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组织动力机制的实践和思考(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6:0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组织动力机制的实践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组织动力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篇: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组织动力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动力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随着武侯区建设“商务高地·宜居武侯”战略的确定及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思路的进一步明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各类新社会组织在数量迅速增加。截至到目前,全区共有“两新”组织23646个,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353个、所辖党员5383人。

如何进一步调动“两新”组织建党积极性,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动力,是当前“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两新”组织、工业园区、街道,进行了广泛调研和认真分析。

一、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动力机制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武侯区一直按照“抓组建,夯实党建基础;抓规范,发挥组织作用;抓亮点,突出党建特色”的工作思路,从政策、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动力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完善运行机制。区委在健全“两新组织”党工委机构 1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制,优化运行网络,成立区“两新”组织党建联席会,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组织、统战、宣传、工商、税务、劳动、司法等部门积极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在各街道、工业园区成立了14支“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队伍,具体负责辖区的“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工作,夯实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基础。

(二)建立服务机制。武侯区广泛推行党务服务下沉,在区、街道、村(社区)三级设立党(团)员服务中心(站、点),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便捷服务。各级党组织积极为“两新”组织发展排忧解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为解决武侯新城众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通过社区金融、担保融资、设立专门金融服务机构等新尝试,探索出了“银行资金+政府组织”的融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子,共为辖区200多家企业解决资金1亿元以上,帮助企业及时摆脱困境,重新实现了良性发展。

(三)强化引导机制。武侯区不断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先进经验、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在《今日武侯》、武侯电视台和《武侯组工信息》开辟“两新”组织党建专栏”,宣传了一批党建工作扎实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对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彩虹电器(集团)公司党委委员、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荣富 2 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党建之星”。通过长期的宣传引导,在全区形成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较好地实现了“两新”组织发展和党建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进一步提升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四)探索激励机制。区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从提高政治待遇、加大经费支持等方面,明确了鼓励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政策措施,建立了非公企业党费返还及党建重点项目党费划拨支持制度,在推荐“两代表一委员”时将“两新”组织是否建立党组织作为重要的推荐条件,在党内表彰项目设置和名额分配上向“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倾斜,有力地激发了“两新”组织党建内动力,强化了党组织的作用发挥。

二、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动力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武侯区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在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动力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两新”组织的私有性、复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动力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不配套决定了党建工作的艰巨性。《党章》、《公司法》等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职能定位不尽明确,使党的工作在“两新”组织中缺少刚性政策依据。由于没有明确的、完善的、系统的组织建设法规,现有的保障措施又缺乏约束力和强制力,从而导致“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底气不足”。同时,3 “两新”组织党组织相对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而言,不是企业的内生机构,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两新”组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两新”组织党组织不能有效的参与决策和管理。

(二)思想观念差异导致党建工作的复杂化。“两新”组织类型多样、规模不一,发展状况各异,其中规模较小的“两新”组织,业主的主要精力还放在企业的生存上,无心开展党建工作。同时,由于业主政治背景不同、文化程度各异、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党建工作的认知度参差不齐,造成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复杂性。主要是:一部分“两新”组织缺乏建党条件,没有党员或有党员不愿意表明身份且流动性大;一部分“两新”组织缺乏党建工作思想基础,不少的业主担心党组织建立以后,权力受限制、运营成本增加、影响生产经营。

(三)党员意识淡化影响了党建工作的稳定性。“两新”组织中的部分党员“雇佣思想”严重,认为自己不过是打工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多作贡献其结果只有为“老板”多创造财富,因而只顾挣钱,不问政治,没有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同党的整体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两新”组织中党员的流动性大,部分党员认为工作是临时的,随时都有可能“跳槽”,而且现行的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复杂、时间较长,城乡党费收缴标准不一,使很多党员不愿意亮明身份,成为“口袋党员”、“隐形党员”。

(四)党建工作力量薄弱造成了党建工作的被动性。在“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大部分从内部产生或由业主兼任,他们是抓生产经营的行家,但由于没有接受过如何做好党的工作的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对做党的工作一知半解,说外行话,做外行事,使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对员工、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日益下降。

三、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动力机制的思考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要进一步调动“两新”组织建党积极性,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动力,就必须明确组织定位、健全保障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为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明确组织定位是增强“两新”党建工作动力的前提。建议对《党章》、《公司法》等相关章节进行修改完善,或者制定专门的指导性文件,对党组织在“两新”组织的地位和职责进一步予以明确,使“两新”党建工作有章可循,便于党组织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

(二)健全保障体系是增强“两新”党建工作动力的基础。要近一步整合工作资源,发挥“两新”组织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形成工作合力;要发挥党群联动的工作优势,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原则,加强党建工作和群建工作的一体推进、同步实施,依托群团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要利用好现有的党内资源,发挥好各级党团员 5 服务站(点)的作用,为“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建立队伍保证,通过社会化招聘等方式,逐步建立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加强村(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加大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投入,通过“党费下拨、财政列支”等多种途径,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教育经费、活动场地不足等问题,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三)完善激励机制是增强“两新”党建工作动力的保证。在党代表的名额分配上,应适当向党员业主或员工倾斜,拓展诉求渠道。在“两新”组织业主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的推荐条件上,应该把是否支持党建工作、工作成效是否显著作为规定条件。在党委政府对“两新”组织的表彰评级上,要将“两新”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成效作为重要内容,对支持并认真开展党建工作的优先考虑。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加大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

第二篇:什么叫“两新”组织及其党组织?

什么叫“两新”组织及其党组织?

什么叫“两新”组织及其党组织?

2004.9.1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此后,全国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简称为“两新”组织。

所谓“新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在工商部门登记的非公有制经济控制的企业法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涉及民营科技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以及其他类型的私营企业等;

所谓“新社会组织”,目前泛指包括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市场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等。

在“两新”组织中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简称为“两新”党组织。名词概要

双强六好是指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双强:发展强、党建强;六好:生产经营好、企业文化好、劳动关系好、党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社会反映好。具体标准

发展强。有中长期发展战略,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秩序,企业形象和声誉好,市场竞争力强。

党建强。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好,党员队伍稳定、发挥作用突出,党建工作制度健全,活动场所设施设备完善,组织活动开展经常。

生产经营好。注重创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区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效益好,职工收入稳步提高,近年来无环保、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企业文化好。有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用企业文化塑造积极进取的工作理念,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

劳动关系好。重视和谐企业建设,职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常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和各类文体活动,职工精神风貌良好。

党组织班子好。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监督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书记政治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在企业中有较高威信。

党员队伍好。党员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骨干,在本职岗位上成绩突出,积极参加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反映好。企业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党建工作为发展所需要、为企业经营者所欢迎、为党员职工群众所拥护、为社会所认可。

第三篇:关于把“两新”组织打造成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

关于把“两新”组织打造成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

“两新”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基本特点是非公有、非官办。近几年来,“两新”组织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由于党员流动性大、工学矛盾突出等原因,“两新”组织学习成为党组织巩固和提高的一个瓶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

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部分,对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庆市针对“两新”组织党员学习手段不多、学习热情不高等实际情况,探索运用“交流学习法”,努力打造学习型“两新”组织党组织,取得明显成效。

在“两新”组织党组织中运(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用“交流学习法”学习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一是汇编资料集,明确学习内容。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及时收集近期拟学习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等内容,汇编成完整的学习资料集,或编印成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口袋书”,供党员随时随地参学。同时,围绕中市重要会议精神,结合所在“两新”组织实际,增加安全生产、法律维权、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二是相互传阅学,转变学习方式。针对党员学习不主动实际,借鉴公文传阅流转形式,指派专人传送学习资料,贴上阅览单,送到每位党员手中,让其在工作间歇或空余时间阅读,待党员完成学习并在阅览单上签字后,传送到下一位党员手中,督促其做好学习笔记。同时,配套推行网络学习、创办简报、开办短信党课等“快餐式”教育方法,逐步实现了从“应付学”到“深入学”的转变。三是填写学习卡,撰写心得疑问。在学习资料阅览单后附若干张学习卡,上设心得栏、疑问栏。让每名党员学习之后,能快速在心得栏中记录学习心得体会或学习感想;尤其是遇到疑问时,即可把有关问题记在疑问栏中,待召开学习交流会时一起研讨解决。四是召开交流会,实现学习互动。每月召开一次学习交流会,邀请“两新”组织党组织业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畅谈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一些学习方法得到学习推广。

第四篇:某市建立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对统筹城乡格局,改变城乡党建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状况,推进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从2003年以来开展的“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从最初的试点,到全面推行,再到现在的拓展深化,充分发挥了“手挽手”、“心连心”的群体优势作用,整合了城乡党建资源,初步形成了城乡党组织互帮互促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主要做法

(一)认真制订“城乡支部手挽手”的实施方案

在总结和提炼我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经过认真研究,首先提出了“城乡支部手挽手”的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指导思想:以“三级联创”、“三创三强”等活动为有效载体,在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活力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机关和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达到实现机关和农村党支部双方各项工作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共同促进的预期目的。

工作目标:实现“六个一”目标。即:机关党支部指导农村党支部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帮助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有效的党建工作机制;帮助理清一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帮助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康村建设规划;培养一批致富能人入党或一批党员能人;内实现全村人均增收100元的目标。

工作方法:采取下乡“结对子”、进村“找对象”,上门“认亲戚”的方式,于2003年4月,将20个市直机关党支部与20个经济落后、党建乏力的党支部结队开展“手挽手”试点工作。通过一年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5月,该活动在全市推开,87个市直机关党支部、62个乡镇机关党支部与149个农村党支部结成了“手挽手”对子。

(二)提高认识,立足“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高起点

针对开展“城乡支部手挽手”单位的党员干部对“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存在模糊认识,市委组织部先后参与了35个城乡党支部结队启动议式,组织双方党员干部学习“城乡支部手挽手”有关文件,使结队双方党支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开展“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是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强化机关服务功能和充分体现党员先进性的需要,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地支持和参与到“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中来。同时,要求机关党支部主动“出击”,及时与结队农村党支部取得联系,通过集中学习、集体活动等形式加强交流沟通,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参与意识。承担结队活动具体实施的乡镇、农村还在开展活动前提前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引导辖区广大党员、农民群众参与“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努力营造“城乡支部手挽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联系实际,坚持“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高标准

1.抓关键,加强结队双方支部建设。“结队促党建,支部是关键”。机关、农村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搞好基层党建的基础。3年多来,我们坚持把党支部建设放在首位,建立城乡支部手挽手双方党支部联席会议和党支部与党员群众联系制度,要求结队双方党支部要进一步建立或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谈心、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等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活动存档,使人一目了然。市纪委、组织部等机关党支部还充分发挥熟悉党建业务的优势,以上党课、培训党务干部等形式,积极指导农村支部做好党建创先的一些日常性、规范性工作,如材料撰写、资料收集、记录整理等,同时还送党员教育书刊、党建学习资料、电教材料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帮助结队支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帮助结队支部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2.抓载体,丰富城乡支部手挽手内涵。在“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中,我们始终把农村党员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找准工作的结合点,以实际行动为党员群众和农村党支部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及时把党的温暖送到党员群众中去。今年“七一”前夕,市医院20多名党员深入到结队的茅坝镇杨柳村开展“支部手挽手暨送医药下乡”活动。为当地群众耐心讲解医疗卫生知识,并发放医疗卫生宣传单400余份,免费义诊200余人,免费发放了价值1500多元的医疗药品。市人事劳动保障局、就业办等党支部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给结队村支部举办农民就业培训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去年以来为结队村举办就业培训班4期,参与培训的人员达120多人次,输运外出务工人员累计达70多人,农民打工年收入35万多元。这些办实事、办好事的实际行动,受到了农村党员群众的广泛好评,机关和农村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了,友谊情感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与此同时,结队的农村党支部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基层优势,积极为机关党支部提供各种帮助。积

极协调解决机关部门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对机关部门的行风进行监督评议,有效地促进了机关的效能建设。

3.抓创新,不断拓展活动空间。在开展“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中,市委每年都随着党建工作的需要,不断改进活动的方式,丰富活动的内容,拓展活动的空间。2004年,我市将“城乡支部手挽”活动作为“三级联创”、农村基层

组织“示范带”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重要载体,在全市全面推开;2005、2006年,我市将该活动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抓提高,并丰富了活动的内涵,开展了“一送三提供”活动。即:向贫困山区送温暖献爱心,向贫困失学儿童提供求助,向下岗职工提供帮助,向城乡弱势群体提供援助。2007年初,我市又将该活动作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和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巩固。从市直机关抽调93名政治素质好、有吃苦耐劳精神、善于开拓创新、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组建党建指导队,进驻19个乡镇的171个村(社区)开展党建指导工作,明确了党建指导工作队的职责、任务以及队员管理和考核办法等。今年,市委在认真总结和借鉴过去几年“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省委关于开展“万个支部结队、万名党员帮扶”活动的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建立健全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紧落实措施,结合开展党代会常任制工作,在城乡党代表中开展了“三联三帮强”活动,并把“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贯穿始终,不断探索和创新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的有效机制。

(三)加强领导,确保“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高质量

“城乡支部手挽手”的任务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各项结队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关键在于领导是否重视。市委在每年年初党建工作会上,都要对专门安排“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的开展,每年的《实施方案》都在上一年基础上有补充、有新要求,并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把“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总体范畴,及时成立领导小组,一把手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抓部署、抓检查、抓落实。同时指派一名干部任联络员,加强与结队单位的沟通联系,协调双方结队事宜,共同制定结队计划,按照“四个一”(每月一次集中活动日、每季度一次联席会议、每年一次党建互检、每年完成一件以上实事)的工作要求,研究制定结队活动计划,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确保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建章立制,规范“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动作

“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注重引导各结队党支部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建立了集体活动日制度、季度联席会制度、交叉学习日制度、党建互检制度和日常党建互助制度。双方党支部进行互帮、互助,搞好党建创先的一些日常性、规范性的工作,促进支部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结队工作步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初步成效

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城乡支部手挽”活动,基本上达“六个一”目标,建立了城乡党支部和党员“互帮、互助、互促”的工作机制,实现了上级组织、结队党支部和党员群众“三满意”的可喜局面。

(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在开展“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中,结队双方单位通过集中学习,相互交流,使党员干部特别是两委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有了进一步理解。许多结队单位的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到行动中。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在“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中,机关党支部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着重帮助结队农村党支部班子建立健全支部“三会一课”、党建联席会议、党员活动日、党员教育管理等项制度,帮助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村民公约等规章制度,使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催义务工、抓计划生育,转变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帮助群众找市场、寻富路上来,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了新途径,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三)机关干部的作风得到改进。通过“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公仆意识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经常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困,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良好风气。

(四)搭建了党员发挥作用的新平台,拓宽了党员体现先进性的空间。每次“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各结队单位都广泛发动在册党员、在职党员参与活动,并根据不同部门、单位党员、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特长,设置各类能发挥党员作用的城乡支部手挽手项目,让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成为党员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新平台,也使广大党员在发挥作用、服务群众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3年多来,机关党支部为结队村筹集现金和物资达400多万元,拉动群众自主投入改造房屋等人居环境达1460多万元,修建和硬化村级公路48公里,硬化连户小路650多公里,改造厕所4000多间,改造圈舍5000多平方米,改建厨房4000多户,美化房屋30000多户,硬化院坝4000多平方米,修建花池5000多个,修建文体活动场所200多处,修建文化长廊120多个,修建图书室180多间,95%以上农户喝上了自来水,10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电,80%以上农户看上了卫星电视,60%以上农户安装了电话。“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使广大群众在短时期内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高涨,自主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普遍萌动。

三、几点体会

实践证明,“城乡支部手挽手”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一项富有创造又有特色的载体,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省委关于开展“万个支部结队、万名党员帮扶”活动的要求的具体体现。此项工作拓展了党建工作领域,充分发挥出了“手挽手”、“心连心”的群体优势作用,统一协调了党建资源,走出了一条以结队促党建,以党建促创建,以创建促发展的新路子。

(一)统一认识是前提。从实践情况看,各支部对“城乡支部手挽手”工作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提高和深入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工作之就把统一思想认识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多次组织结队单位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相互沟通,认真讨论研究,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使双方党支部和党员充分认识“城乡支部手挽手”要解决的不是房子、票子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脑子、机制问题,就是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机制上帮助服务,参与基层党的建设。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在开展“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中,机、乡镇关党政“一把手”和农村党支部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亲自参加支部的结队活动,为支部结队“抓班子、开方子、出点子、找路子”,解决实际问题,以自身的感召力推动了“城乡支部手挽手”工作深入开展。市委组织部、市直属机关工委在活动开展新期间,多次召开双方结队党组织负责人沟通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做到发现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际。

(三)制度建设是保证。加强制度建设是推动“城乡支部手挽手”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市委确定结队双方党支部应建立健全集体活动日制度、交叉学习月制度、季度联席会制度、党建互检制度、日常党建互助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在结队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坚持,促进了活动的有序、健康开展。

(四)优势互补是动力。村干部贴近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扎实、深入、勤勉;机关干部相对思路较新、水平较高,较了解全市工作的大局。开展“城乡支部手挽手”工作,使两者优势互补、双向获益。村干部学到了过去学不到的一些知识,解决了过去长期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达到了过去没有达到的水平;机关干部通过结队活动,了解社情、民意,提高了群众观念,转变了工作作风。

(五)群众拥护是基础。党的各项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城乡支部手挽手”实践活动,村“两委”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对“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评价良好,希望城乡支部手挽手工作持续长久,继续搞下去。

阳光,洒满民生之路。“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是践行党的宗旨,重民生、解民忧的生动实践;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的实际行动;是转变干部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城乡党组织互帮互促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及和谐酒都建设的新载体。

第五篇:逐步建立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的思考

逐步建立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的思考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经历了多次变革,最终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但法律制度对农村金融的抑制现象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存在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过于单

一、监管

制度失衡、法律供给滞后等诸多问题。为加强农村金融的支农功能,必须降低农村金融组织准入门槛,确立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完备各种农村金融组织法律,改进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管制方式,以新的完备的农村金融组织法律体系推动农村金融事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组织法律制度;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是指有关农村金融组织的地位、职能、权利和责任以及他们彼此间关系的正式安排和行为规则。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活动都以间接金融为主,其特征是以银行业金融组织作为农村地区的基本金融主体,以信贷供求作为农村地区的基本活动。目前,中国在农村地区从事金融活动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四家,即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但近几年来,农业银行逐步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减少了农村金融供给;农业发展银行没能有效发挥对农业投入的资金聚集效应;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受限于自身规模问题,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邮政储蓄银行支农力度很小,覆盖率不高;农村民间金融虽然活跃,但并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可以说,由于制度缺陷,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农村金融组织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过于单一,效率低下

金融组织要保持较高的效率性,就必须使产权结构多元化和明晰化,有充分的竞争和严格的破产约束,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无论是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分配制度,还是组织结构都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组织形式以国有或准国家金融组织占垄断地位,产权结构以国有或集体所有占绝对优势。我国农村虽然试验引进和建立了一些外资金融机构,恢复和建立合作金融组织,力图打破国有银行“大一统”的单一格局。但非公有制金融结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很小。与此同时,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仍然十分困难。虽然民间金融组织在我国一直作为地下金融组织生存.但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当前,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还缺乏甚至没有其他的非银行金融组织。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单一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二)监管制度失衡,支农功能弱化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维护合理竞争的金融市场秩序逐渐成为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认为没有金融效率的金融安全并非真正的持久的金融安全。虽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一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然而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却一直过分的强调金融安全而忽视金融效率。利用国家主体的优势地位,通过宏观调控与法律手段,禁止民间金融组织进入金融市场,长期对农村金融组织的设定较高的准入门槛,而且对农村金融组织的业务活动和金融工具都进行严格的限定,以牺牲农村金融效率换取农村金融安全。《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作为银行业监管的法律依据,对金融效率却只字未提,均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监管首要目标。显然,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管制目标显然不适应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三)金融组织法律供给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

目前我国有关农村金融组织的相关规定大多以政府经济政策的形式予以颁布,相比法律形式,政策缺乏公共性。如从政策制定的主体和程序上还可以看出缺乏救济性,受到侵害的利益主体无法宣示自己的权利,找不到获得司法力量支持的通道。

首先,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缺位,导致农村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缺乏法律规制,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经营自主权易受干预,直接影响到政策性金融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合作性金融组织立法也存在缺位。虽然截止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余额1.43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6%,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为93%。农户贷款余额1.22万亿元,农户贷款户数超过7742万户,占全国农户数的比例为33%。农村信用社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法律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内部治理结构、日常运营机制等进行严格界定。虽然我国近期通过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但是在这部法律以及全国人大的司法解释中,并没有明确农民现在有组建自己的金融合作组织的权利。

再次,对于创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均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3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9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这31家

机构的资产总额达7.6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98亿元。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升了其所在地区“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但当前没有相关法律规范这些创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如果适用《商业银行法》对这些组织要求太高而不利于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不适用《商业银行法》又没有其他专门法律法规来调整,也不利于农村金融的稳定和发展。

二、新时期农

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特点

(一)新时期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首先,信贷需求方面。2006年2月,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可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主体是农户、农村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还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经济主体的性质、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金融需求表现出资金需求量大幅增加、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的特征。据统计:2007年,我国有2.5亿农户,占全国城乡家庭户数的70%左右。因此,有效地开放农户的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根据农户的金融需求特征,可以分为贫困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农村企业可以分为农村资源型小企业和龙头企业。不同的农户与不同的农村资源企业对金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需求已经日益变的多样化。

其次,保险需求方面。农村地区的保险需求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以及由于缺乏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而导致的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风险。此外,农村一、二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市场化、城镇化过程也催生了不同的保险需求。具体而言,农村保险需求可以分为农业保险需求、农民的人生保险需求。农业保险需求是我国农村基本的保险需求。农业保险业在化解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通过及时充分的保险赔款,使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减少农民收入波动,安定农民生活,增加农村消费,保障农业投资安全,减轻政府在灾后筹措救灾的财政负担,保障灾后损失得到稳定的补偿,增强农业防灾抗损的能力。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农村家庭小型化,再加上部分青壮年农民从农村流入城镇,使得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失去土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需求更为突出。在农村传统体制下,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最基本的保障,也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二)新时期农村金融供给特点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于2007年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支农力度很小,农业保险经营规模仍比较小,覆盖率低。虽然包括上述金融体系,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主要还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及其农村信用社在发挥服务“三农”作用。

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来看:在现行政策性金融体制下,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仅承担粮棉油储备等贷款业务,事实上成了粮食部门的财务主管,根本没有同农户发生借贷关系。虽然2004年银监会批准了其承担农业产业化、农业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基础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的贷款,但是由于资金来源成本高、风险较大、周期长、收益慢等多种原因影响,新业务也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截止2007年末,累放贷款10224亿元,其中粮棉油收购贷款8727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1051亿元,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446亿元,呈现出一体独大,两翼偏小的局面。

(三)新时期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分析

纵观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的矛盾,无论是总量、结构的错位,还是区域布局和服务对象的错位,实质上是没有从农村经济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的市场失灵。

从农村金融发展成功的国家来看,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贫富收入差距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来调节农村金融供求均衡是很难起作用的,各国基本上是采取政府适当介入的保护措施来调节农村金融供求的均衡。市场发展的发展战略要求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政府应仅在市场失灵——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农村基础实施服务、不完善的信息——的场合进行干预,应致力于消除农村金融领域的不完全竞争和非对称信息,以提高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应致力于农村金融资源效率的提高,还应从长远的角度构建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完善农村金融法规体系,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福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从法律制度角度为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与效率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

三、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降低农村金融组织准入门槛

目前,我国对农村金融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政策,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较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进而导致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种类少、金融资金不足。最终影响农村金融的服务效率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根据“金融抑制”理论,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管制过严,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和负就业效应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我国应适当调整农村金融组织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农村金融组织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鼓励多种资本进人农村金融市场、允许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放宽农村金融组织经营范围和业务活动等,探索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以解决农村金融组织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总之,要建立一个组织机构多元化、市场体系多层次化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解决农村和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当前,在政策上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的目标已经日益清晰,但还需要从法律上把较低的农村金融准入门槛规范确定下来。

(二)确立部分民间地下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民间金融一直在发展。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李建军的《中国地下金融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大概介于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地下融资规模占融资规模的比重为28.07%。虽然民间地下金融组织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促进农村个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因其运行不规范、存贷款利息过高弊端、潜在的金融风险过大等问题,一直以灰色状态生存,缺乏相关法律保障,其尴尬的地位不利农村金融的稳定和发展。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部分民间地下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范围中来。这样有利于扩大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减少金融风险,消除社会不稳定隐患。对于农村个人之间出于自愿互助性质的借贷行为应更多的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进行管理,而不是严格限制;对于农村民间中介借贷组织,则必须通过法律制度加以引导和规范其合理结构,以维护农村金融安全。

(三)建立各种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

首先,要通过立法规划对各种农村金融组织的立法予以统筹安排,解决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组织立法形式上法律不完善的问题。

其次,可以参考国际通行的做法和美、日等同的经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立法应采取“一种银行制定一种法”的形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根据“突出特性、协调统一”的原则分别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法律,如《合作制银行法》、《农村非银行金融组织法》等。

最后,在“一种银行制定一种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为进一步落实法律,从不同层次上制定下位法规,创建一个内部相互协调的法律体系。

只有加快相关的立法工作,才能在统一的法律框架下允许多种组织机构进人农村金融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活动,加强有效竞争,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正常、健康、有序发展。

(四)改进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管制方式

金融管制的目的不是压制和禁止,而是在于建立一个安全、有序、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组织更好的、更安全的经营,以及保护金融组织的合法权益。

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转变,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加大,原先的管制模式已不适应现在农村金融和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针对农村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金融组织,要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管制模式。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管制,既要维护农村金融安全,也要考虑是否可以通过事后的司法救济达到管制的目的。因为不审慎的管制,不但无助于使金融组织的行为理性化,反而可能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障碍。相反,合理的管制理念和方式会促进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管制,首先要以法律作为主线,明确规定管制主体、管制范围、管制程序、管制权利和义务,进行公正和公开的管制活动。在保障农村金融安全的同时,提高农村金融活动的效率。其次,要根据风险状况建立一整套管制标准和措施。另外,要让资不抵债的农村金融组织通过重组、关闭等方式及时退出金融市场。最后,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运行环境,加强法人内部治理。要实现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就必须围绕管理机制、产权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匡家在.1978年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演变与路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2、肖宏.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产业经济学,2008.3、袁洪斌等.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特征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7.逐步建立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的思考

下载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组织动力机制的实践和思考(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组织动力机制的实践和思考(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职责

    “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职责 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二、关心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

    两新组织2011年度组建党组织总结

    大明社区2011年度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 工作总结 大明社区党委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了县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并严格按照汪组发[2011]13......

    关于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思考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梁婧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就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利益上的奖励、救济、扶助、......

    建立机制 完善制度 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源动力

    建立机制 完善制度 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源动力 作者:肖娟 编辑: 来源:当代先锋网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8日 摘要:笔者通过深入调研,认真查找了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表现形......

    在全县两新组织党组织机制组建动员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两新组织党组织机制组建动员会上的讲话同志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委高度重视。我们召开这次会议......

    文登营镇“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及开展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文登营镇“两新”组织党组织 组建及开展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

    “两新”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定稿)

    “两新”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 一、工作目标: 各级党(工)委要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作为近期一项重要的工作,8月30日前完成辖区内的“两新”......

    “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主持词

    2012年“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主持词 同志们: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服务群众的本领,推进我区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