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能从各种媒体深刻感受当今中外交流的频繁,大致了解中国目前在国际舞台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瓷器、丝绸、青铜器、四大发明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历史上的中外交流了解有一些,如从图书中了解到郑和下西洋一类的故事,从网络和图书中能够查阅到相关资料来丰富这方面的认识。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如何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知之甚少,只了解故事内容,没有深入思考这种交流的对于世界的意义,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历程没有形成清晰的线条,也就难以形成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的认同感。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教学难点是: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从“丝路驼铃”到“海上交流”,地域范围的拓宽源于当时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2.不仅让学生感受古代中国在推进世界文明上的作用,也应看到世界文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感受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交流源远流长。
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 7
第一课时: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第二课时: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
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
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学生准备: 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共同准备: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5页内容,话题为“丝路驼铃”。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海上交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
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
/ 7
1.(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
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
3.师:是啊,精美的蚕丝纺织制品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让我们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而骄傲。同时也不禁思考: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它们是怎样到国外去的呢?
4.学生猜测,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对了解张骞出使西域或丝绸之路的学生给予肯定。
5.小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有一个人开辟了这样一条路,沟通了中国与欧亚的交往。这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探访丝绸之路,去看看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出示课题: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丝路驼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通过考古的报道,知道中外交往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中华文明是通过什么渠道与世界进行交往、传播。】
活动
二、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
1.(出示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师:看,这2000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对照地图找一找,它贯穿了哪些国家、地区?
2.(出示照片“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师:大家看,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你们可知道,这个雕塑群是为了纪念谁的吗?就是纪念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对于这个名字,你们有什么了解?
3.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1)阅读教材P2-3 页中外交流资料
(2)阅读自己搜集的“丝绸之路”上中外人物交流学习考察资料。
/ 7
(3)学生反馈:在这条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外国有哪些方面的交流?
(4)(播放视频丝绸之路)全班讨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给世界各国和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教师相机点评:经济发展 物质丰富 增进友谊 文化传播……)
4.小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航海技术无法实现海上往来时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世界的共同发展。(板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素材、学生收集以及文本的三方对话,点面结合,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历程,学生的合作探讨感受“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上的重要意义。】
活动
三、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1.师: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又焕发出新的活力。2.(出示古丝绸之路线图与现代亚欧大陆桥图)学生读课文,思考:两者有什么异同有哪些异同?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小结:是啊,古老的丝绸之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了新的发展与飞跃,她展示着现代的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正如世人所说: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者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他让中国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她是一根纽带,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汇合。
【设计意图:了解古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的异同,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沟通作用,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 7
——丝路驼铃 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第二课时
活动
一、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
1.(出示日本和韩国的文字、服饰、插花艺术、茶艺、建筑等方面的图片)师: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学生展示在课前已经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一衣带水的邻邦为什么在这么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4.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资料,教师补充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有关资料。组内进行交流研讨。
4.全班深入探究:隋唐时期,日本为什么要派使者到中国来,还盛情邀请鉴真东渡?历经五次东渡失败的鉴真晚年双目失明,还要执着东渡日本?
6.师:当时隋朝的进步发展,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名远扬,对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日本朝野对中国文化充满仰慕向往,出现模仿中华文化的热潮。中日间的交流,为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国对外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不过,当时中日的交流和先前中国通过“丝绸之路” 陆上通道联系世界,有了不同,大家看地图,发现什么?(相机板题:海上交流)7.我国与日本仅一海相隔,较早的海上交流是从中日交流开始的。中国通过海路与世界的交流还有哪些?
(1)(出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
(2)师生相机补充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设计意图:通过中日韩文字、服饰等比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相似文化背后的成因,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同时,由点及面,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
活动
二、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 7
1.师: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而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则让中外海上交流达到顶峰。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意义。
(1)教材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
(2)师: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哪位同学来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
教师点评意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探讨交流:郑和为什么能完成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
教师点评归纳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3.忆古思今,放眼未来
(1)师:2005年,我国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主题为“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
(2)师: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今天我们纪念郑和,就是要大力继承和发扬郑和敬业献身、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就是要继续发扬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巩固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谈谈对交流促进发展的理解。4.小结:“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代名词,陆路通道沟通我国和亚洲、欧洲各国,海上通道则沟通我国和日本、韩国、东南来各国、非洲各国。古代的陆路和海上交流为交流各方面都带来了经济利益与文化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 7
【设计意图:抓住郑和下西洋这一典型海路对外交流历史事件,感受中外海上交流历史对亚、非经济文化的影响。通过忆古思今,明白对外交流开放才能让国家走向的新的繁荣,才能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海上交流
海上丝路: 架起东亚、南亚、非洲、欧洲交流的桥梁
航海史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 和平的桥梁
民族昌盛的结晶
/ 7
第二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字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自主学习
1、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
(2)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3)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4)汉字是中华文化文明的重要标志。
2、我国史书典籍存在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第一,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第二,在夏朝就有了史官,以后历朝都设置史官。第三,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
(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仅有。
3、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教材66页第一段)
4、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
①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 史书典籍,是中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合作探究一(文明长河共追索)
1、说说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殷周(发源)——春秋战国(雏形)——秦(促进)——汉(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面临冲击)。
2、中华文化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哪些文化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不同流派学术思想相互辩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成就。
3、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历程具有什么特点? 中华文明从古到今,一直没有被历史湮灭。
合作探究二(源远流长——在哪里,触摸你?)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时代的来临,有人认为,现代人用电脑打字,会不会书写汉字已经不重要了。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知识拓展
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悄的出现在生活中,并被年轻人所热情演绎着。诸如“886”“3166”“7456”“菜鸟”“粉丝”“凉粉”“玉米”“美眉”等等,但这种语言却让家长和老师们很头痛。因为他们常常对孩子随口嘣出的“语言”而不知所云。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很可能带来汉语的革命,有人认为这只能污染汉语言文字。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呢?
首先,汉字最大的优点是它能适应它所代表的汉语的语言特点,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充分发改进自己,使得它能够满足社会要求。这同时也是汉字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其次,汉字关系到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我们不但不能废弃汉字,相反应该加大对汉字的研究力度,使其优点及潜在的魅力更好地发挥出来。试一试
自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汉语被确定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的国际化进程取得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国际化进程开始全面加速并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汉语已成为世界性的强势语言。如果让你以“汉语走向世界”为标题写一篇论文,你的基本论点有哪些? 温馨提示
1、汉子是中华文化文明的重要标志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汉语国际化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文化的力量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合作探究三(风雨之后,期待辉煌)
1、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微?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因与外因,说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微)。
2、“国弱则文化弱”,复兴文化最根本因素是什么?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基本途径)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小小辩论赛
正方:中华文化在腾飞 反方:中华文化在衰落
【板书设计】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汉字 ②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三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程改革要求,政治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远远地多于本知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仅靠教材内容是未能充分展现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
2.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和近代的衰微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再创辉煌的现实意义缺乏理性思考。
(2)教学方式的选择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
(3)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
○多媒体教学。
○布置学生前收集整理有关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相关资料。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及原因、所历经的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外探究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
○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良好的文化思想。
4、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本节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学生的展示内容与展示过程中。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每个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也是评价者。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汉字源流》(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思考汉字的和发展、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或展示材料:(多媒体显示)
(意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当古埃及的文明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当古印度的史迹成为地底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依然屹立于古老东方,在瑰丽的世界文化宝藏中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如同一座大山,丰富,沉稳,包容。悠悠文明古国,沉淀的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亿万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斩不断的传统脉络,犹如山中林木,生长不息,悠悠大河,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犹如一位长寿的智者,沉稳包容,集聚精髓。中国人泡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深、四泡清冽、五泡幽淡,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让茶真正属于底蕴深厚的东方。中国结的历史经历了几百年,织法变更了几百种。中国结永远是中国结,变的只是编织的方法,无法褪去的是中国人的情结和中华民族的文化。
糅合了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就是中华文化。万世沧桑,潮起潮落。它依旧吐露着醉人的芬芳。因为——
越是民族的,是世界的!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活动一:展示文明------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活动:学生分四个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等方式获取文字、图片、录像及多媒体资料。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堂上展示他们收集的关于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和古印度曾经辉煌的文化成就。展示的时间为3分钟(用多媒体)。根据各组展示的效果,学生互评。
学生思考:(多媒体显示)结合展示的内容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
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文化资源的收集活动,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引导学生追溯、比较这些曾经跟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了解她们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活动目的:通过对几个先后中断的古老文明的展示,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并升华为意念——同样是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活动二:知识抢答——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学生活动:分四个小组,每小组前准备道反映中华文化辉煌发展历程的知识问答题,在堂上用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知识抢答。总题量是20道选择题,答对分,答错扣2分,不可补答。对每小组学生所准备的材料,同学之间可进行互评。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收集材料、提炼观点,并根据学生设置题目的质量及回答的效果评出优秀小组及优秀学生,对其作精神上鼓励。
活动目的:让学生对“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证明,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本第64页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并对学生表现及时评价。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活动三:收集资料——感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同学前搜集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域文化或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材料,整理后通过堂师生互动活动中展示。
展示材料:(多媒体显示)XX年中国申办奥运的成功,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世界:中国需要奥运,奥运也离不开中国,西方文明孕育出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日益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将与越来越富于世界性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密切携手,共同谱写现代奥运发展的新篇章。学生思考:你能从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个角度对奥运精神和中华文化结合做一个说明吗?
教师活动:教师对包容性作讲解,并引导学生体会包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活动目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难点,除了学生收集资料外,教师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原因的理解。
三、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活动四:回顾历史——认识文化衰微与国家衰落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第三、四小组同学结合教材第6页框内内容搜集资料,整理后在堂师生互动活动中展示。
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让学生懂得在探究中学习,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及时评价。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对近代历史的回顾,让学生感受中国近代文化衰微的沉痛历史,懂得国家衰落与文化衰微的关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活动五:畅所欲言——新时期中华文化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科代表或小组长负责记录每个学生在堂上主动举手发言或参与小组讨论发言的次数和效果,并进行总结统计,据此评定本环节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活动: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给学生提供文字及图片资源。
展示材料:(多媒体显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中国文化对外开放交流盛况空前,但文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也日显突出。
一项统计显示,从1999年到XX年,俄罗斯有28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近10倍。近年,国外团体来华访问演出项目来一个火一个,而我国表演艺术种类在英美艺术市场长期占据一席之地的,却只有杂技、武术等少数几个。
学生思考:
1、为什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曾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如今却在全球文化贸易中步履艰难?
2、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中华文化怎样才能再续新的辉煌呢?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是什么?
活动目的:本框的落脚点在“再创中华文化的新的辉煌”。通过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承担历史使命,再续中华的新篇章。
四、知识拓展(可介绍《中国文化掠影》一书)
(多媒体显示)
《中国文化掠影》对中国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了介绍。它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时间的跨度是从远古直到鸦片战争。阅读此书,读者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五千年,尤其是后三千年的变迁和发展,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五、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第四篇:《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3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教案
〖内容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册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③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建议〗
1.张骞出使西域
①结合地图向学生装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②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复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强调热忱爱国,挺身而出,应募出征,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突出张骞不怕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③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应重点突出: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④关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要讲清时间和意义,并指出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重要结果。
⑤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如下材料,作为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西汉末年,汉朝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解。王莽时期,断绝与西域的交通,致使匈奴乘虚而入。东汉明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于73年命窦固出击北匈奴。东汉政府重建西域都护府。并于当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⑥关于班超出使西域,可让学生上台讲述“投笔从戎”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小故事。还可联系霍去病“匈奴末灭,无以家为也”等名言,比较班超与霍去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共同点。强调班超是继张骞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丝绸之路
①结合“丝绸之路图”讲清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向学生出示有关图片,说明由于古代丝路上流沙漫漫,骆驼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两千年间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向学生介绍丝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及楼兰故国的故事,还可补充中国丝绸在罗马帝国引起的轰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佛教东传
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何地?也可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寺庙,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适当介绍几句古诗,影视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试卷还没有批完,总的来看,考的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吗。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合书布点〕(约10分钟)△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西域
狭义 广义
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汉宣帝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汉明帝时 ↓
↓
↓
↓
↓
↓
匈奴控制→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失去控制→断绝往来→班超经营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佛教 两汉之际 汉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阳白马寺
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不好,几位同学只能就“张骞出使西域”说一些内容,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内容没有人能说出来。补充的同学也都是围绕张骞出使西域来说,有位同学说出了“博望侯”这个词。班超,学生没有人知道。但大多数知道“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大家记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两个地理概念(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个杰出人物(张骞和班超)、一个宗教问题(佛教东传)。张骞不要写错了,这次考试写错别字的比较多,写错别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课我们学习的是“汉朝的中外交往”,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前面学习过秦朝的疆域,也学过汉朝的疆域,我们取哪个时期的疆域为中国的疆域呢?这里有一个的标准――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取的标准是清朝中期的疆域为标准,以后我们所讲的“中外交往”都以此为标准。〔分层推进〕(约20分钟)△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指导学生看教材P70《丝绸之路》,找出阳关、玉门关、葱岭、南山(今昆仑山)、北山(今天山)
②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⑴西汉初期,西域的情况(为匈奴控制)
⑵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张寋出使西域辞让别汉武帝图》)
⑷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⑸汉宣帝时与西域的关系(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西汉末年与西域的关系(西汉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裂)
⑺王莽时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与西域的往来,致使匈奴乘虚而入)
⑻东汉明帝时与西域的关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让学生讲“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听过这两个故事,但都不知道与班超有关)
③西汉和东汉与西域及匈奴的主要关系
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战争
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北匈奴 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④什么叫“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疆境内,运到安息,再由安息转动到西亚和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再次让学生看P70的图《丝绸之路》
⑤“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我国的通道)
向学生指明“丝绸之路”使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楼兰故国与凯撒。楼兰学生们知道点,凯撒却没有几个人晓得。
⑥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两汉之际)
⑦汉明帝对佛教的东传作出了什么贡献(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⑧佛教东传的意义(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文词赋融入禅意,富有深刻的哲理;一些民间传说宣传扬善弃恶,扶贫济困。寺院、佛塔装点江山,雕塑、壁画千姿百态,音乐、舞蹈超凡脱俗。外来艺术与汉文化的交融,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处理问题
①思考与讨论:根据这份与西汉交流的输出、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时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品,可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所占据的先进地位。)
我的学生没有人能得出以上答案,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中美之间的贸易现状为例,说明问题。
〔贯通评价〕(约3分钟)
〔资料〕 历史时期的中国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你不能够只是指当时的一个王朝,它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指我们今天,中国这个范围里面,特别是我们一般的都是指清朝到十八世纪中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中国疆域的范围。具体地讲,就是北面到达外兴安岭,萨彦岭,西面到达巴尔喀什湖,南面到达南海诸岛,东面到达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界的地方,出海口,是这么一个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里面,历史上所有建立过的政权,我们都应该认为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在这里建立的民族都是历史上中国的民族之一。等到我们现在这960万平方公里,是已经经过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分裂中国的结果。比如说从今天我们的新疆的边界,到巴尔喀什湖中间,从内蒙古往北,蒙古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这些领土都主要被当时的沙皇俄国,现在已经有的成了中亚的这些国家,都没有了,这已经丧失了,就是我们其它地方也有部分领土,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经不是中国了。那么我们要在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中国范围里面,来判断什么是统一,什么是分裂,以及它对中国,对周边地区,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
佛教故事
【腊八粥】(佛光大词典)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又作五味粥、红糟、七宝粥、佛粥。依据大宋僧史略卷上、禅林象器笺饮啖门等之记载,宋代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榖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是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其后此风气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亦于此日制腊八粥,而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盖佛教界一般多以十二月八日为佛陀成道日,然亦有根据譬喻经而谓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于是日举行浴佛会,宋代之寺院即属此例,惟后世多以此日为成道日,故腊八之法会亦称成道会。
第五篇: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文成公主”一目内容,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及唐朝民族政策概况。通过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一目内容,知道唐朝对外交往概况和中日交流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强大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及重要影响。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和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图文材料,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成公主、鉴真的事迹介绍,学生能够认同他(她)们身上的坚忍奉献、追求真理等高尚品质。通过唐蕃关系,学生对国家稳定与民族自强有较深刻的体会。通过唐朝宏大的历史场面,学生体会到唐朝文明的感召力、辐射力与历史穿透力,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
难点:理解唐朝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与帝国强盛的关系。
说明:
1、唐朝时期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使和吸引各民族相互交往;边疆少数民族与唐朝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和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故把此两个政策作为本课重点。
2、本课是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中的一课,紧扣课题和单元主题、导言中的核心概念,通过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深刻揭示其与唐朝强盛之间的关系,从而挖掘唐朝在中国古代史专题中的辉煌灿烂之原因及影响,使学生形成对课题—主题—专题的整体感知,故以此作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日本一位学者和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谈起华夏文明时,他问汤因比:“阁下如此倾情古老的神州大地,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中国这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哪个朝代?”
汤回答说:“要是出现这种可能性的话,我会选择唐代。”
问题一:你会选择唐朝吗?结合之前所学内容,简要说说理由。
教师导语: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唐朝的历史,学习第15课《民族团结和中外交流》,去了解当时唐王朝和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二、民族团结:
1、民族政策:
材料二:唐朝疆域图(投影图片,也可看课本图片)
问题二: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说说在它周边存在着哪些少数民族政权?
学生回答:略。
问题三: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唐朝如何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呢?唐朝初期,有一位皇帝深深赢得了西北各民族的拥戴,他就是被尊奉为各族最高首领——“天可汗”的唐太宗。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投影图片材料)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问题四:或许是因为他带有少数民族血统,因此无论胡汉,一视同仁。唐太宗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材料一:日本学者与汤因比的对话(教师口述)
学生阅读归纳:课本小字。
教师归纳:除了课本提到的这些政策以外,还有实行册封制度、设置管理机构、或对那些主动挑起战争的个别少数民族,实行先战后抚、和亲政策等。
教师板书归纳:开明的民族政策。
教师导语:唐人正是以这种开放平等的胸襟吸引了周边不少民族纷纷派遣使者赴唐朝通和、求婚,形成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庞大帝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文成公主入藏。
2、文成公主入藏:
(1)松赞干布请婚史实叙述(学生阅读口述)
《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公元7世纪,藏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并致力于内政改革以巩固其统治。他很想通过联姻来加强与唐之间的友好关系。因而几次派专使向唐朝请婚。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使节禄东赞再次奉命请婚时,唐太宗许以文成公主。
小组活动,任选其一:
@结合《步辇图》说说松赞干布请婚的史实?
@唐太宗为何选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藏族人民为什么如此怀念和尊敬文成公主?
材料四:(投影材料)
文成公主入蕃时,皇帝„„送了大量珍宝、绫罗、衣饰及所需物品,并赐给马、骡、骆驼等驼畜,还带去佛经360部、黄金宝鞍、碧玉马镫、奇珍异宝„„等饰物300种,饰品制作和烹饪方面的书籍多种,工艺类书籍60种,能治404种病痛的药品,100种诊断疾病的医方,多种医疗器械,医学论著4种,汉地的卜算书籍300卷,以及蔓菁等蔬菜种子,随行的有25位侍女,一个乐队和许多工匠。——藏文史书《王统世袭明鉴》
学生讨论3分钟,集体交流。
材料五:《步辇图》(投影图片,也可看课本图片)
问题五:这是唐朝著名宫廷画师阎立本的《步辇图》。它如实的记录了吐蕃使节禄东赞代表松赞干布向唐朝请婚,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禄东赞的场面。其中哪个是禄东赞呢?说说你的理由。(课本“看图学史”的问题)
教师归纳:从服饰上看,中间那个发型、衣服纹饰及配饰与另外两人明显不同的就是禄东赞。这是汉藏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步辇图》作为一幅绘画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之女,貌美多才,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典籍,信奉佛教,很有政治远见。唐太宗认为她是最合适的和亲人选。
教师导语:但入藏的唐蕃古道地形气候条件复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文成公主走了3个月才到逻些,也就是拉萨。可见,一路上非常艰辛。
(2)材料六:布达拉宫等(投影图片)
当然,要更多的了解文成公主以及唐蕃关系,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形式的材料进一步研究,如考古发现、文献资料、民间传说等等。史书上对文成公主的记载很少,而西藏的民间传说却很丰富,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还有很多遗迹,比如当年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的寝宫,也就是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也依然屹立在拉萨红山之巅,又如藏戏、壁画、唐卡、酥油画、塑像、诗歌等,无不在向世人倾诉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与尊敬。
问题七:藏族人民为什么如此怀念和尊敬文成公主?
学生回答:文成公主对藏族社会进步的贡献。(略)
教师归纳:(在学生回答文成公主对藏族社会进步的贡献基础上)与大多数满腹哀怨的和亲公主不同,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的40年间,使唐蕃政治关系稳定,为此她做出了重要贡献,西藏人民至今深深怀念她。与此同时,吐蕃每年还派出使者到长安贡献地方产物,更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
到了元朝,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这一点也充分证明西藏是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一员。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三、中外交流:
1、过渡:
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声威远扬,其魅力已不仅仅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纷纷与之融合,更令当时海外各国心驰神往。
材料七:唐朝中外交通图(投影图片,也可看课本图片)
问题八:唐朝周边有哪些国家?
教师归纳: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唐朝对外交往创造了条件。
问题九:从视频中,你们能否概括一下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有什么特点?
材料八:唐朝对外交往(视频播放)
学生归纳:开放的对外政策。
教师归纳:与数百个个国家交往,形式多样,有宗教往来、文化交流、商贸交易、互派使者等等。
2、中日交流:
(1)遣唐使来唐(官方):
我们以日本为例。从日本地理环境看,是一个岛国。日本当时造船术幼稚,又不谙季节风规律,故海难事故较多,但依然前赴后继的派遣唐使来唐。这是为何?
阅读课本概括遣唐使简况。
材料十:
遣唐使由大使、副官、判官、录事等组成„„多为通经史、长文艺的硕学之士,甚至容貌、风采、动作、态度等也列为铨衡条件„„其下有造舶都匠、译语、主神、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船师、音乐长、玉生、锻生„„
——《日本遣唐使简史》池步洲
日本非常重视遣唐使仪表,说明唐朝都城长安是各国使节荟萃,人才云集,日本想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必须挑选国内各方面最优秀的人才赴唐。正是为此,日本不借倾其国力,冒着生命危险,在二百多年中,一代接一代地出没于东海波涛之中。学习借鉴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完善国家统治。
教师归纳:可见,这些遣唐使为日本文明的起飞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也让我们看到日本人对于学习先进文化的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意志。
材料十一:中日文字、服饰、建筑等对比图(投影图片)
教师归纳:今天,走在日本的街市,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日本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与我国正式交往,隋唐时期的友好交往更为密切。日本文化中深深的渗透着中华文明尤其是唐代文明的影子。如:政治制度、文字、钱币、平城京平面图、古建筑、和服、茶道、围棋等。
(2)鉴真东渡(民间):
教师导语:我们说文化交流是双向,在日本官方大量派出遣唐使的同时,我国民间也有不少志士仁人东渡扶桑,讲经弘法,主动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比如玄宗时期的高僧鉴真大师。
材料十二:本校王志江老师友情录制的《鉴真东渡》故事音频;鉴真东渡图片及东渡路线图(投影图片)
问题十:请同学们通过故事与评价体会一下,鉴真身上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他在日本为什么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
教师归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点拨归纳鉴真的品质(从55岁、66岁、11年六次东渡、实现诺言、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对弘扬佛教的执著追求,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勇气等)。
教师归纳:鉴真的到来受到了日本极大的欢迎,是日本佛教界的一大盛事。日本天皇又把亲王的旧宅送给鉴真,让他在此新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现在奈良的唐招提寺。可见,在中日两国人民心中地位非常
高。(看评价)能否说说有哪些卓越的成就?
材料十四:唐招提寺图片、郭沫若的评价(投影图片材料)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对鉴真的评价 “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评价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
教师归纳:老师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双目失明的鉴真凭借惊人的记忆通过耳听的方式帮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经,又用舌尝的方式为日本修正了药典,并治好了病危的光明皇太后的病。他还把中国的书法、建筑艺术等带到了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如果你对鉴真东渡感兴趣,不妨去看看16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
四、民族政策及外交政策实施的影响:
问题十一:那么,最后我们来看板书。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否说说唐朝为什么如此吸引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与之交往呢?
师生共同归纳:
唐朝的国家统一、政权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发达为对外开放的政策奠定了基础。开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边疆的繁荣稳定及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得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也使得唐朝经济、文化等也更为繁荣,说明对外开放的作用是双向的。
(讨论结果灵活把握,重点突出基础、影响。)
五、课堂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13、14、15课,我们不难看到正因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才使得今天的我们在回望1300多年前的历史时,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盛唐之风,震撼于唐人阔大而雄浑的眼界、自信开放的胸襟与见识。唐朝不愧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灿烂的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