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扶贫工作促进皇滩村的和谐发展
以扶贫工作促进皇滩村的和谐发展
(皇滩村扶贫工作体会—罗平国 2011年5月10日)
本人从三月下旬到村以来,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对皇滩村的扶贫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皇滩村扶贫的重点是改变该村目前的不和谐现状。
皇滩村位于辰溪县东北部龙头庵乡境内,在清水塘水电站库区上游,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皇滩村辖三个村民组,总户数175户,659人。其中极贫户41户92人,属二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因土地贫瘠,无矿产资源,气候条件差,无村办经济实体,经济发展滞后。更由于2009年因清水塘水电站库区淹没赔偿引起的“7.14”事件,造成村支两委工作一度瘫痪,村民和政府的对立情绪严重,村内道路硬化工程款无法筹集,村级财务赤字达20多万元。虽经以许顺方为书记的村党支部及村委会一年多来的努力,实现了保稳定并有所发展,但因债务过重,一些急待解决的农业基础建设、村党支部活动室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都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和村党支部的带奔能力。因此,首先的工作就是要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改变目前村民和政府的对立情绪,发挥支部的带头作用和村民的 积极性,使各项工作走上正轨,最终建成一个和谐发展的新皇滩。
二、瞄准贫困问题,确立基础建设项目,通过群众调查、村民大会,村支部村委会决定扶贫工作中基础设施建设共三个项目:一是人畜饮水工程。2011年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可解决村民用水之急,完成水电路的改造,可改善农户生产生活之需。二是2012年完成该村一个小二型(东湾)水库及3公里水渠的改造,可以灌溉本村及其它村约600亩水田。三是修建三条主要机耕道约4公里,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这三个工程的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该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把握政策,了解村情,找准扶贫工作最佳切入点
作为扶贫工作队员,最主要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扶贫政策,充分了解本扶贫项目的有关规定,在此基础上采取上户调查和村民大会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作出扶贫规划,统一全体村民的认识,形成一个良好的扶贫工作环境。其次要勤奋。一是要经常深入群众,帮助村支部村委会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要经常向县建设扶贫单位及六个扶贫后盾单位汇报扶贫进展情况,便于领导决策。最后要加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意识。作为扶贫工作驻村队员,皇滩村和上级领导都寄予我们很大的希望,我们必须加强责任意识,认真工作,作出成绩,以实际扶贫成果促进皇滩村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皇滩村上半年建设扶贫工作总结
皇滩村上半年建设扶贫工作总结
(2011年7月5日)
皇滩村是县广播局牵头共六个帮扶单位一定2年的建设扶贫村,工作组3月下旬进村到现在3个多月,本着贯彻落实汪由荣部长在现场调研会上提出的“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多办实事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建设扶贫工作初见成效。
一、关于上半年工作
为了打牢工作基础,在支村两委的配合努力下,我主要抓了以下9项工作:
1、统一思想。全面开展“新皇滩、新发展、新贡献”思想解放活动,召开了全村建设扶贫工作暨党员春训大会,做出了集资修建机耕道的决定,表彰先进,评议党员,统一了全村思想。
2、宣讲政策。一是深入各组和农户开展调研,宣讲今年县委建设扶贫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二是分专题辅导新时期农村工作政策,推进党的理论进村到户,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
3、谋划思路。明确了2年建设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出台了2011——2012年皇滩村扶贫规划,规划瞄准贫困问题,通过贫困问题的解决,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通过扶贫开发的措施,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实现全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改水工程。配合县水利局已完成该村人畜饮水工程的立项工作。马上就要进行勘探设计和施工,预计在年底完成。
5、机耕道路。全村共三条5公里机耕道,总造价约25万,已初步落实资金14万元,计划下半年动工。
6、水库水渠维修。该村的小二型(东湾)水库及三公里水渠维修已完成省里的立项。
7、扶贫帮困。县广播局、宣传部、统计局、地税局、民中和中正公司六个帮扶单位上半年共为该村肋春耕和搞旱筹集资金14000元。
8、村党支部活动室。高标准地建成了村党支部活动室,并完成了村支两委的建章定制,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9、维稳计生。定期沟通讲评全村治安维稳形势,注意抓好矛盾纠纷的预防、调解和排除,为建设扶贫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因2009年“7。14”被捕的人员已全部释放,现情绪稳定,安心在家务农。坚持计划生育“村为主”一票否决的制度,努力配合政府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二、关于下半年工作
下半年拟完成落实好以下重点工作: 1、5公里机耕道的设计和施工;
2、人畜饮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3、贫困户结对帮扶。
三、经验和不足
经验:
1、领导重视,部门支持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关键;
2、化解矛盾、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是扶贫工作的基础;
3、因地制宜、确定项目是扶贫工作的重点;
4、充分了解村情、充分了解政策,勤跑勤问,认真 落实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法。
不足:前段时期因项目立项和争取资金,跑单位的时间多,到村的时间较少,项目落实中的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肯定不少,下半年主要是配合村支两委做好和工程相关的群众工作和村民集资等工作。
皇滩村扶贫工作组 2011年7月5日
第三篇: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章标题: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的理想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谐才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说,发展才会促进和谐、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和谐。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人
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社会和谐最可靠基础之一
新技术革命使现代社会的生产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取决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正式的知识被视为关键的个人资源和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人力资本已经构成了世界财富的64。凭借现代通讯技术,知识和资本快速流动从而引发了竞争的加剧,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必须在足够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一个社会和谐的最可靠的基础。所谓社会不和谐是说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的矛盾激化、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危及了社会的基本秩序,而矛盾冲突的根源最主要的是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解决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需要有分配制度的公平、分配机制的合理,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则是这二者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首先,对个人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使他有能力去竞争那些报酬较高的工作或职位并由此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会弱化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而产生的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并会更多地注重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积极发展自我的努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对社会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会使社会的生产效率提高,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为社会中的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可以和睦相处。人力资本的提高靠教育,所以在世界上教育被一些国家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越是发达国家对教育越重视。
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是政治权力。国家控制着全部的社会资源,是唯一的利益主体,由国家计划、按照意识形态、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履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所以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少、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的职业、单位、行政级别等,社会分化程度低,由利益分配引发的社会矛盾并不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源分配机制逐渐地进行着根本性的改变,市场正在取代政治权力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市场经济使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的分化加剧,社会的矛盾凸现。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化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主体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如在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是工人,导致他们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据2000年的一份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在岗职工的文化程度整体较低,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1年,大多数是初中、高中学历,明显低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后两者分别是13.86年和13.08年。与1992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大致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在岗职工初中、高中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还略有上升,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则略有下降。调查分析还表明,工人阶层在文化程度方面的同质性很明显。换句话说,在不同企业里,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都是初中、高中学历者占绝对多数。这在全国如此,在大连也是如此。国家统计局大连市企业调查队在我市对150户企业的经营者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程度最大的因素。在被调查的150户企业中,认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教育程度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较大甚至严重影响的占被调查企业的53。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重要的内在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的在职工人在竞争中明显地处于劣势,潜在地具有失业和被淘汰的可能,事实上在已经失业的人口中,技能和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是绝大多数,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340名被访的失业者中,小学及以下7人,占2.1,初中194人占57.1,高中113人占31.2,而大专以上26人,只占7.6。这些人职业选择的面窄、再就业的机会小,要改变现有的处境比较困难。
改变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的情况,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减小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推动大连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在理论上十分明确的问题,重要的在于要根据大连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使教育能够收到最大的社会效果。
目前,大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其他行业一样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我们有条件争
取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第一,市委、市政府重视。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大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中共大连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的决议》,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大连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使发展教育所需要的组织规划、力量发动、资源动员等有了保证。
第二,具有经济社会基础。近年来,大连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全民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近年来,大连市一直在致力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通过这一活动,广大市民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要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为和谐社会构筑最坚实的基础。所谓教育公平最基本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要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分层结构的核心是基于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和不同的社会机会、不同的社会资源。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较高的社会流动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其次,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使受训者能够真正从中获益。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往往来自失业人员的家庭。帮助失业人员掌握或提高职业技术,使其能够再就业是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全市职业技术、文化培训机构有1084个,结业人数45.3万人,在学人数50.6万人。全市乡镇职业技术学校96个,2004年培训25.8万人次。但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在回答“参加职业培训后对今后就业能产生多大作用”一题中回答受过培训的135人中,认为作用很大的有29人,占21.5,认为作用一般的有66人,占48.8,认为无作用的有40人,占29.6。这说明职业培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地安排培训内容、合理地制定职业培训计划,使职业培训切实适应失业人员的需要,达到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能力的实际效果。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比如,政府的财力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办教育。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努力。对于积极办教育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给他们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保护和提高他们办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通过树立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有所成就的典型人物,激励他们献身教育、刻苦学习,在全社会营造起一个重视教育、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篇: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为和谐社会构筑最坚实的基础。所谓教育公平最基本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要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分层结构的核心是基于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和不同的社会机会、不同的社会资源。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较高的社会流动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使受训者能够真正从中获益。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往往来自失业人员的家庭。帮助失业人员掌握或提高职业技术,使其能够再就业是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全市职业技术、文化培训机构有1084个,结业人数45.3万人,在学人数50.6万人。全市乡镇职业技术学校96个,~年培训25.8万人次。但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在回答参加职业培训后对今后就业能产生多大作用一题中回答受过培训的135人中,认为作用很大的有29人,占21.5%,认为作用一般的有66人,占48.8%,认为无作用的有40人,占29.6%。这说明职业培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地安排培训内容、合理地制定职业培训计划,使职业培训切实适应失业人员的需要,达到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能力的实际效果。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比如,政府的财力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办教育。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努力。对于积极办教育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给他们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保护和提高他们办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通过树立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有所成就的典型人物,激励他们献身教育、刻苦学习,在全社会营造起一个重视教育、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官田村打造生态官田 促进和谐发展
重拳打造生态 吹响和谐号角
——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一个拳头五根指,拳要重来指要粗。官田村近年频出重拳,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法制五根手指靠紧团结,齐心协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重拳之下的官田,美不胜收。申请省级生态村以来,村两委为了更好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整村推进,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搞好结合”这一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制管村”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生态村创建工作,不断实现创建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目前,官田村已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新农村,各项指标达到了省级生态村的条件。现将我村近年来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总结如下:
一、村情简介
我村位于黄潭河畔,距集镇中心不到1公里,是稔田镇最大的行政村,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大宗祠所在地,上杭县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典型和红土先锋党支部建设示范村之一。全村辖29个村民小组,921户,3564人。村两委班子9人,党员86人,其中52%的党员有自己的经济实体。全村耕地面积2900亩,库湾面积1000亩,山林面积18006亩。2010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479元,村财收入19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从村情特点来看,我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比较优势,适合走“生态立村、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主要表现在:
(1)地理位置优越。我村位于稔田镇集镇边缘,省道杭永线以 及稔下(稔田——下都)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境内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季风气候。黄潭河绕村而过,土地肥沃,植被丰富,非常适宜各种果树、花卉和蔬菜等生长。
(2)特色产业集聚。我村现已种植红肉蜜柚1450亩,是县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建立了1000亩烤烟种植基地,是优质烤烟种植示范村;库湾养殖特色鱼500箱,建有茶叶加工厂1座,建立了30亩大棚蔬菜种植和示范基地和千亩油茶基地。众多的种植特色产业形成了极为优越的生态小环境,造就了一个巨大的“造氧基地”。
(3)基础设施完善。一是各自然村主干道全部实现路面硬化;长150.5 m、宽12 m的飞蛾嘴大桥竣工后,将李氏大宗祠景区与稔田集镇连成一个整体,将为我村的发展带来机遇。二是我村已改厕900多座,建沼气池88口,安装路灯268盏,建有垃圾填埋场1座,聘请了3名环卫工人,确保了垃圾日产日清的长效机制。三是村里有一所完小、2家幼儿园和3家卫生诊所,有设施齐全的老年活动室,建有篮球场、健身器材和文艺演出场地。四是安装了日处理300吨的水净化处理设备,全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五是村级组织机构完善,办公设施齐全,村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民主。
(4)人文底蕴浓厚。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李氏大宗祠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周边有刘氏宗祠和刘氏、游氏、黄氏等入闽始祖陵园景区,以及关帝寨、祖师庙、扬家寨、迪吉楼、福星楼、状元楼等多个人文、自然景观,每年前来旅游观光、寻根谒祖的游客近十万人。现在李氏大宗祠周边景区已经做好详规,正在有序开发。同时该村客家民俗风情浓厚,有山歌手、民俗乐队和船灯、马灯等传统客家艺术,民俗底蕴深厚。还流传有“官田村的由来”、“祖师寨的传说”、“关帝寨的传说”等美丽的民间故事等等。
二、主要做法
(一)抓住机遇,广泛动员,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村两委充分认识到,建设省级文明生态村是我村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必须借势用足用活上级的惠农政策,村庄的面貌才能迅速改观。为了使村两委的思路在全体村民中形成共识,我们放手发动群众,做大宣传,并登门入户征求群众的意见,共同商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方法。通过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建设文明生态村的目的意义;宣传创建内容、途径、方法;宣传村民在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宣传上级的帮扶政策,使创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极大地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众的创建热情。
为将创建省级生态村的工作落到实处,我村两委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稔田镇官田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村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其它村两委干部为成员,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抓,村委会主任具体抓,其它村两委干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并把创建经费纳入村财优先重点保证支出的项目,确保创建工作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建立三项工作制度:一是汇报制度。结合红土先锋党支部建设、新农村整村推进建设等事宜召开专题会,听取创建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二是考评制度。下发了《稔田镇官田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实施方案》,量化各项考核指标,落实责任人,制定时间表,把业绩作为村主干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检查制度。邀请各级领 导到我村,深入到各村民小组检查环境卫生、森林保护、流域治理、生态农业等工作,使创建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开展。(二)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确保创建工作科学规范。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它体现了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的统一,做好前期的规划事关重要。村两委干部首先认真学习了关于省级文明生态村的标准,结合本村实际条件,多方调查、潜心研究。我们请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村里考察论证,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意见,围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文化阵地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等内容,形成创建的整体规划,并参照红土先锋党支部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制定的科学合理、前瞻性强的村庄规划,明确了各个项目的内容、标准要求、完成时限、主攻方向和实施步骤,为文明生态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村于2010年9月完成了客家姓氏文化、农业示范基地、自然人文景观等独具特色景区的系统规划编制和完善。编制、修编《福建上杭稔田镇官田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种养业总体规划》、《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新村总体规划》、《上杭稔田镇李氏大宗祠周边景区规划》、《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乌石头生态农庄旅游发展规划》等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区域性控制详规,委托有资质、有实力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形成集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文化创意、民俗风情、特色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型规划。把空间规划、环境规划等几规合一,推进官田村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持续落实“先规划、后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严格按既定规划有序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对不符合规划的各项产业,不支持,对防碍整体规划的各建筑、各企业给予坚决制止或关闭。
(三)突出重点,贴近民生,各项创建工作全面推进。积极营造“省级环境优美乡村”氛围,深入开展“爱我家园、美化环境”主题实践活动,把绿化、美化、净化家园作为官田村环境整治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健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着力推进沼气池、改厕等新农村建设工程,计划3年内,全村实现新植以香樟树、桂花树、罗汉松树等5000株以上,新建沼气池150口,完成改厕率达到100%,全面拆除或关停、整治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生猪养殖场,不断美化官田村旅游环境。
(四)着眼长远,建立机制,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
三分建设七分管,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精力创建的工程,如果疏于管理,创建成果必将付之东流,挫伤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为确保文明生态村建设能够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村两委坚持创建与巩固并重,把文明生态村的管理纳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组织村民代表研究制定了《村规民约》、门前三包、户内达标等制度,成立了卫生清洁队,党员负责岗。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积极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形成了一套有道德规范、有制度约束、有专人管理的良性机制,巩固和扩大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果。
三、主要成效
通过省级生态村创建,我村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
1、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以“五四三二一”(“五”指五化,即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指四改,即改水、改厕、改厨、改栏圈;“三”指三通,即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二”指二室,即卫生室和图书阅览室,“一”指一所,即建设文化体育场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彻底改变,村道通畅、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已成为文明生态村的重要标志。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我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绿化覆盖率达70%。农民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100%。
2、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生态村建设,全村涌现了一批种植、养殖或加工的专业户,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收入也明显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3、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全村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现象,即农民读书学习的多了,赌博、游手好闲的少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多了,邻里纠纷、打架斗殴的少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勤俭持家、注意节约的多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少了。
4、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出发,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进一步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威信,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
5、节约了村居土地,生态意识明显提高。创建中,村两委班子带头,全体群众参与,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全体村民的自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创建生态村的热情普遍高涨,通过拆除危房、取直道路、开发荒山等措施,使得村居土地大大节约;同时,乱倒垃圾等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大大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止。
四、创建的心得体会
1、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建议实施科技人才联系文明生态村工程,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支持,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应有贡献。
2、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群众作为创建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创建主体作用,把群众力量凝聚起来,参与创建的热 情调动起来,鼓励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踊跃献计献策,捐款捐物,投劳投资,文明生态村创建才能真正扎根基层,具有旺盛生命力。要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维护村民的利益,调动了广大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根据村里实际,因地制宜、梯次推进,不搞一刀切,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不增加农民负担,群众创建,群众受益。
4、建立管理保障的长效机制。我们在创建过程中,边整治边建设边管理,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费,并制定了长效管理监督制度,通过长效管理,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加以完善;有利于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新风尚;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使生态村建设走上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进一步打算
为全面提升我村的环保工作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接下来,我村将继续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狠下功夫,不断完善、巩固、提高创建成果。
1、全面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将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目标进一步细化为环境建设目标、指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保环境保护规划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
2、加大环保宣传。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全村的环保国策宣传,加强对干部群众的环保宣传教育,真正形成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3、加强污染源控制。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按照建设生态官田的发展导向,坚持引进无污染企业,不断改善我村的环境质量。
4、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对 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创建工作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