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假英雄王海沉浮录
于泽远
王海在中国的名气很大,他的打假活动被称为“王海现象”。
王海成名是因为打假。他说,要不是中国有这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他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
中国人太熟悉假冒伪劣产品了,从假酒假药到毒米毒油,假冒伪劣产品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经济快速发展的20年,而且肯定还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们进入21世纪。
因为“打假”,王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变成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英雄,又因为涉嫌“假打”,也被指为“黑吃黑的奸商”,甚至一度被逼“发疯”,在大街上裸奔„„
就在几年前王海声名鹊起的时候,批评他的声音也从未消失。不过人们当时出于对假冒产品的痛恨,对王海打假赚钱还比较宽容,最多也不过指责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他“素质低”、“没什么文化”。
但新千年的降临却没有给王海带来好运。
背上“黑吃黑”恶名
2000年年初的“津成事件”给他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他背上了“黑吃黑”的恶名。
去年年初,一个化名李长兵的人与王海签订了一份“打假”合同,根据合同,王海要帮助李长兵这个经销假冒电线的津成公司打垮另一家造假公司,双方并规定违约者罚款10万元人民币。王海在合同上签了
字并收下了李长兵两万元人民币的定金。
这件被媒体称为“津成事件”的丑闻一经曝光,人们纷纷炮轰王海的行为,王海解释说他是想将计就计,要用造假者的钱去打假,“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嘛”。
但王海已是跳进黄河洗不清,那些早就对他“买假索赔”赚钱的做法表示不屑与鄙视的人们,这下又抓住了他收造假者钱的把柄,王海的道德受到了强烈的质疑。
南宁上演“裸奔”
津成事件的余音未了,王海去年9月在南宁又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裸奔”事件的主角。
9月下旬的一天,王海在南宁突然退出下榻的国际大酒店,在未付分文的情况下坐上德士离去。酒店人员乘车尾随,将王海挡回酒店。但王海拒不付款,并在饭店大堂大打出手,造成部分物品毁损。
媒体惊呼“王海疯了”
当警方将处于“极度亢奋”的王海带离现场后,王海又突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脱下衣裤,只穿一件短裤
跑上大街,大喊大叫。
王海“裸奔”后被警方治安拘留,但王海被带到派出所后又打坏了门和玻璃,结果被送到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精神鉴定。许多媒体用类似“王海疯了”的标题报道这件事。
王海后来解释说,他的行为失常是因为津成“黑吃黑”事件给他的压力太大,终于无法承受,非常失
态地把这口恶气撒在了南宁的桌椅板凳上。
宣布退出个人打假索赔
“裸奔”事件发生后不久,王海正式宣布退出个人打假索赔。
从5年前第一次打假开始,王海的麻烦就层出不穷:他向假冒伪劣挑战,却经常被告上法庭;有人把他奉为英雄,也有人扬言要干掉他;有媒体说王海是“二十世纪末中国消费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也有法官指斥他是个冒牌的消费者„„
提醒消费者自我保护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为王海所著《当头棒喝》一书的序言中说,王海打假唤起了中国的消费者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功不可没。他尤其向中国的司法界提出了是依法办事,还是依传统道德办事的问
题。
中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则称赞王海是中国“市场的清道夫”。
买假货赚钱“有风险”
民法专家何山说,打假中有两类人,一类以公益为目的,另一类就是像王海那样以获取利益为目的,这两类人都是社会需要的,都符合民法“尊重当事人意愿”的重要原则,而且这两种行为的效果都能推动
“打假”及维护消费者权益。
但何山表示他更赞成王海的打假,因为买假货赚钱“有很多风险,有赔有赚”。
为私利打假
社会效益更大
北京大学伦理学专家王海明教授也看重王海式的维权,因为他具有一股强大的动力,而公益的维权者
缺乏内在的原始动力--个人利益的追求。
王海式的维权虽不如公益打假的层次高,但他的社会效益永远大于无私奉献。王海为私利打假更有持
久性,对社会的效益也会更大。
法律不管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认为,因为王海买假是为了索赔赚钱,就认为王海不是消费者的说法“是荒谬的”。《消法》应该将消费者和商家称为“买方和卖方”,只要买了假货就可以索赔。周孝正指出,法律不应该强调崇高的思想,因为法律是不管思想的。
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竖昆表示,公益维权也好,利益维权也罢,他们的行动只要效果上能够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我们不需要考察他们的动机,它们都将对法制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指责声不绝于耳
但指责王海式打假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王涌认为,假货盛行是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是通过所谓打假公司或“打假产业化”的方式可以解决的。以打假为业者的出现只是增加了制假售假者的成本而已,甚至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高丙中说,如果王海为了帮助一个企业打击另一个企业,就成了不标准的打假,可能使王海成为某些有钱造假者的保护人,因为他们可以雇佣王海。
“津成事件”违民法原则
北京市汇源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魏贵勤也认为,在津成事件中,王海明知道对方是被打假的对象,还收2万元订金,然后去打或索要,这不符合《民法》“诚实、信用、公平”的原则。
打假打到底
在去年经历了种种不顺的王海如今怎么样了?新年过后的一天,摘下墨镜的王海在与笔者交谈时说,他还要续写打假传奇。
放弃“买假索赔”手段
王海表示他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仗以成名的“买假索赔”手段。他说:“我早就预言,买假索赔这种事情,素质高的人可能不屑去做,素质低的人呢,不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
王海抱怨目前中国有很多专业的买假索赔者“素质太低”,不少人甚至打着他的旗号在外面招摇撞骗,这也是他宣布退出个人打假索赔的重要原因。
注册公司配合政府打假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海说他将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注册一个“王海公司”,配合政府部门打假。
屡经挫折的王海感悟说,如果把打假作为谋生手段,“任何一个个人都是靠不住的,应该靠机制”。
从维护公共利益
来获得个人利益
如今车房俱备的王海用哲人的口吻说:“我追求幸福的方式是同时追求各种利益的最大化。目前,我选择的具体行为是,通过维护公共利益,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我的幸福。”
王海并不认为他今后的道路会十分平坦,他透露,他的打假公司曾在3个月内赔了17万元人民币,现
在已经有了盈利。
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打假
王海说,他今后的目标是要把“王海公司”办成一个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的“跨国机
构”,在更高层次上续写他的“打假传奇”。
与王海交谈,你能感觉到他的执着。虽然他已遍尝打假路上的酸甜苦辣,但他今年只有28岁。
连串轰动中崛起
无论是“英雄”还是“奸商”,都使王海成为媒体经常关注的焦点,甚至连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也
要见见这位传奇人物。
然而,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并没有或不想用法律和去同售假者理论索赔,面对便宜的假货,他们选择
了默认。
从“消法”中看到生机
但是,1995年3月,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的22岁山东青年王海从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消法”)第49条规定:“消费者被欺诈可获双倍赔偿”。中看到了谋生机会。
当时假冒伪劣产品已在中国泛滥,连北京的一些大型和高档商场也陈列着一些假货。王海就从这些知
名商场入手,走上了一条艰难的打假谋生之路。
首次出招不顺利
王海的第一次打假并不顺利。他在几家商场购买了一批假冒的新力(SONY)耳机。他先把样品拿到新力公司北京办事处,对方确认是赝品后,王海就找到商场去索取“双倍赔偿”,不料商场并不认帐,反坚
持要王海拿出证据。
王海到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执法大队取证,人家说只负责给产品质量作鉴定,不管商品的真伪;王海又到新力公司北京办事处,人家说绝对是赝品,但却不肯出具书面鉴定证明,他们表示只对“有关部门”出
具鉴定证明,而不对个人。
王海既不是“有关部门”,也没钱飞到日本去取证,他的首次买假索赔因为没有选准目标而告失败。
吸取教训二度出击
1995年10月,王海在总结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后再度出击,他在一些大商场购买了一批证伪比较容易的假货,这次他成功了,在一周内获赔8000元人民币(约1670新元)。
尝到甜头的王海开始四处买假索赔,在与商家源源不断的纠纷中,王海很快引起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和
媒体的关注。
被媒体以“正面人物”形象推介
虽然王海总是在镜头前戴着一副老式墨镜,让人看不清真面目,但他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被中国媒体推出。被假冒伪劣产品搞得晕头转向的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有意通过王海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消法的有关规定。于是,王海打假的新闻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王海出名了。
成了名人后,王海买假索赔行动也变得更加顺利--在中国,名人可以办成许多普通人办不成的事。
王海买假索赔的成功在中国催生了不少模仿者,一时间,中国很多城市的大商场变得自律起来,纷纷表态要和假货决裂,中国官方也乘机从1995年底起连年开展大规模的“百城万店无假货”的打假活动。
“王海现象”成热门话题
1995年11月,“王海现象”变成了社会各界热门讨论的话题。12月,为中国第一个“消费者打假奖”的获得者,奖金虽然只有5000元人民币(约1040新元),但“中国打假第一人”的桂冠却稳稳地落在了
这个媒体新宠的头上。
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海虽然偶遇挫折,不过总体上还算顺利。他凭借自己响亮的名头在中国南征北战,东拼西杀,挣得了“打假英雄”的称号。
开办“打假公司”
王海不再满足于个人“买假索赔”这种“小儿科”的活动,他要当老板,要开创更大的事业。
1997年8月,王海开办的“大海公司”正式登场,为企业和消费者打假提供各种服务。同年12月,王海所著《我是刁民》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销量不错。
与克林顿会面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名叫“构筑21世纪的中国”的座谈会上见到了王海,并称赞王海是“中国消费者的保护者”--王海有了国际知名度。
第二篇:《风云人物沉浮录》
风云人物沉浮录
选题:风云人物沉浮录(及《南方人物周刊》其他栏目的系列丛书)文章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1 选题概述
2004年,这个“人物”诞生之时,没有人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模样,能有多大出息。我们只是单纯地坚信,“记录我们的命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事实上,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做着这件事,做得认真,做得仔细。在这个个体被形形色色的宏大事件、观念所遮蔽的时代,我们触摸到了具体的、生动的、能够与这个时代相互印证的个人,将他们真实地、生动地呈现给了我们的读者……
进入2006年,它已被誉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媒体,承载着众多的荣誉与期待。
但它不会改变初衷,不会将视线从“人物”转移到物质那儿去,转移到资本那儿去,移到任何时髦的泡沫那儿去。它将一如既往地打量那些和我们一样、也和你们一样的人物,它将最大限度地撕掉神话和误读,抵达人的真实、时代的真实。我们如此面对未来。”
这是《南方人物周刊》的发刊词,也表明了它想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另一种方式、一个柔和、理性、客观的方式思考中国当下和未来之路。
作为一本以新闻人物采访为主的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已有3年的历史,背靠南方报业集团这棵大树,它发展得很不错;风格上,它与《南方周末》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犀利敏锐敢言,这种《南方周末》一贯的招牌在《南方人物周刊》中也得到了体现,同时,由于以人物讲述新闻的独特方式,又使它比起《南方周末》多了一份温和、一份宽容和更多的思考空间;尤其是《南方人物周刊》在采访人物的选取上很有自己的见解,紧扣当下新闻热点,范围覆盖财、政、经、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及热门新闻中的普通百姓,非常丰富。
3年,对杂志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有理论说杂志在最初创办的3年是非盈利的,只有在第三年过后第四年开始时,它才能开始创收,姑且不论《南方人物周刊》是否符合这个理论,至少它目前生存得很好,销量稳步提高,读者群稳定,广告客户优秀,3年,值得它去纪念。
纪念的方式,自然是能够永存且能借鉴的最好,这就不是简单的研讨会能够完成的了,所以我建议它出版一本有纪念价值的精华本,就从最热门、受众最感兴趣的财政经人物的采访稿汇编入手,逐步打开市场。
全书计划分三大部分共四章:(实际目录内容只包括章节)
第一部分:成功背后 该部分主要以财、政、经界风云人物的成功启示录为主
第一章 财富顶端
文章列举:杨致远需要红舞鞋(2007-07-01)
宗庆后的激情与底气(2007-06-26)
马化腾:从学习者到行业改造者(2007-05-22)
第二章 政界风云
文章列举:彭定康 告别港督的日子(2007-07-01)
杨洁篪:中国新外交部长(2007-05-22)
万钢六种(2007-05-16)
这两章的人物选取主要以争议较小的成功人物为主,也可使功成身退的,比如前任港督彭定康。
第二部分:沧海桑田 该部分主要以处于低谷甚至已经入狱的财政经界人物采访为主,特点是独家独到,视点独特,观点客观。
人才上,南方报业记者、编辑的专业水准有目共睹,大可放心。
资源上,创刊3年,每年52期,每期80页的正文内容,使得编辑在文章选编上也有了很大的挑选空间。
加上今年是《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三周年,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而这三年,也是中国政治经济风云变幻的三年,重大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新闻管制也在逐渐放开,这一切对于这样一本精华集的出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编辑出版计划
在文章选编上,时间和新闻的重要性是优先原则。由于创刊刚刚三年,所以在新鲜度上还是不错的,这也能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完成编辑后尽快进行编审校对的工作。
2007年7月12日是《南方人物周刊》的创刊日,本书计划在此日期附近出版上市,封面装祯计划用它历次的封面来组成一幅有纪念意义的图画,比如“3”之类,这个由专业的设计公司来完成。
书籍的序拟邀请南方报业集团的老总、新闻业知名人士(如《中国青年报》的卢跃刚)来写。
此外,如果这本书市场反应良好,还可以陆续推出一系列同类图书,比如针对文化名人的专辑,《南方人物周刊》在此也有良好的资源积累,比如王朔、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等;再如反映热点新闻中普通百姓的专辑,如重庆的最牛钉子户。这系列丛书各有各的卖点,针对不同的读者定位,又可以整体涵盖《南方人物周刊》这3年来的业绩,还是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纪念价值的。营销计划
首先,在最近几期的《南方人物周刊》上连续刊登类似“预告”的图书销售广告,告知广大读者《南方人物周刊》即将出版这样一份精华纪念图书,以财政经人物专辑为主打,同时在南方报业集团的其他媒体,如《南方周末》、《南都周刊》和相关网站上刊发同样内容的预售广告,可以通过邮购方式获得;此外,还应搞好与同类媒体的关系,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等报纸杂志上刊登预售广告。
同时,还要做好各大书城的前期宣传工作,诸如卓越、当当等网站也是如此;在贝塔斯曼书友会等读者俱乐部开展预售活动,还可进行电话订购。
促销方式上,出版前一月,在《南方人物周刊》内连续夹上宣传卡,还可在出版前一周左右开展大幅的广告宣传(以平面印刷广告为主,尽量不用电视媒体),出版当日可在重要媒体上刊登书评,出版3-4周内再进行大的书评促销活动,比出版当日媒体更广、篇幅更大;还可向相关媒体、图书馆、销售代理商等赠送适量样书,以扩展宣传范围。
到图书真正上市时,一方面可召开新闻发布会,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南方人物周刊》的资深记者、编辑进行巡回签售活动;一段时间过后还可组织相关媒体、专家举行作品研讨会,并在相关媒体上刊登研讨会的新闻报道;此外,还应针对高端的读者人群做好宣传工作,如在大学校园、学校图书馆、高级写字楼等场所悬挂较为精美的宣传图、宣传版之类,尤其要做好“图书馆专供书”这条销售渠道,加大团购量。
随着图书上市时间的加长,给消费者的折扣也可越来越优惠;另外,与销售商、发行商的关系也要搞好,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不必要的支出,如果可以的话,尽量选择全国独家发行商或者大的发行商,销售渠道上尽量多元化。成本预算及效益简要分析 3周年纪念,再加上《南方人物周刊》丰富的文章资源积累,预计全书正文页数达到300
第三篇:1-拉手网沉浮录
曾经名噪一时的团购老大拉手网,自2011年美股上市折戟后便几乎销声匿迹于市场视野之中。四年过去,时移世易,互联网市场早已完成数轮重新洗牌和站队。随着近两年来阿里巴巴参股美团,大众点评被腾讯收入麾下,百度全资收购糯米,团购以O2O之名,再次成为BAT等互联网巨头们争相抢夺的主战场。
2015年10月,团购两巨头美团和大众点评正式合并,坐稳O2O团购市场的头把交椅。新美大完成新一轮30亿融资,估值摸高至180亿美元。如此高估值之下,新美大的IPO已成为不得不提上日程之议——“现在的美团和当年的拉手网的情形何其相似,”拉手网现任CEO梁闯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直言不讳。在他看来,虽然团购行业在并购层面很热闹,但整体行业特征和多年前的团购并无差异:“两端,用户和商户都没有增加,不过各家换换位置。”
采访中,梁闯解答了外界对于拉手甚至团购行业的诸多疑问:昔日的团购老大拉手网为何会在登陆美股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功亏一篑?当今的老大美团与当年的拉手网在商业模式上是否已有所不同?上市败北后的拉手网在沉默的这些年中又在耕作些什么?他们对于团购的发展模式又有哪些思考?
反思美股折戟:团队心态变了
时间倒回到五年前。成立于2010年3月的拉手网,是中国最早的团购网站之一。在成立后仅一年多的时间里,拉手网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到2011年4月,拉手网已经完成三轮融资,金额共计达到1.66亿美元。这令拉手网成为当年团购网站中获得融资额度最高的公司,在2011年市场高峰期拉手网的估值高达11亿美元——无论是拉手网的管理团队,还是投资者,IPO成为了彼时唯一目标。
2011年10月,拉手网在当时的CEO吴波带领下,正式启动赴美IPO。就在各项手续齐备、上市敲钟可期之时,竞争对手抓住其财务问题举报,快速规模扩张造成的管理团队混乱,数据造假等问题让拉手的IPO功亏一篑,自此一蹶不振。
上市败北后的拉手网不复往昔的团购老大地位,也逐渐鲜少出现于媒体和公众视野之中。原拉手网CEO吴波于2012年8月离职,并“再创业”成立了美佳乐。随着近两年内新一轮O2O团购业务重新开始火热,后起之秀——美团、大众点评、糯米等团购网站迅速崛起,并成为BAT巨头们争相抢夺和布局的战场。
2014年10月,江苏民企三胞集团宣布收购拉手网,实现对拉手网的绝对控股。实力派传统零售企业成为末路英雄拉手网的接盘侠,这让沉默良久的拉手网再次吸引了公众视线。人们不禁好奇:接下来拉手网到底打算怎么玩儿?实体零售企业的资源将为拉手网大力输血加入补贴大战,以期东山再起?还是拉手网将被整合成为传统零售企业的线上入口,就此金盆洗手、不再独立运营团购业务?
拉手网CEO梁闯对财新记者表示,拉手网从未也不会放弃做团购,但不会走传统的烧钱补贴路线。这种想法源自对当年拉手网上市之梦未竟的反思。
拉手网CEO梁闯对财新记者表示,从商户资源、运营能力等很多方面来说,拉手网与美团相比,并无太大区别。“其实很多线上的商家资源,我们都是完全同质化的。而且拉手网的中高层团队一直都比较稳定,这是国内第一代做团购的人,他们对团购业务有着最早的认知和丰富的经验。”
“拉手网的团购业务其实一直保存在那里。但是没有像其他团购网站一样,通过烧钱,通过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来对用户和商家进行大量补贴吸引用户,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规模。”梁闯表示。“我们的团购业务基础运营能力并不差,如果美团用30亿,我们用50亿去补贴用户,那么短期内拉手网完全还可以成为团购市场上一个很强大的竞争者。”
被三胞集团收购后的拉手网,看上去似乎并不缺乏融资通道。三胞集团1993年成立于江苏南京,业务板块覆盖金融投资、商贸流通、信息服务、健康医疗、地产开发等领域,旗下拥有宏图三胞、南京新百等上市公司。在金融领域,三胞集团投资参股了江苏银行、华泰证券、南京证券、紫金信托、锦泰期货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同时还是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但是,梁闯对财新记者表示,拉手网目前并无计划融资来参与市场上的团购补贴大战。长期以来,互联网市场的玩家们都被普遍教育“赢者通吃”的市场规则——无论砸进多少资本,只要能保住最大的市场占有率,笑到最后者方能得天下。从滴滴、优步等网络约租车到团购,行业大佬们无一不在疯狂融资以赢得非生即死的补贴战。
回顾拉手网当年上市失败的教训,梁闯认为,单靠拼资本的补贴模式拼命做大市场规模,并非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靠补贴方式吸引的用户实际上也缺乏对团购网站品牌的忠诚度。“谁家的补贴高,优惠力度大一些,用户就买谁家的团购,对用户而言无非是多下载一个APP而已。但资本总有烧光的那一天。”他说。
“所以,我们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在维持线上入口流量和资本投入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换言之,如何能够通过服务和产品的利润分成来实现持续盈利,如何吸引到稳定的消费者群体。”梁闯表示。“做到了这一点,才是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去跟资本市场讲故事。”
寻路商业模式:深耕低频次高附加值服务
实现维持流量和资本投入之间的平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团购涉及到的O2O消费领域覆盖到生活中“食、宿、行、游、娱”等各个方面,但从消费数额来看,占比最高的还是餐饮消费。“数据显示,70%的团购消费都来自餐饮。”梁闯介绍。餐饮、出租车、外卖,这些都属于团购消费中高频次、低附加值类的服务,经过前期的发展,目前这些消费场景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团购网站并不能从中获取很大的收益,因此只能依靠投资补贴商家和消费者,来吸引更多用户。
梁闯认为,如果希望不通过补贴模式而实现团购网站的盈利,那么未来团购需要深耕的领域就是寻找更多低频次、高附加值的线上场景,通过团购网站与商家的利润分成,实现盈利模式的良性循环。
哪些场景和服务属于团购消费中低频次、高附加值的品类?未来O2O市场可能出现的新增长点在哪里?梁闯对财新记者透露,拉手网内部也在尝试着做出自己的判断——拉手网近期在深耕的服务品类主要有两项,一是售后电子产品维修服务项目“修好了”,二是婚纱丽人服务。
“修好了”是拉手网计划推出的一个互联网维修服务项目。被三胞集团收购控股之后,拉手网将借力于三胞集团旗下的实体零售资源,在零售门店建立统一品牌的电子产品售后服务网点,通过拉手网的线上渠道销售此项服务。“现在电脑、手机等这些电子产品普及率很高,售后维修的需求也比较大。这种服务的消费虽然没有餐饮等品类高,但附加值要高一些。相对于电器零售商,我相信我们互联网O2O企业做这类服务还是有渠道优势。”梁闯认为。
婚纱丽人项目,拉手网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在通过三胞集团的线下资源,不断对其进行场景化和具体化,在这项服务上进行深耕和细耕。梁闯向财新记者介绍,在拉手网内部,有一个商家增值部门。“这不是一个利润部门,而是一个服务部门,他们的工作是专门帮助线下的商家将产品进行互联网化,帮助商家能够更好地去开发一些产品,适合做团购的线上推广。”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餐饮店。拉手网增值的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到商家的经营环节中,帮助他们设计更适合互联网推广或团购的菜品套餐组合。对于婚纱类项目的互联网化耕作,亦是同理。
在过去一年中,拉手网已经逐步在B端接入了更多的提供婚纱服务的商户,以期能够提前布局此类线上场景的流量入口,抢得市场先机。“这部分项目其实是可以产生盈利的,不需要补贴,而且这类线上场景其实也有一定的广告价值。”梁闯表示。
两条腿走路,可以走多远?
随着团购与地图应用的结合,LBS(Local-Based-Service)成为新一轮O2O市场增长的热点。而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团购网站无疑成为掌握着线上流量入口的关键环节。阿里巴巴参股美团,腾讯将大众点评纳入麾下,百度全资收购糯米网——不管未来如何,显然BAT互联网巨头们谁也不希望在本轮竞争中失去线上流量的入口。
“所以,不管怎样,拉手网不会放弃做团购业务,我们必须守住线上流量的入口。”梁闯表态说。同时,有了线上入口,拉手网所积累的用户行为大数据,也可以成为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我个人把互联网用户的数据分成两类,一类是裸数据,就是笼统地说一共有几亿用户,但这些数据很多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另一类是‘有温度’的数据,就是那些活跃的用户主体,可以根据他们消费行为来挖掘更多线上场景,帮助我们提升传统服务,开发新的业务。”
梁闯表示,拉手网现在希望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守住传统团购业务的线上入口,尽可能去扩大用户规模,但不会走通过大规模烧钱补贴的路线来做太多横向的规模扩张;另一条腿是孵化更多新项目,通过挖掘更多低频次、高附加值的服务,深耕更多的商户资源和O2O线上场景。一言蔽之,即是在稳住C端的同时,做大B端,拓展垂直方向的产业链。
三胞集团的接盘显然给了拉手网更多底气,无论可供整合利用的实体零售资源,还是资金融通渠道。到目前为止,三胞到来以后,更多地还是在为拉手网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例如在“修好了”项目中所提供的售后维修实体门店资源。之于后面的商业模式,拉手网的“两条腿”走路是否能够齐头并进,到底能够走多远?似乎还是未知数。如果B端孵化的项目并不能得到市场认可,那么C端的用户流量是否还能够守住?如果C端的用户流量下跌太快,是否还会有更多B端新的所谓高附加值商户愿意接入?
历史不能假设。但也许当年身居团购老大地位、估值高达1.66亿美元的拉手网没有功亏一篑,而是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那么也许其今天的市场战略会完全不同。梁闯坦言,如果当年成功上市之后融到了足够的资本,那么现在拉手网可能会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进行B端的精细化管理。但如果放弃精耕B端的线上场景而只靠补贴扩容C端,是否又会重蹈当年拉手网的覆辙?
浩浩汤汤的互联网大潮,瞬息万变。这一轮O2O大潮里,拉手网会浮上来还是沉下去,一切还在等待时间的回答。
第四篇:铁路大集体职工沉浮录
铁路大集体职工沉浮录
一、铁路集体所有制职工形成历史背景:
铁路集体所有制职工,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铁路集体所有制成立,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安置返城的上山下乡的铁路子女的知识青年而设立的。是经过国家批准的企业。当时国家为了解决大批返城知青就业问题,号召各个企业“谁的孩子谁抱走为原则”,就这样成立了铁路集体所有制,又称为大集体职工。由各铁路局站段劳动服务公司管理。把所有的铁路职工子弟返城知青待业青年全部在劳动服务公司就业。铁路派干部负责管理。就是这样产生了铁路大集体职工,当时的招工通知书是由地方政府劳动部门审批同意,招收的集体所有制工人。是经过合理合法的手续录用的。
二、曾经是奉献青春的一代人这些铁路大集体职工在铁路战线上,主要从事铁路线路大修、房建、商饮服务以及铁路运输各行各业的工作。虽然他们与正式工人同劳不同酬,但那是他们有收入,还能享有铁路职工的一部分待遇。就是这样他们在生产一线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劳作的辛苦。他们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铁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铁路建设,铁路畅通无阻之中,为铁路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铁路建设中的大动荡、大迁徙,以及后来到下岗,使得这一代人的经历前所未有地复杂、曲折,许多人的生活具有大起大落和各种悲欢离合的情节,相互之间的命运、前途形成巨大落差。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自我感觉和对现状与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差别,使得这一代人除了曾经有过的一段共同的、难忘的经历,以及回忆起这段经历共有的感慨之外,很少其他的共同点。也许,还可以从他们的人生底色上看出一些岁月沧桑的烙印,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对平等和公正的敏感,以及对旧体制弊端的深刻认识,这些特征使他们在工作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群体认同意识,并对改革开放天然地支持。但随着时光流逝和利益分化,共同的感情、语言已不复存在,“我们曾经都是知青,铁路大集体职工”不再是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精英意识或弱势群体意识的对立,满足于现实、顺应现实或不满现实的态度差异。
三、沉入底层的人市场经济造成多数大集体企业被强迫改制、解体或破产关门,铁路大集体工人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受损最为严重的群体之一。其根源在于大集体企业的制度界定了这个弱势群体的身份:被奴役、被遗弃的畸形儿。使其对自身命运的认识经历了认同到觉醒、抗争与无奈的过程。到九十年代后期,这些为铁路献了青春的大集体职工,又一次待业,失业。劳动服务公司有其名无其实。他们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一点一点被铁路全民的多径吞噬,他们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最后到处打工维持生存。到了四五十岁“姥姥不喜欢,舅舅不爱的年龄。”无人管,无人问津。这些劳动服务公司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党政工组织都有,但一到办实事儿,他们一脸无奈,好像比我们吃不上饭的人还委屈。现在的一个站段有两个到三个劳动服务公司,有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经理,副经理等,真的是官儿不少,具体办事时都在推、躲,他们不仅不干事儿,还把集体工人创造的财富以及产业承包出租转让,宁可让大集体职工放假回家无活儿干,也不操那份心。铁路局领导是嘴上天天说,月月讲,年年问关心职工生活,但是站段就是不为大集体职工排忧解难,从来无人问津。就是不给集体职工解决疾苦,办点实事。中央国务院和省市三令五申的下文件,对厂办集体改制,可他们就是推托不办,不关心这些弱势群体和无劳动能力的人。加之铁路大集体是历史遗留下的畸形怪胎,不同于社会厂办大集体。社会厂办大集体职工有党和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管理,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惠民政策与市民福利待遇。而铁路大集体工人却没有!这批所谓的铁路大集体职工都不如农民工,就是这样的无可奈何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某铁路局就有近13万(07年在册人数统计)大军,大多数是七十年代,最无能、最听党话的铁路职工子女,上山下乡返城和留城待业的‘知识青年’。经省市劳动厅批准,应召到铁路集体单位的。铁路局也相应的成立了集体经济管理处、分局集体经济管理分处、各站段劳动服务公司,这些集体所有制工人,在各站段以及铁路大修部门参加铁路建设工作的。现如今平均年龄结构为45至65岁左右,工作年限长达三、四十年之多。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们承担着铁路建设工程各种苦、脏、累等繁重体力工作,为铁路建设与发展献出了青春和血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我们所承担的艰苦而艰巨的任务是正式职工同样的工作程序,执行同样的工作标准,接受同样的考核。工作性质、内容与铁路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他们这批弱势群体的工资(退休),却与铁路正式职工相差一半还多,按照劳动法、企业法规定理应享受的各种奖金分配、劳动保障,福利待遇我们从来没有享受过!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改革红利也与他们毫不相干!
四、谁来关心铁路集体所有制职工铁路局设有集体经济管理处及下属办事机构,现在管理着铁路大集体的人事档案。如果说:铁路集体企业由于改制成立了所谓的有限公司(法人企业)就脱离了与铁路系统的关系,不予承认。无论从历史沿革或现实存在都是自欺欺人、瞒天过海,蒙骗愚昧无知的铁路大集体工人。因为铁路没有将这部分人员移交给地方政府。挤占挪用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某铁路局14万铁路大集体职工1988-1996八年上缴的养老金,铁路局没有移交到省社保局。某铁路集经处的领导下,从1988年开始参加养老金统筹,而在省社保局账面体现出来的却是从1997年1月1日开始投保缴费的。从1988年-1994各个站段和公司每个月上缴的金额是按上月的工资总额15%提取上缴到集经处统筹办。直到1994年才开始个人上缴工资的8%,单位上缴的20%。后来有的大集体单位没活干关、停、解体、工人自谋生路,法定由单位上缴的20%也是工人自己垫付,否则不给办理退休。退休金是以大集体职工本人的工龄,缴费基数为标准计算发放的。差了八年,每人每月要少开多少钱啊!
六、在这个文明现代国度里这个群体是这样的。什么“五金一险”、“取暖费补助”、“独生子女补助费”、“因公致残,医疗、护理补助费”、“退休证” 等全都没有。五金一险“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似乎生来就与铁路大集体职工无关!能够涉及到铁路大集体职工的实际上只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由于单位转制、改制、闹得关停并转,破产、解体或长年放假。养老保险单位承担20%,个人承担8%;现在全部由铁路大集体职工个人承担。(我们手中有替企业垫付的养老金票据),如果不缴纳企业的部分就不给办理退休。医疗保险单位承担9%外加10元钱的大病统筹,个人2%;都是个人承担。有的单位还不能及时给予办理。某铁路局铁路大集体退休工人从来没有领到过“取暖费”,(铁路系统全民职工遗属、五七工,地方政府‘低保户’每年都有。),在册而外出打工的集体工人就更不要说了!2009年以前采暖补贴。实行“暗补”时还考虑到大集体职工,路内大集体职工缴纳10%取暖费。2010年实行“明补”以后,却没有大集体职工的份!路内大集体职工,就是铁路职工遗属是“大集体”的都必须全額缴费。谁也不知如何理解这种政策上的变化?2011年初,有的集体职工曾选派代表到某铁路局就此事上访,主管领导让他们回来听信,答应会给予妥善解决。当时基层供暖单位确实进行了调查摸底工作,至今没有下文。近年來,有的地方铁路大集体职工实行50%繳取暖費,有的地方却沒有之行这个規定(据说是口头传达,没有正式文件。)。例如:2013年某铁路地区可以按50%繳取暖费,而其他地区却没有执行这个规定?由于有了以前“暗补”与“明补”政策上的变化,现在有的地方实行铁路大集体工人50%繳取暖費能否持续下去,余下的50%部分怎么处理。有谁能说得清!铁路大集体工人在铁路系統干了一辈子承担着铁路建设各种苦、脏、累等繁重体力工作,为铁路建设与发展献出了青春和血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有权利、有资格享受铁路内部 取暖补贴等福利待遇。他们做着铁路一线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哪里有铁路,哪里就有铁路集体职工在为铁路发展和建设事业献身的身影;哪里也就有铁路集体职工遭受不公正待遇、无处申诉的悲惨境遇……。例如:原某工程段大集体工人赵某因公负伤,高位截瘫二十多年了,现已病退,始终由孱弱多病的妻子护理维持,但是近几年来艰难的生活状况无人过问。曾因护理费无人管,医疗费用无处报销等具体问题多次上告,至今没有给予解决。夫妻俩相依为命,含冤苟活!关于符合国家政策的退休职工独生子女费和独生子女奖励金的问题,二零一四年就完成了统计上报工作。至今没有发放,不知何故?应该为铁路大集体办理、发放《退休证》。因为大多数铁路大集体职工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外地工作,父母老了,都有可能归到一处。到外地办理户口迁移、落户等事宜必须出示《退休证》否则不予办理。(据了解,某铁路局管内有的大集体工人已经办理、发放了《退休证》?)
七、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福利待遇等全无自2005年11月6日《关于妥善解决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问题的请示》(财企〔2005〕122号)收悉。现批复。2O11年4月18日国发18号文件規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乡返城安置子女再就业人群,因企业总之各种原因破产、倒闭等情况。对厂办大集体改革进度快、实施效果好的城市,中央财政将按照“奖补结合”的原则,提高对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在2011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80%;2012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70%;2013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60%;2014年及以后完成改革的不予奖励。据某省文件汇编查阅:此款在当年以先划拨,后清算的方式,分别以35%拨款在四大银行,分别为,工行,建行,农行,农村信用社。国家文件是从2O11开始申报各单位交身份证,照片等。在铁路大集体也曾经统计上报过,名目是“返回个人上缴单位应缴20℅部分”。至今杳无音讯!国家政策文件铁路局为什么不执行?近年来铁路系统关于大集体的问题,从上到下什么说法也没有,什么文件也没有。许多问题单位无人管、铁路上级部门无视我们的存在;地方政府各级组织因为是铁路企业内部的问题,明确表示不管。例如:到地方政府申办低保,住房补贴以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国家福利优惠待遇时,被告知:“铁路系统应由你们企业内部办理解决。”而铁路系统福利优惠政策从来就没有铁路大集体的份。铁路大集体职工就是被社会忽略,企业抛弃的一群垃圾废物?!铁路大集体企业资产流失。铁路大集体企业名存实亡。不是破产,不是关停并转,也不是倒闭。连下岗、失业这样的国家统计数字里都没有我们份!原来辛辛苦苦几十年积累的所有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由于集体企业解体,缺乏监督管理,有的被主办单位毫无代价收回、遗弃,有的不知弄得哪里去了!而创造财富的大集体职工只落得孑然一身,只落得两手空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拖着老弱病残的身体外出打工谋生。出卖劳动力、干活讨不回工钱的被骗事件时有发生!蔡昌旭个人简历
第五篇:英雄王杰
英雄王杰
碾庄镇中心小学:李谦
我崇拜的人很多,有歌唱家,有作家,但我最崇拜的人是战士王杰。
市委市政府组织学生看邳州活动,我有幸作为碾庄镇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跟随着游览车我们一行来到了王杰纪念馆。来到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醒目的大字,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敬爱领袖毛主席为王杰题的词-----“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接着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王杰的英雄事迹:“王杰是位英勇的战士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是在1965年7月14日那天牺牲的,那天王杰同志正在组织民兵训练,12位民兵离得很近,聚精会神地看着王杰的师范,就在这时,导火索突然燃着了,王杰为了拯救12位民兵的生命奋不顾身的扑向了炸药包。就是这样王杰拯救了在场的12位民兵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了。”
讲解员带着我们走进了另一间屋子,屋子里有一尊王杰的塑像,他神情严峻,好像早就做好了准备为了人民群众随时可以付出一切。
最后,讲解员带着我们了解了王杰烈士的一生。她带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展厅,那里有许多彩色图片。讲解员一边指着图片一边讲解:“王杰同志从小就爱听英雄的故事,所以长大就去当了兵。大家请跟我来,我给大家讲一讲王杰在当兵时的故事。”讲解员阿姨带着我们又来到了另外一个展室,那里有两尊塑像。讲解员阿姨指着一尊王杰扛沙包的塑像对我们说“这一尊是王杰抗洪救灾时的塑像,别人扛一袋沙包,而王杰扛两袋。”接着,讲解员又指着一尊王杰读书时的塑像对我们说:“王杰读书很认真,半夜三更时他还在读书。”
游览王杰纪念馆我们心潮澎湃,下面的活动更让我们热血沸腾。我们所有参加活动的同学来到纪念馆中央的王杰塑像前。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呼号。辅导员老师用那洪亮的声音高喊:“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我们的声音在王杰纪念馆上空回旋着。
虽然离开了王杰烈士纪念馆,但是王杰的英雄事迹在我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要大声的告诉你们:“王杰永远是我的偶像,我一定要他学习,学习他那种‘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