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寨坝镇人民政府“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文件
寨府发2013(09)号
寨坝镇人民政府
“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习水县委、习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农村“14321”工程的意见,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及实施进度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有序调整,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2013)1号文件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立足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总体要求,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认真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惠农政策,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
业基础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发展目标:积极组织实施“14321”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导、以种草养羊和乡村旅游为重点、以蔬菜为基础”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格局,不断提升我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在“十二五”期末我镇的目标是:完成种植中药材10000亩,实现年产值达2000万元;羊存出栏30000只,实现年综合产值1500万元;发展10000亩商品蔬菜,实现年产值3300万元;乡村旅游5000张接待床位,实现年产值500万元。力争“14321”工程总产值达到5300万元,“14321”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努力推进全镇小康建设。2013年的任务目标:全镇发展金银花1000亩、种草养羊139户(新发展60户)、商品蔬菜4000亩、核桃3000亩、乡村旅游3500张接待床位。
(三)区域布局及进度安排:
1、种草养羊以寨丁线和长东线为主,以大茅坡为中心建设种草养羊产业带,在桂圆、永盛、习源、凤凰、友谊、灵仙河、福星、合心、三联、新池等村组织实施,2011年8000只、2012年6000只、2013年6000只、2014年5000只、2015年5000只,在“十二五”期末全镇山羊存出栏达30000只。生猪发展以长东公路、寨丁公路为主线,在桂圆、习源、凤凰、先锋、友谊、条台等各村发展养猪示范带。稻田养鱼和小池塘养鱼以条台、上坝、福星、灵仙河、桂圆、先锋为主,以青田鱼为品牌。鸭、鸡、兔为主的短、平、快项目,发展
以先锋、桂圆。灵仙河、友谊、上坝、福星为主抓好林下生态鸡和丁山坝养鸡业的发展。
2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以桂圆、先锋、凤凰、丁山坝为主,丁山坝的蔬菜基地1000亩已经启动、2012年2000亩、2013年3000亩、2014年2000亩、2015年2000亩,“十二五”期末累计发展商品蔬菜10000亩。优质大米基地建设以丁山坝为中心,抓好生产、引种试验示范、大米深加工,同时抓好我镇高山和半高山地区的魔芋、洋芋基地半点试验示范。
3、中药材以金银花种植为主导产业,在先锋、永盛、习源、凤凰、友谊、灵仙河、福星、合心、三联、新池等村组织实施。2011年700亩,2012年3000亩,2013年3000亩,2014年3000亩,2015年1300亩。同时在以上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
4、乡村旅游在先锋、桂圆、习源、凤凰、友谊、条台、福星、上坝、居委会发展。结合我镇小集镇开发、水星湖开发,竹林坝和苍头坝的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床位:2011年1000张,2012年1000张,2013年500张,2014年500张、2015年2000张。
二、实施重点
(一)努力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产业优势,突出重点,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头作用,搞好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作,推动产业发展。坚持抓大户、抓到户的思想不动摇,继续实施好“现代农业万户工程”。坚持以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的办法,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搞好土地流转工作,鼓
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搞好四大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要按照“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建设、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实行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全镇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搞好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园区规划。围绕黔北麻羊、中药材、商品蔬菜、乡村旅游产业,加强基地和园区建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做大做强优质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大力培育和开拓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围绕四大产业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还击,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提议;在农产业的集中产区,建立健全一批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资金、劳务、信息、技术、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强交通、仓库、冷藏等市场实施建设。搞好农村流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和农民联合经营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强市场销售网络建设。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纳入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轨道上来,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销售过程的信息化。
(四)提升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开展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抓好种畜、种苗良种产业化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保护地栽培、温控大棚等农业适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力发展畜—沼—菜(果、粮)的循环农业模式,推进畜禽健康养殖。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技术指导服务能力,加强生产大户的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乡土人才、农村科技致富带头
人、科技示范户,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五)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水、点、路、气、机“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捆绑农业中和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土地整治、扶贫开发、增粮工程、农业机械、农业病虫害防治及其他涉农项目,集中投向农业园区、农业产业示范带,同一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解决农业用水、用电、生产道路、农机以及其他农业装备的问题,切实改善生产实施条件。
(六)努力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要适应市场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的趋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优质农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以及其他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地方特色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我镇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资金兴办龙头企业,帮助现有龙头企业协调贷款,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努力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自用社会资金发展农业生产。
(二)健全工作机构。镇人民政府成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4321”工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赵
军 副组长:赵波勇
成员:吴春友 李中良 杨登权 张正琴 周世华 刁乾容 母洪波
镇人民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设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吴春友通知负责日常办公。
(三)落实目标责任。镇人民政府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4321”工程领导小组要认真负责,着力抓好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和大户培育,同时积极帮助农民找市场、跑销路,抓好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常深入到村到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抓好市场建设和加工销售,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等部门要创造宽松环境,促进农业农村“14321”工程实施。
(四)制定激励机制。制定考核办法,把发展情况、行政干部科技人员是否抓到户、服务到户作为评定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对抓好龙头企业、园区建设、大户发展、招商引资、市场销售成绩突出的有关人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年终评选时优秀评选。
寨坝镇人民政府
2013年3月16日
第二篇: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最终版]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镇共有53个村,3.8万口人,3.8万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丘陵乡镇。历年种植经济作物面积达7000亩。
今年以来,按照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确立了推广药材种植,整合茶叶,扩大黄烟、桑蚕、果品、蔬菜种植面积,突破有机蔬菜和设施农业的思路。全镇新发展标准化蔬菜基地一处,占地320亩,发展苹果、核桃、大樱桃等果品1000亩,新增黄烟面积500亩,标准化茶叶基地一处,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统计,向阳寨村、王标西村深冬大棚蔬菜效益明显高于普通拱棚蔬菜,亩增效益万余元。工作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以下四点:
一是明确任务,做好宣传发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制订出台了《关于春季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围绕培育烟、桑、果、茶、菜五大支柱产业,先后组织部分村干部、带头户分别到沂源、蒙阴、费县、寿光及本县等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地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同时安排村里积极做好土地流转,为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
二是加大奖补力度,确保结构调整顺利进行。今年,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强化落实,保障调整的顺利进行。
1、对成方连片100亩以上的村,在千分制考核中加30分;
2、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今春全镇安排奖补资金50万元,加大扶持力度,对投入大、标准高的基地和设施农业,经镇政府验收后给予奖励,目前已发放10万元。
三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为了坚持走标准化、有机化发展的路子,唐家河水村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通过反复做群众工作,流转土地320亩,引进莒县恒盛食品有限工作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已投资280万元。林果产业实现新突破,在县林业局和农业局的帮助下规划发展了1000亩林果,其中向阳寨村栽植苹果120亩,白家王标、东王标栽植薄壳核桃600亩,姚家沟村
栽植苹果210亩。
四是强化服务,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积极为农业结构调整大片做好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供电公司的帮助下为王标西村、向阳寨村架设输电线路3000米;在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利用土地复垦项目为白家王标、东王标、王标西村等村的林果基地深挖土地600亩、修筑盘山道路3000米;为唐家河村高标准蔬菜基地开挖深水井2眼,铺设管道2800米。其他种植区在县水利局的帮助下,新建塘坝5座,加固塘坝7座,现在各基地和种植大片内,达到了道路顺畅,水、电配套齐全。
下步打算:
一、麦收后,继续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为完成全年的农业结构调整任务打下基础。
二、进一步组织外出学习,解放思想,引导群众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下半年增加一处标准化有机蔬菜基地,设施农业增加300亩,再发展3个百亩以上的林果大片。
三、加大奖励扶持力度,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总之,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领导的要求,和兄弟乡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规模化程度不高(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另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继续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2012年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简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简介
今年以来,****党委、政府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土地流转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宣传发动、政策拉动、考核促动为抓手,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1.1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5万亩,建成了70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3000亩的园林苗木基地,100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主要措施为:
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今年4月份,镇党委、政府开展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宣传月”活动,镇、管区、村分别召开了动员大会。在参观杨屯、贾寨棚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组织管区书记以上领导干部、部分群众代表到寿光参加了第十三届蔬菜博览会。通过现场观摩、与当地种植户座谈,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政策拉动,挖掘镇村潜能。为挖掘全镇结构调整工作潜力,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扶持政策。一是发放新建棚补贴。对新建的食用菌、蔬菜大棚,镇政府给予农户每棚2000元的奖励;二是发放棚占地实物补贴。对新建的蔬菜大拱棚、食用菌小拱棚,镇政府按棚占地面积给予补贴(每亩补贴小麦500斤)。
考核促动,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目标考核办法,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列为村级考核工作重点,加大了所占分值。同时,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对形成专业村的村支部书记奖励5000元,对结构调整先进管区奖励6000元。对于结构调整连续两年列后5名的村、最后1名的管区,对主要负责人罚款1000元。
今年六月,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先后在北街、周集、苇子园等三个村流转土地1500亩,稳步推进中药材、棚菜、花卉种植基地筹建工作,同时落实棉花良种补贴面积4000亩,并完成农户信息统计、微机录入等工作。
第四篇: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搭建平台 调整结构 培育特色
促进农民稳步持续增收
梨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一、镇域基本情况
梨林镇位于济源市东部,东与沁阳接壤,南距洛阳60公里,北距山西晋城65公里,207国道、济新公路呈十字型穿镇而过,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全镇区域面积67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3000人,耕地面积45000亩,属典型的平原区农业镇。2009年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97元。
二、主要经验做法
梨林镇属于传统的农业镇,和全省大多数农业乡镇一样:受传统农业思维影响大,工业发展底子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土地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如何依托土地优势,跳出传统农业圈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用活资金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梨林特色的农民持续增收之路。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三农”工 1
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一是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信,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范庄的养猪厂、永泰、东坡的温室大棚等等,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作成功。二是坚持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员先锋论坛”、党内民主生活会、“四赛四比”、评星挂牌等五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李道安、刘和平、李五才、石春喜等一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三是利用党建示范区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百千万”工程三个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前荣等20余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调整土地4000亩,积极发展养殖、蔬菜大棚等产业。
(二)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为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我们规划建设了“一轴两园”的发展新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一轴”即以梨林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镇域发展轴线,“两园”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和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一是在镇区东沿济新路两边建设梨林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规划已到位,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该园区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10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二是在济新路以南建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立足于区域相连、产业相近等特点,将范庄等8个村统一规划,连片发展高效温室蔬菜、生物环保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目前,示范区内拥有腾达驴业等4个农字号企业、450座温室大棚、1个年出栏30000头的养猪厂和2个年出栏5000头的环保养猪厂,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2009年,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13478元,最低村收入5472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是在济新路以北建设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该区以沁河沿岸10个村为主,依托滩地资源,重点发展经济林苗木和林果业。良庄、屈东、屈西等村发展苹果、梨、桃,安村、大许等村发展杨树苗。目前,该区林果面积达3000余亩,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杨树育苗2000余亩,亩均收入7000元左右。
(三)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托农村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破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范庄农产品、新大地农机等20余个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的生猪、蔬菜、食用菌规模经营、集中销售,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效益是流转前的4-6倍;全镇3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共购买200多台大型农机,组织流转土地8000亩,培植了一批种植大户。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获得流转收益,有的还被返聘到合作社打工,更多的则外出务工、经商等,获得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探索集体经营模式,破解集体经济收入难的问题。
范庄村集体经营20余个猪舍,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余万元;前荣村探索由村集体经办经营3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30余万元。依托项目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民生、社会公益事业等问题,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既能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推行“猪—沼—菜(菌)、“种—养—加”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主打品牌。2006年以来,范庄村先后投资450万元建成1个5000头生物科技环保养猪场、1个500立方大型沼气池和50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形成了“猪-沼-菜”生态农业循环链,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赢的目标,这一成功做法,带动了前荣等村发展循环产业。目前,全镇拥有5000头大型生猪养殖场4个,大型沼气池2座,温室大棚1200座,食用菌产量突破3000吨,来自蔬菜、养殖、食用菌的收入每年达8000余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
(五)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济源市委、市政府2010年对“三农”的扶持资金达4.5亿元,我镇抢抓机遇,用活政策资金,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每年召开全镇农村工作会议,印发支农惠农政策读本,号召各村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并设立争取资金奖,按争取资金数额的1%进行奖励。2006年以来,范庄村争取各类奖补资金达500余万元,一举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兵,全镇各村累计争取奖补资金达5000余万
元。二是加大镇级投入。每年预算30%财政收入扶持“三农”,其中10%专门用于奖补农业结构调整。在市奖补的基础上,一个标准化温室大棚奖补2000元,一个大型猪厂奖补5-20万元,一个农字号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的3‰-5‰进行奖补,对发展其它产业的,都分门别类进行奖补。三是激活民间资本。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前期投资大这一难题,我镇充分运用市场方式运作,先把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公开招投标,引入外部发展资金,进行整体开发经营。范庄蔬菜示范园区流转土地300亩建设150座大棚,通过公开招投标,由康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500万元的价格进行开发经营。
三、问题和建议
目前,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镇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一是群众观念问题。由于思想认识、资金不足、担心风险等原因,广大群众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依然不高。二是特色和规模问题。蔬菜大棚、养殖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逐步趋于雷同,且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加工流通问题。农产品产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流通加工环节缺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建议:一是强化农民的素质教育。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民教育长效机制,包括技术培训和知识培训经常化,不断提升其素质,提高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认识。二是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在对农民加大扶持的同
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乡镇经费扶持。同时,从土地流转、发展产业、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引导经营大户成立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为中心,推动产业规模集中经营、提高效益。四是发展农业产业企业。在农产品后续服务、拉长农产品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为农业结构调整增添后劲。
第五篇:龙吟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范文)
龙吟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在全县秋冬农业生产暨农业产业化挤进工作现场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作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请参会的各位领导及同志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我镇位于普安最北端,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全镇土面积178.5平方公里,辖7村1社区111个村民组23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2%。境内居住着苗、布依、汉等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乡镇。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年降水量在1400——1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5.4——17.4C,无霜期长达295——30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最高海拔1804米,最低海拔633米,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主要河流有北盘江、乌都河、石古河。山区森林、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为33.1%。矿产资源有铅锌、硫铁等,但品位不高,开采困难,储量尚未探明。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有水电站、硅锰合金厂、茶场、优质米加工厂、砖厂等乡镇企业和工业。普水油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有城子洞、石古恒河猴保护区、天马山公园、根抱石、河洋狭谷风光、双巴岩等自然景观,普纳山古战场、喇叭苗山歌、大花背苗多声部合唱等民族历史文化不断得到发掘。镇境内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
近年来,龙吟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确立了“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畜茶果烟、提升载能工业、注重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米袋子、肉案子、菜篮子、果盘子、市场子”;明确到“十二五”期末一、二、三产业发展目标是:第一产业:实现人工种草1.5万亩,优质米基地1万亩,发展经济林1万亩(茶叶5000亩、密柚5000亩),发展烤烟5000亩;第二产业,小水电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以上,载能工业有新突破;第三产业:以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及 1
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兴起,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小城镇容纳人口增加到5000人以上,城镇化率达20%。
围绕上述目标,我镇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基本目标。为此,镇党委政府着力于:(1)利用我镇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坚定不移的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以泡木山示范场为核心草地畜牧业发展工作,实施好石漠化治理区域的半边山、下圳草场,将草场确权划界与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已建成的泡木山4000亩示范草场,经受住了百年一遇的旱灾检验,效益损失不大。在泡木山草场的示范带动下,半边山300亩、下圳3000亩草场建设正在启动实施。(2)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协会、合作社主导,技术部门指导的方式抓好全镇1万亩无性系优质茶园建设。我镇现有普纳茶场,始建于1993年,茶园规模400亩。该场生产的普纳碧螺春、普纳翠芽、普纳垠针等系列产品,畅销省内外,深受客户青睐。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通过农业部门土壤取样调查,我镇老厂、圳广、半边山、种植场、水坝、下圳一带约有万余亩可开垦的荒山草坡均适宜种植茶叶。目前,在普纳茶场的带动下,我镇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李福彬已在高阳村云上组开始创建云上茶场300亩。今年,我镇在省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在硝硐村发展茶叶1000亩,现已完成土地开垦、整理等前期工作,九月底将进行茶苗移栽,预计十月底移栽结束。党委政府已把茶叶作为富民及生态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专人抓。同时还专门主持召开了县茶叶办、镇班子成员和村干部参加的茶叶发展座谈会。讨论研究了我镇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1万亩无性系优质有机生态茶园建设。(3)以文笔村康荣蜜柚、锦橙科技示范园为示范,抓好5000亩经果林项目基地建设。我镇海拔高差较大。最低海拔633米,最高海拔1804米。立体气候明显。在石古、北盘江、吟路电站低海拔河谷一带适宜
种植蜜柚等水果。为培植好水果产业,镇党委政府专门组织群众代表到重庆和晴隆鸡场等地参观、考察。通过考察和宣传发动,群众种植经果林的积极性较高。目前,已从晴隆鸡场引进5000株锦橙,从重庆引进蜜柚15000株到我镇北盘江、文笔村种植,面积达500亩。(4)建立优质米基地,稳定粮食生产。引进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在提高增产、主攻质量上下功夫,扩大杂交良种种植面积。依托金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继续实施排楼、红旗两个坝子3000亩优质水稻基地的基础上,扩展优质米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成万亩优质米基地,促进群众增收,把我镇真正建成普安“四大粮仓”之一。
(5)继续扩大烤烟生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我镇试种130亩获成功后。2009年增长到850亩,2010年已增加到1000亩,紧紧抓住县委政府“南烟北植”及国家烟草局将黔西南定为全国五个优良烟叶储备基地的大好机遇。本着“培育一项产业,带富一方群众,促进一方发展的思想”,下大力抓好烤烟产业。力争“十二.五”期末烤烟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产量15000担以上。(7)旱熟蔬菜基地建设。依托普水油路,充分利用我镇北盘江、石古低海拨河谷地带大力发展早熟蔬菜,把我镇建成周边城市——普安县城、水城乃至贵阳等地的菜篮子。
二是推动工业发展,振兴镇域经济。无工不富,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措施致力于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做好一些“打基础”的工作,我镇喀斯特地形地貌突出、山高谷深,河流切割强烈,境内有主要河流三条,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乌都河,水能理论蕴藏量 8.2万千瓦,目前已建成水电站三座,共3.1万千瓦,为充分利用水能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兴建吟路三级站(猴子岩水电站),力争十二五期末小水电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以上,为发展载能工业奠定基础。积极支持外地客商到我镇开展铅锌矿探矿工作,为建立北部工业园区打好基础。积极支持砖厂等乡镇企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强镇进程。
三是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
情浓郁,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镇党委政府致力于生态项目建设、观光农业建设,为发展旅游业打好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努力打造旅游经济产业。
四是推动小城镇建设步伐,扩大市场客量,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按照“开发大坪社区、扩大城镇规模,拓展市场空间,完善城镇经,展现民族特色,带动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拟建的小城镇社区位于红旗社区大坪一、二、三组。占地80亩,已于2009年7月以向州、省国土部门上报了城镇建设用地相关资料,省国土厅已对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进行了批复。小城镇建设的修建性详规已通过县级评审,目前即将开展征地等工作。小城镇新区建成后,将有效提高我镇的城镇化率。
五是抢抓获政策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扶贫开发战略,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及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为我镇推进扶贫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六是组织保障。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拱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中共龙吟镇委员会
龙吟镇人民 政 府
二0一0年四月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