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时间:2019-05-13 05:2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第一篇: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市八初级中学 季红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及唐朝民族政策概况;知道唐朝对外交往概况和中日交流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强大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及重要影响。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和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图文材料,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成公主、鉴真的事迹介绍,学生能够认同他(她)们身上的坚忍奉献、追求真理等高尚品质。通过唐蕃关系,学生对国家稳定与民族自强有较深刻的体会。通过唐朝宏大的历史场面,学生体会到唐朝文明的感召力、辐射力与历史穿透力,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 重点:文成公主入藏

难点:理解唐朝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与帝国强盛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

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唐朝的历史,学习第15课《民族团结和中外交流》,去了解当时唐王朝和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新课:

一、民族团结:

1、民族政策:

出示唐朝疆域图(投影图片,也可看课本图片)问: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说说在它周边存在着哪些少数民族政权? 这些边疆民族为开发我们祖国都曾做出过很大贡献,他们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现在来看,这些民族中的有些民族和其他民族融合,不存在了,有些成了我们今天少数民族的先民,比如:靺鞨就是现在满族的祖先,回纥是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南诏是白族和彝族的祖先。这些民族在过去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曾经发生过冲突,甚至战争(比如讲过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征战)。到了唐朝时,唐太宗吗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呢?

引用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问:这句话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什么意思?体现了怎样的的民族政策?——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开明的民族政策。

或许是因为唐太宗带有少数民族血统,因此无论胡汉,一视同仁,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阅读课本小字归纳)

正是唐太宗这种平等相处的民族政策体现了他对少数民族的尊重,所以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和爱戴,被称为“天可汗”(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对自己领袖的称呼,天可汗意为天下的领袖),这说明少数民族在唐太宗这种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从心里拥戴他。

唐人正是以这种开放平等的胸襟吸引了周边不少民族纷纷派遣使者赴唐朝通和、求婚,形成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庞大帝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文成公主入藏。

2、文成公主入藏:

有关文成公主大家并不陌生,课文一开始就有一段歌颂她的歌谣,其实反映这种友好交往的佳话还有很多,初歌谣外还有小说、戏剧、故事绘画等。课本p92页有一幅画叫《步辇图》,这是唐朝著名宫廷画师阎立本的画,它如实的记录了吐蕃使节禄东赞代表松赞干布向唐朝请婚,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禄东赞的场面。

《步辇图》作为一幅绘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中找一找,其中哪个是禄东赞呢?说说你的理由。(课本“看图学史”的问题)——从服饰上看,中间那个发型、衣服纹饰及配饰与另外两人明显不同的就是禄东赞。禄东赞是吐蕃的宰相,地位很高的,松赞干布派他来求婚说明了什么呢?——对这件事很重视很有诚意。问:松赞干布为什么为何要向唐朝求亲?唐太宗为何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请看一段视频)。

通过这段视频我们了解了吐蕃的历史,松赞干布(意为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的事迹,以及唐太宗的特写镜头。松赞干布是因为仰慕中原文明,才多次向唐求婚;唐太宗为了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意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补充传说故事:藏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第一个难题是将100匹小马放在中间,1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1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 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5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蜜蜂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5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太宗非常高兴,心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之女,貌美多才,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典籍,信奉佛教,很有政治远见,为了汉藏人民的友谊,她离开了长安,一路上翻山越岭,走了三个多月,最后才到逻些城(即今天的拉萨),这个行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像文成公主这样的身份,原来在长安的生活条件怎样?现在呢?——抛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来到艰苦的青藏高原安家落户。

史书上对文成公主的记载很少,而西藏的民间传说却很丰富,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还有很多遗迹,比如当年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的寝宫,也就是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也依然屹立在拉萨红山之巅,又如藏戏、壁画、唐卡、酥油画、塑像、诗歌等,无不在向世人倾诉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与尊敬。出示诗歌问:藏族人民为什么如此怀念和尊敬文成公主?

与大多数满腹哀怨的和亲公主不同,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的40年间,使唐蕃政治关系稳定,为此她做出了重要贡献,西藏人民至今深深怀念她。与此同时,吐蕃每年还派出使者到长安贡献地方产物,更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

到了元朝,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这一点也充分证明西藏是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一员。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文化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封建政治制度比较健全,声威远扬,其魅力已不仅仅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纷纷与之融合,更令当时海外各国心驰神往,中日交流就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事件。

二、中外交往

学生展示(遣唐使与鉴真)如:遣唐使由哪些人组成的?来唐朝多少次?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有哪些精彩故事?日本为什么会派那么多的遣唐使?这些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说说今天日本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中,有哪些中国文化的影子?

教师强调:

(1)遣唐使来唐(官方):

日本当时造船术幼稚,又不谙季节风规律,故海难事故较多,但依然前赴后继的派遣唐使来唐。通过材料了解当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遣唐使由大使、副官、判官、录事等组成„„多为通经史、长文艺的硕学之士,甚至容貌、风采、动作、态度等也列为铨衡条件„„其下有造舶都匠、译语、主神、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船师、音乐长、玉生、锻生„„

——《日本遣唐使简史》池步洲

日本非常重视遣唐使仪表,说明唐朝都城长安是各国使节荟萃,人才云集,日本想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必须挑选国内各方面最优秀的人才赴唐。正是为此,日本不借倾其国力,冒着生命危险,在二百多年中,一代接一代地出没于东海波涛之中。学习借鉴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完善国家统治。

这些遣唐使回成回国后,为日本文明的起飞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让我们看到日本人对于学习先进文化的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意志。

今天,走在日本的街市,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日本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与我国正式交往,隋唐时期的友好交往更为密切。日本文化中深深的渗透着中华文明尤其是唐代文明的影子。如:政治制度、文字、钱币、平城京平面图、古建筑、和服、茶道、围棋等。

我们说文化交流是双向,在日本官方大量派出遣唐使的同时,我国民间也有不少志士仁人东渡扶桑,讲经弘法,主动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比如玄宗时期的高僧鉴真大师。(2)鉴真东渡(民间):

了解鉴真东渡的故事:鉴真,扬州人,14岁出家,曾在扬州、洛阳、长安广拜名师。刻苦钻研各类学问,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意志坚强。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他欣然应允。但当时唐朝海防甚严,赴日屡遭官方阻止,但他从没放弃。从当年开始的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他来到日本以后受到热烈的欢迎。观看书本91页《欢迎鉴真图》:当鉴真到达时,无论远、近、僧、俗,人们都注视着鉴真一行人。日本天皇又把亲王的旧宅送给鉴真,让他在此新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现在奈良的唐招提寺。

问:通过故事体会一下,鉴真在日本为什么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归纳鉴真的品质即11年六次东渡、实现诺言、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对弘扬佛教的执著追求,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勇气等,及所作的贡献:双目失明的鉴真凭借惊人的记忆通过耳听的方式帮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经,又用舌尝的方式为日本修正了药典,并治好了病危的光明皇太后的病。他还把中国的书法、建筑艺术等带到了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怪不得郭沫若对鉴真如此评价: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如果你对鉴真东渡感兴趣,不妨去看看16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3)

除了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外,其实还有其他国家与中国交往。

出示唐朝中外交通图(投影图片,也可看课本图片),试一试: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唐朝对外交往创造了条件。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也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总结:

今天学习了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这些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这些友好往来的佳话也反映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人民追求和平、渴望发展的共同心愿。那么,大家学习这节课后,有什么启发呢?

思考讨论:

1、联系史实,说说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以古鉴今,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从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中又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教师归纳:在少数民族问题上出现过曲折,但是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来看,战争是暂时的,即便是在这种战争下,民间的友好往来始终没有中断过,友好相处还是主流,这些故事本身就印证了民族间的团结。只有继承发扬这种民族团结政策,才能保证国家安定,社会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要进步,要善于吸纳其他国家先进的文明,要有改革开放的姿态,当然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创造,形成自己的东西。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日本相比,我们是落后的,如果我们老是躺在原来的功劳簿上,固步自封的话,不能进步。反过来,看到落后丧失了对我们国家的信心,我们国家也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要坚持改革开放,要虚心地、有创造性地吸收别国先进的文明,来推动我们国家的进步。

第二篇: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文成公主”一目内容,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及唐朝民族政策概况。通过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一目内容,知道唐朝对外交往概况和中日交流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强大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及重要影响。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和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图文材料,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成公主、鉴真的事迹介绍,学生能够认同他(她)们身上的坚忍奉献、追求真理等高尚品质。通过唐蕃关系,学生对国家稳定与民族自强有较深刻的体会。通过唐朝宏大的历史场面,学生体会到唐朝文明的感召力、辐射力与历史穿透力,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

难点:理解唐朝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与帝国强盛的关系。

说明:

1、唐朝时期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使和吸引各民族相互交往;边疆少数民族与唐朝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和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故把此两个政策作为本课重点。

2、本课是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中的一课,紧扣课题和单元主题、导言中的核心概念,通过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深刻揭示其与唐朝强盛之间的关系,从而挖掘唐朝在中国古代史专题中的辉煌灿烂之原因及影响,使学生形成对课题—主题—专题的整体感知,故以此作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日本一位学者和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谈起华夏文明时,他问汤因比:“阁下如此倾情古老的神州大地,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中国这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哪个朝代?”

汤回答说:“要是出现这种可能性的话,我会选择唐代。”

问题一:你会选择唐朝吗?结合之前所学内容,简要说说理由。

教师导语: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唐朝的历史,学习第15课《民族团结和中外交流》,去了解当时唐王朝和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二、民族团结:

1、民族政策:

材料二:唐朝疆域图(投影图片,也可看课本图片)

问题二: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说说在它周边存在着哪些少数民族政权?

学生回答:略。

问题三: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唐朝如何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呢?唐朝初期,有一位皇帝深深赢得了西北各民族的拥戴,他就是被尊奉为各族最高首领——“天可汗”的唐太宗。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投影图片材料)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问题四:或许是因为他带有少数民族血统,因此无论胡汉,一视同仁。唐太宗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材料一:日本学者与汤因比的对话(教师口述)

学生阅读归纳:课本小字。

教师归纳:除了课本提到的这些政策以外,还有实行册封制度、设置管理机构、或对那些主动挑起战争的个别少数民族,实行先战后抚、和亲政策等。

教师板书归纳:开明的民族政策。

教师导语:唐人正是以这种开放平等的胸襟吸引了周边不少民族纷纷派遣使者赴唐朝通和、求婚,形成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庞大帝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文成公主入藏。

2、文成公主入藏:

(1)松赞干布请婚史实叙述(学生阅读口述)

《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公元7世纪,藏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并致力于内政改革以巩固其统治。他很想通过联姻来加强与唐之间的友好关系。因而几次派专使向唐朝请婚。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使节禄东赞再次奉命请婚时,唐太宗许以文成公主。

小组活动,任选其一:

@结合《步辇图》说说松赞干布请婚的史实?

@唐太宗为何选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藏族人民为什么如此怀念和尊敬文成公主?

材料四:(投影材料)

文成公主入蕃时,皇帝„„送了大量珍宝、绫罗、衣饰及所需物品,并赐给马、骡、骆驼等驼畜,还带去佛经360部、黄金宝鞍、碧玉马镫、奇珍异宝„„等饰物300种,饰品制作和烹饪方面的书籍多种,工艺类书籍60种,能治404种病痛的药品,100种诊断疾病的医方,多种医疗器械,医学论著4种,汉地的卜算书籍300卷,以及蔓菁等蔬菜种子,随行的有25位侍女,一个乐队和许多工匠。——藏文史书《王统世袭明鉴》

学生讨论3分钟,集体交流。

材料五:《步辇图》(投影图片,也可看课本图片)

问题五:这是唐朝著名宫廷画师阎立本的《步辇图》。它如实的记录了吐蕃使节禄东赞代表松赞干布向唐朝请婚,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禄东赞的场面。其中哪个是禄东赞呢?说说你的理由。(课本“看图学史”的问题)

教师归纳:从服饰上看,中间那个发型、衣服纹饰及配饰与另外两人明显不同的就是禄东赞。这是汉藏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步辇图》作为一幅绘画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之女,貌美多才,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典籍,信奉佛教,很有政治远见。唐太宗认为她是最合适的和亲人选。

教师导语:但入藏的唐蕃古道地形气候条件复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文成公主走了3个月才到逻些,也就是拉萨。可见,一路上非常艰辛。

(2)材料六:布达拉宫等(投影图片)

当然,要更多的了解文成公主以及唐蕃关系,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形式的材料进一步研究,如考古发现、文献资料、民间传说等等。史书上对文成公主的记载很少,而西藏的民间传说却很丰富,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还有很多遗迹,比如当年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的寝宫,也就是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也依然屹立在拉萨红山之巅,又如藏戏、壁画、唐卡、酥油画、塑像、诗歌等,无不在向世人倾诉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与尊敬。

问题七:藏族人民为什么如此怀念和尊敬文成公主?

学生回答:文成公主对藏族社会进步的贡献。(略)

教师归纳:(在学生回答文成公主对藏族社会进步的贡献基础上)与大多数满腹哀怨的和亲公主不同,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的40年间,使唐蕃政治关系稳定,为此她做出了重要贡献,西藏人民至今深深怀念她。与此同时,吐蕃每年还派出使者到长安贡献地方产物,更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

到了元朝,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这一点也充分证明西藏是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一员。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三、中外交流:

1、过渡:

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声威远扬,其魅力已不仅仅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纷纷与之融合,更令当时海外各国心驰神往。

材料七:唐朝中外交通图(投影图片,也可看课本图片)

问题八:唐朝周边有哪些国家?

教师归纳: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唐朝对外交往创造了条件。

问题九:从视频中,你们能否概括一下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有什么特点?

材料八:唐朝对外交往(视频播放)

学生归纳:开放的对外政策。

教师归纳:与数百个个国家交往,形式多样,有宗教往来、文化交流、商贸交易、互派使者等等。

2、中日交流:

(1)遣唐使来唐(官方):

我们以日本为例。从日本地理环境看,是一个岛国。日本当时造船术幼稚,又不谙季节风规律,故海难事故较多,但依然前赴后继的派遣唐使来唐。这是为何?

阅读课本概括遣唐使简况。

材料十:

遣唐使由大使、副官、判官、录事等组成„„多为通经史、长文艺的硕学之士,甚至容貌、风采、动作、态度等也列为铨衡条件„„其下有造舶都匠、译语、主神、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船师、音乐长、玉生、锻生„„

——《日本遣唐使简史》池步洲

日本非常重视遣唐使仪表,说明唐朝都城长安是各国使节荟萃,人才云集,日本想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必须挑选国内各方面最优秀的人才赴唐。正是为此,日本不借倾其国力,冒着生命危险,在二百多年中,一代接一代地出没于东海波涛之中。学习借鉴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完善国家统治。

教师归纳:可见,这些遣唐使为日本文明的起飞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也让我们看到日本人对于学习先进文化的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意志。

材料十一:中日文字、服饰、建筑等对比图(投影图片)

教师归纳:今天,走在日本的街市,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日本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与我国正式交往,隋唐时期的友好交往更为密切。日本文化中深深的渗透着中华文明尤其是唐代文明的影子。如:政治制度、文字、钱币、平城京平面图、古建筑、和服、茶道、围棋等。

(2)鉴真东渡(民间):

教师导语:我们说文化交流是双向,在日本官方大量派出遣唐使的同时,我国民间也有不少志士仁人东渡扶桑,讲经弘法,主动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比如玄宗时期的高僧鉴真大师。

材料十二:本校王志江老师友情录制的《鉴真东渡》故事音频;鉴真东渡图片及东渡路线图(投影图片)

问题十:请同学们通过故事与评价体会一下,鉴真身上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他在日本为什么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

教师归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点拨归纳鉴真的品质(从55岁、66岁、11年六次东渡、实现诺言、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对弘扬佛教的执著追求,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勇气等)。

教师归纳:鉴真的到来受到了日本极大的欢迎,是日本佛教界的一大盛事。日本天皇又把亲王的旧宅送给鉴真,让他在此新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现在奈良的唐招提寺。可见,在中日两国人民心中地位非常

高。(看评价)能否说说有哪些卓越的成就?

材料十四:唐招提寺图片、郭沫若的评价(投影图片材料)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对鉴真的评价 “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评价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

教师归纳:老师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双目失明的鉴真凭借惊人的记忆通过耳听的方式帮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经,又用舌尝的方式为日本修正了药典,并治好了病危的光明皇太后的病。他还把中国的书法、建筑艺术等带到了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如果你对鉴真东渡感兴趣,不妨去看看16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

四、民族政策及外交政策实施的影响:

问题十一:那么,最后我们来看板书。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否说说唐朝为什么如此吸引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与之交往呢?

师生共同归纳:

唐朝的国家统一、政权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发达为对外开放的政策奠定了基础。开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边疆的繁荣稳定及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得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也使得唐朝经济、文化等也更为繁荣,说明对外开放的作用是双向的。

(讨论结果灵活把握,重点突出基础、影响。)

五、课堂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13、14、15课,我们不难看到正因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才使得今天的我们在回望1300多年前的历史时,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盛唐之风,震撼于唐人阔大而雄浑的眼界、自信开放的胸襟与见识。唐朝不愧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灿烂的一个篇章!

第三篇:中外交流协会规章制度

中外交流协会规章制度

第一章 基本章程

一、名称:中外交流协会

二、宗旨:融合东西方精粹,促进内外部交流。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介绍国内外民族文化和人文地理风情习俗等,更是搭建科技合作的一个平台,为成员和会员提供最佳的才艺展示。交流中本着沟通交流,互助互动的原则,为在中国的留学生或非留学生的在南京地区的外籍商界人士提供最好的最实用的汉语学习资料,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这里的生活,也为中国的莘莘学子和有志学习外语的人增加和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

三、基本条件和要求

1.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责任心和正义感

2.有健康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无不良嗜好;

3.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有坚定的工作信念和灵活的办事头脑;

4.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一定书面表达能力,要有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

5.有团结、互助、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协会成员享有以下权利

1.在协会各部门中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对协会一切工作和决议,有质询,讨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

3.有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的权利。

(二)协会成员必须履行的义务

1.遵守协会章程,执行协会决议。

2.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完成协会委托的工作,维护协会的整体荣誉。

3.各级协会干部除履行成员义务外,必须做到作风正派,努力学习,热心为协会工作。

4.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

五、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协会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1.可参加协会内部举办的活动。

2.优先获得协会服务及资料。

3.杰出会员退会后主动申请成为协会终身制荣誉会员,继续参与协会各项活动。

(二)会员应履行的义务:

1.遵守协会规章制度,执行协会的决议,维护协会合法权益,维护协会形象及声誉。

2.及时向协会反映情况,提交有关材料,积极参加和支持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第二章管理制度

一、考核制度

(一)工作组织性

1.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 ;

2.每次在开会例会完毕后,立即把会员考勤表交在秘书处;

3.认真听取广大同学的意见和要求,对工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向指导老师,会长及相关人员反应;

4.例会无迟到,缺席现象,有事需向会长亲自请假(具体考核标准可参考协会例会制度)。

5.部门组织活动及协会组织活动需准时参加(考核标准与例会制度考核标准相同)。

6.部长服从会长的工作安排,定时向会长汇报其部门的工作,成员服从部长的工作安排,分工能及时完成,对形成的决议坚决执行,行动积极。

7.努力维护 协会的自身形象,接受同学监督,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8.加强团结合作精神,各项工作能积极主动予以支持。

(二)工作原则性

1.协会成员不准搞特殊化,需坚持原则。

2.协会成员要遵纪守法,不能违反校纪校规。

3.协会成员禁止在工作中讨价还价,拈轻怕重,禁止因工作不满原因而闹情绪,更不允许

成员与成员,与会员之间发生口角和争执,有意见或不满,应当立即向会长提出;

4.协会成员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在开会(例会)时,如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到者必须提前

30分钟,以书面形式向会长请假。经准假后方离开;

5.协会成员如确因时间冲突或情况特殊。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缓解,决不能影响本协会的工作开展,若时间紧急,须迟到或须请假者也须向会长说明情况;

6.协会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团结合作,保持友好关系,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7.协会成员必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努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坚决杜绝挂科现象。

(三)工作方法性

1.明确工作目标,不能盲目在开展工作,必须按月制拟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各部部长每学期初要交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每项活动结束后,主要负责部门要认真总

结,并交一份活动总结书。

3.工作有主见,能提出好意见,敢于创新,不拘一格。

(四)工作成绩

1.每次大型活动前,活动主要负责人必须做好详细的工作安排,工作职责具体到各部门,各部门具体到个人,由秘书长统一记录,活动结束后,依照事先做好的工作安排严格考核。

对于好的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要继续保持与发扬;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必须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问题出于个人的,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反思,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并交一份“经验总结书”;问题出于部门的,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召开内部会议,认真总结经

验教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部长要交一份“经验总结书”。

2.各部门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作为考核制度的一项标准。

二、例会管理制度

(一)全体成员例会制度:

1.定期举行例会;

2.例会时间,地点根据实际情况另行通知;

3.由协会会长主持,特殊情况下委托副会长;

4.协会成员必须准时到会,不准迟到早退;因故不能出席者必须提前递向协会会长亲自请

假,应及时向会长或其他成员了解工作安排及其内容,否则按缺席论,并予以纪录;

5.凡无故缺席或不请假缺席者,记失误一次,会长点名批评,达二次以上缺席作书面检讨,予以口头警告,连续三次不到者(视为自动离职,累积缺度达四次者,令其自动离职或撤消

其职务);

6.例会由秘书处予以认真如实记录。

(二)大型活动前动员会议

1.活动前一天举行

2.会议时间,地点根据实际情况另行通知。

3.由协会会长主持,特殊情况下委托副会长。

4.由会长,秘书处秘书长及其他部门部长参加。

5.会议由活动主要负责人主持、具体安排各部门配合工作

6.成员必须准时到会,不准迟到早退;因故不能出席者必须提前递向 协会主席亲自请假,否则按缺席论,并予以纪录。

7.例会由秘书处予以认真如实记录。

(三)大型活动后总结会议

1.活动结束后立即举行

2.会议地点根据实际情况另行通知。

3.会议由协会会长主持,特殊情况下委托副会长。由活动主要负责人进行活动总结,其他

各配合部门也要进行总结。

4.会由秘书处予以认真如实记录。

三、考核标准

1.迟到:无论因任何原因迟到三次者给予警告处分、迟到四次者记为一次缺席

2.请假:因事无法参加会议,要向会长亲自请假,请假三次者记为一次缺席。

3.缺席:无故缺席两次者,给予警告处分,无故缺席者三次者取消协会成员资格。

四、档案管理制度:

1.确保协会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制定本条例。

2.案管理工作统一由 协会秘书处负责,秘书处对 协会所有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并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在例会上向 会长汇报情况。此外,听取各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保障 协会的工作顺利进行。

3.协会档案分类为:规章制度、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各部门学期活动记录; 协

会干部档案;平时发放的文件;调研报告等。平时有关档案都将据此分类,各类档案均要求

电子版和手稿版。

4.协会各部门每学期初,应向 协会会长团 呈交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学期末,各部门应

将本学期工作进行总结,整理制作各部门本学期活动记录文档册。

5.协会开展大型活动应作详细的活动计划预算、活动记载、宣传文稿、活动图片及音像、活动总结等应认真记录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交至秘书处存档。

6.部将材料交到秘书处后,由秘书处按部门、类型存档。各部门如需查阅,归还时必须放

还原位,并不得有缺损。

7.案一般不外借,外单位如须外借,需经 协会会长同意,并在秘书处进行登记,留下证件,按时归还。

8.类档案(会议记录、活动次数、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请假条,平时表现等一切书面材料

作为个人的存档资料)将是 会长团、秘书处对各部门工作表现作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也

是秘书处对 协会干部进行考核和评优的依据。各部门应该认真对待。

五、物品管理制度

1. 协会一切物品由秘书处统一管理、调配,保管人员在秘书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具体的物

品管理工作。

2.对购入的物品,保管人员要认真验收,严格把住数量、规格、质量关,对不合格的物品

不验收、不入库。

3.对协会固定资产,要认真查点清楚,单列帐目。物品发放使用,要注明使用人姓名,对

调出人员借用的物品一定要追还,损坏或丢失要按价赔偿。

4.不论何人,如丢失协会物品按价赔偿。

六 财务管理制度

(一)秘书处的主要任务

1.秘书处对协会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合理编制财务预决算,并对预决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规范协会财务管理秩序。

3.如实反映 协会财务状况,对协会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4.协会财务部应当科学、高效地对 协会经费进行管理,不要浪费协会的资金,做到能节约的就节约。

5.协会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协会预算。

(二)协会的资金来源

1.其它创收和赞助款,其中包括开展各项有赞助活动的收入,各类有偿性服务活动的收入,举办各类培训班的收入,代理经营活动收入等等。

2.对于非以上提到的资金来源,需在不违反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取得协会主席团同意的情况下,才可视为协会的正当收入

(三)预算与决算管理

1.协会的预算是对发展计划和活动计划来对资金的预算,协会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组成。秘书处做好预算,定期准时向协会主席团汇报。

2.当协会所举行的活动结束后,协会的财务部要尽快做出活动的决算,决算是以后报销的根据。

3.协会会的财务由秘书处正副部长分管。当财务部成员完成预算与决算后,向部长汇报,审批核实后执行。

4.完成的预算与决算应在协会内部成员间公布,保证资金使用前后的透明化

(四)支出管理

1.支出是指协会开展与其宗旨、任务相关的各项活动所需经费。

2.协会的支出包括:购买日常办公用品、各种会议费、表彰奖励费、卡片印刷费、设备设

施使用费、宣传用品费、场馆租金、车费、工作指导用书费、邮寄费、指导老师酬金、适当的补贴等合协会财务制度的开支。

3.支出必须符合协会的有关财务制度,不得用于购买烟、酒 等不良开支。

(五)报销管理

1.未经批准的支出项目,不予报销;

2.活动决算一般不得高于预算,据实际情况可作10%以内的浮动。特殊情况必须书面说明

理,财务部才可以给予报销;

3.任何费用报销必须使用规范的发票或单据,秘书处才可以给予报销;

(六)财务监督管理

1.协会应严格执行本财务管理规定,对于不执行或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按规定并根

据具体情况承担必须的责任。

2.协会必须设一个专管财务收支的总负责人,会长和部长不允许用权利来擅自拿取协会的资金,资金的使用必须遵循集体原则。

3.有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协会会对其进行处罚;

(1)不按时编制财务预算和决算的;

(2)隐匿其它各项收入的;

(3)虚列支出,冒领、多领协会资金;

(4)侵吞、私自处理社团集体资产的;

(5)由于保管不善,导致协会资产严重损失的;

七、文印管理制度

1.所有文印人员应遵守协会的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工作中接触的协会的保密事项。

2.打印正式文件,必须按文件签发规定由会长签署意见。各部门草拟的文件、、资料等,由

各部门自行打印。打印文件 需逐项登记,以备查验。

3.文印人员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不得积压延误。办理中如遇不清楚的地

方,应及时与有关人员校对清楚。

4.文件等应及时发送给有关人员。因积压延误而致工作失误或造成损失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5.严禁擅自为私人打印、复印材料,违犯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罚款处理。

八、奖惩制度

(一)制定原则:

1.有章必究、有奖有惩、奖惩分明、奖惩有度。

2.协会的奖惩工作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坚持民主选举、民主评议、秘书处的考核

和主席团意见相结合。

3.在奖励上要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对犯错误的成员,要坚持思想教育与处分相结合,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3.秘书处具体主管协会干部的日常考核、组织评优和处罚工作,对工作成绩突出和不称职的干部向会长团提交处分意见。

4.本制度包括原则、奖励、处罚和附则三部分,适合于协会全体成员并作为每位成员的工

作成绩,德育量化等考核内容。

(二)奖励:

1.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者

2.一学期都有参 协会组织的活动者

3.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并有一定突出成绩者

4.为协会制订计划或献计献策者

5.一学期例会全勤者

6.职能部门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

(三)惩罚:

1.在协会工作、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争执,有损协会形象者

2.故意欺骗主席团、各部负责人者

3.违反法律法规、校规校纪者

4.由主观原因造成的累计两次工作失误者

5.无故缺席例会,不能按时参加活动者

6.循私舞弊,以权谋私,有“偏向性”追求特权破坏协会声誉者

7.私自挪用协会财物者

8.以协会名义处理个人或其他组织事物者

9.凡不认真.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和推辞责任者

(四)附则:

1.(1)最高荣誉奖:协会创新奖;

(2)优秀领导能力奖(针对协会领导:会长、副会长、部长和副部长);

(3)文章杰出贡献奖;

(4)优质服务奖;

2.协会设立“突出贡献会员名单”。

按会员为协会做出不同贡献,由主席团、各部门推荐表现优秀的会员并记录存档。

3.处罚等级:

(1)个人处罚:口头批评,警告、严重警告、除名

(2)集体处罚:口头批评,警告、严重警告

第四篇: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

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壮举。它的进行,对中外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传播到了海外,同时它也带回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中国及周边国家由此兴起了一批商业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贸易据点。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农业;手工业品;贸易据点

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有300年的闭关自守,中国遂贫穷落后了。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以和平的、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壮大民族品牌,争取在世界贸易中占取优势。

关于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多。建国之前的研究成果有:张燮的《东西洋考》[1],不仅广泛采录政府邸报、档案文件,参阅许多前人和当代人的笔记、著述,还采访舟师、船户、水手、海商,经过详细、严密的考订和编辑,记载东、西洋40个国家的沿革、事迹、形势、物产和贸易情况;记载水程、二洋水路、海洋气象、潮汐,以及国人长期在南海诸岛的航行活动、造船业和海船的组织等情况;还收录了秦汉以来中外关系的有关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关系的有关文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2],全书实际汇总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各方面资料,这些资料除了摘自方志外,同时也辑录于实录、文集、邸抄及其他各种史料,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徐光启的《农政全书》[3],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的一部宝贵的农学遗产,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有下西洋三部基本史料:马欢《瀛涯胜览》[4]、费信《星槎胜览》[5]、巩珍《西洋番国记》[6]等等。建国后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例如郑一均的《论郑和下西洋》[7],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开始论述,接着有系统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航海技术以及航程,最后总结历史,是目前为止研究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部最详尽著作;卢苇的《中外关系史》[8],研究的是中外关系史的古代部分,中外来往活动不仅有官方的,还有很多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移民史,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的媒体和传导;韩胜宝的《郑和之路》[9],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记述和探讨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填补了一些郑和研究的空白,不失为一部融新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好书;王介南的《中外文化交流史》[10],讲述了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移民、民间贸易、民间使节往来、朝贡、留学生互派、宗教传播、战争等形式,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上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郑和七次远航(1405-1433年),每次所率船队包括宝船及各种大小船只200余艘、船员27000人,时间跨度达29年,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途经东南亚、南亚,远航至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作为使外大臣,郑和每到一处都执行明成祖“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的基本国策[11](P856),结果是“各国使节随船来华”,或“诸番国皆随入贡”[8](P338)。以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为例:是年九月,“礼部奏:‘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柯枝、加异勒、溜山、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上敕皇太子曰:‘天气向寒,西南诸番国贡使即令礼部于会同馆宴劳之,如例赐赉遣还。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直。’”[12](卷一百二十七)而中国输往这些国家的物品多是瓷器、纺织品、农产品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这些地区的官方和民间贸易,带动了中外农业、手工品交流,随之也兴起了一批贸易城市。

一、郑和下西洋与中外农业交流

十五世纪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劬农务耕,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军饷不仰给于县官、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入京师数百万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13]明初我国因时因地因物制宜,采用轮作倒茬、间作、套种、混种、深耕、施肥、良种、密植、中耕除草、灌溉、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等栽培管理技术;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的多种农业工具;农产品的贮藏加工;牧养;荒政、救荒等,已形成完整的体系[14]。

(一)通过人员往来,促进彼此农业生产交流

明初许多国家派员来华访问、学习。永乐时期的22年中,约来使318次。洪熙时期的1年中约来使10次,宣德时期的9年中约来使79次,共计约有60余国[7]。来访次数频繁,人数甚多。例如永乐六年(1408年)渤里国王麻那惹加那率150余人;永乐九年(1411年)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刺率540余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西王、峒王率340余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西洋古里等16国,遣使1200人贡物至京等。各国使者在华居留期间,亲眼看到了中国南北繁荣发达的农业景象;亲口品尝了中国丰富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获得了丰厚的赏赐,有实物、也有钱币,可以任意购买其需要的农副产品,对中国农业生产情况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了中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郑和船队“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15]。永乐(1403-1402年)、宣德(1426-1435年)之际,对朝贡诸国,多颁予王历一本,民历十本。据明代徐溥等《明会典》记载,有农业节气、开渠穿井、栽种、牧养、捕捉、畋猎、伐木等内容[16]。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曾向亚洲一些国家赠送图书[17],其中含有与农业有关的典籍。安南、占城、暹罗等国,拥有相当丰富的中国典籍。这也是传播中国传统农业经验的一条途径。至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有多处三宝井,相传皆为三保太监郑和所掘。郑和教马六甲人迁居陆上、学习耕种、掘土打井[18] ;教泰国农民把稻草烧成灰作肥料[7] ;教爪哇人用牛耕地、种稻谷;将耕种农具送给占城人民,传授耕种、引水灌溉的方法、稻秧分植使水稻一年三熟的技术[9]。郑和船队还把中国渔民使用的鱼网和捕鱼技术,传给印度半岛的渔民,流传至今,不少渔民仍然在使用[10]。

郑和下西洋,海路畅通后,中国沿海居民有的到海外谋生。清人徐继畲《瀛环志略》说:“中国之南洋、万岛珍列、星罗棋布。„„明初遣太监郑和等航海,招致之。来者益众„„而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19]中国移民带去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经验、技术、农具、农作物及家畜、家禽等,对当地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北婆罗州的杜森族,为土著狄亚克族与中国人之混合种,自称为中国人的后裔,其耕织均用中国之法[20]。

郑和船队的船员有些因病伤或船只遇难等原因而流落于海外诸国。例如《明太宗实录》述及:“永乐十六年„„,卫卒王国镇等随诏使西洋,风漂其舟至班竹儿国,为番人所羁。”[21](卷二百)《明英宗实录》述及:“宣德六年,郑和七下西洋时,下洋官军二十余人,乘船值风,飘流到占城国,被地方当局拘收事”[22](卷十七)。有些船员流落他国,娶妻生子,融入该地,耕种渔牧为生。如李露晔在《当中国称霸海上》中述及东非肯尼亚特岛法茂族的一支,叫瓦尚嘎族,就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发生船难之后存活的中国水手[23]。

郑和船队也带回了海外农业生产的一些有益的经验。例如《西洋番国志》“古里国”条载:“富家多种椰子,或千株或二三百株,以此为产业。云椰有十用:嫩者有浆可饮,又可酿酒,老者肉可打油、或做糖与饭,又其外皮穰可打索造舡,壳可为碗为酒钟,又可烧灰厢金银细巧生活,树可架屋,叶可盖屋。”[6]

(二)经赏赐、赠送、贸易等途径,加大了中外农产品的交流 永乐十年(1412年)十二月初十日敕说:“内官郑和、孔和卜花、唐观保,今遣内官洪保等送各国使臣回还,合用赏赐并带去银两段疋铜钱等件,敕至即照依坐去数目,并给予之”;又如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初四日敕说:“该关领原交南京入库各衙门一应正钱粮并赏赐番王头目等彩币等物,及原阿丹国等十六国进贡方物给赐价钞买到纻丝等件,并原下西洋官员买到瓷器铁器人情物件,及随舡合用军火纸剳油脂柴草并内官使年例酒油烛等物,敕至尔等即照数度支与太监郑和等,关领前去应用,不许稽缓。”[6]其中包括用予赏赐给各国国王头目的物资以及下西洋人员海外从事贸易的物资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发展,诸多产品远销海外诸国。农产品的相关贸易遂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作物的栽培面积有了显著的增加,并且出现集中栽培的趋势。例如江浙的蚕桑就有进一步的发展。清《乾隆吴江县志》卷五物产述及,吴江县洪武二年时(1369年),全境仅有桑树18033株,宣德七年(1432年)就增加44746株[24]。徐光启《农政全书》蚕桑广类木棉条说及棉:“江南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 大半植棉, 当不止百万亩”[3]。何乔远《闽书》风俗述及、福建泉州一带“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燥而干之行天下;附山之民,垦辟硗确,植蔗煮糖,黑白之糖行天下”;“福兴泉漳,处处园栽桔、家家煮蔗糖”[25]。这都为大量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条件。另外在关税方面也有相应的调整。在张燮《东西洋考》饷税考陆饷条中, 载有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提督军门周详允陆饷货物抽税条例,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又恩诏减各处税银,其中农产品有胡椒、子棉、槟榔、番米、椰子、海菜、油麻、鹿脯、黄丝、红花、米、绿豆、黍子等。种类颇多。抽税多以百斤为单位计标[1](卷七),降低关税促进了相关贸易的发展,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有利于海外诸国。

总之,中外农业的交流历史悠久,从秦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均有所记载。明初的郑和七下西洋,使其有了新的进展。

二、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手工业品交流

郑和庞大的船队,每次携带着中国大量的丝绸、纱罗、锦缎、瓷器等,与所到之处的国家进行和平交易,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各国也鼓励这种贸易,“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浸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丝。” [4](《祖法儿国》)在爪哇国,“最喜欢中国青花磁器,并麝香、销金、丝、烧珠之类”[4](《爪哇国》)。在占城国,“买卖交易„„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4](《占城国》)。而锡兰山国则对“中国丝、色绢„„甚喜,则将宝石、珍珠换易”[4](《锡兰国》)。郑和船队每次远航都要携带大量丝织品,史称:“盖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绫罗杂烩。”[2](卷十六)大量丝织品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明朝丝织业的发展,以苏州、松江为中心的丝棉纺织也逐渐兴盛起来。在官营织造业中,先后在苏州、徽州、杭州等地增设织染局;在民间,当地居民多从事“绫绸之业”或棉纺业。产品除供国内消费外,很大部分随郑和船队运至东南亚各国。

在此气氛下,海上贸易也较为活跃,东西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往来不绝于途。通过商贸活动,换取大量中国所需要的东西。各国派船只随郑和来中国“朝贡”,并携带珍奇异宝、珍禽异兽及各类土产以换取所需之丝织品。东南亚各国运销至中国的物品达数十种,其中包括白币布、西洋布、黄姜布、撒都细布[26](卷一百零五)。

明代陶瓷输出主要方式有朝廷对外国的赠予,入贡国回程贸易,官方及民间贸易。随着同周边国家朝贡贸易的频繁,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宣德年间(1426-1435年)景德镇御器厂的官窑由原来的20座增至58座[27]。宣德八年(1433年)一次就为朝廷烧造各色瓷器443500件[26](卷一百九十四)。民营瓷业也在迅速增涨,如正统元年(1436年)浮梁民窑业主陆子顺一次就向朝廷进贡瓷器50000多件[22](卷二十二)。在外销瓷中,景德镇产品为大宗,《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洪武七年(1374年)以瓷器赠予流球,以7万件和他们贸易。洪武十六年(1483年)赠予占城、暹罗、真腊瓷器各19000件。据费信《星槎胜览》记载:景德镇青瓷和青花瓷在国外很受欢迎,郑和率船队跨越亚非90个国家和地区,陶瓷贸易的地方更多,计有青花白瓷、青白花瓷、青白瓷器4处,瓷器10处,大小瓷器1处,瓷碗6处,青瓷碗1处。在价格上,青花瓷也较其它种类高出许多。[5]《明会典》记载“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27]。这反映了青花瓷器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同时也说明了外销的青花瓷多为质量较高的官窑瓷器,所以价格不菲。

中国陶瓷对世界陶瓷生产深远影响。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日本伊藤五郎太夫祥瑞在景德镇学艺,卓有成就,回国时带去不少制瓷原料,在有田、鹿脊山烧造瓷器,并取法景德镇,演变成日本的五彩、釉里红。越南15世纪从中国聘请技师指导,16世纪潘郎采用景德镇的制术,被誉为越南的景德镇。14世纪土耳其的陶器具有中国风格,15世纪在吸取了青花工艺的基础上,制造出土耳其风格的工艺陶瓷。15世纪波斯的陶器仿制品有很多中国式凤凰图案,16世纪数百名中国工匠应其统治者阿伯斯之聘,在伊斯法罕建窑。在欧洲,意大利最早学习中国造瓷方法,最先造出轻薄半透明的瓷器。意大利威尼斯瓷厂喜欢用墨、金和各种釉彩描绘中国江南景色及本土风光,成为姑娘嫁妆中最时髦礼物。17世纪,荷兰的德尔夫特的白釉蓝彩陶瓷把青花瓷器和欧洲陶瓷、珐琅工艺品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风格独特的陶瓷,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也受到了国外的影响。明代青花时而用国内土青,时而用国外青料,输入的青料为苏泥勃青,回青来自苏门答腊及西亚,由商人和匠师传入。郑和下西洋,极大促进了青料的输入,宣德青花的纯正色彩,更激发了烧造青花的炽风。佛教中的佛像、佛塔、力士、护法兽、菩提、冬忍和莲瓣或成为陶瓷雕塑的模型,或成为陶瓷装饰图案。如来的大法智慧,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和人格的尊严,千手观音象征菩萨以各种方法来救济迷惑、彷徨无依的人。明代中国瓷器永乐青花瓷器以阿拉伯文、波斯文为装饰纹样。14世纪早期,伊斯兰同心圆环形装饰应用到青花瓷盘上,形成一种崭新的装饰风格。

总之,郑和远航,使中国瓷器、丝织品进一步名扬海外。郑和的远洋航行,把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了非洲东岸赤道以南地区,抵达现今索马里的布腊瓦肯尼亚,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新天地。明朝中晚期,中国瓷器不仅畅销亚洲和非洲各国,而且开始大量销往欧洲。16世纪, 葡萄牙已成为西方在远东贸易中的主要势力。为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荷兰设立东印度公司,乘运瓷器贩往西方,每年用轮船载运瓷器达几十万件。出口的瓷器中青花瓷器所占比例最大,几乎遍及亚、非、欧、美各洲。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遗留的明代外销瓷器,不仅有青花瓷,还有釉上红、绿、黑三彩瓶;不仅有景德镇的细瓷,也有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生产的较粗的日用瓷。

三、郑和下西洋与中外贸易据点

郑和下西洋船队携往海外数量惊人的物品中采自民间的比例加大, 对民间手工业的兴起有着重要意义。大量的国内手工业产品销往海外,刺激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繁荣。广东著名的冶铁中心佛山, 是明代兴起的四大镇之一, 其发展历程很能说明问题。明初那里只是孤村铸炼, 永乐以后得到长足的发展。海外使臣得到特许, 可在广东购买铁钉、铁锅、瓷器之类物品, 使佛山冶铁、陶瓷业、金属制造业及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佛山手工业产品颇负盛名, 其发展的基础, 正是建立在永乐至正德年间海外市场的开拓。佛山手工业的显著特点是其民营的性质, 其发展历程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发展海外贸易对民营手工业的促进作用。

到明朝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年), 东南沿海地区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已经冲破朝贡贸易与海禁的樊篱, 极其迅速地发展起来。“成、弘之际, 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船贸易海外者。”[1] 当时广东有力者则私通番船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官方虽有指定的对外通商港口,但私商贸易频繁,使东南沿海的泉州安平港、漳州月港和粤东南澳港等处,成了国内外商人、商货的聚散地。

满剌加(今马六甲)、古里(今印度西南海岸的科泽科德一带)、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口)是三个商贸据点。马来半岛上的满剌加是宝船船队的头一个商品中转站。马欢说中国宝船一到,就在这里“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囤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蕃货,装载船内”[4](《满剌加国》),等待南风正顺开洋回国。印度半岛上的古里,是宝船船队的第二个中转站和商品集散地。因此处港口与西洋各国南联北接,东西通达,故马欢称之为“西洋大国”[4](《满剌加国》),费信称“其亦西洋诸蕃之码头也” [5](P34)。而位于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则可经营阿拉伯半岛的商贸,又处于亚欧非三洲海上重要孔道,“其国边海倚山,各处番船并旱番客商,都到此地赶集买卖” [4](《满剌加国》)。所以郑和船队将此定为第三个商贸据点。

在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这三个贸易据点中,满剌加值得一提。满剌加即马六甲,现为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所在地,濒临马六甲海峡,是东西洋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郑和船队远航西洋的必经之地。明成祖即位之后,派宦官尹庆至满剌加,赠送其国王拜里迷苏剌许多礼物。拜里迷苏剌马上“遣使随庆入朝贡方物”[28](卷三百二十五),两国建立密切联系。据《明成祖实录》记载,从永乐九年至二十二年的13年中,满剌加遣使明朝13次,密切程度非同一般。正因如此,郑和在此建立贸易据点。史载:“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4](《满剌加国》)英国学者霍尔指出: “人们曾经描述马六甲说, 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业城市, 而是在贸易季节中中国和远东的产品与西亚和欧洲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一个大集市。”[29](P267)葡萄牙人皮雷斯描述了在16 世纪初所见满剌加繁盛的商业贸易景象, 认为由于马六甲的广大及其所获利润之多, 人们根本无法估计它的价值。他记述说: “马六甲有四个沙班达尔,他们是市政官员。由他们负责接待船长们, 每条船舶都在他们的权限之下听从安排,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沙班达尔负责从古吉拉特来的船舶。另一个负责管理从科罗曼德尔海岸、孟加拉、勃固和帕塞来的商人。第三个负责管理从爪哇、马鲁古群岛和斑达群岛、巨港和吕宋等地来的商人。第四个负责管理来自中国、占城等地的商人。每个商人带着货物或者商品信息来到马六甲, 需要向沙班达尔申请进入他的国家。”[30](P265)这一重要的东西方贸易中心在当时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通过贸易活动, 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同时进行着。皮雷斯说, 当时在满剌加的街道上行走, 可以听到不下84 种不同的语言。[30](P269)。他的话虽有夸大之嫌, 却也说明了满剌加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繁华, 而满剌加的繁华正是亚洲贸易网络繁盛的象征。

总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一些贸易城市的兴起。至今还有历史遗存,如在马六甲,“王居前屋用瓦,乃永乐中太监郑和所遗者”[31](卷上)。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有“石碇,相传是郑和所遗者”[1](卷三)。再如泰国的锡门,是“华人出入毕竟之地,郑和为建卓楔,扁曰天竺国”[1](卷二)。东南亚人民为纪念郑和,还在他当年到过的地方建三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三包公庙,有些地名取名三宝山、三宝城、三宝港、三宝井等。世纪初,人们对赤道以南非洲了解甚少,欧洲人只知非洲北岸一些国家,阿拉伯人只了解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沿岸诸国;中国人也只知非洲有个密昔儿(埃及),对南部非洲则一无所知,而郑和的远航,丰富了人们对这一地区风土人情的了解。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商人已将东南亚、马来群岛和印度的许多通商口岸,当作了商船通往波斯湾和非州东海岸诸国与之贸易的中转站。换句话说,中国商人已建立了自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北部范围广袤的国际市场网络,显示出海外贸易的巨大优势。郑和时代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和贸易往来,有深远的意义,既对当时周边诸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国内经济繁荣给予有力推动,为十六世纪中期开放禁海后的海外贸易奠定基础。郑和使团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节,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海外,建立起一座海上友谊之桥,促进了周边及亚非许多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文明的种子在各处生长结果,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参考文献

[1]

张燮.东西洋考[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

徐光启.农政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4]

马欢.瀛涯胜览[Z].北京:中华书局,1954.[5]

费信.星槎胜览[Z].北京:中华书局,1954.[6]

巩珍.西洋番国志[Z].北京:中华书局, 1961.[7]

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M].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5.[8]

卢苇.中外关系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6.[9]

韩胜宝.郑和之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0]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太原:书海出版社, 2004.[11] 郑鹤声,郑一均.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Z].济南:齐鲁出版社, 1980.[12]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成祖实录[Z].1985.[13] 张廷玉.明史[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14]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15] 康熙国史馆.明史稿.郑和传[Z].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16] 徐溥等.明会典[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7]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Z].北京:中华书局, 2002.[18] 张维华.郑和下西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5.[19] 徐继畲.瀛环志略[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20] 吴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A].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21]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宗实录[Z].1985.[22]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英宗实录[Z].1985.[23] Louise Levathes(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 倪师孟、沈彤纂.乾隆吴江县志[Z].南京图书馆藏.[25] 何乔远.闽书.风俗[Z].崇祯二年刻本.[26] 申時行等.明会典[Z].北京:中华书局,1989.[27] 王沐宗.江西大志·陶书[Z].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28] [清]张廷玉等.明史·满剌加传[Z].北京:中华书局,1974.[29] D﹒G﹒E﹒霍尔.东南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0] Armando Cortesaoed.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M].London :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1944.[31] 黄衷.海语[M].台北:新兴书局,1985.Simply Analysis Zhenghe’s Mission to the West of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conom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bstract:Zhenghe’s mission to the west of South China Sea was a marvellous feat in Chinese history as well as in world history,which has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Advanced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manual products were spreaded overseas.At the same time,he brought some advanced technologies from abroad, which has promoted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orld economy.A great many commerical cities emerged in China and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around China and were gradually becoming the trade stronghold.Key words:Zhenghe’s mission to the west of South China Sea;agricultural;manual products; rade stronghold

第五篇:《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帮助学生正确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③通过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过程

(一)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 汉武帝时期

1、西域的地理概念:狭义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广义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38年

(1)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大月氏遭受匈奴的攻击,其被匈奴杀死,并把国王的头做成喝酒的杯子。从此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报仇雪恨,后来汉朝获知这个情况,于是想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2)情况:

学生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故事。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100多人,堂邑父当翻译,出使西域。当他们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骑兵抓获。匈奴单于让张骞娶妻、生子。可张骞心里一直怀念着汉朝,始终不忘出使大月氏的使命。把汉武帝交给他的使节,偷偷地保存好,等待机会逃走。过了十年,张骞和堂邑父终于找到了机会,偷偷地逃出匈奴,继续往西走。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他们靠打来的飞鸟和野兽充饥,好不容易才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盛情款待他们。并派人将他们送到康居,再请康居人送他们到大月氏。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无奈之下只得回国。在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乘其内乱逃出。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和堂邑父回到了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3)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河西走廊已经归属汉朝,路途畅通,张骞率领使团300多人,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带着礼物回访长安。从此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忠于祖国,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好男儿志在四方,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如:汉朝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节往来。西域的汗血马、葡萄、核桃、大葱、乐器、歌舞等传入汉朝,汉朝的冶金技术、丝绸、瓷器、桃、梨等传入西域。(2)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3)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过渡)刚才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中讲到: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其情况如何?

(二)西域都护的设立

1、时间:西汉

汉宣帝。

2、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立是张骞出使西域后的一个重要结果。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权统治。

2、(过渡)东汉初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73年,东汉明帝命窦固攻打匈奴,重设西域都护,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三)班超出使西域

东汉时期

1、“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语故事。

“投笔从戎”:班超年青时随父母来到洛阳,靠抄写文书维持生活。班超总认为好男儿应志在四方,抄写文书没什么出息。有一次,他投笔叹息道:“大丈夫应当为国立功,怎能一辈子和笔墨打交道呢?”。后来班超跟随大将窦固攻打匈奴,建立了功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3年,班超带领36人到达鄯善国,开始其国王盛情款待,后来态度变了。班超估计是因为匈奴使者到了鄯善,他召集随从人员说:“假若鄯善王把我们交给匈奴人,将死无葬身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以死相拼,夜袭匈奴大营,才能逢凶化吉。”半夜,班超率领36人顺风放火,闯进匈奴大营,杀死了匈奴使者,然后提着人头去见鄯善王。鄯善王这才下决心与汉朝和好。

2、意义:班超不负众望,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西域和汉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班超是继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情况怎样呢?

(四)丝绸之路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欧洲大秦。

从西汉至隋唐的千多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即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即古代罗马),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意义: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分析)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绘画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亚、欧洲。西方的音乐、舞蹈、建筑、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因此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东西文明的相互渗透。这就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这条丝绸之路在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五)小结: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六)作业

1、用图示法表示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欧洲大秦。

2、材料解析题

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后匈奴发生内乱,才逃回汉朝。——《汉书·张骞传》 回答问题:(1)材料描述的是张骞第几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第一次、前138年,(2)我们应该向张骞学习什么?

学习张骞忠于祖国,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下载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交流舞会商业策划书

    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会 中外交流舞会 赞 助 宣 传 方 案 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会 中外交流舞会商业策划书 一.致赞助商: 尊敬的商家: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有兴趣了解 “中外交......

    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交流发言

    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交流发言我们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既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又是我们长期的一项任务。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好了,什么时候社会......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能从各种媒体深刻感受当今中外交流的频繁,大致了解中国目前在国际舞台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瓷器、......

    民族团结思考体会交流发言

    民族团结思考体会交流发言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

    嘉峪关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交流材料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 月活动现场会交流材料 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中共嘉峪关市委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 (2009年5月25日) 嘉峪关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除汉族之外......

    中外民俗与礼仪

    中外民俗与礼仪。 导游相关知识: 一. 服饰篇: 女性着装类型:--------------选自《学做绅士与淑女》 艺术类:一般从事文化艺术艺人媒体,风格大胆独特,想象丰富,个性觉得自己就是时......

    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3范文大全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教案 〖内容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