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河十中简介
奋进中的临河十中
临河十中创建于2003年8月,是一所区属完全中学。学校地处新华西街中段,占地面积25919平米,建筑面积5809平米。现有教学班36个,在校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150人, 其中,专任教师107人,本科学历112人,专科学历35人,中教高级64人,中教一级56人,自治区学科带头人2人,自治区教学能手1人,自治区骨干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 市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教学能手35人。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备,四库八室齐全,达到自治区义务教育一类标准。校园布局雅致,层次分明,绿树成荫,花团紧簇,文化氛围浓厚,育人环境优良。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以环境之美为载体,学术之美为内力,品行之美为目标,精心打造 “以美育校,和美发展”的办学特色,实现“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全面加特长学生”的办学思想,呈现美的学生、美的教师、美的学校。
学校先后获得由临河区委政府颁发的园丁杯金杯奖、园丁杯特别奖、优势项目奖、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命名临河区特色项目学校、市级先进教育集体、文明单位、一类甲级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巾帼文明岗、科技教育示范校、教科研先进集体、校本教研先进集体,中小学“放心食堂”管理先进学校、自治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教科研先进集体。是自治区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国家级课题实验学校。
临河十中正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切入点,锐意进取,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育办学特色,使学校成为在全市有影响的校园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管理机制优化,教学质量优良的特色初级中学。
第二篇:临河十中2013年网络中心工作计划
临河十中网络中心2013年
工作计划、思路
临河十中网络信息中心
2013.1临河十中网络中心2013年工作计划、思路
2012年忙忙碌碌地过去了,现回想本部门的工作有成绩更有不足,为将13年工作做得更好,12年工作做一简单回顾:
感觉满意的方面:
1、配合电教站圆满完成了,网络升级改造。别的学校都是电教站工作人员亲自给安装调试,我校学校由于设备等原因,我亲自动手改造完成,而且基本顺利,当天几乎没有出现问题。
2、制作剪辑了校园广播的铃声,制作了两次约半个多小时的视频文件。
3、下载了约2000册的电子图书,充实了临河十中资源库
4、召开了第一次班级电教管理员会议。
不足方面:
1、校园网建设有待改进:主要是校园活动不能及时甚至没有发布到网站 校长信箱 校园论坛等栏目形同虚设无人问津。
2、临河教育信息网发布信息较少,受到批评。
3、资源库的充实和使用存在很大问题,针对这一方面的培训也进行的很少。
根据12年情况及学校四年发展规划,网络中心特制定2013年工作计划
一、硬件方面
为办公室增加计算机,使计算机的数量基本满足办公室老师们的备齐需要。计算机数量的增加使得合理的规划显得更加重要,当然给
我们的工作也增加了更大的工作量。还有一点增加计算机的同时建议同时将办公室桌椅一并更新一步到位。
班级逐步通网,我校现在班级36个,每班都配有多媒体计算机,但都没有接通互联网,2013年计划逐步为班级通网,首先是一号教学楼,试验性通网,如果管理能跟得上,逐步给二号教学楼和综合楼通网(需要重新布线,工程需外请专业人员来完成)。班级通网的好处在于,配合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教师们可能不需要再作用U盘。班级电脑病毒库升级也不必再搬到电子备课室。
二、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方面
教师培训方面:
一是通过是开学前全体教职工的培训学习时间分组分层次进行培训,时间约为1天,集体备课时间可以以老师们当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例会时间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或上级要求来培训。
二是学生培训,督促计算机课老师加大培训的力度,每周培训不少于一次,选择初一各班特别爱好计算机的同学,进行培训一方面培训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上级计算机竞赛的要求。
三是继续召开班级电教管理员的会试,一学期进行一至两次集中培训,包括设备的维护、系统的安装、多媒体的正确使用等。这样班级多媒体出现的一般问题都可以自行解决。并可以减轻网络中心工作强度,也减少了设备损坏事件的发生。
三、网站建设方面
针对12年学校各部门工作情况的上传情况,13年重点放在信息的发布上,希望学校能购买专业点的照相器材,我将全校每周大小活动全部照相并保留存档,这样可以满足各部门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全年工作的记录。并将当周活动当周上传于网站并进行发布。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和家长 注册和登录临河十中网站。
四、资源库的建设方面
学校FTP资源库的建设已基本成形,资源也在不断的充实当中,明年计划所有科目每一章节都必需至少有一个课件或图片等资料。这也需要和教科和教学配合。把此项工作进一步细化。并不断充实电子图书,学校图片及视频。
2013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网络信息中心希望得到领导的更多关注,也希望有新的人员加入,希望有设备的更新,我们也将满怀信心把13年的工作做得更好!
临河十中
网络信息中心
2013.1
第三篇:临河十中2012年网络中心工作计划
临河十中网络中心2012年工作计划、思路
根据我校发展的现状,结合学校设施设备及人员安排等情况,网络中心特制定2012年工作计划
一、硬件方面
我校现在计算机160余台,其中学生机房计算机65台,电子备课室(包括接收机,服务器等)10台,库室(包括理化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9台,班级计算机36台,教师用机40台,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严重不足,明年计划建成70座的2号机房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用机需求。2号机房除用做学生上课教室以外还为学生定时不定时开放,并作为学生二课活动场所,教师培训场。
班级通网情况,我校现在班级36个,每班都配有多媒体计算机,但都没有接通互联网,2012年计划全部班级全部通网,初步规划两种方案,一是:1号、2号教学楼全部采用移动的无线网络技术接入,每班需配备无线网卡一个。二是所有班级通过普通网线接入互联网。
二、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方面
教师培训方面,老师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运用多媒体非常熟练,平常的操作没有一点问题,有的老师连最基本的复制和粘贴都成问题,简单的几次培训根本起不到很好的效果。2012年计划如下措施:
一是通过是开学前全体教职工的培训学习时间分组分层次进行培训,时间约为1天,集体备课时间可以以老师们当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例会时间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或上级要
求来培训。
二是学生培训,每周培训不少于一次,选择初一各班特别爱好计算机的同学,进行培训一方面培训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上级计算机竞赛的要求。
三是每班选一名电教管理员,一学期进行一至两次集中培训,包括设备的维护、系统的安装、多媒体的正确使用等。班级多媒体出现的一般问题都可以自行解决。并可以减轻网络中心工作强度。
三、网站建设方面
临河十中网校已成功运作两年多,基本的框架、功能等已很清楚,教师下载课件资源的较多。但现在在运用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学校各部门工作情况的上传,学生注册和登录的情况不好,班级博客已经建立,但无人使用,网校论坛无人问津等。面对现状,2012年计划如下改进措施:
1、加强校级领导和环节干部登录网站、上传部门工作的的频率,领导及时回复教师的博客,加强与教师、学生的互动。每周例会通报一次校级领导和环级干部登录网站的情况。办公室要上传每周工作安排及完成情况,各部门要上传各部门工作情况等。各部门如果确实忙不过来或不会上传可以把相关内容发给网络中心,由网络中心人员进行上传。
2、配合教科处举办一次教师博客大赛,增加教师参与网站建设发表个人文章的兴趣。
3、鼓励学生注册临河十中网校,开通并维护班级空间,给学生
和教师、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开辟一个交流的平台。针对临河十中网校论坛做一次相关培训。
四、资源库的建设方面
学校FTP资源库的建设已基本成形,资源也在不断的充实当中,明年计划资源库的总量达到200G(如果存放3M的图片可以容纳6万张,放课件或学卷至少在10万以上),上学期完成100G,下学期完成100G的任务,当然资源的种类以教学课件、教案为主,其次增加课堂实录、教师培训视频、电子书等等。
与教科处合作,加强集体备课的成果收集,集体备课时,要留有一定时间下载教学资源到资源库。集体备课成果及时上传到资源库。
网络中心人员固定时间进行资源库资源的补充。一周至少进行一次。
2012一个新的起点,网络中心希望有新的人员加入,希望设备的更新,我们也将满怀信心,我们会做得更好!
临河十中
信息网络中心
2011.12
第四篇:临河十中校本教研先进材料
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临河十中校本教研工作经验材料
学校简介:
临河十中创建于2003年8月,地处新华西街中段。现有教学班36个,在校学生2100余人,教职工128人。其中,本科89人,高级教师40人,临河区“343”、“442”百名专家型教师6人,自治区教学能手4人,临河区“百佳教师”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德育先进工作者1人,自治区先进班主任1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
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市级“先进教育集体”、“文明单位”、“一类甲级花园式学校”。先后获得由临河区委、政府颁发的园丁杯金杯奖、园丁杯特别奖、优势项目奖、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1年被授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是国家级课题实验学校。
建校伊始,我校就把“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作为学校的办学思路,我们深深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校本教研”,就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正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结合实际在校本教研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校本教研的推动下,临河十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现将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一、建立制度,统一思想,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我校教师队伍是由原临河三中初中部、农管中学、开发区中学及临河技校等多所学校教师组成。他们对新课程理念认识程度不一,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
有效途径。
为此,校内构建覆盖全体教师的校本教研网络,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牵头,教科处具体实施管理,依托教研组、备课组开展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核心内容的教科研活动。校本教研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检查、有总结。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予以保证。学校现有《校本教研管理条例》、《校本培训制度》《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条例》《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教科研经费管理条例》《教科研工作督查通报制度》等,保证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与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以张晓波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都是从一线上来,对教学工作行家里手,特别是张校长,具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实干的态度,他善于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根,把发展的眼光定位于通过发展教师实现学生的发展,带动学校发展。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五个一:每学期写一优秀教案、学案,每月在博客上传一篇优秀教学反思,每学期讲一次公开课、研讨课,每学期读一本好的教育专著。在学校的公开课、研讨课活动中,校领导和老师同台执教,在全校形成了氛围浓厚教研风气。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从2004年开始,学校先后派出10批共100多名教师赴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观摩学习,学校开支10万多元。每年为骨干教师发放修订学案补贴1万元,2011年学校从保障金中单项列支4万元做为本骨干教师奖金。同时,专项单列资金1万元,用于教科研的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开支。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推进了校本教研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二、抓住问题,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增加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过去,我们对校本教研认识不清,以为只是些务虚的工作,大不了听几节课、听一些报告,写一些所谓的论文,但深入研究后才看到,若把这项工作做实了,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构建形成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的校本教研脉落,从三个方面着手工作:
1、以日常教学型教研为基本点,提高教师的常规教学能力
(一)抓课堂教研,向45分钟要效益。
教师的舞台就在讲台,高质量的教学不能靠灯光加日光,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师45分钟的课堂效益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为了找到高效课堂的模式,2009年我们在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基本上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学案导学教学法”,提出了10+35课堂模式,即老师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讲、研、练不少于35分钟,在全校强势推进。教导处、教科处联手,通过普听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蓝青工程结对课等系列活动,每周、每月、每学期都有学案导学磨课活动。现在,这种方法又被85%的老师所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上学期学校发挥骨干教师作用,继续多角度探讨最优课堂,用三周时间选拔了9个科目18位优秀教师进行“学案导学同课异构示范课”活动,教科处主任辛艳龙、教导主任郭彪、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优秀骨干教师示范做课,课后,对每组课堂进行得失点评,老师对本次听课进行反思。此次教研活动意在使老师切实体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思想,为老师更好的驾驭课堂提供实例,进一步激发老师的教研热情。
(二)抓集体备课,促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研修的最直接方式,是同伴互助的最有效做法,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是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学校有《集体备课制度》,教科处专人直接跟踪管理,每周在教科研督查通报中总结各备课组情况。
我校要求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即定时间(每个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固定)、定地点(电子备课室)、定内容(备下周内容,备重点课,备多媒体与学案的融合方式)、定主备人(备课组安排的轮流表为准);集体备课流程是:个人初备(整合课件与学案)---集体讨论增补教学案---备课组教师共享教学案——教后反思---讨论提高。要做到以上要求集体备课还要做到三个统一即:同年级学科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业内容基本统一。
随着现代教学教育技术的普及,学校提出把学案导学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融合,学生不再使用纸质学案,而是由老师把学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对老师又是一个新要求:怎样落实学案、怎么应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急需探索。
为此,学校把问题解决交给备课组解决,为每个备课组配备了一个8兆的U盘,用于教师电子学案和多媒体课件的收集。同一备课组老师分头备课、制作课件,在集体备课时共同研讨,确定最优方案,放入备课组U盘,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老师不用再上交纸质集体备课教案,这样既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又减轻老师负担。
我校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并对备课组长进行培训,组织优秀备课组观摩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做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了轻负高效的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抓蓝青工程,促年轻老师尽快成长。
近几年,不少教师调入我校。仅去年我校就调入14名新教师,其中五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学历虽高但缺乏工作经验。面对这种情况,校本教研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以“蓝青工程”为纽带,以同备课组为单位,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由优秀教师一对一指导。我校现有涉及全部科目的21对师徒。通过全校性师徒结对仪式,师徒正式签订结对协议,明确权利与义务。每周徒弟至少听师傅二节课,师傅听徒弟一节,并提出指导建议,徒弟修改。这样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建立后,因为大多是同办公室,同头课,徒弟随时可以得到师傅手把手的帮助,从教材把握、课堂掌控、教学艺术、学生心理等,师傅都能细致到位的指导。这种培训方式,年轻教师成长很快。初三物理组刘秀桃老师指导的杨瑞老师仅一年时间,就在临河区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初二英语组李瑞老师指导的杨书涵也获得了英语组竞赛一等奖,并在全区联片教研活动中做示范课,得到专家一致好评。总结其成长经历,他们都一致认为,“蓝青”工程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让他们迅速成长。
(四)、办教学沙龙,在愉悦的氛围中反思成长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校还积极推行一种沙龙式的反思研讨活动:教学沙龙。每学期根据教学实际,我们选取具体问题找相关的老师一起研讨。为改变过去座谈会式的乏味,我们会准备一些水果、荼点,也不确定发言人,让老师们边吃边聊,畅所欲言,有时候还会争论、辩论。我们举办过“学案设计的有效步骤 ”“小组合作的优化方案”“优秀备课组长的条件”等,这种活动切题小,但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老师也不是负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
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我校的校本教研始终扎根于教学实际,既解
决了教学问题,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实现了教研、科研一体化。
2、推进专题研究型教研,帮助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
如何打造有效的、人文的、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一直在努力探讨的实验课题。从2004年开始推行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到2005年推行“教师素质定向提高法”、2006年推行“当堂测试小卷”,再到2008年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法”,我们立足校情、师情、生情,不断求新、求变,大胆尝试着走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核心内涵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学校成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教导处和教科处密切配合,从学案编写、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法三方面出台了详细的操作流程。校级领导、环节干部全部蹲到各教研组、备课组督查落实情况。将《临河十中学案编写流程》、《临河十中学案导学教学流程》、《临河十中学案导学学生学习流程》、《小组学习建设管理知识》印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学习。并以闭卷考试方式检查学习情况,不合格的继续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我们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的方针,针对老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先后邀请市、区教研室的学科教研员来我校听课评课,跟踪指导,并就“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各个环节、操作流程以及各学科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作了科学细致的指导和引领。巴市教研室的陈如祥副主任、鲁希尧老师分别作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说课”、“如何集体备课”的专题报告,老师们受益匪浅。
2011年9月,市教研室崔峻明主任、陈如祥、孙新民副主任一行8人对“学案导学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诊断与指导。通过
听评课、研读学案、交流座谈、诊断研讨等形式对“学案导学教学法”进行了把脉会诊,就学案的设计、学生预习、教师课后反思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为学案导学教学法向高一层次推进扫清障碍。
同时,我们也注重挖掘自身的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成立了 “学案导学校本专家组”,由各学科中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的28名一线老师组成,他们负责做好学科的教学示范及学案的质量把关。专家组成员编写的“学案导学”校本教材《临河十中学卷汇编》在各年级全面使用。共三个年级36个版本,形成了自己的校本课程。这批老师现在已成为学校“学案导学教学法”的中坚力量,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高效民主课堂,促进了教师的思想解放和专业成长,各种思想碰撞、交锋、沉淀之后,开始逐步统一到“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上来,校本教研蔚然成风,教师的备课、说课、评课等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获得临河区第十届初中教师能手赛优胜单位、临河区首届初中教师大比武优胜集体、临河区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手赛先进集体。2010年获得临河区第五届教坛新秀竞赛优秀组织
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专题的课题研究让学校教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也在不断优化。
3、构建学习型教研网络,让校本培训成为老师发展的源头活水 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课堂已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老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校本培训必然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
我校的校本培训结构是这样的:
(一)常规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学校把教师的基本功培训纳入教师常规考核中。每周一下午第三节
课为固定的校本培训时间,开学前三天集中培训,每年召开教学年会,全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小时。常规培训的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三笔一画、课件制作、现代教育资源整合等,每学期进行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考核,与绩效工资发放挂钩。
同时,我们还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针对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或学校工作及教师发展某一方面的需要进行。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专题、安全教育专题、十大师德标兵学习专题、如何听评课、集体备课专题、学案导学教学专题、小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形式也多种多样,邀请市、区教研专家、特教学校老师、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办讲座,从网上寻找优秀视频资料,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培训等,总之,要从各角度为老师师德素养、业务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2003年建校,学校为了寻找到尽快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进行了多方探讨,先后6批70多人次去江苏洋思中学学习,4批40多人次去山东维坊十中、广文中学、杜郎口中学学习,我们也先后到市内有特色学校如前旗五中、五原三中参观访问,同时,我们也注重与兄弟学习校际交流,杭后职业中学初中部、磴口诚仁中学教师来我校听课交流,我们也组织教师去临河五中、临河二中、九中听课学习,这些交流活动开阔了老师视野,丰富了教学思想和手段,能给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以更多的启发。
放眼看外面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挖掘内在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343”、“442”专家型教师和“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求每人讲一节公开课,全天候开放课堂,每人确定一位年轻教师作为帮助对象,使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骨干教师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发挥。第一批学案导学校本教材就是这些教师完成的。
(三)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提升相结合
《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当前教师普遍职业压力较大,职业倦怠感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训阳光心态也是学校校本培训的重点。
学校大力推进读书行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我校每年要订购大量的书籍报刊,并推出了教师读书方案。干部队伍每人每年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图书10本,摘录读书笔记2万字,撰写读书心得或读后感10篇1万字。师生每人每年读书8本,摘录读书笔记1.6万字,撰写读后感或读书心得0.8万字。教职工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由校长亲自查阅,并写出评语,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并对读书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
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读书。为每个办公室征订报刊。凡教师购买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全部报销。举办沙龙交流读书心得。经常向教师推荐优秀书目,指导教师有计划开展读书活动。做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并与大家分享,鼓励教师勤于写作,用教师的读书带动学生的读书。
发展老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我们也关注着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邀请巴市心理协会会长郝健翼老师带领心理咨询师团队来学校为老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校本培训时间观看一些经典国学、教师礼仪、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光碟;张晓波校长通过校园大讲堂为老师们做“培养教师阳光心态,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专题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辟了教师博客,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每月月底,每位教师将教学反思、心得、案例等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教师可以相互登录各自的空间,阅读、欣赏他人精彩的文章,并可留下建设性意见或建议,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充分发挥了网上教研交流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渗透于教师生活点点滴滴的学习与积累,可以拓宽教师的文化思维,可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更加自信,工作也就成了快乐的生活。
三、精彩纷呈,校本教师让临河十中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校本教研的开展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几年来,我校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业务精的优秀教师,赵昱兰老师任教研组长的语文组勤于钻研,不断优化教学过程,2011年我校代表临河区初中组接受全市教学质量大检查中,语文组的教案、作业受到了检查团的一致好评。初三数学组、初二英语、初二语文组集体备课扎实有效,这些组里年青教师成长很快,武健、杨瑞、杨书涵、韩广华老师在全区课堂教学竞赛中均获本科目一等奖,学校获优胜集体。数学老师段学良2007年从临河四小调入我校,他积极探索学案导学教学法,促进了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他现已成为数学教研组长,优秀主任,所带班级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直接推动学校的发展,近几年来,临河十中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迅猛的发展之路。学校的“学案导学教学法”先后被临河区政府授予“优势项目奖”、特色项目学校;《临河十中学案汇编》获得巴彦淖尔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被自治区教育学会授予了教学改革实验基地。
建校九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近三年初三综合知识竞赛活动中都获得了优胜集体,初二年级抽考都获得区直学校第三名,中考满分生均列区直中学前三。2007年9月,巴彦淖尔初中学生六项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在我校举办。10月,临河区校本教研现场会在我校举办。2010年10月,全市推进素质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校举办,我校推行的“学案导学教学法”受到了与会领导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2011级学生刘明翀家长感言:“十中是一所有雄厚师资力量的“年轻”学校,也是一所敢开教科研先河的“改革”学校,在科研兴校的引领下,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研究,推广应用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从孩子三年的学习生活来看,临河十中推广应用的“学案导学”教学法很有成效。孩子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而且综合能力、组织分析判断等能力明显提高”。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办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教师兴则校兴,教师强则校强。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为临河十十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带领临河十中走上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临河十中 2012-3-12
第五篇:临河回校简介2010年01
临河区回校校史简介
临河区回校位于庆丰西街回民巷口120米处,是巴彦淖尔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回族学校.它的前身是临河县城关公社庆丰大队村办小学,始建于1966年,第一任校长是马兆雄,当时仅有1个班近30名学生。由于老师紧缺,就由校长马兆雄兼任语文、数学以及班主任工作,建校初始,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落后,只有一间土坯房,学生书桌,凳子、是用土砌的泥台来代替,回族学生家庭本身就教育意识浅薄,是通过马校长一次次的家访动员才有了第一届学生。作为全盟唯一的一所回族小学,她的步履带着蹒跚,却一步一步坚定地走来。从此回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1972年秋,学校发展了,教师增加到8人,学生达到了180多名,办学规模扩大到了五个年级。
1978年9月,庆丰村办小学正式转办为全日制国办小学,定名为临河县回族小学,学制六年,每年级一个班,总共6个教学班,300多个学生,她们第一次在新建的操场上升起了国旗,期待着新的转折和曙光。
1980年秋天,临河县教学局委派新校长(副校长)秦淑珍主持工作,接了老校长马兆雄的班,开始了新的征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新建了教师、办公室、扩建操场,增加了不少教育教学设施,一切都步入了正规,学校办学规模与条件有很大改善,回小迎来了第一批师范专业类毕业生任教,教师人数增加到 34人,学生总人数也达到了500人,每个年级扩展为2各班。各学科教师配备齐全,而且还派来教导主任鲜新民重点抓教育教学工作,全校上下,励精图志谋发展,有声有色树形象,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回族小学。
1990年何文成同志出任回小校长,付永胜任教导主任,并新建了一栋1600平方的教学楼。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回小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从1990年开始,学校辖区入学率保持98%以上,控辍方面,由于进行一对一家访,很多适龄回族学生又从返课堂,取得了很突出的效果。
1995年9月。吴俊杰接替何文成出任回小新一任校长,教育局委派李建国担任副校长,到1996年底,学生增加到了900多名,共24个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人数达到了100多名,学校组织健全、分工明确、制度严明、管理有序。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语音室等一应俱全,并建立了回小幼儿园,不仅所有适龄回族孩子能够在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有许多汉族孩子成了这里的学生,而且占到学校总人数的70%,此时的回小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
1997年3月,孙江庭任回小校长,当时拥有多年办学经验的临河市一小位于回小北面和回小相距不足300米,南面又有区位优势的后起之秀的临河市第四小学,形成了对回小南北夹击,先天不足的回小逐步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加之办学条件滞后,场地狭窄,生源状况等因素,还有回族生活习惯的局限性,到2000年底,教师由于原来的100人锐减到58人,学生人数回到了八十年代初的不足500人,而且人心不定,教育教学质量一路下跌,落到全市最后一名,成了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
2001年9月,教育局调整学校布局,进行了大胆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式任命原回小书记王心宽出任回小校长,张义任书记,纳春、刘昱瑛、樊哲理担任副校
长,将回小改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增设了三个初中班,并从全区抽调4名名教师来回小任初中主课教师,同时回校又聘请了退休教师黄风英出任班主任,教育局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回校大力的扶持。就此,临河回校办起了第一届普通初中,开启了回校历史的新纪元,当年招收初一新生240名。紧接着回校在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上下功夫,经过多次协商,政府与教委再次慷慨相助,2002年政府划拨了大片教学用地、教学资金,改建扩建回校场地,38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平地而起,对校园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所绿化、美化、硬化了的新兴回校呈现在临河人面前。
一边抓建设,一边抓管理,一边抓教学。回校在以王心宽校长为首的一班人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本着“条件有限,创造无限”观念,推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积极营造一种真诚、和谐、愉快的发展氛围,创设一种平等、有好、合作、信任的人文环境,使广大教师在工作中快乐,在愉快中拼搏。并多方面培养和选拔青年教师挑大梁,同时积极向我国基础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广州学习“取经”,并和“上海复旦附中康桥学校”“广东东莞新星学校”结成联谊互助学校,派出4批40多人次接受培训。在这两位“大哥”的帮助下,临河回校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一批新的教学骨干培养起来了,回校第一届初三应届毕业生一炮打响,升入临河一中,巴市附中重点学校人数居全市第三位,2004年和2006年中考都紧随四中、五中之后。
经过近8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到2008年回校各项教学设备堪称一流,微机室、语音室、音乐室、二课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扬起了风帆,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为学生的学习插上了金色的翅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到128人,而且素质教育显著提高,学生人数发展到现在的2235人,共计41
个教学班。其中小学24个班,中学17个班。学校制定了“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到2010年9月,学校教职工总人数达到135人,专任教师109人,合格率100%,中学高级教师32名,学校新建、改建了两栋宿舍楼和教学楼,学校建筑总面积为11850平米,在校学生人数为2338人,小学平行年级发展到4个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学校强化英语、教学特色教育,坚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精细管理为抓手,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规范办学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助力,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回校靠十年来形成的人人不甘落后,人人敢于争先,人人自觉工作的学校文化,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彻底甩掉了薄弱学校帽子,多次被市委、政府授予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和“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市级花园式学校”多次成为年总目标管理超标优胜单位,回校在临河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中都获得荣誉,取得很好的成绩。
临河区回校
2010年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