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就业信任度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就业信任度
社会责任感是人的重要素质。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堪设想的,更是不受单位和社会欢迎的。门卫不负责任,单位内的安全就没有保障;教师不负责任,学生的质量就不能保证;医生不负责任,病人的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讲的责,就是指人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公证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等等。
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他们从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出发,为了民族挺起脊梁,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寻求真理,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祖国为民族尽了自己的全部责任。在和平建设年代,华罗庚放弃终身教授待遇,为了真理,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人民,同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等民族精英们,在民族责任的感召下,毅然回到了祖国,把他们比生的精力和才智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强盛,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佳绩。在全国遭受“非典”病疫灾害,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特殊斗争中,疫区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以邓练贤为代表的白衣天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抗击“非典”斗争中,他们大公无私,夜以继日,连续作战,敬业奉献,尽职尽责,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为了民族的身心健康,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在“非典”一线拼搏,为战胜“非典”建立子卓越功勋,树立了践行“三个代表”的光辉典范,他们的先进事迹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生动教材。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真善美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备素质,是就业上岗的必要条件。鉴于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成才、就业、服务于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我认为,大学生应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一.用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我们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
二.从远大理想着眼,从养成教育入手,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励我们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认真搞好本职工作和学习。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一个团队成员,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做好一次值日,办好一次专栏,擦净一次黑板,这样的小事上做起,逐步培养自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那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对集体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作法至少是不可提倡的。那种给自己擦桌子也只擦半面的人,那种洗碗只洗里面不洗外面的人,那种作值日老师在时就干,老师走了就溜掉的人,那种在“非典”期间不守纪律,擅自离校回家,不顾家人和团体成员的安危的人,是应该认真反省的,与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以诚信做人的要求,督促社会责任感的树立。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也是单位招工用人的重要条件。就此方面,古人多次说过:“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无信患作,失援必毙”,“能信不为人下”,“大丈夫以信义为重”,“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不忠不信,何以立于天地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据说,美国人非常重视个人信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不讲个人信用的代价太高了。他们维护诚信的最佳办法是让每个人不讲诚信的行为,都在个人信用史上留下污点,使不守信用者意识到不守信用的代价在一生当中难以承受。比如,有人因为曾有乘车逃票记录,而在找工作时被拒绝;有人因为曾有一笔小账没付清,在贷款时付出比别人更高的利率。一旦有不守信用记录,就很难申请到信用卡,令生活十分不便(不良纪录一般保留七年)。在征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我曾在教育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就业的文章说:一个企业主,招了几名大学生,因工作需要,直接送去进修两年,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不但花了企业的钱,还误了企业的事,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企业主告诉记者,这些人不讲诚信,使他啼笑皆非,不敢轻易录用大学生。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把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把职业的选择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实现个人事业的最大价值,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使命,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珍惜学习机会,巩固专业思想,提高责任意识。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从点点滴滴作起。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必然要发生各种关系,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各行各业的每个人,所从事的正当工作,对整个社会生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社会是个体赖以生存的条件,为个体的成长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没有社会的整体强大,个体的利益,个性的发展也受到限制。社会责任要求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他人利益,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的责任意识。
五.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使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向高境界发展。在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培养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能够培养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
六.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使社会责任感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大学生要努力掌握履行社会责任的本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也时有抬头,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人重视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毕业生对不包分配,用人双向选择,人才流动体制的形成等现象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普遍想在公办单位,城市条件好的单位去工作,而这些单位往往是人浮于事,或是其它种种原因而不能如愿,于是感到就业压力很大。为此,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还有许多贫困地区和艰苦行业,特别是西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尤其是山村地区还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光辉的事业在等待青年人开拓振兴,伟大的时代在呼唤青年人艰苦创业,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和理性选择。为了明天的事业,我们大学生应该抓紧在校学习机会,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既有本领,有责任,又有实干精神的人。
毛泽东同志对责任心问题有过多次强调。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他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毛选620页),这位加拿大共产党员,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就是因为他有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具有自觉做好份内工作的心情,具有内在的驱动力。这里有一个我的自在与自觉的问题,自觉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它包含着思想的觉悟和认识的理性化。因而,在工作中,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愿,想方设法,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大学生有了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就能理智地处理个人与团队和国家的利益关系,就能自觉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从而,在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为社会贡献中赢得社会的肯定。有了正确的责任感,就能妥善处理利他与利已的关系,作到“已所不欲,勿施予人”。就能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公正办事,从而作到团结友善,责善他人,互相帮助,协作共事。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青年人的责任心培养,他指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一定是一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这样的劳动者,必定是受社会欢迎和人民信赖的。
第二篇:120509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尚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沙太中路大源金龙路32号邮编:510540)
摘 要:本文从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完善工作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就业指导队伍,加强服务意识等多方论述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和方法.关键词:就业改革服务
作者简介:高尚(1990-),女,广东广州人,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德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是职业学校的本质要求。就业工作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关系到职业学校的办学声誉,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建立完善的就业机构
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和就业工作机制,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最基本的保障。要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人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1.建立就业市场的调研与反馈机制,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校必须建立就业市场需求调查分析机构。(1)对大市场进行网上调查,密切注意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的信息,国家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都定期的发布这方面的信息。(2)重点专业,重点企业,要做到专人有目的地调查分析,做好专访和公关工作.掌握市场和重点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的信息。第二,学校必须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机制,切实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细心收集,虚心接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建议,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的要求。第三,将调查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反馈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循环系统中去,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使毕业生更加接近用人单位的要求。
2.强化校内实训环节管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师要根据所得到的信息,相应调整实训教学计划,使之更切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与实际,再在项目课程里理念的指导下,编写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训练项目,使得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生产的内容和质量要求。把好项目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关,理论教学内容是该项目的涉及的知识要求,实训指导内容主要是对安全生产、生产工序、操作要领、技术要求等方面有个明确的要求。构建新的质量检测标准,建立一个与企业要求相一致的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观,以增强就业适应性。
3.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要积极搭建各种平台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一,每届学生在就业前必须举行一次技能大比武,设立单项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设立团体奖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其二,开发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就业的实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将学校活动室承包给学生经营,由学生经营书报亭、桌凳维修等。其三,每届毕业生在就业前都必须组织一台汇报晚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愉悦学生身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推进产学结合,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要树立双赢意识,产学结合,校外实习涉及“企业、学生和学校”三个方面,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要兼顾三方,针取双赢。产学结合是一种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它解决了学校实训工位不足、设备和耗材等问题,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5.实习、择业和就业相结合,建立学生就业新渠道。校内实习和企业实习的最大区别就是企业实习的真实性,可以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将实习、择业和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增进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为学生选择就业提供了可能,同时用人单位通过对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了解和掌握,可以有选择的录用人才。因此说,产学结合,校外实训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提高就业的适应性,建立学生就业的新渠道。
三、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1.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指导人员要树立就业工作的超前意识,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问题。要着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准,倡导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必须具备就业指导证书或助理职业指导师资质。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专业化水准高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是搞好就业工作的必要的保证。
2.积极有效地参加与各种招聘会,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第一,构建信息平台,及时向学生发布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信息的质量。第二,走出去——参加各种招聘会,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触。第三,请进来——诚邀企业和用人单位来校面试和招聘,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亲近接触。
参考文献:
⑴魏莉梅:大学生就业实用指南[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⑵魏莉梅:大学生职业规划[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5
⑶魏莉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第三篇:关于社会信任度调查感想
诚信这个话题历来被人们称道。几千年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传承和延续并闪耀着它的光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诲就是如此。时过境迁,现在社会中,诚信在社会中还重要吗?我们现在还要讲诚信吗?答案不言而喻,但是面对现在社会上的失信行为,又有几个人可以笑得出来,又有多少人可以说自己无愧于心呢?
现下关于社会诚信的话题越来越多,诚信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社会诚信度的调查也层出不穷。可是在这些调查背后隐藏着诚信度的什么样的本质,如何能解决这些问题,却不是关注就可以了解的,也不是凭借什么措施就可以挽回的。这是一个社会大背景下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认真思考的问题。
很多人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并不是真心去填的,其实人们也没办法真心去填。社会的历练,让他们学会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让他们学会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遇到与自己相关或是与周围的人相关的问题时,往往会避之又避,能填多好就填多好。有些人甚至是不明白自己的真实情况。殊殊不知,他们填写的正是一份关于“诚信”的调查问卷。连调查水分都那么的大,又有什么能探寻诚信度的现象所言?
其实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之所以称它敏感,是因为它牵扯到了人们的内心。
当然,对于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人们还是敢于说出实话的。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很简单,人们对于社会上的失信行为深恶痛觉,人人都希望不诚信的行为不要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虽然有些人觉得看不到未来,但是有还是很多人希望社会诚信度会越来越好的。
可是,拿什么好?
问卷中的第14题答案组合可谓是千奇百怪。答案如此之多,让我有一种想算排列组合的冲动。综合起来看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想。答案如此之多,原因就是社会诚信问题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可否认,经济是影响社会诚信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国社会进入经济转型期以后,很多事物都与经济产生了或大或小的联系。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性等等都会牵动到社会诚信这个问题。显然对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做好。为了牟取暴利,收买人心,在金钱的诱惑下,很多人的内在本质发生了变化。假冒商品,虚假广告,坑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身体,毒害的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不能因为怕引起社会诚信问题就不去发展经济,但是如果说诚信问题是经济转型期的必然产物,那么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管。解决的办法就是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可是,这些制度真的完善了吗?
显而易见的是,制度的完善需要相应的问题的出现。出现问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这的的确确是一条正规的路子。没有错,我们需要这样一点点去完善相应制度,因此这其中出现错误可以原谅。可是一方面这些错误的现象的出现会打击人们普遍的社会诚信度的心理,而另一方面有些制度本已很完善了,官家政府威逼利诱,人情买卖贪污腐败,如此造成的社会诚信问题,也是可以容忍,可以原谅的吗?有人会说了,该是法律起主导作用了吧。这话也没错。
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的大门打开了,交往更多了,出现的问题也更多了。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在国家的运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面对天网恢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呢?为了利益,人们表现出连死都不怕的勇气。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定有我们文化发展中的失误。
改革开放,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也解放了思想。经济上我们已做好了调整准备,可是面对外
来的各种文化入侵,我们又是否做好准备了?当我在调查采访老人的时候,他们交流的言语中总会提到怀念过去的日子,怀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因为那时候都是毛主席的教诲,那时候没有所谓的自私自利。那时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
思想单纯而正直。相比现在,我们还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我们经济是发展了,生活水平是提高了,可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文化是不是也相应地发展、提升了呢?
在此次关于诚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凸显出的一个总体情况是诚信问题在这个追求经济的社会里并不容乐观。通过问卷知道觉得自己真的完全做到了诚信的人可谓是微乎其微,大不分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些非诚信的事。而觉得自己身边的人做到了诚信的则更少,两个问题的对比也更好的体现了不诚信的现象。对于各类的广告,推销活动,虽有大不分人不相信,但也有不少的人选择相信。他们相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些产品更便宜,廉价,以为自己会有所获利。而且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人家对亲人的信任度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而对这个社会的信任度则很低。
其实这也很简单,毕竟亲人始终是最爱自己的人,且他们伟大的爱毫无私心。社会则不一样,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想要更好的生存,就必须面对众多的竟争,利益的纷争往往也会导致很多的不信任。一个国家的强盛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经济的掘起绝不能以人情信任为代价,失去信任的社会将浑浊不堪,这我们应该都明白。而要提高一个社会的信誉度,更多的都相信与人的受教育程度、方式等因素有关。摆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个更大的关于教育制度的问题。对于此次调查,虽然总体情况是偏非诚信化,但也有积极的一方面,那便是关于对行乞者的施舍问题。
调查发现很多的人会选择施舍,可当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的回答也确实让自己很吃惊。他们都说其实他们都知道,那些行乞者其实大部分都是骗子,可当自己看到时还是很不忍心。他们都相信并没有人是天生的想当乞丐骗人,走上了这个到肯定有他们的苦衷。几快钱对于自己或许不算什么,但可能就真的帮了下别人,既使被骗也只当安慰下自己的内心,就当行善了,太过纯朴的民风。
在各类的新闻报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农民工被骗的事,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他们太傻,没见识。没错,这是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们太过纯朴,太过相信这个社会。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只是这个社会真的需要更好的净化。
有事谈起信任会感到心痛,社会中的真诚越来越少,为利益奔波的越来越勤奋,就如手中的沙,我们都想紧紧拥有她,但他还是渐行渐远,离家时父母会告诉你,小心骗子,小心传销,不要轻易相信,不要迷失自己。很想反驳,但很无力,问自己这是为何,答案很简单却又十分沉重。对于调查的结果,我不想过多强调,只是想说一下我们能给孩子一片干净的天空吗?是否发现现在孩子一不在身边,就会很紧张,担心被拐走,因为这种事太多,家长们已成惊弓之鸟,害怕类似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孩子的心在承受这诸多无情事实时,你如何忍心告诉他那无情事实,是否她也会怀疑你也有问题,以后你的任何欺骗都会让她对你失望。
一个社会的诚信度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当有人被撞倒了,有人根本不想去扶,想扶的人还要担心是不是会遭到坏人的打击报复,扶了的人还要被家属说成是撞人的人。谁还敢去做好事,甚至都没人敢在心中想想了。那这会是一个多么荒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哪还有诚信可言?这样的社会最终也必然消失。
趁现在社会还没变得那么糟糕,我们必须稳定社会制度提高人的行为的可预期性,使人因能够把握生活而信任。其次是加强信任教育,树立信任责任意识,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信仰,因尊重价值观念而信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还有就是要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在文化产品中塑造社会成员信任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信任。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你、每个人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诚信的人必将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从而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的机遇。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把诚信这两个字氪金我们的心里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个宝贵的人生际遇,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然而,如今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一些企业因为信用不高乃至失信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千亿元,直接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在我国每次召开的大型商品交易会上,很多国内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愿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此外,由于现代社会风气不正,虚假事物过多,严重腐蚀了中学生的健康思想,使中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诚信度逐渐下降,中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容乐观。政府的缺乏公信力,企业对消费者的失信,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等等一系列不诚信仿佛一只只白蚁正一点一点地腐蚀着社会和国家的根基。换言之,整体的社会信任度正处于亟待提高的状态下,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警醒。那么,如何提高社会信任度,如何改变目前这种不堪的社会现象,就是从一个政府到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认真考虑的事。首先,政府应该身先士卒,起到一个垂范作用。在出台政策、制定措施、和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一个诚信政府的形象。此外,还应该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诚信行为和现象进行管理和规范。动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整顿和惩治,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倡导诚信、鼓励诚信。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让诚信的观念深入人心。总体来说,社会信任度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宣传、教育和引导,需要鼓励让坚持诚信不吃亏,有回报;另一方面,对不诚信者,则应该加强惩罚力度,通过曝光、行政处罚直至法律追责等各种手段,使社会成员和各种机构无事不信,无时不信。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诚信必将成为我们社会和生活的主题。
现在社会关于诚信的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是不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诚信逐渐的缺失、对他人的信赖度越来越低呢、我们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调查问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果大概如下、参与我的调查问卷填写的大部分为十二至十八的弟弟妹妹们、以及我的同龄人、还有少数中年人、而他们中大都是学生、所以我的调查结果很可以说明学校中学生的诚信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人来自城市、他们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对当今社会的诚信状况得以深刻的展现、而令人欣慰的是、结果以压倒性的优势显示人们还是乐意相信周围的人大都做到了真诚信任、并相信自己大部分的时候也做到了真诚信任、这表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很真诚的、没有像一些人说的那样、谁也不能相信类似悲观的话、只要你随他人以诚相待、收获的也会是一段诚恳的关系、如果你首先不相信别人、不敢敞开心扉、那么封闭的心门别人的真诚是怎样也进不去的、虽说社会上的骗人行为还是有、但是防不胜防、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自己做人的原则、才能发现这世界诚信的美丽。
大多人觉得诚信度与受教育程度很有关系、也许是这样、毕竟学校的氛围和社会上很不一样、学校会对你的成长尽量正面的熏陶、所以、对人们的诚信是有帮助的。而最信任的人几乎都选择的家人、这点毋庸质疑、家是人们的避风港、没有那种感情比亲情更加稳固。
对于网络上、街道上的广告、推销员、乞讨的人人们大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视情况而定、有时会相信。
对于朋友、大多人可以接受朋友在特殊情况下失信、不必凡事言必行、行必果、毕竟人不是圣人、不可能永远如圣水般清澈、自己不能保证永不失信、推己及人、不必对他人过于苛求。
而人们对社会上的诚信也有自己的看法、人们觉得社会上常见的失信现象主要包括假冒伪劣商品盛行、虚假广告省心、骗子横行泛滥;而影响人们互信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体系的完善度、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诚信教育的完善度、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后、对未来社会的诚信度一部分乐观人士认为会越来越好、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和现在差不多、所以等待我们社会诚信的道路还很长、需要我们自己本身与社会一同作出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会一定会更加安定和谐、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真诚亲切!
第四篇:原创:加强职业观教育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摘 要:职业观教育不仅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和当前高职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还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该文在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心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对策。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职业观教育;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2003年为108万人,2004年为148万人,2005年为138万人,而2006年已达到212万人,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许多高职毕业生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造成高职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职业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职业观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为高职院校高速发展中迫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代高职学生职业观出现六个新特点:职业理想表现出兴趣化、多元化;注意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重视职业规划,流动性强;把收入多少作为职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喜欢宽松、和谐的职业环境;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都是大学生包括高职学生职业观出现的新现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是值得提倡的。但高职学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顺利就业的观念,这需要我们进行引导。
二、当今高职学生的求职心态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不准确。一种是表现为盲目自信,热衷于找工作条件好、专业对口、收入高、地理位置优越、工作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结合自身特点到急需高职人才的民营企业和基层单位去就业。高职生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工作,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出现偏差,就业愿望脱离实际,盲目攀高,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导致了就业难。另一种是表现为过分自卑,自认为不如普通高校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学习期间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足,依赖心理严重,不善于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造成就业困难。有些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需求了解不多,对职业价值的理解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多数偏重于选择经济收入高、福利优和个人发展空间大的职业领域或工作地区,以经济收入的多少、职业之社会声望的高低作为衡量职业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不少学生在毕业前夕基本到中心城市寻找工作,企求谋取薪高而又稳定的职业或单位。除了难以参加国家公务员应聘外,一部分高职学生愿意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也加入进了事业单位、高薪企业的应聘队伍行列。
(二)就业期望值偏高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青睐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一些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即使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仍很难吸引、留住人才。除此之外,大部分高职学生不结合自己的实力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更不能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及利益,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寻找用武之地,发挥一技之长,实现自身价值;而是要求用人单位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个人发展前景好。从而导致高职学生“供需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
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价值评价时,比较多的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或追求的目标,他们往往以该职业能否给自己带来荣耀或地位,能否体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否满足自己的个人兴趣,或者能否满足家长对自己的期望等,形成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实惠为标尺进行自我html教程 wym
发展设计的择业价值取向,而对职业所应有的社会性含义(如职业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等)则考虑相对较少。对职业价值评价的角度错位,从而导致他们在职业价值的取向以及未来择业过程中定位不准,把握不住各种机遇,最终错过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四)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创业热情不足
现在政府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却很少。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想创业的只占4%,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准备创业的学生占学生人数的20%~30%。事实上,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外贸经济、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创业,因此,大学生需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创业,不宜因循守旧、作壁上观。不少学生认为自主创业的价值总不如单位就业的价值,自主创业是找不到单位就业后的无奈之举。少数学生虽有创业意愿,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心理准备不足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一意愿。
三、高职学生职业观教育对策
(一)高职院校要强化职业观教育
我国正在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而高职院校却面临一种“尴尬”。为什么一方面生产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又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就业呢?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择业心态不适应则是重要障碍。
学校必须强化以“增强社会责任、正确评价社会职业、合符社会发展要求”为核心的职业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价值,360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同,但职业体现的意义却是相同的:谋求生存,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择业要以国家需要为重。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已任。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营造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讴歌生产一线的楷模,聘请校友、企业界成功人士、同专业背景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往届毕业生等等作报告、举办讲座,或与学生交流等活动,可以深化学生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成为他们在道德实践中的标准与参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要求的了解不足,是其职业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高职学生主要的生活范围局限于大学校园,对社会和就业环境的认识不深、了解不多,因此,学校应指导高职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途径,帮助他们对目前所处的就业环境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真切地感受来自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欠缺。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安排,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有实践环节的锻炼,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它有助大学生全面地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增强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树立起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正确职业价值观;要指导学生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根据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理性面对和妥善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冲突,克服个人本位的价值追求,要指导学生树立不待业,先就业,敢创业的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高职学生择业期望值偏高的特点,引导学生准确定位,理性择业,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信念。
(四)结合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训导
我国高职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品质和行为在毕业之前就能与市场的要求接轨。今天,用人企业普遍把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团队精神等看成是职工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履行职责本领”重点培养的同时,还要努力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做人的基本操守。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实习期间,应对学生建立和实行小时工作制以及严格的考核与训练制度,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唐永泽.高职院校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职业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第五篇: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电商101班唐润娣1004020106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社会的外在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并日益重视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一部分,也不能独身置外,所以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我深感未来的就业压力,但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觉得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四个角色的共同参与,才能有望更好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作为国家,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其中包括: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方就业;
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
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4.积极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作为执政机关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建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索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张所需的相关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职业标准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大高校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在社会上起良好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企业作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角。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也是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为自身招纳人才提供有意的借鉴。如企业可以在毕业生大三的时候就提供就业岗位让学生在进行实操中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的工作中,并在工作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校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并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的人才。第三,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更是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时该做到以下几点:
1.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纠正只注重现有师资,忽视市场需要的倾向。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
率的专业应中断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应予调整。要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转变过去那种把专业理解为固定化课程、规格统一、批量培养的观念,强化其作为课程组合或课程模块的概念,更多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适性、灵活性、务实性等特点。
2.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适时修改教学计划,恰当安排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形成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此外,学校还应根据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标准,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实行多种学制并举的教学管理制度。
3.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改革教学。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应用为目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通。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关内容。
4.大力推行高职高专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要在学生毕业前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调整、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准备,促进学生就业。要培养学生的广适性能力,积极尝试开设“第二专业”、“辅修专业”或系列实用课程、考证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相关职业领域或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要主动与劳动、人事部门联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高校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要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为他们的素质拓展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学生个人气质、能力、品格等各种要素的训练,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态正确与否决定着他们的就业机遇,就业心理素质对学生能否被录用和录用后的工作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依赖、焦虑、自卑、自傲和攀比等心理问题,学校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耐挫等心理素质,将就业
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相互融合,为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基础。为此,首先要加强全程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为高职生求职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准备。要尽早地、系统地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完美就业心理素质。及时辅导毕业生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其次要以人才质量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根本。实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化,帮助其正确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和自我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正确定位,进行自我设计,增加从容就业、竞争成功的机率,形成稳定良好的就业心理。
3.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在配合学校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营造职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要体现团组织在帮助大学生成才工作中的综合效益和完整价值,以培养优秀大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带动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群体茁壮成长。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为重点,深化学生课外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发展,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需要,完善知识、技能结构。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面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克服困难、公关技巧等能力,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第四,作为置身求职者的高职院校学生。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以下几点我觉得是很必要的。
1.学生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己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学生应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接受“自主择业”的挑战。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学习,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求职的竞争能力和实际效果。
2.学生应面对现实,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因此,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正确对待高职高专学生就是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客观现实,根据所处的择业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特别是要把眼光放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乡镇企业、社区。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它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市场。
3.学生要勇于竞争,自主择业。学生要懂得,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通过双方的选择,优胜劣汰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养成风险、自信、自主、进取的良好意识,消除惰性心理和自我封闭、害怕风险等不良心态,克服依赖心理,掌握择业主动权,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
4.学生调整心态,正视挫折。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竞争中,遇到干扰和障碍,碰到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及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和心态失衡。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应该养成良好的求职心态,确立“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观念,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5.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创业。当前,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大力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我们要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理论,学到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高质量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