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街道残疾人组织建设现状及几点建议
街道残疾人组织建设现状及几点建议
鼓楼区丰财街道办事处残联理事长 刘拥军
基层残疾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处在册残疾人总人数3925人,占总人数的4.9%。其中:视力残疾1258人,听力残疾693人,言语残疾68人,肢体残疾1174人,智力残疾200人,精神残疾422人,多重残疾110人。
我处残疾人联合会,现有专职理事长1 人,专职委员1人。下设十个社区残联协会,聘用十个残疾人专职委员,业务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开展工作。通过实地摸底考查,对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进行调研,现将个人认识归纳如下:
一、街道残疾人组织建设现状
(一)综合服务配套设施较完善
街道残联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经费,能为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设施和场地,这使得广大残疾人能享受就近的康复服务,较好地开展残疾人文化娱乐活动。
(二)软件设施和服务内容较齐全
各级残疾人组织已全部建立,真正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全部落到实处,工作内容较细化,残疾人协会能全部运转起来,较好地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就我调研我处街道办事处残联来说,各个社区残疾人协会都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活动开展较为正常。通过 对兄弟单位了解,各个办事处各社区残疾人协会都全部成立,也能真正的开展工作,可以满足活动需求。
(三)街道办事处的无障碍设施较完备
现正处在城市美化、居住环境品位提升、道路和公共服务场所改扩建阶段,无障碍设施建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建的街道和社区都能设置无障碍设施,老小区或刚刚改选的社区也都能按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经过了解,99%的社区都能按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能较好地满足残疾人需求。
(四)社区硬件设施和活动场地经费落实较到位
社区建立残疾人协会,各项硬件设施全部配置到位,软件也已配齐。经过调研,我区各个街道残联每年都有专门的工作经费,就那我街道残联来说,每年都有不少于三万元的办公经费,专职委员工作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一样,并同步增长。
二、街道残疾人组织建设几点建议
(一)注重专职委员选配质量,提高工资待遇、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
一支文化素质高、工作业务精、创新思维强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是服务残疾人,落实“促进残疾人实施意见”、完善“两个体系”建设的关键。我街道办事处根据区残联的要求在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时候,严格限定了年龄、文化层次、考虑地域分化需要、采取就近使用、绩效工资考核办法,既保证了选配质量、也保证了残疾人长期留用。在待遇方面,保证每人每月工资不低 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930元,但是没有缴纳社会五险。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及缴纳社会五险。
其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经常带领残疾人专职委员到其他单位学习,并把学到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融入到我街道办事处基层残疾人工作中,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此外,还经常开展培训,互相交流经验,汇报工作情况,让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狠抓基层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
狠抓基层残疾人协会建设,要设立统一规范标准,达到规模要一样,设施要一样。对每个残疾人协会,不求建设速度,只保建设质量,把条件具备的社区先一步进行完善,配齐基础设施,服务软件、硬件达到规范标准。对条件不具备的社区残疾人协会,实行软件先上,硬件陆续补充的办法,办公条件、活动场所与社区资源共享,最终将所有社区形成规格统一的标准化残疾人协会组织。
(三)宣传经常化、活动制度化,使基层残疾人组织作用发挥明显
不搞空架子、不做空摆设,要经常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和文化活动,经常组织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只要有活动、有节日,就组织残疾人参与活动,听取残疾人意见,完善残疾人协会各项服务内容。定期对残疾人生活状况进行了解,让残疾人了解残疾人协会的存在,让残疾人专职委员有压力、有事做,让残疾人协会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四)加大对基层残联工作经费的再投入
随着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残疾人事业工作不断扩大,对经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建议将基层残联组织活动经费年初就要及时下发,以便解决基层残疾人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真正做到组织活动有人管、开展活动有场所、活动经费有保障。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二日
第二篇:乌海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乌海市海南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责 任 书
乌海市海南区残疾人联合会
二0一一年三月 乌海市海南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责任书
(2011)为深入推进全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将基层组织建设的 工作重点逐步由组建机构、配备人员转到增强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和 提高专职委员素质上来,为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年内完成以下任务:
一、组织健全,富有活力
在巩固完善“三个百分之百”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活力。镇(街道)残联、社区(村)残疾人协会要保持组织健全,活动经常。对各种原因出现空缺的镇(街道)残联主席团主席、理事长、专职委员,社区(村)残协主席、副主席和专职委员,要及时补齐,保证工作持续进行。专职委员要全部由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担任。对考核不胜任的专职委员及时调整,形成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各基层组织在年初要制定全年重要活动安排计划,至少开展1次在当地有影响的扶残助残活动,至少为残疾人做1-2件实事、好事。完成上级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制度完善,工作规范
镇(街道)残联要建立健全学习、工作、定期走访残疾人家庭、信访接待、支援助残、日常管理、考核奖罚等各项制度,保障基层组织工作经费。完善专职委员绩效考核办法;社区(村)残协要建立健全学习、工作、走访残疾人、残疾人基本情况统计汇总等项制度。
三、基础工作扎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镇(街道)残联、社区(村)残协要及时了解掌握本地区残疾人基本情况信息,并建档立卡。建立《残疾人基本情况汇总表》、《残疾人基本状况个人登记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服务需求登记表》、《扶残助残活动记录表》、《志愿者助残活动记录表》、《残疾人求职登记表》、《残疾人来信来访登记表》、《残疾人工作记录册》等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经常深入残疾人家庭了解残疾人情况,及时反馈残疾人的诉求,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
四、加强培训提高,落实专职委员待遇
市、区残联做出安排,在年内对镇(街道)理事长全部培训一次;对专职委员全部轮训一次,保证专职委员实名持证上岗。市残联负责对区残联师资进行培训。街道、社区和镇专职委员年内全部纳入公益岗位;村残协专职委员工作补贴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落实。
五、加强督导检查
镇(街道)要与社区(村)签订责任书,加强业务指导、明确工作责任。区残联每季度对乡镇(街道)、社区(村)进行一次检查,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区残联依据本责任书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年末进行检查验收。
海南区残疾人联合会 拉僧仲街道办事处残联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第三篇: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推进我县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会宁县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汇报材料
会宁县残疾人联合会
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白银市南端,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11个社区,58.13万人。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县共有残疾人4.09万,占总人口的7﹪。他们大多分布在山区及偏远农村,生活非常困难。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以县级残联为主导,乡镇残联为骨干,村级残协为基础的三级基层组织网络,紧密围绕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努力完善贫困地区残疾人工作模式,推进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的较快发展。
一、我县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工作职责
县人民政府依法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主席,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残联理事长任副主席,财政、民政、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并明确了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的全县残疾人工作格局。
(二)认真履行职能,完善协会组织
各级残联组织作为工作机构,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组织开展“三抓三建、活跃万村”主题活动,精心做好日常工作,积极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县残联成立了盲人、聋人、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亲友、智力残疾人亲友5个专门协会,分类开展各类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培训、就业等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工作待遇
按照省市残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有关要求,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于2011年12月份调入副理事长1名,进一步加强了县残联领导班子力量。为全县28个乡镇配齐了专职残联理事长,每个乡镇、社区和村残协各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1名,并将乡镇和社区的39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全部纳入了公益性岗位,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享受岗位补贴。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每人每月享受不低于100元的误工补贴,首先将其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采用低保加补贴的方式,不足部分由各乡镇筹资解决。、(四)增加经费投入,健全组织网络
根据市残联党组《关于印发<白银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残联党组发[2012]4号)文件精神,我们及时制定出台了会宁县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实施方案》(会残联发[2012]14号),对各乡镇、村的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县残联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10多万元,为28个乡镇统一定制了乡镇残联的牌子、乡镇残联、理事长及专职委员工作职责,为284个行政村,11个社区统一定制了村(社区)残协牌子、村(社区)残协主席、村残协、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职责。各村协建立健全了“七表一录一记”等基础性资料,这些措施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城镇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残疾人工作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县级残联为主导,乡镇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为基础的“机构健全规范,制度明确完善,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全面”的残疾人组织服务网络,彻底解决了我县各乡镇残疾人的事情有人管、残疾人的工作有人干的问题。
(五)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
为了提高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培训。近年来,全县共组织乡镇的残联理事长暨专职委员培训班10余次,培训内容紧扣残疾人工作实际,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基层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 为了确保残疾人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市残联百分制目标考核要求,县残联建立了残疾人工作长效机制,实行百分制目标考核制度,评定等次,奖优罚劣,调动了基层残联干部的积极性。年初都确定工作任务指标,年底对各项残疾人工作进行评比考核。对落实残疾人工作较好、评定等次靠前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残疾人工作标准不高、完成不够及时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每年的评比考核,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残联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其明确把基层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作为基层残联的重点工作,重点考核,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按照规定的时间、标准和要求,100%完成了基层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
二、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完成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目标、与推进贫困地区残疾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续支撑。组织机构建立以后,随之涉及到的办公场所、办公经费、残联专干编制、人员身份等问题,如:乡镇残联虽然有人做事,但理事长仍由社会事务中心主任兼任,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各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的选聘及待遇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但补助标准太低直接影响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残疾人工作者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从乡镇残联到村级残协,残疾人工作者大都属于兼职,且文化程度、政策理论水平、综合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残疾人工作的需要。
(三)全县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
由于部分乡镇对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甚至对残疾人、残疾人工作,乃至对残疾人工作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不能真心关注和支持残疾人工作,人员形同虚设,工作经费和专职委员待遇仍未落实,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未能全面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争取省市残联和县委、县政府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严格按照会宁县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督促各乡镇在2012年年底前,使100%的乡镇残联实现“九有”,即有残联牌子、有理事长任职书、有专职委员名单、有办公场所、有规章制度、有工作经费、有目标任务、有工作档案、有残疾人各类数据。100%的村(社区)残协实现“六有”,即有协会牌子、有残疾人专职委员、有活动场所、有工作制度、有档案资料、有误工补贴。真正做到残疾人工作人员有编制,残疾人工作经费有保障,残疾人专职委员的补助有着落。彻底解决残疾人事没人管,活没人干,办公没场所,经费没保障,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
(二)结合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以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内容,以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通过抓组织、抓队伍、抓制度、抓活动、抓阵地、抓经费,实现组织健全,人员落实,制度健全,资料齐全,阵地落实,活动开展,在全县树立2-4个乡镇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示范点,2个以上社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示范点,50个村级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示范点。通过示范引导和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全县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全面达标。
(三)建立残疾人工作者培训长效机制。加大以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为重点的残疾人工作者培训力度,加大培训的经费投入,每年对乡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培训不少于2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积极为残疾人服务。同时,要建立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激励机制,实行聘任制,进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对考评不称职的不予续聘,对考评为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村(社区)优秀专职委员给予优先竞聘上一级工作专职委员岗位,每年开展1次“全县优秀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评选活动,优化全县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使一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残疾人选配到残联领导岗位,逐步打造一支残健融合、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第四篇:全市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本站推荐)
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 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市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
**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的出土地,现辖4个县(区),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7个街道办事处、63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81.5万人,其中残疾人13.64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7.2%。城镇残疾人1.58万人,占11.6%;农村残疾人12.06万人,占88.4%。按所在地域划分:***6.93万人,**县2.86万人,**县1.71万人,**县2.14万人。近年来,**市各级政府和残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健全以县级残联为主导,乡镇残联为骨干,村级残协为基础的三级基层组织网络,紧密围绕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努力完善贫困地区残疾人工作模式,推进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的较快发展。
一、我市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工作职责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均依法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政府副秘书长(或办公室副主任)、残联理事长任副主任,财政、民政、卫生等31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并明确了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的全市残疾人工作格局。
(二)认真履行职能,完善协会组织
各级残联组织作为工作机构,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组织开展“三抓三建、活跃万村”主题活动,精心做好日常工作,积极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盲人、聋人、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亲友、智力残疾人亲友5个专门协会,分类开展各类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培训、就业等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工作待遇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和《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要求,市残联暨**、**县残联在2008年换届时各充实了一名残疾人担任副理事长,**县于今年3月份又调整了残疾人副理事长,加强了力量。全市103个乡镇(街道)、63个社区和1125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乡镇(街道)残联和社区残协,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县、**县抓住县上扶持“四零五零”人员就业的有利时机,将全县各个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安置,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享受岗位补贴。**、**县、**县一次性落实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每人每月100元的误工补助,**县将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采用低保加补贴的方式,按照2011年每人每月50元、2012年每人每月80元,2013年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专职委员误工补助。所需资金全部列入县(区)财政预算,每半年拨付一次,形成了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进一步加强乡镇残联标准化建设,按照规范化、民主化程序调整充实了残联组成人员,明确了乡镇民政干部兼任残联理事长。
(四)加强部门联系,强化协配合调
加强了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协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与市委组织部门请示协调,于2010年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残联发„2010‟47号)的有利政策,解决了基层残疾人组织所必须的人员、经费和场所问题。
(五)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
为了提高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培训。近年来,全市共组织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残联理事长暨专职委员培训班10余次,培训内容紧扣残疾人工作实际,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基层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 为了确保残疾人工作落到实处,市、县残联建立了残疾人工作长效机制,实行百分制目标考核制度,评定等次,奖优罚劣,调动了基层残联干部的积极性。年初都确定工作任务指标,年底对各项残疾人工作进行评比考核。对那些落实残疾人工作较好、评定等次靠前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一些落实残疾人工作标准不高、完成不够及时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每年的评比考核,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残联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其明确把基层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作为基层残联的重点工作,重点考核,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按照规定的时间、标准和要求,完成了基层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县通过与残工委各成员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既加强了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增强了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责任意识,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残联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参与支持、合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完成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2012年任务的目标、与推进贫困地区残疾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续支撑。组织机构建立以后,随之涉及到的办公场所、办公经费、残联专干编制、人员身份、干部经费预算等问题。如:乡镇残联虽然有人做事,但理事长仍由乡镇民政助理员兼任,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的选聘及待遇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但履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残疾人工作者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从乡镇残联到村级残协,残疾人工作者大都属于兼职,其政策理论水平、综合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低,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残疾人工作的需要。
(三)为残疾人服务意识参差不齐。
从市残联考核检查情况来看,凡是党政领导重视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从乡镇残联到村级残协,都能够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服务意识很浓,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真正让残疾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但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基层农村残疾人工作者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工作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充分发挥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各种优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紧紧抓住残疾人工作日益完善的政策优势,深刻领会政策精神,用足用活政策规定,全面发掘政策潜力,努力为加快基层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基层残联是农村残疾人工作的主体,是代表政府管理、服务残疾人的组织。积极发挥基层残联组织的特殊地位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引导发挥社会各层面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迅速提高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各种能力。一是提高善于工作的能力。基层残疾人工作者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残疾人法规政策的具体执行人,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仅要与残疾人联系,而且要与社会各界密切交往。因此,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坚决执行残疾人工作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品德,以对残疾人的爱心、真心和实心,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作风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着抓落实的力度,抓落实的力度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效率。要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行责任追究制、首问负责制,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措施,切实增强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全心全意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务实能力。三是提高勇于创新的能力。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努力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坚定的创新精神、高超的创新能力,才能使残疾人事业服务突破发展,阔步向前。
(三)建立健全各种发展机制。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乡镇残联经费力争统一安排,列入财政预算。村级残协经费由村委会统一安排,残疾人专职委员补助要明确标准,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稳定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三是规范工作运行机制。紧紧围绕服务残疾人这个中心,全面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基本需求调查等基础性工作,规范流程,制定细则,健全档案,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广泛深入宣传残疾人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农村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
朱新峰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近些年来,各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加大了投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各地农村基层矛盾依然日益激化,社会问题依然严重,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显示出增加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问题的产生呢?
一、现状:
1、部分村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毋庸置疑的是村级组织在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这一作用被人们渐渐地忽视了,村级成为了一些地方进行改革试验的试验场,人员不稳定,后遗症激增,村级组织处于瘫痪状态。虽然许多地方每年都称村级组织加强了,但是,农村发生的许多问题表面,村级组织已经处于瘫痪状态。
2、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由于农村村干部需要贯彻上级的工作意图,而有些工作意图是与村民的利益相关的,因此会产生利益冲突。当这种工作意图成为了少数人利益的时候,社会容忍度就会急速下降,干群关系就会出现紧张,许多群体事件的产生,许多不安定因素的爆发,都与此有关系。
3、社会上笑贫不笑娼的现象十分普遍,说明宣传阵地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农村黄赌毒问题日益严重,这从有些报道中就可以看出,社会风气不正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遏制。
二、原因
农村现存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讲:
1、腐败现象的直接后果。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现今,许多腐败现象危害在基层,导致了农村基层社会风气的颓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导致农村社会风气不正,正气不申,歪风邪气盛行。
2、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虽然一些地方口头上十分重视,但是实际上并不重视,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实际上不要。
(1)严重的形式主义导致基层组织建设处于危险的境地。许多地方往往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为了创新的创新,结果,村级组织往往成为了各种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成为各种好高骛远政绩工程的试验地。改革本身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事务发展要求的,这毋庸置疑,但是,改革创新也是要按照一定规律来进行的,是需要人们严肃对待的,比如需要按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进行的,但是,我们一些地方的改革创新则是按照领导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仅省略“引进、试验”的阶段,而且有些地方还干脆省略掉了“示范”阶段,直接就进入了大力“推广阶段”,这样的“大跃进”本身就是拍脑袋拍胸脯的杰作,自然就会出现最后“拍屁股”的不负责任,也负不起责任的现象,自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2)村级组织建设方面出现过多的条条框框。以村组织为例,每次村级组织都会成为改革的先行者,然而,由于许多地方对于村级组织的认识较为肤浅,导致改革成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严重受害者。比如,现今许多地方进行了村级组织改革,一些地方一夜间将几乎所有的村支部书记改为由乡镇干部代替的模式,并以此作为改革的样板进行推广,其结果必然导致村级基层组织出现诸多问题,甚至是处于瘫痪的状态。又比如,一些地方出台村领导干部的学历限制,年龄限制等等,看起来给人一种“干事”的样子,实际上往往是严重的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不仅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条文,而且严重影响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导致观念的混乱。而一些地方进行村两委合并的做法,也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这种试验还在不停地进行着,落实着,其危害性也就没有间断过。
(3)村级组织建设仅仅是在表层上面进行你来我往的所谓改革,但是,牵涉到深层次的问题时,却没有什么突破。
村级组织建设方面,长期以来,仅仅只是停留在这种修修补补的表层改革上面,对于涉及到农村内部核心问题,却改革停滞不前。比如农村的选举制度,简单的一人一票制度解决不了农村的现有许多问题,而且,后续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走样,神主出现严重的贿选现象,难以查处。比如村级两委问题,长期以来无法予以科学的解释,结果各自的职能不了了之,其结果也必然体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上。中心和核心的问题在村级组织中体现出来,难以通过自身的运作予以消化。名不正言不顺。农村工作也难以进入正轨。
(4)基层组织建设的有些改革成为了自断手足之举。许多政绩工程都是打着改革的旗号进行的,然而,不切实际的改革却往往成为了自毁长城的范例。基层组织建设的每一次试验,都可能给村级组织带来致命的硬伤,都可能导致村级组织几年甚至是长期的瘫痪。而村级组织的瘫痪,往往是上级部门瞎指挥的杰作!培养一名合格的基层组织干部,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我们培养一名合格的村干部需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但是,不负责任的瞎指挥,乱改革,则往往在一夜之间就将这种培养彻底打破重来,毁掉这种成果只需要几个文件或者是领导的几句话就可以了。导致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严重的混乱现象。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给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就是村级组织瘫痪!
3、农村司法环境不到位。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农民有问题不上法院。这其中自然有“一代人的官司几代人的债”的传统观念在作祟,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有的法律途径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而且还可能得到一张法律白条。实质就是法律没有为老百姓服务。许多地方普法就是让村民学习法律,发发传单,实际上,应该学习法律的不是什么村民,而是相关的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等问题如果得不到纠正,很难让老百姓相信法律,许多地方出现了群体突发事件,都与老百姓不愿意走法律途径有直接的关系,而老百姓不愿意走法律途径的直接原因就是法律不公。
4、一味地削弱基层组织。现今每次改革最关直接的就是减少基层组织,减少基层组织人数。机构改革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必须是因地制宜的改革,不论是国务院还是村民委员会,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些地方村级组织减少到了一个人,这不是改革,这是自断手足!自毁长城!目前,服务三农的部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县乡服务三农的机构大多支离破碎起来,远看象收破烂的,近看是农技站的,这种面貌真正为农服务好?
5、县乡政府职能未能改变。依然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以至于出现“春天是计划经济,秋天是市场经济”的现象,导致政府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损害。政府职能未改变,导致该服务的服务不到位,不该干的事情却在年年加油干,用条条考核着干。自然与目标会南辕北辙了,由于方向性出现了问题,自然会越积极越出现问题了。基层组织职能未改变,是导致基层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种什么什么多,养什么什么亏。特别是人民公社取消后,相应的社会组织没有及时弥补,群众的话语权受到侵蚀,正是因为农民缺少必要的组织,导致了力量的削弱,而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千变万化,最后受伤害的肯定还是分散的农户。
6、农民被边缘化。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不论是新农村的建设也好,还是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好,还会死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好,主力军都应该是基层民众。但是,我们许多地方建设却恰恰缺少了这一环。实践证明,凡是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采取了相应措施的地方,基层组织建设就得到发展,相应的社会问题就会大量减少。社会就和谐发展。民主监督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常态,而且,公正的法制环境应该得到维护。目前许多地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农村舆论媒体上不该开放的比别人还要超前,比如婚外恋,比如现今的影视剧中过分渲染情爱的戏,情爱多点还不算,对于第三者插足等涉及到道德层面的东西具备编剧们拿来当作正面事例大加渲染了,而对于一些揭露基层实际情况矛盾的报道,却被不负责任地砍掉了,正因为如此,舆论监督等监督形式被削弱了,群众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且群众言论的渠道并不通畅。
三、发展展望
农村现存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因地制宜,认真对待。
首先,解决农村现有问题,关键在于依靠群众,而不是依靠什么精英。目前,解决农村诸多问题,紧要的事情是要充分调动起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而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因为,解决不了社会公平问题,任何现实的给钱给物都会再次衍化为不平等的分配,反而可能给农村社会制造更加严重的矛盾,导致农村社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解决的办法就是健全完善农民自治组织。现今中国的农村最缺的就是农民组织,因为原有的基层组织被削弱以后,能够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组织缺位,导致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及时的维护。现今农村村委会组织与村党支部均带有行政组织的职能,不仅职能相互混杂,而且难以真正维护农民自身的利益。这也是许多地方多次改革的原因,但是,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明晰村两委的职能,将村党支部依然作为农村行政的末梢保留,但是,村委会则通过村民的选举来代表真正的民意,掌握有真正的监督权利,以此加以权利的制衡。
其次,禁止那种随意改革基层组织当作邀功请赏的政绩工程。基层村干部,除了村委会主任应该依法选举以外,以他的干部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并且没有违法违纪现象,不得任意更换。禁止那种任意无过错地辞退村干部的事件的发生。对于村干部,除了选举产生的以外,应该建立起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到无过错不能辞退的规定,禁止村干部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动的不负责任的现象的发生。同时,严格按照村级组织现状选拔人用人才,杜绝文凭,年龄等条条框框选拔。村级组织关键在于为农村社区做好服务,而不是什么参与到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去过多地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商人。
第三,健全村级民主监督的模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民主监督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换代。
舆论监督等监督形式应该得到加强,群众的话语权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并且要有发言的便利渠道。目前村级组织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民主监督不到位有关,都在与下情难以上达有直接的关系。如何建立起真正的民主监督的模式,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一点现今甚至比经济发展还要重要。具体就是应该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全国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调动全国各级部门的司法资源优势,村民有意见在基层解决不了,就可以直接上平台寻求越级解决途径。通过网络平台这一方式,真正解决民主监督方式问题,达到上情下传,下情上达的目的。民主监督的模式,也是对腐败现象真正的监督!
村级组织建设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量多面广,做好了村级组织工作,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克服,再大的风浪也不怕。如果村级组织出现了问题,瘫痪了,虽然一时看不出来基层组织起到什么重要作用,但是,脆弱的基础难以支撑起强大的大厦的,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酿成巨大的社会**的灾难,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