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教学实际,浅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结合作文教学实际,浅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徐
骏
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发展中的社会人。由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不断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之间不断形成了知与不知,能与不能,愿与不愿的矛盾,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状态,使这种新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师生双方的积极努力,矛盾得以解决,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过程就是在这种矛盾中不断解决中向前推进的,学生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譬如,以我的语文作文教学为例。我带的是职高学生,其中许多学生考试时往往作文交“白卷”,问其原因说是“不会写”。他们面对的首先是“会”写还是“不会”写的问题,所以作为职业高中老师就是应面对学生学“会”写作的需求。那如何教会学生写作文呢?关键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能有的老师觉得上作文课是最轻松的事:布置一个题目,把要求简单说一下,就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至于学生如何绞尽脑汁,挖空心思,那是学生的事了,等到作文讲评时挑几篇好的读一下就完事大吉。说实话,这样的作文教学可能教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反而让学生更加厌恶上作文课。针对职业高中生基础差,阅读,写作水平低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干脆可以采取手把手教“走路”的方法,带着学生一段一段往下写。以一篇作文题《讲诚信并不吃亏》为例,我把它分成以下这样三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确定写什么,即第一段先要学生明白什么是诚信,从课堂反映来看,一开始,有的学生连什么是诚信都不知道。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解释。指导学生在文章第一段给诚信一定程度的解释或定义。
第二步:从哪几个角度写。这个阶段是主体,在明白了什么是诚信后,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了起来。有的说自己的父母做生意货发出去,收货人赖帐不给钱。有的说现在很多考试都可以找枪手„„由此看来,当今社会缺乏诚信,产生信用危机的状况学生大都有切身体会。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反面举例,再引到题目上,使大家明白拥有诚信,失去的可能是短期的金钱利益,换来的却是长远的信任利益和自身的良心的安定。
第三步:总结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列举提高社会诚信度的措施。同学们也是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指导出来的学生的作文,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会出现全班一个“骨架”的情形,是一种应试模板。但实际上对职业高中生而言,却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这如同刚学书法的人总是从描红开始,在有了一定基础后才能丢掉模板自由书写。这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达到巧的程度,没有模板,恐怕连熟都困难,更谈不上巧了。只有基础扎实了,熟悉套路了,也就融会贯通了。何况,现在给学生的还只是“骨架”,其中的“血肉”还要他们自己去充实呢。
用这种方法组织作文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因为每次作文课,教师自己要先完成一篇作文,提出自己的提纲,学生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参照教师所给的提纲。而一些优秀学生的写作思路还可以影响老师。这样的作文课教师就不是一杯茶,一张报纸那么轻松地度过了,而是要大量的前期准备。但换来的是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虽苦犹乐。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尊重差异,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个性充分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个体,平等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还是以作文教学为例,因材施教,应当让每个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每个人都喜欢被人赞扬。职业高中的学生有着太多的被否定的经历,这使得他们特别渴望激励与肯定,简单的一句表扬和鼓励甚至会改变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呢?我们觉得可以从降低作文要求入手,根据不同层次的同学制定不同的写作要求。如职高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选择的范文是复杂的记叙文,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本单元后也得写一篇复杂的记叙文。开始我也是这样去做的。可是对绝大多数职高生来说,他连一件事也叙不清,又怎能写好一篇复杂的记叙文呢?结果大部分学生胡乱地写了一通,有的干脆找本作文选抄一篇交差了事。这样的写作学生当然没有成就感了。后来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尝试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制定不同的写作要求。如个别基础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通过几件事去表现中心;基础一般的同学要求他们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并能根据中心合理处理材料的详略;对基础特别差的同学,干脆就要求他们书写工整,尽量不写病句和错别字。然后看学生有没有做到所要求的标准,做到的就肯定,就该得满分,这样对每个同学来讲首先就是一种诱惑,大家写作的积极性被激发了,从交上来的作文来看,大家都写得很认真,再也没有了抄袭之作。因为学生写好作文后也能知道自己大致能得多少分,而不会觉得每次写与不写一个样了,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会有成果,他们有了成就感!对教师来讲,给每个学生定一个明确而要求较低的目标,当然,这个“低”也是有底线的,是学生稍加努力便可达到的目标,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让每个学生的写作训练有针对性,长此以往反复训练,会使每个同学整个作文的全程训练有一个明确的序列性,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三、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利益。
尊重学生是维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最近本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作文评价中,就是看这个评价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现以一次具体的作文评价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次我让同学写一篇游记,一位同学写去西湖游玩,可是他化了一大半的篇幅写自己如何去西湖,真到了西湖,他又无话可说了,三言两语便宣告结束。这属于典型的选材不当,详略不当!按以往评价的方法,我一定给他一个不及格!可是这次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就他本人进行了纵向比较,觉得他虽然文章写得不好,但他的书写比以前工整多了,书写的内容比以前多了,错别字也少了,这就是进步,而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当即对他的这些进步进行了肯定,并给了一个不错的分数,然后再指出他的缺点,告诉他哪里应该删除,哪里应该补充,鼓励他进行修改。他受到了激励,变得兴致勃勃,当即表示愿意修改。经过反复修改,那篇游记虽然简单,却也有了游记的样子!我在班里表扬了他,他很开心,作文的兴趣也因此浓了。由此,我感慨万千,我觉得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作文,不能拘泥于眼前,而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你的一个小小的肯定和对他的尊重,能让一个学生受到鼓舞,及时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会激发他写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则会让学生永远地对作文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
同时,讲评应该层次化。学生的作文水平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应该把目光投向全体同学,把阳光雨露洒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教师要注意多层次挖掘,努力让每一个水平层面上的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能得到肯定和认可,使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对于有着太多的被否定经历的职高学生来说,就是要不断地使他们受到激励,他们一旦接收到被赏识的信息,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进而产生极大的热情。
以上便是我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的认识。总而言之,教师与学生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作为成年人,我们经历了更多,接受了更多,我们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成长,也就是说,教师切不可仅仅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第二篇:学案式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案式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起源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县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改变沁水教育落后的现状,为了改写沁水教育新的历史,为了让沁水有一天也能像太谷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沁水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自去年我们全县老师听了太谷教研室主任张四保的讲座,并赴太谷进行观摩后,“学案式教学模式”已在每个教师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虽然心已动,但行动却跟不上。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然而,好多老师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内涵缺乏辩证的认识,即没有认识到“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的具体特征关系缺乏认识,无法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结果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却又出现了学生的“放羊式”。因此,面临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如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当前每位教师急需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目前,我们郑庄小学正在大力推进学案式教学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二、理论依据
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以教师为中心”,还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些理论都不可能,也不应该 1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比如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和前苏联的影响仅仅是昙花一现,就是在美国,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实现的前提下,基础教育的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面有较大程度的削弱,那种让学生在苹果机上通过赌博的方式来学习四则运算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基础教育应向中国学习的口号。然而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传统教育致命的弱点。中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就比西方大学生逊色得多。因此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这才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揭示教学过程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上,它包括: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间接经验的接受有赖于教师的指导,直接经验来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掌握知识与提高素质的必然联系。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反映“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原则;④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也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实现。⑤教的主导性与学的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主动性。
2、“主导—主体相结合”是教与学的基本矛盾的必然联系的反映。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事物、现象之间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在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联系仍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联系,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决定于教师,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为落脚点,学是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这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主导—主体相结合”反映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直接经验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取决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经验的取得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代人都要从钻木取火去获得火的知识,人类的认识就不可能有发展。间接经验的取得一靠书本知识,二靠教师的传授,即是外部刺激的产物,是知识的源泉。所以个人的知识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走向教条主义的斜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作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才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实验方法: 1.理论学习法
认真学习有关有关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法
组织教师充实自己的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日常的教研活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探寻好的方法,同时进行优质高效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和子课题研讨活动,邀请上级和同行指导,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向教师和学生口头和书面等方面的调查,及时了解师生在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五、实验过程:
学习阶段:
加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让每个教师都能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让教师变为导演,学生变为主演。
研究阶段:
1.全力推进“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12字课堂模式,组织教师多进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通过观课议课,交流经验,共同成长。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时要把课题小化、细化、具体化。教师可以就最近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经验、困惑。
试验阶段: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交流的技巧,组长检查的技巧。
4、教师研究学生自学时,应如何捕捉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把握好导的时机?如何选择最佳的导的方式?
5、每节课的教学要把好时间关,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比例控制在3:1.总结阶段:
征集有关的课题论文和活动方案、体会、意见和建议;完成课题报告。
六、成果形式
通过一年时间的调查研究,本课题将以论文或课题报告的形式呈现。
第三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
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
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3 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观。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原则,是我校办学的中心和主体定位,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提高,通过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将学生素质、教师水平、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校在教育思想定位中能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被动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倒置,教与学脱节。
二是在课堂突出“结论式”教学,学生缺乏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于死记硬背,使学生不能对知识灵活运用。
三是教师对“教是为了不教”认识模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差,步入了重传授而轻方法、重分数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应用的学习误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了忽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确立“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2.1 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科学设计出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能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准确领会所教内容的方向性,能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优选最经济、最见效的教学方法。2.2 要开展创新优化主体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
研究主体教学最优化的理论;研究主体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主体教学优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研究优化主体教学的艺术技巧。
2.3 要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向科学管理要质量;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向45 分钟要质量;课堂以学法为中心,向教学改革要质量。需要明确的是,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应是主客体的失衡,他们应该形成合作、合力、和谐的“共生效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相对的具备有主客体的统一性。教师是传授知识、组织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体,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正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能力培养。国外教育家称21 世纪是一个营造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学习革命的世纪。因此,要求现代教育要确立“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轻能、重考轻用、高分低能”的弊端。建立以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关系。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理解、消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发展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发展素质三个不同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转化,全面发展。特别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探讨一个标准答案。
有人把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基点,这正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其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这是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更新知识,调整布局,培养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如我校目前作为医学专科学校,其主要培养对象是在基层从事医药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技能型人才,而不能盲目地与本科院校攀比。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不同层次的空间。不求全,要求专;不求大,要求好;不图虚名,突出特色,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用人单位欢迎、能独立生存发展的实用人才为目标。使“能力为本”成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成为学校办学成败的唯一标准
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原则,是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提高
第五篇: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课《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开展观察的办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播放课件,给小学以感官刺激。
2、感受文本:从“变化多”和“变化快”两个地方分析课文内容,评析课文内容,评析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2、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感受火烧云这一景观的瑰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实践。片段描述:
《火烧云》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想象丰富、有趣,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一、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课文第1节 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
1、什么是火烧云?并用情境让学生领会“烧”字的妙用。
2、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
1、你还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2、引导学生读出颜色的美。并积累这些词语。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颜色美,我在理解完书中几种颜色后,又及时的 1 进行扩展词汇的练习。“想想天空中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并且要求像课文那样,分三种形式来说(金灿灿,半灰半百合色,梨黄)。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个个情绪高涨,相互启发,短短的几分钟,他们就说出了多个不同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颜色美、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火烧云还会变出什么形状?(指名学生想象说话)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框架,也促进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金字塔„„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四、抓住一个“读”字,在读中锤炼语言美。《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对本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贯穿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大胆尝试。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也懂得美是要我们去发现的。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想象丰富、有趣,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
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想到学生们都见过火烧云,只是没有较为细心地观察过,所以我准备了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再进入对文本的学习。我觉得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播放课件,给学生以感官刺激。自然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连几位平时不大爱读课文的学生都很认真地读并就不懂的字提问。在学习中学生很感兴趣,发言兴致高,效果是很好的。
二、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我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我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三、我用“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火烧云这三个方面的景象显示出共同的特点。这样一来,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获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不足之处在于:
一、忽略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应该在学习中重点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生字新词,让学生自悟。
二、没有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和归纳中心思想,导致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后竟然不知道怎样表述清楚课文内容。应该引导学生用用过的学习方法来理清课文层次和归纳中心思想,不能太高估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期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今后在教学中,自己一定要注意立足教材,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再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板书课题)
2、学生谈看图片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2、全班齐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天空„„着了火似的”)
(1)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2)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3)指导感情朗读。(突出“烧”字)
三、抓住特点,品读想像。
过渡:这一烧,天空中就发生了不少变化,火烧云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板书:变化)
1、默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地方写火烧云的变化?(板书:颜色形状)
2、教学第二自然段。
(1)读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多快)
(2)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指名圈出)
出示: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__________ __________
茄子紫__________ __________ 半灰半百合色
(3)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一会儿„„一会儿„„)
(4)指导朗读(喜悦语气)
王 静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