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客家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创新
客家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创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各族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和创新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体系之一,有着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国家的富强要靠科技,科技的提高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在小学教育这一领域里,如何继承和发展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创新和管理小学教育,特别是山区小学教育,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概括为:爱国爱民,追求进步;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勤俭诚信,团结发展。孩子们在接受基础义务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学习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的学生是客家人的后代,他们与客家传统文化的联系从来没有停止和割裂过。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但是,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接触的信息鱼龙混杂,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渐渐地接触网络了。小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弱,有待教育者对他们的引导。如果任其发展,他们会越来越难以接受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当他们的思想与优秀传统客家文化思想引起冲突时,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取舍。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注入有利于小学教育的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育。
二、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小学教育
我们充分发挥山区小学周边客家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式新颖、风格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外教育模式,以形成山区小学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并始终把握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条主线,不断推陈出新,推进小学教育的深入变革。
三、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结合
小学教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多种方法促进课堂教学与客家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如音乐课,在课堂上教学生唱通俗易懂的客家山歌,客家童
谣如《月光光》,诵读客家谚语等;或者是以故事引路,诵读一些诸如才子宋湘、著名诗人黄遵宪的诗句文章,用客家优秀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并有所创新,加入一些现代生活气息,使客家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丰富客家文化的时代内涵,丰富中华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把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学科教学之中。教育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使他们获得对科学文化的认识,还应该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学科教育是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语文教学,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当地山区文化跟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课文《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时,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当地有没有这样的先辈曾经是抗日英雄,让他们的祖父辈讲讲当年抗日战争时身边发生的英雄事迹,让他们感受原来这样的伟人就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家乡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贵品质,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他们向先进人物学习,从小立志报效国家,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四、开展课外形式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缺少活力,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是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内容单调乏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课本。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寓知识性与娱乐性与一体的课外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走进客家文化”、“寻找客家文化的足迹”、“讲客家名人故事比赛”、“客家手抄报比赛”等。小学生好奇心强烈,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采取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融入集体,融入到学习客家优秀文化的氛围中去。
让学生收集自己欣赏的客家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成就,以及与客家传统相关的文化,对他们进行整理,制作出自己的班级班报,在学生中互相传阅,以加深对客家精神的认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客家文化精神的认识,在学生中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与体会。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客家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精神要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相结合;与正确区分真善美、假恶丑相结合;与强健体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与建设美好家园相结合;与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相结合。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感情,培养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坚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把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行为的规范。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时,他总是能用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在学习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渴求的欲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积极探究。客家文化内涵丰富,有很多值得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如客家婚宴、客家酿酒、客家饮食等等,小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学习这些家乡文化知识,产生对客家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学生从小接触欣赏,加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 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 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六、结语
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文化教育后代,培养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勤俭质朴、爱国爱乡、自立自强的一代人。在小学教育中引入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创新小学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把握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条主线,不断推陈出新,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第二篇: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创新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梅县石坑镇中心小学 罗苑平
摘要: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和内在价值对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管理和创新小学教育,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客家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 创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各族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和创新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体系之一,有着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国家的富强要靠科技,科技的提高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在小学教育这一领域里,如何继承和发展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创新和管理小学教育,特别是山区小学教育,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概括为:爱国爱民,追求进步;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勤俭诚信,团结发展。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氛围下,客家文化孕育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就梅州而言,出现了像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洪秀全,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和廖仲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广东才子宋湘,近代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著名诗人黄遵宪,文人志士林风眠,爱国商人曾宪梓、田家炳,国家级院士如李国豪等23人,大学校长200多人,他们都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知名人士,从小就接受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传承和弘扬了客家文化精神,为自己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可见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和内在价值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孩子们在接受基础义务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学习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的学生是客家人的后代,他们与客家传统文化的联系从来没有停止和割裂过。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但是,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接触的信息鱼龙混杂,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渐渐地接触网络了。小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弱,有待教育者对他们的引导。如果任其发展,他们会越来越难以接受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当他们的思想与优秀传统客家文化思想引起冲突时,2
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取舍。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注入有利于小学教育的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育。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因此,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教育者应该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为小学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活力。
二、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小学教育 我们充分发挥山区小学周边客家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式新颖、风格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外教育模式,以形成山区小学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并始终把握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条主线,不断推陈出新,推进小学教育的深入变革。
1、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结合
小学教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将 3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多种方法促进课堂教学与客家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如音乐课,在课堂上教学生唱通俗易懂的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如《月光光》,诵读客家谚语等;或者是以故事引路,诵读一些诸如才子宋湘、著名诗人黄遵宪的诗句文章,用客家优秀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并有所创新,加入一些现代生活气息,使客家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丰富客家文化的时代内涵,丰富中华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把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学科教学之中。教育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使他们获得对科学文化的认识,还应该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学科教育是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语文教学,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当地山区文化跟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课文《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时,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当地有没有这样的先辈曾经是抗日英雄,让他们的祖父辈讲讲当年抗日战争时身边发生的英雄事迹,让他们感受原来这样的伟人就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家乡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贵品质,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他们向先进人物学习,从小立志报效国家,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开展课外形式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缺少活力,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是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内容单调乏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课本。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寓知识性与娱乐性与一体的课外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走进客家文化”、“寻找客家文化的足迹”、“讲客家名人故事比赛”、“客家手抄报比赛”等。小学生好奇心强烈,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采取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融入集体,融入到学习客家优秀文化的氛围中去。
让学生收集自己欣赏的客家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成就,以及与客家传统相关的文化,对他们进行整理,制作出自己的班级班报,在学生中互相传阅,以加深对客家精神的认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客家文化精神的认识,在学生中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与体会。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客家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精神要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相结合;与正确区分真善美、假恶丑相结合;与强健体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与建设美好家园相结合;与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相结合。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感情,培养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坚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把客家优秀传统 5
文化的美德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行为的规范。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时,他总是能用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在学习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渴求的欲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积极探究。客家文化内涵丰富,有很多值得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如客家婚宴、客家酿酒、客家饮食等等,小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学习这些家乡文化知识,产生对客家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学生从小接触欣赏,加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 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 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结语
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文化教育后代,培养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勤俭质朴、爱国爱乡、自立自强的一 6
代人。在小学教育中引入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创新小学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把握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条主线,不断推陈出新,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年11月3日
2011
第三篇: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例如:丁日昌、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革命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二、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活动家、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维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当代客家最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名闻遐迩。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遗存的各类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旧居)约500余处。
三、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护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是客家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何让这些饱经沧桑的“见证人”经久不衰,继续发挥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等价值,成为市委、市政府打响“客”字招牌的重要内容。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坐落于梅州城区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等都被列为保护和重修。除了精细的维修工作,我市还组织了具有专业资质的队伍,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叶剑英故居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土楼进行制订文物保护专项规划。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
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人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客家山歌特出名(2006年高级中学的千人山歌大合唱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
录奖)。.广东梅县情歌.世界客都,文化梅州.著名的客家山歌说唱故事:十思量,三斤狗变三伯公等.客家山歌擂台赛。
梅州菜具有鲜明的客家菜肴特色,菜味鲜咸,吃口脆嫩。传统的梅州菜主要为家禽和水产。梅州的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烧肉、醋溜鱼、炒子鸭、炖鱼肚等等。另外,当地的客家娘酒也很有名,值得一尝。梅州风光: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叶剑英元帅故居.阴那山和灵光寺.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泮坑风景区.龙岩寺.千佛塔.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元魁塔.华侨围屋.神光山.丘逢甲故居.皇佑笔自然保护区.龙文自然保护区.黄蜂窝茶山旅游区.人境庐.丰溪自然保护区。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位于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尤其是温泉地矿资源丰富,山庄内有多个温泉露水点,水温高达83oC,从地下2600多米喷出,是我国那至世界罕见之高热矿泉。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检测,汤湖热矿温泉和热矿泥,含有人体所需的60余种微量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被誉为天下第一泥,天下第一奇。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是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
板台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
分别是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阴那山位于梅县雁洋镇,距梅州市区45公里,其山巅五峰并聚,称五指峰,又名梅峰,海拔有1297米。天气好的时候在山顶可以看到潮州和梅州。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位于梅县雁洋镇福村,是在梅县华银垦殖场的基础上,由广东华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兴建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梅县旅游度假胜地。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文福镇淡定村,为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丘逢甲从台湾内度后建造的。“培远堂”三字为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现作陈列室,收藏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亲手任命的义军“诚”字、“信”字营的统带手谕,以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并有影印复制的“台湾民主国”国旗及他诗稿手迹。蕉岭县人民政府在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又在县城将他在1904年创办的“桂岭书院”修葺一新,并建有“丘逢甲陈列室”和纪念亭。丘逢甲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篇:客家建筑与风水文化
客家建筑与风水文化
摘 要: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建房(阳宅)或修墓(阴
宅)和民居风水观念等方面都可以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风水文化进驻客家建筑的过程实质是客家民系基于山地环境的感应对传统风水文化的地方性应用,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 的良好愿望。
关键词: 客家住宅;风水;文化; 民居建筑;风水术。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圆楼、方楼、堂屋等,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第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学是科学与迷信并存,复杂而神秘的一种文化。自古以来,人们无论是建房(阳宅)或修墓(阴宅)和民居风水观念等方面都喜欢寻求一块“风水宝地。”“风水论”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 的良好愿望。客家住宅的风水表现
1,客家围屋一般坐北朝南,房屋的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称为“花台”或是“化胎”。其从后向前倾斜的半月型坡地,用作种植花木或以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意龙气闭塞,是全屋的风水宝地。围屋后种植林木围拱,名“伸手”也称“龙林”。这些林木只许栽培,不许砍伐,以藏风得水。客家先辈认为“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围屋布局有住房、畜舍、农具间、厕所的设置,主次分明,清污隔离。围屋前低后高,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围屋大门前有供晾晒、活动的禾坪,以及照壁、池塘等。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2,客家堂屋也称“五凤楼”,有些坐东向西,由外青砖、内泥砖砌筑,是“金包银”的风水意涵。其基本结构是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两侧加横屋,有些左横屋的长、高、房间都高于或大于右横屋,这样是从风水角度为右为阴、左为阳,显示左重右轻,益阳正气。如梅州大埔湖寮蓝氏衣德堂。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池塘有“水为财”和完善屋基地阴阳、配偶、山影门庭的潜在意识的风水意义。
3,客家圆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是八卦图案,符合客家风水学说,圆楼无角可辟邪。
客家修阴宅的风水表现
1,客家住地的桥头、村口、路口、水口等处,都设立约1立方米的小庙,称“公王庙”或“土地伯公”。
庙内有的只是一块石碑或是木碑,或是一张红纸,或一块石头,称为“伯公神位”。有些住宅内还设有
“伯公”神位。“公王”或“伯公”都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还有一些管辖范围较广的“公王”又称“社
官”。从事生产及其他活动之前,必须进行拜祭。
2,客家人相信祖宗和神龙是子孙祸福的主宰,祖屋神翕下必设常年供奉的龙神位。在大多数客家地
区一般会找一块风水宝地,请工匠修筑祖先的坟墓。其造型大致像一座微型的围龙屋,叫做围龙墓。
修筑围龙墓是为子孙的富旺着想。有些会出现状元墓之说。
第二,“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风水论”盛行于世。传统的民居
建筑不可能抛开风水观念而谈,所以客家民居风水观念的也不能忽
视。
1,看地脉,又叫“觅龙”
“龙”就是山脉的行止起伏。来龙要山势奔驰远赴,而山之人首处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以形成曲
折的入口,这样才是好龙。山体是支撑房屋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场所。客家土楼总
是傍山而建,同时很讲究地势。
2,观“水口”,这比觅龙更为重要。
宅前挖塘蓄水,据风水解释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开挖水塘也很有讲究:江河
近绕处不能挖塘;水塘不能上小下大,如漏斗状;不能小塘连串如锁链状。宅前也不能开方形塘
—“血盆照镜,凶”。池塘离住宅要有3至5米以上,否则招灾。
3,不建围龙屋的“堂字屋”屋后必须建短围枪,以防外人动土而伤了本屋的“龙脉”。堂字屋和围龙
屋后,都要适当植树绿化以保护“龙脉”。
4,负阴抱阳:坐向与风水
地基确定之后,就要确定楼的向置。经常由风水师拿着罗盘格定准确方式,确定大门的精确方向。
楼空间的配置以风水的吉凶宜忌综合表达,如讲究最严的中堂万厅空间的配置。
5,九曲萦回:排水与风水
客家楼的排水称出水。按风水理论“不直横出,而是曲折弯转而出”(直出“水破天心”的风水论)
水属于阴,为阳气赖与生化之母;水又属于财,乃富蔗之征,所以用曲缓方式聚水,寓意正气财寿
而不散。天井的设计与吐纳阴阳之气的总脉口有关。这关系到财禄之所,生命之枢机,所以天井要
保持洁净,屋水彻底排干。
6,收纳交泰:门户与风水
门窗的设计很讲究风水。风水上把门当作接收分配天地阴阳之气的关口。所以门的设计是根据气的收纳交泰运行理论而进行的,是凶是吉取决于阴阳二气。大门也是接受外气之口,设计一个较好的大门,属于避煞或求吉的补救手段。
第三、风水术对客家人的影响
因为风水术这种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它的承传性。唐宋以来,风水术更是日益兴盛,上
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很重视选择阳宅和阴宅。
客家先民迁入粤闽赣三角区之前,这里的原住居民是古越族的后人--畲瑶族少数民族,他们崇信的是“巫文化”。在他们与北来的中原汉民发生融合时,也势必把“巫文化”的因子掺入客家文化中。
这种“巫文化”跟风水术中的迷信成分完全合拍,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所以明清时期的风水术,受着宋明理学和客家地区“巫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并披上了浓厚的迷信的色彩。客家地区的风
水术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它积淀着客家人的传统素质,成为客家文化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因为具有它的承传性和顽固性,这就是风水在客家地区兴盛的主要原因。
从中原万里迢迢南迁的客家先民对“风水论”情有独钟,并且有着某深刻的历史根源。“风水论”
中,首推“崇尚天地”思想完善。“崇天”:居所内专设香火坛位,逢年过节、初一、十五,烧香拜
佛祖最勒:助香火将人的心愿带上“灭”与天祖相通,空是群众迷信者的心理因素。“尚地”:“遍
投土地伯公",保佑饭长五谷杂粮,丰衣足食焚想成真。总之,“风水论”初哀者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
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倒良好愿望。
旧时客家地区的人们,迷信鬼神信风水。城乡村各地普通建神庙,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庙比学堂还
多,乡村里到处都有什么公王、沙官、井头伯公、树头伯公等。信奉风水术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婚丧
喜事,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利,择良辰吉日,自古至今长盛不衰。客家地区的人们,常
为了求一个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长期供养堪舆师,以丰美酒食招待。这为先生招摇撞骗创造了适宜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些不懂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风水先生,靠背诵几句“地
理口诀”欺骗那些真诚地希望得到适宜修养生息之地的人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伴随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整体成型,明清时期风水术在客家地区很盛行。
客家先民们远离了中原战火,来到地处僻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横行,鳄鱼
肆虐,瘴气熏人,虫蛇出没的闽粤赣山区生活。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吃苦耐
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外,还得有一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其中定居下来就是一个首要问题。可是闽粤赣
山区地形复杂,溪河遍布,且多蛇兽侵袭,选择一块好的地方来建房安家,显然比中原平地复杂得多。
因为风水术中的阳宅理论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大自然的协调统一,以
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当时风水
先生中有不少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他们有文化和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懂得天文地理,使用指南针、善于观察地貌、水质优劣。因而在当时风水术在客家先民们的定居生活和以后开发山区的斗争中起了
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讫求平安,福荫后代的潜移意识之下,北方的风水文化便在客家新区生根、发芽、结果。这也是中原文化为主体向南扩散的必然结果。
如梅县松口铜琶村有一座名扬中外的围龙屋“世德堂”,背傍龙山,面依松源河,被当地认为是
一块难得的风水字地。“世德堂”建于明朝末年,是梅州著名的围龙屋。传说当年李直简建造此屋
时,特请来江西有名的风水先生前来勘探,此屋的风水称为“回龙顾子”。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李直简的后裔人才辈山。我们在考察“世德堂”时发现此屋依 山旁水,交通便利,选址布局都符合风水 术中阳宅理论的要求。此屋是殿堂式的结 构,屋内采光、通风、园林绿化的配置和现 代入的环
境美学的理论吻合。此屋还有丰 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清兵入关,北京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李直简的叔父李二何,带着年方16岁的皇 太子朱慈粮,从京城逃难到松口,曾住在世德堂。李直简的后裔居住在近河靠山,水陆交通发达的松口盆地。李家不但有千 亩良田作“公尝
田”供子孙轮耕,还经营盐 业、瓷器、木材生意。旧时的松门水运发 达商贾云集,有“松口不认州”
之说。松口 港是广东省内陆河的第二大港口。李家的 商船,顺水运瓷器、砖瓦、木材、山区的土 特
等到潮仙地区,逆水时运载盐和晦产品 等亡松口。因为李氏后裔们的生活有保 障,还注重教育,所
以李直简的后裔文人多,当官的多,成了松口地区的望族。
从这个实例可以说明。李氏家族因为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取得了地利,又重视 教育,所以李氏家
族能够长盛不衰的原 因。总之,“风水论”初衷者是帮助人们合 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
调共生” 的良好愿望。
参考书:
《客家围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客家土楼民居》福建教育出版社
《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
《客家人》成都地图出版社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东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客家建筑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吴庆洲
http://bbs.66163.com/viewthread.php?tid=5049369作者:江金波 梁德新
08历史班
刘巧容
080305127
第五篇: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广东博物馆调查报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汉民族文化分支的客家文化,则是其中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为了加深对客家文化的历史了解和实践探讨,我组成员于5月30日前往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参观。总结发现客家文化不但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的农耕文明、客家节日以及婚嫁习俗最具代表性了。
在博物馆的广东历史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家的农耕图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活写照在画面上展露无疑,展示了客家先民胼手胝足开垦梯田的业绩。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先民在岭上依山建房,开山凿田。由于山高坡陡,聪明的客家先民依狭窄的山势开垦小田,甚至在沟边坎下石隙之中,都会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这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犹如横在天地间的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大部分客家人居住在山区,经济以农业为要,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主。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家禽的粪便作为粪种,掺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 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这些“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这是客家人团 1
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展厅的场馆中还展示了客家人所独特制作的农用工具。有传统耕种时使用的犁、耙;传统灌溉时所用的脚踏水车;施肥时用于装载肥料的灰箩、粪桶;收割时使用的稻桶、打稻机、箩筐、镰刀;加工时所使用的风车、石磨等;还有在衣食住行方面上所用的斗笠、蓑衣等生活用具。而其中的风车是杰出代表,使用风车清选粮食时,用饧箕装上稻谷或稻米倒入风车漏斗口中,再用手摇动风车,那些糠就会被吹走了,留下的就是实粒的谷子,碾出来的米粒也就会很饱满的了。而饧箕是用篾条或竹条编制而成,做工精细,其用处很多,有一点类似量筒。另外还有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箩筐,制作精细,形状多以圆底方口的为主。可以用来盛粮食、蔬菜等,或用来淘米、洗菜。以上提到的都是客家传统农家必备的农具,这无不渗透着客家人的智慧与勤劳。
节日也是客家人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对其的重视,客家人往往会很隆重的庆祝。“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不过,客家人更重视过年前的准备。在过年的两个月前,就开始陆续地着手准备了。如:择定吉日清扫全屋,进行一年一次的大扫除,清洗日常生活用具如被褥、厨具等;家家户户杀猪晒腊肉,做过年吃的油炸点心。最重要的是,在除夕之日,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贴上新像;小孩要陪同大人一起贴春联接着在村里的祠堂供奉先人;在吃团圆饭之前,要在自家门口放几包鞭炮并将酒
洒在地上给祖先筛酒。跨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在零时放鞭炮,鞭炮花只能在年初一之后扫除以示吉利,这是客家人非常重视的迎接新年的一种方式。另外一个重要的节日便是七月十四,也就是客家人所说的鬼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从山上采来稔子树的枝条,将其燃烧成灰后放进水里,加入糯米粉搅拌并揉成团,做成糍粑用来供奉祖先,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婚姻是人生大事,作为一种人生仪礼,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都得到普遍重视,其间的风俗样式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绚丽和丰厚。客家人的婚姻习俗在具备热辣风格的同时,还掺杂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性仪礼法则,显得更为热闹和繁琐,而传统婚俗的独特和新奇却是有目共睹的。其中的礼数先是说媒,即过去客家男女青年,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接着是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然后是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定亲,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过礼是在结亲的当天上午(或前一日)进行,也就是由男女双方互相交换结婚礼物。礼物多为用红墨水点染过的花生、鸡蛋、核桃,以及一个完整的猪头和数十把挂面。杀喜猪:结亲时的杀猪则在堂屋中。家主以是否一刀致命判别结亲后的吉凶。哭嫁:新娘在过门的前一天晚上,须 3
于娘家伤伤心心大哭一场,谓之“哭嫁”。上头开脸:新娘于出嫁这日清晨需早起,穿好嫁裳坐在妆台前,背上背一面镜子、一本日历,脚下踏着一面竹筛。迎亲送亲:客家迎亲由媒人率新郎及十二名童男,一起前往女家。接着是拦媒、谢媒。拜堂、闹房、回门。最后是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由于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他们在不断迁徙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传统的客家文化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客家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