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如何应对海关的价格磋商
企业如何应对海关的价格磋商
(2012-09-23 11:47:25)转载标签:
海关审价办法
成交价格
申报价格
磋商
完税价格
财经 ▼
分类: 海关法
在货物进出口过程中,许多企业都遇到过海关的价格磋商程序,但由于缺少对海关审价法律程序的了解,大多数企业在遇到海关价格磋商时不知道如何应对,往往使自己在价格磋商中处于不利的低位。因此,了解必要的海关审价的法律知识,有利于企业正确应对海关的审价,避免承受不应有的税赋。
一、企业要了解海关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程序
海关审查确定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程序包括:价格质疑程序和价格磋商程序。
1、价格质疑程序
企业向海关申报以后,海关对企业申报的报关单以及提供的发票、合同、支付凭证等相关单证进行审核,如果认为企业申报价格真实、准确,会接受企业申报的价格,以成交价格方法审查确定货物的完税价格,但是,如果对企业申报价格的真实性、准确性有疑问,或者认为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影响成交价格,此时,应启动价格质疑程序。
《海关审价办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海关对申报价格的真实性、准确性有疑问时,或者认为买卖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影响成交价格时,首先应该启动价格质疑程序,并向企业制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价格质疑通知书》(以下简称《价格质疑通知书》),将质疑的理由书面告知企业,企业收到《价格质疑通知书》后,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供相关资料或者其他证据,证明其申报价格真实、准确或者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未影响成交价格。如果经过价格质疑程序,海关经过审查企业提交的资料、证据后,接受了进口商申报的成交价格,则没有必要启动价格磋商。
2、价格磋商程序
根据《海关审价办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海关在制法《价格质疑通知书》后,存在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海关才能启动价格磋商程序。第一,企业在海关规定期限内,未能提供进一步说明的;第二,企业提供有关资料、证据后,海关经审核其所提供的资料、证据,仍然有理由怀疑申报价格的真实性、准确性的;第三,企业提供有关资料、证据后,海关经审核其所提供的资料、证据,仍然有理由认为买卖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影响成交价格的。
海关在与企业进行价格磋商前,应当履行通知义务,向企业制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价格磋商通知书》,企业应当自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价格磋商通知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与海关进行价格磋商。企业未在规定的时限内与海关进行磋商的,视为放弃价格磋商的权利。
价格磋商的主要内容包括:(1)双方各自掌握的与被估货物有关的各种价格资料、产品信息和市场情况;(2)双方各自掌握的相同或类似进出口货物的各种价格资料、产品信息和市场情况;(3)双方各自掌握的与被估货物、相同或类似进出口货物成交价格有关的所有交易背景资料,包括成交数量、商业水平、运输方式和运输距离等;(4)其他需要磋商的与进出口货物价格相关的内容。海关审价人员在与企业进行价格磋商时,应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价格磋商记录表》,并由磋商双方签字确认。
二、企业在与海关进行价格磋商时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对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的特殊经济关系未对成交价格产生影响负有举证责任
根据《海关审价办法》的规定,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特殊经济关系一旦被海关审查认定后,企业对买卖双方的特殊关系未对成交价格产生影响负有举证责任。如果企业不能对此举证证明,海关就有理由不接受其申报的成交价格。海关法律体系框架范围内的“成交价格”概念并不等同于货物实际交易中的成交价格概念,根据《关税条例》和《海关审价办法》的规定,货物成交价格是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买卖双方之间没有特殊关系,或者虽然有特殊关系但是未对成交价格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海关在审定货物完税价格时,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考察买卖双方是否存在特殊关系以及特殊关系是否对成交价格构成了影响。
2、企业申报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应符合《关税条例》和《海关审价办法》规定的四个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条件
如果海关审查确认申报价格不符合《关税条例》和《海关审价办法》规定的成交价格条件,则企业申报价格的真实与否不影响海关对申报价格的调整或估定完税价格。有些企业认为海关只有在核实其提供的资料不真实的情况下,才能不接受其申报价格的观点是错误的。海关只要有证据证明申报价格不符合成交价格条件,就可以依法对申报价格进行调整,行使估价的权力。
3、价格磋商是海关进行估价的必经程序
海关无法确定企业申报货物的成交价格时,价格磋商程序是必经程序,这一程序的启动对海关来说是义务,不可以随意放弃。如果海关没有经过价格磋商程序,直接就进行估价,会导致海关作出的估价行政行为程序违法,企业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请求上一级海关对其估价行政行为予以撤销。
4、企业应注意,价格磋商是一种企业与海关交流各自掌握的价格信息的机制,不是与海关之间的讨价还价
在价格磋商中,海关经常会采用其“内部参考价”或者在企业申报价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比例来确定完税价格,而企业也不注意提交有效的证据资料,一味的与海关进行讨价还价,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如果海关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实企业申报价格是虚假的,那么货物完税价格应该就是企业的申报价格,否则就是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侵犯。
5、价格磋商记录上的相关内容是海关估价的依据
海关与企业进行价格磋商时,应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价格磋商记录表》,记录表内相关的磋商内容将作为海关的估价依据。
6、特殊情况下,经企业书面申请海关可以不进行价格质疑以及价格磋商,直接按照除成交价格方法以外的估价方法审查确定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根据《海关审价办法》第五十二条、五十三条的规定,这些情况主要包括:
(1)同一合同项下分批进出口的货物,海关对其中一批货物已经实施估价的;
(2)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下或者关税及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总额在人民币2万元以下的;
(3)进出口货物属于危险品、鲜活品、易腐品、易失效品、废品、旧品等的。此外,对于加工贸易保税料件或者成品内销,海关可以不进行价格质疑,与企业进行价格磋商后,按照除成交价格方法以外的估价方法审查确定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第二篇:海关稽查的要点及企业应对技巧
海关稽查要点及应对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经济合作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变化更新,国际贸易的运行速度、运作模式、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都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深入研究和掌握WTO各项规则,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和行政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要式进行普及教育和对策研究。在进出口货物通关、保税料件监管、外汇收支平衡、增值税管理等方面不仅造成管理上有漏洞,严重增加企业成本,甚至还被海关、外经办、税务局列入重点检查、处罚监管对象,影响到生产和投资。企业在处理海关事务的时候,为什么成本居高不下,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我们该如何解决在处理海关事务的时候有效降低企业的关务风险,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海关稽查的主要内容
1. 保税料件稽查。
保税料件的使用情况(即来源和流向情况。保税料件有无挪作它用、有无串料,有无移出监管区)
2. 保税料件管理情况稽查。
保税料件与非保税料件是否有分开存放,是否有明确标示,有无与非保税料件单独建帐
3. 深加工结转稽查。
有没有空转、超转、混转、不转的情况,转厂有无超过时效性(即关封时效性,送货前做关封,关封到期前转厂)4. 海关物流帐及单证稽查。
来源与流向凭证:料件的入仓单、料件的领用单、车间的生产工令单、成品的入仓单、成品的出仓单及各材料各成品的底数(帐面结存)。是否帐帐相符、帐证相符、帐实相符。
5. 进出口、转厂单价的稽查。进出口单价是否与实际市场价有太大的出入,是否存在价格走私。(海关系统内有个行业平均市场价,如果合同手册单价与海关系统内行业平均市场价出入太大就有可能被稽查)
6. 不作价设备或减免税设备的稽查。
是否有变卖、是否有出阻、是否有挪用、是否有移出监管区,有无专门的帐册 7. 合同备案单损耗的核查。
合同单损耗是否合理 8. 边角废料、残次品的稽查。
有无私自变买、有无帐册 9. 加工贸易合同的核查。10. 11. 12.
二、鼓励类项目的核查
兄弟公司、供应商/客户交易数量的核查 其他违规的稽查
常见稽查企业流程
(一)、海关稽查企业的种类
1.提前通知型(严重等级三星级)海关例行下厂检查
2.突然袭击型(严重等级五星级)
海关稽查,一般是有备而来,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是最应注意的一种。此种稽查企业不可能全身而退。
3.连带型(严重等级四星级)
兄弟公司、转厂供应商/客户被查厂,一般是核查被供应商或客户所提供的资料是否属实
(二)、海关稽查企业流程
1.海关人员下厂后会直接分派人员到报关、财务、仓库、讯息、业务等物流部门要求立即停止一切动作(有专人监督)。2.要求报关部提供截止当天所有资料(合同复印件、报关单复印件、转厂对帐单、物料归并表、收送货单)与数据(现执行合同进出口数据、收货未结转数、结转未收货数、合同出口耗用数、送货未结转数据、结转未送货数据、边角余料及残次料数据等)。
3.要求财务提供截止到当天所有帐册(主要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帐、往来明细帐)及凭证(各种记帐凭证及原始凭证)
4.要求仓库和车间现场盘点(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如有委外的还要求提委外数据)
5.深入到其他物流部门查看现场流通单据、凭证及资料是否存在违规现象 6.分别对不同部门人员进行询问并做笔录
7.企业将相关资料、单据、凭证装箱打包,海关打签收单、要求在《至企业告知书》(海关人员“六项禁令”、海关外勤工作纪律)上签名盖章及相关人员打指模签字将所有资料带走。
8.要求企业指定专门人员到海关核算相关资料与数据(即料件平衡表和实际库存与理论库存差异对照表)
9.企业打报告解释,海关出稽查报告(定性)
(定性为违规的,企业交罚款、转溢余、补税。定性为违法的,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处罚款、企业降级)
(三)、企业如何应对海关稽查
1.海关查厂时企业应礼貌接待,不能有抗拒的情绪
2.请最高领导出面接待,了解对方的来意,双方主动商计合作方案,建立合作互信的第一步关系,记住,除非海关人员的要求极不合理,否则你应全力配合。3.合理而礼貌地维护你的权益,争取更多的时间,在有需要的话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同时你需要评估面对的挑战和以最快的速度拟定一个处理方案,并以最强的力量组成一个多部门的小组来应对,留给海关查厂人员的印象是非常的重要; 4.不管是否真有问题,查厂首先是复杂的数字工作,建议企业委派相关部门数据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同事来应对,将公司的一切物的来源、流向交待清楚,因为相关数据一旦确认则无法更改。
5.在查厂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人负责一个部部,过程当中尽量不要换人,“不问不答、有问必答,不要多答”需要回答的问题尽可能与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后达成共识。因为查厂发生时许多人的心理极度紧张,很多人为了明哲保身而推卸责任;
6.在查厂过程中海关取去的资料全部要逐一登记,自己交给海关的资料,切忌不能前后矛盾应做到实事求是。
7.企业一旦被,建议不要执着追求全身而退,而要有双赢的打算,你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实事求是的将损失降到最低。
8.在查厂的全过程中,都应极积配合,并采取适当合理的合作态度,争取查完厂后双方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为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着想;
9.不管结果如,在案件结束后,要将全部的档案整理归档,并开展案例分析和学习的活动,建立更完善的管理体系。
第三篇:厦门海关支持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厦门海关支持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步发展的15项措施
根据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和海关总署的要求,为支持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步发展。厦门海关提出以下15项措施:
一、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教育引导全体关警员清醒认识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全力扶持关区对外贸易稳步发展;总关和各业务现场成立“支持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调研组,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困难,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总关和各业务现场成立“支持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协调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协调,并实行企业通关疑难信息日报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帮助解决企业通关难题,做到急事特办;需海关总署解决的,及时上报新情况新问题,为总署决策提供服务。
二、宣传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加强对近期国家出台扩大内需和鼓励进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对关区优势产业、特色行业、支柱企业,提供预归类和政策指导服务,协助政府、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全面执行国家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调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的政策措施,将出口报关单证明联签发 1 时间由原来企业申请后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进出口的调控作用,促进关区对外贸易持续稳步发展。
三、提高通关效率,营造良好通关环境。认真落实在繁忙口岸“5+2工作制”、“24小时全天候预约通关”等一系列便捷服务措施;提高工作效率,非查验出口货物当日放行,预约查验出口货物当日验放;审价报关单在资料齐全、真实、有效的情况下,进口2个工作日内、出口1个工作日内完成审价作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将快速放行通道比例扩大到进出口报关单量的50%,并将地方政府重点扶持、海关认定的低风险B类企业、低风险应税报关单纳入快速通道管理,实现通道管理企业比例在原来基础上提高10%;实行预审价,全面推广“网上支付”,提高征管绩效;加大风险分析,科学确定查验重点,充分发挥H986等科技查验设备的功能,加快货物查验速度;继续推动福建“电子口岸”建设,提高大通关信息化水平。
四、实行担保通关,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非AA类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担保的前提下,采取先放后税等快速通关措施;如企业提供银行担保确有困难的,采用特事特办,报总署审批后,实施资产质押担保,对大型国企,实行银行总担保下子、分公司先放后税措施;对于资金特别困难企业,经批准提供银行担保或货物抵押后,实行分批缴纳税款;在综合评估企业的类别、资信、守法状况的基础上,适度缩小征收保证金的范围和金额,增加加工贸易企业风险保证金担保形式。
五、推进业务改革整合,提高物流效率。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关区通关业务规范小组,简化内部作业环节,规范海关作业流程,统一海关执法尺度;在落实运抵报告和实货验放的前提下,对诚信度较好的企业实行“提前报关、卡口分流、实货验放”监管模式;推广无纸通关模式;拓展“征税进口货物绿色通道”、“审价绿色通道”实施范围;积极推动东渡港区查验中心的建设;将空港与保税区之间空运联程转关模式推广到空港至出口加工区。
六、建设海西大通道,增强口岸辐射功能。继续扩大与内陆海关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拓展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合作项目,巩固海西区域通关合作,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认真落实“应转尽转”,简化通关手续,推动国际中转、海上驳运、内外贸同船运输业务快速发展,促进海西综合大通道建设,把厦门港建设成为对台主要中转港和对台运输的主要门户港。
七、积极促进保税物流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全力支持海沧保税港区建设,推动保税区如期封关运作;积极推进象屿保税区、象屿保税物流园区和东渡港区“三区”整合,总结推广“区港联动”通关监管模式;开展保税加工监管作业“流程再造”改革,促进保税业务发展;对加工贸易成品、半成品、边角余料,简化内销审批手续,缩短内销归类、审价、审单、征税等时限,实现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促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八、发挥对台优势,推动两岸经贸发展。密切关注两岸 “大三通”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积极应对、认真研究海协会和海基会签署“四项协议”生效后的海关监管服务措施,主动建言献策;推动关区建立对台贸易货运快递配送监管中心、台货物流中心,促进对台贸易的发展;为两岸海运、空运直航提供优质服务; 对“台交会”、“海交会”等重大涉台经贸活动提供“一条龙”服务,推动厦门会展业发展;实行“一优三专”便捷措施,为台湾“零关税”水果进口、农产品进出口提供通关便利。
九、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采取调查研究、座谈宣讲、个性指导等方式,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使广大进出口企业和管理相对人及时了解新近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进出口政策,为其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创造条件;扩大重点企业联络员的实施范围,丰富VIP服务内涵;积极开展税则归类、报关实务和管理规范等的从业培训,提高报关从业人员素质和申报质量。
十、完善企业分类管理,让企业享受“守法便利”。企业在关区内转型或搬迁,企业信用记录、管理类别维持不变;提高企业注册登记审核效率;对企业实行实时动态分类管理制度,多走访、多宣传、多指导,及时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调管理类别;加快审批速度,缩短企业申请A类、AA类的审批时间,其中A类审批时间和AA类上报总署审批时间各缩短5个工作日;对A类、AA类企业提供提前申报、预约报关、门到门服务、适用较低查验率、优先办理通关手续、优先办理企业注 4 册登记换证及报关员注册登记手续;按规定对AA类企业给予免担保通关待遇,方便其办理海关手续。
十一、贯彻“宽严相济”政策,确保合法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企业合法正常生产经营,慎用扣人、扣物、查封、冻结等办案强制措施,尽可能减少因案件处理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对没有主观故意的轻微违规行为,重在教育整改;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溢余保税料件、擅自外发加工等问题,保税料件、货物未造成实质性脱离监管的,可从简、从快、从轻处理;建立快速办案机制,提高现场即决处罚速度,减少办案环节,缩短办案期限,案件简单、事实清楚的违规案件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提高办案效率。
十二、加大知识产权的海关保护力度,促进关区自主品牌企业发展。
加大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宣传,主动走访关区拥有自主品牌企业,鼓励和引导名牌产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备案,协助企业解决维权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企业提高维权能力,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服务;在口岸进出口环节,严厉打击侵权产品非法进出口等违法行为,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关区自主品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十三、强化内外联系配合,增强支持外贸出口的合力。严格落实岗位A、B角制度,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建立关区通关协调例会制,理顺内部工作机制;密切与兄弟海关的协作配 5 合,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口岸部门的沟通联系,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联系方法,主动协调解决企业通关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共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十四、强化预警监测作用,提供参谋决策服务。从2008年11月起,启动出口数据日、旬报应急机制,第一时间为省市党政提供急需的关区外贸进出口数据;对关区企业的数据咨询实行随到随办、加班速办;加强进出口统计监测预警服务,及时反映关区进出口动态、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从海关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政府和关区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
十五、加大海关政务公开力度,方便企业办事。在厦门海关业务办公楼设立“归类、审价、减免税业务咨询岗”,提供咨询服务;丰富政务公开内容,在海关门户网站上开辟“政策宣传”专栏,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海关各类通关便捷措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优势的宣传,公布服务热线电话:0592-2152903,为企业办事提供咨询服务。
第四篇:进出口贸易中的价格瞒骗成因分析及海关应对思考
进出口贸易中的价格瞒骗成因分析及海关应对思考
【摘 要】进出口贸易价格瞒骗是指企业为了获取各种利益向海关故意伪报价格的行为。海关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收益,应当和相关部门大力协作,并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同时应建立对海关工作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动海关自我改革,积极全面地解决价格瞒骗问题。
【关键词】价格瞒骗 偷逃税款 出口退税 磋商机制
一、关于价格瞒骗引起税负变化的理论分析
(一)进口环节价格瞒骗引起税负变化的分析
价格瞒骗是对进、出口货物进、销价格的歪曲和背离。价格瞒骗对税收的影响,包括海关关税、增值税和所得税以及相关税种的税款在海关与税务部门之间分配的问题。出口环节的价格瞒骗相对较为简单,由于大多数商品不需缴纳关税,所以出口环节的价格瞒骗行为多为了获得额外的出口退税好处或减少所得税的缴纳。进口环节则相对复杂,价格瞒骗不仅影响进出口环节海关关税的征收,而且对后续国内流转环节所涉税种均有连带性影响。
理论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国际国内市场都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商品的价格是较为透明和公开的,利润空间是相对一致的,那么商家之间利润竞争的空间又在哪里呢?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企业运营成本是一方面,但更为突出的则是税负的多寡。以跨国公司为例,其在世界各地设立工厂,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避税,将利润从高税率国家转移到低税率国家,获取更大收益。综上所述,分析企业瞒报的原因应以企业经营为出发点,整体分析企业负担的进口环节税和国内税,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企业偷逃税款的原因。
1.价格瞒骗对关税的影响
关税的计税依据,按照《WTO海关估价协定》以货物的实际成交价格为计税基础,即关税=成交价格×关税税率。因消费税适用范围有限,为便于分析,这里忽略消费税的影响,设进口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为a,瞒报价格为b,该进口商品在境内加工、流转后在国内市场的售价为c,该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为m(以下表示均同),则:瞒报价格造成关税缴纳的差额为:(b-a)m
2.价格瞒骗对增值税的影响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企业进口时应向海关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又称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在国内销售商品时可以从购买方收取以售价为基的增值税,又称增值税销项税额(为买家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进口时缴纳的进项税额在规定内可抵扣其销项税额,故本环节企业向税务局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
如企业正规报关进口,在不考虑损耗等因素对可抵增值税进项数额影响的情况下,海关代税务部门扣缴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 a(1+m)17%,销售时企业取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为:c17%,本环节企业向税务部门缴纳的增值税税额为:c17%-a(1+m)17%从资金流的角度分析增值税,企业流出的增值税额为[a(1+m)17%]+[c17%-a(1+m)17%],流入企业的为c17%。流入=流出。即无论是否瞒报,流出企业的进口环节增值税进项税额和销售后缴纳给税务部门的增值税之和,等于企业向下一买家收取的销项税。故商品的下一个买家才是增值税的实际承者。这样,通过流转环节直至商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由于最终消费者是不可能转嫁增值税税额的,所以增值税的最终的承担者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所以瞒报对进口企业在增值税税负方面没有实质影响,只是不同程度上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就一定的增值税而言,瞒报影响的只是在税款在海关与税务部门的分配问题。
3.价格瞒骗对所得税的影响
如上分析,企业无论高报价格或者低报价格对于企业在增值税方面的支出都没有影响,但企业负担的关税的高低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所得税。假设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率为n,关税税率为 m ,高报价格企业多缴关税(b-a)m ,少缴所得税为高报价格部分(b-a)与高报价格部分所承担的所得税(b-a)mn的和[(b-a)m+(b-a)]n,比较多缴的关税与少缴的所得税可得:在深圳实行的15%所得税率的情况下,关税税率小于17.6%的产品,企业高报价格,总体上都可以获得更多好处;按照全国普通情况33%的税率计算,则企业对关税税率在49.3%以下的商品高报价格都对企业更为有利。同时,高报价格的价格瞒骗往往都伴随着所得税之外更深层的原因。
如果企业低报价格,成本减少,利润增加,理论上要多缴纳所得税,即企业获得的实际收益应为少缴的增值税减去多交的所的税部分。但实际在企业的运作当中,情况复杂的多,企业可以通过多列费用,帐外设帐等多种手法,同样达到减少利润、少缴所得税的目的。相反企业高报价格则一定会引起所得税的少缴,同时可能存在境外结汇、转移资金的情况。这进一步提示海关在严厉打击即报价格形式的价格瞒骗的同时对高报价格的价格瞒骗情况应予以更多的重视,加强与税务和外汇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二)价格瞒骗的原因分析
1.最常见、最普遍是低报价格偷逃关税。这个问题在一段时间长期存在。从2008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关税税率较高的商品低报价格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国内没有可比市场价格的特殊商品或某些独家代理商品,这部分商品没有同类商品价格可以比较,难以确定真实价格和行业平均利润,对海关按倒扣价格对其估价也造成难度,所以价格低报问题相对突出。
2.进口高报价、出口低报价逃避外汇结汇。国家为保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长期以来实行外汇结汇制度,企业收入外汇统一强制结汇,必须把外汇结给外汇银行,最后由央行接盘外汇银行的外汇,形成外汇储备。过去因为国内人民币牌价没有和国际接轨,造成外汇汇兑的巨大利润空间,加之外商为转移利润逃避税收往往通过高报进口原材料的价格的方式向境外转移资金。现阶段正值美元低迷,人民币坚挺且面临升值的压力,逃汇的情况越来越少,进口商都主动结汇,兑换人民币。对政府而言工作的重点也应适应新的形式作出相应侧重和调整,不单是逃汇的问题而也应包括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带来的副作用。
3.出口高报价格或进口低报价格,转移外汇入境或将部分款项以人民币在境内支付。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趋势,近期人民币不断升值,大量的外汇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换成人民币等待人民币升值后套利。应特别关注利用结汇制度通过价格瞒骗手段转移外汇入境的情况。
4.出口高报价格,骗取出口退税。这是当前相当严重的一个问题。企业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为鼓励货物出口,对大部门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税率为零的优惠政策。出口货物适用零税率不但出口环节不必纳税,而且还可以退还以前纳税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款,这就是所谓“出口退税”的概念。盖有海关验讫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是企业申请出口退税的必要凭证。所以许多企业在出口时高报价格获得相应报关单用以多骗退税,甚至利用假出口的手段骗取高额的出口退税。
5.跨国企业通过高报价或低报价转移利润。跨国公司大量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定价避税。据一知名会计事务所估计,30%在华跨国公司从未缴纳过所得税,80%的跨国公司漏税,40%亏损外资企业虚亏实营。国家税务总局估算跨国公司每年避税给我国造成的实际损失在300亿元以上。实际上,这种关联交易定价的问题给海关税收同样造成了相当的损失,也是对海关执行按照“成交价格”征税的挑战。
6.出口高报价格,希望以此提高通关效率。部分企业认为海关核查就是让企业多交税,所以他们就相对高报些,希望能加快通关速度。这实际上是对海关工作的误解,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价格水平,不利于海关监管。
二、当前应对价格瞒骗工作的重点
(一)打击进口低报价格
通过对不如实申报成交价格引起的税负分析可以看出,低报价格进口货物是最直接获取非法利益的手段。价格瞒骗主要有以下手法:第一、利用特殊的商业关系进行“洗单”及利用假单证的手法瞒报价格。第二、隐瞒实际应申报的进口费用,主要是隐瞒部分应该支付卖方费用的合同条款、瞒报应计入完税价格的有关费用、瞒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特许权使用费等等。第三、利用近似品名打混水帐的手段低报价格、串报税号。一般在化工、高新产品的进口中比较常见。第四、在进口货物价格当中冲抵以往交易的货款及利用索赔款、退还款的方式低报价格。第五、低报寄售货物的申报价格。第六、利用关联交易,变相平衡抵扣,以此达到低报价格的目的。
(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
我国的出口退税机制一直采用税款退库方式,但由于征税机关与退税机关、征税行为与退税行为、纳税行为与享受退税行为的脱节,造成骗税行为时有发生,极大地制约了退税效率。出口骗税现象严重,管理存在漏洞。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后,受利益驱动,不法分子从事出口骗税活动又有新的抬头,而且手段从最初的采用伪造出口退税单证骗税转变为将出口货物以少报多、以次充好、以劣报优,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且退税凭证形式都真实齐全的骗税方式,作假环节大都由过去的直接在出口环节作假转向在出口和供货环节作假,甚至转向在生产出口货物的前二道以上环节作假。不少骗税案件都是不法分子通过出口报关、结汇、征税等各相关环节的管理漏洞而造成的。
(三)结合外汇流动趋势,做好进出口监控
过去的价格瞒骗中,最常见的目的是逃避外汇结汇。进出口环节最常用的手法是“价格转移”。通过高报进口骗汇,低报出口逃汇,达到转移非法所得、逃避管制、趋利避险、转移个人财产的目的。人民币利率在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当时境外资金混入我国套取利差、汇差,或进入A股市场炒作。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形势发生变化,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剧,导致境外“热钱”在1998年大量抽逃,国内也有部分避险性质的资本逃逸。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日趋成熟,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克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减弱和打击走私、逃骗汇、出口骗退税市场整顿力度的加强,1999年开始我国资本外逃规模大幅下降。
外汇非法入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高报和低报实现。最常见的手段是出口高报,将外汇汇入国内,或进口低报,余款在境内结算,并留在境内。
三、打击价格瞒骗三点思考
(一)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
打击价格瞒骗是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将打击价格瞒骗的工作置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全局出发,抓住重点,堵塞漏洞。
从国家经济整体上考量税收,要做到从整体上管理。现在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在各个部门的衔接上,往往出现问题。比如,在打击出口退税上,应该通过建立电子网络系统,形成部门间工作的合力。首先,国家应尽快完善全国系统的网络管理,在各有关部门从源头上把好出口报关、结汇、征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实现管理信息真正的全网络化,真正在原始单证核对的同时,进行信息核对,从源头上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杜绝真单证、假内容此类问题的出现,切实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增强预防和打击出口骗税的能力。其次,应加强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包括税务、海关、外汇、外贸等部门的职责范围、权力、义务、责任等制度;完善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如审批流程、检查规程,清算规程、财务规范等;产生协调的效果,形成封闭的管理系统。同时应跨部门建立一种预防性监控机制,将部门协作的成效落实到打击违法行为的工作中去。
(二)引入社会审计力量
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社会审计、民间审计,已经成为通行世界的一种最为科学及公正的审计制度。尽管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过一些问题,特别是安然事件的发生,引发了民间审计的诚信危机,但毋庸置疑其仍然是最为科学和行之有效的审计制度和方法。
在海关对价格瞒骗行为核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审计疑难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情况非常复杂,仅仅依靠海关有限的核查力量效果非常有限。现在相当多的企业都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这对海关的核查工作是个有益的借鉴,特别是一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相当高,对于核查工作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深圳海关在90年代初曾与注册会计师有过合作,聘请其对企业进行审计,但当时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使得审计报告的可信性不高甚至为核查工作设置了障碍,现在可能仍然会有一些不尽规范的现象,但不应因此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就完全排斥,科学有效地利用民间审计力量实现部分核查功能,仍然是海关在对付价格瞒骗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非常有前景的可行性方案之一,特别是与一些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展开合作,将会使海关打击价格瞒骗的工作事半功倍。
(三)完善打击价格瞒骗体制
全面做好打击价格瞒骗工作,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作到对海关工作效果的科学评价。现在考量海关工作好坏的一个最重要标准便是税收任务完成情况,其它工作都相应地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工作。如果重进口轻出口,出口环节违法将会造成国家税收巨大的损失。任何单一以税收为评价标准的体系或者税收占有过多权重的评价体系都是片面性的,海关在监管等诸多方面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较直接的税收对国家的整体经济贡献可能会更大,对国家整体收益的贡献更大。例如查获的为骗取出口退税在出口环节的价格瞒骗,实实在在的为国家减少了损失,同直接的税收一样是实实在在的国家财政收入。所以海关税收工作的好坏决不能完全依照完成税收任务的数额来考量,应当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作出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
美国的关税收入占其国家财政收入比例的1%多,其它发达国家此项比例也均比较低,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关税在财政收入的比例也将会是一个逐渐降低的趋势。现期数据,我国政府中央一级财政收入中来自关税的占1/3左右,这一数据同各国的统计的对象是不同的。2007年全国海关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7584.6亿元,比2006年多收1480.4亿元,增长24.3%。
各国海关的发展都是不断调整不断适应形势的过程。2003年3月1日,美国海关正式改组为海关及边境保护局(Bureau of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即BCP),隶属国土安全部,统管边境执法。原隶属海岸警卫队、移民局和农业部的边境巡逻、移民、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机构一起并入新组建的海关及边境保护局,美国海关的职能进行了相应调整,海关对保障国土安全负起了更重要的责任。
海关十六字方针“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清楚而准确地诠释了海关的总体定位。以海关法为准绳,以为国把关为守则,以服务经济为宗旨,超前思维、与时俱进,海关将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浅析应对资产价格策略
内容摘要:近年来,物价稳定而资产价格频繁波动是许多国家遇到的一个新问题。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泡沫进行干预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泡沫 货币稳定 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稳定,即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类是金融稳定,即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根据历史经验,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有助于经济稳定和增长,但是不能确保金融稳定。近20多年来,物价稳定而资产价格频繁波动是许多国家遇到的一个新问题。资产价格泡沫在许多国家均有发生,但是在泡沫产生-膨胀-破裂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其进行干预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代写论文。
资产价格泡沫中的货币政策干预问题分析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干预的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持久性的争论。到目前为止,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干预或者不干预的关键并不在于判断资产价格是否合理估值,而是取决于资产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内涵,即价格中是否含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的信息。换句话来讲,就是要看资产价格是否能够作为经济预测的领先指标。如果资产价格中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的信息,那么货币政策就应当对泡沫进行干预。
目前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于,如果资产价格不包含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信息,那么货币政策是否仍旧应该对泡沫进行干预?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即使资产价格没有信息内涵,即不包含诸如通货膨胀或者产出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信息,货币政策仍然应当积极对泡沫进行干预,我们称之为“有为论”。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资产价格没有信息内涵,那么央行应当忽略泡沫的影响,不对其进行干预,我们将其简称为“无为论”。
(一)无为论
Bernanke,Mishkin,Filardo以及Goodfriend等都是“无为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除非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到通货膨胀预期,否则货币政策不应该对泡沫进行干预。
Bernanke and Gertler(1999)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他们对BGG模型进行扩展,加入泡沫因素。通过对四种不同的货币政策在泡沫从膨胀到破裂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即仅对通货膨胀反应的货币政策虽然不直接对泡沫做出反应,但是仍然能够取得最小的通货膨胀波动和产出波动,是四种候选货币政策中最好的一种。一些中央银行家也持有“无为论”的观点,如美联储前任主席Greenspan。Greenspan(1999)在众议员战略委员会提供证词时,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如下论述:“尽管财产价值对经济至关重要,美联储必须对此认真监督和审查,但是其本身并不是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美国经济的最大可持续性增长,而不是资产具体的价格水平。”
(二)有为论
Cecchetti,Genberg以及Wadhwani(2000)等学者明确主张中央银行应该直接干预资产价格泡沫。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讲,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即经济稳定)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泡沫崩溃往往会给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所以,中央银行应该通过调控利率等手段,对泡沫进行干预。
持有为论的学者和中央银行家为数也不少,如Smets(1997)、Kent and Lowe(1997)以及Goodhart and Hofmann(2000)等。他们并不是建议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损失函数,而是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的一项,即采取形如第四种情况的货币反应函数。也就是说,有为论并不是要求改变货币政策的损失函数,有为论与无为论之间的主要争论也在于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不同看法。
货币政策直接干预资产价格泡沫的局限性
尽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中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如果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直接对泡沫进行干预,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央行必须准确判定资产价格泡沫是否存在以及合理评估泡沫程度大小。但是,要识别正在逐渐发展的泡沫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资产的基础价值本身是无法观测的,而且难以对其进行准确估算。实际上,相于私人部门而言,中央银行并不拥有信息优势以及更强的泡沫预测能力。Greenspan(1998)曾经说:“想通过市场干预来戳破股市泡沫,有个根本性的问题尚未解决,那就是你必须比市场本身更了解市场。”事实证明政府并不比市场知道更多信息。如果中央银行在不具备信息优势的情况下错误地对是否存在泡沫做出判断,那么就会导致错误的货币政策。
其次,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泡沫仅具有有限调节能力,许多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这表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控制资产价格的手段和能力是有限的。而且,运用货币政策对泡沫进行调控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使用时有一定的政策时滞。
第三,货币政策的成本也需要引起关注。运用货币政策抑制泡沫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比泡沫带来的危害更大。如果央行采取激进的措施,比如大幅度提高利率,即使有可能会成功地抑制泡沫,但是其后果是经济出现下滑,甚至陷入衰退。所以,即使可以识别泡沫,货币政策仍然很难在刺破泡沫的同时不损害实体经济。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Bernanke and Gertler(1999)提出了基于弹性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干预方法:即使在资产价格泡沫对预期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不应当直接对泡沫本身进行干预,而是应当对被影响的通货膨胀率进行干预。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预测泡沫对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这在操作上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无论如何,货币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泡沫的产生。货币政策只能通过信贷的扩张与收缩,间接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的变动。防治泡沫需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完善的会计制度、执行有效的法律体系,高效的监管构架以及投资者理性投资理念的建立。货币政策对于金融稳定的作用也只能是治标,最后贷款人功能的发挥局限于事后的“救火”以及防止危机的扩散。
结论
按照丁伯根“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数量一致”的原则,为了同时实现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两大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应该使用至少两种政策手段:一种是控制货币数量或者进行利率调节,另一种则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以及通过“贴现窗口”实施“最终贷款人”的功能。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密切关注资产价格变化的动向,但是货币政策本身不应该被直接用于阻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而是应该针对宏观经济本身,尤其是一般价格水平。对于“疑似”资产价格泡沫,中央银行应该采取弹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方法。与此同时,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中央银行应该充分发挥政策制定者、监管者的职能,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协调配合,通过制度建设以及严格监管做好资产价格泡沫的事前防范,主要是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如加强资本重组率、充分披露信息等等。当泡沫破裂时,中央银行应当首先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在必要的时候充分发挥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积极应对以避免泡沫破裂给实体经济造成的严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