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预防与保健(个人复习整理资料)
第一章
1、影响健康的因素P4 1)环境因素
约占20%,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约占50~60%,主要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包括危害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
3)卫生服务因素
约占10%,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卫生保健系统的水平与质量,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和质量等。
4)生物学因素
占15%,包括遗传因素以及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致病因素。
2、社区预防与保健的主要内容P6 1)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3)学校预防保健 4)营养与食品卫生 5)环境与职业卫生 6)生命统计 7)其他预防工作如精神病防治、牙防、眼防 8)妇幼保健 9)老年保健
3、社区预防与保健的基本原则
1)以健康为中心 2)以人群为对象,群体与个体兼顾 3)以家庭为单位 4)以循证保健指导决策 5)实施综合性社区预防保健措施 6)注重实施过程的监测与评估 7)社区预防保健项目应坚持横向管理。
4、社区预防与保健的策略(三级预防的内容)
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
是在疾病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措施。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是一级预防根本。包括对环境的预防措施,如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等;针对人群的措施,如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等。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也称为临床前期预防,即主要通过病例的筛查或周期性健康检查,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如疾病筛检、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等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即对已患病的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主要措施为开展康复治疗等。
第二章、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核心)
1、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应用 P14
(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
(二)探讨病因和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
(三)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
(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五)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效果评价
2、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P17 1)患病率是观察期间某时点横断面上人群存在某病的频度,是静态的、横向的;而发病率是对疾病进行动态的、纵向的观察。
2)分子不同,发病率的分子是新发病例数,患病率的分子是新旧病例数;分母不同,发病
率的分母是暴露人口数,患病率的分母是平均人口数。
3)意义不同,发病率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患病率主要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的研究,如描述慢性病流行情况,并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求量,评估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3、疾病的分布形式P19
(一)地区分布
包括
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
2、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
3、疾病的城乡分布
4、疾病的地方性
(二)时间分布
可呈短期波动,形成爆发或流行;也可为长期趋势,表现为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三)疾病的人群分布
1、性别
2、年龄
3、种族和民族
4、婚姻/家庭
5、职业
6、行为
7、流动人口
4、疾病的流行强度P24 1.散发 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现历年来的一般水平,且各病例无明显联系。
2.流行 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明显超过一般指超过3~10倍。3.暴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相同的病人的现象。
4.大流行
指流行的范围广,•通常超过国界、省界。引起大流行的常见疾病: 天花、流
感霍乱、鼠疫。
5、现况调查
概念: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即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对一定人群进行调查,以个人为基本研究单位收集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的资料,从而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6、现况调查的目的和用途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三间分布
2、探讨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
3、早期发现病人(“三早”)
4、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5、疾病监测,了解变化动态
6、确定各项生理指标和正常参考值范围
7、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和抽样调查)
8、抽样方法有哪些
1)单纯随机抽样
按照一定方法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
2)系统抽样
先将总体按一定的顺序编号,再每隔若干个观察单位机械地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的抽样方法。
3)分层抽样
将调查总体按照不同的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条件、文化水平、疾病严重程度等分为若干层,然后在每层中进行抽样的方法。
4)整群抽样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群体为抽样单位,组成样本,对群内所有观察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
5)多级抽样
是上述抽样方法的综合运用。
?
抽样误差比较: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
9、现况调查的调查内容包括几个方面P29 1)
个人基本情况:年龄、出生日期、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家庭经济状况等;
2)
职业情况:基本工作性质、种类、职务、从事工作年限、与职业相关的特殊情况等; 3)
生活习惯及保健情况:饮食情况、吸烟史及量、饮酒史及量、医疗保健条件、身体锻炼情况等;
4)
妇女生育情况:月经史、生育史、避孕方式等; 5)
环境资料: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某些数据;
6)
人口学资料:抽样总体数,按不同人口学分组的人口数。
10、调查表设计(要懂得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表的内容: 1)
调查表的名称、编号:
2)
说明信: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目的意义、匿名保证、调查者的姓名地址等 3)
填表说明: 4)
识别项目: 5)
调查研究项目: 6)
结尾部分:
11、现况调查偏性的种类P31 1)选择偏倚 由于不正确地选择了研究对象,使选择出的研究对象或样本人群与其代表的总体间某些特征具有系统的差别,因而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产生差异,如无应答偏倚、志愿者偏倚等。
2)信息偏倚
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观察和测量方法上的缺陷,使各比较组所获得的信息产生系统误差,如报告偏倚、观察者偏倚、测量偏倚等。控制:
A、在抽取调查对象时,必须严格遵守随机化原则;B、提高抽中对象的受检率,最好是一个不漏地接受检查;C、选用不易产生偏差的仪器、设备;D、培训调查员、组织调查员开展互相监督和复查工作。
12、病例对照研究概念 概念:主要用于探索病因的一种分析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比较患有某种研究疾病的人群和未患有该病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频度,来判断暴露因素与该病有无关联以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3、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
该研究需选择某人群内患有某种疾病的人作为病例组,再选择同一人群内未患有这种疾病并具有可比性的人作为对照组,通过某种方式调查他们过去对某个或某些可疑病因的暴露有无和暴露程度;通过对两组暴露史的比较,推断研究因子作为病因的可能性:如果病例组有暴露史的比例在统计学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则可认为这种暴露与患病存在统计学联系。
14、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一、优点
1.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病的关系 2.可以较快地得到对于危险因素的估计 3.省时、省钱、省人力,易于组织实施
4.适用于低发病率或罕见病的研究,因为不需要众多的研究对象
5.不仅适用于疾病的病因学探讨,而且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研究,如暴发调查、健康状态、某些医学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因素的研究等。
二、缺点
1.不适用于研究人群暴露率很低的因素研究,因为所需要样本量大,不易做到 2.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
3.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难以判断
4.难以避免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及混杂偏倚 5,论证强度较队列研究弱。
15、社区干预试验概念P39 社区干预试验是现场试验的一种扩展,是以一个完整的社区或行政区域为基本单位,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的效果进行考核或评价所开展的实验观察。
16、社区干预研究的适用范围
u
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疫苗、营养等 u
评价媒介生物控制的效果 u
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行为 u
评价环境改变的效果
17、筛检(screening)
l
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8、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P45
筛检试验 诊断试验 对象 健康人或无症状的病人 病人 目的 发现可疑病人 对病人进行确诊 要求 快速、简便、高灵敏度
科学性、准确性 费用 经济、廉价 花费较高
处理 用诊断试验确诊
严密观察和及时治疗
19、筛检试验评价
筛检试验
金标准
合计
患者 非患者
阳性 真阳性 A 假阳性 B R1 阴性 假阴性 C 真阴性 D R2
合计 C1 C2 N 灵敏度(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特异度(真阴性率)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
20、疾病检测概念(了解)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21、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v
从医学角度讲: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2、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
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时间性、地区性、影响多方、效应滞后性、具有相对性
23、突发卫生事件调查一般程序和步骤
第三章、SPSS使用方法、懂得分析结果 „.有难度a高手教我啊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1)
无效假设,符号为H0,假设两总体均数相等(u=u0),即样本均数X所代表的总体均数u与假设的总体均数u0相等。
2)
备择假设,符号H1,假设两总体均数不等。即样本均数X所代表的总体均数u与假设的总体均数u0不相等。
2、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作出统计推断结论
若P>a,按a检验水准,不拒绝H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若P SPSS入门 在Variable View窗口中: v Name—更改变量名称 v Type—选择变量类型(如numeric、string) v Decimals—设定小数显示的位数 v Label—分析输出结果中变量的显示名称 v Values —分析输出结果中变量内容的显示名称 变量级别的数据管理--Transform菜单 Transform菜单主要集中了一些对变量进行变换的过程,如对原始数据进行四则运算、对数 据重新编码、求出变量的秩次等 变量赋值:Compute过程 用于计算新变量,或者给老变量赋值。 有大量的SPSS函数可供使用 学会如何写相应的语句可能更方便 利用函数产生新变量 v 从菜单选择 Transform Compute… v 选择函数 编写公式 对变量值进行分组合并 Recode过程 ? Recode into same variable ? Recode into different variable 对连续型变量进行分组 分类变量类别的合并 文件级别的数据管理--Data菜单菜单 :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比如根据统计分析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分组、合并、加权、筛选等操作 记录排序:Sort Cases过程;记录拆分:Split File过程;记录筛选:Select Cases过程;记录加权:Weight Cases过程 SPSS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统计 第四章、社区诊断(自学吧) 第五章、卫生服务决策分析 卫生服务决策分析的概念 卫生服务决策分析是指全科医生在临床与预防保健实践中,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等问题,通过广泛地收集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证据进行分析、评价,作出科学的决策。 第六章(自学) 第七章、物质环境与健康 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 由于环境中的土壤、水和食物中的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并影响到人体的总摄入量,致使人体出现特异性的地方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2、环境污染概念(了解) 由于人类不明智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 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3、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急性危害,是指由于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于短时间内进入机体所致的健康损害。.慢性作用 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污染物)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3.远期作用 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4、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标准指标P169 1.二氧化碳 当环境中CO2浓度达到:0.07%时 敏感者已有感觉;0.1%时 较多人感到不舒服;3%时 呼吸程度加深;4%时 产生头晕、耳鸣、眼花、血压上升;8~10%时 呼吸困难,脉搏加快,抽搐;30%时死亡。标准:居室内的CO2浓度≤0.1% 2.微生物 标准:室内细菌总数≤2500cfu/m2 3.悬浮颗粒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日平均值≤0.15mg/m3 4.其他有害气体A。CO,室内CO浓度1小时均值≤10mg/m3 B。二氧化硫,室内浓度小于0.50mg/m3 5.其他评价参数,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对夏冬两季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新风量以及其他室内有害物均作了量值规定。 5、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P173 ? 流行病学上安全,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不会有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的危险; ? 化学组成对人体有益无害,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不引起急、慢性中毒,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 ? 水的感官性状良好,水应无色透明,无臭异味,不含肉眼可见物,为人们乐于饮用; ? 水量充足、取用方便,能满足居民用水的需要。 6、职业病 ?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7、职业病特点(1)病因明确 (2)一般具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3)发病有群体性 (4)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随着病情的进展,后果往往会愈来愈严重。但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一般预后良好 第八章、营养与健康(看书吧) 1、平衡膳食概念 又称合理膳食,指由于多种食物构成的,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且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恰当的膳食。 2、平衡膳食的营养特点 1.保证三大营养素的合理比列,即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供热分别占总能量的55%~65%、20%~30%和10%~15%; 2.碳水化合物主要由谷类、薯类和淀粉食品提供,控制食糖及其制品的摄取; 3.脂肪以植物油为主,减少动物脂肪,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为1:1:1较为适宜; 4.蛋白质中优质蛋白应占1/3以上; 5.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要充足。 3、2007年中国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如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第九章 社会环境与健康 第十章 社区重点人群的保健(了解,看书吧) 第十一章 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 1、临床预防服务 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在临床环境下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临床预防服务的对象是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 2、临床医生必须把预防保健与医疗工作相结合,为什么?P260 ①临床医务人员占卫生队伍人数的多数,且大约78%的人每年至少要去看医生一次,平均一年3次,如果他们能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中发挥作用,其效果将很大; ②临床医生比其他的卫生工作者直接接触更多的个体病人,并能通过随访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和行为改变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③病人对医生的建议有较大依从性。 3、临床预防服务的意义 § 合理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降低医疗费用 § 提高临床疗效 § 提高人群期望寿命和生活质量 § 解决卫生服务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4、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 ①求医者健康咨询②筛检③免疫接种④化学预防 另:书本P261 立场预防的重点内容是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包括1)认识和收集慢性病危险因素;2)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的干预;3)中老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辅导;4)适度的体育运动和合理控制体重;5)普及合理膳食;6)开展人群保健。第二级预防只要内容为疾病筛查。 5、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 1.求医者健康咨询 建议开展的健康咨询内容主要有: ①劝阻吸烟;②增进体育活动;③增进健康饮食(平衡膳食);④保持正常体重;⑤预防意外伤害和事故;⑥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以及其它性传播疾病等 2、筛检 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 3、免疫接种 用特异性抗原或抗体使机体获得对疾病的特殊性免疫力。 4、化学预防 对无症状人使用药物、营养素(包括矿物质)、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提高人群抵抗疾病能力以防止某些疾病。有既往病史人使用预防性化学物质不能称为化学预防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 了解:传染病的传染、流行过程。 熟悉: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 掌握: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的涵义;经空气、水和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o 传染源 n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o 传播途径 n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第十三章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了解) 1、伤害定义 指急性暴露于物理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和电离辐射,这些能量与机体发生作用时超过了机体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 2、按照发生伤害的地点分类P328 ? 1、机动车 凡是在行驶中的机动车造成的伤害均可列入该类。 ? 2、工作场所 指的是职业性伤害,只要出现在工作地点,或由于工作环境中某事件所造成。 ? 3、家庭 发生在家庭内的伤害 ? 4、公共场所 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伤害,其中包括娱乐场及自然灾害情况下所发生的伤害。 3、伤害预防的四项干预措施(四项“E”干预措施) P329 1)工程干预 通过干预措施影响媒介及物理环境,减少和消除伤害发生的危险。如汽车安全气囊可减少汽车碰撞导致的伤亡 2) 经济干预 鼓励或罚款影响人们的行为,如保险公司低价安装烟雾报警器或喷水系统来 减少火灾。 3) 强制干预 通过法律、法规干预,如安全带、禁止酒后驾驶 4) 教育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增强人们对伤害的认识,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 人体保健与疾病预防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更具体的说,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现象的存在,还包括每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况。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科技、教育与健康将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健康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热点,保健养生已成了公共的话题,现实中不是流传这样一些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得病就是挣钱”、“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要没钱”,人们已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关注。如果我们不懂保健,天天处在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那么势必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今天我们首先来谈谈保健这个词。其实保健与养生是紧密相随的,简单的说,养生:保养身体;保健:保护健康。养生保健:保养护理身体的健康,使人长寿。养生保健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养生保健追求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生命的长寿,还有身心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人能活得更健康、快乐。总之,养生保健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目的的科学理论方法。中华民族有着悠远流长的养生历史,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重视养生之道,经过后世医学家、养生学家的不断总结、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养生学派。传统养生学的特点是,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医药学密切相关,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拥有丰富的养生方法。如传统的气功,古老的太极拳、华佗的五禽戏都是用来修身养性的,《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是唯一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养生之道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可见,养生与保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养生保健方法的选择和中医的辨证施治一样,每个人的正确方法可能都不尽相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方法,结果会适得其反,比如羊肉为食疗补品但阴虚体质吃了适得其反,体质差的人选择刚猛的硬气功练习身体状态一直不会改善。因此,养生保健,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养生保健或者防病治病需要生活中全方面的调理,涉及饮食、起居、运动、心理、药物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靠一个功法、一个祖传秘方、一张食谱、一朝一夕就能有效,必须是长期的关注和坚持!而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简而言之,对办公族的 保健就是久坐伤肉,常坐有危害,要注意;脊椎是身体的大梁,要重视脊椎的功能,保护好自己的脊椎,多锻炼身体。肾脏的功能及中医上的“肾虚”在西医上的对应名词。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气血足则万病消。对电脑族的保健是久视伤肝,肝属木,需肾水的滋养,保肝养肝要多吃青菜水果,所谓“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就是这个理,上网有度,中庸之道。眼保健操的妙处。绿茶的清肝明目效果显著,可以多喝绿茶来缓解眼疲。另外脾系统最容易得病。莲藕,大补脾胃的灵根。大米粥的参汤功用,黑木耳-为人体补充真力的大隐之士,混合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补肾的黑色食物要属坤土。三七补脾益肝,天下第一,用心呵护脾经的原穴-太白。温开水,每天8-10杯,可保持皮肤丰润光泽;绿色蔬菜,如苋菜、椰菜、青菜等,含有大量维生素与矿物质;西瓜、哈密瓜,既补水分又供营养;瘦肉、鸡肉、鱼肉,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铁质;粗粮、豆类,供给皮肤所需特殊养分;脱脂奶与低脂奶、乳酪,热量低而含钙多,可柔软皮肤强壮筋骨;柑桔类水果,含丰富维生素C防止面部微血管破裂与色素斑形成;猪皮,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颇多,可增强皮肤弹性。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平衡心理等三个方面内容。此外还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还是生理的、心理和社会的一种完美的状态。人要获得健康,生活方式也极为重要,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生活中各种精神的、物质的有害因素会时时侵扰你,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生活态度。 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健养生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命方式。保健养生最积极的意义就是如何让身心过得健康愉快又有价值(意义),使人觉得充实、乐观、从容。快乐心情一整天,健康生活一辈子!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疾病,但我们要知道预防疾病,让疾病尽可能远离我们大家,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要预防疾病必须找出疾病和致病因素的关系,并消除或避免这些致病因素,使人体处于相对安全状态。但是,自然界是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一个人要生存、要发展,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防御系统,即免疫系统,同时人也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并具有适 当自我补偿和恢复平衡的能力,最典型的是再生。预防疾病应该从了解疾病开始。疾病分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两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并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染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主要的传染病有结核病、乙肝、流行性感冒等,性病大多也是传染病。对于传染病,切断其流行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中的任何一个,都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非传染性疾病是指那些因为身体细胞、组织、或器官损伤、功能缺失或非传染性病变而发生的疾病,如癌症、损伤、心脏病等等。非传染性疾病可能存在于任何组织或器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就事论事进行预防、保健或治疗。 注意营养、作息、运动和卫生是预防疾病的主要做法。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中医很注意“七情”与疾病的关系。最近许多西方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正是“情绪因子”大大缩短人的寿命。在疾病发作的时候,合理治疗是使身体恢复健康必不可少的。 合理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改善饮食、合理运动、多休息等。在了解用药的基本知识以后,小病可以自己服药解决,但要看清药品说明,避免用药剂量过大、药物中毒。从未用过的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做好过敏测试。在学校,人员多,疾病发生频繁,我们也是学校的一份子,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保障在校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应该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和体检工作,统一思想,定期进行突发流行性疾病、传染病预防工作以及学生体检制度的研讨,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体检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加大管理力度,健全突发流行性疾病、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及报告制度,掌握、检查学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学校还要建立体检制度,定期对学生、教职员工进行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建立全校师生、教职工的健康档案,确定专人统一保管;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禁止在校园内不得放养家禽、家畜,指定教师每天做好晨检工作,认 真做好晨检记录,保证学校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普及卫生知识,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突发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有关季节性突发流行性疾病、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培训,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教学和生活用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尽量不要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动。学校相关科室应按规定对场所、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我们自己也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茶具及餐具。注意增减衣物和均衡营养,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增强体质。学生若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了难题,因此,掌握一些有关健康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时光如水,生命如歌。生命就是一首歌,一首多姿多彩的乐曲,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她吧,绽开我们的笑脸,奏出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最强音! 年龄分期及生长发育 一、各阶段年龄分期 (一)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此期包含在婴儿期中。 新生儿期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3~1/2,尤以新生儿早期为高。 (二)婴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1周岁,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此期为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每日需要的总热量和蛋白质相对较高,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和营养紊乱,发生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腹泻等疾病。婴儿期体内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三)幼儿期 自满1周岁至3周岁。 体格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开始会走,活动范围增大,由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身保护能力,要注意预防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预防传染病,保证营养和辅食的添加,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使用餐具的能力。 (四)学龄前期 自满3周岁至6~7岁。 此时期体格发育进一步减慢但智能发育增快、理解力逐渐加强,好奇、好模仿,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可进入幼儿园,学习简单文字、图画及歌谣。此时期小儿可塑性很强,应重视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爱卫生、爱集体、懂礼貌等优良的品质。应开始重视眼和口腔卫生。仍应防范发生传染病、意外事故和中毒等。 二、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顺序: 婴幼儿发展遵循“头尾发展律” 1.生长发育速度: “不平衡”,有时快,有时慢 2.系统间发育的不平衡与协调 三、影响生长发育因素 遗传因素;营养因素;运动锻炼;疾病家庭和社会因素 生长发育及生理特征 一、生长发育评价常用指标 1.年龄别体重:这一指标评价婴儿最合适。 2.年龄别身高:3岁以下测卧式身长,3岁以上测立式身高。3.身高别体重:由身高比较体重大小。 二、新生儿生长发育与生理特征 1.新生儿外貌:头部呈椭圆形,这是因胎头在产道里受到挤压而致。 2.身高与体重:新生儿多卧位测量,故称身长。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为2500-4000g。体重不足2500 g者称为低体重儿,如:早产儿;对于4000 g称巨大儿。3.呼吸系统:常不均匀,频率约为40~50次/分.4.循环系统:心率较快,频率约为120~160次/分.5.消化系统: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易引起中毒症状,可出现生理性黄疸等。 6.泌尿系统: 足月儿一般生后第 1天排尿,每天约10余次,如生后48小时无尿,需要检查原因。7.神经系统:新生儿脑相对较大,约重300~400g,占体重10%~20%(成人仅2%)。新生儿期间视、听、味觉、触觉、温觉发育良好,痛觉、嗅觉(除对母乳外)相对差些。足月儿出生时已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和交叉伸腿反射。新生儿巴氏征、克氏征、佛斯特征阳性属正常现象。 8.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其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新生儿的环境温度要适宜。 9.免疫系统 胎儿可从母体通过胎盘得到免疫球蛋白IgG,因此不易感染一些传染病如麻疹;而免疫球蛋白glgA和 IgM则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因此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和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葡球菌败血症。人乳的初乳中含较高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应提倡母乳喂养,提高新生儿抵抗力。运动与睡眠:有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随着大脑的逐步发育,几个月会自动消失。 10.感知觉发展:新生儿大部分时间闭着眼,但正常新生儿对灯光的变化有反应。新生儿听觉的灵敏度不如成人,但已相当良好。 三、婴儿生长发育与生理特征 (一)体格生长 1.身高:出生时约为50cm,1周岁时75cm左右。6个月以内的婴儿一般每月增高2.5cm;6个月以上,每月增高1.25cm。2.体重:婴儿在1岁之内平均每月增长500~600g,6个月大时体重约为出生时体重的2倍,1岁时约为9Kg,为出生时的3倍。 正常婴儿体重估计公式(Kg)=〔年龄(月)+9〕/2 3.囟门:前囟门约在12-18个月内闭合,后囟门一般在3个月之内完全闭合. 4.头围与胸围:出生时新生儿头围约为35cm,到1岁约达45cm. 5.牙齿:婴儿长牙时间一般在6个月左右,称为乳牙,1岁时,上下各长4颗牙. (二)感知觉发育视觉:1个月开始有头眼协调,2个月遇强光刺激时闭眼,6个月以后眼睛转动灵活. 1.听觉:3个月有定向反应 2.触觉:1-2个月有吸吮动作,3个月时基本可以准确地抚摸到被刺激的身体某处. 3.味觉:4-5个月大时对食物味道的改变已经敏感动作发展 婴儿期动作发展规律:自上而下(胎头、翻身、坐、趴、站立、行走);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三)语言发展 3-4个月时会发出高兴的笑声;5-6个月会表示不愉快的样子,哭或笑;7个月开始发出“爸爸”、“妈妈”等复音。生长发育及生理特征 四、幼儿生长发育与生理特征 (一)体格生长 1.身高2岁时约为85cm,2岁后身高平均每年增长5cm。 正常幼儿身高(cm)估计公式=年龄(岁)×6+77 2.重:正常幼儿体重(Kg)估计公式=年龄(岁)×2+8 3:围与胸围:1岁时胸围与头围相差不多,2岁时头围约为48cm。 4:牙齿:18个月乳牙可长到15颗,2岁半时,上下乳牙各长出10颗,3岁时全部出齐。 (二)生理变化 1.神经系统:幼儿期儿童脑重量增长的速度较快。神经细胞的成熟及脑神经内部组织协调性增加,反应幼儿的认知能力增加。 2.循环系统:2-3岁心率90-110次/分,收缩压为90~95mmHg,舒张压平均为65mmHg. 3.呼吸系统:频率20-30次/分,以腹式呼吸为主. (三)动作发展:1岁开始练习独立行走. (四)感知觉发展:15个月大手的动作与视觉的协调趋于成熟. 五、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与生理特征 (一)体格生长 与婴幼儿相比明显减慢。 (二)生理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是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生理发展,脑的发展速率超过身体的其他部位。 (三)运动发展 3-4岁的学龄前儿童试图画画,5岁绘画能力增强,有整体概念。6岁可迅速穿脱衣服,熟练用筷子吃饭。 (四)感知觉发展 1视觉:3岁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如:红、黄、蓝、绿。视力在4-5岁达成人的标准。2.听觉:是逐步发展起来的。3.知觉:学龄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水平较低,不准确也不稳定。心理社会行为发展 一、婴儿心理与社会发展 (一)心理社会发展:是人心理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认识:依耐性和信任感。 (三)记忆发展: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 (四)语言发展:逐步发展。 二、幼儿心理与社会发展 (一)人格特征:易受性格影响,“任性”行为达到高峰,喜欢说“不”。 (二)语言发展: 第一阶段:12-18个月,“单字句时期”; 第二阶段:18个月-2岁,“双子句期”; 第三阶段:2-2.5岁,“构句期”,模仿成人的语气; 第四阶段:2.5-3岁,“好问期”。 (三)情绪变化:已具有兴奋、愉快、得意、喜爱、苦恼、愤怒、惧怕等情绪,但未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三、学龄前儿童心理社会发展 (一)心理社会行为改变:有自律感,在团体活动中学习如何与人合作。 (二)自我意识发展:从轻信他人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从对外部评价到对内心品质评价;从笼统评价到细致评价。 (三)人格变化:多种。心理社会行为发展 四、心理发育测查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的表现主要在感知、运动、语言、心理过程等。 (一)DDST:主要用于6岁以下儿童发育筛查。 (二)BSID:适用于2~30个月的婴幼儿。 (三)盖泽尔发育量表:适用于1~36个月的婴幼儿。 (四)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有三套:韦氏学龄前量表,适用于3~6岁儿童;韦氏学龄儿童量表:适用于6~16岁儿童和青少年;韦氏成人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 保健护理 一、新生儿保健护理 (一)家庭访视 1.访视时间:一般在出院后24小时之内访视,不得超过72小时。足月正常新生儿每周访视1次,满月后每两周访视1次,至2月为止。出生体重<2500g或足月小样儿出院后应尽早家庭访视。2.访视内容:测量新生儿呼吸、面色、哭声、吸吮力、小便等。 (二)喂养指导多采用母乳喂养,原则:早开奶,按需哺乳;排空乳汁,加强营养。 (三)日常护理 1.头部清洁 沐浴 保暖 睡眠 (四)囟门检查 (五)脐部护理:出生4-7天后会自动脱落,要保持干燥,不易浸泡水中。 (六)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生长及增强机体抵抗力。 (七)特殊保健护理: 卡介苗接种反应与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或涂1%龙胆紫以防感染,一般2-3个月后自行结痂。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时最严重,足月儿一般在10—14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3-4周消退。 病理性黄疸: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重症的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除此以外,由于发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八)预防疾病及意外发生:新生儿用具要专用,2周后口服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保健护理 二、婴儿保健护理 (一)饮食护理 1.婴儿喂养:提倡母乳喂养,3个月大添加蛋黄;4-5个月添加米糊;8个月开始喂肝泥、肉末等。2.喂养注意事项: 控制食量,足月新生儿30-60ml,1-3个月90-150ml,1岁婴儿250-300ml。合理搭配:摄入要适量,搭配要合理。 3.防止溢乳:每次哺乳后,应将婴儿抱起轻拍背部1~2分钟,排出胃内空气,以防吐奶。4.呕吐:发生呕吐时,将婴儿头偏向一侧。 (二)睡眠:随着月龄增长,婴儿睡眠时数逐渐缩短,2个月需16-18小时,4个月需15-16小时,9个月需14-15小时,1岁需13-14小时。 (三)听觉:婴儿时期听觉器官尚未发育完善。 (四)排泄:粪便有臭味,可能对蛋白质消化不良;有乳凝块,表明对脂肪和钙化合而成的物质没能很好吸收;大便颜色变绿,表明肠蠕动过快或出现肠道炎症;大便呈灰白色,可能有胆道梗阻。 (五)口腔保健:7-8个月开始学习用杯喝奶,1岁后完全断离奶瓶。 (六)促进感知觉发育: (七)预防感染、增强体质: 1.提倡母乳喂养 2.按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日洗澡,勤换衣裤 4.坚持每日户外活动1小时 (八)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一般<6个月的婴儿每1-2个月检查一次;>6个月,每2-3个月检查一次。 (九)计划免疫 免疫:使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已达到维持机体稳定性的一种生理功能。预防接种: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例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种痘预防天花等。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 2.疫苗分类: 活疫苗:用无毒但免疫活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培养繁殖制成的疫苗,如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灭活疫苗:用减毒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使病原微生物失去致病能力,但然保留其免疫原性而制成的疫苗,如:乙型脑炎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等。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的疾病: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乙型脑炎等。 4我国现行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分三类:第一类:卫生部统一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卡介苗、百白破混合疫苗、麻疹疫苗等; 第二类:卫生部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疫苗:乙肝疫苗 第三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或拟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疫苗:乙型脑炎疫苗、流脑疫苗、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等。 5.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⑴一般反应:属正常反应,一般持续2-3天可自行恢复。⑵异常反应: ①局部化脓:分有菌性化脓感染与无菌性脓肿,菌性化脓感染:处理方法,早期均可用热敷,每日3~5次,每次20分钟。化脓性脓肿可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脓肿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②过敏性休克:处理方法,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肌肉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同时肌肉内注射苯海拉明25~50mg.呼吸衰竭者可肌肉注射尼可刹米250mg,并吸入氧气。④过敏性皮疹:各种疫苗接种后均可使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皮疹,常在接种后数小时或数天发生,多少不一,大小不等,色淡或深红,周围呈苍白色。处理方法,给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每次25~50mg,每日2~3次。 (十)预防意外伤害 1.预防坠床 2.预防烫伤 3.防止吸入异物 第一节 生长发育 一、学龄期体格发育 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Kg,身高平均每年增长6~7cm。 2~12岁儿童体重计算公式=年龄(岁)×2+8 2~12岁儿童身高计算公式=年龄(岁)7+80 二、体格发育评价 中值离差法 中位数百分位法 三、神经生理发育 1.大脑发育:7~8岁儿童的大脑继续发育,脑重接近成人。 2.视觉发育:儿童时期一般多为远视眼,逐渐转为正视。7岁时能掌握相对性的时间观念。 四、心理发育1.情绪、情感发育: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情绪容易波动和激动,小学中高年级情绪比较稳定。2.注意力:学龄前儿童一般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差;5~7岁才能较好地控制其注意力,但集中时间约15分钟,7~10岁20分钟;11~12岁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提高。 3.记忆:学前儿童以机械记忆为主,记忆喜欢背诵,但记忆的准确性尚差;学龄期儿童理解记忆逐渐占优势,记忆的内容拓宽,复杂性增加。 4.意志:3岁以后儿童的各种好品质渐明显,上小学的儿童自控能力迅速发展。 五、学龄期儿童健康保健 1.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2.合理膳食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喝水用自己的水杯。4.培养正确姿势5.预防龋齿6.预防近视7.培养劳动观念和体育锻炼观念8.评判心理状况 9.定期健康检查 第二部分:儿童常见健康问题 一、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主要因蛋白质和总热量长期摄入不足引起,表现为体重减轻,进行性消瘦,发育迟滞,且严重削弱抵抗力,导致生理功能及运动能力下降,脑力活动和学习效率也受到严重影响。 (一)原因1.摄入不足2.不良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不合理3.疾病引起 (二)表现:分消瘦型和水肿型 消瘦型:以总热量缺乏为主,兼有蛋白质缺乏。又称为能量营养不良。 水肿型:以蛋白质严重缺乏为主,而总热量接近需要量,又称为蛋白质营养不良。 根据程度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轻度:7~14岁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20%~30%。表现:皮肤苍白、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松弛,精神无明显萎靡。 重度:体重低于正常值30%以上。有明显精神萎靡、呆滞或烦躁不安。 (三)治疗原则:消除病因、调整饮食方式。 (四)预防:保证合理营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疾病的防治、定期体检 二、龋齿俗称“蛀牙”。乳牙患龋率高峰约在5岁左右,恒牙患龋率高峰约在15岁左右。 (一)原因 1.细菌:变性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渣混合在一起,形成牙菌斑或菌斑。牙菌斑在龋齿的发生中非常重要。 2.食物: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食物中增加蛋白质、钙、磷和氟的人,可增加牙的抵抗力。3.宿主: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不成熟,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4.时间:需较长时间。 (二)表现1.浅龋:没有自觉症状。 2.中龋:接触冷、甜、酸物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掉后,症状立即消失。3.深龋:对冷、热、酸、甜都有疼痛,刺激去掉后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消失。 (三)治疗措施 主要方法:充填 (四)危害1.影响儿童的咀嚼功能,影响生长发育。2.疼痛造成偏侧咀嚼习惯。 (五)预防 1.控制牙菌斑:每天早晚认真刷牙一次,餐后漱口。2.合理饮食预防龋齿 3.增强抗龋力:氟化物抗龋、窝沟封闭、纠正不良习惯、加强口腔保健教育、培养健康行为。 三、近视眼: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体的曲度过大。 (一)原因及危险因素 1.长时间近距离用眼2.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3.不良用眼习惯4.桌椅高度不适宜5.电视电脑普及 (二)表现1.视力减退2.视力疲劳3.外斜视4.眼球突出 (三)近视矫治:合理佩戴眼睛 (四)预防 1.光照合理2.读书写字姿势端正3.自幼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减少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 5.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6.定期检查视力 四、远视眼:眼轴较短,屈光系统屈折聚焦于视网膜之后 (一)原因 隐形远视:轻度,具有代偿调节功能,其远、近视正常,能看清任何距离的物体。显性远视:中度,调节力较差,不能完全代偿。 (二)表现1.视力减退2.视力疲劳3.内斜视4.眼底改变 (三)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1.配戴眼镜前需散瞳验光2.早期、及时配带眼镜矫正远视3.切忌一副眼镜带到底 五、弱视 (一)原因1.功能抑制(视觉剥夺)2.发育抑制 (二)特征 1.年龄特点:弱视在0-9岁逐渐发展形成,若此期间出现视觉剥夺,可导致弱视;9岁以后存在视觉剥夺,也不会发生弱视。2.视力下降3.拥挤现象:是弱视的重要特征。 (三)预防1.定期检查婴幼儿视力2.早发现、早治疗 六、沙眼 (一)原因致病菌:沙眼衣原体,主要是接触感染 (二)表现急性期:畏光、流泪、异物感、烧灼感、分泌物黏稠。角膜上有血管翳形成时,影响视力。 (三)治疗方法 1.0.1%利福平眼药水,0.5%红霉素眼膏 2.0.25%氯霉素眼药水,0.5%金霉素眼膏 3.20%磺胺醋酰钠溶液滴眼 (四)预防 1.沙眼是接触感染,应积极治疗患者,避免与患者接触。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加强健康教育 七、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俗称儿童多动症,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和冲动行为,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我国患病率约为3%-10%。 (一)原因不清楚,和遗传、脑的损伤以及心理社会因素。 (二)表现1.活动过度2.注意力不集中3.行为冲动4.学习困难 (四)护理干预1.心理支持2.行为矫正3.学习和教育方法的改进4.药物治疗 八、遗尿症所称“尿床”,通常指儿童5岁后仍然在睡眠中不自主地排尿,但无明显器质性疾病。 (一)原因 1.遗传因素:家族史,遗尿症儿童的膀胱容量较无遗尿症的同龄儿童小。2.精神因素:紧张、兴奋、疲劳等。 (二)表现:一般在入睡不久即遗尿,每晚5-6次,在精神紧张时可致恶性循环。 (三)治疗 1.心理治疗2.排尿功能训练3.行为疗法:设置日程表、强化、定时唤醒并逐步延迟夜间唤醒时间。 九、儿童孤独症男童多于女童,男女比例为4-5:1。 原因:病因尚无定论,与遗传因素相关,与器质性因素及环境相关。三大临床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对你母无任何依恋,喜欢独自玩耍,缺乏情感反应,不畏缩。语言交流障碍——2-3岁仍然不会说话,即使会讲也很少。行为刻板,兴趣窄。 另外,严重者可有感知障碍。 治疗:教育和行为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利他林、氟哌啶醇。预后:年龄越小,预后越好。 预防:由于根本原因不清,因此只能从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加强围产期的卫生保健,防止大脑损伤、增加孩子生活刺激。早发现异常,早干预。 十、儿童高血压 成人原发性高血压可能起始于儿童。儿童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一)儿童高血压的标准 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前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评定标准:学龄儿童BP≧120/80mmHg;血压大于同性别同年龄和身高儿童的第97个百分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身高组均值以上2个标准差。 儿童血压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生长发育、体重、膳食、行为习惯、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的防治 1、健康教育 2、合理膳食 3、规律的体育运动 4、戒烟限酒 5、定期测量血压。第三部分:儿童常见意外伤害 常见原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导致儿童意外伤害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车祸、跌落、中毒、溺水、电击伤、烧伤等。 五、触电 原因: 1、家用电器多; 2、儿童用金属丝、钉子等金属捅插座; 3、湿手未干弄电源插头和开关; 4、在高压线下玩耍。 表现: 1、轻型: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心慌等,常不伴休克表现,个别高敏反应者可暂时性休克,但会马上恢复。 2、重型:有休克表现,如不急时抢救,可有生命危险。两类:电灼伤和电击伤。 现场急救: 1、切断电源:关开关或用干燥木杆挑开电线。 2、人工呼吸:对有呼吸停止的人行人工呼吸。 3、人工胸外按压:对有心跳骤停的人行人工胸外按压。 预防:让小孩子远离电器,远离可能导致触电的各种因素,孩子生活要有成人陪护,不在高大建筑或树下避雨。 二、溺水 溺水是指大量水液被吸入肺内,引起人体缺氧窒息的危急病症。多发生在夏季。溺水者面色青紫肿胀,眼球结膜充血,口鼻内充满泡沫、泥沙等杂物。部分溺水者可因大量喝水入胃、出现上腹部膨胀。多数溺水者四肢发凉,意识丧失,重者心跳、呼吸停止。 是气管内吸入大量水分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死亡。人落水后,水、泥沙等杂物阻塞呼吸道,或因呼吸道痉挛而引起缺氧、窒息、死亡。落水被淹后一般4~6分钟即可致死。溺水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老人,以误落水中为多,偶有投水自杀者,意外事故如遇有洪水、船只沉翻等也是重要原因。儿童溺水急救方法 婴儿和儿童即使在水很浅的地方也可能溺水。一定要让孩子远离澡盆或洗衣机等地方。而且,为防止万一出现的溺水做准备,要学会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起死回生的方法。 首先应做的事: 大声叫人 叫名字以确认是否有意识 检查鼻子测气息,确认是否有呼吸 观察是否有心跳 采取急救措施: 有意识时:用毛毯等果起来保温,然后送医院 当灌了很多水,肚子都鼓起来时,将孩子趴着,手按在腹部并上提腰部,让孩子把水吐出来。或者,救护者坐着,将孩子的腹部放在膝盖上,让孩子头朝下,轻敲其后背。 无意识时: 若溺水者已无意识,应迅速将溺水者仰卧,把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内淤泥杂草、呕吐物。若溺水者呼吸微弱或无呼吸,应迅速对其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方法是:将溺水者仰卧位放置,抢救者一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孔,一手掰开溺水者的嘴,深吸一口气,迅速口对口吹气,反复进行,直到恢复呼吸。人工呼吸频率是每分钟12~20次。若溺水者呼吸、心跳均已停止,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急救者对溺水者胸骨中段进行心脏按压,手指陷入1-2厘米,下压要慢,放松时要快,每分钟80~100次,与人工呼吸互相协调操作,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操作30:2。 三、宠物咬伤 常见狗、猫,因其唾液中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易导致狂犬病感染,因此要物别注意。 (一)原因: 1、接触密切 2、防范意识差 3、自我防御能力差 (二)治疗:犬咬伤的狂犬病潜伏期为15-60天。 1、现场急救:挤出污血、肥皂水洗,伤口不包不缝,有大血管大神经暴露除外。 2、狂犬病疫苗 (三)预防:不养、不近。 四、有毒动物蛰、咬伤 (一)蜜蜂、黄蜂、马蜂。 表现:以过敏为主,重者可有过敏性休克。 蜜蜂蛰伤:取刺,清创、碱性液湿敷(小苏打、氨水),蛇药外用,抗过敏药使用。黄蜂蛰伤:清创,酸性液湿敷,蛇药外用,抗过敏药使用。 (二)毒蛇咬伤三种类型毒蛇:血液毒、神经毒、混合毒。 表现:血液毒:血凝障碍。 神经毒:神经激惹症状。混合毒:两者表现都有,但以一种障碍为主。 紧急处理: 毒蛇咬伤后现场急救很重要,应采取各种措施,迅速排出毒并防止毒液的吸收与扩散。到达有条件的医疗站后,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如彻底清创,内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药片,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及全身的支持疗法。阻止毒液吸收 被咬伤后,蛇毒在3-5分钟内就迅速进入体内,应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液的吸收。 1.绑扎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现场容易办到的一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即在被毒蛇咬伤后,立即用布条类、手巾或绷带等物,在伤肢近侧5-10公分处或在伤指(趾)根部予以绑扎,以减少静脉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达到暂时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在后送途中应每隔20分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以防止肢瘀血及组织坏死。待伤口得到彻底清创处理和服用蛇药片3-4小时后,才能解除绑带。 2.冰敷法: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用冰块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4-7°C的冷水中,3-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但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3.伤肢制动: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送往医疗站。必要时可给适量 的镇静,使病人保持安静。 促进蛇毒的排出及破坏 存留在伤口局部的蛇毒,应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排出或破坏。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嘴吸吮,每吸一次后要作清水漱口,当然吸吮者腔粘膜及唇部应无溃破之处。也可用吸乳器械拔火罐等方法,吸出伤口内之蛇毒,效果也较满意。 伤口较深并有污染者,应彻底清创。消毒后应以牙痕为中心,将伤口作“+”或“++”形切开,使残存的蛇毒便于流出,但切口不宜过深,以免伤及血管。常用的外敷药有30%盐水或明矾水,用于伤口冲洗的外用药有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及5%-10%的盐水。 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有一定作用,它能本分解和破坏蛇毒,从而减轻或抑制病人的中毒症状,用法是用生理盐水2-4毫升溶解胰蛋白酶后,在伤口基底层及周围进行注射,12-24小时后可重复注射。注射速尿、利尿酸钠或甘露醇等,可加速蛇毒从泌尿系的排出。抑制蛇毒作用 主要是内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药和蛇药片,达到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和利尿作用,抗蛇毒血清已广泛用于临床,对同种毒蛇咬伤效果较好。 1.各种蛇药片2.中草药3.血清治疗:抗蛇毒血清 4.全身支持疗法 五、儿童附落伤原因:年龄小、防护意识差等。处理:先观察生命体征,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问题。预防:加强教育、加强陪护、加强防护栏杆。 第一部分:体格及心理生长发育 一、青春期概念 定义: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通常把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统称为青春期。特点: 1、女性性生理变化:这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是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很快,第二性征形成,开始出现月经。(1)全身发育: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全身成长迅速,逐步向成熟过度。(2)生殖器官的发育:随着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的逐步增加,生殖器各部也有明显的变化,称为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增加,阴道粘膜变厚,出现皱襞;子宫增大,尤其子宫体明显增大,使子宫体占子宫全长的2/3;输卵管变粗,弯曲度减少;卵巢增大,皮质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使表面稍有不平。3.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女性所特有的征象。此时女孩的音调变高,乳房丰满而隆起,出现腋毛及阴毛,骨盆横径的发育大于前后径的发育,胸、肩部的皮下脂肪更多,显现了女性特有的体态。4.月经来潮: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故初潮后月经周期也无一定规律,须经逐步调整才接近正常。 2、男性性生理变化:无论在形态上,还是生理上,都有较大的改变。除身高、体重猛增外,主要是第二性征发育,如声音变粗,胡须和腋毛开始长出,生殖器官也逐渐向成熟的方面发展,长出阴毛,睾丸和阴茎增大,性腺发育成熟,并开始有遗精现象。第二部分:常见健康问题与预防保健 一、性早熟 性早熟概念:性早熟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性早熟性早熟是指在性发育年龄以前出现了第二性征,即乳房发育,阴毛、腋毛出现,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外生殖器发育。在男女儿童中,性早熟的发生率大约为0.6%,其中女性多于男性。 性早熟的病因很多,可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是否提前发动,分为中枢性(真性)和外周性(假性)两类。 (一)中枢性性早熟(CPP) 亦称真性性早熟,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过早启动患儿除有第二性征的发育外,还有卵巢或睾丸的发育。性发育的过程和正常青春期发育的顺序一致。只是年龄提前。主要包括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和特发性性早熟。 1、特发性性早熟 又称体质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对性激素的负反馈的敏感性下降,使促性腺素释放激素过早分泌所致,女性多见,约占女孩CPP的80%以上,而男孩则仅为40%左右。 2、继发性性早熟 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包括:①肿瘤或占位性病变:下丘脑错构瘤、囊肿、肉芽肿,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获得性损伤:外伤、术后放疗或化疗,④发育异常:脑积水、视中隔发育不全等。 3、其他疾病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二)外周性性早熟 亦称假性性早熟。是非受控于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所引起的性早熟,有第二性征发育,有性激素水平升高,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不成熟、无性腺的发育。 1、性腺肿瘤 卵巢颗粒—泡膜细胞瘤、黄体瘤、睾丸间质细胞瘤、畸胎瘤等。 2、肾上腺疾病 肾上腺肿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 3、外源性 :如含雌激素的药物、食物、化妆品等。 4、其他 :McCune—Albright综合征。 (三)部分性性早熟 单纯乳房早发育、单纯性阴毛早发育、单纯性早初潮。 (四)有些性早熟是由于体内出现肿瘤,这些肿瘤能分泌类似性激素的物质,有时候在肿瘤还较小时,它分泌的性激素的量已经很大,足以引起性发育,所以有性早熟的患儿一定要及时看医生,及早进行诊治。 该病治疗依病因而定,中枢性性早熟的治疗目的:①抑制或减慢性发育,特别是阻止女孩月经来潮,②抑制骨骼成熟,改善成人期最终升高,③恢复相应年龄应有的心理行为。 (一)病因治疗 肿瘤引起者应手术摘除或进行化疗,放疗、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者予甲状腺制剂纠正甲状腺功能,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可采用皮质醇类激素治疗。 (二)药物治疗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2、性腺激素。 (三)预防措施 1、要预防性早熟的发生,家长还应注意少给孩子吃鸡肉、牛肉、羊肉、蚕蛹等,也不要滥用未经严格检测的所谓儿童食品。 2、勿给孩子滥服营养滋补品,比如蜂王浆、花粉制剂、鸡胚等“补药”,妥善存放避孕药物、丰乳美容品等,以免孩子误服或接触。 3、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家长除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外,平时应多留心观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过早出现、10岁以下的孩子身高增长突然加速等现象,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4、对性早熟的儿童应进行月经知识和经期卫生的教育,性教育应根据儿童的理解力及早开始。 二、性发育迟缓 又称青春期发育延迟,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多以男童13.5-14岁睾丸未大,女童13-13.5岁仍未出现乳房增大为判断标准。其病因复杂,多与内分泌相关。女童多于男童,主要表现生长速度缓慢,骨龄明显小于时间处龄。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性发育迟缓,生理性多与遗传相关,病理性原因较多:主要有全身疾病、局部生殖疾病或先天性生殖道畸形。 三、遗精 一种生理现象,多发生在14-16岁。是指不因性交而精液自行泄出 相关因素及其表现 (1)心理因素:由于对性知识的缺乏,对性问题思想过度集中,对性刺激易于接受,使大脑皮层持续存在性兴奋,从而诱发遗精。 (2)性刺激环境影响:黄色书刊或电影等中的性刺激镜头刺激大脑,诱发遗精。 (4)过度疲劳:过度体力或脑力劳动,使身体疲惫,睡眠深沉,大脑皮质下中枢活动加强而致遗精。 (5)炎症刺激:外生殖器及附属性腺炎症,如包皮龟头炎、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的刺激而发生遗精。 (6)物理因素:仰卧入睡,被褥温暖沉重,刺激、压迫外生殖器,或穿紧身衣裤,束缚挤压勃起的阴茎,而诱发遗精。 (7)精满则溢:男子睾丸不断产生精子,精囊腺和前列腺也不断地产生分泌物。体内贮存到一定量时,就会溢出。 防治: 1、合理学习生活。 2、临睡前不要大量喝水、不过度兴奋、不看言情及黄色录像等。 3、内裤宜松。 4、侧卧。 5、体育锻炼。 五、痤疮 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名“粉刺”等,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它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这种疾病青春期多见,但也不完全受年龄阶段的限制。 粉刺痤疮是一种皮肤疾病,形成一般与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相关,不是口服哪一种药物或者涂抹化妆品便能治愈的,一定要接受正规的皮肤病专科医院或者皮肤科的治疗,进行内分泌的调理与体内雄性激素的平衡,只要坚持治疗一般都是可以根治的。 1、寻常性痤疮,发生于面部,胸背部:1)皮脂溢出;2)粉刺。 2、聚合性痤疮,多见于男性,皮损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粉刺为双头或多头,形成大的肿疡,脓疡间以窦道相连,囊肿内常含有恶臭的粘液脓性物质,常遗留凹陷性瘢痕。 3、暴发性痤疮,男性多见,特点是有轻度痤疮数月或数年的患者突然病情加重伴发热,多关节痛,并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白细胞增多。 患痤疮除了积极遵从医嘱服用中医痤疮组合皮肤治疗外,还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治疗,以预防痤疮的发生和加重。一是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规律的生活,因为情绪不良生活不规律会引起或加重痤疮。二是要不吸烟,不喝酒,特别是不饮烈性酒,不喝浓咖啡和浓茶,还要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糖果及高脂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三是局部护理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要挤压皮疹,注意面部清洁,油性皮肤用碱性稍大的香皂,干性皮肤用碱性低些的香皂或洗面乳。四是有脓疱或囊肿洗脸时不要过于用力,以免使皮损破溃。 六、性传播疾病(STD) 四大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性传播疾病的三大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有:直接性接触、接吻、吸毒、共用注射器等。 (一)艾滋病 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目前还没有可预防区滋病的疫苗和能彻底治愈的药物。 传播方式: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即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在下列情况下一般不会引起传播:握手、在同一教室上课学习、使用同一浴室或电话、一起游泳、用同一套吃饭喝水餐具,蚊虫叮咬等。 主要表现:病毒进入人体后一般有一个8-10年的潜伏期,主要表现为条件性感染和罕见肿瘤以及全身消耗性病状。条件致病菌最常见的为卡氏肺囊虫肺炎,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为头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皮肤症状等。 肿瘤常见卡波氏肉瘤:深蓝色或紫色的斑丘疹或结节。 (二)其他常见性病 淋病 传播方式:性交、污染的内裤、衣物等。 感染淋病后,平均潜伏期2-7天,男性可有尿道炎症状,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和全身不适,女性可有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 治疗:青霉素首选,其次大观霉素及阿奇霉素。梅毒 由梅毒螺旋体引起,早期主要侵犯皮肤粘膜,晚期可侵犯各器官。传播方式:性交,占95%。也可通过接吻、输血、密切接触等传播。分期:一期梅毒 病史:有感染史,潜伏期一般为2~3周。 临床表现: a.典型硬下疳:一般单发,1~2cm大小,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出皮面,呈肉红色的糜烂面或浅在性溃疡。疮面清洁,分泌物量少,周边及基底浸润明显具软骨样硬度,无痛。多发于外生殖器,也可见于肛门、宫颈、口唇、乳房等部位。 b.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可肿大,常为数个,大小不等,质硬,不粘连,不破溃,无痛。二期梅毒 病史:有感染史,可有一期梅毒史,病期2年以内。 临床表现: 皮疹为多形态,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疹及脓疱疹等,常泛发对称;掌、跖易见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皮疹多为湿丘疹及扁平湿疣等,不痛可有瘙痒。头部可出现虫蛀样脱发。二期复发梅毒,皮损局限,数目较少,尚可见环形皮疹。三期梅毒(晚期梅毒)病史:有感染史,可有一期或二期梅毒史。病期2年以上。 临床表现:常见结节性皮疹、近关节结节及皮肤、粘膜、骨骼树胶肿等。心脏血管系统受累以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和主动脉瘤多见。神经系统受累以梅毒性脑膜炎、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多见。 非淋菌性尿道炎 常见病源:沙眼衣原体及解脲脲原体,潜伏期为1-3周,主要为尿道炎症状,尿道口有黏性分泌物,尿道口红肿,症状与淋菌性尿道炎相似。女性可引起盆腔炎、宫外孕等。STD的预防措施: 1、学校教育 2、培训家长 3、社会参与等。 八、厌食症 厌食症又称神经性厌食症,是指主动拒食而导致的体重明显减轻,并伴有体象障碍的进食障碍。多见于女性。 九、物质滥用 滥用的三大类药物: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其它类:酒精及烟草。 药物依赖的三大核心因素:耐受性、戒断反应、渴求。 药物滥用的害处:急性、慢性中毒,增加疾病及早死,传播艾滋病。 吸毒的危害: 1、戒断反应:包括耐受性、精神依赖、身体依赖。 2、过量中毒和致死:抑制脑干呼吸中枢。首次吸毒因不善于把握剂量,极易致死。 3、脏器组织损伤与感染。 4、对胎儿影响:胎儿发育障碍、流产、早产、死胎等。 5、对社会危害。 青少年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从知识让其认识毒品的危害,学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十、青少年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症的分类: 1、内源性抑郁与反应性抑郁 所谓外源性,通常是指由外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抑郁症,是对挫折、生活中的不幸事件、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等精神刺激事件反应的结果。 2、精神病性抑郁和神经症性抑郁 精神病抑郁症不仅有抑郁症的症状,也有精神病的症状,比如:如自责,自罪,被害等妄想,自杀企图都很明显的病人。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也往往与病人的个性偏离有关;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严重程度可起伏波动;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幻觉、妄想,生活工作不受严重影响。 3、单相抑郁和双向情感障碍的抑郁 单相抑郁就是没有躁狂的抑郁,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无“过度兴奋”的表现。而双相抑郁就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抑郁与躁狂交替或混合发作,也称为狂躁性抑郁症。病因: 1、遗传因素 2、生物化学因素 3、环境因素和应激 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有时抑郁症的发生与躯体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中风,心脏病发作,激素紊乱等常常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另外,抑郁症患者中有1/3的人有物质滥用的问题。 4、性格因素 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 抑郁症的诊断: (一)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二)以持久的轻度至中度抑郁为主要临床相,伴有以下症状至少三项: 1、兴趣减退,但未丧失。 2、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 3、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 4、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意接受鼓励和帮助。 5、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意接受同情和支持。 6、有想死念头,但又顾虑重重。 7、自觉病情严重难治,但主动求治,希望能治好。 (三)存在下列症状中的任何一项: 1、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2、早醒和症状的晨重夕轻。 3、严重的内疚和自罪。 4、持续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并非躯体疾病所致)。 5、不止一次自杀未遂。 6、生活不能自理。 7、幻觉和妄想。 8、自知力缺损。 预防常识 患者表现为自卑、思维活动迟缓、厌世甚至自杀。对本病的关键是认识忧郁,及时医治。目前大多有效的抗抑郁药都有口干,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且起效较慢。而抑郁症患本身已有多种躯体不适的主诉,因而服药早期可能会有躯体不适加重的感觉。这时应当坚持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病人药物的副作用逐渐减轻的同时疾病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正常的月经 月经周期:从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称为一个月经周期。绝大多数人在28-35天之间,但也有少数人短至20天或长达45天一个周期,在上述范围内,只要月经有规律,均属正常现象。 月经期:阴道流血期间称为月经期,多数人的月经期持续3-5天,但少至1-2天,多至7-8天也属正常范围。 月经血量:正常月经期的月经血量为20-120毫升,多数为50毫升,以月经来潮的第二三天最多,以后逐渐减少。 正常月经是女性内生殖器发育正常和功能健全的表现。 月经血特点:月经血的特点是不凝固,呈暗红色。月经血中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脱落的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等。 月经是妇女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多数妇女在月经期无明显症状,少数妇女可有乳房发胀、头痛失眠、心慌、下腹胀痛和情绪不安等。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工作,也不必治疗,月经期过去以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女性经期保健 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胞宫经血下行,血室开放,抵抗力减弱,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若不注意摄养可导致妇科疾病,故应予重视经期卫生。 1.劳逸适度 经期失血可导致气血损耗,机体易感疲劳,故不宜作超越本身体力的劳动或作剧烈运动并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应保持充足的精力。 2.寒温适应 经期胞宫气血空虚,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冒雨涉水或冷水淋洗、游泳等,以防止月经失调、痛经、带下及妇科杂病。 3.调摄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辛辣香燥伤津食物,以免耗伤阴血或热迫血妄行,但也不宜过食生冷之品以防导致寒滞血脉,经行不畅。 4.心情舒畅 经期因经血下注,阴血不足,肝气易郁,情绪容易失控,或忧思烦怒,以致气血逆乱,导致月经失调等症,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维持气血正常运行,避免疾病发生。 5.严禁房事 经期血室开放,故应严禁房事及盆浴、坐浴,防止病邪入侵。保持外阴和阴道清洁,换内衣内裤。 月经期保健的五重点 首先,要保持外阴清洁。 每晚用温开水擦洗外阴,不宜洗盆浴或坐浴,应以淋浴为好,卫生巾、纸要柔软清洁,透气性好,勤换内裤,以减轻血垢对外阴及大腿内侧的刺激。大便后要从前向后擦拭,以免脏物带入阴道,引起阴道炎,甚至盆腔炎。 第二,注意调节情绪,劳逸结合。 情绪过度波动、紧张,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与下丘脑垂体间的功能失调,使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而引起月经不调;同时经期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因过劳可使盆腔过度充血,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腹痛、腰酸等。 第三,进行合理饮食。 要多喝开水,多吃水果、蔬菜,饮食清淡,不可过食辛辣生冷食物,以减少子宫充血,并保持大便通畅。 第四,避免房事。 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出血,宫腔内有创面,阴道酸碱度发生改变,防御功能降低,如果进行性生活,容易将细菌带入,导致生殖器炎症。 第五,不能乱用药物。 一般妇女在月经期腹部轻微疼痛等不适,经后可自然消失,如遇到有腹痛难忍或流血过多,需到正规医院妇产科就诊。 第三部分:围婚期保健 一、配偶的选择:不仅要从感情和性爱的基础上选择,还要有科学的态度考虑遗传因素、健康因素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和三代以内的帝系血亲,禁止结婚。 二、婚前检查: 目的: 1、有利于建立幸福家庭和谐的夫妻关系。 2、有利于未来子女的健康,提高人口质量; 3、有利于计划生育; 4、有利于未婚夫妇双方的健康。 四、婚前检查的时机 2、婚前健康检查应在婚前半年左右做。 3、结婚前3个月应在医院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接受性生活及避孕方法的指导。 五、婚前医学检查须知:月经期不宜检查; 六、婚前医学检查的结果一般有如下四种: 1、双方为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疾病,注明“建议不宜结婚”; 2、发现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或其他重要脏器疾病,以及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疾病的,注明“建议不宜生育”; 3、发现指定传染病在传染期内、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或其他医学上认为应暂缓结婚的疾病时,注明“建议暂缓结婚”;对于婚检发现的可能会终身传染的不在发病期间的传染病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在出具婚前检查医学意见时,应向受检者说明情况,提出预防、治疗及采取其他医学措施的意见。若受检者坚持结婚,应充分尊重受检双方的意愿,注明“建议采取医学措施,尊重受检者意愿”; 4、未发现上述情况的,为婚检时法定允许结婚的情形,注明“未发现医学上不宜结婚的情形”。受孕指导: 一、必要的婚前检查 二、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女25-30岁,男27-35岁。 三、选择最佳受孕季节:4-8月。 四、最佳受孕时间:精子排出后在阴道内可活3天,卵子有20小时受孕能力。 五、营养准备; 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四部分: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避孕、绝育及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 避孕 避孕原理 所谓避孕原理,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阻止和破坏正常受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以避免怀孕,防止生育。目前所采用的避孕方法很多,根据它们的避孕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1)抑制卵巢排卵(2)抑制精子的正常发育(3)阻止精子和卵子结合(4)阻止受精卵着床(5)错开排卵期避孕 男性常用避孕方法 常用的有避孕套、输精管结扎或堵塞,其他还有口服避孕药、体外排精 (1)避孕套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男用避孕工具,只要使用正确,避孕效果较好 女性常用避孕方法 女用避孕方法较多,常用的有避孕药物、节育环、输卵管结扎或堵塞、阴道隔膜、阴道避孕药环,其他还有安全期和哺乳期避孕等。 避孕药的种类很多,有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探亲避孕药、皮下埋植避孕药、外用避孕药等,其中应用最多的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每月只使用1次,有的可2-3个月使用1次;可以减少天天服药的麻烦,避孕效果略逊于短效避孕药。皮下埋植避孕药一次埋植可避孕5年左右 节育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长效避孕工具。常用的为不锈钢圆形环,这种节育环一次放入可以避孕20年左右,缺点是脱落率和带环怀孕率较高。 输卵管绝育手术为一种永久性避孕措施,一次手术可以终身避孕,特别适用于不再生育或因病不能生育的妇女。 避孕失败补救措施: 毓婷即左炔诺孕酮片,是一种常用的口服紧急避孕药。当采用其它手段如避孕套,体外射精失败时或未采用事前避孕手段时,口服毓婷可以起到紧急避孕的效果。 药物流产又称药流,是指用息隐(米非司酮片)加米索前列醇药物口服终止早期妊娠。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怀孕早期不须手术、而用打针或服药的方法达到人工流产。应用药物使妊娠终止,药流是近20年来的最新发展。目前常用的药物是米非司酮片(Ru 486)和前列腺素联合应用,前者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后者使子宫收缩,促使胚胎排出。人流术前注意事项有哪些? 1、人流术前注意到正规大医院。 2、人流手术应在妊娠70天之内进行,如实向医生叙述可能的受孕时间及既往的孕产史(包括正常分娩、人流、剖宫产等),重要疾病。患有急性肝炎或浸润型肺结核者,应传染病院或结核病院。 3、有过敏体质或药物过敏史者,术后需带避孕环者,事先告知医生。 4、人流术前注意3日禁性交,术前1天洗澡更衣。 5、人流术前注意手术当日晨不吃东西。 6、人流术前注意带妇女卫生巾、卫生纸。 人工终止妊娠术简称人流术:包括负压吸引术和钳刮术。前者用于终止6-11周内宫内妊娠,后者用于终止11-14周宫内妊娠。适应症 妊娠6-14周要求终止妊娠无禁忌者。没有全身性疾病。 禁忌症:1.各种疾病的急性期或严重的全身性疾患,需待治疗好转后住院手术。 2.生殖器官急性炎症,重度宫颈糜烂或阴道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 3.妊娠剧吐尚未纠正酸中毒者。 4.术前相隔4小时两次体温在37.5℃以上。5.3天之内有性交史者。【手术流产后处理】 术后留院观察,注意阴道出血等情况。术后一个月内禁止房事及盆浴,术后给抗生素及酌情给予促宫缩药物。 指导避孕及落实避孕措施。第五部分:妇女妊娠期保健 一、妊娠期生理变化 (一)生殖系统 1.子宫子宫长度从7.5cm增至35cm,重量由 70g增至足月时1000g,宫腔内容积至足月时增大500~1000倍,孕期中子宫有不规则无痛性收缩,随着妊娠 月份增加,收缩次数增多。2.宫颈、阴道及外阴组织充血、水肿、增生,因而变得柔软、松弛扩张性好。 (二)血液系统 红细胞总量到足月时增加33%,白细胞轻度增加,个体差异很大,从20%到1OO%不等,血容量增加至孕32周时达高峰。由于血浆容量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故妊娠后期红细胞压积下降7%,血红蛋白下降15~20g/L。 凝血方面血小板计数无改变,血液呈高凝状态。 (三)心血管系统 妊娠期有明显的循环系统生理改变。 1.心率 自孕8~10周开始增快,至34~36周达高峰,以后渐降。心率每分钟增加10~15次。2.心排出量 孕12周开始增加,至30周约增加30%,此后持平。 3.血压在妊娠早期及中期,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使舒张压在孕16~20 周时可降低2.0kPa,以后逐渐上升,至孕末期回复正常水平。上肢静脉压在孕期较稳定,下肢静脉压因受妊娠子宫压迫致上升,从孕12周开始升高,到妊娠晚期可高出正常水平100~200Pa(10~12cmH2O)。4.心脏随着妊娠进展,心脏向左上方移位,并轻度扩大。 (四)呼吸系统 妊娠子宫增大,挤压横隔使之上升,最高可达4cm,胸廓周径增加5~10cm,呼吸频率增加2~4次/分,换气量每分钟增加40%。孕晚期肺底部可能听到肺不张性细湿罗音,在深呼吸或用力咳嗽后消失。孕妇有过度换气,血中CO2排出增加,CO2分压降低,较非妊娠期减少6%~10%,但血浆PH值仍保持正常。 (五)消化系统 子宫增大,迫使胃向上移位,阑尾向右上方移位。受孕激素影响,胃肠蠕动减少,排空时间减慢。 (六)泌尿系统 从孕早期开始,肾脏体积增大较明显,肾脏的改变与血容量及心排出量增加并行。肾血流量到孕24周时增加50%。肾小球滤过率也上升,在孕20周时比非孕期增加40%。 孕期肾小管再吸收增加,但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没有增加,约35%~50%呈轻度糖尿。 孕期肾功能测定因上述种种变化,使精确检测十分困难。例如体位不同,尿量就无法加以比较,尤其孕晚期时。 (七)内分泌系统 孕妇脑下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所分泌的催乳素、甲状腺素T4、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均增加。 孕激素在孕期数周后由胎盘产生,其作用有减少平滑肌张力,减低血管阻力,升高体温,促进乳腺发育等。雌激素主要也由胎盘产生,由胎盘与胎儿肾上腺共同作用所产生,雌激素的作用与子宫的增长及收缩功能有关,并能改变结缔组织成分,使组织柔软,还与孕期乳房发育有关。 二、妊娠期心理变化 主要是角色的变化,心理反应有:矛盾、接受、自省、情绪波动、身体心像改变。 三、妊娠期常见问题及护理 在妊娠早期(怀孕12周前),孕妇常会产生许多不舒服的状况,以下列出怀孕早期常见的症状与处理方式。 (1)恶心,呕吐:主要是由于怀孕时激素改变所致,不需要特别的处理。 严重度分成三级:一.恶心,食欲不振,轻微呕吐:不要吃太多量,可吃些苏打饼干或吐司即可减轻症状.二:剧吐,一天吐好几次:由医生给予维生素或止吐针.三:剧吐伴随着缺水及电解质不平衡,需要赶快就医,严重时需住院治疗。(2)下腹部抽痛:主要是因为支撑子宫的韧带,由于怀孕子宫胀大而往上提所造成.只要休息就好。(3)小便频繁:妊娠早期,由于子宫胀大压迫到膀胱,而造成小便次数增加,还合并有解尿痛,血尿等症状,则可能有泌尿道感染,需到妇产科治疗.(4)乳房胀痛:由于女性激素增加,不须特别处理。 (5)心悸,容易:主要是因为怀孕性激素增加致孕妇会感觉疲累,心悸或呼吸不顺畅,懒散无力病恹恹的或昏昏欲睡。 (6)阴道出血:妊娠早期,孕妇若有出血现象.一、子宫颈的问题:子宫颈糜烂,息肉或子宫颈癌.二、流产的迹象:先兆性流产,过期流产,萎缩性胚囊或不完全性流产.三:子宫外孕的可能.四:黄体素不足造成的胚胎着床出血。妊娠中晚期常见问题及护理措施 1、足部水肿:休息时下肢抬高; 2、便秘:多吃青菜瓜果、按医嘱用缓缓剂及开塞露; 3、痔:通便、热敷、痔疮膏、栓剂及无效时手术切开。 4、下肢及外阴静脉曲张:抬高下肢,平避免坐时挠二狼腿,穿弹性裤; 5、腰背痛:补钙、休息、止痛剂的使用; 6、小腿痉挛:补钙、维生素D局部保暖等; 7、胃部不适:半卧位,制酸剂; 中晚期妊娠合并症的表现:体重增加、头晕眼花、阴道出血、胎膜早破、寒颤发热。第六部分:妇女产褥期保健 生殖系统的变化: 子宫 胎盘娩出后6周~8周,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此过程称子宫复旧。 产褥期 主要表现为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和子宫内膜的再生。 1子宫肌纤维的缩复在子宫收缩的过程中,子宫肌细胞数大致不变,但肌细胞长度和体积缩小,多余的胞浆变性自溶,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2周,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宫底,直至产后6周~8周,子宫恢复到未孕时大小。由于妊娠期子宫潴留的大部分水分和电解质逐渐消失,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由分娩时的1000g至产后1周时的500g,产后2周时的300g以及产后6周~8周时的50g~60g,较非孕期稍大。 2子宫内膜的修复胎盘从蜕膜海绵层分离排出后,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至大小、面积仅为原来一半。整个子宫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面以外,宫腔表面均由新生内膜修复,胎盘附着面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如在此期间,胎盘附着面因复旧不良,出现血栓脱落,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3子宫颈的复原产后当时子宫颈松软,又因裂伤多在3点及9点处,使初产妇的宫颈外口由产前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一”字型横裂(已产型)。 阴道与外阴 1.阴道分娩结束后,阴道变成为松弛的管道,阴道周围的组织和阴道水肿,粘膜皱摺消失,于产褥期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皱摺,阴道逐渐缩小,但至产褥期结束,尚不能恢复到未孕时的紧张度。 2.外阴产后外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日~3日逐渐消退。处女膜因分娩而成为残缺不全的痕迹,称处女膜痕,是经产的重要标志。会阴部的裂伤或切开,由于血液循环丰富,愈合较快,一般于产后3日~5日即可拆线。 盆底 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头长时间的压迫扩张,使盆底肌肉和筋膜因过度伸展弹性降低,并可有部分肌纤维断裂。如无严重损伤,产后1周内,水肿和淤血迅速消失,组织的张力逐渐恢复。因此,接生时正确的保护会阴,产后对裂伤,及时、正确修补,至关重要。乳房的变化和哺乳 乳房的变化 产褥期乳房的变化是妊娠期变化的继续。产后2日~3日,乳房增大皮肤紧张,表面静脉扩张,充血,有时可形成硬结并使产妇感到疼痛。 (二)泌乳 产后乳腺分泌乳汁的神经体液调节复杂一旦胎盘娩出,产妇便进入以自身乳汁哺育婴儿的哺乳期。哺乳有利于生殖器官和有关器官组织更快得以恢复。初乳系指产后7日内分泌的乳汁。产后7日~14日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及乳糖含量逐渐增多。产后14日以后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呈白色,蛋白质约占2%~3%,脂肪约占4%,糖类约占8%~9%,无机盐约占0.4%~0.5%,还有维生素等。初乳和成熟乳均含有大量免疫抗体。如SIgA经新生儿摄入后,在胃肠道内不被胃酸及消化酶所破坏,大部分粘附于胃肠道粘膜,故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患胃肠道感染者甚少。由于多数药物可经母血渗入乳汁中,因此,哺乳期用药时要注意药物对新生儿有无不良影响。 血液和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1血容量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容量增加15%~25%,血液进一步稀释,利尿作用增强,此期间心脏负担加重,心搏出量可增加35%。正常产妇可以耐受,但对有心脏病患者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循环血量在产后2周~6周才逐渐恢复正常。 2凝血系统产褥早期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晚期血小板下降而在产褥期很快回升,血中纤维蛋白原仍处于高水平,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系统也增强,这些对防止产后出血是有利的,但产褥期高凝状态和下腔静脉血流缓慢也可成为形成血栓的因素。这种高凝状态需在产后4周才恢复。 3血液系统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逐渐增多,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期仍较高,可达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梢减少,血小板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6周~12周才能完全恢复。消化系统 妊娠期胃酸减少,胃动素水平较低,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力下降,使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均减退。因此,产后数日内产妇仍然食欲欠佳,喜食汤食。此外,由于产后腹壁及盆底肌肉松弛,活动少,故容易发生便秘。 泌尿系统 由于产后子宫复旧及妊娠期潴留的水分进入循环,故在产后1周内血容量明显增加,肾脏利尿作用加强,尿量增多。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使粘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 内分泌系统 脑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于妊娠期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于产褥期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分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垂体催乳激素因人而异。哺乳产妇的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个月~6个月恢复排卵。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产妇未见月经来潮却有受孕的可能。腹壁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在产褥期逐渐消退。产褥期的心理变化 产妇在产褥期的心理状态对其在产褥期的恢复及哺乳都有重要影响。其中部分产妇在产后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产后郁闷、焦虑等,即所谓的产后忧郁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哭泣、忧郁和烦闷为主征的精神障碍。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主要是社会心理性的,其中夫妻间的关系,及个人性格、品质至关重要。所以,社会心理上的护理,特别是丈夫、家庭的支持和关怀是最重要的。产褥期恶露观察 (1)血性恶露:色鲜红,含大量血液,量多,有时有小血块。有少量胎膜及坏死蜕膜组织。血性恶露持续3到4天,子宫出血量逐渐减少,浆液增加,转变为浆液恶露。 (2)色淡红含多量浆液。少量血液,但有较多的坏死蜕膜组织,宫颈黏液,宫腔渗出液,且有细菌。浆液恶露持续10天左右,浆液逐渐减少,白细胞增多,恶露变为白色恶露。 (3)白色恶露:粘稠,色泽较白。含大量白细胞,坏死组织蜕膜,表皮细胞及细菌等。白色恶露持续3周干净。 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到6周,总量约250ml-500ml,个体差异较大。 通过对恶露的观察,注意其质和量、颜色及气味的变化以及子宫复旧情况,可以了解子宫恢复是不是正常。 产娠期常见问题及预防 一、晚期产后出血:多因为胎盘胎膜残留、胎盘附着面感染、会阴切口缝线感染或者愈合不良引起,一旦发现,应急时送诊。 二、产褥期感染:少见,一般在产后打上预防性抗生素。产后要观察产妇体温,一旦体温超过38度,应考虑感染的可能。第七部分:围绝经期保健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也就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1年。是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几个重要领概念: 1.绝经前期 卵巢有活动的时期,包括青春期发育到绝经,即绝经前的整个生育期 2.围绝经期 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指40岁开始出现内分泌、生物学变化及临床表现,即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12个月内 3.绝经过渡期从月经开始改变至最终月经前的阶段,平均持续4-5年,即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到最后一次月经的阶段 4.自然绝经 指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的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丧失反应,不再发育和分泌E2而刺激内膜生长,月经永久停止来潮 5.绝经后期 绝经是卵巢功能真正衰竭以致月经最终停止 绝经后1年直到生命终止这一整个时期 老年期: 60~65岁 6.人工绝经 育龄妇女因手术或放射线使双侧卵巢功能受损而引起的绝经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保健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必须经历的生理过渡时期,此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绝经,卵泡明显减少,逐渐停止活动,从而引起生殖器官,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其内泌代谢系统的一系列变化和症状 一、生理心理特点 1.月经改变 绝经过渡期的显著标志是月经失调 原因是卵泡不易达到成熟→卵泡停止发育→闭经 闭经≥1年为绝经,我国妇女平均年龄49.5岁 2.内分泌改变 绝经前卵巢功能衰退早期FSH分泌↑,而LH仍可维持在正常水平 绝经后卵巢功能基本停止,卵泡发育停止,E2,P对下丘脑与垂体的周期性反馈作用消失, FSH进一步↑,可达育龄妇女的10-20倍,此期LH也升高,可达育龄妇女的3-5倍, FSH/LH比值↑ 3.生殖器官萎缩与第二性征的变化 E2 ↓,子宫阴道萎缩,阴道黏膜变薄,弹性消失;阴毛脱落,乳房退化,下泌尿道黏膜也萎缩,易发生感染而产生各种症状 4.围绝经期症候群 阵发性潮红,潮热,多汗,心悸,易烦躁,激动,失眠记忆力↓,耳鸣眼花,血压波动 5.代谢变化 骨钙代谢异常,钙离子丢失增加,易引起骨质疏松,甚至骨折 糖代谢异常,易发生糖尿病,体重增加,体态发胖等 LDL↑,HDL↓→高血脂 高血压 冠心病 6.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部分妇女在此期前后可出现一系列性激素水平下降所至的症状,包括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候群,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有: 1、月经紊乱; 2、血管舒缩症状:主要为潮热; 3、精神神经症状:包括情绪、记忆及认知功能症状; 4、泌尿生殖道症状:阴道干燥、性交困难及反复发生的阴道炎、排尿困难、尿急及反复发生的尿路感染;尿道缩短,黏膜变薄,括约肌松弛。 5、心血管疾病:可有冠状动脉及脑血管病变,可有假性心绞痛及轻度高血压; 6、骨矿含量改变及骨质疏松。7.心理特点 能力和精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易激动,情绪波动大,紧张,抑郁,焦虑,固执,自我封闭,自责感。 症状具有多变性 无特异性。 二、保健措施 1.普及卫生知识,合理安排生活,注意阴部卫生,预防感染 2.潮热出汗:调理情绪,注意穿透气棉质衣,禁辛辣茶咖啡,带毛巾擦汗。3.头痛、眩晕:调理身心,适度用药。 4.阴道干燥:维持性生活及自慰方式,适当用雌激素软膏。5.骨质疏松:户外活动,补维生素D及钙质。 6.皮肤蚁走感及瘙痒:适度洗澡,棉质衣,碱性肥皂。 7.心血管疾病:以控制血压和体重,降血脂,积极治疗糖尿病,停止吸烟,合理膳食。8.围绝经期抑郁:调整人际关系,适度用药。9.围绝经期症状的自评。第一部分:概述 一、老年人与衰老 (一)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发达国家将65岁以上称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将60岁以上称为老年人,我国以后者为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期分为三个阶段:年轻老人:60-74岁;老老年人:75-89岁;非常老的老年人:90岁以上。 (二)衰老及其特征: 衰老极为复杂,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都相关,衰老的过程有以下的特点: 1、累积性; 2、普遍性; 3、渐进性; 4、内生性; 5、危害性。 二、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与总人口比例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上升的动态过程。 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的数量/总人口数*100% 老龄化社会:指老年人口数量在总人口数量中所占的比例较高的统称。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以下3个特点: 1、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高龄老年人增长速度加快; 3、女性老年人增长速度加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龄化速度快; 2、老年人口总数高; 3、地区间老龄化速度不平衡。 老龄化社会的主要问题: 1、经济负担加重; 2、养老功能需求增加; 3、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高。 二、老年保健内涵:老年保健是指在平等享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老年人得到基本的医疗、康复、保健和护理等服务,以维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老年保健的重点对象: 1、高龄老年人; 2、独居老年人; 3、疾病恢复期老年人; 4、丧偶老年人; 5、精神障碍老年人。 老年人保健原则:全面性原则;区域性原则;费用分担原则;功能分化原则。第二部分:老年人特点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一)老年人消化功能的改变 1.老年人因牙周病、龋齿、牙齿的萎缩性变化,而出现牙齿脱落或明显的磨损,以致影响对食物的咀嚼和消化。 2.舌乳头上的味蕾数目减少,使味觉和嗅觉降低,以致影响食欲。 3.粘膜萎缩、运动功能减退。 4.消化腺体萎缩,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能力下降。口腔腺体萎缩使唾液分泌减少,唾液稀薄、淀粉酶含量降低; 胃液量和胃酸度下降,胃蛋白酶不足,对食物消化能力明显减退。 5.胰岛素分泌减少,对葡萄糖的耐量减退,易出现浮肿。 (二)神经组织功能的改变 1.神经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脑重减轻。 2.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致使脑功能逐渐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三)心血管功能的改变 1.心脏生理性老化主要表现在心肌萎缩,发生纤维样变化,使心肌硬化及心内膜硬化,导致心脏泵效率下降,使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冠状动脉的生理性和病理性硬化,使心肌本身血流减少,耗氧量下降,对心功能产生进一步影响,甚至出现心绞痛等心肌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2.血管也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一系列变化。50岁以后血管壁生理性硬化渐趋明显,管壁弹性减退,而且许多老年人伴有血管壁脂质沉积,使血管壁弹性更趋下降、脆性增加。结果使老年人血管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下降,血管外周阻力增大,使老年人血压常常升高;脏器组织中毛细血管的有效数量减少及阻力增大,使组织血流量减少,易发生组织器官的营养障碍;血管脆性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使老年人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机会明显增加,如脑溢血、脑血栓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青人。 (四)呼吸功能的改变 1.老年人由于呼吸肌及胸廓骨骼、韧带萎缩,肺泡弹性下降,气管及支气管弹性下降,常易发生肺泡经常性扩大而出现肺气肿,使肺活量及肺通气量明显下降,肺泡数量减少,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静脉血在肺部氧气更新和二氧化碳排出效率下降。 2.血流速度减慢,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组织细胞功能减退及膜通透性的改变,使细胞呼吸作用下降,对氧的利用率下降。 (五)其它方面的改变 1.皮肤及毛发的变化。因皮下血管发生营养不良性改变,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 2.骨骼的变化。随着年龄增加,骨骼中无机盐含量增加,而钙含量减少;骨骼的弹性和韧性减低,脆性增加。故老年人易出现骨质疏松症,极易发生骨折。 3.泌尿系统的变化。肾脏萎缩变小,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肾功能减退。加上膀胱逼尿肌萎缩,括约肌松弛,老年人常有多尿现象。 4.生殖系统的变化。性激素的分泌自40岁以后逐渐降低,性功能减退。老年男性前列腺多有增生性改变,因前列腺肥大可致排尿发生困难。女性45~55岁可出现绝经,卵巢停止排卵。 5.内分泌机能下降,机体代谢活动减弱,生物转化过程减慢,解毒能力下降。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6.五官变化: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多出现老花眼,近距离视物模糊。同时听力下降,嗅觉、味觉功能减退。 7.代谢上往往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若不注意营养及合理安排膳食,易发生代谢负平衡。 8.性格及精神改变:老年人行动举止逐渐缓慢,反应迟缓,适应能力较差,言语重复,性情改变,或烦躁而易怒,或孤僻而寡言。如遇丧偶或家庭不和,更会对情绪产生不良影响。故对老年人应给予周到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使之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二、老年人患病特点 1、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 2、多种疾病共存 3、病程长、病情重 4、易发生意识障碍 5、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第三部分:老年人日常保健 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1、热能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2、蛋白质 老年人对于蛋白质的吸收及利用低于青年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应该占总蛋白质的50%以上。但不宜摄入过多,以保护肝肾功能。 3、脂肪 过多的脂肪对心血管与肝脏均不利,尤其应少吃动物性脂肪,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食物中动物内脏、脑、鱼子、蛋黄、虾等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宜多食。 4、糖果老年人对糖类利用率降低,若摄影入过多,易诱发高脂血症。每天糖类的供给量以占总热能的70%以下为宜。果糖易于吸收,能较迅速转为氨基酸,而转化为脂肪的可能性比葡萄糖要小得多,故食物中可供给一定量含果糖的蜂蜜及某些果糖、糕点等。5 维生素 每日应有足够的维生素供给。最后,饮食宜清淡,避免过咸。6 水分 一般每日饮水量为2000ml。老年人饮食保健原则 1、营养比例适当:低脂、低糖、低盐、高维生素及富含钙、铁饮食。 2、食物种类多样:粗粮和细粮的搭配、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搭配、蔬菜与水果的搭配。 3、科学安排饮食:每日七分饱,早中晚餐比例:30%:40%:30%。 4、注意饮食卫生 5、进食宜缓、暖、软 6、戒烟、限酒、少饮茶。老年人睡眠与休息保健 1、老年人休息与睡眠特点 老年人睡眠深度不够,以浅睡眠为主,每日时间约为6-8小时。 2、老年人睡眠保健措施:a、保证适当的活动或运动 b、选择舒适的睡眠用品 c、调整卧室环境 d、做好睡前准备工作 e、采取适当的睡眠姿势:以右侧卧位为主。 老年人排泄 1、易便秘和大便失禁:便秘的预防——多摄取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和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每日适当活动、运动;养成清晨空腹饮白盐水1000ml;按摩;及时排便;及时使用药物:开塞露或遵医嘱使用一些缓泻物。 便失禁的护理:饮食合理;按时排便;及时治疗原发病;发生便失禁时注意补充水分,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2、老年人排尿特点及护理: 特点:容易夜尿多或者尿失禁,与前列腺肥大有关,与膀胱颈括约肌老化有关。因此老人易充盈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和紧迫性尿失禁。 夜尿多预防及护理:晚餐后少饮水、睡前排尿;卧室设有夜间照明设施、便于如厕。 3、尿失禁预防护理措施:及时排尿,不憋尿;适量饮水;积极治疗泌尿系炎症;保持局部清洁。老年人活动与运动保健 适当运动有利于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改善,可防止衰老。 老年人活动原则: 1、因人而异,选择适宜; 2、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自我监护,确保安全。老年人常用的健身方法: 1、散步; 2、游泳;跳舞;打球;大极等。 老年人日常安全防护: 1、防跌倒; 2、合理用药:少、注意联合用药、合适剂量、剂型、密切关注用药反应。 常用药的注意事项: 1、降压药物:合理时间,合理剂量。 2、抗生素:选用对肝肾影响小的药物。 3、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较成人要长,所以要注意使用时间间隔,有条件则监测血糖、尿糖的变化。 4、解热镇痛药 5、镇静催眠药:采用小剂量,长期用时不宜突然停药。 6、抗心律失常药:选择时注意适应证、禁忌征。 7、强心苷:建议多在医院内用,用期间多监测血药浓度。第四部分:老年人日常保健 (一)皮肤瘙痒症 如果是继发于某些原发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了。非继发性瘙痒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中药、镇静药、维生素类药、钙类等来缓解症状。尤其是中药。老年性皮肤瘙痒切忌猛烈搔抓,以防感染细菌,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必要时用些淡盐水,中药煎剂洗浴擦拭,但最好不要用酒精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东西解痒。4 积极控制已经发生的皮肤感染,尤其是糖尿病人更应主意。 (二)肥胖 老年人发胖的原因主要是中年以后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降低,体力劳动减少,再加上饮食摄入过多,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这些脂肪大部分分布在皮下、肝脏、腹壁、腹腔的大网膜及肠系膜上,形成肥胖。特别是女性,进入绝经期后内分泌功能减退,新陈代谢降低,更容易导致发胖。 老年人想要避免肥胖,保持理想的体重,首先需要合理的饮食营养,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以下是防治老年肥胖的饮食原则。 1.热能总摄入量不宜过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每日摄入的热能随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减少。 2.保证蛋白质摄入的质和量:老年人在控制热能减肥时,每日应至少供给1克蛋白质/公斤体重,尤其要供给充分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蛋类、鱼虾、脱脂奶、豆制品、禽类等。以素食为主老年人,因植物性蛋白利用率相对较低,则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应增至1.3克左右。总体来说减肥膳食中蛋白质的供能比应为16~25%。充足的蛋白质供给,可避免老年人出现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等问题发生。 3.控制脂肪摄入的质和量:每日膳食脂肪摄入量以不超过60克为宜。脂肪的热能比低于30%,烹调用油以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植物油为好,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应尽量减少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如肥肉、奶油、动物油脂等。另外老年人还应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鱼卵等,每日胆固醇摄入量不应超过300毫克。 4.低盐膳食。每日盐摄入3~5克,有利于减少水潴留,使体重下降,且对防治肥胖并发症有利。5.高纤维膳食。老年人由于肠壁肌肉的紧张性降低,消化道运动能力减弱,容易发生便秘。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和藻类等,不仅有利于通便,而且具有防止老年人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的作用。高纤维膳食可减少热能摄入并产生饱腹感。 6.其他。保证膳食中维生素的充分供应,控制饮酒,坚持合理的饮食制度,少量多餐、特别是避免晚餐过于丰盛。 (三)焦虑 护理措施: 1、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 2、家庭成员应理解关心老年人,帮助老年人克服各种障碍。 3、焦虑严重时,可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 (四)抑郁1积极治原发病2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3家庭支持 4、出现抑郁症时,应遵医嘱用药。 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 (一)肺炎:原因: 1、体质下降; 2、细菌入侵。护理措施: 1、增强体质,预防流感,控制感染。 (二)高血压:原因略。护理措施: 1、控制体重; 2、限制盐的摄入; 3、戒烟限酒; 4、心理保健; 5、监测血压。 (三)糖尿病:原因略。护理措施: 1、防止肥胖; 2、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 3、监测血糖。 (四)前列腺增生症:原因略。护理措施: 1、饮食清淡,易消化; 2、及时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3、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五)阿尔茨海默(老年性痴呆):原因略。护理措施: 1、合理用脑; 2、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3、合理饮食,保证营养; 4、适度锻炼; 5、加强监测。 (六)骨质疏松症:原因略讲。护理措施: 1、补钙; 2、户外运动。 (七)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以关节疼痛、关节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1、控制体重; 2、保护关节; 3、劳逸结合。老年人常用自我监测方法大致与成人同。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上海市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项目的指导意见 2007-02-01 各区(县)卫生局、财政局: 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下简称“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体现,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按分级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予以保障。为规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确保经费投入的效果和效益,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制订依据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在《上海市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方案(试行)》(沪卫疾控〔2004〕2号)和《关于上海市社区预防保健项目经费使用的指导意见》(沪卫疾控〔2005〕19号)的基础上,制订本指导意见。 二、基本原则 (一)保证公平原则。强化社区卫生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能力,为本市社区居民提供适宜的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对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加强对脆弱人群的健康干预力度。 (二)稳步发展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应相应增 加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逐步拓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适应社会公共卫生需求。 (三)效率效益原则。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门预算,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核拨制度,严格服务项目的质控和考核,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和经费使用的效率和社会效益。 (四)条块结合原则。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全行业管理和预防保健机构的专业指导下,强化区(县)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各区(县)可根据实际能力和现实需求,拓展具有区域特点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项目范围 (一)社区公共卫生基础性项目 社区公共卫生基础性工作是本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分类如下: 1.健康信息管理与卫生统计 (1)健康档案 项目列举:维护居民健康档案和老年人、残疾人信息数据库,并根据社区卫生防病和卫生服务的要求,更新和管理数据库。 (2)生命统计 项目列举:出生资料核对,危重收集婴儿追踪调查,开具居民在家死亡推断书,居民(含流动人口)死亡资料收集与核实,社区人口资料分析。 (3)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项目列举:甲、乙、丙类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疾病的报告,幼托机构意外事故报告,群体性疾病和不明原因死亡报告,疫苗接种率、免疫接种不良事件报告。 2.传染病防治 (1)免疫规划 项目列举: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与管理,预防接种证、卡、簿管理,生物制品及其冷链管理,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管理及应急处理,应急接种与强化免疫,第二类疫苗接种管理,免疫可预防疾病管理,免疫规划咨询。 (2)结核病防治 项目列举:结核病病人筛查、转诊、报告,对可疑病人追踪落实,结核病人全程督导管理(DOTS),菌阳病人接触者管理。 (3)艾滋病及性病防治 项目列举:社区性病咨询,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社区管理。 (4)其他传染病防治 项目列举:重点职业人群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病人访视及疫点处理,传染病漏报调查和自查,麻风病病人社区随访。 (5)寄生虫病防治 项目列举:郊区血防与钉螺查灭工作,血吸虫病病人随访,疟疾诊治和预防,丝虫病防治。 (6)消毒管理 项目列举:传染病病家随时与终末消毒,留家传染病病人消毒指导,家庭消毒知识教育及措施指导,辖区内学校、厂矿等单位消毒隔离管理、社区消毒指导。 (7)病媒管理 项目列举:对公共场所、单位、家庭进行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指导和评估、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疫点处理和应急控制、不明原因病媒生物种群、数量异常情况的处理。 3.慢性病防治 (1)社区诊断(确定社区主要健康问题) (2)肿瘤防治 项目列举:肿瘤登记报告核实、病人随访管理(建卡、访视、病人康复指导等),肿瘤早发现的组织管理。 (3)高血压防治 项目列举: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压登记,按照《上海市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南》开展高血压病人随访管理,心脑血管意外和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指导。 (4)糖尿病防治 项目列举:按照《上海市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指南》,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者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糖调节异常患者和糖尿病病人随访管理,康复护理指导。 (5)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价与干预 项目列举:居民营养咨询与指导、控烟干预,其它行为危险 因素评价和预防控制。 4.妇女保健 项目列举:早孕建册,高危孕产妇随访,妊娠梅毒孕妇和新生儿胎传梅毒管理,产后家庭访视,更、老年期保健等,协助组织50岁以上贫困妇女宫颈癌筛查。 5.儿童保健 项目列举:婴幼儿母乳喂养指导,儿童生长发育系统观察,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筛查与随访,儿童常见五官疾病筛查,智力障碍筛查与随访,听力障碍筛查与随访;幼托机构营养工作指导。 6.计划生育指导 项目列举:新婚访视,避孕节育方法咨询和指导,常见避孕节育副反应咨询指导,宫内节育器随访,免费避孕药具发放及管理。 7.精神病防治 项目列举:精神疾病病人建卡登记与随访,辖区精神疾病防治培训,精神疾病的干预、康复指导,心理健康指导,无业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管理。 8.职业病防治 项目列举:尘肺、慢性职业中毒患者访视,指导辖区内企业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9.环境与饮水卫生 项目列举:土井消毒管理,水箱(水池)档案管理,分质供 水系统档案管理。 10.眼病、牙病防治 项目列举:口腔卫生保健,学生龋齿普查普治,老年人群摸盲、定盲及眼病防治,学生视力普查、眼病筛查,白内障术后复查。 11.社区健康教育 项目列举:各类宣传日活动,社区及医院健康教育专栏建设,发放健康处方和宣传品,各类疾病防治等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 12.学校卫生 项目列举:学校卫生档案管理,中小学生贫血等常见病筛查,中小学生膳食指导。 13.意外伤害预防控制 项目列举:儿童意外伤害干预,伤害社区诊断、干预和评估。 (二)社区常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公共卫生项目 社区常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公共卫生项目是政府有关部门认为有利于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确定的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外来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项目列举: 1.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外来人员“三病”检疫与管理(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孕产妇保健、婴幼儿保健、饮水卫生、健康教育、意外伤害预防控制,职业病防治、重点精神性疾病管理等危及公共安全事件卫生管理; 2.常住人口健康档案、生命统计管理; 3.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 4.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条件提出的其他地区性项目。 (三)社区公共卫生项目性工作 社区公共卫生项目性工作是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对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突发事件发生地下达的工作任务。 项目列举: 1.根据抽样确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社区预防保健综合监测项目; 2.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等; 3.社区卫生需求调查; 4.与突发事件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应急处置任务; 5.经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并下达的其他项目性工作。 (四)健康促进公共性项目 健康促进公共性项目是社区“六位一体”综合服务中惠及重点脆弱人群的不收费项目。 项目列举: 1.建立家庭健康责任制相关服务,定期联系签约家庭,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各项预防保健服务和健康咨询; 2.80岁以上高龄老人保健和定期访视; 3.社区公共场所、集体单位、养老机构健康促进; 4.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指导和定期家庭访视; 5.幼儿园、中小学实施口腔龋齿筛查。 上述项目中涉及的免疫规划用疫苗,病人免费服药药品、避孕药具等政策规定免费向市民提供的药品、材料等根据相关文件由专项经费列支,不列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范围。 四、社区公共卫生专项经费管理 (一)经费预算 各区(县)应严格执行本市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有条件的区(县)可按照本市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另行核定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外来常住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原则上达到本市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50%,并根据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服务量的增加相应增加经费投入。对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根据项目提供的服务量予以核定。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具体项目的成本,会同财政等部门合理确定支付标准,报区(县)政府和市卫生局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按照区(县)卫生等行政部门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付标准和提供服务数量,编制预 算,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经费使用管理 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必须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进度,按规定及时予以拨付;年末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等指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考核清算;对服务效果差的,要相应扣减经费,以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全面完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款专用。区(县)卫生、财政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区(县)审计部门必须定期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以往下发的文件与本文件有不一致的,以本文件规定为准。 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财政局 1.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减少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的目的在于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2.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化性、化学性有毒的食物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慢性疾病。 3.重大职业中毒事件: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工人急性中毒事件。若急性职业中毒同时发生3人或死亡1人以上,职业性炭疽1人以上,称为重大职业中毒事件。 4.疫点:是指病人,疑似病人或发现带菌的地方。 5.传染病隔离: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传染病人及病原菌携带者控制在特定区域,与一般人群暂时分离,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机会。 6.脊髓灰质炎疑似病例:所有15岁以下的儿童发生急性迟缓性麻痹(AFP),包括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和横断性脊髓炎的病例,以及任何年龄的脊髓灰质炎临床确诊病例。 7.接种事故:是指在疫苗生产和预防接种实施时的差错或污染造成的加重反应或异常反应,有些照成持久性的组织器官损伤,严重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8.终末消毒:对传染源因住院、转移、死亡而离开的一些疫源地应实施终末消毒。随时消毒:对传染源尚存在的疫源地实施随时消毒。 9.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职业活动过程中由于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即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的的直接原因。 10.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各种生产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因素。 1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指由于内分泌功能调节失常所致的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等异常的子宫出血,而并非由于器质性疾病引起。 12.围婚期保健:指围绕结婚前后为保障婚配双方及其下一代健康所进行的一系列保健服务措施。 13.高危妊娠:在妊娠中,因一些致病因素或妊娠并发症使孕产妇,胎婴儿受到危害或导致难产,称为高危妊娠。 14.产褥期:从胎盘娩出到产妇除乳腺以外,全身器官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或接近此状态所经历的时间,一般需要6周。 15.性保健:性健康的的定义是指有性欲的人在身体上,感情上,知识上和社会上和社会方面等整体的表现,是积极地增进人格、交往和情爱。 16.女性不孕症:婚后1年以上,无避孕措施而未受孕者,为原发不孕,曾经受孕而1年以上未孕者,为继发不孕。 17.低体重:体重较同龄,同性正常儿童均数低2个标准差以下。 18.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综合症:以与其年龄明显不相符的注意缺陷,与所处环境明显不相宜的动作过多为主要特点,多伴有不计后果的的冲动性行为,不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成绩,但智力大多正常或接近正常。 19.人工喂养:因各种原因于婴儿出生后,母亲没有乳汁分泌或者母亲因故不能亲自进行母乳喂养婴儿,婴儿从一开始就以牛奶、羊奶、豆浆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的,叫人工喂养。 20.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开始---出生后28天。 21.婴儿期:出生后—满1周岁。22.幼儿期:1周岁后----满3周岁之前。 23.急性疼痛:疼痛是机体对具有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感受反应。疼痛延续不超过6个月的为急性疼痛。 24.排便失禁:是由于某种器质性病变或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作用失常,照成肛门括约肌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的表现。 25褥疮:局部受压,血循环障碍,以致局部组织缺氧水肿,甚至溃烂坏死所致。 26.撅嘴呼气:在用鼻吸气后,呼气时口形成口哨状,有利于肺内更多的残气呼出。 27.老年性痴呆:是指智能障碍为主的和行为人格改变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第二篇:保健与预防
第三篇:社区特殊人群保健复习资料
第四篇:社区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
第五篇:社区预防保健及护理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