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宽育人渠道 打造食宿管理文化 特色创建方案20140901
2014-2015学年上学期
“拓宽育人渠道
打造食宿管理文化”
特色创建方案
石寺二中 2014.9
2014-2015学年上学期“拓宽育人渠道 打造食宿管理文化”
特色创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涉及方方面面,寝室、餐厅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实践德育活动的生活化、情境化,充分发挥寝室的德育阵地作用,使学生会做人、善团结、懂生活、有追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增强德育实效。
二、建设目标近期目标:
1、寝室环境卫生整洁,内务整理规范,就寝秩序良好。
2、美化寝室,凸显寝室外部文化,寝室成为学生快乐、温馨的“家”。
3、成员之间举止文雅、互相尊重、团结进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目标:
1、自主管理寝室内部事务,寝室环境宜人,物品摆放井然有序。
2、寝室文化氛围浓厚、成员彼此关爱,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寝室内部团结和谐。
3、会生活,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心胸开阔,能正确认识自我,上进心强。
三、工作措施: ㈠寝室环境:
1、用彩带、盆花布置、妆扮、美化寝室。
2、坚持寝室卫生日检查、周评比、月量化制度。
3、举办寝室内务整理比赛。
4、每月举行一次男女寝室互检活动。
5、开展就寝秩序专项治理,进行检查、评比,对较差寝室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㈡寝室管理:
1、开展“争创文明寝室大讨论”活动。
2、定期召开寝室长会议。
3、每周例会通报寝室管理的优、劣情况,把混合寝室的管理作为重点。
4、每月依据卫生、学习、守纪等方面的情况对寝室进行星级评价。
5、每两个月分级段进行一次寝室管理经验交流,级段选拨出的优秀寝室在全校交流,较差寝室进行整顿。
6、每学期召开一次优秀寝室的班主任寝室管理经验交流会。㈢寝室教育:
1、寝室内张贴各成员的学习、卫生、做人、守纪等方面的细化目标,以目标引领学生成长。
2、每月底组织学生对照自我目标实施情况找出差距,定出措施,及时改进。
3、适时开展专项教育,规范学生行为。针对学生串寝、在寝室楼内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等现象进行就寝秩序教育;针对学生睡前不洗漱、物品乱摆放、随手乱扔等现象进行行为习惯教育;针对学生不知关爱、不懂感恩,进行感恩寝室管理人员、感恩寝室长的感恩教育,针对公寓楼内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进行节俭教育等。
4、举办寝室对抗赛,如跳绳比赛、兵乓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
5、每月一次进行一次“寝室助我成长”征文活动,学生人人谈、写以寝促教的体会。
6、每学期进行一次感动寝室人物评选,先进事迹登在校报或制作版面学习。
7、结集出版寝室管理经验集。
(四)餐厅管理
在合作就餐方面,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来打造:
1、学生分组,餐桌编号,固定餐位。
2、组内分工,专人负责,各司其职。
3、文明就餐,注重节俭,保持卫生。
学校对餐厅桌椅进行编号,固定就餐座位,并要求各班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就餐行为教育。把就餐学生以班为单位,每8人编成一个小组,每组中定出餐桌长、分饭员、取送餐具员、卫生保洁员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学生在每次就餐时,都由当节上课教师带领,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餐厅。进入餐厅后,学生到本人座位等候,由分饭员给大家分饭,保证公平、公正,每人都可以分到饭菜,都分好后,大家才开始集体进餐;吃完后,如果不够吃,可以到打饭窗口排队继续打饭;都吃完后,卫生保洁员就开始清理餐桌,把餐桌擦拭干净。在整个就餐过程中,学生们都要做到不喧哗、不交头接耳。需要交流的时候,大多通过眼神、肢体动作等进行。吃饭时,不掉饭,不浪费。
就餐期间,有值班教师、志愿者对各班的就餐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对出现的不和谐现象登记在案,量化到班级;各班的餐桌长也会在当天晚上班集时间对各小组的就餐情况进行总结,要求违纪学生及时整改。
石寺二中学生食宿公约
(一)文明用餐公约
为培养学生文明用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形成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的就餐氛围,特制定本公约。
一、下课后,就餐同学马上在本班教室门口排好队(一路纵队,男生在前),由上课教师带领轻声慢步到达指定地点服从餐厅值班老师指挥按次序排队进如餐厅。
二、在户外上课或活动的班级由上课教师带领队伍到指定地点听从餐厅值班老师安排。
三、进入餐厅后,要做到轻声慢步不说话,有序落座听指挥,服从餐桌长安排,按要求盛饭盛菜,取拿筷子及馒头。
四、负责分饭菜的同学工作要认真,盛饭盛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烫伤。
五、用餐时学生必须在自己座位上文明用餐,不得随意走动、边吃边说,更不得谈笑、喧哗。
六、注意营养均衡,不能挑食、偏食、剩饭、剩菜,若不小心把饭菜米粒等物掉到地上,需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七、用餐后,离开餐厅时也要做到轻声慢步不说话,严禁追逐奔跑。
八、用餐后,负责送餐具的同学要爱惜餐具,将餐具轻轻地放置在指定的器具内,做到分类排放,整齐划一。
九、负责清理餐桌的同学要将餐桌清理干净,做到人走桌净。
(二)文明就寝公约
为了营造“文明、整洁、健康、温馨”的寝室文化氛围,保证住校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休息环境,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特制定本公约。
一、坚持寝室卫生值日制度,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壳纸屑,不向窗外泼水、抛杂物。注意个人卫生,室内物品按指定地点放置整齐,地面、桌面、床铺、墙壁、门窗保持干净。
二、不得在寝室内抽烟、喝酒。宿舍内出现问题及时上报管理员或值日教师,不得采取其他途径或自行解决!
三、爱护公物,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妥善使用保管好清洁卫生工具。
四、同学间互相关心、体贴,不闹纠纷,不喧哗、吵闹,上课期间一律不许返回寝室,在休息时间决不允许妨碍和影响他人的休息。
五、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起床、就寝,熄灯后不准讲话。
六、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不准带人到寝室内玩耍和打牌,更不准随意让朋友或同学在宿舍留宿。不随便调铺或调换宿舍。
七、各寝室坚持每天打扫卫生,星期一全面打扫。
八、室内布置整洁大方,情调健康,不准乱钉乱挂,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九、积极参与“文明寝室创建”活动,每月底进行年级、班级文明寝室自查、互查,每一个宿舍都要争取进入文明寝室行列。
第二篇:融入非遗文化 打造育人特色
融入非遗文化
打造育人特色
济宁是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故里。源远流长的历史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济宁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作为文化名城,济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作为济宁高职院校,承担非遗保护与传承责无旁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院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基于我们在非遗文化进校园方面所做的工作,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的通报》(鲁政字〔2015〕264号),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荣获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
一、搭建非遗传承保护平台
2013年,我院在全省首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重要阵地。该体验馆分为课程建设开发中心、作品展示交流中心、互动参与体验中心及研发创作推广中心。课程建设开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发非遗课程体系,作品展示交流中心为非遗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场所,互动参与体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与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的平台,研发创作推广中心主要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创作场所,推广设计作品,促进作品转化商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学生体验非遗的快乐,更提高了对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与
传承的认识。
二、开发非遗特色课程
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选择、整理,开发了具有济宁地方特色《济宁非遗文化》《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烙画技艺》《圣绣技艺》等“非遗”课程,搭建课程体系,深入开发课程,让教师和学生有本可依,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曲阜孔庙、邹城孟庙、嘉祥鲁锦等相关单位进行交流和合作,使课程开发更有实践性。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目前已形成了一批比较规范化的教学改革创新活动,比如艺术设计系每年都要举办《鲁锦服装展演》,既锻炼了老师,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
三、开展非遗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创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我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为平台,给“非遗”传承人设立工作室,鼓励师傅带徒授艺、创作作品、转化推广成果。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进校园传艺,举办文艺演出、专题报告,还成立剪纸艺术协会、大学生非遗学社等学生社团,结合学生活动,打造品牌社团。这些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
其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提高艺术素养。
针对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发挥非遗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我们将非遗活动与全省挑战杯系列活动、调研山东系列活动相结合,广泛发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深学生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如我院艺术设计系学生组建的“大学生非遗学社”,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收集资料,结合实际开展各类创作并参与各类竞赛,将作品不断推向社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青年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服务队,为各类非遗保护活动提供服务,以实际行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发展。
四、打造非遗师资队伍
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需求,我们派教师实地参观考察,了解非遗项目及传承情况,同时聘请非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利用各种形式培训在岗教师,更鼓励传承人将相关项目带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为系统规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帮助,为民族文化传承保驾护航。以服装设计系为例,通过邀请鲁锦传承人来院讲学,深入讲解制作工艺,既让学生接触到鲁锦织造流程,又能推动安排学生进入鲁锦生产基地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2010年以来该系学
生制作的鲁锦服装在服装设计大赛多次获奖。
五、创新非遗传承手段
牵头成立了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手机报、微信、Q Q 群等各种方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播放各类非遗保护宣传片,宣传国家及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政策,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这些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手段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实现了文化的凝聚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六、喜结非遗文化硕果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实现了紧密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在校期间会普遍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最终实现光彩就业,赢得用人单位普遍赞誉。山东如意集团、山东圣大建设集团、山东鲁抗集团等单位称赞我院毕业生“不但业务水平高,而且很有敬业精神,对公司忠诚,对客户诚信,勤奋刻苦,谦虚上进,表现出良好的文化修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会使校园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彩,人际氛围更加温馨,综合素质更加提高。
第三篇:突出德育工作特色 打造文化育人品牌
突出德育工作特色 打造文化育人品牌
加强德育文化建设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升大学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南阳师范学院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育人宗旨,突出德育工作的人本特色、校本特色、文化特色,大力加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质和学校特色的个性化、高品位的文化育人品牌,极大地增强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突出人本特色,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制度文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高校德育目标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把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积极探索德育制度建设新途径,逐步构建起德育建设“1234”制度体系模式。
构建“一体化育人”德育制度体系。2006年以来,学校修订完善了《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德育领导、决策、管理和实施的一体化,德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和渠道的一体化,德育队伍、管理和建设的一体化。
突出“两个重点”。在教职工中突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培育“倾情、求是、为先”的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四个抓手促提高”(抓目标引导、抓行为养成、抓实践创新、抓能力提升),营造“勤学、求真、自信”的优良学风。
实施“三育人”工程。即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院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三育人”工作条例》,规范教职工职业行为;连续举行16届“三育人”工作经验总结和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一批“三育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师德师风建设“十佳标兵”,激励全体教职工争先进、当标兵、作贡献。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制定了《关于启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二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把教职工职业道德作为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晋升、奖罚、评优的重要依据,纳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三是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和谐校园建设规划》。四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相结合,修订完善了德育目标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规章制度,形成以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为主要方式的优质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蕴涵人文关怀、富有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
二、突出校本特色,精心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环境文化
一是打造一块文化热土。充分利用南阳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南北过渡”的气候特征,努力建成融优美园林景观和高雅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花园式的现代校园。加强校内人文景观建设,充分挖掘环境育人资源,先后建成大学精神园(博大、厚重、睿智)、思圣(四圣)广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筑建卧龙文化长廊,在教学文化场所悬挂名家画像、名言和校训等,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展馆、美术展馆、体育馆等文化阵地,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设一批文化场馆。近年,学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围绕南阳文化特色建成了汉代雕刻艺术馆、独山玉展览馆、恐龙蛋博物馆、钱币馆、生物标本馆等展馆,定期向学生开放,有利于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实践考察结合起来。目前,这些文化场馆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2007年,在河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3名学生撰写的《南阳作家群研究》《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研究》《楚汉文化研究》等3篇论文,分别荣获“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和鼓励奖。
三是建立一所文化学院。2005年9月,作为河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卧龙书院作为汉文化研究中心的附属机构,先于汉文化研究中心在2005年4月15日成立。卧龙书院继承古代书院的传统,谋求古代书院传统与现代大学建制的结合,以明经读典为主要手段,达到传承文化、涵养学术和敦厚学风的目的。
四是挖掘一方文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南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先后邀请二月河、周同宾等知名学者、专家来校给学生作学术报告近百场次,使青年学生在与经典对话中传承文化、涵养学术、砥砺品质。
五是开展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文化实践活动,融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寓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于其中,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文化艺术大赛中频获大奖,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连续5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连续荣获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总成绩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三、突出文化特色,全面实施大学文化育人的系统工程
2010年8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研讨会,进一步确立以“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在学校价值理念中的导向作用,在学校保持和谐稳定、提高育人水平、彰显办学特色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实施“文化育人”系统工程。
一是大学文化研发创新工程。立足南阳丰厚的人文资源,积极挖掘独具南阳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精髓,组建文化研究团队,重点开展南阳汉文化、玉文化、曲艺文化、历史名人的人格精神等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凝练南阳“四圣”文化精髓,传承南阳卧龙岗文明,挖掘整理学校各阶段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与时俱进,汲取时代先进文化精华,凝练出了“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倾情、求是、为先”的教风、“勤学、求真、自信”的学风,并与校歌、校徽共同构成学校核心精神文化成果,打造了底蕴丰厚、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地方文化特色,蕴涵强大感召力、渗透力和自我发展力的大学文化生态,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核心文化资源。
二是大学精神塑造工程。学校精心打造“博大、厚重、睿智”的南阳师院精神,倾力铸造学校之魂,着力培养南阳师院人宽阔、开放、包容的胸襟,敦厚、端正、沉稳的性情,聪慧、明智、深邃的头脑,团结拼搏、攻艰克难、艰苦创业、不屈不挠、创新发展、争创一流、自强不息的思想境界和创业精神。学校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校内舆论宣传阵地,将“博大其心、厚重其行、睿智其思”的人文理念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学风考风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使其成为一面精神旗帜,引领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三是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全力实施“和谐兴校”工程,大力倡导“学校和则学校兴、学校兴则师生荣”的观念,注重和谐氛围营造和正确舆论引导,大力倡导“君子之风”,发挥“人和”优势,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暖心、凝心、舒心“三心”工程,为师生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把日常教育贯穿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3641”模式(建立公寓团总支、公寓自管会、公寓党小组等三支队伍,检查组织建设、领导深入、宿舍内务、公寓普查、突发事件、文体活动等六项指标,开展天天有检查、周周有小结、月月有总评、期末有表彰等四层评比,实现全面育人一个目标),这一模式2006年作为典型在全省高校推广。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模式,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的做法于2007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广。扎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以及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建设,全力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
四是“卧龙学子”品牌工程。根植南阳文化,培养“卧龙学子”,已成为南阳师院的办学特色。学校秉承“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注重大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和潜移默化作用,注重大学精神的彰显和发扬。多年来,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南阳文化烙印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形成了“万千学子出卧龙”的可喜局面。我国首批航天员杨利伟的心理教练、被誉为航天员的“心灵魔法师”的刘芳,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入选2006年“中国百佳大学生”的郭艳滨,荣获2008“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冯美,都是“卧龙学子”的优秀代表,他们身上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实践证明,加强德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在浓郁的德育文化氛围下,全校师生员工乐居其中、乐处其群、乐守其规、乐负其责、乐享其土、乐彰其理。校园和谐,充满活力,各项事业成绩斐然。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第一名”“河南省高校行风评议第一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等荣誉称号。
(作者系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一 木
第四篇: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创建和谐校园
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创建和谐校园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文化氛围,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一个学校的文化实质上是学校价值观念的总和,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巨大动力,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内驱力,是推进教育创新的灵魂。
我校作为一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校长,我一直努力创建和维持学校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营造书香氛围,创建书香校园
校园环境既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我校在规划的同时整体考虑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自然环境、校舍设施环境、校园传媒环境等文化资源,营造生态校园,努力构建校园环境文化,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我们在学校宣传橱窗中,特别布置了“校园风景线”“杏坛春晓”“小荷才露尖尖角”等橱窗,展示师生优秀作品。在教学楼的楼道上,张贴着各种名言警句、读书格言和学生书画作品,展示学校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剪影。在教学、实训、生活、活动等不同地区的醒目处张贴不同的宣传标语、名言警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校以人为本,师以德为高,生以学为上”等,时刻提醒教师为人师表、积极上进。总之,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每一句宣传,都是我们精心的设计。步入校园,总会有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典雅幽静,整洁清爽,花木茂盛,绿意浓浓,映入眼帘的是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处处散发出和谐温馨的人文气息,洋溢着浓浓的书香。
二、构筑成长平台 提升教师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文化,并起着引领作用。教师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师精神风貌和思想素质、修养的内在及外显表现。良好的教师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能较好地调节和激励教师的行为,培养和激发教师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教师更好发展,学校也得以持续发展。
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构建与教职工间的和谐关系及自身的和谐。倡导教师间少一点挑剔与埋怨,多一点欣赏与合作,师生间少一点对立与训斥,多一点尊重与平等,上下级间少一点指责与命令,多一点理解与支持,积极营造人际和谐。为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学校在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上,淡化成绩、名次,强化综合素质提升;在教师工作方式的评价上,淡化个人竞争,强化团队合作;在提干、评优、晋级等敏感问题上力争公平、公开、公正,评选的过程与指标公开化。相对科学、公平的评价机制营造出了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有效地避免了教师间的内耗,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书育人和专业发展中去。
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育理念,把课改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为教师购买大量专业、班主任管理等方面的书籍,订购各类报刊杂志,为教师的读书提供各种条件。认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每周定时、定点、定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教法探讨、成果介绍、课改实践等形式多样,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作用,为教师间的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互相切磋的平台。此外,加强培训交流,开拓教育视野。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与兄弟学校联谊,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进行学术、管理交流;每学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市级等各类培训、各种年会与教研活动,借助外部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经验,开阔视野,以借他山之石攻玉。通过校本培训与外送培训相结合,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逐渐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三、规范师生行为,提升学校文化品牌
校园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在师生身上的最终体现,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和教师的教育行为等方面。文化这种东西讲究的是感染和熏陶,十年之工,水滴石穿。学生和教师相接触,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便要自觉地把校园文化建设渗透进去,譬如传授知识正确,讲解清楚,面向全体,关爱后进,一视同仁,对工作兢兢业业,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究教育艺术和教学机智,高尚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在你的课上如坐春风,渴望你、学习你、向往你、敬佩你。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谈吐文明,行为儒雅,待人谦恭有礼,衣着整洁,做事果断,作风民主,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些在学生面前更是一种文化表现和文化影响力。我校以师德为核心,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提出了教师修身“五做到”、教师发挥示范作用“六具备”。教师修身“五做到”即: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反思、自我追求、自我调控。教师发挥示范作用“六具备”,即:以爱立德、以信立身、以礼导行、以和为美、以达健心、以勤为勉。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身正为师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在校园推行四句礼貌用语“你好”“请”“谢谢”“对不起”。人每一天都要跟人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交流、说服、要求、摩擦、纠纷不可避免,这三句话能很好地调剂人际关系,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友谊。我校还制定了 “校园文明之星”评比制度和评比细则。开展了“文明我先行”、“好习惯伴我成长”等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如今,养成良好习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蔚然成风。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学校发展、提升的过程,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学校必将成为充满思想、底蕴和智慧的校园,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阳光乐园,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第五篇:百尺河小学“探索家乡文化,拓宽育人渠道”活动课程总结
百尺河小学“探索家乡文化,拓宽育人渠道”活动课程
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
几年来,我们百尺河小学严格落实课改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阵地,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以少先队活动为辅助,正确制订相关的保障措施,全方位推进课程改革。我们充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特有条件与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原则,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探索边开发边使用边提高,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师生共同参与的方法,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环境与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合理取舍,有机整合,充分利用,构建我们自己的课程资源,并正确实施使之成为相对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不可替代的课程,才能使之更生动更灵活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达到我们多元的教育目的。
通过活动广泛搜索和深入挖掘家乡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底蕴的感知与认同,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推进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一、活动时间 2009年9月开始,持续开展。
二、组织安排
学校教导处
三、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家乡文化搜索
1、内容搜索:
(1)历史文化:搜寻家乡历史名人、历史故事等。感受家乡劳动者的创业艰辛和成就。
(2)民间艺术:搜寻起源于本地的民间传说、特色工艺等民间艺术,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3)民俗文化:搜寻本地有特色的民众风俗,如衣、食、住、行习俗,民众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节日习俗,婚丧礼仪习俗等。汲取民俗传统文化中的有机营养,体会淳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弘扬传统的民俗文化。
(4)名人轶事:了解包括家乡有关(祖籍本地或在本地居住过)的古今名人大家及其轶事。
(5)美文名篇:包括与家乡有关联的名人撰写的或反映本地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
(6)现代经济和现代文化:当代新崛起的在全国或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企业、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本地特产:搜寻特产,如水产品、手工制品、工艺制品等。
(7)了解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设后的农村发展远景和目标。
2、活动形式:
(1)个人搜寻:号召全体学生通过读书、上网、访问有关专家、老红军、老干部、本地名人、企业家等多种途径广泛查阅和搜集资料。(2)互动交流:定期将个人搜寻到的资料以班队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达到人人参与,人人了解。
(3)实地参观:组织部分青少年代表实地参观文化活动场所、特色工艺制作等,让青少年直接感受家乡发展的文化氛围。
第二阶段家乡文化进校园
1、把“家乡文化”充分引入校园、带进中队、融入队员的心中。
2、组织观摩优秀中队活动成果及优秀中队会,强化交流、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让资源共享互补。
3、活动成果要形成课程,将活动课程全面推广、延伸,形成特色。
4、将家乡文化与校园文化、中队文化、队员激励、评价措施相结合,选主题、定内容、再创特色中、小队,让中队文化进一步拓展延伸,形成规模、形成特色,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创作、在创作中分享。让活动尽展文化风采,实现文化育人。
5、辅导员老师在各中队进行引导教育。编好教育真实,内容详细,并且很好地结合实际和人文地理,融入经济、文化、典故、道德的教案,做到了与课本接轨,与学生思想动态接轨。
6、学校在五年级和六年级开设家乡文化课。有自己成型的家乡文化课校本教材、有专任教师、有教案、有固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当地特色和搜集到的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突出时效性,突出特色。
总之,“探寻家乡文化”活动课程,体现了课改和素质教育精神。它立足学校地域资源,落实人本教育。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探究技能、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养育了学生关爱家乡热爱家乡乡土文化的情怀。更重要的是,百尺河地域的优秀乡土文化能够在他们身上得以弘扬。这一课程的开发实施,仅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施,基本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动课程体系,走出一条可贵的路子,填补了活动课程的空白,产生了很好的教育实效意义,将长时间对我校学生进行多元综合教育,学生们将更爱学校、更爱家乡,文化修养更高,综合素质更高。
今后,我们将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让它成为学校“活动立教”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性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