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14 对我国班级小干部制改革的综述与评价
对我国班级小干部制改革的综述与评价
刘建南
伊根娣[1]认为,强有力的班委对形成优良班集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盛小平[2]认为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促进班集体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班干部能组织大家进行学习、活动,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能使班级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辛云昌[3]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提出,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基层“领导”,有效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对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不少学校不约而同地进行“小干部制度改革”的尝试,其中有“小干部轮流制”、“学生轮流值日制”、“小班主任制”、“动态式班委会制”等。改革模式不同,但共同点是缩短学生干部任期,增设学生干部岗位,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当“干部”。
一、“小干部轮换制”
孙国新[4]做了“小干部轮换制”的试验,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操作策略有三个:
(一)积极竞选,树立自信
首先,在班会上广泛动员,让每个同学树立起自信积极参选。在接下来的“竞选”活动中,不少同学表现出不凡的才能,提出了许多很有创见的“施政”措施。为了体现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调动所有同学的参与意识,进行民主投票。
(二)积极扶持、培养能力
对于“轮流上岗”的小干部我们不应一开始就要求过高,而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他们采取的方法是积极扶持,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角色,从而培养能力。
1.以点带面。
在轮换制开始时,有意识鼓励原来担任过班干职务的同学积极竞选,起带头作用,把没当过班干的同学带出来。
2.热心指导。
开展“小干部轮换制”一周后,把第一轮全体小干部召集到一起,开了一次民主的“班干会议”,大家畅所欲言:有谈上任后感想的,有谈班级现状的,有谈今后打算的„„之后,又对同学们进行了具体指导,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就这样,“班干部轮换制”开了个好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班轮流上岗的有30多人,占全班人数60%以上,基本上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三)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班施行“小干部轮换制”半年以后,也就是四年级的下学期,在几次大型集会活动中,努力调动小干部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特长,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使他们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分不开,鼓励学生齐心合力为班集体增光。
二、“学生轮流值日制”
姜亚明[5]认为,管理能力是实践锻炼和培养的结果,实行“值日班干制”和轮换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认为,实行“值日班干制”时,排出值日表,让每位干部值日一天,协助班长搞好一天的班级管理工作,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位干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锻炼他们的综合管理能力,让班干部轮流主持班会及总结班会。做好现任班干部培养工作的同时,还需做好班干部的轮换工作,这样轮换有利于发挥更多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使每个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同时,又可避免某些干部因兼职时间过长而影响学习。在开展轮换工作时,除必须考虑怎样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外,还应从长远角度出发,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为集体服务。在搞轮换制时,轮换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以每学期2-3次为宜。
三、“小班主任周换制”
李志顺[6]提出“小班主任周换制”。认为,为培养更多学生的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理解老师的工作,按“角色转换法”,每周让一贯表现好的,近期进步的,个别调皮的学生轮流担任“小班主任”,使每个学生有机会亲自当“班主任”,与班干部一道配合对每日常规具体管理,较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换位思考、换位处理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立体”地、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更尊重班主任教师,尊重和理解班主任教师的每一份劳动的艰辛。
四、“动态式班委会制”
在轮换制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何洪育等人[7]又实践和总结了“动态式班委会”管理模式。认为,所谓“动态式班委会”,一是指班委会成员不具有稳定性,按照一定的规则实行定期轮换制,轮换的周期一般是2~4周;二是班委会成员的组成主要是学生自主参与;三是人人都有权利且人人都要当班干部。每期组建第一届班委会前,先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制定班级目标,再组织全班同学就如何实现班级目标进行演讲,然后推荐一位同学组建第一届班委会。换届时,通过民主评价,班委会工作比较突出的,可以连任。但最多只能连任2~3届。如果原班委会不够连任条件,则由原班委会在其成员中推荐一名做得比较好的作为新班长组建新一届班委会。新班委会由新班长和其他同学双向选择、组合产生。
五、总结
小干部制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缩短学生干部任期,增设学生干部岗位,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当“干部”。大多采用竞选方式,有从没当过班干的同学当选,这使那些普通同学看到了希望,懂得了机会人人均等,只要积极努力、勇于竞争,就一定会成功。孩子们感到自己在班级里不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因此他们抬起了头,挺起了胸,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班干部体制中的“少数人当官,多数人被管”的局面。同学们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又使大家更关心集体,更热爱班级。实行小干部制,不仅能激发同学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使全体学生得到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得以发现自我、展示自我。
缺点和不足:孙国新所教班级为小学4、5年级,小学生有很大的积极性,很容易组织的调动,对于新鲜的竞选会很有兴趣,所以“小干部轮换制”在小学容易推行,高中生升学压力大,心理比较成熟,对班干部这个职位的重视度降低,在高中推行难度会很大。况且轮番“换届”造成班级“动荡”,不利于班级发展。参考文献:
[1]伊根娣.班级管理方法浅探.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3).[2]盛小平.发挥干部作用强化班级管理.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12).[3]辛云昌.班级管理中如何开发学生资源探究.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4]孙国新.“班干部轮换制”好处多.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3).[5]姜亚明.刍议班干部的选拔、换届与培养.职教通讯,2010(10).[6]李志顺.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2).[7]何洪育等.动态式班级管理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
第二篇:加分制班级评价管理(精选)
一、设计理念(理念的诞生)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行为表现的管理评价,多数执行的是传统的“扣分制”,从根本意义来说,它在一定的时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班级、学生的“命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儿童的换代更新,我们不难发现往日里孩子们那信任、热情的目光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漠视、平淡,甚至有的还加杂着一丝厌恶和恐惧的目光。如果再大面积地推广“扣分制”管理评价,那么很有可能学生与我们越来越疏远,进而对我们教育者产生厌恶,甚至还会迁移到学习上,造成成绩下降、信心受挫、尊严受损……,从教育和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将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在长期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表现,是有一定联系的。但凡是在生理上正常的儿童,它们之间的差距除先天遗传因素外,在同一环境下,也就主要体现在自律能力的差距上。而这种自律能力的培养,应首先激活、唤醒、树立、培养孩子们那种原有的虚荣心、自信心、自尊心……。然而这些的实现,就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激励评价方法,“加分制”便应运而生。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我结合《儿童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创建了今天的“加分制班级评价管理”机制。
二、加分制班级评价管理
1、科学编制
为便于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有序开展,班级设正班长、中队长各1人,纪律、卫生、生活、学习、礼仪、劳动副班长6人,文艺、体育、通讯、组织、量化汇总委员各1人;同时把全班40人分成5个大组,10个学习小组,每个大组有纪律、卫生、生活、学习组长各1人;组长由各组组员民主选举产生,组员据情况可以罢免组长。每个小组设学习组长1人;由个人在学习小组中的单元成绩高低决定。星期一至星期五班里设10名督查员,每天2名,督查员4个周一更换。同时,班级卫生岗位执行固定性选择定岗,并打印表格张贴于教室,通过编制,让学生人人有岗位、有职位,人人都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建设中去。让学生在管理中、活动中,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2、加分制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学生规范自我,检查自我,反省教育自我的有力警示牌。也是班级加分制管理评价的基本依据。它分为定项标准和动项标准两部分,具体情况班主任要在班会中解读学习。具体标准如下:
1、一周内不打架、不骂人、不乱给别人起绰号,喊绰、讲话文明加5分
2、每天能按时完成个人负责的卫生工作并保持一周加5分
3、上课积极思考,乐于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不扰乱课堂秩序加5分
4、不破坏公共物品,并能认真地爱惜、保护公共物品加3分
5、积极认真参加校、班内组织的活动者加2分;在活动中获奖者加5分
6、能够按时上课、不旷课、不迟到、有事请假者加2分
7、班干部认真负责,如相应管理范围成绩优异加5——10分
8、拾金不昧、关心热爱班集体,表现突出者加3分
9、主动关心、帮助同学的学习及思想,并使其进步者加10分
10、不偏食、合理、文明就餐者加5分
11、除上述内容,有其它好人好事者一次加2分,重大好人好事加5分,12、在宿舍内能够按时作息,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扰乱者加5分
13、在班内学习认真、进步明显,进步幅度每超过1个百分点加1分
14、上课举手积极、认真听课、回答问题并多次或得老师的好评者加5分
15、每次测试90分以上者,加5分,100分者加7分。组第一的、人均加5分。
16、每投稿一次者,并且选中发表、刊登者加5分。
备注:
1、周常规定项加分为:50分其它动项加分视学校、班级活动需要另做统计。
2、只要本周没有出现违反条款现象或该项做的比较好,则本周自动加分;否则,相应条款分值不得加分。
3、日检查加分
日检查加分是加分制班级评价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由每天的两名值日督查员,根据当天每位学生行为表现情况,进行反向检查记录,以备值日班长当天夕会总结,更主要的是作为汇总委员每周加分统计时用的一种存根依据。(备有一份张贴墙上含有学生名单的周加分统计表)
4、期末汇总
期末汇总就是由班委会成员统计周加分情况,将每个人各周常规加分与期末各科学习成绩加分合并,求出个人的总积分,并分别进行三项的降序排列。以备班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奖励评定。
5、学生奖励评定
(一)原则与方法
(1)班级评定本着“公平”“公正”“民主”原则客观量化评比。
(2)评定按班级常规量化总积分和学期期末语文、数
学、英语、科学、社会五科学习成绩各总积分数各占一半。
(3)年终“三好学生”评定对象从加分积分最高的学生依次往下录取。
(二)具体步骤:
(1)汇总每周加分,计算出期末常规量化学生总积分。
(2)用期末常规量化总积分去除以2,分值为“三好学生”评定总分的一部分。
(3)统计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科
学、社会五科学习成绩总分,为“三好学生”评定总分的另一部分。
(4)用期末常规量化总积分加上期末五科学习成绩总分,并按降序排列取名次。
(三)个性积分奖励:
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激励形式评价学生,只有采取以下带有个性色彩的评价激励形式,才能更好的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
(1)结合期末常规量化加分的总积分,针对性的设置“纪律小标兵”“卫生小标兵”“学习小能手”“生活小强人”“助人小标兵”“礼仪小标兵”“行为进步小明星”“优秀班干部”等奖项。各项荣誉可以兼得,但同一荣誉也要分级别。
(2)结合期末五科学习成绩及平时各种测试的进步积分,针对性的设置了各种进步的单项奖。如“优秀学习小标兵”“学习进步小明星”“优秀进步小组”等,各项荣誉可以兼得。
三、实践效能
加分制班级评价管理的实施,使得班级管理更加趋于全员化,它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真正意义实现了学生管理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以培养提高。同时,班级对学生的评价也避免了传统评价的片面性,更趋于全面化、个性化。使学生在各个方面看到自己的优点,唤醒、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点燃他们进步、竞争的火花。使每个学生在自信中愉快的学习生活,使每个学生身心得以和协健康的发展。进而使每个学生逐渐走向成功。
第三篇: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
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并从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几点启示,最后阐述了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趋势。
【关键词】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5-00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运用一定的标准或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做出的价值判断。业绩评价是为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服务的,对企业的经营具有指导作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无论是在生产结构、劳动结构还是经营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所以,与之相适应,企业经营业绩方法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简要回顾
在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曾经出现过三次变革:第一次是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设计了一套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次是1999年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三次变革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变革之前,我国正处于完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是一套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该体系的考核指标以资金、成本、利润为重点;《财务通则》颁布之后至第二次变革之前,这一时期我国的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所替代,原来计划经济下比较单一的业绩评价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业绩评价的要求,为了更加综合的评价企业,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开始涉及到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等方面。虽然《财务通则》的颁布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但是《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评价体系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能很好的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颁布之后,业绩评价体系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评价指标,新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对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更具指导意义,使得企业开始注重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资本保全意识,而且充分考虑到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1999年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颁发后,国企改革也拉开了序幕,新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内容,它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初步形成了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由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发展得到的启示
(一)传统的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行为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所反映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是由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财务报表是传统业绩评价指标数据的主要依据,由于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所以,由此计算出的财务指标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业绩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企业的业绩评估结果对企业进行定位,并使企业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管理指明方向,但是,传统的评价活动是属于企业的事后管理,企业也主要依据此信息对管理者实行奖惩,在这样的业绩评价活动下,企业只会产生短期行为,对企业未来的指导和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捉襟见肘。
(二)经营环境导致了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
综观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发展与改进是随着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企业面临的环境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环境。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管理要求,环境是影响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目标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符合环境的要求,才有实现的可能。即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符合环境的要求,并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才有实现的可能,企业才有可能求发展。所以,作为体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要求的业绩评价体系的设计,也应该符合环境的要求,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保证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有立足之地。
三、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和高科技化的世纪,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企业必须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
(一)关注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以求得企业的长期发展优势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它把注意力放在了企业内部因素对经营业绩影响的评价
第四篇:关于班级的多维逻辑分析及其对走班制改革的启示
关于班级的多维逻辑分析及其对走班制改革的启示 班级是我国中小学最常见的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学校生活最直接、最重要的空间。近年来,受新课程改革以及新中高考改革等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探索走班制改革。学生依据其学习兴趣、能力和基础,每个班级(行政班)的学生在每一学科的学习当中,总有相应的时间将脱离原班级(行政班),与其他学生组成另一个班级(教学班)。这一变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时面临很多问题。如何预防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思考一个根本问题:班级是什么,我国班级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是什么?
基于历史发展及国际比较逻辑的班级解读:从班级到班集体
班级是什么?基于历史发展逻辑和国际比较逻辑要回答的问题是:班级在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分别是何时产生的,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产生之初的属性和功能是什么,产生之后在东西方世界的发展是否有不同?
(一)基于历史发展逻辑的班级功能溯源:班级制的出现 班级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提出的班级授课制的产物。夸美纽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认为:“一个砖匠一次可以烧许多砖,一个印刷匠用一套活字可以印出成千上万的书籍,所以一个教师一次也应该能教一大群学生,毫无不便之处。” “作为稽查长的教师”要努力让“全体学生都在静听”教学内容,每个班级又分为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名学习好的学生为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考查同学的学业。可见,班级产生之初是一种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是班级授课制出现后的“附属品”。班级授课制将工业化生产方式引入教育,为工业革命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也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国自清末引入班级授课制。民国初期1916年1月18日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采用班级管理体式。最初产生的“班”只是按照学年划分的“垂直性”的组织,后来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在同一程度的学生中也区分了“班”,这样班也有了水平组织的含义。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又明确提出在班级设班主任一职。班级授课制、学生较为固定地被编入某一班级以及班主任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班级制的内涵,决定了我国班级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与功能,也奠定了班级变革的起点。
(二)基于国际比较逻辑的班级属性发展:班集体的影响
基于历史发展逻辑的分析可以看出,班级最初是作为班级授课制的“附属品”而出现的。其功能主要是更有效率地实施教学,这时候的班级属性是“教学班”。但是,就我国的班级而言,班主任制的出现显然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国班级还有什么功能?基于国际比较逻辑的分析可以找到答案。西方的班级变革以美国为代表,比较关注班级授课制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方式下学生学习质量如何保障以及如何对质量及时、有效地监控等问题。相应的变革措施有“道尔顿实验法”、耶拿制、协同教学制以及不分级制改革等。以“道尔顿实验法”为例,它对班级教育实施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把原来固定的教室变成各科作业室, 将每门学科的内容分解成若干段, 每大段再分成若干小段。每段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完成标准,师生共同订立学习公约,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按月或周分配。教师只是指导者,并按照约定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决定其能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东方以苏联为代表,虽然同样关注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质量如何保障,但更强调“班集体”建设。马卡连柯指出,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在此思想的影响下,苏联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班集体建设模式,以建设学生集体为目标,以“远景性的共产主义思想政治的确立”为特色,将班集体建设看作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手段。可见,关于班级的发展,西方的关注点主要在教和学。苏联则是把班级升级到了“班集体”,班级不再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质量或某一其他目标而存在,班级自身就是其存在的目的,班级自身就是无可替代的教育因素,具有非它莫属的教育价值。基于实践归纳逻辑的班级功能解构:从“教学班”到行政班 受班级授课制和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的双重影响,我国教育实践中的班级已经成为一个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行政班”。“行政班”既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管理学生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交往的重要空间,其功能可以做如下解构(见图1)。
(一)实践中承担多元功能的班级
作为业务组织承担教学功能的班级 班级承担的原初功能就是教学。班级是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存在的最初目标和意义就是提高教学的效率。更准确、更迅速、更经济地传递知识是人们对班级功能最初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承担教学功能的班级中成员互动的最重要内容。评价一个班级时,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通常有学习委员—科代表—小组长或者小组合作这类组织结构。这时的班级呈现出业务组织的属性。
作为科层组织承担管理功能的班级
班级还承担着管理功能。这体现在班级内部管理和学校对班级的管理两个方面。一方面,班级授课方式天然地比个别教学方式担负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规模的未成年人聚集在一起,必然需要成人给予适当的管理或者学生自我管理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不可避免地要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诉求。在管理功能的诉求下,服从管理、遵循各项规章制度是班级对其成员最重要的互动规则要求,纪律也是评价班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营造良好的班级秩序,通常有班长—委员—小组长的组织结构。这时的班级表现为科层组织的属性。
作为德育组织承担德育功能的班级 我国的班级制还包含一项特殊的制度:班主任制。这一制度的存在是因为我国的班级还肩负着一项特殊功能:德育。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班级是学生除了家庭外生活最多的地方,班主任是学生除了家长外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因此班级被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被视为德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参与有意义的班级生活、遵循各项德育制度规定是班级对成员互动方式的主要要求。实践中,许多学校都形成了全面而细致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班级评价的重要依据。为了落实德育工作,通常要依靠团支书—团委的团组织结构。这时的班级表现为我国特有的德育组织的特性。
作为初级群体承担交往功能的班级 组织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的方式是外界对班级的客观需求,但生活于班级中的学生也有着自己的主观诉求,这就是班级的第四项重要功能:交往功能。当然,交往也发生于教学、管理、德育等范畴内,但是在这些范畴,学生的交往受既定目标与规则的影响,互动的内容是有限的。如果将这种有限的班级生活称为结构化的班级生活,那么形塑学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非结构化的班级生活。学校面临的是一群心性尚未成熟的学生,他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更胜过成人。班级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甚至有学者认为,学生在班级的社会交往中建构自己,学会群体生存,学会利用外在媒介表达自己、建构自己成为未来班级的首要任务。情感联结是学生对班级交往功能的主要需求,自发的、随意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要求的互动是班级中成员的主要互动内容。学生在交往中会出现各种非正式群体,然而实践中的班级评价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时候的班级表现出初级群体的属性。
(二)班级核心功能的重新建构:整体育人 从学校场域中的班级实践来看,班级功能至少可以被解构为四个方面:教学功能、管理功能、德育功能以及交往功能。在每一项功能的诉求下,班级对其成员的互动内容与规则有不同的限定,并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而这些不同功能对班级的诉求是各自独立甚至相悖的。简单说来,教学指向成绩、管理指向秩序、德育指向社会、交往指向情感。如何满足这些不同功能的诉求?这些不同功能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如何对这些功能进行排序、取舍乃至整合?是否存在一个核心功能来协调这些割裂的功能的关系?其实,从最初的提高教学效率,到后来班主任制出现的德育诉求,班级功能复杂化了,但其核心功能也逐渐浮现,那就是整体育人。教学功能、管理功能、德育功能和交往功能都是班级的外延功能,这些外延功能追求的成绩、有序、道德、情感等目标,如果脱离了整体育人的目标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整体育人的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育人,首先不是育班。这对我国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不可否认集体的教育价值,但不能过度强调集体主义,用班集体的各项荣誉替代、掩盖个人对班级生活的真实需求。其次,育人不仅仅是育德或者育智、育强项,而是要教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再次,育人不是管人。要改变班级管理的性质,将事务处理转变为教育交往。最后,育人不仅是育当下的人,更是育未来的人。班级要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一等奖获得者肖艳丽老师的班级工作追求就是“致力于开发班级的教育价值,在班级生活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使学生成为拥有内在生命尊严,有正确价值追求的人”。在肖艳丽老师眼里,管理、德育、教学的目的都是开发班级的教育价值,并最终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达到整体育人的目标。基于理论演绎逻辑的班级本质属性研究:班级到底是什么 行文至此,不难看到一个从班级授课制到班级制再到班集体、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的多维视野中的班级。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已经发生,未来将走向何处?还需要考察理论对班级本质属性的讨论。
(一)班级属性的理论坐标系构建
关于班级的概念,教育社会学上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帕森斯为代表,把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另一种是以华勒为代表,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我国著名的教育研究者们也曾对这一问题作出辩论。吴康宁教授认为班级是社会组织而不是社会群体,而且班级是一种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的特殊社会组织。班级的“自功能性”意味着,班级的存在不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功能(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班级自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半自治性则是就班级的运行机制而言,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要受成年人——教师的管理,但同时成年人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管理自己。谢维和教授认为,班级是初级群体而不是社会组织,“把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并按照社会组织的要求设计和实施各种班级活动,容易导致班级教学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还有学者避开社会组织与初级群体的争论,将班级称之为共同体。例如,有学者认为:“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课程目标、教学结构和管理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也有学者认为:“班集体乃是一个以儿童与青少年为主体的具有崇高社会目标、以亲社会的共同活动为中介、以民主平等与合作的人际关系为纽带并促进其成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高度凝聚力的共同体。”于是“共同体”概念开始进入学者视野。关于班级属性、班级是什么的理论界的讨论,基本上划定了关于班级属性的这样一种理论坐标系(见图2)。
一些学者认为班级是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坐标位置为X0;另一些则认为班级是初级群体,其坐标位置为Y0;还有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将班级视为共同体,坐标位置为Z0。谁的观点是正确的,班级属性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些理论争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因为每一个班级都是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的、具象的班级,这些具象的班级可能呈现初级群体的形态,也可能呈现社会组织的形态,甚至可能发展为学习共同体。具象的班级样态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关于班级属性的争论就是没有意义的,正如一位北京市特级“紫禁杯”班主任的认识那样,关于班级属性的学理讨论的意义在于,无论你是认同某个学派,还是自创学派,必须明确自己在理论体系中的坐标点,并以此指导实践工作。
(二)班级的本质属性:教育性组织 从历史发展逻辑和国际比较逻辑看,我国班级受苏联的集体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因此班级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存在,更是为了教育学生而存在,为了形成集体而存在。从实践归纳逻辑看,我国独有的班主任制强化了班级这一学校基层组织的作用,使班级成为学校组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赋予了这一基层组织复杂的功能。
因此,在关于班级属性的理论坐标系内,文章认为,我国班级的属性是一个组织而不是初级群体、集群。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一个教育性组织,一个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教育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性组织。实践中也有极个别班级在组建之初还处于“集群”的状态,但这是极少数,是一个发展过程。班级中学生自发交往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既有正面作用,有时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应该从将班级视为教育性组织的视角对班级建设予以指导。至于将班级视为“共同体”也不妥当,一是因为这一理论正在发展中,是否成熟到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有待验证;二是因为共同体与组织、初级群体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总之,教育性组织是班级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意味着笔者在理论坐标系(见图2)中的位置是X0,而是以这一理论坐标系为班级建设的理论指引,一方面共同体可以作为班级组织发展的高阶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即使将班级视为组织也不能忽视初级群体的优势和对班级建设的意义,否则就容易如谢维和教授所言,走向管理主义的误区。
我国班级独特属性与功能对走班制改革的启示
我国的班级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性组织,作为教育性组织,班级的核心功能是整体育人,各种外延功能既是教育实践对班级的需求,也是实现整体育人功能的不同载体。为了确保班级作为教育性组织真正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我国班级制的内涵包括了班级授课制、相对固定的编班方式以及班主任制。我国班级的这一独特属性与功能以及为了确保这一属性与功能得以实现而采取的班级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探索,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对走班制改革有如下启示。
(一)预防走班制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
谨防教学班用教学功能替代班级的教育性底色
实践中的走班制改革主要是基于优化班级教学功能的考量,但对其他功能以及班级的核心功能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呢?走班制改革依据其变革的彻底程度,可能仅涉及班级编制方式的变革,也可能同时涉及多种班级构成要素的变革。而班级授课方式、班级编制方案以及班主任制三个要素之间的彼此联系共同决定了班级的属性与功能。实践中如果仅对班级教学功能进行变革,或仅改变班级原来的固定编制方案,而忽视了对班级核心功能的影响和其他班级构成要素的配套变革,那么变革的结果可能会顾此失彼,甚至改变班级教育性本质属性和整体育人的核心功能,学校的育人使命也会失去最基层的载体。这一理念得到了一些优秀中小学教师的认可。一位中小学管理者告诉笔者:“教学如果没有进行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育如果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一认识在走班制改革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它提醒我们反思学校教学的这项核心业务,如果不以整体育人为目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谨慎取消原有班级编制,预防集体生活缺失载体等新问题出现 随着教学班在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上的优势不断彰显,原来班级在整体育人上的优势也会成为教学班不能回避的缺点,这在实践中已经初现端倪。很多已经实行走班制改革的学校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卫生、学生管理、大型活动的组织、学困生扎堆的负面影响以及家校联系的纽带中断等一系列问题。除了管理的问题,我国班级的独特属性与功能受苏联的集体主义教育影响深远,学生需要在班级中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活,需要有稳定的同伴交往,需要情感上的群体归属„„学生的归属感是如何建立的呢?它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生活来形成一种稳定、持久、全面而深入的人际互动模式,在此基础上个体才能产生归属与爱的被满足感。在原有固定班级的组织基础上,这是可能的,但是在教学班内,学生的人际交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点状的互动,而非有组织、有计划的,交往时间也是相对短暂的,那种在三年中学生活才能形成的深厚同学情在一个学期的交往中很难形成。因此,走班制改革过程中应切忌搞一刀切,而要鼓励学校探索适合本校的改革方式。
(二)把握走班制改革的变革重点与趋势 走班制改革已经成为趋势,但它改变的只是行政班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培养学生时不再需要整体育人。走班制改革在优化班级教学功能的同时,需要一系列配套变革来确保学校、班级的教育性和整体育人功能得以实现。
管理方式变革: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走班制改革后,班级的管理功能、德育功能和学生交往功能何以为继?不再有行政班的学生如何管理?德育活动如何开展?怎样保证班级、学校是教育性组织而不仅是一个教学组织呢?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重要的一环。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学生培养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校学生社团的数量每年都会突破100个,全校4500名学生,100%参加一个或多个社团。“十一学校学生学分管理办法”将社团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每位学生在校三年均要参加或主持一个社团的工作,获得相应学分才能评优。学生也在选择、参与社团工作的过程中确立了职业志趣,学会了自我管理。总之,民主的手段是达到民主目标的唯一途径。走班制改革凸显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学习上,更要在全部的学校生活中得以体现。这也是所有走班制改革学校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唯有如此,班级原来承担的管理功能、德育功能以及学生交往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班级、学校才能继续是一个教育性组织而不仅仅是教学组织。
班主任角色变革:从管理者走向教育者
班主任制是实现我国班级独特属性和功能的重要载体,在走班制兴起的背景下,传统行政班的班主任角色必然要发生变革。班主任角色如何变革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不需要班主任?我们需要班主任做什么?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核心人物,班主任角色被赋予诸多隐喻,如家长、保姆、生活导师、精神向导、引领者等。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了“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有学者甚至认为班主任制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制度的一大贡献。可见,班主任制如何变革影响深远。在原来行政班的制度下,班主任对发挥班级的核心功能与外延功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走班制改革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班主任,而是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地位、更多的人来担任班主任的角色。为此,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大附中在走班制改革的同时都配套进行了导师改革。因此,配合走班制改革的班主任制改革是确保改革实效,真正发挥学校、班级整体育人核心功能的重点抓手之一。班级空间与班级授课方式变革:不断优化教学功能 走班制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确保教学班不失去教育底色的同时,应该最大化地达到改革目标,优化班级的教学功能。为此,可以对班级空间与班级授课方式进行变革。一方面,走班之后学生不再固定于一个教室,这时候的教室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室就像是士兵的营房、驻地,仅仅是为教和学提供了一个场地。走班制改革下应凸显教室服务于学科教学的功能。北京市十一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校将教室变为功能教室甚至学科博物馆。在这样的教室里随处可见各种教育资源:图书、实验设备、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等。例如,在生物教室里可以看到行走的小兔子,历史教室里有出土的古文物,这样的教室成了真正的教和学的空间。另一方面,走班后如何让每个教学班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是改革的重点之一。一位一线的物理教师提道:“A班学生怕吃不饱,我还可以多用探究性学习,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B班不学的学生扎堆,在组织教学时很有难度,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脑筋能动起来,笔能动起来,是我一直思考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位教师的疑问代表了走班制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点:改革授课方式。
综上,基于历史发展逻辑、国际比较逻辑和实践归纳逻辑的分析,发现了我国班级独特而复杂的功能;通过学理演绎逻辑的分析,明确了我国班级作为教育性组织的独特属性以及班级的重要教育意义。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走班制背景下如何扬教学班之长、补教学班之短,如何实现整体育人目标仍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
第五篇:对干部个人评价
团干部要坚持学习,不断夯实自身理论基础。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小编整理对干部个人评价的范文,欢迎阅读!
对干部个人评价篇一
转眼间,挂职工作已三个月,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回首这多雨炎热的六月,我深感自己应该加快脚步,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做到不辜负学校、团区委、团市委、象山区团委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挂职至今,本人已基本熟悉了所在象山区团委的工作。六月份本人主要负责参与了两项工作。
一、参与象山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6月8日,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阵地——“七彩小屋”在桂林市力创小学龙泉教学点建成并使用。
七彩小屋”是按照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由团中央募集资金,根据各地工作情况及实际需求,支持各地加强阵地建设,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课余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以建立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志愿服务阵地的形式,为进城务工子女健康成长提供服务。桂林市力创小学龙泉教学点“七彩小屋”由日本东京海上日东火灾株式会社捐资建设。“七彩小屋”分为8个区域:学习辅导兼读书协作区、休闲娱乐区、谈心区、谈心角、亲情沟通区、规章制度区、室外活动区、自选区域。在这个小屋里,同学们可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可以在青年志愿者的辅导下做功课、学弹电子琴,还可与心理辅导志愿者聊天、做游戏。
6月8日下午,学校师生迎来东京海上日动的25名国际志愿者。志愿者们先跟随小导游参观了龙泉校区,虽然校舍简陋,但是小小的校园里洋溢着孩子们快乐的笑容和对知识的渴望。紧接着,志愿者们走进了“七彩小屋”,这温馨的布置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暖心。在半天的时间里,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同上课、学折纸、做手工,并开展互动游戏,共度快乐时光。
之后,志愿者代表唐乙芳老师专门为六年级的毕业生做了考前心理辅导活动,唐老师从饮食、睡眠等方面详细的为大家排忧解难,同时介绍了运用减压操、冥想的方法让毕业生放松心情,迎接毕业考。
最后,日本东京海上日东驻中国总代表处代表孔跃也把祝福送给了我们进城务工子女,希望这些祖国的花朵和所有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生活的快乐。
二、负责广西计生协会“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教育”现场推进会志愿服务等准备工作。
6月27日上午,广西计生协会“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教育”现场推进会在桂林举行。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副巡视员、自治区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曾强华,市人大会副主任石春莲,市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春洪等领导出席活动,参观了象山区力创社区青春健康教育培训观摩现场。
在此观摩会前,本人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培训了10名大学生志愿者为本次象山区力创社区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优质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好评,也对自己的挂职工作给予了肯定。
在今后的挂职工作中,我将继续扎实工作,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提高,努力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对干部个人评价篇二
5月20日,经矿党委研究决定,设立团干部挂职锻炼,我在领导的关心帮助下被任职,深感工作的重要性,多替领导分忧解愁,更不能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在一个月过去了,我把这一个月我的工作和思想情况作个汇报。
这个月在周科长,周书记和蔡科长的带领下,在全科同志的关心帮助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今后的工作个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虚心学习,努力进取,必须加快更新和补充知识,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强对管理业务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多翻资料,多多请教,努力做到见贤思齐,收并蓄,开拓视野。
二、响应矿团委号召,并积极组织团委参加矿团委举行的各项活动,并且被集团公司团委评为XX“优秀团干部”称号。
三、六月份物资公司对我们科检查之后,我们又开始了对帐外科的盘查,现在盘查已结束,下一步还是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落实整改,在六月份安全活动月也积极参与开展各项活动查隐患,并采取措施排除隐患,防止隐患,为实现安全生产努力奋斗。工作上的点点滴滴,领导的每一次鼓励使我进步,领导的每一次批评使我不断成长,我会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继续努力,迹象我们科的口号那样“严细管理,节支降耗,超越自我,做精做强!”
请领导和同志们对我进行考验,纠正和指出我工作上的不足之处。
对干部个人评价篇三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X年X月被选派到XX市XX县挂职工作,挂职期间担任团县委副书记职务。挂职工作半年来,在XX县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我协助、配合当地团县委同志在夯实基层团建、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带领青年参与社会服务、推进中小学少先队和共青团建设、开展调查研究、在推广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推进非公企业团建和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团建工作、推动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推动农村团建载体创新等全团重点工作方面虚心学习,深入思考、付诸实践,并在锻炼学习和工作推进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梳理如下。
第一,坚持学习,在融入文化中实现了思想升华。
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和学校领导在我们挂职干部临行前的送别讲话和临行嘱托中无不涉及到了“加强学习”的谆谆教诲,作为一名年轻团干部,我时刻铭记于心,并切实付诸行动。
1、坚持学习,不断夯实自身理论基础。
挂职期间,我延续了自己长期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利用业余时间依托单位先前征订的“四报三刊”和网络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的把握、进一步清晰了对党的历史基本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我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2、营造氛围,建立健全集体学习制度。
XX团县委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良好工作基础的地方团组织,前两任团委书记都因为工作突出而升迁至县里重要单位,单位历来注重团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学习,所以我提出的“集体学习制度”赢得了现任团委书记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推行。XX团县委现有4名干部,都是年轻干部,所以提倡学习型团组织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在集体学习中,我提出了制定“每天一报纸(读报纸中好片段)、两天一文章(读杂志中的好文章)、两周一探讨(两周一次探讨交流)”学习计划的建议,为单位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3、转变角色,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文化。
XX县地处……,隶属XX市管辖。全县总面积XX平方公里,其中山地X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2。95%。全县辖X个乡镇,人口35万,其中苗、侗、瑶、壮、回等15个少数民族(主要为苗族)占总人口的61。3%。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有耕地30万亩,粮食作物以中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X等,土特产有X等。XX县是全省、全国的重要林区县,森林覆盖率达X,活立木蓄积量为X万立方米,林业资源较为丰富,杉、松原木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楠竹、马尾松已成为产业化的重要树种。林业保护形成了丰富的林业生态旅游资源。XX四面环山,交通相对不便,经济欠发达。全县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林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农村青年90%以上外出务。我深知只有融入了大的文化氛围之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实现自己由一名高校团干部到地方团干部的角色转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群体。
第二,走向基层,在深入调研中增进了淳朴感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调研、明确团情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贴近青年、服务青年是做好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深入论证、立项研究是对工作的总结升华和理性思考。
1、开展调研,明确团情。
半年来,我通过翻阅县志和开展调研的方式对县情团情做了深入的调研。从一开始,我就向团县委书记作了“让我多下乡去看一看、多到村子上去走一走、多到一线单位和基层听一听”的请求,并得到了团县委书记支持。半年来,我调研走访了12个乡镇、涉及36家农户、73名基层百姓和35名城区群众,同时,我接触到了40多位乡镇(村级)干部和50多名乡镇、学校、企业等基层一线的团干部;在走访、调研、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我对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情况,全县的团员数量、群体结构、思想状况和需求变化,特别是流动团员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真正找到了在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基层团情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为下一步做好团的格局创新、团干部队伍建设、“两新组织”建团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走向基层,贴近青年
在挂职工作中,我多次与县委、县政府的其他同志下基层蹲点调研,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深入农村、企业、学校、社区,与团员青年畅谈交流、结交朋友,尽可能地贴近青年去倾听团员青年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调研,我掌握了各领域青年群体的主流想法,了解到了农村青年就是要实现增收致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企业青年就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岗位技能;青年学生就要多学知识,同时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务工青年就是希望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青年,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贴近了青年的心坎。
第三,高举旗帜,在特色活动中实现了思想引领。
1、以“十大杰出(优秀)青年评选”为重点,不断加强对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为了选树全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做出突出业绩和重要贡献的青年典型,展示XX青年的良好形象,优化青年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在全县倡导崇尚人才、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先进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服务社会、建功成才,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开展了“XX县十大杰出(优秀)青年”评选活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2、以“理想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为载体,不断加强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为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促进广大青年忠诚理想、敬业奉献、感恩奋进、健康生活,我们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举办了“理想在我心中,我为理想而奋斗”演讲比赛。参赛队员由各级团组织在分区举行初赛的基础上推荐产生。广大青年在演讲的过程中“树理想、表决心、立壮志、展宏图”,充分展示了XX青年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的爱国情怀,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敬业爱岗、恪尽职守的实干作风。活动参与范围广、涉及人员多、演讲水准高、效果评价好,达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的。
3、以“五四评优表彰”为契机,不断加强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的创先争优教育。
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广大团员青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勤奋学习、成才报国;促进全县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在“五四”期间集中开展创建评优活动。通过评选活动,向全社会展示新时期XX青年及少年儿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共青团事业所取得的新成绩;同时,团县委还号召广大基层团组织、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学习,立足本职、顽强拼搏,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贡献青春和智慧。
第四,矢志不渝,在赢得支持中推进了重点工作。
坚定不移是做好工作的决心,讲求方法是推进工作的战略。在对团的重点工作、难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出了“赢得支持是动力、改革创新是源泉、抢抓机遇是关键”的工作理念。
1、以“党建带团建”为依托,积极推行“1+1+X”团的格局创新模式。
团的格局创新是今年团中央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也是要求我们要在挂职期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在对XX县乡镇团的组织情况做了充分调研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团中央和上级团组织的具体要求,结合XX共青团工作实际,论证研究并制定出了《XX县关于全县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的论证和制定过程中我们赢得了县委主管领导和县组织部门的支持,最终以县委组织部和团县委联合发文的形式助推团的格局创新工作,并通过“党建带团建”的方式要求乡镇党委对团的“1+1+X”团建格局创新模式实施过程和结果保持合理的引导和掌控,确保达到预期目的。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科学有序的推进实施。
2、以“XX籍大学生社会挂职锻炼”为导向,不断完善驻外团工委工作职能和扩大增建力度。
抓好“两新”组织团建是共青团又一重点和难点工作。XX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关注这一群体、在驻外青年中建立“驻外团工委”就显得更为重要。半年来,我们在进一步对外出务工青年的务工去向、分布数量、年龄结构、需求类型等情况进行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驻外团工委管理和建设方案。第一步是“巩固原有组织”,第二步是“联络增建组织”,第三部是“探索创新机制”。在“巩固、增建、探索”的驻外团工委建设“三步走”过程中,我们探索论证并决定以所涉领域的“县级驻外办事处”为依托,以“XX籍大学生社会挂职锻炼”为导向,不断扩大驻外团工委的领域、丰富驻外团工委的内涵和建立驻外团工委的长效运行机制。
3、以“团干部培训”为机遇,切实加强高素质团干部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改进团干部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服务于党政大局和当前的中心工作,团县委于6月中旬组织了一批优秀青年团干部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设计“理论学习、素质拓展和意识培养”三个环节。“理论学习”环节使广大团干部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坚定了青年团干部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素质拓展”环节让广大团干部锻炼了体魄、调节了身心,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意识培养”环节有效增强了广大团干部的环保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
第五,创新载体,在探索实践中加强了组织覆盖。
以“留守学生之家建设”为阵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到来之际,XX团县委号召广大青年以“留守学生之家建设”为阵地,积极开展了“十个一”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开展一次周末辅导(知识援助、携手成长)、连线一次亲情电话(亲情陪伴、传递爱心)、捐赠一批爱心物资(慷慨解囊、给力成长)、结对一批帮扶对象(深化结对、心手相携)、开展一次走访调研(感受生活、见证成长)、倾听一次儿童心声(心灵驿站、嘘寒问暖)、齐唱一首爱国歌曲(思想引领、激扬情怀)、争做一次爱心大使(天使有形、大爱无言)、建设一批留守家园(持续呵护、温馨家园)、唤起一种关爱情怀(宣讲政策、共铸未来)等内容。在“十个一”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的倡导下,广大青年、志愿者和青年组织积极响应号召,躬身志愿行动,在县属部门、城区学校、企业单位、乡镇街道等单位部门和广大青年中掀起了“十个一”
关爱“留守儿童”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