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经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时间:2019-05-13 05:3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舟山经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舟山经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第一篇:舟山经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

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2009-12-28 14:17:37 来源:中共舟山市委党校 作者:丁友良

摘 要 农村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农村基层管理的不完善,所以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近年来舟山市在渔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上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而其最大的成功经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全方位、信息全覆盖,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化解乡村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从而促进渔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对于搞好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渔农村 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 管理模式 社会稳定

作者简介:丁友良,舟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一、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紧迫性

(一)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会稳定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和谐性的有机统一。” 实现社会稳定是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冲突日趋激烈,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而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渡是风险性最高和危险性最大的时期。现代化进程向我们昭示,随着物质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变,保持秩序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正如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所指出的:“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最容易发生**。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普遍发生了政治动荡与社会不稳。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启动了全面系统的现代化进程,由此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人,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社会的利益结构不断分化、社会系统的异质性空前增加,特别是如今改革的收益与成本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分布严重不均衡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而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所以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都将一事无成。

(二)农村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中国,由于人口、产业、发展阶段等多种原因,保持农村稳定有着特殊而迫切的意义。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小平同志的讲话,精辟地阐明了农村稳定在整个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亨廷顿在其研究中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他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 “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对政治体制来说,城市内的反对派令人头痛但不致命。农村的反抗派才是致命的。得农村者得天下。在传统社会和现代化初期,稳定的基础是在农村。” “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制度,他们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它积极反对这个制度,它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局面是稳定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村长期积淀下来的不少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梳理和解决,农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突出。并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主要表现在:干群矛盾比较突出、农村贫困状态没有真正改变、农村治理机制不够完善、不少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没有根本改观。所以当前农村的社会稳定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重点研究和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农村社会稳定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不到位,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新型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没有形成。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这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代替了人民公社时期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然而,由于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村民自治还没有完全到位,村支两委关系和乡村两级关系尚不规范,由此导致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第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良性运转的管理机制系统作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中,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如缺乏乡村社区发展和管理的参与机制、缺乏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缺乏基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预警机制与协调机制等,致使农村基层民主流于形式、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积怨过深、突发事件增多,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农村社会管理理念有缺陷。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重管制、轻服务。服务理念缺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深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政府要么简单地对农村实行国家社会一体化的社会控制,要么从便于向农村汲取 资源出发实行严格的社会管理,没有为农民提供全面、公平和有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式单

一、手段简单粗暴。大多是强迫命令式的,基本以行政手段为主,不善于运用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甚至还有一些基层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干着损害群众利益之事,致使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突出。

由此可见,基于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落后,基层社会生活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基层社会矛盾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化解,这既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也制约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二、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及维稳成效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农村的新变化,推动制度创新、寻求治本之策,以消除不安定因素。而舟山市在渔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上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一)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

1、“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形势的不断变化,舟山渔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模式、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乡镇(街道)、社区(村)管理服务操作上行政化倾向仍较为明显,习惯于通过条条实行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基层组织很大程度上只从事收费、统计等抽象化、官僚式的管理事务,没有很好地把握基层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不关心和不了解群众的疾苦。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还不够人性化,习惯于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工作方式。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政府与群众沟通欠缺、群众切身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形成干部与群众的情感隔阂,由此使得部分群众对基层政府不拥护、对党员干部不信任、对经济社会发展不支持,进而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重大项目推进。

为了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人性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上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渔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从2007年下半年起,舟山市开始在渔农村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它融合了乡里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民情日记”、民情恳谈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党的群众工作的成功做法,并充分运用了“网格”和现代数字技术,是三者结合的产物。

2、“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本内容

所谓“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按照“网格化定位、组团式联系、多 元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具体地讲:

(1)实行网格化定位,落实责任区域

根据社区所辖范围、村域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各乡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合理设置网格。网格范围大小不搞一刀切,渔农村一般以100—150户为一网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网格都对应相对固定的联系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通过划分网格、明确相应服务团队,努力实现政府管理服务由以往的条条、单向,朝块块、点面结合转变,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避免出现“真空”和“盲区”。

(2)实行组团式联系,整合服务资源

注重各层面管理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由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管理服务团队,并吸收渔农村老干部、优秀联户党员、社区成员中的骨干力量加入,增强服务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同时,注重团队管理服务能力的集中整合,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配置、优化组合。每支团队都明确正副组长各1名,负责组织日常联系服务、搜集信息、反馈情况等工作。注重团队成员各领域知识的集中培训,加强对团队成员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等知识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把握全局、服务群众、处理基层复杂矛盾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组建团队,将乡镇(街道)辖区内各种管理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集中优势,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

(3)实行多元化服务,完善服务体制

建立积极主动的服务体制,将管理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各团队牢牢把握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这一核心,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蹲点住家、发放联系卡等形式,采用拉家常、道地会、交心谈心等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联系服务群众。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切实关注民生,重点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如何引导群众创业创新、如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如何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谋对策,进一步掌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方式,把政府管理服务程序前置,提高了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4)实行信息化管理,共享数据平台 运用先进的网格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集服务对象正反两方面信息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将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医疗、教育、土地承包、遵守法纪等信息资料输入信息系统,把分散、孤立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建立数据库,并注重信息的日常收集积累和维护更新,使政府可以动态掌握、全面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还在数字平台开设服务团队成员个人“民情博客”,记录团队成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心得体会、难点疑点、意见建议等,促进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困难互帮,提高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维稳成效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它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资源,完善了社会防控体系,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夯实了维稳工作的群众基础。它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经常性走访联系群众和建立网格化信息管理数据库,使政府对群众信息的掌握更为全面详细,查询信息也更为快速便捷,提高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如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普陀区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作用,以网格为单位,通过数据排查、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区内网格系统数据库中的7431名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了上门走访或电话咨询,在第一时间内摸清了全区三周岁以下婴幼儿食用问题奶粉的情况。通过全面有序地做好受“问题奶粉”影响小孩的排摸和治疗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减少了重大项目的推进阻力

随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党委、政府与民众有了更好的沟通渠道,增进了彼此的理解。群众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实施的建设项目也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如桃花镇金沙五星级温泉酒店建设,因部分群众不愿意拆迁而进度受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干部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设身处地地分析项目开发带来的好处,通过多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并合情合法地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终于用真情和行动感动了群众,统一了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3、畅通了群众利益的诉求渠道

网格服务组成员经常性深入群众走访联系,嘘寒问暖,了解民情,改变了以往群众有事找政府、围着政府转的状况,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如白沙乡为更好地倾听民意、视察民情、解决民难,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着力实行解决问题、每月集中走访、每月工作例会等三项制度;勾山街道开展“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群众的利 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也促进了社会稳定。

4、消弭了干部群众的情感对立

通过团队成员经常性的入门串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实打实解决问题,逐步消除了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的隔阂,增进了彼此感情,老百姓有什么问题、困难也愿意跟团队成员反映。如截止目前,普陀区各服务团队通过下村走访群众,征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达1403条,已经解决1164条。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是一旦得到解决,群众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通过一件件细微事情的解决,改变了群众当初观望、怀疑的态度,对这项工作比较认可,对干部主动上门服务感到很高兴也很配合,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三、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舟山渔农村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践模式,在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上,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与有益的启示。

(一)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创新经验

1、以人性化的服务取代硬性管制来实现社会稳定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最大的成功经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网格化管理是基础,组团式服务是关键,落脚点在于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网格小组成员的走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加以解决。这种人性化的服务与硬性管制相比更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大量事例显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细细小小、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来赢得民心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的。

2、从被动应付的工作方式转到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以实现危机预警目的社会稳定离不开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预警,就是以防范为主,超前预测,及早动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每个服务团队所有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走村入户活动。各网格小组成员利用双休日及晚上的休息时间经常性地走访所联系的群众家庭,同群众谈心交流,对困难群众加强了服务工作,对思想不稳定的群众加强了管理和控制,对一些矛盾及时进行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使基层政府能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处置,在出问题的临界点到来之前就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了很好的危机预警作用。

3、充分运用现代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来促进高效行政

为实现对社区及群众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和长效化,政府专门开发了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乡镇和街道成立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信息服务中心,负责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数据导录等工作。乡镇、街道每一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医疗、教育、土地承包等信息都能在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查询,从而便于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宅基地审批时,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查找群众的家庭住宅情况,直接确定宅基地的面积和建筑面积,而不需要再到现场勘查,极大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和办事效率。

4、结合多样化的工作载体整合资源优势来实现管理目标

近几年来,舟山先后开展了党员联系群众、农村老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党员星级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展以来,基层政府把这些活动全部融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个载体的资源优势,力求做到为民服务更全面、惠民机制更长效。例如在构建网格体系时,由政治性强、素质较好的联户党员来担任小组长,同时,把各小组长开展走访和联系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对联户党员工作考核和实施党员星级管理的评定标准。并利用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老干部,来做好政策宣传和释疑解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创新服务手段、分层分类解决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举办“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以座谈交流、双向互动为主要形式,以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在平时则采用分层分类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对于简单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当场进行答复或解决,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对于群众提出的诸如建房、生育、就业等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来解决的事项,由网格服务组长负责向社区(村)和乡镇有关职能部门联系落实后进行答复;对于各职能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汇报后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回复。对分管领导不能解决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分管领导向乡镇主要领导汇报,经乡镇班子会议研究后提出解决办法。

(二)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启示

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经验对于搞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很多启示意义。我们要搞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下好功夫。

1、崇尚以民为本、强化服务行政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在于它充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我们党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到“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上强调“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权利观与亲民政策。这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以民为本的社会。关注民生,服务民众,把心思用在为老百姓排除困难上,用在让老百 姓过好日子上,这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解决一批民生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在网格组成员日常走访中,群众总会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要求政府解决,在碰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我们的干部根据自身的能力及时给予帮助。通过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了解其不同的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使群众把我们干部当作知心朋友,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基层干部只有在内心深处正真确立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才能做到这一点。

2、体察社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能否体察民情,顺乎民意,发现矛盾及时处理。由于大量的不稳定因素起源于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也在基层,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通过与公众沟通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使政府部门能准确把握基层脉博,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愿望和不满,时刻关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苗头和倾向,提高了政府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度。并且“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对实际问题采取分层分类解决的办法,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就逐级解决,及时给群众一个答复,避免了矛盾纠纷的积压和激化,真正实现“察民情、解民忧、顺民心、保民安”。

3、培育公民精神、追求共同治理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过程,也是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公民精神是公民对“公共”所持有的一种信念与承诺。公民精神“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热心、关爱与尊重,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责任与义务,意味着公民崇高的公共品德与素养。” 而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公共治理理论所倡导的核心思想。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政府、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它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共享资源,相互作用,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这也意味着公民组织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与相互合作关系是公共治理得以运转的社会与道德基础。所以治理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活跃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际上也蕴涵着对共同治理与公民精神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的充分肯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形式,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其实践中,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社区(村)干部、退休机关老干部、医护人员、教师、民警与农村党员等的作用,组成乡村社区网格服务团队。很多人一方面作为网格内的居民直接接受服务,另一方面又是组团服务的成员为公众解决问题,这对于培育公民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和 8 公共意识,实现协同共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二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二、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及维稳成效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农村的新变化,推动制度创新、寻求治本之策,以消除不安定因素。而云石山乡在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上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一)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

1、‚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云石山乡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模式、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乡、村管理服务操作上行政化倾向仍较为明显,习惯于通过条条实行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基层组织很大程度上只从事收费、统计等抽象化、官僚式的管理事务,没有很好地把握基层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不关心和不了解群众的疾苦。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还不够人性化,习惯于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工作方式。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政府与群众沟通欠缺、群众切身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形成干部与群众的情感隔阂,由此使得部分群众对基层政府不拥护、对党员干部不信任、对经济社会发展不支持,进而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重大项目推进。

为了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人性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上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渔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从2007年下半年起,舟山市开始在渔农村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它融合了乡里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民情日记‛、民情恳谈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党的群众工作的成功做法,并充分运用了‚网格‛和现代数字技术,是三者结合的产物。

2、‚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本内容

所谓‚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按照‚网格化定位、组团式联系、多元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具体地讲:

(1)实行网格化定位,落实责任区域

根据社区所辖范围、村域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各乡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合理设置网格。网格范围大小不搞一刀切,渔农村一般以100—150户为一网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网格都对应相对固定的联系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通过划分网格、明确相应服务团队,努力实现政府管理服务由以往的条条、单向,朝块块、点面结合转变,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避免出现‚真空‛和‚盲区‛。

(2)实行组团式联系,整合服务资源

注重各层面管理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由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管理服务团队,并吸收渔农村老干部、优秀联户党员、社区成员中的骨干力量加入,增强服务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同时,注重团队管理服务能力的集中整合,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配置、优化组合。每支团队都明确正副组长各1名,负责组织日常联系服务、搜集信息、反馈情况等工作。注重团队成员各领域知识的集中培训,加强对团队成员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等知识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把握全局、服务群众、处理基层复杂矛盾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组建团队,将乡镇(街道)辖区内各种管理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集中优势,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

(3)实行多元化服务,完善服务体制

建立积极主动的服务体制,将管理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各团队牢牢把握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这一核心,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蹲点住家、发放联系卡等形式,采用拉家常、道地会、交心谈心等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联系服务群众。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切实关注民生,重点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如何引导群众创业创新、如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如何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谋对策,进一步掌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方式,把政府管理服务程序前置,提高了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4)实行信息化管理,共享数据平台

运用先进的网格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集服务对象正反两方面信息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将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医疗、教育、土地承包、遵守法纪等信息资料输入信息系统,把分散、孤立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建立数据库,并注重信息的日常收集积累和维护更新,使政府可以动态掌握、全面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还在数字平台开设服务团队成员个人‚民情博客‛,记录团队成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心得体会、难点疑点、意见建议等,促进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困难互帮,提高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维稳成效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它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资源,完善了社会防控体系,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夯实了维稳工作的群众基础。它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经常性走访联系群众和建立网格化信息管理数据库,使政府对群众信息的掌握更为全面详细,查询信息也更为快速便捷,提高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如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普陀区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作用,以网格为单位,通过数据排查、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区内网格系统数据库中的7431名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了上门走访或电话咨询,在第一时间内摸清了全区三周岁以下婴幼儿食用问题奶粉的情况。通过全面有序地做好受‚问题奶粉‛影响小孩的排摸和治疗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减少了重大项目的推进阻力

随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党委、政府与民众有了更好的沟通渠道,增进了彼此的理解。群众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实施的建设项目也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如桃花镇金沙五星级温泉酒店建设,因部分群众不愿意拆迁而进度受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干部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设身处地地分析项目开发带来的好处,通过多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并合情合法地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终于用真情和行动感动了群众,统一了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3、畅通了群众利益的诉求渠道

网格服务组成员经常性深入群众走访联系,嘘寒问暖,了解民情,改变了以往群众有事找政府、围着政府转的状况,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如白沙乡为更好地倾听民意、视察民情、解决民难,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着力实行解决问题、每月集中走访、每月工作例会等三项制度;勾山街道开展‚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也促进了社会稳定。

4、消弭了干部群众的情感对立

通过团队成员经常性的入门串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实打实解决问题,逐步消除了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的隔阂,增进了彼此感情,老百姓有什么问题、困难也愿意跟团队成员反映。如截止目前,普陀区各服务团队通过下村走访群众,征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达1403条,已经解决1164条。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是一旦得到解决,群众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通过一件件细微事情的解决,改变了群众当初观望、怀疑的态度,对这项工作比较认可,对干部主动上门服务感到很高兴也很配合,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三、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云石山乡农村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践模式,在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上,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与有益的启示。

(一)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创新经验

1、以人性化的服务取代硬性管制来实现社会稳定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最大的成功经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网格化管理是基础,组团式服务是关键,落脚点在于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网格小组成员的走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加以解决。这种人性化的服务与硬性管制相比更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大量事例显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细细小小、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来赢得民心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的。

2、从被动应付的工作方式转到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以实现危机预警目的

社会稳定离不开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预警,就是以防范为主,超前预测,及早动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每个服务团队所有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走村入户活动。各网格小组成员利用双休日及晚上的休息时间经常性地走访所联系的群众家庭,同群众谈心交流,对困难群众加强了服务工作,对思想不稳定的群众加强了管理和控制,对一些矛盾及时进行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使基层政府能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处置,在出问题的临界点到来之前就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了很好的危机预警作用。

3、充分运用现代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来促进高效行政 为实现对社区及群众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和长效化,政府专门开发了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乡镇和街道成立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信息服务中心,负责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数据导录等工作。乡镇、街道每一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医疗、教育、土地承包等信息都能在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查询,从而便于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宅基地审批时,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查找群众的家庭住宅情况,直接确定宅基地的面积和建筑面积,而不需要再到现场勘查,极大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和办事效率。

4、结合多样化的工作载体整合资源优势来实现管理目标近几年来,舟山先后开展了党员联系群众、农村老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党员星级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展以来,基层政府把这些活动全部融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个载体的资源优势,力求做到为民服务更全面、惠民机制更长效。例如在构建网格体系时,由政治性强、素质较好的联户党员来担任小组长,同时,把各小组长开展走访和联系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对联户党员工作考核和实施党员星级管理的评定标准。并利用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老干部,来做好政策宣传和释疑解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创新服务手段、分层分类解决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举办‚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以座谈交流、双向互动为主要形式,以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在平时则采用分层分类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对于简单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当场进行答复或解决,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对于群众提出的诸如建房、生育、就业等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来解决的事项,由网格服务组长负责向社区(村)和乡镇有关职能部门联系落实后进行答复;对于各职能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汇报后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回复。对分管领导不能解决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分管领导向乡镇主要领导汇报,经乡镇班子会议研究后提出解决办法。

(二)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启示 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经验对于搞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很多启示意义。我们要搞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下好功夫。

1、崇尚以民为本、强化服务行政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在于它充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我们党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到‚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上强调‚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权利观与亲民政策。这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以民为本的社会。关注民生,服务民众,把心思用在为老百姓排除困难上,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这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解决一批民生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在网格组成员日常走访中,群众总会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要求政府解决,在碰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我们的干部根据自身的能力及时给予帮助。通过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了解其不同的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使群众把我们干部当作知心朋友,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基层干部只有在内心深处正真确立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才能做到这一点。

2、体察社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能否体察民情,顺乎民意,发现矛盾及时处理。由于大量的不稳定因素起源于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也在基层,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通过与公众沟通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使政府部门能准确把握基层脉博,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愿望和不满,时刻关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苗头和倾向,提高了政府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度。并且‚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对实际问题采取分层分类解决的办法,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就逐级解决,及时给群众一个答复,避免了矛盾纠纷的积压和激化,真正实现‚察民情、解民忧、顺民心、保民安‛。

3、培育公民精神、追求共同治理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过程,也是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公民精神是公民对‚公共‛所持有的一种信念与承诺。公民精神‚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热心、关爱与尊重,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责任与义务,意味着公民崇高的公共品德与素养。‛ 而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公共治理理论所倡导的核心思想。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政府、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它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共享资源,相互作用,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这也意味着公民组织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与相互合作关系是公共治理得以运转的社会与道德基础。所以治理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活跃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际上也蕴涵着对共同治理与公民精神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的充分肯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形式,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其实践中,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社区(村)干部、退休机关老干部、医护人员、教师、民警与农村党员等的作用,组成乡村社区网格服务团队。很多人一方面作为网格内的居民直接接受服务,另一方面又是组团服务的成员为公众解决问题,这对于培育公民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和公共意识,实现协同共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巫溪县探索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初见成效

[2010-6-13]

巫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区、偏远、贫困” 是其基本县情,如何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一直是困扰县委县政府的一道难题。巫溪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关键所在。要解决群众问题,统一群众思想,激发群众热情,引导群众创造,需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全面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一、坚持用共同的愿景凝聚人心,统一干群思想

2007年之初,巫溪县城北门沟几位党员和群众到县委县政府上访,要求解决居住地脏乱差的现状。巫溪县委县政府没有简单地安排市政部门来解决,而是组织发动群众自力自强做好清洁卫生,用政府拨钱修建道路,引导群众自发捐资,自发将污水管道接入主管道,自发修建门前台阶,自发的做好门前“三包”和绿化。从此,北门沟改变了历史,群众过上了环境幽雅的幸福生活。“干群众需要的事,选群众自己信任的人”的经验总结出来了。由此县委县政

府带领广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期盼,提出在全县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的目标,立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建设美丽城市、改变生活环境立即成为全县广大干群的共识。“四城同创”的提出,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经过科学分析、合理定位的“135”(以“赶上全市平均发展速度、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渝东北重要门户、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示范县、全国人文生态旅游胜地”三个定位,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山水城市、绿色产业、民计民生、党建和基层基础”五项工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档)工作思路,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于是,巫溪县委县政府将更多科学的产业规划、城市蓝图,通过生动的影视和平面媒体公之于众,并用具体行动付之实践,最终达到了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是干群拥护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群众支持的。2009年,巫溪县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县城,今年3月全市“创卫”工作现场会在巫溪圆满召开。

二、坚持用开放的方式联系群众,密切干群关系

当前,政府给予农民的越来越多,但农民不一定就越来越满意;政府对农村管得越少,但农村社会不一定就越来越和谐;农民收入逐年增长、逐步致富,农村社会不一定就必然稳定。农村如果没有责权利统一的支持规则和合理的投入机制,给得再多农民也不会满足;如果没有应有的集体意识、责任感、安全感、归宿感,政府管得越少农民越迷茫,越无所适从。对此,巫溪县坚持用开放合作的方式联系群众。

一是开门议事,与群众互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晓事关民计民生的重大事项,虚心接受农民检查监督,实现互动决策,充分体现民主决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增强群众的集体感和归宿感。

二是开门走访,坚持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构建起听民声、察民情、办民事、排民忧、解民怨的工作机制。在接待上访群众、化解信访矛盾方面加大力度,建立由县级领导牵头的信访工作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由县级领导直接交办,由县委、政府督查室直接督查,乡镇、部门更加重视信访接待工作,有效的化解了群众矛盾。开展惠民政策执行的调查清理,如对全县各地的社会最低保障、种粮直补资金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让老百姓感受到政策执行的公平,消除了积怨。组织全县广大干部下村入户访贫问苦,对最困难的群体,采取干部“一帮一”的方式,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

三是开门搞活动,发动组织群众打开心门、走出户门、加入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唱读讲传”主题活动,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和思想阵地。

三、坚持用群众的办法治理农村,促进群众自治

一是利用社会组织资源夯实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充分依靠民间力量去组织群众,让民间组织资源为党和政府所用。让乡村的道德模范、经济能人、技术能手、太极拳协会、红白喜事协会会长等,成为基层组织的重要力量,增强党组织对基层民间组织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二是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坚信“妙方在民间,关键在发现”,探索总结了“三公开”、“和事堂”,即公开事实、公开评理、公开结果,借鉴沿用群众创举助推组织农民工作,把村民紧紧地组织在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周围。

三是用群众的语言宣传党的主张,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敢于讲真话,善于讲大白话,学会平等地讲话,俯下身子平等地、真诚地与农民沟通交流,把高深的思想理论和复杂的法规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实现与农民资讯互动、信息共享。

四、坚持用立体的管理融洽城乡,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充分树立基层党组织的威信,让基层党组织充当信访工作中为民请愿、为民争权的发言人,成为上级行政机关为民谋利、为民解困的执行人。2007年以来,利用村级换届机会,整顿了30多个软弱涣散支部,领办创办龙头企业28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个,带动15000户农民,整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00元左右。

二是探索“三重党组织生活”,纵向整合党组织资源,畅通民意直达渠道。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党委(党组)班子、党组织关系所在地、驻地党小组参加三重组织生活,建立起从最基层到县级领导层面的信息直达通道,重新构建起“上下联动、上传下达、联系顺畅”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对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探索“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横向整合社会组织资源,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在农村实行“三位一体”,建立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为一体的组织管理模式。在社区,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社区组织模式,将县城社区划分为112个管理单元并分别建立党小组,每个网格明确不同层次的干部进行联系,让县级领导、部门领导、一般干部直接深入社区对号入座,与群众打交道,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密切干群关系,有效推进了城市创建。在外出农民工集中地,建立了流动党支部、劳务经纪公司、农民工工会“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2007年武汉(红岩)流动党支部劳务经纪公司,从家乡带领1万余名农民工到武汉务工,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四是全面开展干部回乡实践活动。在全面落实市委提出的“三项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让机关干部回到曾经生活或工作的地方,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五、坚持用创新的思路不断探索,巩固实践成果

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巫溪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全县GDP同比增长16.8%,是建国以来巫溪增长最快的一年,连续三年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排名两翼13个同类县第2位。同时,巫溪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只有更多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增进与群众的感

情,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提升社会秩序的“稳定系数”。二是要针对新时期的特点来研究群众工作,特别是社会的阶层分化,不同利益群众的需求多样化,需要用新的方式和方法来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三是要改变传统的群众工作模式,要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全方位发动、引导、组织群众工作新体系。四是要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健全群众工作网络,将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巫溪县今年在市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群众工作部,作为县委负责农村社会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全县群众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的工作部门。由县委常委兼任部长,统揽全县群众工作,对群团组织、协会、信访办、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民政救济、劳动保障等部门进行归口管理,拟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进一步探索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大坡乡赶场坡村民自治议事会运转情况调研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5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全党上下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坡乡在社会管理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罗家坝村赶场坡组扎实推进“村民自治”议事会试点,积极引导村民进行民主管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且具有普遍推广意义。

一、思考与探索

大坡乡地处山区,山高坡陡,绝大部分村民以自然村寨聚居,点多分散,信息闭塞。赶场坡是习水河上游大坡乡罗家坝村的一个小村寨,依山傍水,村民顺山而居,共46户172人,党员5人,耕地面积420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打工潮出现以来,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全乡都如此,农村社会管理治安防控极为薄弱。如何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也就显得更加迫切,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新形势催生社会管理新需要。撤小村并大村以后,村干部的精力无法更多管到小组一级,特别是在一些具体社会事务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一个村民组由原来的多个村民自然组合并而成,村民组长的任务相当于撤并村前的村干部,加之基层组织建设中重抓村级建设,村民组建设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甚至无人管的现象,工作开展困难,一些工作落不到实处。要大力解决自然村寨经济发展和治安防控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将将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和社会管理向纵深延伸,组织一批在群众中有威信但又没有在村组一级任职的五老人员发挥作用,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的各项事务中来,增添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新农村建设需探索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办法。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不但要建设

1好,还需要管理好,才能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因此需要找准切入点,探索社会管理新办法。赶场坡组注重从寨规民约上入手,在“自主管理”上下功夫,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地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社会管理需要探索新模式。长期以来,由于受角色定位不明确、岗位职责模糊等因素制约,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在现实中处于应付工作状态,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没能充分发挥。同时行政管理、司法程序在农村社会管理一些具体事务上无法触及,如何弥补这一空白,解决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带来的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技推广缺人才的“三缺现象”和农村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以前农村社会管理中虽有村规民约,但由于范围广、政策界限模糊,发挥不了应有的管理作用。必须大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探索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新模式,完善民主制度,夯实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推动农村民主法制进程。

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众在农村社会管理中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政府引导投入是前提,群众才是文明创建和享受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包办一切,还是还权于民,明确农民群众是创建的主体?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必须要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保护好、发展好,才能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也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做法和成效

赶场坡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就以党内民主带动基层民主,始终把充分调动村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作突破口,积极发挥农村“五老”的作用,有机把农村社会管理的各项具体事务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民主自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几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第一,创新自治模式。在2005年初,赶场坡组采取召开村民“直选”的方式,把村寨能人选为“创建理事会”成员,以袁天禄、袁天贵、袁天富三名老同志为主,成立了“村民自治组织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下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成员5人。设立了老年活动小组、治安调解小组、计划生育

小组、环卫工作小组、产业发展小组、乡村旅游发展小组等6个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管理规范,充分发挥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第二,实行自我管理。“理事会”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严格按照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和成员会议,总结工作情况、安排下部工作。坚持民主议事和村民自治原则,管理事通过群众会充分讨论、议定通过了“寨规民约”,共11条41项,“理事会”再严格执行。几年来对300项具体事务得以讨论通过并严格执行。有效改变了过去村民缺少知情权、参与权的状况,真正作到了“群众说了算”,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加强自我监督。为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村民的生产生活行为,村民讨论制定了《赶场坡寨规民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及时调整和细化具体事务公开内容,加强村务公开,公开农户最关注的农村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强化对“理事会”成员的监督评议与考核,村民不满意的召开村民大会进行罢免,既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具体事务的积极性,又充分激发了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理事会”的凝聚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村民自我监督的能力在具体的事务管理中得到很好体现。

第四,改进自我教育。“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村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文件精神和法律知识、农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组织开展“十星级农文明户”、“科技示范户” “好公婆”、“好儿媳”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评比、示范活动,倡导社会新风,农村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坚持把各种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组内,创建至今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全体村民遵纪守法,遵守计划生育政策达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均达到100%。通过改进自我教育,赶场坡乡风文明,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技意识明显提高。

第五,加快自我发展。“理事会”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乡的意见和建议,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打基础、抓特色、强产业、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创建初期, 围绕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全面实施村庄整治,建成了专门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图书阅览室,完成了改房、改厕、改圈、改灶和沼气

池建设、人行路硬化改造,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沼气和自来水。落实美化和绿化,家家户户都在房屋四周和院坝里种花养草,院边、道路两旁栽种经果林,如葡萄、杨梅等,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增加村民收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护林防火责任落实到党员、组长和农户,定期组织巡查,有效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护好良好的生态植被;加强水源及河流的保护,分段承包到组、到户,并进行绿化、管理,已进行两次共5 公里3万株竹子的河流绿化及施肥管理;把“整脏治乱”向纵深推进,对农村“五脏六乱”的治理,定期组织检查评比,村民文明、卫生习惯得到明显转变;农村建房由村民议定,交由理事会进行控制性规划,尽量减少乱建乱搭,保护好农村的整体风貌。同时依托自身的特色产业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气候和水体资源优势,2008年开始鼓励群众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7户农家乐和200张乡村旅游床位,一次性可接待1000旅游就餐的规模,成为了远近闻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始终围绕“创建花园式”的平安文明村寨,打造舒适型的和谐幸福家园”为目标,充分体现 “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进取精神,大力倡导“管理我做主、文明我先行、安全我放心、发展我幸福、和谐我快乐”的民主理念,依据实际广泛开展了“四抓四提高”工作(抓感恩社会歌颂党,提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抓乡风文明树形象,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抓加快发展增收入,提高发展致富的过硬本领;抓民主管理促和谐,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赶场坡成为了学有形象、看有榜样、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农村社会管理示范典型。

几年的探索、实践,赶场坡“民主自治”模式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发展的活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营造了农村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赶场坡虽然基础条件较为一般,但群众想干事促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实行“民主自治”以来,通过选好配强“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及成员,代替了原村民组长的工作,既加强了力量,又增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事事有人抓、有人管,“理事会”各小组各司其职,争项目、跑资金,打基础、推产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体村民心一处

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提高了村民发家致富的过硬本领。为了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理事会”在提高“双带”帮扶能力和提高村民致富能力上下功夫,采取远程教育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个人学习与课堂培训、示范带动与普及推广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举办了120多场次的培训会,重点学习培训杨梅管理、畜禽养殖、科学种植等技艺,聘请专业人员从接待礼仪、文明用语、环境卫生等进行培训,形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特别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村民积极性高涨,如今农业实用技术普遍推广,各类科技示范户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干事创业的本领。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2006年新发展科技杨梅近300亩,改造中低产梅园近100亩;三是实行“猪、沼、菜”种养配套发展,推广“千元院”“万元田”发展模式;四是规模饲养家禽及肉兔;五是依托资源优势,2007年启动和发展了乡村旅游,赶场坡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率达20%以上,从2003年底的980元到2011年底达6500元。

传承了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民主管理”中道德约束和各种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有效针对了农村文化道德缺乏现象,既充分弥补了行政管理和司法程序无法融及的空白,又有效地恢复了农村“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等文化道德传统,提升了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农村社会管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于群众民主意识加强,农村能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改变了以前农村社会管理杂乱无章的局面。现在的赶场坡清洁卫生、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物放有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民主富裕村寨。

三、经验与启示

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找准载体抓好示范带动是有效途径。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创造性进行探索,找准切入点,并通过示范带动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二是强化基层基础是重要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大力加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才能有效地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地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更多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社会管理。

三是夯实运行机制是关键所在。健全机制,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是持之以恒抓好农村社会管理的关键。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才能不断规范群众民主参与的方式,使村民在行为规范过程中享受最大限度的民主和自由,把村民自我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发展好基层民主自治,真正实现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

四是创新管理模式是有益探索。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和管理模式,强化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和水平,发挥党在农村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证农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根本保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中,农民群众既是创建的主体、投资的主体,还是享受的主体,创建文明、享受文明都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善于把农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才能真正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农村社会管理强大的推动力,农村经济才能更加繁荣进步,农村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第五篇: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共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党委

近年来,随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已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共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党委从加强“三资”管理入手,制定了有效的监管办法,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确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建立“三资” 管理台账,明确管理内容

村级“三资”,即指农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的总称。包括农村集体本身所有、国家扶持、部门捐赠等形成的集体“家底”。主要包括村集体的土地、山林、小流域、塘坝、房屋、债权债务、货币存款等。加强对村级集体“三资”的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台账。这不仅能够使村民清楚本村、组的“家底”,同时,还能够为有效的管理好村集体的“三资”提供基础资料,为促进农村发展发挥应有作用。从2004年开始,湾甸子镇由分管副镇长负责,经管站牵头,林业站、水利站、财政所等部门及各村组干部配合,经过3年多的努力,于2007年末,全面完成了全镇11个行政村的“三资”管理的登记建档工作,共建立

村集体 “三资”台账166本,全面登记了全镇各村、组现有村级集体“三资”的详细情况。一是建立村集体所有的山林台账11本。主要登记的内容有:山林的树种、坐落、面积、林龄、转让等情况。对转让后被他人采伐完的林地,村集体立即收回重新发包,同时进行变更登记,实现了对山林的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村集体所有的小流域台账48本。主要登记小流域的坐落、流域面积、承包者姓名、承包年限、承包金额等内容,做到到期收回,并及时发包,实现对小流域发包的动态管理。三是建立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台账11本。主要登记集体所有的房屋、塘坝、水库、拦河闸及集体和国家投资兴建的其他固定资产等内容。四是建立村集体所有的资金台账48本。登记内容包括债权债务和货币资金等。每年镇经管站都对各村组的资金账目进行清理,及时掌握各村组各的债权、债务、资金变动情况。五是建立村机动地台账48本。登记内容包括坐落、面积、四至、承包者姓名和承包年限等。在各农户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的基础上,公开、公平、公正的按政策发包机动地,做好机动地的变更登记工作。

二、制定“三资”管理办法,明确管理权限

全镇制定了一整套村级“三资”管理办法。明确了村级“三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明确了监督要在镇政府的指导和村民参与下进行。规定了在转让发包集体资产时,要按照村“两委”班子研究通过、提交村组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向镇政府提出请示报告、经过镇有关部门现场评估批准、通过公开招投标的程序进行,不允许简化程序。规定镇林业站对涉及山林问题的必须到现场测量评估作价,镇水利站对涉及小流域水面问题的必须到现场测量评估作价,镇经管站对涉及土地问题的必须到现场测量评估作价。并以评估最高价为底价由镇政府统一对外公开招标。在资金的管理上规定:所有资金的使用必须在村监会签字同意后方可入账。村主任有权决定500元以下的资金使用;500元至1000元的,需要由村书记和村主任共同研究决定;1000元至2000元的需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使用。2000元以上的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经镇经管站把关,报镇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使用。

三、完善“三资”监管措施,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明确了镇经管站对村级“三资”管理负有主要监督职责,安排专人负责各村“三资”台账的管理,保证监管工作不出差错。二是实行村级“三资”管理镇政府备案制度。从2008年开始,镇经管站对各村统一建立集体“三资”电脑管理台账,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及时变更。要求各村把每年有关“三资”管理的会议记录、各类合同协议、台账

等资料一式二份报镇经管站备案,随时掌握各村“三资”管理的运行情况。三是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和“村财镇代管”制度。把各村“三资”管理情况作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进行及时公开。各村组的资金全部由经管站统一管理;各村组的资产和资源的处置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序进行;集体工程项目的承包必须公开招标;国家支农惠农专项资金补助的使用必须由镇政府、村组干部和村民共同参与管理,严格按政策、按规定办事。四是赋予村监会对“三资”管理的监督职能。镇纪委明确要求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三资”管理上,事前要请村监会成员参加,事中要求村监会成员参与监督,听取群众意见,事后要听取村监会成员报告。2008年得胜村原小学校舍评估定价为11万元,在村监会的参与下,经公开招标卖到23.05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多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监管效果。

四、“三资”管理效果显现,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具体实践和操作,湾甸子镇的“三资”管理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1、进一步改善了干群关系。个别村民对村组干部的工作有疑问或有想法,可以直接到镇政府反映,由镇政府直接查阅“三资”管理台账当场进行说明解释,增加了工作的透

明度和可信度。各村因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引发的信访量明显减少,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的和谐稳定。

2、规范了村组干部的工作行为。2007年3月,村“两委”换届后,某村新上任的村主任不久就招标转包了一条小流域,收入23.3万元。他想把钱拿回村里,还说以前村里的钱都是由村干部说了算。镇经管站按照“村财镇代管”制度,向他说明解释后,将转让款如数存入该村会计账户。2008年,这个村主任又擅自作主,私自安排修建边沟支出3万余元。报账时因未履行“三资”管理程序,被镇经管站否决,没有入账。年末在村干部“双述双评”大会上,尽管他向村民代表做了检讨,但因为村民代表提出此事没有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还是没有入账报销。这件事不仅教育了他,同时也树立了镇政府的威信,维护了村民的共同利益。

3、减少了村组干部腐败现象发生。湾甸子镇的村级“三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实现了镇政府相关部门、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三者权力相互制衡的管理监督模式,实现了管理工作的程序化,监督工作的公开化。保护了村集体的利益,瓦解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全镇连续三年无村组干部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4、确保了村集体利益不受损失。2007年末,湾甸子村河东组个别村民到镇政府反映村组干部私自将一片林木给

卖了。经镇政府调查了解,发现该片山林并没有转让,只是有人找过村组干部,想以6万元的低价购买这片山林。村干部对其说明需依照“三资”管理办法的要求,按管理程序进行转让而回绝。2008年7月份,在镇政府主持下,通过公开招标这片山林卖了19万元,维护了村集体利益,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下载舟山经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舟山经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小河街道娑婆桥社区成立全市首个“和事佬”党支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我区小河街道党工委在娑婆桥社区成立全市首个“......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农村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要高度重视......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一名基层干部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建言湖北省兴山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过去,社会管理的中心在城市,而当......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四个全覆盖” 土岗乡政府近年来,我乡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农村经合组织和维稳......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农村社会管理发言稿今年以来,我局结合省委、省政府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对永佳河镇栗林店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大走访、大调查,实现......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推荐)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守门员” ——记全国人民调解能手何君 他勤调研、听民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始终都把群众的每一个“小困难”当做自己的“大事情”,他自创农村特色调解法,......

    农村年度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总结

    农村年度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XX区提出的两年初见成效,三年......

    台湾农村如何实现社会稳定[范文大全]

    台湾农村如何实现社会稳定:政府主动开放放权到了台湾之后,完成了在大陆没有完成的事情--土地革命。以乡绅阶层为统治基础的国民党,在大陆动不了乡绅的土地,到了台湾之后,作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