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家教家风 发挥文化正能量
传承家教家风,发挥文化正能量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中心,家庭教育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最为重要的教育途径。家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是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行为准则,是一种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家教则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展开的对其成员的涵养、教化。家风和家教是塑造一个人精神风貌和气质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一个人所能达到境界和成就的主要条件。家风的世代传承通常要依凭良好的家教。
在中国,“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乃至天下存亡的高度。与之相应,家风家教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角度看,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历史长河中,曾国藩作为我国晚清时期理学大师,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家教家风思想在我国家训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影响极其深远,也具有积极的现代教育意义,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其家训主要有以下几点:欲提出希望,先作出表率;欲提出要求,先给予表扬;欲予以责望,先自我批评;既指示目标,又指明方向;既磨砺品性,又培养才学;既明确规定,又切实检查;养其自尊,响鼓不用重锤;定其方向,反复训诲叮嘱;鼓励发问,耐心答疑;重视保健,劳逸结合。这一思想不仅在做人到做事,还是从修养身心到干事创业,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做法,有着较高的道德标准。
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向前推进。在当下,总书记自 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再次指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那么,如何传承优良家风、重视传统家教,从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这是我们理当深思的问题。尽管现代传播渠道多样,人们受教育的途径更加丰富,但家庭教育仍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为三,鼎足而立。注重家教和家风,不仅为每个社会成员确立坚实的人生起点,而且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提供源源不绝的丰沛动力。家教正面、家风优良,才可以确保一个人吸吮的第一口文化母乳的纯净,使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在家庭环境中学会与他人互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紧贴社会变化的实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具有时代特质和品格的家教和家风。
首先,针对当前很多传统家风家教被丢弃、资源流失、传承出现断层等现象,应像抢救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发掘和梳理传统优秀家风家教文化资源和素材。总结、提炼传统优良家风家教的深刻内涵、价值意蕴和建设经验等,深入开展传统家庭文化和社会主义当代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关联性、互促性和应用型研究。
其次,积极开展优良家风建设活动。围绕“家文化”主题,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道德新风尚,深化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等实践活动,推动优良家风家教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树立各类特色家庭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再次,加强优良家风家教中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的大众认同度,发挥各种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和各类新媒体的宣传手段。将优良家教家风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融入高校德育课程中,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中;构建家庭教育、家风培育的社区支持体系,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各类新闻及互联网媒介积极开展诸如模范评选、开辟家风文化网页、制作家教公益广告等形式,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广泛传播家庭美德的舆论氛围。
最后,树立人人参与,从我做起,将家教家风中互敬互爱、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等优良道德风尚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提升自身素养。
总之,家风家教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事物,一头连着传统,一头连着当下,也直面中国社会未来。理解家教家风,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已经与国家未来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时代,重新思考其思想本质与文化渊源,立足于社会及个人的角度进而传承、创新,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家风家教: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
家风家教: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
家风家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家风能促成好的社风、民风以及政风、党风;而好的家教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并且在上述意义上保证了好的家风持续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倘若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风家教,那么,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将获得无尽的能量。
家风是一家或一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为人处世之精神风貌的总和,它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家风的世代传承通常要依凭良好的家教。家教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展开的对其成员的涵养、教化,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导与培育。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然而,时至今日,在历经各种运动的风雨洗礼后,家风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工具理性一次又一次地“拷问”,它不是被笼统地当作“反动的传统”,就是被片面地看成“害人的枷锁”,被很多人否弃、淡忘了。作为传承家风的重要方式,家教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在智识教育兴盛而价值教育式微的背景下,家教从注重德行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的一端滑向了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行教育的另一端。
应该如何传承优良家风、重视传统家教,从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理当深思的问题。
家风家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风和家教是紧密相连的,家风本身就是一种润物无声、耳濡目染式的家教;家教既是家风的传承方式,本身也是一种家风。在传统中国,家风家教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且在长期的岁月延传中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
从文化角度看,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如果放眼整个世界,我们会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把家风家教提升到国家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如果纵览整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我们则会发现:关于家风家教的各种名言、典故、佳话以及家训、家规等文献记载不仅多如繁星,而且大多数内容质量上乘,以至今天依然具有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关于家风家教的文献记载似乎从未中断过,每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能举出关于家风家教较具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关于家教家风的记载史。
从教育角度看,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教育有两层内涵,一是对现代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认知,二是中国古代或者传统中国的教育。不管基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哪一层内涵,家风家教似乎都是绕不开的内容。从对现代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认知来看,家风家教是其重要的内容。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德行教育;主要养成的方式和路径是“家教—看官(以吏为师)—习典(见贤思齐或学习前人典章)”;基本维度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目的是养成德行以“成己成物成人”。中国古代教育把家风和家教放在了安邦治国的基础性位置,把家族成员的个人得失与民族社稷之兴衰联系起来。因此,无论是基于文化视角还是教育之维,家风家教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家教家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
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风家教也有好坏之分。所谓“好的家风家教”就是那些既保持先辈优秀遗风又能根据时代要求做出适当调整的家风家教。而“坏”的家教家风虽然也包括那些贻误子弟或者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家庭风气和教育,但更多地指向那些未能因时而动最终失去传延生命力的家教家风,这种家教家风贻害后人,长期延传无疑自毁家族、家庭的根基。
好的家风家教是家族子弟养成良好德行、素质的基础,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家风作为既有的家庭文化传统和精神氛围,既是先辈生活智慧与生存经验的结晶,也是前人对后人的人生期许。家风尽管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或以诗书传家、或以勤俭持家„„但都潜藏着某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并且或隐或显地指向了某一种理想的人格,正是这种理想人格为家族后来子弟树立起了成长的标杆。家风不仅为家庭成员确立了理想的人格范型,而且以日浸月染的方式为其达致理想人格提供了担保。当然,好的家风也不是凭空传承的,需要良好的家教。家教是教育的起点,良好的家教可以使家风代代相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很多优良的家风本身就包含了家教,把良好的家教作为家风予以传承。因此,好的家风与好的家教通常呈现出良性循环的特征,二者共同为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提供了保证。
好的家风家教还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好的家风家教不仅在纵向的代与代的延传中确保了家族成员的健康成长,而且在横向的辐射与熏染中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对其家庭或家族成员而言不仅是一种无形的规约,而且是一种潜在的人生信仰,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其家风的“流动载体”,到一方就影响一方、熏染一方。因此,好的家风能促成好的社风、民风以及政风、党风;而好的家教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并且在上述意义上保证了好的家风持续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倘若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风家教,那么,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将获得无尽的能量。
好的家风家教需要教育有所作为
家庭是个体的第一学校,个人良好的德行、优秀的素质主要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好的家风家教既是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只有有了好的家风家教,其他层面的教育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家风家教对于其他层面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塑造良好的家风家教过程中教育理当有所作为。
首先,通过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教有正确的认知。源远流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家风家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为何历经千年的发展之后,在近现代被人们否弃、淡忘,国人对家风家教缺乏正确的认知或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在现代化浪潮迅猛推进的时代境况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效率”“时尚”等象征“现代”与“进步”的新事物,而家风家教则被当作“传统”“封建”或者“落后”的代名词,还没来得及仔细反思就被时代抛弃了。然而,流逝的时间和生活的实践证明,我们在抛弃、遗忘家风家教的同时,也毁掉了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延传的根基,丢掉了安身立命的财富。因此,我们要“找回”被遗忘、被忽视的家风家教。在此过程中,教育所要发挥的首要作用就是唤醒国人,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教有正确的认知,既要看到其时代局限性,也要看到其价值和作用。这里的关键是要把关于家风家教的认知贯穿并融合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深谙家风家教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关于家风家教的悠久历史。
其次,通过教育,矫正当前家教重智识教育而轻德行涵育的偏差。当下中国的家教几乎完全蜕变成了智识教育,德育已成为了家教的辅助。不可否认,知识的教授理应成为家教的重要内容,但德行教育乃家教之本,没有良好的德行,即便懂得再多的科学知识也难以“成己成物”。因此,古代只重视德行教育而缺乏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家教对现代社会而言具有片面性,同样,现代社会只注重科学知识教育的家教亦不可取。当下,教育需要矫正重智识教育而轻德行涵育的家教偏差。
再其次,通过教育,把塑造好的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我国古代把家风家教建立在家国一体的封建制度之上,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也要看到其借鉴价值。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亡国之家何谈家风。虽然,时代在变,制度在变,但家与国、与天下的联系不会改变。因此,良好家风家教的塑造理当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结合当前中国发展实际,塑造好的家风家教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疑与好的家风家教的内容有相契合的地方。当然,这要靠国家的引导和人们的自主选择,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的整体推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家风家教与国家、民族的血肉联系。
第三篇:传承好家风,聚集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聚集正能量
有一种文化,带着历史的芬芳,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有一种精神如旖旎的春风,自血脉之初浩荡飘拂,延绵至今。它是儒家文化中的“诗礼传家”、“修身、齐家、平天下”,它是老百姓门板上镌刻的“忠厚传家永,诗书继世长”,它是历经时光洗礼的处事智慧,也是耳熟能详、代代相传的治家格言,它,就是-----“家风”。
悠悠华夏五千年,风流人物灿若繁星。在浩若烟海的历史中,注重家风是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氏家训》、《诫子书》、《勉谕儿辈》、《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美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广为尊崇。
家风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久违的字眼。它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它是家长的言传身教,是长辈的一声叮咛,它是植根于我们心灵深处,从未割裂的精神传承。
还记得,当我或爸爸妈妈有了一点点小病时,都会得到家里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当我放学回家,吃完饭做作业时,妈妈虽然不会我做的题,但她也会一边收拾餐桌,一边用关爱的眼光看着我做每一道题。这就是我们家的关爱之风。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是祖辈的家训。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支出,这是经济节约;在洗手涂香皂时,我们会自觉地把水龙头关掉;家电不用了,也会有人主动把插销拔掉,这是能源节约;饭碗里的饭菜要吃干净,这是粮食节约。因为我们全家深知“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粒粒皆辛苦”的珍贵。
上三年级时,爸爸要求我多看书,一开始我有抵触情绪,可后来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爸爸妈妈也是每天都拿一本书看,有时会做做读书笔记。妈妈说亲子读书之风要辈辈相传!
一晃我上五年级了,也许是我爸爸妈妈要给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每天早中晚都给家里收拾一遍,看着我爸爸妈妈这么勤劳,既不忍心,也不甘落后,于是,我便帮着爸爸妈妈饭后收拾餐桌,洗碗,每天扫扫地,早上起来把被褥叠好,慢慢的,我收拾屋子的习惯养成了。勤劳之风在我心里悄然生根。
这就是我的家风,普普通通,没有古法门规,没有人生大哲理,却让我明白怎么做人,怎么让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而我就在这氛围中耳濡目染,一点点长大。
传承好家风,聚集正能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才能民风淳,民风淳才能政风清。我们不仅要在家中延续,更要在社会中弘扬。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着子子孙孙的美好未来,为着世界的温馨和谐,身体力行,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世代相传!
第四篇:传承好家风 释放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
释放正能量
一支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好家风
释放正能量”。说到“家风”,在此和大家分享下什么是“家风”,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旧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
还记得2014年,央视掀起了一股采访“家风”的系列活动,引起了社会的不小反响与共鸣。在采访中,央视记者常常在街头随机地向每一个普通人发问:“请问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清晰的记得一位温州创业青年说,总结起来,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受访者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回答是艰苦奋斗,有的回答是清白做人,有的回答则甚至有些笨拙,词不达意。但这些朴素甚至有些笨拙的回答,却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感受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正能量。
这不禁让我想,是什么触动了我的内心呢?是那些回答的内容吗?好像是,但又好像不完全是。我这样说,是因为这些回答内容众所周知,并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并不是每一次听说这些道理,都会有这种类似的感触。甚至在有些
时候,当听到过多道德说教的时候,我们还会产生烦躁和反感的情绪。但是某一天,当看着电视里这些诚恳的脸庞的时候,我突然有些明白了:感动我的主要不是对于家风的总结,而是家风背后无言的实践。这些普通与诚恳的脸庞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人与家风。
我家的家风是孝顺之风。“孝顺”一个从古至今不曾衰弱的话题,林语堂曾经说过:“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女儿,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这里的“孝养”离不开一个家庭原始的文化熏陶,一个人只有成长在“入则孝,出则悌”的家庭环境中,才会有孝养之心。
《增广贤文》里有这样一句话:“老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是啊!小乌鸦还懂得把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向母亲表示感谢,而我们有着复杂思维的人更应该如此。
我小得时候,在农村长大,因为我住的地方偏僻没学校,所以只能在姥姥家就读,早早离家,几个星期也见不到父母,当时在我心里的“孝顺”真的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觉得听话就是孝顺。因为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就很听爷爷奶奶的话,他们从不和爷爷奶奶顶嘴,家里的大小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听取爷爷奶奶的意见。有时奶奶发脾气,爸爸总是陪着笑脸,不停的哄奶奶开心。事后还不忘教育我:“奶奶年纪大了,有时事情做得多,就会有脾气,我们要让着她。”所
以啊那个时候我以为听话就是孝顺。直到六年级老师讲解了《游子吟》,我渐渐懂了“孝顺”还有一句话叫:“想爸妈了!”也是这句话让“孝顺”这颗种子深埋在了心底。
中学时,那也许是我最叛逆的最不懂事的日子。不孝敬父母的事情时常发生。有时因厌烦父母的唠叨,常常与他们硝烟四起,有时因父母的训斥,常常赌气不回家......但有一件事让我彻底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我初二那年夏天爷爷生了一场大病,一个夏天,父母都在照顾病重的爷爷,因为这场病爷爷去世了,父母在背后不知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就在这一刻,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也一定会像我得父母一样,做孝顺的女儿。而我心田种的那颗萌芽的“孝顺”种子经历风雨后再次茁壮成长。
大学时,我在沈阳读书。半年见一次父母,回家加倍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为家里打扫一次,为爸妈做一顿简单的午饭,和爸爸一起劳动,和妈妈唠唠嗑,这些简单的事情,却让爸妈感动许久。那时妈妈对我说:“孩子,你真长大了,已经学会体贴,孝顺父母。但要记住,孝顺的不仅仅是父母,还要关心,疼爱你的长辈,对于他们你同样需要孝顺”。青年的我用行动诠释了:“入则孝。”而幼年埋于心田“孝顺”的种子也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如今我已经工作多年,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让我在一种无言的教诲,无字的典籍中获取了营
养。让我能够拥有谦厚的生活态度。“孝顺”这颗种子也早已扎根于我的心里。
家风,正像“播下了一种行为,收获了一种习惯,播下了一种习惯,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了一种性格,收获了一种命运”这句话。是啊,一种行为、习惯、性格、命运,成就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我、而我们的国家是有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只要我们每个人认真遵守并践行自己的家风。千千万万个家风的传承才会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释放更多的正能量。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家国两相依。一玉口成国,一瓦顶乃家。“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好家风能纯民风、净社风、转作风、正行风、促党风、优国风。对每一个人而言,传承好家风、释放正能量,既是实现个人梦的理智抉择,也是助推中国梦的应有担当。
一个家庭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有两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目光短浅的人会觉得物质财富更重要,但他们恰恰忘记了,物质财富终会有消耗殆尽的一天,而精神财富,才能够薪火相传。家风,就是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书记曾经多次谈到“家风”建设,他曾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他还引用过一句话,叫做: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当今的社会中,如何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我认为,家风的力量至关重要。就像我的父母用他们的行为教育了我一样。好的家风,就是通过父辈们的言传身教,把正确的行为融入后代的心灵和修养当中,指引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身正、不令而行”的目的。
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家风,即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也决定着国家的健康发展。有人曾经这样说:家风,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家风建设关乎家庭,也关乎社会,一个家庭的美满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优良家风;同样,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发达,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汇聚成的力量。优良的家风,就是满满的正能量,带领着一个国家,走向富强,走向昌盛。
工作至今,我感谢我的父辈,缔造了我们家淳厚清正的家风。我们今天谈家风,议家风,就是希望好的家风,释放正义强大的力量,指引我们的民族,更加兴盛富足,带领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我要说:
传承好家风吧,让它贯穿到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环节,释放积极向善的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吧,让它伴随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释放文明和谐的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吧,让它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释放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正能量!
我得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传承好家风 弘扬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 弘扬正能量
——大庆油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离退休管理中心
陈静宇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中,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家风是一种家庭文化,注重家风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我们一直提倡和践行传统文化。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传承好家风、传播正能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初,大庆油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离退休管理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家人、家事、家风、家训为主题的“家的故事”征文活动。
《我和我永远的妻子》
孟文成
妻子走了!带着对我的思念、对家的眷恋,带着对儿女的牵挂、对生活的向往永远离开了我们!
2005年冬,58岁的妻子突发脑梗塞住进了医院,经医护人员全力救治,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永久丧失了语言和肢体功能,变成了一个植物人。那一刻,我心如刀绞,仿佛天塌了一般。曾经那个温柔端庄、心灵手巧、贤惠善良的妻子一病不起,看着她渴望生存的眼神,我老泪纵横。
《父亲的家书》
韩立民 我的父亲韩铁,一生对党忠诚,对事业热诚,对人真诚,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战士、老党员。
1939年,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时年28岁的父亲已经成家,我当时才6岁,又刚刚失去母亲,特别需要他的呵护与关爱,但是他却毅然决然地赴延安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一次选择。父亲参加革命后,我由几位亲属抚养。
1948年辽宁解放,此后多年他辗转多地任职,我与父亲虽不能时时见面,但书信往来未曾间断,父亲对我在生活与工作上的教诲,大部分来自于书信。
父亲在信中讲:“要爱党、爱国,坚定政治信念,跟党走,听党的话,要廉洁奉公,做一个好党员,教育好下一代。”这些满是时代烙印的话语,一字一句都是他的心声,是一个历经战乱的老党员毕生的信仰。而今想来,这一朴素信念,正与当下进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相契合。我想,父亲泉下有知,也会觉得无比荣耀和欣慰吧。
父亲有一次在信中画了一幅图,一条道路,一头是宽广大道,写着:“走这条路的人一定具备高度政治觉悟,大公无私才能达到光明前程。”另一头是茅草小路,写着:“走这条路的人,必定存有私心杂念,胸无大志,自毁前程。”父亲的信函形象而意义深远,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我无时无刻不在警醒自己,只有心胸坦荡、爱党敬业,才能走在充满光明的康庄大道上。正是父亲的教诲,支撑着我走过人生的低谷,并始终保持着向上的热忱。父亲在另一封信中,对我们提出了“三个不许”的教诲:一不许做错事给党旗抹黑,二不许在工作生活中给单位领导找麻烦,三不许违法乱纪给家庭涂污点。父亲严厉又亲切的教诲,对我和我的4个子女都起到鞭策激励作用。父亲在晚年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无偿捐献遗体为医疗事业作奉献,不搞追悼会,一切从简。这一决定体现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使我们晚辈经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们的思想得到净化与升华。1999年7月30日,89岁的父亲病逝。由于没有墓碑墓穴,每年祭奠父亲时,我们只好取出北京红十字会颁发的捐遗纪念证,在父亲的遗像前默默地表达思念之情。
我已到耄耋之年,但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未变,那是父亲留下的闪光的家风,是家族的信念与荣耀。
《“三心”家风永传承》
周彦臣
我是一名有着42年党龄的党员,2003年退休后在社区做志愿者,十多年来义务为办好社区党员活动站、社区科普大学和加强未成年人教育,默默地发挥余热。随着年龄的增大,我越发感到,自己之所以能够十多年如一日地在社区义务奉献,与有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我自幼受祖父母与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始终牢记并传承“三心”家风——孝敬之心、善良之心、感恩之心。母亲总说:“儿子是党教育出来的„公家人‟,就该做公家的事,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老伴更知我的秉性,她对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说:“老周退休了还能为社区、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感到活得更充实,比待在家里更有价值。再说了,孝敬老人和家务事有我呢。”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们也都把支持我参加公益活动视为对我的孝顺,鼓励我开开心心当好志愿者。儿子、儿媳甚至还把自家的粮油和自制的月饼拿给我,让我送给社区的困难党员。
孝亲敬老是我家代代相传的家风。老母亲生前逢人就夸儿子、儿媳孝顺。老伴当年嫁到我家时,知道我家不富裕,结婚当晚就把亲戚朋友给她的“礼金”如数交给了我母亲。她婚后孝顺我爷爷奶奶和我父母是出了名的。1965年,我祖母病逝时,家中困难,我父亲当时因为没钱给老人买棺材而愁得直哭,我老伴立即把从娘家带来的私房钱交给了公婆,我父母被儿媳的这一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孩子们在这些举动的影响下,也都注重“三心”家风的养成与传承,尊老爱幼、多行善事、心怀感恩,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在供水公司工作的儿子坚持为孤寡老人服务,为用户做好事,被单位选树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并被评为“大庆油田优秀共产党员”。
在孝敬老人方面,儿子、儿媳也做得很好。2010年5月,我老伴肾结石病发作,老寒腿也疼得厉害,儿媳见婆婆照顾太婆婆有困难,便主动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侍奉,我和老伴本来很担心儿媳照顾不了老人,没想到老人在她孙媳妇那里住得十分舒心。儿媳妇知道太婆婆喜欢吃饺子,便隔一天给老人包顿饺子。太婆婆小时候缺粮时靠吃鱼度日,所以后来一提吃鱼就恶心。但老年人经常吃鱼对身体有益,儿媳就买回鲅鱼,拌好调料给老人做鲅鱼馅饺子,老人不仅没吃出鱼味,还一再说“饺子好吃”…… 春去春又来,寒暑几十载。我们一家人接续传承“三心”的良好家风,始终坚持相互关心、敬老爱幼,全家一直温馨和睦、其乐融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要将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优良的家风传承到每一个家庭中,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