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清时家风文化兴盛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家风文化•第三章第三节》(本书编写组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2,092-105页)丁士虎录
第三节明清时期家风文化的鼎盛
明清两朝共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家风文化,却在明清时期空前繁荣直至鼎盛,并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此时期的家风文化既继承了前代家教内容、家教形式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先进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家风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期家风文化的繁盛与特定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明清的统治者们大力提倡理学,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就将崇尚儒学定为一项国策,并多次下诏推行儒学,让尊孔读经的知识分子入仕。统治者还将科举取士作为钳制世人的思想、加强文化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明清开科取士,文章的格式采用八股文,以四书五经的文章命题以程朱的解释为主要依据,从而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内。明清的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提倡理学,不仅是因为理学极力维护封建的纲常伦理,而且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和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因而深受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的赏识。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第专制统治,相应地要求作为‘国’之缩影的‘家’的统治者一封建家长也要加强对子弟家人的管束和教化。
受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明清时期整个文化教明育领域都强化了伦理道德教育,受其浸染,家庭教育内容中也充斥着伦理道德的说教。但是,明清时期家教文化的内容、形式并不单一,受整期个时代的影响,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实学思潮影响和启蒙思想对家教中文化有所渗透;统治者对家教极其重视,清代是我国古代唯一从最高统家治者到官僚、士大夫纷纷倡导家庭教育的朝代;明代中期以后,商业繁荣,都市增扩,市民势力增长,通俗文化产生,商人家风家教兴起;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此时期涌现出史可法、夏完淳、朱之瑜等人的爱国家教事迹;明清时期不但注重对继承家族的男子的教育,而且注重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并出现了大量的女训、母训作品。
(一)帝王家风
垂范后世
中国古代的国家,就是帝王的国家,这种以国为家、家国不分的“家国一体”观认为,君主的德行和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在身体力行、勤勉从政的同时,还在《康诰》《诫伯禽》中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必须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待贤才的作风。隋唐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将帝王家训系统化、理论化,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12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再三告诫李治要遵行,告诉其“修身治国,备在其中”。随着封建制度的渐趋成熟,为了让本朝江山永固,不少有远见的帝王十分注重家训的教化、家规的建设和家风的传承。明清时期帝王教育子女的重要方法是撰写家训,其家训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较前代更加丰富、完备。其中清圣祖康熙帝的《庭训格言》周详地表达了他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人生经验和对国家、社会、自然的人生感悟,把帝王家训推向了巅峰。此外,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录》、明成祖朱棣的《圣学心法序》、雍正的《圣谕广训》亦对帝王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明清帝王家风,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修身养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为本,修身为治国之基础,治国为修身之最终目的。更何况,作为君临天下的帝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使得修身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康熙训诫诸皇子:“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此重点指出,有志为善、积德累功、向圣人境界逼进的目标,是修身养德的基础。而修身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读书,因此康熙告诫子女:“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对于读书的内容,康熙尤其注重读经史,《庭训格言》训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此外,康熙教导子孙修身要做到慎独及主敬:慎独即独处时周围无人也能谨慎自重,不违礼法,“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康熙要求皇子们在平素谨言慎行,不恣意放纵;主敬即无论是思维抑或是做事,都要以“敬”存心,这样方可为正人,方可成就自身的美德,“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强调的就是君子内外都做到不忘敬,那么邪僻、懒惰、傲慢的习气就不会沾染了。明太祖朱元璋也非常注重皇室子孙的品德教育,他一即位,就选派一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官员负责太子及诸王的品德教育。“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功臣子弟将有职任之寄,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苟道之不以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效文士记诵词章而已。”这是朱元璋对担任王室子弟及功臣子弟的老师说的一段话,意即强调教育子弟应重在导之心正,而不仅仅是背诵诗词章句,由此可见明太祖对品德教育的重视。
第二是崇尚节俭。从汉代帝王提倡的简葬思想,到唐代李世民训诫太子李治,告诉其清明的君主必须保持节俭的美德,君主节俭,百姓才会效仿,崇尚节俭一直是古代帝王家风的重要内容。宋太祖赵匡胤生活俭朴,反对奢靡,对亲族要求甚严,特别是在当皇帝已久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初衷,不肆铺张,崇尚廉洁节俭。古代帝王认为,节俭不仅仅是强调生活资料的节用,而且是修身养德、教化民风、治国理政的手段之一。明成祖朱棣教育子孙,人君虽然富有天下,但不能无度聚敛百姓财富,奢侈浪费,而应守之节俭,力戒奢靡。清康熙帝则将节俭之德与官德联系在一起:“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廉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康熙指出了俭约可以养成廉洁的官德,而奢侈会变得贪婪。帝王告诫子孙崇尚节俭,对形成清正的官场风气、淳朴的社会风气能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是勤政爱民、敬贤爱才。明太祖朱元璋不但从“仁、明、勤、断”总结自己的治国理政方法,将之告诫太子,以身立教,为了培养皇子的政德,朱元璋还专门作了一篇《诫诸子书》,让子孙牢记勤政爱民之责,书中记载: 昔有道之君,皆身勤政事,心存生民,所以能保守天下。至其子孙,废业厥德,色荒于内,禽荒于外,政教不修,礼乐于崩弛,则天弃于上,民离于下,遂失其天下国家。为吾子孙者,当取法于古之圣帝哲王,兢兢业业,日慎一日,鉴彼荒淫,勿蹈其辙,则可以常享富贵矣。
明太祖朱元璋用古代贤明君主勤政保天下、昏君荒废政务失去国家相互对比,告诫子孙想要一直享受富贵,就必须学习先贤圣君,勤政爱民,才能受民之拥戴。同样,明成祖朱棣亦用大禹、文王勤政不息、福泽后代的例子告诫子孙“祸乱生于怠豫,而治康本于自强”的道理。
“为大下者臂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才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面后治。”(《明实录•太祖实录•卷四十一》)一个人能否成就帝王之业,关键在于他如何招揽人才和如何使用人才。帝王家教,都从不同层面强调了育才择贤、敬贤爱才的重要性。朱棣告诉子孙:“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化民习俗,以学道为至…故养上得才,以建学立师为急务也。”由此可以看出,与明太祖一样,朱棣对人才的培育也是很重视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此时期的帝王家风内容仍主要以儒学为中心,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封建帝制的优秀继承者。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相较之前的帝王家风,此时期帝王教育子孙的内容显得更为宽泛全面,实用性强。比如清康熙帝的《庭训格言》,书中不仅周详地将严谨治学、修身养性、培养品德、读书明史等传统儒家教育理念传授给子孙后代,还出现了许多知识技艺教育,例如天文历法、农桑、医药及日常应用知识。在家教方法上,除了言传身教、率身垂范、教化与惩治相结合这些帝王家教中常用的教育方法,明清的帝王们更注重慈爱与严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严肃的帝王家风家教有了温情与活泼的一面。
此外,明清帝王还把治家与治国相结合,注重帝王家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基于“为治之要,教化为先”的治国理念,洪武三十十年九月,朱元璋亲自制定、颁布了包括“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在内的《圣谕六言》,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家训教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许多仕宦之家在订立家规时要求子孙恪守《圣谕六言》。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告诫子孙:“人失学不读书者,但守太祖高皇帝圣谕六言……时时记在心上转一过,口中念一过,胜于诵经。”姚舜牧叮嘱家人:“凡人要学好,不必他求。”只要遵守太祖的圣谕即可。清代的明君也十分重视帝王家风的社会教化。顺治皇帝重申朱元璋的“六谕”,在全国颁行《六谕卧碑文》,后又设立“乡约”制度加以推行。康熙皇帝在《六谕卧碑文》的基础上拟订《圣谕十六条》,教育八旗子弟,并颁行全国。雍正即位之初,对康熙《圣谕十六条》逐条进行训释解说,名曰《圣谕广训》,颁行全国。明清统治者将帝王家风、家教向下延伸的这些举措,推动了仕宦及平民家教家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二)强化贞烈
女训增加
著名的佛门大德印光法师曾说过:“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大半。”“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蓝鼎元《女学》六卷,四库全书本)由此可见,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古代《列女传》中,不仅记载了很多贤母教子的事迹,也收录了一些先秦时期“母师”身教妇德的故事。然而,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下,家庭教育多注重训导儿子,针对女子教育的内容较少,女教作为家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先秦《周易》《礼记》等虽对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有明确的规定,但并未得到广泛实施。汉代班昭十分重视对女子的教育,认为要像教男子一样教女子,这样才能不偏于教男而废于教女,对女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治家上,也应有诗书之教。班昭作《女诫》传世,书中教导女子敬顺丈夫、曲从公婆、和睦叔妹,对女子提出了一系列妇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虽然其出发点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宣扬夫为妻纲,对古代女子有诸多束缚,但其中关于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妇女要注意修身养德、谨言慎行、仪容整洁等,对女子的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明清时期,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理学家们提倡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随着礼教的强化,统治阶级对女子道德修养极为重视,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女子撰写的家训以及以女子为训诫对象的家训,如明代仁孝文皇后的《内训》、王刘氏的《女范捷录》、温陆氏的《温氏母训》,清代陆圻的《新妇谱》、陈确和查琪的《新妇谱补》、袁衷的《庭帏杂录》等等,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第下几个方面:
1.注重女德
中国古代的女训文化非常重视对女性的礼仪培养,将培养符合封建礼仪要求作为女子教育的重要目标。很多家庭的女子,尤其是官宦和商贾等富裕人家的女子,从小就要接受各种封建礼教的训导,不仅要懂得男尊女卑、男女有别这些平常礼数,更要懂得自省自律,时刻提醒自己中哪里做得不完美,以培养出具有完美女德的女子。明朝仁孝文皇后在其家《内训》的序言中写道“莫严于养其德性,以修其身”(纪晓岚、陆锡熊:《仁孝文皇后·内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方能成为圣贤,由此可见,古人对女性在女德方面特别重视。
(1)孝悌和顺
孝悌是中国古代女子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也是历朝历代所倡导的女训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即从小就教育女子要成为一个孝女、贤妻、节妇和慈母。对于如何施行孝道,仁孝文皇后在《内训》中曾谈到,“敬”是孝之本,而“养”则是孝之末。她写道:“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以饮食供奉为孝,斯末矣。”
和顺是治家之道,也是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融洽的关键,对此,仁孝文皇后在《内训》中曾谈到:“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矣,可不重哉!”左宗棠在其家书中也曾明确指出:“家庭之间,以和顺为贵。严急烦细者,肃杀之气,非长养气也。和而有节,顺而不失其贞,其庶乎?”正是由于这样,历代的女训文化才特别重视家庭与邻里的和谐,提倡以“和顺”治家的齐家之道。由于我国古代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因此,相对于男权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很低微,“男尊女卑”一直是社会绝对主流意识,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类似于女子应当遵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夫贵妻荣”等一系列封建伦理观点。
(2)贤淑贞烈
“贤”和“贞”是历朝历代女训文化中统治者极为重视的女德,为此,仁孝文皇后在《内训》中曾专门写到,要效法诗书所载的那些“德懿行备,师表后世”的“贤妃贞女”,以此加强女德教育。
“淑”是封建伦理中极为重视的一个道德标准。仁孝文皇后在《女训·德性章第一》中曾将“淑”概括为:“贞静幽闲,端庄诚一”,即女性的“淑”应当具备贞固、沉静、幽淑、闲雅、端楷、庄肃、诚实、纯一等特点。因此,古代提倡成年女子应当足不出户、笑不露齿、姿态端庄等符合“淑女”标准的礼仪规范。
贞洁是封建社会极为重视的女性伦理道德要求之一,不贞洁被视为女子最大的恶行。北宋理学家程颐曾强调指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颢、程颐《:二程全书》,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页),由此可见,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在贞洁方面的要求已近乎苛刻。到了明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提倡,女子的贞洁观念进一步加强。比如创作《女范捷录》的王刘氏,就是一位年仅三十就死了丈夫、守节六十年、屡被朝廷旌表的节妇。她在《女范捷录·贞烈篇》中就写到“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再婚,女无再适”。妻子应当永远为丈夫守节,终身不改,即便成为寡妇,也不可再次婚娶。
2.齐家守业
勤励节俭
为顺应封建社会礼教规范的要求,中国古代女性多以家庭为主要活动场所,因此,社会对女子在齐家守业方面要求很高,主要表现在女子的勤励与节俭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女训文化中不仅教育女性要四肢勤快,善于女红耕织,更要懂得节俭持家,辅佐丈夫成就一番事业。
明代仁孝文皇后在《女训·勤励章》中写道:“勤励不息,身之德也“,以此来教育女子要勤奋。而《女范捷录》中曾记载:“勤者女之职,俭者富之基”“若夫贵而能勤,则身劳而教以成;富而能俭,则守约而家日兴”。意思是说女子在齐家守业方面负有更大的责任,作为家庭主妇,如能做到勤劳节俭,就能以身立教,从而使家人不懒惰,家世日益昌盛兴隆。这里将“勤励”和“节俭”视为女子在齐家守业方面最明重要的两个规范,一方面要求女子要勤劳耕作;另一方面要求女子在日时常家庭中开支有度,善于管理财和物,养成生活节俭的良好习性。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女教文化的主要伦理思想,是以封建女德为核心,教导女性要尊礼崇德。“尊礼”是指妇女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循封建礼教的规范要求,在妆容、言行举止等方面要时刻注意,万不可违背封建礼教规范的要求。而“崇德”是指女子应当遵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不仅要甘愿接受,还要身体力行,将其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生活实践中将这些封建礼教变为自身具有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质。同时,也应当向他人推介要努力成为“贤妻良母”“孝女节妇”的观念。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历朝历代的女训文化对女子的勤励节俭也很重视,毕竟,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于一个家庭经营得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齐家守业是每一个朝代的女性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三)鼓励经商
多元择业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在传统的家教内容中,儒家家庭伦理道德是核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在明嘉靖、万历时期,清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经长期积累、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生产力提高,生产规模扩大,且商业往来、流通日趋频繁,许多市镇兴起,刺激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风尚亦急剧变化;传统“农本商末”思想发生了转变,“民家常业,不出农商”,(明代庞尚鹏:《庞氏家训》,载《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93页)成了当时人们包括仕宦的共识,商业渐受人们重视,商人数量大大增加,且地位得到提高,以经商为生的家庭日益增多。这种变化反映在家教上,便是从过去单一教子耕读变为读书、从商并行,同时教导子女遵行经商道德,力戒嫖、赌、烟、酒等恶习,追求官、儒、商三位一体的家风思想盛行。
在鼓励经商的同时,为使家业能够传承下去,防止破家败业,明清时期的商人特别是一些商业大族如晋商、徽商等,特别重视家教,并下不少著述、训言、诫语、楹联等,现流传下来的主要有明末憺漪子编写的《士商要览》中的《士商规略》《士商十要》,清人王秉元编写的《生意世事初阶》,吴中孚编写的《商贾便览》等。其内容除了传授专门的商业知识、弘扬商业规范之外,还富含商业伦理道德。比如在《士商十要》中,守法被列在首位。此外,还有一些有文化的普通商人,为使子孙能守继家业、养家糊口,也注意积累经验,口授其子弟,甚至写成文字以教导子孙。如清代署名“涉世老人”著《营生集》,总结经商的经验教训,要求儿孙“须当珍藏在身,时取便览,更以流传后代,世世保守,免少年不通世故,致浮荡自误,流为匪类”。
商贾家庭中的商业观念、商业技术、商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为传统家庭教育增添了新内容,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家风文化,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此外,与宋代倡导仕途经济不同,除了鼓励经商,明清时期的家教文化在教诫子弟择业方面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由于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明清家长对子弟选择职业首选是耕读,希望以耕助读,以读佐耕,耕读兼顾,但对职业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不再局限于耕读两业只要不是贱业,他们都可以接受。“不再单纯地要求子弟习举业,走仕途,而是实事求是,要求天性或资质不适合读书求仕的子弟早择一正当职业,自食其力;凡能够自立的职业都可以选择,农桑、商贾乃至于书画医卜均可。”(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齐鲁学刊》20003年第期,第118页)例如,庞尚鹏在家训中教导子女:“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量力勉图,各审所尚,皆存乎其人耳。予家训首著士行,余多食货农商语,皆就人家日用之常,而开示涂辙,使各有所持循。(”庞尚鹏:《庞氏家训》,载《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1985年版,第195页)姚舜牧也指出:“第一品格是读书,第一本等是务农,外此为工为商,皆可以治生。”(姚舜牧:《药言》,载《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第198页)
(四)培养情操
重视气节
明朝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宦官、奸臣当道,一些刚正不阿的正义官吏,敢于同邪恶势力作不屈斗争,不惜慷慨赴义,如杨继盛、高攀龙等。与其高风亮节相对应,他们的家教家风中也特别注重对子弟家人进行高尚节操的教育和熏陶,将节操与女子的“贞节”相提并论,强调做人就要讲究操守。满清王朝的建立,引起一些崇尚气节的思想家义愤,他们一生念念不忘复国,反清失败后则隐居不仕,著书立说,启发民众思想。傅山、朱之瑜、顾炎武、王夫之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思想家的家教中,都贯穿着对子弟家人的民族气节和不忘故国的教育。可以说,崇尚民族气节是明清之际家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
(五)实学与家风
明清家风文化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学思潮对其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实学是指“经世致用之学”“实体达用之学”,是一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实学思想肇端于北宋,兴盛于明末清初。这是在封建社会的卵翼下产生的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空虚学风”的一种反向思潮。“崇实致用”是明清实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它力戒“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把学术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等领域,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以“实事求是”为圭臬,主张“实体”“实行”“实功”“实事”“实心”“实念”“实言”“实才”“实政”“实风”等等。这实际上是把中国古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融汇于实学之中,是对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繁衍及具体体现,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
实学思潮在明清时期伴随封建社会危机的总爆发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而推向高潮,实学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士人和平民百姓。这在当时的一些家教著述当中也可体现出来,如在高攀龙、陆世仪、陆陇其、朱柏庐、万斯同、张履样、徐光启等人的有关家教著述中,就明确体现了实学思潮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明清家教多倡导实言实功,少空洞说教劝诫,可以说处处闪烁着实学色彩。宋诩教子孙“读圣贤书,便须讲解明白,亲切躬行实践”。冯班在《钝吟杂录·家戒》中言:“凡学问皆须实见实行,不可虚空揣摩。…儒书尚实行,不离日用。”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明清家风文化更贴合实际、强调实践,在社会中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清家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产物,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古人家教内容和方式的记载和积累,更是对整个传统伦理亲情、道德文化、生活习惯的真实反映。它以血缘亲情为纽带,将知识授受和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并遵循养正于蒙、因材施教、严慈相济、循序渐进等教育方法,使子孙后代在生活体验中逐渐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明清家风文化中虽然也有如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消极因素,但其优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现代仍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第二篇: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区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宝杰
(2018年2月11日)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通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感慨良多,十九大报告一共3万多字,涉及党的领导、国计民生等方方面面。整个报告通俗易懂,严谨求实又接地气、很暖心,报告中提到“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是什么,报告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提法始终把人民地位摆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作为基层文化部门的带头人,近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九章节“坚定文化自信”进行了重点学习,现就“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浅谈几点学习体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部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 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我们党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世界的事实告诉我们,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文化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和方向,还能构成软实力以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 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此,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气中国梦的基础。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爱因斯坦说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就是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创新的结果。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民生的保障越来越重视。从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到《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均对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出明确要求。认清形势才能提高站位,把握要求才能精准发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启新时代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创新发展新征程,当前特别需要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按照中期督查反馈意见,抓整改、促提升、上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数字文化广场、城市书吧、“新六艺”公益培训、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公共文化机构总分馆服务体系、“黄河口”系列文化活动等特色亮点工作。积极推进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实施,加强创建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为全省、全国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经验,确保如期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评审验收。
二是全力备战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省文化厅确定今年9月至10月举办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这是全省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也是展示我区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重要机遇。我们要整合文化艺术资源,做好专业艺术作品和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工作。要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立足我区本土特色,实施“吕剧艺术传承计划”,促进吕剧传承发展,推进吕剧校本教材的编撰和出版,深入开展吕剧进校园活动。要突出现实题材创作,突出现实题材创作,努力推出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和美术精品。
三是办好文化实事。实施“你选书、我买单”全民阅读推广项目,试点建设自助便民书屋,推进“书香东营”建设。实施“新六艺”公益培训项目,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实施东营区应急广播“村村响”工程。
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五是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推进传统文化市场转型升级,举办“东营区文化惠民消费季”,建设文化消费集聚区,积极争创省级文化消费示范区,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
第三篇:家风文化万里行
家风文化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开幕式在京举行
2018年8月20日下午,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中国文艺家杂志社、北京书法协会和荣宝斋画院主办,北京国宝文投集团和北京国宝书画院承办的“家风文化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开幕式暨《家风书画珍品》公益发行仪式在北京宋庆龄国际艺术中心举办。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振民、著名企业家任志强先生等众多领导和社会大咖出席活动,活动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鞠萍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收藏家、爱心企业家代表等400多人参加了此次盛会。一,多方联动,共谱文明好家风
据悉,活动以“讲家风、写家风、画家风”为主题,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中国文艺家杂志社、北京书法家协会、荣宝斋画院联合发起,旨在大力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郎亚龙受胡振民委托致辞:“‘修心、正身、持家、治国平天下’是华夏子孙世代安世之道,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家风习成,已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此次家风文化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家风建设,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激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新审视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新实践。作为中国关工委事业发展中心重视家风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要以活动为平台,让家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走进人们心里,走进千家万户。让家长和孩子们领悟到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弘扬中国好家风!”
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家风”似乎对新生代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模糊,家风、家规甚至被淡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长陈士富指出,希望通过《家风文化万里行》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喜欢书画艺术,感受到书画的巨大魅力,让书画流行起来!与此同时,通过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写家风、画家风,接受家风教育,唤醒家风意识,拯救家风文化,激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基因,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放异彩!家庭是社会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是家庭和谐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体现和传承的重要方式。在家风的传承当中,身教重于言教。让众多艺术家以公益的形式来支持参与家风文化万里行这一活动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李晖致辞
应邀参加家风艺术作品创作的李晖先生深有感触,他表示“家风文化万里行”就是一次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积极探索。通过创作过程中学文化、学典故,使沉淀在内心深处的传统美德被重新唤起,那些被遗忘的家庭文化被重新记起,达到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荣宝斋副总经理唐辉在开幕致辞上介绍了本次展览的意义:“谈及宋庆龄国际艺术中心,就联想到了‘宋氏三姐妹’及其父亲宋耀如先生,宋耀如曾说‘要别人尊重你,就必须比别人干得出色!’他把自己视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用自己的信仰、志趣、责任心去教育孩子,正是在这样家风的熏陶下才有了日后的‘宋氏三姐妹’,由此可见家风的重要性。举办家风文化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整合荣宝斋全方位资源,推出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和更好的艺术作品,以艺术为载体,深入挖掘家风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文化贴近百姓,真正接地气、见效果。同时以文化为纽带,探索艺术交流发展的新模式。” 二,多措并举,推动“家风进万家”
开幕式上,胡振民部长和北京国宝书画院院长赵春原向学校授牌,成立“国宝书画艺术创作室”。
据主办方介绍,为了普及书画艺术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激发中小学生激发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传承热情,由活动组委会牵头,北京国宝文投集团联合各地书协美协,资助50家中小学建立“国宝书画艺术创作室”,并组织艺术家走进学校,给孩子们现场授课交流。
据悉,家风文化万里行组委会将积极联合各方力量,通过开展家风主题论坛、中小学生家风书画作品展示赛、义务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免费书画鉴定、书画鉴赏指导等多种形式,带动和影响越来越多的群众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教育,凝聚起“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的社会正能量。
活动总策划林亚明先生就家风文化万里行活动暨百位名人、百场活动,“写家、画家风、讲家风巡展”活动作了简单介绍,甄选七位著名艺术家联袂创作的《家风书画珍品》征服了现场艺术家、收藏人士。
《家风书画珍品》卷轴版
《家风书画珍品》册页版
第四篇:人大主任研讨材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人大常委会主任
***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面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在教材编写、课堂组织、科研工作、教书育人等方面,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透其中,特别是体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全面复兴。高等教育领域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导性,保持思想的纯洁性。
习近平同志在几次重要的讲话中讲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反思近现代100多年以来,我们民族和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从洋务运动、君主立宪、民国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乃至1945年到1949年的国共内战,以及改革开放,可谓历经艰险与曲折。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一个忽左忽右,甚至重新认识的过程。但是,不同阶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都是可贵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牢牢的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可谓三源合流,三者最后都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文化体系当中。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就在于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艰难困苦的磨砺、辉煌实践的孕育,是最有韧性、最具内涵、最富力量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充满自信。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的自豪自信,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文化享受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文艺创作大有可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生活沃土,书写蓬勃实践,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体制改革添动能。要认真总结这几年积累的新鲜经验,围绕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改革思路,抓住重点难点,创新改革举措,不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同时,要推动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国际传播展魅力。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在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让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传播得越来越响亮。
文化凝结着过去,文化连接着未来。背倚5000年文明的厚重积淀,吮吸百年奋斗精神的丰富营养,扎根伟大实践的丰沃土壤,具有最深厚底蕴、最鲜亮底色、最雄浑底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奏出最响亮的时代强音,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
第五篇:关于家风文化的心得(推荐)
良好的家风,历代相传,它承载着一份历史的厚重,一份文化的传承。当我们翻开历史文化的史册,从司马光的《训诫示康》一直说到名垂千古的《朱子家训》,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说到被誉为为官之典范的《曾国藩家书》。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打上了深深的家庭文化烙印,一份份的家风、家训、家规也被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所重视,所传承,所发扬。近期读《傅雷家书》,也许只是一份份家长里短的书信,而饱含的却是一份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书》是由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也是一本苦心造诣的教育名篇,它也为我们展现了良好家风的养成。
家风家训在一个家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抓好家风建设,对孩子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帮助。在这本书中有句话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起起伏伏,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会如死水一般。”傅雷也正是用这样鼓励和训诫的话语,提醒着自己的儿子,也提醒着每一个书的读者,努力做一个经得起挫折和磨砺人。尤其是在文中傅雷多次的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例子来教育孩子,这个罗曼罗兰笔下倔强的天才少年,也似乎就这样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学习的榜样吧。
透过一本书,之所以能够引起我的感动,我想应是那份浓浓的情感吧。就像文中所说的家的意义,远远不会是一所房子所能概括的,它是一份精神,凝聚着每一位家庭成员之间对彼此,对生活,对家庭那份深深的热爱。它是一种文化,代表了那些悠久的,优良的家风家训的传承。
优良的传统,星火相传,良好的家风是份宝贵的财产,读读《傅雷家书》,感悟良好的家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启迪人生的智慧。转眼间,自己从2015年年底到**高速这个大家庭已有一年半了,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走,从一名新入职的职工转眼成为了老职工,收获的不仅仅是工作,更多的是“厚德文化家风”的耳目熏陶,在这份宝贵的“家风”影响下,感悟的是“立德、忠诚、敬业、奉献、感恩、包容”的高尚情怀。**高速我的家,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了服务的境界,也让我学会了太多太多„„这就是家风,我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