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关于加快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云宣发〔2009〕12号)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关于加快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宣发〔2009〕12号
各州市委宣传部,省级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就加快云南影视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最富集聚效应的产业,从我省影视产业所具备的人文资源、气候、地理、题材等诸因素的优势出发,加快云南发展影视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影视产业发展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内在需要。影视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需要重点发展的十大文化产业之一,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加快影视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云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深化广播影视领域的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云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进程。
(二)加快影视产业发展是把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客观要求。云南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秀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多样化的气候类型、多形态的地理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百年来波澜壮阔的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广泛影响,有多民族丰富多彩的传奇故事,是发展影视产业的理想之地。加快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推出一批又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影视精品力作,是把云南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项目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客观要求。
(三)加快影视产业发展是再创云南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抉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为代表的云南题材的电影开启了云南电影事业辉煌的篇章。改革开放初期,《青春祭》、《孩子王》、《孽债》、《蹉跎岁月》等一批讲述云南故事或在云南摄制的影视作品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进入新世纪,随着《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好大一对羊》、《无极》、《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及《金凤花开》等一大批云南题材或在滇拍摄的影视精品的上映、播出和荣获各种奖项,云南影视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当前,海内外影视名人接踵而至,国内外影视机构纷至沓来,云南题材再次引起关注,云南影视正面临良好的发展良机,再创造云南影视新辉煌的时机已经来临。
(四)加快影视产业发展是整合和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文化发展合力的必要举措。影视产业集聚效应强,关联度高,涉及文学、音乐、舞蹈、高科技等多个领域,与文化、广电、旅游、建设、环保、金融等多个部门紧密关联。加快影视产业发展,有利于充分整合各地各有关部门文化资源,调动各相关门类艺术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吸纳海内外和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加快云南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则、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五)主要原则:科学规划,加强引导;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重点扶持,打造精品。
(六)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云南文化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吸引和调动省内外影视机构和影视名人积极参与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和推出一批又一批云南题材或以云南为拍摄主景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影响深远的影视精品力作,使云南影视创作拍摄走在全国前列,影视产业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电影发展目标。通过积极扶持省内国有、民营创作摄制机构,大力加强与省外优秀编剧、制片人和电影机构的合作,采取联合摄制、合作出品等形式,不断推出一批又一批云南题材或在云南主拍的电影。在今后三至五年内,着力打造和推出反映云南题材的10部有影响力的电影,争取获“五个一工程”电影奖,并入选中国电影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电影金鸡奖和国际性电影节,力争获综合或单项奖,促进云南电影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国际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八)电视剧(片)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云南在纪录片创作拍摄方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继续保持纪录片摄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争取有更多云南题材的纪录片走进西方电视主流媒体,进入国际电视市场。加大电视剧创作拍摄力度,重点推出一批以云南或全国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有思想深度、历史厚度,感染力强,富有特色的长篇电视剧。在今后三至五年内,着力打造和推出10部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剧,力争获“五个一工程”电视剧(片)奖,在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视金鹰奖等全国性评奖中有前3名的奖项,争取每年都有二至三部电视剧(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或八套播出,二至三部在国内三至五个地方卫视频道播出。
三、加快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九)创作拍摄一批与云南相关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紧紧围绕云南近代史上全国和国际影响的重大题材,如片马抗英、云南陆军讲武堂、重九起义、滇越铁路、西南联大、一二?一运动、富滇银行、驼峰航线、南洋机工、滇西抗战、中国远征军等重大历史事件,用影视剧形式充分反映近代百年来云南波澜壮阔的历史。围绕2009年建国60周年,2010年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2011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2012年建军85周年等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活动,推出一批反映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做出重大贡献的影视剧。
(十)创作拍摄一批反映云南民族文化题材的影视剧。围绕展示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反映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凸现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云南的成功实践等主题,着力打造一批民族题材的影视剧,唱响民族团结平等互助的时代主旋律。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用影视形式弘扬和塑造表现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七彩云南、聂耳音乐等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品牌的影视作品。
(十一)创作拍摄一批反映云南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的影视剧。围绕袁嘉谷、陈鹤亭、李根源、曲焕章、聂耳、罗炳辉、蔡锷、艾思奇、熊庆来、蔡希陶、周保中、关肃霜、王希季等云南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创作拍摄一批历史人物题材影视剧,彰显云南人百年来创新进取、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十二)创作拍摄一批反映云南现实题材的影视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讴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云南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文明、和谐边疆等主题,以新时期云南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人、先进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为素材,创作拍摄一批反映云南现实题材的影视剧,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现云南各族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加快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十三)深化国有影视制作经营机构改革,培育市场主体。云南国有影视制作机构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塑市场主体,面向市场,搞活经营,在合作和独立拍片基础上,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质量和进入全国电影院线的能力。电视台要加快制播分离改革,充分发挥资源和平台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原创能力和制作水平,不断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鼓励综合实力较强的国有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实行国有控股条件下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经营,鼓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等传媒业从事影视片创作生产及开发经营相关产业。改革中鼓励支持有实力、有能力的民营影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支持有意参与影视产业的社会法人、自然人以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组建新的影视机构,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多元投资主体、多种所有制的大型影视制作经营机构,提高云南自身影视创作和制作的能力。
(十四)放宽影视产业市场准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逐步加大影视市场的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鼓励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意识形态新闻宣传外的影视节目制作业,鼓励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由我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条件成熟的广播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生产营销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鼓励国内社会资本投资拍摄影片、发行销售国产影片、加入院线或独立组建院线、改建电影院。鼓励影视制作单位延伸发展相关产业,积极培育各类影视相关产业主体。在申办制作经营许可、年检年审、题材规划、作品生产、节目审查、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影视企业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同等的待遇。
(十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政策的导向下,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鼓励各方力量,组建各种影视创作实体,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多种方式,整合现有影视制作经营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调整结构布局,克服现有的散、乱、小、弱状态,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2—3个实力雄厚、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核心竞争力强的影视产业龙头公司,推进影视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积极鼓励支持云南动漫产业的发展,引导扶持一批云南动漫制作企业。在全省形成国有、民营齐头并进,独立制作和联合制作双管齐下的灵活机制,影视产业全面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六)设立云南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云南省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相应使用和管理办法,并成立专门委员会进行项目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资助、奖励、贴息等方式,推进产业发展。适当设置影视业启动资金,用于重要的云南题材、云南制作的影视片的前期采风、剧本创作、技术发展、版权保护和宣传推广等工作。
(十七)拓宽影视产业投融资渠道。努力培育多渠道、多元化的影视产业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影视节目制作投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坚持“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运用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影视产业,不断提高全行业开拓市场、艺术创新和培育品牌的能力。改变单一的国有投资体制,实现资本结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允许电影制作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吸纳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扩大电影生产规模和能力。
(十八)加强影视剧本的创作。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协调下,定期召开著名编剧座谈会、著名创作入座谈会、著名影视发行商座谈会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座谈会,研讨云南重点题材、剧目的创作拍摄。集中全国优秀作家,认真论证、选题,抓紧筛选一批反映百年云南风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的重点题材。积极组织重点作家,对重点题材进行重点创作,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力争拿出一批反映云南近百年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故事剧本。同时通过建云南艺术家园区外聘作家、签约作家、特聘作家等方式,吸引和聘请国内最具知名度的著名编剧、著名作家来云南创作,或合作创作云南题材重点剧本,加强云南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力量,提高整体创作水平。
(十九)加大影视产业人才开发培养力度。切实重视和加强全省影视产业人才培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影视人才开发和培养工作,为培养和造就各级各类影视产业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努力建设适应全省影视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与省内外有关高校和著名影视机构合作,开办影视编剧、导演、制作人员短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编剧、导演结合成功案例授课。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影视人才出国深造,选拔资助优秀青年影视人才出国进修。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快我省各类影视专业人才的成长,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和名制片人、名策划。切实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大力吸引和引进省外和境外优秀影视专业人才来云南发展。对非公有影视制作经营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优秀人才评比等方面,按照业绩与国有影视制作经营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实行同一标准,做到一视同仁。
(二十)健全影视产业的中介服务机制。鼓励组建符合各类影视拍摄的专业服务队伍和公司,大力发展影视设备租赁等业务,在外景向导、影视设备、专业灯光、道具制作、群众演员等各方面形成能与各类剧情相配合的专业服务队伍,做好外来剧组的后勤保障和协拍服务工作,为外来剧组拍摄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降低外来摄制组的成本,形成专业的有偿服务,把云南打造成最好、最优、最美的影视拍摄基地。
(二十一)加大影视精品奖励力度。为把影视产业建设成为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率先突破的文化产业,凡云南影视机构主拍的影视作品,云南与外来影视机构合拍的影视作品,外来影视机构创作拍摄的云南题材、云南故事的影视作品,对于宣传云南、提高云南知名度有较好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均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进行扶持和奖励。
——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首播每集奖励8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首播每集奖励7万元。在非黄金时段首播的,每集分别奖励7万元和6万元。
——在全国4个以上(含4个)省级卫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每集奖励5万元。在非黄金时段播出的每集奖励2万元。
——在中央电视台六套黄金时段首播的电影,奖励20万元。在非黄金时段首播的奖励10万元。
——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动漫连续剧,每集奖励3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动漫连续剧,每集奖励2万元。在非黄金时段播出的每集分别奖励2万元和1万元。
——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连续剧,每集奖励1万元;获飞天奖、金鹰奖的电视连续剧,每集奖励1万元;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电影华表奖、电影金鸡奖、百花奖综合类奖项的电影,奖励30万元;获金鸡奖、百花奖单项奖的电影,奖励20万元。
——获奥斯卡电影节奖、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等国际重要电影节综合类奖项的电影,奖励60万元以上;获以上电影节单项奖的,奖励30万元;获其它重要区域性国际电影节综合类奖项的电影,奖励20万元。
播出奖励、获奖奖励均实行一次性奖励。播出奖励以首播高限为准,重播不再另行奖励。获奖奖励以最高奖项为准,不重复计算。奖励对象为出品制作机构。
五、加强影视产业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高度重视影视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是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繁荣发展影视产业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推进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尊重影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影视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高度重视、热情帮助,把握导向、正确引导,科学管理、积极服务,落买责任,加强检查。
(二十三)组建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协调全省影视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强力推进全省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成立由省委分管领导挂帅,省委官传部、省文产办、省财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环保厅、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旅游局、省金融办、省文联、省新闻出版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和相关州市领导组成的云南省繁荣影视产业领导小组,领导、规划、协调全省影视精品的创作生产。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产办、省广电局、省文联等有关人员参加,具体负责全省影视重大题材的策划、重要影视剧目的审查、重要合拍影视剧目的协商洽谈、具体拍摄工作的协调跟进等相关工作。
(二十四)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
——省委宣传部为牵头组织单位,负责全省影视创作生产的规划、组织协调,负责对重大影视题材的选题和内容把关。策划实施云南重大影视创作生产的重大题材和重点项目。对全省影视生产的创作实施进行督促检查。组织协调影视人才的培养。
——省广播电视局重点负责全省电影、电视剧、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精品的创作生产的管理,加强对影视创作拍摄的登记、报备、立项制度的落实,需报国家广电总局审批的,严格按规定办理。尽快制定、完善科学、统一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我省影视产业统计体系,做好我省影视产业的统计工作。
——省新闻出版局加强对影视产品及其版权交易、转让、交换、代理等经营交易活动的依法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非法制作、营销、播映影视制品的行为,加强版权保护,协调和处理有关版权纷争。
——省文联充分发挥省作家协会、省电影家协会、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作用,参与重点影视剧本创作、艺术采风、影视评论等工作。
——文化、建设、旅游、环保等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影视剧组在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重要景区景点、文化保护单位等地拍摄活动的审核和监督管理,严禁拍摄活动破坏云南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遗存。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和资源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配合,认真做好相应工作领域的指导、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努力为云南影视产业繁荣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2009年12月23日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第二篇: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创先争优意见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关于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
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
(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为扎实推进全省创先争优活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0‟12号)精神,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其他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云南、维护边疆安宁、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落实好本单位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党员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构建和谐云南,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主动排查矛盾纠纷,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维护边疆安宁,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努力强化维护边疆稳定的意识,推进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等惠民工程,着力解决影响边疆稳定的突出问题,防范和打击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抓好禁毒防艾工作,实现边疆长治久安。
服务人民群众,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交通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加强基层组织,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深化拓展“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 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根据中央部署,创先争优活动从2010年4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开展,兴起创先争优的热潮。从2011年7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开展创先争优,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一是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践行“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发展管理教育成效明显,党员素质优良,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带头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工作机制好。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四是工作业绩好。本单位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事迹突出,能够做到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五是群众反映好。基层党组 织能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工作作风务实,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
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钻研业务,提高技能,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带头争创佳绩。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带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宗旨意识强,主动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群众正当利益。四是带头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的权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五是带头弘扬正气。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
三、实施分类指导
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基层单位和党员的实际,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分类指导,研究提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载体,精心组织实施好创先争优活动。
农村党组织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一 定三有”政策,大力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入开展“强班子、强素质,创建带领致富党组织、争当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双强双带”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设岗定责、评星挂牌、依岗承诺、民情调查、建设农民服务站等形式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街道社区党组织要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主题,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借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在街道、社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三有一化”,深入开展“讲服务,创建温馨家园;讲秩序,创建文明家园;讲共建,创建平安家园;讲团结,创建和谐家园”的“四讲四创建”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楼院、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党员作用,引导社区居民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要以增强企业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为主题,深入开展“争创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的党组织;争做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的共产党员”的“四强四优”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品牌工程、党员攻关项目等发挥党员作用,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机关党组织要以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队伍、效能型部门为主题,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团结,创一流队伍;比服务,创一流作风; 比效能,创一流业绩;比奉献,创一流形象”的“五比五创”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组建党员服务队、城乡党员结对帮扶等发挥党员作用,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
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党组织要以建设人民满意、社会满意教育为主题,围绕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树立良好师风,争当育人标兵;树立良好学风,争当学习标兵;树立良好作风,争当服务标兵”的“三树立三争当”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党员科研和后勤服务岗、党员学科带头人,开展党员结对助学、党员志愿服务,争创“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发挥党员作用,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注重道德修养,争做行业模范;注重业务水平,争做行家里手;注重服务奉献,争做岗位楷模”的“三注重三争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创建“科研课题攻关党员先锋团队”、“争当德艺双馨党员艺术家”、“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白衣天使”等发挥党员作用,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要以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主题,以抓好组织健全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重点,深入开展“为社会作奉献、为党旗增光彩;争当岗位能手、争当员工标兵、争当守纪模范”的“两为三争当”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创业先锋岗、党员责任区、诚 信经营户等发挥党员作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党组织要把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贯穿于创先争优活动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巩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成果,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努力把边境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维护边疆稳定的坚固基石、抵御不良渗透的坚强堡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主心骨。
各地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可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实效。
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方式
各级基层党组织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运用三级联创、“云岭先锋”工程、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围绕中心工作设计主题,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活动,把广大党员吸引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要紧紧围绕确定的主题,通过以下方式,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一)公开承诺。基层党组织制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党员提出参加活动的具体打算,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二)领导点评。上级党组织负责人适时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实事求是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三)群众评议。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适时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
(四)评选表彰。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适时评选表彰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表彰要注重工作实绩和社会公认度,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
各基层单位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坚持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兑现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建立健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引导基层党组织切实履行职责,共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掀起创先争优活动高潮。2012年“七一”前,省委将专项表彰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成绩显著的先进县(市、区)党委,并按照中央安排,遴选推荐我省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县(市、区)党委上报中央组织部表彰。
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关系按照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确定。各级党委(党组)要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实际制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共同负责、相关部门参与指导的工作机制。全省创先争优活动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委组织部,协调推进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要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负责领导和指导所属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省委统战部等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指导;省民政厅等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指导;省教育厅要加强对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指导;省卫生厅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指导;省财政厅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指导;省司法厅要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指导。条条为主管理和条块共管单位的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行业、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各县(市、区)党委是抓好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要切实担负起本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和指导责任。县(市、区)委书记是抓创先争优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县(市、区)委书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要具体负责本地区本单位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推进,注重发挥好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作用。要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党建信息网和手机短信平台的作用,采取基层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各领域各行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及时总结推广创先争优活动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引导广大党员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三)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要把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和宣传典型作为实施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注重发现培养不同类型先进典型,在所辖基层党组织中培育和树立一批富有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广泛宣传示范点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上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参与活动,带头在基层党组织中建立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定期到联系点指导工作,督促检查,帮助联系点发现问题、破解难题,努力把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培育成党建示范点。各地区要把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作为重要抓手,扎实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强化督查,务求实效。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分领域分行业召开座谈会、推进会,加强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列表督查等方式,了解活动进展,通报活动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对创建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树立为先进典型;对创先争优活动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得力、实施上少创新、评议时不客观的,上级党组织要及时提出批评,点出问题根源,要求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预期目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实行问责,确保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各州市委、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 等单位和部门要结合实际,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并报送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篇: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云南省司法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云南省司法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
各州市委宣传部、司法局,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国资委、省委高校工委: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对知法懂法的需要越来越多,党和国家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确保我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全省公民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取得新的突破,充分发挥在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普法依法治理的全过程中,自觉地服从服务于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各级法制宣传工作主管机关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明确领导责任,切实加强领导。各地区、各单位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确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切实抓好落实;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好法制宣传教育部门资源优化、人员配备、队伍建设、设施与经费保障等问题,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促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服务,为实施富民强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围绕中心,着眼大局,全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以建设“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和谐云南”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是要围绕加快实现我省政治生活的法治化,确保政治稳定开展工作。要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突出民主宪政理念,全面提高广大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治素养。大力开展《行政许可法》等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二是要围绕加快我省经济生活的法治化,确保经济安全开展工作。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紧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标,加强有关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促进我省生产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要围绕加快实现我省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保障社会安全开展工作。要以征地、拆迁、劳动权益保障等与广大人民群众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加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宣传,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法制宣传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全民法律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3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政治经济社情民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需要适应形势的要求,紧扣时代的主题,着力于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要充分发挥报刊、宣传栏(窗)、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努力拓展法制宣传阵地,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继续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
要把法制宣传与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难点整治相结合,与排解纠纷、化解矛盾相结合,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思想教育、舆论导向、疏导矛盾、法律服务等四个方面的功能作用。要继续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抓住村干部、进城务工人员、农户法律明白人三个重点对象,开展创建民主法治村攻坚活动,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至2010年底,全省“民主法治村”创建达标要实现70%。
要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等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把法律进社区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社区居民维权意识和四自能力与水平,促进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到2010年底,全省“民主法治社区”创建达标要实现30%。
(三)认真开展区域法治建设,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
开展区域法治建设,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既是全国普法办在“五五”普法中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强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职能的重要手段。各级法制宣传主管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成立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领导机构,抓好试点,逐步拓展,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的重大问题。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转变观念,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的工作职责,不断总结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来的有益经验,学习一些已经开始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地方的好做法,推进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进一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继续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将“法律六进”活动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要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针对五类普法重点对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因人制宜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和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土地承包、征地拆迁、企业重组改制、林权改革、农民工权益保护、库区移民安置、环境污染、禁毒防艾等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因事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在全体公民中着力解决什么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依法维权的问题,做到有序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多地运用调解方法解决矛盾纠纷,寓法制宣传教育于调解之中,做到解决一个矛盾和纠纷,宣传教育一片群众。
四、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一)坚持并继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普法和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法制宣传工作的汇报,经常分析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形势,对普法工作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各级政府要把普法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普法工作的计划,解决好法制宣传的经费保障和物质保障。各级人大对实施法制宣传教育计划的情况要通过组织代表视察、听取政府报告等方式加强监督,新闻媒体要对法制宣传教育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发现并认真推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好做法,真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认真推行和全面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 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宣传”的工作原则,把专业法律宣传的任务落实到相关的司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制定考核评估体系,年终进行考核。省级机关和中央驻滇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由省委省直机关工委负责;省属企业和中央驻滇企业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由省国资委负责;省属大专院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由省委高校工委负责。
(三)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作用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是法制宣传教育的主管机关,要注意整合力量,发挥优势,要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的作用。他们既是法律服务工作者,也是基层法制宣传专业队伍的主体。要把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渗透到人民调解、综治工作、处理群体性事件以及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法制宣传活动中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排忧解难,使新时期法制宣传工作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
(四)健全充实机构,努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素质
法制宣传教育机构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提高法制宣传教育质量的组织基础。各地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建设,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加强和促进法制宣传教育,确保法制宣传教育主管机关充分履行指导、监督职责为原则,进一步落实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资源优化和人员调配。要按照全国普法办、司法部的要求逐步建立各级法制宣传协会,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协会的优势。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重点是要组建一支以专职法制宣传教育人员为骨干,专、兼、群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在逐步建立和规范法制宣传教育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各级法制宣传专业队伍素质的同时,注意发挥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老年协会、妇女组织等兼职宣传队伍的作用。
要建立和不断完善法制宣传教育人员的继续培训教育制度,大力提高专兼职法制宣传教育人员和热心法制宣传工作的义务志愿者的法制素养。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各单位要重视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力量的培养,有计划地通过短期培训、参观考察等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广大法制宣传教育骨干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积极探索普法依法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不断推进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森林云南的决定[定稿]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森林云南的决定
(2009年12月3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林业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从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的跨越,进一步塑造我省良好生态文明形象,现就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森林云南”作出如下决定。
一、建设“森林云南”的重大意义
(一)林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林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促进了林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2003年以来,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约一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林地面积达3.6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7亿立方米,珍稀动植物种类居全国首位;同时,全省初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门类较为齐全的林产业体系,林业在部分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建设“森林云南”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建设“森林云南”能维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基础;能提供木材、林产品、绿色食品、药材、生物质能源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带动相关产业、扩大就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发展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建设“森林云南”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道路,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个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建设“森林云南”是统领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由于林业资源的特殊性、林业生产的周期性以及林业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省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 1 低,“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效益尚未得到充分显现。以建设“森林云南”为统领,全面加快我省林业改革和发展,实现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是贯彻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破解林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塑造云南良好生态文明形象的重要举措。
(四)建设“森林云南”是发挥我省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我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省的一大优势。林地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生态建设空间,广大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希望在山,出路在林。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生产关系将发生重大变革,农村生产力将得到进一步解放。建设“森林云南”,对进一步发挥森林资源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林业各项改革,进一步释放林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建设“森林云南”是促进林农增收致富、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受历史、地理、区位、社会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省林区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山区和坝区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较为突出。建设“森林云南”有利于充分发掘山区资源潜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林地生产效益,有效促进林农增收致富,维护山区和谐稳定,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建设“森林云南”是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我省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条件优越,在全国最早提出并制定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在开发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品和保护绿色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林业是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主体。建设“森林云南”,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夯实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基础,在为国家履行国际减排承诺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增长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相和谐。
二、建设“森林云南”的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全省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按照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要求,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把我省建设成为生态系统稳定、林业产业发达、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森林云南”,使林业在我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到2012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8亿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超过35%;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56%左右,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亿立方米以上,林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城市建成区绿化用地超过35%,绿化率超过40%。
(三)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确保“生态立省”战略顺利实施;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充分发挥商品林和公益林的主体功能;坚持兴林富民,努力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坚持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城乡共同繁荣的产业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全民共享”;坚持全民参与,不断强化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林业改革发展;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理顺林业管理体制,激活林业发展机制;科技兴林,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战略选择和基本理念,形成有利于科技兴林的体制机制,推动林业改革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
(一)坚持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天然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不断完善工程管理和支撑保障体系,在落实天保区集体林权所有者收益权的基础上,切实解决森工企业富余人员和林农生计问题;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建设,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南部地区轮歇地改造力度,积极开展退耕农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植后续产业,确保退耕农户增收致富;加强防护林建设与石漠化治理,全面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水土保持治理,建立起涵养和保护六大江河流域水资源的绿色生态屏障,对石漠化严重的65个县进行分区综合治理,有效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加强对主要湿地区 域和重要湿地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建立并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全面启动城乡绿化建设工程。组织开展“身边增绿”行动,加大社区、村庄、校园、厂矿、机关、营区绿化造林力度,努力创建一批国家或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小镇、绿色模范单位和绿色小康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实施绿色走廊工程,以高速公路、国省县道、乡村公路、铁路两侧,景区道路沿线,城市面山和水库周边,湖泊面山及径流区为重点,加大造林绿化、林分改造力度,努力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绿色走廊。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创新履行义务形式,推行树木认种、认管,不断增强全民绿化美化环境意识。
(三)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认真落实《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以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和山地热带林保护为重点,依法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科学规范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结合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完善迁地、近地保护措施。加强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进一步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提升管护能力和研究水平,切实做好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极小种群保护工作。大胆探索,认真规划,突出特色,加快国家公园的地方立法和标准制定工作,切实推动国家公园试点建设。
(四)加强和完善林业“三防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严格森林植物检疫,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有害生物入侵蔓延。健全预测预报服务网络和防治服务网络,完善森林自然灾害应急反应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林业有害生物联防防治、群防群控体系,防止突发性大面积灾害发生。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加强县级森林火灾保险,建立联防、联保、联控的新型管护组织,提高森林管护水平,降低森林火灾发生频率。积极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办法,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领导责任制,加强各级森林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依法查处、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和节柴改灶,稳步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和秸秆气化等新能源,努力提高农村新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森林资源的低坐标消耗。深入研究农村能源建设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发,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农村能源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建设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以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签署《建设云南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为契机,搞好规划和良种繁育,推动基地建设规模化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认真抓好种苗选育和种苗质量,坚持标准化栽培与管理,努力推动以核桃、油茶、澳洲坚果、油橄榄为重点的木本油料产业健康发展。到2012年建成木本油料基地5000万亩,2020年达到6600万亩,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木本油料基地。
(二)努力提升森浆纸产业。积极改造中低产林地,大力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坚持以木纤维为主,以竹、麻、蔗渣、桑条等非木材纤维为辅的原料供给模式,走具有云南特色的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造纸工业的竞争力。到2010年建成原料基地1000万亩,2020年达到1700万亩,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林纸基地。
(三)科学发展林化工产业。深度开发松香、松节油、紫胶、白蜡、桉叶油、山苍子油及其深加工产品,提升竹(木)炭、活性炭等生产与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和生物农药产业,到2012年建成林产化工原料基地1500万亩,2020年达到2300万亩,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林化工基地。
(四)加快发展竹藤产业。加快对丰产竹藤原料林培育,积极开发竹食品、竹建材、竹藤制品,积极培育和加快引进竹藤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竹藤产业。到2012年建设竹藤产业基地500万亩,2020年达到1700万亩,再创我省“竹类故乡”新的辉煌。
(五)适度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适度开展野生动物人工驯化繁殖饲养,重点扶持具有旅游观赏、科学试验、医药用途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大力开展技术成熟、法律准许、商业价值商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产品精深加工。到2020年达1050万头(只),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
(六)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依托,大力开发科考探险、休闲度假、生态体验等森林生态旅游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庭院经济,推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以昆明为中心的六大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建设,把我省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12年森林生态游客人数达5000万人次以上,2020年突破1亿人次。
(七)高效发展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加快发展珍贵用材林,积极推动木材制品深加工,着力开发人造板及其二次加工和高档家具等产品,加强技术改造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木材高效利用。到2012年实现木材加160万立方米,2020年达到230万立方米,使我省木材加工及人造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八)统筹发展非木材产业。加强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工培育力度,合理开发以森林药材、森林蔬菜、野生食用菌、松花粉、有机野茶、古茶、森林种植资源等为重点的非木材林产品,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建立林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到2012年实现非木材产业总产值50亿元左右,2020年达到70亿元左右,使我省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有明显提高。
(九)加快培育观赏苗木产业。积极开展景观植物的驯化、栽培和选育工作。加大以具有云南特色的常用乡土景观绿化树种为重点的苗木培育力度。全面推进观赏苗木的基地化、良种化、标准化建设和产业化生产,努力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观赏苗木基地和经营组织。到2012年观赏苗木产量达1.5亿株,2020年达4亿株,使观赏苗木产业成为我省的新兴特色产业。
五、建设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一)建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鼓励科研院校设立森林文化学科,开展森林文化研究;支持相关部门和民间文化团体挖掘森林文化资源,规范生态文明道德行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高森林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的消费方式,增强森林文化的规范力,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森林文化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加强森林文化宣传。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广泛开展森林文化宣传、传播森林文化理念、普及森林文化知识。在农村、学校、社区等场所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标志标牌等宣传手段,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森林文化的渗透力。逐步将森林文化列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内容,打牢传承森林文化的基础。通过建立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森林文化传播体系,增强全社会森林保护意识,促进森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三)加快森林文化载体建设。将森林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植物园、旅游景区、城市园林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森林文化的建设内容、建设重点和功能布局。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展示基地,强化科普教育功能,促进森林文化传播。充分利用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森林文化展示宣传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有益于森林保护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全省森林文化整体水平。有条件的地区要重视和抓好森林文化博物馆、森林科普教育馆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拓展森林文化展示窗口,不断推进森林文化载体建设。
(四)打造森林文化品牌。结合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以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民族文化为依托,挖掘提炼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森林文化表现形式,鼓励社会各界以文艺、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雕塑、音乐等多种形式,反映森林文化内容,大力发展森林文化产业。支持文化策划机构加大对图腾文化、山水文化、湿地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药文化等的包装整理和提升,打造蕴含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森林文化品牌,向国内外展现具有云南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优秀森林文化。
六、建设“森林云南”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行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将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以及森林文化设施等建设纳入相关待业的发展规划,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森林云南”建设。继续完善造林、抚育、保护、管理补贴等制度,加大木本油料、中低产林改造、珍贵用材林、竹林基地建设及林下资源开发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补贴力度。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加大贴息力度,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逐步扩大林业贷款贴息资金规模,切实扩大林业贴息贷、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对林业企业和林农的政策覆盖范围。各级留成的育林基金和植被恢复费必须专项用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管理,不得截留和挪作他用。
(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鼓励励通过担保司保证贷款、保险公司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方式,提高信贷风险,加大对国有林场、股份制林场、家庭林场、农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林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根据林业的经济特征、林权证期限、资金用途及风险状况等,合理确定林业贷款的期限,必要时可将林业垡最长期限延长到10年。对于小额林权抵押垡农户联保垡的利率原则上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基准1.3倍。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可实行综合授信、随用随贷,对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相对较 小且抵押双方当事人对抵押物价值达成一臻意见的,其抵押物可不进行评估。将森林保险纳入统一的基本森林保险制度。
(三)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林业企业从事水果、运载困、中药材、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林产品的采集以及符合农产品初加工的项目所得,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花卉、茶业以及其他饮料作物香料作物的种植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林业企业为开发林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氢实扣除的基础上,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鼓励个人、以承包、租赁、入股或合作等方式,参与中低林的改造,其所得按国家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扶持。落实育林基金征收费率由15%降为10%的政策,调整育林基金统筹比例,比例取消省级统筹,州(市)、县(市、区)两级分别按20%、80%统筹,收入全额缴入同级地方国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本村集体林地范围内,使用扶贫、捐赠、自筹资金修建乡村学校、灌溉沟渠、乡村道路和农户按照规定标准建设自用住宅,经审核机关批准,可免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四)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积极开展展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取消采伐限额分控制,实行五年调节使用;取消消耗结构分项控制,不再按商品材、非商品材分项控制指标;取消由上而下安排的木材生产计划,实行木材生产计划省级备案制,放宽木材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面积或蓄积单项控制;出材率根据实际采伐情况计算。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简化采伐管理环节,林木采伐计划按经营者申请、乡(镇)汇总、县(市、区)平衡、州(市)以及省里备案的办法进行管理,限额控制内的采伐可由经营者直接向乡(镇)林业站或县(市、区)林业局提出采伐申请。非林地上林木的采伐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凭村委会的证明,经乡(镇)林业站核实认可后进行采伐。完善木材运输管理,在本县范围内运输木材的凭县内运输证运输,运输出县的输省内运输证。简化集体林木的采伐作业设计和管理手续。加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认真做好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森林采伐由指标管理向可持续经营管理的转变。
(五)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加快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服务体系,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为林权流转提供全程服务。林农可依法流转林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转包、出租、转让,可以互换、入股、抵押,也可以作为出资、合作条件。林地使用权发生流转时,林地上林木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右以同时流转,也可以分别流转,已经取得的林木采伐许可证经依法输变更手续后同时流转。禁止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林地进 行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其所有的林地使用权进行流转的,流转收益归该组织所有,用于发展集体林业生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林地使用权流转,其收益归使用者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继续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改革,加快建立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符合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完善用地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山区从事规模化林业种植和养殖的,所需林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要简化程序并及时提供用地。对其他企业、个人兴办或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林业生产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为林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修建管理、疫病防控设施、硬功夫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筑物的,其用地在土地权属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积极开展林地前置工作,简化林地占用、征用审批程序。
(七)强化科技支撑。坚持走科技兴林、科技强林的发展道路,加强林业科研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试验示范基地、数字林业等基础平台建设,提升林业科技装备水平和利用效率。积极整合林业部门及林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强集中协作攻关,加大林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林业标准化建设和种苗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林业科技“上山入户”工程,积极培育发展林业科技示范户。积极推进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鼓励支持林业科技工作者到生产一线实践和创业,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有得于科技兴林的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对各级林业干部和林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强化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林业工作者整体素质。
(八)健全法规政策。抓紧开展与建设“森林云南”相应的林地管理、林木种苗管理、天然湿地保护、国家公园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林火管理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具有云南特色的地方林业法规、政策体系。严格按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的要求,依法开展林业管理工作。加强林业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知法、守法意识。深化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林业行政许可证机构与林业执法力度,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建立林业与司法部门的联合执法监督体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为建设“森林云南”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和“生态立省”的全局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建设“森林云南”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扎实推进实施。要切实加强林业队伍和机构建设,广泛吸引社会人才和海外人才,走人才强林之路。建立“森林云南”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严格实行城乡绿化和林业发展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考评,确保这一重大决策落到实处。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积极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全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为扎实推广进“森林云南”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五篇: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速云南林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正确认清形势 明确林业发展思路
1.林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首先要满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同时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居于基础地位。云南地处长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源头或上游,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林业用地面积占60%,是全国重点林区省份。云南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全省分布17000多种高等植物和136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林业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国以来,我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10万公顷,为国家建设提供商品木材1.5亿立方米;1997年开始,消灭了森林“赤字”,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44.3%,活立木蓄积蓄量为14.2亿立方米。全省初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门类较为齐全的林产业体系,在部分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林业为我省生态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林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当前,我省林业发展正处在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由以资源开发为主向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并重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生态状况在整体上有所改善,但局部仍继续恶化,一些地方生态功能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林业产业取得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 ”的状况;观念陈旧、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滞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林区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林业科技落后,经营管理粗放,林分质量不高;林业的整体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加速林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明确思路、深化改革,加速我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3.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把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第一要务,围绕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两大目标,实施六大工程,发展八大产业;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把林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全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指导原则。坚持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动员和组织全省军民参与林业建设;坚持以分类经营为基础,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管严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坚持以资源培育为依托,以人工商品林的快速发展带动林产业的大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扶持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林科教、技工贸相结合,依法管理,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
5.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以上,生态状况显著改善;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6%以上,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到2050年,全省实现生态良好、山川秀美的目标,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到2010年、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分别达500亿元和1000亿元以上,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林业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到2050年,全省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突出发展重点 加快两大体系建设
6.实施六大工程,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性措施,对重点资源开发区采取强制性措施,对生态良好区采取主动性措施,加快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从根本上改善工程区的生态状况;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重点是陡坡耕地、大江大河沿岸、湖库周围、城镇面山、交通沿线及生态脆弱地区,要认真总结经验,搞好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进一步实施好防护林建设,以及干热河谷、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改造等生态建设项目,努力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状况,同时加快交通沿线的绿色通道建设;切实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原生生态系统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为载体,努力形成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和管理高效的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和湿地保护网络;加速建设用材林基地工程,改造低效林分,大力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珍贵用材林;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工程,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节柴改灶,推广太阳能、风能和秸杆气化等新能源,有效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
7.发展八大产业,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加大外资引进力度,重点在我省适宜地区扩大林纸基地规模,加快建设林浆纸一体化企业;重点发展核桃,适度发展澳洲坚果、八角、肉桂、青梅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在发展松香、松节油、紫胶和桉叶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同时,重点开发紫杉醇、印楝、单宁酸等系列生物医药和农药产品的林化产业;大力培育具有云南特色的稀有珍贵植物、林药、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野生花卉和观赏植物和松花粉系列产品等非木材加工业;积极发展人造板及其二次加工产品、高档家具等,通过技术改造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并积极提升木材加工业;大力培植人工优质丰产竹林和棕榈藤,加大天然低效竹林改造的力度,积极培植和引进竹藤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竹藤产业;重点扶持为观赏、科学试验、医药行业服务的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业,大力发展养殖技术成熟和国家允许商业性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产品深加工利用业;以各种类型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科学规划,重点开发生态旅游、森林保健、森林探险、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等特色森林旅游业。
三、改革管理体制 创新林业经营机制
8.改革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明晰林业产权,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采伐处置权、林地林木流转权、林地景观经营权、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权和林产品收益权等合法权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于权属明确的林地要颁发林权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不清或者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和调处,并及时核发林权证。稳定和完善“两山”责任制。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目前仍未造林的,要采取措施限期绿化。对于由集体统一管理的责任山,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方式;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鼓励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森林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凡纳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已退耕地、配套荒山造林地,都应纳入林业用地管理,依照《退耕还林条例》办理登记手续,确权发证。
9.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合理确定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例,分别制定管理办法。对公益林,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对于纳入公益林管理的集体和农民自留山的森林资源,按照事权划分给予合理补偿;积极探索收购非国有公益林的有效途径。对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
10.深化国有林业体制改革。将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实行分类管理。把生态公益型林场以及已停止采伐、专门从事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的国有重点森工单位,纳入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商品经营型林场应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国有苗圃应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进苗木市场化经营。对森林公园应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并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将经营权出让给企业、组织或个人。
11.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严禁对公益林进行商业性采伐,对其抚育间伐和更新采伐也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加强监督管理。商品林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要确保商品材指标安排到林木所有者手中。对人工培育的珍贵树种用材林,按商品林进行管理。农民采伐在房前屋后、自留地、非基本农田的承包耕地上种植的和基本农田上原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需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对竹材采伐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对抚育间伐人工用材林胸径小于10厘米(含10厘米)的林木,只纳入采伐限额管理,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对烧柴、农民自用材所节约的采伐限额,经认定和批准,可转为下的商品材采伐限额。对企业或个人投资营造的人工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应按照经营方案确定采伐林木的年限、方式和数量,采伐指标实行单报单批。对在提高林分质量过程中清理出的次小薪材,经济林木,病虫害木,火烧木,风倒木,雪压木和枯立木等灾害林木的采伐,实行单报单批。对农民在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非林业用地上营造的林木,不纳入林地采伐指标管理。积极探索改革自留山林木的管理办法。
四、强化政策措施 保障林业稳定发展
12.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定向培育人工商品林,合理开发利用非木材森林产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走新型林产工业化之路;加大生态旅游区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带动林区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新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珍贵用材林、特色经济林和优质竹藤基地。大力扶持和培养民营林业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1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改善投资环境,放宽非公有制林业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和经营形式。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境外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以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人转让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林权证核发等工作。非公有制林业与国有、集体经济主体同样享受财政扶持、投融资、税费优惠政策。引入民营经济方式,开展对国有林业企业的改革,调整林业所有制结构,转换国有林业经营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效益。
14.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全省林业关键技术的研究,组织对各地区林业发展宏观战略研究,开展对林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技术攻关。加强省、地、县、乡四级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兴办多种形式的林业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中介机构。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继续做好林业植物新品种认定工作。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对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实行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在全行业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推进省院、省校合作,完善国民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15.积极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巩固提高已建成的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云南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云南省林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等国际合作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效益;加强对正在实施的与国际热带木材组织合作的中国云南省热带林阔叶树种造林技术开发与示范等合作项目的领导和管理,力争早见成效。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增强活力。开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国际援助项目;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林业产品出口规模。
16.多渠道增加对林业投入。确保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对省级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要安排专项资金。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适时启动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整合现有的林业专项资金,调整结构,把资金用于扶持林产业发展、林业科技支撑和科技推广。对获得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速生丰产林造林项目,按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对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的产品或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有森林资源景观的经营单位,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或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项用于辖区内营林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管护工作。已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各级政府要以多种方式对林业投资者给予补偿,并适时开展排碳权交易试点工作。强化金融信贷扶持,鼓励林业大型企业上市融资;社会各界投资营造商品林,享受金融部门的信贷优惠政策;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开展个体或农户以联户、联保等方式进行小额贷款。
17.努力减轻林业税费负担。严格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对抚育间伐胸径再10厘米(含10厘米)以下的林木和农民在自留地、非基本农田的承包耕地、田间路边、房前屋后和庭院内自种林木的采伐销售,培育和生产林业生态建设造林使用的苗木销售,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进行旅游开发等经营收入,都免予征税。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林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取消对林农和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改革育林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对在非林业用地上营造的人工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免征育林基金;征收的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额返还林业生产经营者,用于更新造林和森林管护。各级林业部门因此出现的经费缺口,由同级财政列入预算给予解决。
五、切实加强领导 搞好宏观综合指导
18.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林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搞好统筹规划,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组织协调各部门、各方面力量抓好落实。各级政府是本地区林业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林业部门主要领导是林业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林业建设目标分级管理责任制。将落实林业方针政策、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等方面的工作纳入地、县、乡的考核体系和各级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和实行有关重大毁林案件、违规使用资金和重点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19.强化林业法制建设。抓紧制定林木种子、森林分类经营、林地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产品经营、湿地管理、森林微生物资源开发、国有林场以及乡镇林业站管理等地方法规和规章,根据国家新出台和修订的林业法律法规,制定下发与其相配套的具体规定。对此前所发的文件进行清理,凡不符合本决定精神的,要限期废止。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的试点工作,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林业法制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20.加强林业综合保障。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切实解决机构和编制等问题,落实基层办案经费,加大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省、地、县三级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网络,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加强以林木资源和林地管理为主的资源林政管理体系建设,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测报、检疫和防治工作,严防新的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林木种苗和种质资源的管理,严格林木种子的品质检验。加强各级政府的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强化地、县级种苗站、森防站、木材检查站和林政稽查队的职能。理顺乡镇林业站管理体制,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完善基础设施,切实保障基层林业单位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21.狠抓森林消防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认真执行各级政府、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林业系统三线森林防火责任制,抓好“组织机构、防火责任、设施建设、防火经费、靠前指挥”的真正落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加大对野外火源的管理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加快火险预警和林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有效提高对林火的控制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22.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加大对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宣传,强化全社会的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意识。动员和组织全省军民积极投身林业建设的伟大事业,凡年满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公民,每人每年应尽义务植树3株的职责。调动城镇居民及外来人员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以绿地养护、古树名木保护、以资代劳等方式履行义务植树的法定责任。动员和组织全省军民积极投身林业建设的伟大事业,努力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004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