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样例5]

时间:2019-05-13 05:4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

第一篇: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

作者:王俊鸣 字体: 【大 中 小】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育与学习的哲学,也是一个教育学派。

所谓“自主”,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作为“行为”,就是为自己作选择,并为这些选择负责。或者说,学习者内容自定,问题自解,方法自悟,成果自享,后果自负。作为“能力”,则包括了解自己,了解环境,寻求自己与环境最佳的互动可能,靠勇气、恒心和毅力,使自己能实践出心中所想,知行合一,并能透过计划→实行→检视→增进的循环,让自己从每次的经验中有所反省和收获。自主学习,从教学的角度说,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反复申述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主张,其实追求的也正是“自主学习”的境界。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掌握学习”原理,现代“认知主义”学习原理,“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等。其中,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重。

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也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对于任何一种理论,我们都只能在实践中去应用它、检验它。一般说来,一个人一生都处于“学习”的状态中,只不过有性质、程度的差别。笔者对此大致作如下的阶段性划分:学龄前,属于“无意识自主学习”阶段——或学或否,学什么不学什么,是他自己选择的,但又不是有目的自觉学习(进“学前班”,等于提前让儿童进入下一学习阶段);在校期,属于“主导-自主学习”阶段——在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学习;毕业后,属于“完全自主学习”阶段——这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没有也不需要他人为自己的学习拿主意,负责任,一切皆由自己,自愿、自主、自动,自选、自思、自悟、自检、自结、自续。显然,“完全自主学习”作为人生境界的目标,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在校期间的“主导-自主学习”就是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的,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于人生至关重要。

实际上,我们的中学生离“完全自主学习”还有很大的距离。由于社会的家庭的传统教育的种种影响,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责任感”,表现为“懒”——倦学甚至厌学(有人为此而泛泛地鼓吹“快乐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多的学生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为“赖”——严重依赖家长,依赖教师,习惯于听命而不是自主。而我们的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育中“成长”的,他们自己的“自主学习”尚有许多问题,在如何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方面,更是缺乏经验甚至动力。现在,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甚盛,刚一提“自主学习”,马上就“要”成果“要”经验;而有人则跟风而上,马上展示所谓“成果”“经验”。结果,常常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表演,或呈“放羊”状,或成“茶馆”状,盲目无序,更无效率可言,反而败坏了“自主学习”的声誉。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也只能实施“主导-自主学习”,而要求中学课堂展示“完全自主学习”,则等于否定基础教育存在的必要。如果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能“完全自主学习”了,学校岂不应该解散,教师岂不应该下岗?

目前,关键问题是如何创造适宜“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

环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社会是大环境。社会重“文凭”,人们就去追“文凭”;社会重“升学率”,学校就无法不追“升学率”;社会用人重“裙带”,孩子们就自然依赖“裙带”,等等。家庭是一小环境。家长的过度关爱,使孩子失去“自主”的机会甚至愿望;家长的“家长作风”,更使孩子不敢有“自主”的奢望——既无需自主做事,也就无需自主负责;如果家长言行偏斜,那么孩子不可避免会耳濡目染。学校也是一小环境。作为“集体”,学校不可能没有集体的“统一”和“规矩”,教材要统一,考试要统一,甚至要统一服装,统一发型。如何处理“统一”与“自主”的关系,尚没有成熟的经验。更小的则是“课堂”环境。有人为上某一堂课(特别是“公开课”),特对教室空间做种种“布置”,还要“灯光”“音乐”,等等;而真正上课时,问题与答案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甚至发言人都是事先选定了的。看上去学生很“积极”很“主动”,但没有触及真实的感情,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精神互动”,更没有深层的思维,根本不是为“发展”而学,他们其实不过是教师手中的玩偶。这不仅无助于“自主学习”,而且戕害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所谓“环境”,有物质方面的因素,但更主要是指精神方面。如果大环境小环境都缺乏适宜的气候与土壤,“自主学习”是很难成长的——仅仅靠课堂教学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只是一种空想。

好的课堂教学,则要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主导”是手段,“自主”是目的,这应是基本原则。通过“主导”养成“自主”,这应是基本的任务。

为此,要解决“教师形象”与“教师角色”两个层次的问题。

教师形象,应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应是热情的,而不是冷漠的;应是专业的,而不是外行的;应是创造的,而不是保守的。专制的教师,会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冷漠的教师,会熄灭学生上进的激情;外行的教师,会把学生的心智引向歧途;保守的教师,会把学生的任何“新意”都看做离经叛道。

教师的角色是独特的。他不是警察,不是包工头,不是牧羊人,不是茶馆老板,也不是导演,不是保姆,甚至也不是“蜡烛”,不是“园丁”,不是“灵魂工程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地位,与其说是来自于有司的赋予,不如说是来自于学习者的“让与”——其实质是学习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把一部分“自主权”让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赋有“定向”的责任:选用教材,确定核心话题与研学方法,引导发展方向,并让学生理解如此选择如此确定的道理所在,等等,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领导者”。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跟学生一起于无疑处生疑,并共同努力由生疑到解惑,一次次完成知识的“构建”,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合作者”。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认知“基础”,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主意,还要使课堂有竞争有合作,教学有序进行,富有效率,教师必须穿针引线,开阖调制,过渡衔接,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组织者”。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展示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个人智慧,这就有点像运动场上的“教练员”,是个“示范者”了——有魅力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的榜样,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成功,甚至有所创造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表扬,这时教师就是一个“评判者”——成功感,荣誉感,会使青少年更为积极主动,而有权威的肯定,更会使人感奋不已。任何人都需要监督,青少年尤其需要督促。引导并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业,让他们去向课外扩展,去向深处探求,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又是“监督者”——习惯,往往是在环境影响、外界监督的条件下形成的。

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再通过在校期间的这种“训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逐步养成“自主”的兴趣,“自主”的能力,“自主”的习惯,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者”了。

(北京十二中高中部 100071)

第二篇:学案式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案式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起源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县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改变沁水教育落后的现状,为了改写沁水教育新的历史,为了让沁水有一天也能像太谷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沁水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自去年我们全县老师听了太谷教研室主任张四保的讲座,并赴太谷进行观摩后,“学案式教学模式”已在每个教师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虽然心已动,但行动却跟不上。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然而,好多老师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内涵缺乏辩证的认识,即没有认识到“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的具体特征关系缺乏认识,无法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结果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却又出现了学生的“放羊式”。因此,面临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如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当前每位教师急需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目前,我们郑庄小学正在大力推进学案式教学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二、理论依据

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以教师为中心”,还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些理论都不可能,也不应该 1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比如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和前苏联的影响仅仅是昙花一现,就是在美国,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实现的前提下,基础教育的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面有较大程度的削弱,那种让学生在苹果机上通过赌博的方式来学习四则运算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基础教育应向中国学习的口号。然而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传统教育致命的弱点。中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就比西方大学生逊色得多。因此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这才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揭示教学过程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上,它包括: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间接经验的接受有赖于教师的指导,直接经验来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掌握知识与提高素质的必然联系。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反映“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原则;④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也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实现。⑤教的主导性与学的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主动性。

2、“主导—主体相结合”是教与学的基本矛盾的必然联系的反映。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事物、现象之间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在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联系仍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联系,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决定于教师,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为落脚点,学是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这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主导—主体相结合”反映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直接经验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取决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经验的取得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代人都要从钻木取火去获得火的知识,人类的认识就不可能有发展。间接经验的取得一靠书本知识,二靠教师的传授,即是外部刺激的产物,是知识的源泉。所以个人的知识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走向教条主义的斜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作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才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实验方法: 1.理论学习法

认真学习有关有关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法

组织教师充实自己的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日常的教研活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探寻好的方法,同时进行优质高效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和子课题研讨活动,邀请上级和同行指导,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向教师和学生口头和书面等方面的调查,及时了解师生在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五、实验过程:

学习阶段:

加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让每个教师都能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让教师变为导演,学生变为主演。

研究阶段:

1.全力推进“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12字课堂模式,组织教师多进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通过观课议课,交流经验,共同成长。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时要把课题小化、细化、具体化。教师可以就最近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经验、困惑。

试验阶段: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交流的技巧,组长检查的技巧。

4、教师研究学生自学时,应如何捕捉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把握好导的时机?如何选择最佳的导的方式?

5、每节课的教学要把好时间关,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比例控制在3:1.总结阶段:

征集有关的课题论文和活动方案、体会、意见和建议;完成课题报告。

六、成果形式

通过一年时间的调查研究,本课题将以论文或课题报告的形式呈现。

第三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培养;自主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重要,怎样少教多学,我就以下几点进行浅述: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努力实现教学民主

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还学生主人的地位,才有可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没有“学”无所谓“教”。反之,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不可无。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难以实现。因此,教师的“教”着重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爱该学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随时发问,发表独立见解,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和绝对的权威,真正做到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尊重学

生的个性,习惯和爱好,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民主化,与此同时,教师的导还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在引导学生新接触一篇课文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启”字下功夫。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未产生,或只是产生了一点无意识的兴趣,老师必须从课文的整体把握上找准情感基调,课文的意境,使开讲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的阅读冲动。自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已经有了三百年的历史。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结合以上原因,我认为,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高地站在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把教学看作是演戏的话,那么,教师该是导演(也就是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该是演员,且是主角(也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戏要演好,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你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演绎这一堂课。而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其次是还要研究学生,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堂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我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把重点放在体

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上。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表演他们不同的动作神态,这时,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跟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有学生表演不当,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别的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同时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避免出现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如: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为此,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而更出乎意料的是,听了故事后,又有学生认为愚公砍伐树木,挖掘山体,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做为老师,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再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我就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孔乙己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并且都有凭有据。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告诉学生从鲁迅的写作意图出发,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孔乙己应该是死了的,并且陈说理由。

2、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评”字上下功夫,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这种阅读冲动转化为语言的深入感情,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放手让学生活动的同时要发挥主导作用,而这里的主导作用主要蕴含在学生活动的评价中,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意图不是通过简单的讲授而是通过巧妙地富有积极意味的评价反映出来,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评价中,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从而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聪明,现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只要教师紧扣学情在“评”字上下功夫,就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的佳境,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二、着眼主体,突出自动

构建开放性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自主性,在时间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力求“少讲多练”。即在教师教的活动量上做减法:少讲,少问,少废话,少板书,在学生学的活动量上做加法:多自学,多读书,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切忌“满堂灌”。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

另外,还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学生有学必有疑,有了疑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一问一答”,“半问接答”或者是凭教学经验认为学生会在某方面有疑,并设置解决方法以求为学生解疑,生怕学生听不懂,把知识嚼得细而烂,喂给学生吃,使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可能。这样,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器具”,处在被动的接受中,剥夺了自主的权利。为此,教师还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提问,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精神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寻找解“惑”的方法,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思维方式,教师只能尊重学生的探索思路,并引导他们比较鉴别最佳思维方式,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句消极的话,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教师一个赞赏的目光或一句积极的话语,又有着使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因此,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鼓励。在教学中,教学应注意激发、鼓励学生。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用目光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对于学生不正确或片面的认识,应鼓励其它同学就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辩论中明白错误所在,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状态。

2.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主动发展.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人人为生,个个为师。激励学生除虚心向他人学习外,还明白人人有为师的潜能。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积极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都

担任一定地角色。如四人小组分别是: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有着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要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机会;“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理解学习内容。由于四人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由于是组内交流,没有心理障碍,各种答案随口而出。这种教学设计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历的学生,都能自主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减少了不必要的提问,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拓展主体的求知方法,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

教给学生自主求知的方法,正如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与主动,必须以掌握学法为前提,如果学生部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行动迟缓。一句话,不会最优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那么不管教师教学安排得如何出色,讲解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

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应用综合、分析、比较、联想等各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既能对宏观体系了如指掌,又能对微观的知识点无遗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问题到回答学生问题,由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

教自己学。就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有利的外因。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怎么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以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好的教法培养出好的学法,教师随时准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导”和“辅”的度。最终教会学生能够完全脱离老师,学会自我学习。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认识关系。

总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多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多想,多做,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

参考书目:

①《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17页。②《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七版,第75页。

③ 周庆元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46页。

④《语文教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

第四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

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

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3 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观。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原则,是我校办学的中心和主体定位,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提高,通过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将学生素质、教师水平、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校在教育思想定位中能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被动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倒置,教与学脱节。

二是在课堂突出“结论式”教学,学生缺乏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于死记硬背,使学生不能对知识灵活运用。

三是教师对“教是为了不教”认识模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差,步入了重传授而轻方法、重分数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应用的学习误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了忽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确立“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2.1 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科学设计出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能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准确领会所教内容的方向性,能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优选最经济、最见效的教学方法。2.2 要开展创新优化主体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

研究主体教学最优化的理论;研究主体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主体教学优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研究优化主体教学的艺术技巧。

2.3 要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向科学管理要质量;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向45 分钟要质量;课堂以学法为中心,向教学改革要质量。需要明确的是,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应是主客体的失衡,他们应该形成合作、合力、和谐的“共生效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相对的具备有主客体的统一性。教师是传授知识、组织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体,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正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能力培养。国外教育家称21 世纪是一个营造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学习革命的世纪。因此,要求现代教育要确立“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轻能、重考轻用、高分低能”的弊端。建立以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关系。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理解、消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发展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发展素质三个不同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转化,全面发展。特别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探讨一个标准答案。

有人把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基点,这正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其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这是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更新知识,调整布局,培养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如我校目前作为医学专科学校,其主要培养对象是在基层从事医药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技能型人才,而不能盲目地与本科院校攀比。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不同层次的空间。不求全,要求专;不求大,要求好;不图虚名,突出特色,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用人单位欢迎、能独立生存发展的实用人才为目标。使“能力为本”成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成为学校办学成败的唯一标准

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原则,是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提高

下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五篇范文)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课《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学......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得并不理想。这里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由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学习工具、案例示范、资源库、在线测试等模块组成。 网络课......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参与,导致学生学习个性的缺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是“读死......

    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摘要: 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采用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落......

    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经验材料

    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经验材料 2015-2016 (一) 五营区第一小学 李晶 教学方式运用和学习方式协调一直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纵观近几年国家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趋......

    浅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浅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职业学校教师的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