤其是历史科学研究,在我国凡对历史研究有成效者,莫不得力于档案。
4、是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档案中记载了社会、阶级、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这些材料,自古以来就是阶级统治和政治斗争的工具。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机关形成的档案,总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记录着统治阶级在统治时期的各方面活动的历史真实。我们党和国家一向重视利用档案作为政治斗争的可靠依据和锐利武器。
5、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利用档案写回忆录、著书立说、演讲报告、举办各种展览等,可以用来对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七、档案作用的性质
档案作用的性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作用,二是参考作用。
1、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证
俗话说:“空口无凭,立字为证”,或说“口为空,字为宗”,这个“字”往往就是指文书,指的是档案。档案所以有凭证作用,这是由于档案的形成和档案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档案的形成来看,由于它是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其次,从档案的形式上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实的历史标记。如当事人的手稿,签署,机关或个人的印信,还有的是原来形象的照片和原声的录音。
2、档案是第一手的参考材料
档案不仅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经过,而且记录了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思想发展、生产技术和政治斗争的经验教训以及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中的创作成果。因此,它对于人们查考既往情况,掌握历史材料,研究有关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
八、立档单位
形成全宗的单位,称为立档单位,又称“全宗构成者”。构成立档单位的主要条件有:
1、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文;
2、是一个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自己可以编造预算或财务计划;
3、设有专门管理人事的机构或人员,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
九、国家档案全宗的含义
国家档案全宗是指归档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一切档案财富的总和。国家档案全宗(国家全部档案)这个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它的实质,一是它的构成。
国家档案全宗的实质,是解决档案的所有权和国家档案管理原则的问题。国家档案全宗的构成有以下三部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档案
2、革命历史档案
3、旧政权时期的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档案,包括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各个机关、部门、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以及由国家征集或个人捐赠的某些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主要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革命活动家所形成的档案。旧政权时期的档案,包括历代王朝、中华民国、北洋军伐和日伪时期所有机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反动党、团、会道门的档案,以及社会组织、私营企业、私立学校、官僚资本企业和国家所接收的外国在华的侵略性机关、团体、企业单位的档案。
十、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的工作。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这是关于档案工作的传统的划分法,通常称为档案工作“七个环节”。档案业务六项工作解释:
1、档案收集工作,就是把分散在各机关内部职能部门和个人手中的文件材料,按照规定集中保存起来。收集工作是为了解决文件形成后的分散状态与利用要求集中的矛盾,它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是档案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一项重要和基本的内容。
2、档案整理工作,是为了解决档案的零乱状态与系统查找的矛盾。就是把收集来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文件材料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使整理出的档案能够反映历史活动的真实面貌,便于保管和利用。
3、档案鉴定工作,是为了解决档案庞杂和只需要保存有价值的档案的矛盾。就是根据档案对今后各方面可能起的作用,通过甄别档案的价值,确定期保管期限,把已失去价值的档案剔除销毁。
4、档案保管工作,是为了解决档案的不断毁损和需要长远利用的矛盾。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原因,档案总是处于渐变性的自毁过程或者可能遭到突变性的破坏。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就是克服与限制损毁档案的各种因素,努力延长档案的寿命,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5、档案的统计工作,是为了解决数量不清与要求心中有数的矛盾。就是通过以表册、数字的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
6、档案的编目和利用工作。为了满足特定的各种利用要求,需要为提供档案准备好直接的辅助手段,并通过各种方式实际地提供档案和有关资料,这就形成了档案的编目和提供利用工作。
十一、档案工作的性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专门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历史研究,进行各项工作必要条件。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其基本性质是:
1、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的科学性的工作
一方面,就总的档案工作看来,档案工作是专门负责管理历史文献——档案的一种独立的专业,属于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从特定的部门、一定单位的档案工作来看,它又是某种工作管理的组成部分。档案,就其保存和流转归宿的程序,可以分作档案室阶段和档案馆阶段。档案室保存的档案,是本单位职能活动的历史记录,档案室工作既是档案事业的组成部分,又是机关或单位秘书工作的一部分。
2、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条件性的工作
从档案工作同其他工作的关系来说,它属于一项服务性的、条件性的工作。档案工作虽然也是一项研究性的工作,但是档案部门研究档案、进行编著等活动,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各界的利用需要,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档案材料。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3、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
档案工作的政治性表现在档案为谁所有,为谁服务,受到什么阶级利益的制约。在我国,档案工作不是一般的服务性行业,它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国家机密和历史财富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档案工作必须把工作重点切实地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中心上来。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档案工作的机要性,是由档案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的档案工作都有一定的保密要求。
十二、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统一指导全国档案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地形成和确定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这一原则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即以前常说的“集中统一地管理国家全部档案。”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它以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为前提,并为它们的巩固、发展提供服务。具体地讲,就是:
1、各单位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均由本单位档案室集中管理;档案中需要长远保存的,由各级档案馆集中保管。
2、全国档案工作,由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地、分层负责地进行指导和监督。
3、全国档案工作统一于党的领导。
第二、提出了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档案的完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不使应该集中保存的档案残缺短少;另一方面,从质量上,也就是从系统性方面,要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分散,或者零乱堆砌。维护档案的安全,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力求档案本身不受损坏,尽量延长档案的寿命;另一方面,要维护档案免遭意外的破坏,不失密。
第三、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规定了档案工作的主要标准----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并且支配档案工作的全过程。
十三、档案室的性质
档案室是管理本单位形成的档案,并提供档案为本单位各项工作服务的工作机构。档案室工作是一项专门工作,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1、档案室工作是史料性工作,是维护单位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工作。
档案是单位各方面工作活动的真实记录。它记述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人们进行工作的思想意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档案室的工作就是收集和管理这些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使档案再现当时的历史面貌,从而保障单位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2、档案室工作是条件性工作,是提高单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
各单位的工作,是延续不断地进行,档案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今天的工作要借鉴过去的经验,一个人的记忆有限,要靠查考档案。制订计划、总结工作、执行政策、处理各种问题等,都要查考档案。档案室为单位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准确的信息,减少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
3、档案室是服务性的工作,是单位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
档案室工作,一方面为单位工作服务,另一方面为有关单位提供材料,当然首先是为本单位的领导工作服务。为领导提供过去的工作情况、材料、数据,以便领导查考,帮助领导及时地作出决策,处理问题。其次,各业务部门在进行工作中,也都需要查考利用档案。在许多专业主管机关,档案室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业务环节,本身就是业务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形成的诉讼、案件档案,是立案审判过程的记录和反映,是进行审判工作的工具。
4、档案室工作是社会各项事业同档案工作联系的纽带之一。
社会各项事业同档案工作是性质、对象、任务不同的工作,但是,无论哪一个部门,哪一个行业的工作,必须产生档案、利用档案。所以,社会各项事业同档案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档案室工作正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这个纽带,可以将监督、指导的职责在各单位落实,使社会各项事业的活动记录,研究成果得到安全维护,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也可以通过这个纽带了解档案工作、认识档案工作。从而支持档案工作。
5、档案室工作是国家档案事业的基础。
在整个国家档案事业中,档案室工作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①档案室保管的档案是国家档案事业的物质基础。全国档案室保存档案的总和,是国家全部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个国家档案的完整程度和延续积累,首先取决于档案室,它是国家档案资源延续和国家档案文化财富积累的主要源泉。②档案室工作是国家档案事业的工作基础。在全国档案事业管理体系中,档案室保存的档案数量最多,发挥的现实作用最大,而且档案室机构和从业人员也最多,因此,档案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整个国家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③档案室工作是国家档案馆工作发展的前提。从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看,档案室先于档案馆产生。可以说,没有档案室工作的不断发展,就没有国家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正是无数个档案室源源不断地向国家档案馆输送补充档案,档案馆工作才有可能在不断丰富馆藏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
十四、档案室的地位
档案室的各单位中的地位,既不是凌驾于各业务部门之上的特殊地位,也不是处在可有可无的低微地位,而是处在单位办公室(秘书科)内的与各业务部门有密切联系的地位。有的档案室是独立的职能部门,处在与各业务部门同等的地位。但是,它不同于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部门,而是为生产部门提供条件的后勤部门;它不同于履行单位主要职能的部门,而是为职能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它不同于直接创造精神财富的部门,而是精神财富的储存保管部门。因此,不能把档案室的地位提得过高,也不能把档案室的地位放得过低。过高了,不符合实际情况;过低了,不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要正确认识档案室工作是单位各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把档案室放在适当的应有的地位上。
十五、档案室的任务
档案室工作,是为了集中统一管理单位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而建立起来的一项专门业务。《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对档案室的任务都作了明确规定,其基本任务有五个方面: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档案室是国家档案事业的基层组织,必须遵守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从事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这是做好档案室工作的基本前提。同时,为了贯彻执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档案室还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本单位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使本单位的档案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将本单位的档案工作纳入国家档案事业法治建设的轨道,这是开展档案室工作的基本保证。
2、对本单位各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监督和指导。档案室的档案,来源于本单位文书部门和业务部门,案卷质量的高低,与文书部门和业务部门有直接关系。为使本单位文书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符合档案工作的要求,档案室应对本单位各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以保证归档案卷的质量,这是国家赋予档案室的权力。
3、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积极提供利用。档案室应该是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全部档案的信息中心。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物质条件,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管理是手段,利用是目的。档案室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单位领导决策和各项工作服务。档案室工作是否有效,是从利用工作表现出来的。利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档案室的发展,影响单位工作效益的提高。如果档案室只起“一把锁”的作用,就得不到领导和业务人员的重视与支持。档案室要根据本单位工作利用档案的特点,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开展各种利用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4、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按照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各专业主管机关的档案部门,除管理好本单位的档案外,还应负责对所属单位和本专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5、依法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档案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档案室保存的档案,一方面,它是本单位形成的,对本单位有用,要在本单位保存;另一方面,它又是国家的,对国家各项工作有用,又需要移交给国家档案馆保存,在更大的范围为社会各方面当前和长远的需要服务。按照《机关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省级以上机关应将永久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二十年左右;省辖市(州、盟)和县级以下机关应将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十年左右,连同目录数据库软盘、案卷目录(一式三份)和有关的检索工具、参考资料,一并向有关的档案馆移交。一个机关的全部档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应统一向一个档案馆移交。” 档案室不仅要按照移交范围向档案馆移交档案,而且移交的档案要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在移交前,要根据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要求,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
①根据国家档案局制订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对本单位保存的应该移交的档案进行鉴定,确定移交范围; ②对应移交的档案进行质量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案卷进行必要的加工调整; ③对发现遗缺未归档的文件材料要进行收齐补充; ④对案卷内字迹褪色洇化的材料要进行登记修复; ⑤修改或重新编制检索工具和有关的参考资料。
准备工作做好后,经过档案馆验收,认为合格,双方办理交接手续。
6、办理领导交办的其它有关的档案业务工作。
十六、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档案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作用,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素质有以下要求:
1、档案工作人员要富有理想、坚定信念;
2、档案工作人员要热爱祖国,遵守公德;
3、档案工作人员要忠于职守,忠诚事业;
4、档案工作人员要服务周到,全心全意;
5、档案工作人员要遵守法纪,保守秘密。遵守法纪,保守秘密,是档案工作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6、档案工作人员要钻研业务,勇于实践;
7、档案工作人员要熟悉新设备,掌握新技术。
第四篇:企业文化定义(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特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也有人认为,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认识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游戏规则,所以始终会以“解决问题”做为自己的宗旨。
2.企业文化是被大家认为有效的而共享,并共同遵循并自觉维护的;
3.企业文化是习得的
4.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持续发展的。
5.企业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的关键价值。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随企业产生,随企业消亡而消亡。即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依然是存在的。
企业文化的内在本质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偏差。第一,外在表现形式通常表现为一句话或几个词,不是内在本质内容的全部;第二,企业文化中实际存在的糟粕是肯定不会出现在外在表现形式中的;第三,外在表现形式通常比较稳定,不会频繁更改,企业文化的本质内容却因各种因素的时刻变化而处在时刻变化之中。
企业文化在与员工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要地位,一个人被一家企业录用而成为这家企业的新员工,这个时候的企业文化代表着是大多数老员工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与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其结果自然是新员工被同化。至于小概率事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不说也罢。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
海尔 企业文化
[2]
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是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根据企业文化的系统结构特点,柏明顿咨询给出了企业文化构建的HOME(History-Oneness-Membership-Exchange)模型。
企业文化广义说来,大至联合国、一个国家、民族、地方政府、政党、工会、学生会、小至家庭、朋友等,其实都称为“组织”。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概念应用于形容企业,或各种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形象。
在现代管理学里,这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活动主动塑造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被建立起来后,会成为塑造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这种新型管理理论得到了现代企业的广泛重视。
编辑本段 企业文化的作用
北绘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是指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所持的态度)
文化建设整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根据十余年文化建设的经历,北绘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总结了经验。自身建立卓有实效的服务体系,同时,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逐步也摸索出一套企业文化分支系统的构建模式。企业文化概念的不同表述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
专业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对企业文化的12条观点:
1、价值观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是企业文化分析和管理的重 同心动力认为“分析企业文化并不只是了解领导人期望的、向外宣布的那些价值观,而是看经过管理实践,有多少价值观被所有成员接受,并体现在工作中”(国际跨文化管理权威霍夫施泰德)。所以企业文化的梳理和定位要详尽分析企业管理的各个层级、各个序列等各种亚文化与“倡导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反映在实际管理行为中的价值导向的异同。只有详尽的科学调研才能定位,所以所谓的“企业文化策划”是一种CIS的形象异化,对企业的文化变革没有实质的意义。
2、企业文化是继承性的 同心动力认为企业文化是继承性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企业管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概括,所以对企业文化发展历史的梳理、对企业文化个性形成历史的梳理是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环节。文化历史梳理的结果能清晰地向员工阐述“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我们的文化为什么是这样”,是对现有文化体系的强有力的支撑。
3、价值的持续增长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同心动力认为价值的持续健康增长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总结成功基因,清晰核心价值,理顺价值差异,统一管理思想,澄清共同语言和准则,通过对内的整合达到对外部竞争环境的适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塑造整体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健康增长。而业绩的持续增长是衡量企业管理能力和工作价值的几乎无法代替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文化在管理中的渗透和深植(内部整合与外部适应)比文化体系本身更重要。
4、“深植力差”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同心动力认为“深植力差”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造成深植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体系本身无可操作性和没有科学的操作规划,而体系本身没有可深植性是问题的主要根源。
5、个性是企业文化的生命
6、科学的企业文化体系是清晰、实用的
7、定性和定量的结合是企业文化体系形成的基础
8、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和共享
9、企业文化的清晰解读是外部与内部的互动结果
10、企业文化不是CIS(理念识别系统MIS + 行为识别系统BIS + 视觉识别系统VIS)
11、企业文化基于企业家文化
12、企业文化不是策划出来的 企业文化深层次意义
1、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
企业文化
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2、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3、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4、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5、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6、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7、(1)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
(2)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
(3)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
(4)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
(5)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
(6)企业文化就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
(7)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8)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
(9)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核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
(10)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最新观点:企业文化是可策划的,企业欲上市,管理先上市,价值观先上市!张瑞敏曾经说过:“海尔1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创新”。如果说海尔成功之道是什么,就是海尔所建立的特色文化以及持续多年只做一件事情。许多年来,很多企业奔走到海尔取经学习,资料拿走了不少,但是中国却没有真正创造出几个“海尔”。为什么?因为形易似而神难似。
海尔总裁杨绵绵也说过一句话:人人都说海尔的核心就是创新文化,但是如何让创新落地。海尔的成功就在于坚持文化,坚持了20年。为什么海尔的管理模式搬不走?因为这种管理模式枯燥、辛苦。杨绵绵说,人有三商:情商、智商和韧商,而韧商最难达到,这也是海尔的文化。
文化是“道”,它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又潜行于企业各个细节和制度中。文化无形却又比有形之物更具有力量,是“理念制胜”时代企业的核心。因而,鹰腾咨询认为优秀企业不但要上市,更主要是文化上市,价值观上市。
第五篇:工业园区的定义与主要作用(精)
工业园区的定义与主要作用
发布日期:2010-05-28
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能获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
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不乏不少园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部分园区出现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如1994年建立的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它从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体制、机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各方面都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与经验。而且,经过十年的开发与建设,该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协调发展最好、科技含量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园区之一。
但到目前为止,有关工业园区的探讨与争论仍在进行。什么是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作用如何?实际上,园区就是产业集群地。经济园区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群集大量企业,以产业群集聚或产业链耦合为基础,吸纳生产要素集中投入从而形成区内经济增长乘数效应的一类经济组织。工业园区是经济园区的一种。是政府合理布局工业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集聚,以发挥集聚效应。园区按产业集聚形成方式可分为政府组织型和自主组织型。一些经济开发区大都属于政府组织型的。这种类型的园区集中体现了强烈的政府意愿,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管理,在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一般具有较大的优
势。而自主组织型园区主要是依据区位特定优势、产业关联、文化传统及资源配置市场等因素,自然形成的产业集群区。这种园区其产业关联度非常强。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的一份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开发区3837家。其中国务院批准的232家,省级批准的1019家。我国第一批开发区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20年后的今天,这些著名的开发区如深圳蛇口、江苏昆山、天津泰达以及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带来了城市活力的倍增,而且已成为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象征。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产值已占全国的3%,投资额占到15%。20年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产业聚集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等经济功能。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乡乡建园区、镇镇建园区热。尽管有相当多的园区是不符合国家要求的,但从另一个方面也放映了人们对工业园区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等方面的一种积极反馈,或者说是对工业园区建设的一种期望。
(一)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不管是从国外的还是从国内的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能有效推进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
优化。这一点从工业园区的核心及实质———“产业集群”的效用就能充分体现。产业集群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特色经济组织的集聚经济现象。但并非是简单的“扎堆”。这种集聚一般表现为:地理位置、产业领域、相关人才、行业信息、买者意向,配套机构和设施等的相对集中。而集群的经济组织之间相互竞争、合作、交流,进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文化的共通,形成特定经济区域的独有特色。通过实现各经济组织的利益提升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管是政府组织型还是自主组织型工业园区,产业的集群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效应和效果。比如规模效应。这是产业聚群最直接最明显的外部效应。有资料表明,一个合理布局的工业园区一般可以节约城市工业用地10%-20%,工业管网减少10%-20%,交通运输线缩短20%-40%。因此集群在一个园区的企业,由于共享基础设施、中介服务,使企业免去了巨额的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方便了企业运作,降低了企业创业成本。而大量的企业集群又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园区生产和销售规模在同类产品中一般占有较大份额。比如浙江,有52个“块状经济”工业园区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足以保证园区中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即使是新进入的业也能得到各种技能的劳动力供给,而且价格是最便宜的。因为一家企业采用了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可以方便地交流技艺,集中提高水平。另外,先进入园区的企业其经济活动会产生外部效应,带动一系列相关企业集聚在其周围,在管理模式、生产技术等方面即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即互相模仿又彼此超越,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能提升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而且又能放大“乘数效应”,有利于提高园区经济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正是由于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集群,使得园区内生产力布局合理,集中,通过建立完善的_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迅速推动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通过知识溢出和典型引路,区内带动区外,龙头带动一般,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工业化水平整体的升级。
(二)工业园区化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就没有高水平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不仅可以减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提高基础设施投入效益,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而且可以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齐全的优势,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进而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并最终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经济发展极。而且工业园区建设还可以将大量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工业园区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工业发展同资源有限,工业为人类带来文明与进步同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之间的两大矛盾。实现工业园区化,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水、电、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益,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突破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使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同时,工业园区可以通过集中联片生产,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
合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促进园区及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工业园区更适于目前提倡的循环经济做法。
总之,建设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必须指出,在建立和发展工业园区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避免盲目性。工业园区必须有足够多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自愿入园企业为前提,而且必须形成产业集聚,必须与区域经济既有的特色优势相结合。只有如此,才可能是一个区域经济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园区。"
青羊工业园简介
成都青羊工业投资有限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主要参与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区)的建设、招商、运营、管理工作,公司以周全、高效的服务致力为园区企业提供提升平台,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成都青羊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用高质的产品和服务品质赢得了市场的信任和客户的信赖,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成都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区)地处城西生态走廊核心地段,是市政公园最多、环境绿化最好的工业发展区,是交通运输最便捷、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工业发展区,是外商投资最集中、产业结构最完整的工业发展区。在产业布局上,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布局,充分发挥优势。形成了以模具产业为主导,模具周边企业围绕发展的青羊模具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孵化型工业基地。经过四年多的努力,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区)已被确定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成都青羊模具产业园”、“成都青羊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2009年7月,被四川省科技厅认定为四川省首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领导受到国家科技部杜部长的亲切接见。成功招引150多家企业进驻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区),园区形成了三大“园中园”并行发展的格局,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等。公司在不断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三大“园中园”即成都青羊模具产业园、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园、成都青羊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的发展内涵,创建了园区集培训实训、资源共享、融资、项目申报和展示于一体化九大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四川省首批“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专业孵化平台实现孵化职能。同时针对园区企业和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制定了系列的优惠措施,形成了具有青羊特色的工业企业建设格局。目前,园区建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如办公设备、厂房、网络设备等已建成投入使用,配备餐饮、住宿、休闲等设施。与政府、银行中介机构等机构达成了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落实各类政策,完善园区服务体系。园区已全面承担起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共建“两型”社会的时代责任。
成都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是成都市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 年 》、《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及《成都市工业布局规划纲要》实施产业布局调整,定点规划的 21 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成立于 2004 年 3 月,位于成温公路以北,成飞集团机场两侧,占地面积为 5.6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3.79平方公里,综合配套用地 1.83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个片区。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区)占地面积 3.21平方公里,开发面积约4000 亩,其中工业用地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