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关查厂的原因分析及因应对策
海关查厂的原因分析
一般而言, 外商在大陆投资,不管是三资企业也好,来料加工厂也罢,最怕面临海关查厂.不论企业经营的体制再健全,内部控制再完善,总有些达不到的目标,尤其在相关配套法令的框架下动作,无法完全符合其高标准的规范,此种情况下,除非海关不查厂,若要严格按其规定去查核,肯定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轻者视为违规而罚款了事;重者违法并涉及刑事责任,除了判刑外,还有罚金的产生.壹﹑海关查厂的主要原因
从1999年起,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企业,面临海关查厂的动作就趋于频繁,然而分析探讨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 一﹑海关例行性的访查.海关会对三资企业或三来一补企业在进出口业务方面,以计算机抽样的方式随机进行查厂,尤其是企业成立已有数年的时间,被抽中的机率会较高.这种例行性的查厂通常严重性不大,主要是属于例行性﹑无特定目标,以走马观花似的看看工厂动作是否正常,虽说是走马观花,但仍应该配合提供相关的数据来解释生产﹑库存的情况.二﹑因原材料进出的生产合同异常所造成的查厂.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经常无法依合同手册的期限核销,且经常性的延期; 2.结余数量过大,随即又申请新合同; 3.经常性的以同一种原料结转; 4.结转数量过大;
5.核销数量大于原料进口数量; 6.原料设定单耗比例不正常;
以实务上来看,因为生产合同的原物料进出,必须达成平衡后才能核销.若合同的操作上有些异常情形,包括:原料只进不出,而又再申请新的合同进料;或者进口额度与出口额度有超出的情况;或者超过规定的期限而未核销;或者原物料的进出产生不平衡或负数的情况等,这都是属于核销情况发生异常的结果,因此也会导致海关的查厂.在这种情况下,会针对特定的合同资料比对查核,以了解是否有违法的事实发生.三﹑向海关举报违法操作﹑擅自盗卖保税货物所造成的查厂.就海关立场来讲,有人检举或者举报,通常要有证据才能受理或立案.因此,举报的人不管是外界人士或企业内部的员工,一般来说都会掌握相当程度的证据之后,海关才会进行查厂.此时因已产生违法的嫌疑,故查核时不会事先通知,并且会翻箱倒柜的清查,以图找出确实违法的证据.一般情况下,不查出违法事实,不会罢手.四﹑进出口货柜因申报不实所造成的查厂.企业在申报进出口货物时,海关会针对申报的文件﹑单据核对实体的货物,若有发现差异或不相符的情况时,会了解是否出于故意或无心,因此会导致海关查厂.五﹑敏感性商品之监管.针对列入敏感性的商品来说,不外乎是因为内外销价格的差异极大有走私的诱因﹑大陆境内产量不足或过剩等因素.至于海关对于这些商品在进出口方面的作业而言,会以行政的措施进行管制以达到总体经济平衡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内外销价格差异大的货物,海关的管制会较为严格,以防止走私行为的发生,扰乱了市场的价格.因此,对于敏感性商品的监管,会比其它一般性的货物来得重要,当然查厂的机会也就显得更高.六﹑上下游间的转厂交易异常而循线追查.这种原因是属于上游供货商或下游客户之间,因转厂问题而造成查厂.在此种情况下,只要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出现违法﹑违规的问题时,通常会循线追到上游或下游的工厂,以核对双方的资料是否确实,并会针对特定的资料详细查核及核对,以澄清交易双方的事实,这也是造成查厂的主因之一.贰﹑台商面临海关查厂因素分析
台商目前在大陆经营产生的违法行为,导致海关查厂,因而造成违法﹑违规而触犯刑事责任的一些因素,分析如下:
一﹑废料回收的问题.所谓『废料』是针对登记手册里的保税原物料,其单耗及损耗量所计算出来废料的数量,至于生产的废料应如何处理?按规定应由海关指定的回收单位将废料回收后才能核销.因废料回收的价差是一块非常有利的大饼,牵涉到利益的分配问题,所以相当多的单位(如:镇政府﹑管理区﹑村委等)会因为废料的回收而争得头破血流,但也因此造成合同核销时的困扰.若废料不妥善处理,随意出售的情况下,会被认定为『假废料之名而行内销之事实』,这是属于违法内销的走私行为.二﹑无法转厂的问题.买卖双方在当初交易已谈好了付款条件,可以转厂才送货或者出货,但后来由于种种因素造成无法转厂.因为有了送货的事实但无法办理转厂手续的情况下,就造成违法内销的状况,虽说这是属于走私行为的一种原因,但就程度上而言,并非故意或蓄意走私,因此其严重性并不算太大.三﹑会计做错帐的问题.企业的会计或财务人员对于现金的收入﹑银行存款的增加等会计科目,在不了解真实交易的情况下,所造成的错误入帐凭证,导致在登帐记载时以走私的销售行为来记录,既然会计作业上已登录了这些不明不白的收入资料,那么海关人员在查厂时,也会针对这些记载来质疑企业,除非企业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否则将会认定为走私内销行为而牵涉到刑事责任.四﹑盗卖合同的情形.是指生产合同内的进﹑出口额度,以相当的代价卖给其它企业.所谓『卖给其它企业』意味这些原物料或制成品,是以企业自己的生产合同报关进口或出口,但是原物料根本没进到自己工厂,而制成品也非自己的工厂出货,只是在单据方面做进口﹑出口而已,当然实际的货物是假籍企业的名义进行流转,而这是很明显盗卖合同的走私行为.尤其在企业主管对于报关业务不太熟悉的情况下,任由报关员操纵这些违法的行为.除了不知情的情况下会产生上述这些原因,当然也有明知故犯的例子.在企业的负责人或财务主管认为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将原物料私自转卖,这种情况属于故意犯罪,当然也是一种走私行为.因为走私行为的认定主要牵涉到将保税原物料违法内销的事实,如果真有内销订单要做内销,以三来一补企业而言,要冒的风险性相对而言较三资企业来得高,当然若要以合法的方式来做内销,也是有管道的,只不过就成本的角度来考虑是负担比较重的,相对而言利润也不见得是那么优厚.但为了企业长久永续的经营,必须认真的考虑违法产生的刑事责任与利润的高低,究竟孰轻孰重的结果.参﹑海关查厂实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海关在进行稽查作业时,应当在实施稽查的前3日,必须以书面通知被稽查企业或单位.在特殊情况下,经主管海关的关长批准,海关人员才可以不事先通知的情形下,而进行稽查动作.目前就东莞﹑太平﹑深圳﹑黄埔各海关而言,在实务上的查厂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核销科因企业的生产合同在核销时有异常而查厂.二﹑备案科因企业生产合同备案时有异常而查厂.三﹑结转科因企业生产合同结转时有异常而查厂.四﹑调查科因企业有人举报或因企业进出口货柜有异常而查厂.五﹑稽查科因有人举报或例行性的查厂.注:有些海关因业务关系将相关的科室合并成综合业务科.经核销科﹑备案科及结转科查核后,认定企业或单位有违规的嫌疑或事实,可依法转送调查科或稽查科立案﹑调查.于调查科或稽查科调查后,发现企业确有走私行为时,经主管海关的关长批准,转送走私犯罪侦查局(2003年1月1日已改名为缉私局)立案处理.反之,假如企业并无走私行为,仅属于一般违规行为的话,也应该于海关关长批准后,作出处罚通知加以补税或罚款.若案件转送走私犯罪侦查局(缉私局)时,会依案件种类﹑大小的不同,经局长批示后转交稽查科处理.而稽查科会调查取证企业的走私犯罪行为,由承办科长依企业实际的情况,要求企业的法定代理人或行为人(即走私犯罪嫌疑人)协助调查,并开立传唤通知书询问走私犯罪嫌疑人.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如果认为有走私犯罪的事实且认定走私犯罪嫌疑人有脱逃的可能时,即可对当事人做出刑事拘留并开立刑拘家属通知单或扣留其护照﹑台胞证或旅行证件.当侦察完毕时,再将其结果转送法制科作为判断报告,并会政治科会办后做出处罚条件,经关长﹑局长复审后,转交回海关调查科作出处罚结果.若案件情节较为重大,触犯刑法的规定,则会将案件转送检察院,并由检察院正式下达逮捕令,对走私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随后对企业的法定代理人﹑行为人进行起诉,最终由人民法院对所收集的罪证做出判决;若检察院认为证据不够充分,此时检察院会行使批驳权,退回走私犯罪侦查局(缉私局)继续取证﹑补充侦查.走私犯罪侦查局(缉私局)可以依法在执行调查的过程中,对于有关的犯罪场所﹑物品及人身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检查,如果走私犯罪嫌疑人拒绝检查,侦查人员可以强制检查.走私犯罪侦查机关可以依照规定查询或冻结走私犯罪嫌疑人﹑涉案单位在金融机构与犯罪有关的存款﹑汇款.冻结期限为六个月,有特殊理由需要继续冻结的,可以申请延长,但每次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至于详细的内容,可参照书中的章节中,关于走私犯罪侦察机关执行走私案件的流程之说明.如何因应海关查厂
对在大陆经营的外商而言,最怕遇到海关查厂,除了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之外,最重要的是企业运作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违法﹑违规的行为,有些情况下,甚至误触法网而不自知.本章节即针对海关来查厂时应提供何种数据?该如何应对?企业先做一自我诊断之后,才能在面临海关查厂时,轻松应对.壹﹑建立报关流程内部稽核要点
中国大陆对于企业生产运作之加工贸易的生产合同,不论是来料加工合同也好,进料加工合同,都是属于海关保税监管,因此企业有义务针对原材料的进出做好管理,否则会产生账本与实物对不上的情形,因而被认定有走私的嫌疑.尤其是海关的报关流程对于企业的运作来说,与库存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因此有必要先建立报关的基本流程后,再稽核是否有按照其规定执行,并对于关键的步骤加以掌控,以避免出轨.主要内容如下:
一﹑检查相关的单证是否齐全﹑海关是否已备案.企业在设立的过程中,需要办理许多档,例如:批准证书﹑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外汇登记证﹑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财政登记证﹑自理报关注册登记证等等.具备上述这些证件之后,还必须到主管海关或异地海关备案之后,才算整个设立过程完毕.若其中有某些事项办理了变更,也必须将相关的证件一并变更过来,才算是完成了变更的手续.二﹑稽核生产合同之运作情况.生产合同的操作,是整个报关流程的主轴,其运作的良否,关系到是否会产生违规或违法的行为.关键内容为:
1.生产合同的原料﹑成品﹑名称及单价﹑计量单位等是否与实际相符或接近.2.单耗及损耗是否与实际相符或接近.3.合同中的进口部份与出口部份配合进口报关单及出口报关单逐一核对是否有出入.4. 已核销的生产合同及进﹑出口报关单影印留存.5. 无超出合同进口或出口的情况发生.6. 合同是否有定期核销或产生不断延期的异常情况.三﹑检查内部单据是否依照生产的工序流程设立,中间具流水编号有无中断,并检查有无违法单据.其单据为:
1. 材料入库单.2. 原材料领料单.3. 成品入库单.4. 成品出库单.5. 送货单﹑出货单.6. 进出口发票或INVOICE.7. 购销合同.8. 进﹑出口报关单.9. 出口收汇核销单.四﹑建立合同平衡表,定期稽核料﹑帐平衡情况,视其有无改善或恶化情况.所谓的「合同平衡表」,主要的内涵是将生产合同的余料与仓库实际的数量做一调节,将差异的原因以合法的理由来解释,避免被认定有走私的嫌疑.在每个月库存盘点过后,或虽无每月盘点,但至少定期将「合同平衡表」做出来,查看看库存的差异有无改善,至少不要再恶化,以达到管理的功能.五﹑稽核报关费用的合理性.报关费用的高低,与报关程序运作的好坏有着显著的关系,如何控制报关费用的合理性,避免虚报﹑浮报费用,对于企业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毕竟经由海关备案﹑审价格﹑商检费﹑监管费等等一系列的流程,不论每项费用金额是大或小,都会有一个收费的计算标准,只要不是差异太离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稽核到一分钱都不差;但若是差异达数倍之多,就会产生异常的结果,此时若不再加以调查了解,等到将来某一天问题爆发出来的时候,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贰﹑建立库存材料与合同余料间的平衡表
在海关查厂之时,最重要的是掌握当时的库存数量,包括:原材料﹑辅料﹑包装物﹑半成品﹑成品以及废料等,并与生产合同的未核销数量做比对,以了解其差异的数量大小.至于其步骤为:
一﹑建立料号对照表及换算比例.因为企业内部的原物料种类相当繁杂,有的甚至达到数千种之多,但是海关的生产合同仅有数十种原物料,如何将其对应关系找出来,是第一步必须完成的课题.其次将不同单位换算的比例找出来,由于生产合同的单位多为仟克(公斤),但企业内部的计量单位可能为个数﹑公尺﹑码﹑平方公分等等,于是有必要将其换算为仟克之后,才具有可比较性.主要内容是:
1. 料号归类;
2. 称重得出换算比例; 3. 建立计算机档案; 4. 每月盘点库存(原料﹑半成品﹑成品﹑废料); 5. 汇总统计库存总数.二﹑将报关单﹑登记手册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目前正在运作的生产合同是海关查厂时的重点,登记手册中的余料数量除了海关的计算机里可以查到之外,企业内部也应该建立保税原物料进出的计算机系统,统计当天的生产合同已进口数量﹑已出口数量﹑未核销数量等等的信息,除了可提出供海关查核的目的之外,最重要的是达到内部稽核控管之目的.主要内容是:
1. 有进口报关单﹑出口报关单﹑登记手册﹑核销单据等资料影印归档; 2. 按日期先后输入进口﹑出口报关单等单据进入计算机系统,计算余料数量; 3. 定期印列出合同运作情况之相关报表,并作追踪.三﹑统计转厂进﹑出货资料及内购原物料数量.由于目前海关的运作方面存在着送货数量与转厂数量的时间上差异,造成某些原物料是先进货后转厂﹑有些是先转厂后进货;对于某些成品则是先出货后转厂﹑有些是先转厂后出货的情形,因为这些是造成库存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于转厂进﹑出货数据进行统计,以了解其差异.其次是内购取得增值税发票(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的原物料是不属于海关监管的,因此有必要将其统计出来,并与生产合同的保税原物料进行区隔.主要内容是:
1. 对进货的厂商(或出货的客户)及按照不同的商品,统计出已交货及已转厂之差异数量; 2. 按商品别针对内购取得发票之数量作统计; 3. 建立转厂之总帐及明细帐.四﹑建立合同平衡表.前面已经说过当海关查厂时,最重要的是提供库存的平衡资料,以确定是否有违法或违规的情形出现,因此提供合同平衡表就显得相当重要.至于其逻辑关系及其平衡等式如下所示: 生产合同余料+已进货未转厂-已转厂未进货-已出货未转厂+已转厂未出货+内购原物料=库存材料+库存成品及半成品+库存发料
主要内容是:
1. 建立等式的平衡关系; 2. 将出货的成品换算为原物料; 3. 为差异数找出合理原因.4. 先针对主要的原料(即价格较高﹑所占的比重较大)进行管理; 5. 逐步扩展到相关辅料,包装材料等; 6. 将保税原材料及内购取得发票的原材料分别管理.五﹑针对生产合同数据及进﹑出口报关单建立账册及单据.上述针对总体的库存平衡数据明了之后,必须提供账本以及凭证,以左证平衡表中的相关数据,并非凭空杜撰而来.其主要的内容为:
1. 至少需建立原材料进出仓帐﹑成品进出仓帐﹑转厂明细帐; 2. 采用正推法或倒推法建立账本; 3. 将领料单﹑入库单﹑出库单﹑进仓单及生产日报表等单据补齐并加以完善.肆﹑提供海关要求的帐簿及凭证
在海关查厂之时,除了必须提供上述的库存平衡表﹑原材料进出仓帐﹑成品进出仓帐﹑转厂明细帐之外,仍需要配合海关对于帐簿的规定,提供其它转助性的账本及报表.至于海关的规定如下所示:
一﹑应设置及编制的会计帐簿包括:
1. 总帐; 2. 明细帐(主要有往来明细帐﹑产品销售明细帐﹑原材料明细帐﹑成本费用明细帐﹑固定资产明细帐等); 3. 银行存款明细帐; 4. 现金日记帐; 5. 会计凭证;
至于来料加工企事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帐,但基本应包括1﹑3及4项.二﹑进出口货物的进口﹑储存﹑加工使用﹑出口销售﹑转厂﹑发外加工等情况应完整记录,并与境内购买的料件﹑成品﹑半成品等的购入﹑储存﹑加工﹑销售分别记帐.三﹑应分别设立独立的仓库存放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建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记录货物进出管理的帐簿及单证.含以下几种:
1. 原材料进出仓帐; 2. 成品进出仓帐; 3. 边角﹑废料﹑残次品进出仓帐; 4. 委外加工﹑发外加工帐(需办理委外加工申请); 5. 出﹑入仓单; 6. 送货单; 7. 领料单; 8. 生产情况(日)登记表; 9. 生产通知单(制单﹑订单);
至于内购的料件﹑产品存放及记帐应与进口(或转厂)的料件﹑成品分开.四﹑建议设置之账本或报表(包括但不限于)1. 合同备案明细表; 2. 进口料件明细帐; 3. 出口成品明细帐; 4. 进口料件完成明细表; 5. 出口成品完成明细表; 6. 进口集中报关汇总表(集中报关者需要); 7. 出口集中报关汇总表(集中报关者需要);
8. 进口料件待核销量明细表; 9. 进口料件已核销数量明细表; 10.料件转厂作业差异明细表; 11.成品转厂作业差异明细表; 12.出口收汇核销明细表;
五﹑与进出口业务直接有关的帐簿,单证等有关资料发票﹑﹑《合同手册》复印件等,应当自进出口货物放行之日起﹑保税货物自办结海关手续之日起保管三年.六﹑减免税进口货物有关单证(包括:报关单﹑发票﹑协议﹑手册核销表等),须保管至企业办结终止手续为止.伍﹑如何在海关查厂时,以最短时间做出应变方式
当海关下厂查核时,不论是预先通知或是突击检查,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全力配合海关下厂时所有的稽查动作,包括提供相关的数据﹑配合答询相关的问题等.一﹑当海关通知各企业或当地的加工办﹑外经办需查厂时,企业应该配合将所有现行正在运作中的生产合同(即登记手册)的进﹑出情况进行整理.包括:进口报关单﹑出口报关单﹑原材料进出仓帐﹑成品进出仓帐以及所有相关的会计账册备齐.二﹑配合利用相关的会计数据﹑合同数据﹑库存数量等,作出库存平衡表并与核销情况做出对应及比较.三﹑企业的负责人或主要干部,应让海关人员了解工厂的报关运作情况,并作出营运报告等,必要时应解释库存的差异情况.四﹑企业若无法立即解释库存的差异,或海关发现有重大的违法行为时,会将所有的相关数据加以封存﹑装箱带走,包括帐簿﹑凭证﹑报表﹑计算机系统等相关证据,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取证,此时所代表的意义是案情并不单纯,为了配合调查而所需花费的成本(人力﹑时间等)会变得相当高.所以,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配合海关所有查厂作业的情况下,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对于所提供的报表﹑帐簿﹑凭证等,都能够显示前后勾稽﹑并无异常,这就有赖于企业平时就要做好海关流程的内部稽核工作,完善所有的报表﹑单证﹑单据﹑资料等,才不至于在海关人员到企业查核时,手忙脚乱﹑乱成一团,无法配合海关作业,或者因时间紧迫而将数据统计错误,造成企业产生违法的问题.要求:
1、建立工厂内部原料、成品对应合同料件、成品关系对应表
2、建立内部原料、成品内部数量与合同数量之换算率表
3、规范内部BOM(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制作
4、规范新合同申请作业流程,提列较为实际之数据
5、规范合同运作流程,进行如实申报
6、相关资料之制作与保存
7、建立并完善内部稽核制度
8、加强相关训练,全面提高认识及协作观念
第二篇:海关查厂结案後检讨
海關查廠結案後檢討會議
會議時間:2007年12月12日 18:45~19:40
會議地點:會議室
會議主持:齊經理
參會人員:齊經理、何總、唐曉春、徐 戀、肖麗玲、郭文明 會議內容:
查廠進程
10/31 下廠
11/10 資料提供完畢
12/5拿繳款通知
[本次查廠的缺失]:
一、帳與物的差異,未能100%掌握;
二、舒老師交待事項與人員變動未確實掌握,致資料提供出現異常;
三、每月應REVIEW一次《生產合同平衡表》;
四、第二次突襲的反應不佳;
五、與第一次查廠的結果反差,但無法確認原因。
[本次查廠的優點]
一、在海關臨場表現與應對不錯;
二、查廠結論比第一次查廠減少有進步;
三、相關人員在查廠初期即掌握情況;
四、前次查廠造成的原因有明顯改善。
與會人員討論內容:
唐曉春:
1.查廠時人員沒有很好的協調,感覺缺乏主導、及協調人員的相關工作;
2.倉庫現存與實物的差異無法很好的掌握;
3.與其他部門信息溝通不流暢;
4.人員異動導致人員資料提供出現一定問題,即未能顧及相關的問題。
徐戀
1.2.麗玲
1.合同平衡表的討論(每月一次)資料的統一與在實際對帳中的差異 理論相關知識與實際之前不協調
何總總結
1.2.3.4.5.6.工作交接問題 合同帳與實際的差異與搭配 以後的工作安排日程,以及與相關部門地協調的解決 資料的整理:財務部內部將所有的電腦進行檢查,凡與我司無關的予以清除; 資料的保密方式平衡表的檢核:應定期的檢討、分析構成的原因,並給予對策、實施、跟進,必要時定期對關務人員進行相關的教育訓練(如:產品知識);
7.核決:
委外加工程序的辦理:進行發外印刷品的備案工作。審核: 記錄人:郭文明 2007/12/12
第三篇:民主生活会原因分析及对策
民主生活会产生原因及对策
三、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
一是理论武装不够。新形势下,政府办领导班子没有能够像重视抓经济工作那样,时刻注重抓理论学习;主观上对加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认识不足。特别是现任班子成员年龄较轻,文化层次较高,绝大多数都经过正规院校教育,自我感觉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因此,缺乏进一步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总认为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践了,缺乏一种挤的精神、钻的精神、苦的精神,致使学习制度难以坚持,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不够,抓工作往往凭经验、凭热情,缺乏理论思考,以致有时处理问题时不能把握关键环节,造成工作失误。
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不够。面对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面对各种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和影响,办公室领导班子存在着忽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倾向,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够,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资本主义依然持续发展,以及看到各种腐败现象发生、党内一部分高级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曝光时,往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迷惘,思想上产生困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不足,对机关内部思想、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苗头,缺乏足够的重视;对身边的一些错误行为,缺乏有力的批评和纠正,甚至对一些不良习气也不能自觉抵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人主义”和怕得罪人的思想。有时因为各种事务千头万绪,困难和矛盾层出不穷,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少争先创优的劲头,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精神壮态不够振奋,遇到问题解决得不够果断。
三是宗旨意识不够强。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政府办领导班子在开展工作时,群众观点有所弱化,想问题、办事情,有时不能完全从群众利益出发,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能不能完成上级任务,能不能得到名次,能不能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肯定,等等;不能很好地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往往是把对上负责考虑得多一些,把对下负责考虑得不够。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对重点、热点、闪光点工作相对抓得多、抓得紧;对盲点、难点、增长点工作相对抓得少,抓得松。有时在推动工作时,与基层、与群众商量办事不够,向基层、向群众问计不多;到受群众赞扬的地方去得多,到受群众批评的地方去得少,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群众。比如,在面对群众上访时,有时不能够心平气和,甚至产生烦、怨情绪,认为群众觉悟低,水平差、不讲道理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们还没能够很好地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党的宗旨。
四是制度建设和约束监督不够有力。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到位。比如在财经管理、来人接待等方面,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超标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导致办公室经费开支缺口较大。另外,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往往要求别人的多了,自我监督的少了,领导班子没有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往往拉不下情面,不能很好地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好人主义盛行,原则难以坚持,致使一些问题未能有效防范,未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甚至出现了极少数干部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恶劣现象,严重损害了办公室的形象和威信,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四、初步整改意见和努力方向
政府办领导班子将结合此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所对照检查出来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
1、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积极探索与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和精髓,学会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理论素养,增强政治素质,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增强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增强班子的团结,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同时,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结合思想实际,查找思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强化宗旨观念,改进机关作风。
一是坚持群众观点,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在班子成员以及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是我们根本的政治观念、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的思想,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始终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服务的首位。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办公室工作信息渠道广,掌握政策多,协调范围大的特点,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最大程度地让群众满意。同时,积极出谋划策,努力当好县政府领导“参谋”,让领导满意;努力为基层搞好服务,让基层满意。
第四篇: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人才流失的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纵观现代企业的人才流失,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类: 1、个人原因
因个人原因离职的员工,其大多是将企业当作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跳板,在企业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或是学习相关技术,一旦目的达到,他们就会选择待遇更高、发展空间更大的企业服务。这种情况常见于企业招聘的新人或是大学生。
同时,因职业、职位疲劳而离职的人,也不在少数。在某一行业干时间长了,人会产生疲劳感,或认为自己不合适从事这项职业,这样的人选择改行的机率很大。对自己所处职位不满的人则可能会选择跳槽,即使跳不了槽,他也不大可能安心本职。再者,事业心很重的人,对于认为不可能为自己实现事业提供充分条件的公司,他会选择离开,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种情况常见于从业三年以上、已积累较多经验人员。
最后,最直接和最普通的原因,就是报酬问题。报酬与劳动者心理价格相差大,大锅饭,同工不同酬等问题,都是引起的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2、组织原因
从组织方面讲,导致企业优秀员工离职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问题。其中管理者素质不高、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缺乏合理的薪酬结构、未能建立针对核心员工的长期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氛围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企业核心员工尤其是高管人员频频跳槽。
3、竞争对手猎头 一般来讲,各公司流失的优秀人才并没有转做他行,其中绝大部分直接加盟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因为这些公司与各自竞争对手之间人员和技术具有非常高的替代性,其中职位结构与要求也极其相似。正因为如此,公司培养的优秀员工,如技术骨干或是部门经理等极易得到竞争对手的青睐,后者为吸引这些优秀人才加盟,往往开出优厚的条件加以猎取,这也是公司优秀员工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一个优秀员工离职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正视优秀员工离职所造成的损失是开展企业人才危机管理的前提。泛泛地讲,一个优秀员工离职以后,企业要被迫支付以下成本:
首先,良好的团队因某些核心员工的离职而遭到破坏,执行中的任务因此被迫中断,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
其次,优秀员工离职所留下的职位空缺迫使企业重新花费一大笔成本培养或是寻找接替者,其间所耗费的时间成本还给了竞争对手有利的追赶机会;
另外,某些核心员工的离职不仅可能带走商业技术秘密和客户等资源,同时还影响在职员工的情绪,极大挫伤团队的整体士气。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高管或其他核心员工离职直接改变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若是集体式的跳槽,对企业来说则很有可能是致命性的打击,如著名的小霸王。人才流失对企业而言之所以成其为危机,原因也就在这里。
三、人才流失的表现方式
根据人员自愿流失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种。隐性流失表现为员工对待工作态度懒散、工作努力下降、表现变差、经常缺勤或请病假事假、迟到、抱怨等;显性流失多表现为离职。
通常,员工有以下表现时,可以断定其具有隐性流失的趋势:请假增多(前往面试),要求公司增加工资(也许另外一家公司已经承诺给他较高的工资,等待他的答复),或者,近期将自己的休假等积攒的福利全部兑现等,我们称之为“行为改变”;这时候,员工的心思已经没在工作上了,这种现象叫做“心理上的工作撤出”。
遇到这种情况后,如果公司没有采取有效的挽留措施,员工的辞职就不可避免,到此,员工也就完成了“行为改变”、“心理上的工作撤出”、“身体上的工作撤出”三步曲,也即实现了从隐性流失到显性流失的质变。企业要留住人才,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员工的日常表现,发现异常情况马上采取措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才流失。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人才的流失,企业自身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比如,企业效益差,使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激励机制不完备,不能科学安置使用人员,导致人才的能级不对应,员工感到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工作单调,或在晋升、培训、提拔、考核等方面存在着某些不足等。
四、人才危机管理的策略
针对人才流失危机形成及其发展特点,人才危机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事后管理。危机预防是人才危机管理的关键,因为它能以最小的代价避免最大的损失,危机管理要求企业在人才流失危机爆发前事先建立危机处理组织,制定相应危机处理计划,实施危机预警分析和调控,努力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人才流失危机爆发,企业则要迅速进入危机处理阶段,启动危机处理程序,实施各种危机控制方案。人才流失危机平息后,危机管理并没有随之结束,企业还必需对人才流失危机进行评估和总结,进行危机事后管理。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危机预防
1、人才危机意识的培养
企业要想进行卓有成效的人才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人才安全意识。无论何时,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各个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否留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经营的成败,企业管理者必需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企业管理者的人才危机意识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要开展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营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承认人才不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且还是企业管理的服务对象。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实施有效激励,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帮助员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使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相协调。
2、人才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培训
人才危机管理计划的作用在于一旦发生人才流失危机,企业能迅速根据事先拟定好的程序和计划对此做出反应。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危机管理小组的构成;(2)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3)危机处理方案;(4)危机管理程序等。人才危机管理计划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因岗制订,依据各岗位的重要程度、可替代性强弱以及对任职者要求的高低进行权衡选择。为了使人才危机管理计划不留于形式、富有效率并具备可操作性,该计划只能针对企业内的核心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目的在于确保企业核心员工安全。计划制定后,还应针对该计划进行培训和模拟演练,如某一部门核心员工离职后,危机管理小组如何实施沟通管理,如何启动人才储备寻找继任者,如何控制损失和影响等。由于涉及到核心员工的模拟替代,企业在培训过程应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这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企业的一项管理制度,而不是怀疑某人即将离职。
3、建立人才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人才危机预警管理系统是对企业人才安全状况进行识别、分析、判断,并做出警示和调控的管理活动,它是企业人才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建立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管理系统,关键是在认真分析员工离职原因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预警指标,如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感、员工对公司认同感等。预警系统建立后,实施对这些指标的日常监控,一旦它们偏离正常安全范围,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随后危机管理小组马上展开分析调查,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评估其影响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是改善组织管理以化解危机还是正式启动危机管理程序。危机预警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企业日常人才安全方面的问题,从而为改进组织管理职能或实施人才流失危机管理赢得时间和主动。
(二)危机处理
1、危机沟通管理
危机沟通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危机影响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对象的不同,危机沟通可以分为针对离职员工的沟通、针对其他在职员工的沟通和针对媒体及社会的沟通。在收到员工的离职信后,企业应真诚地同其交流,了解他们离职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因为薪酬待遇还是公司制度管理有问题,看看有没有挽回的可能。如果员工去意已决,公司应予以体谅,并真诚感谢他们曾为公司做过的努力。这种富有人情味的做法能最大程度从道义上避免员工离职时携带商业或技术秘密背叛公司。同时,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离职后,企业应即时披露相关信息,公布事实真相,并表明公司的态度和立场,避免其他在职员工的恐慌和社会媒体的猜疑,将信息发布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有效维护公司内部稳定和外部形象。
2、空缺职位的填补
人才流失危机发生后,危机管理小组应马上启动人才储备,迅速物色合适人选以接替离职人员,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企业人才储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企业内部在职员工,另一个是外部劳动力市场。人才储备必须建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岗位所需技能的高低和替代性的强弱来设定。对于那些技能要求不高或替代性强的岗位,可建立外部劳动力市场储备,在需要时企业可随时招聘。对于技能要求较高或替代性较弱的岗位,则重在加强企业内部在职员工的培养和储备。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可通过岗位轮换,使员工在熟悉自己岗位的同时也熟悉其他岗位,打破部门及岗位间的横向隔阂和界限,一来使员工具备一专多能,二来使工作丰富化。同时,针对特殊关键岗位要有意识地培养后备力量,一来防范人才流失危机,二来发展了员工职业生涯。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避免核心员工离职后关键岗位无人接替。
3、危机损失的控制
人才流失对企业而言损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员工离职后带走了公司的资源,如商业或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业务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对企业而言,这些资源极其宝贵,因此,人才危机管理的重要步骤便是企业在员工离职前后采取相关措施,防止这些资源的流失。首先,要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培育,积极开展培训,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使优秀的管理经验、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固定在组织内,不因个别员工的离职而流失;其次,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如与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或其他保密协议,防止离职员工带走自己在职期间的职务发明、创造或是泄露公司商业秘密以及其他重要信息资源;另外,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将客户资源、供应商网络、业务计划、生产技术流程及其他企业重要信息备份在案,确保员工离职后这些资源牢牢掌握在企业手中。做好以上工作后,即使员工离职,只要企业还牢牢控制这些资源,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就能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三)危机事后管理
任何危机都具有双重性,即带来危害的同时,也包含了机遇,人才流失危机也不例外。
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诺曼·R·奥古斯丁指出,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从危机中获利。因此,人才流失危机事后管理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发现并利用危机中包含的有利因素。
1、改善组织管理
人才流失危机控制后,整个危机管理活动并没有随之结束。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整个危机过程,对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诊断。对公司而言,危机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借此契机,公司可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如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改善薪酬福利、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提拔一批新人到关键岗位任职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来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更加健全;二来使其他在职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使其对公司充满信心。另外,要对危机处理的得失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使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机制更加完善。2、离职员工管理
员工离职之后,企业还必需跟踪管理,尤其是对于那些核心员工。财富500强公司中很多企业相当重视离职员工的管理,因为这些“跑了”的人还可以成为资源,如有些员工离职后不久就可能购买老东家的商品或服务,而且一旦时机或条件成熟,他们很有可能重新回到公司的麾下,因为离职员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发展冲突而离开的。分析表明,雇佣离职员工所花费的成本往往只是招聘一名新人所需费用的一半,而且离职员工因对业务较熟,其工作效率通常比新人高出40%左右。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的是麦肯锡公司,它不惜花巨资培育广泛的离职员工关系网,当这些以前在公司担任咨询顾问的员工个人事业得到一定发展时,他们往往会成为麦肯锡公司咨询业务的大买家。实施离职员工管理重在理解和沟通,企业要认真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将来的职业发展计划等,通过建立离职员工关系网络保持双方的联系和交流,适时提供相关职位和条件鼓励优秀离职员工回归,或者使其成为公司的商业伙伴,从而继续为公司做贡献。
第五篇:如何应对海关查厂,解决关务风险!
海关查厂协助解决,如何应对海关查厂?
海关查厂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过不同的原因会有不同科室的人员来查:
1.稽查科--例行性查厂。
2.核销科--合同在核销时被批查厂或是被抽中查厂。
3.调查科--案件查厂。
4.结转科--转厂异常查厂。
上述4种情况所要求的资料也会有着重点不同。
针对上述不同情况的海关查厂,我们可以为你协助解决!
海关主要核查几个方面:
1、账册管理情况:包括财务帐、仓库帐,主要就是保税料件的情况,需要在账册中体现的;
2、库房管理情况:即保税料件要单独存放管理,入库出库领料等都要有记录;
3、生产情况:即生产过程、工艺情况、尤其是原料损耗情况,因为手册都是会申报单耗的,你们要讲清楚损耗的环节、比例等情况。
一、公司自身经营中不存在主观上的违法违规,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
二、若有一些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完全符合海关监管规定的情况,需要与海关充分沟通解释有关情况,并且自身做到充分了解有关规定和政策,做到心里有数。
三、海关下厂核查不意味着公司经营中必要存在问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四、为充分保障权益,最好有熟悉相关规定和政策的人员参与其中。
详情咨询:1522、0099、437QQ:2231、781、333谢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