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的现状和建议
浅谈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的现状和建议
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农信社不良贷款中丧失诉讼时效的贷款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从法律角度讲,这些贷款已丧失了最终寻求司法救助的可能,这除了给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增加难度外,更重要的是极易给农信社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当前,诉讼时效管理必须引起信用社经营管理者,特别是客户经理的高度重视。本人就丧失诉讼时效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化解措施:
一、贷款丧失诉讼时效的主要原因
(一)人员素质提高与信贷环境变化不符
以往,部分农信社的客户经理业务知识匮乏,对法律时效方面知识了解较少,在维护贷款时效性、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方面缺乏主动性,没有真正树立起“风险”意识,对农信社的风险资产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解,由此造成部分不良贷款的时效性被延误耽搁,甚至造成损失。
(二)工作方法单一,清收不良积极性差
目前,不少信贷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仍停留在清收短期易收回不良贷款上,忽视了清理难度较大的不良贷款。在保全这些不良贷款的诉讼时效方法上,大多数客户经理也只是下发催收通知书,主张债权的方式简单、机械、单一,缺少创新意识。若遇到的“钉子户”、“逃债户”拒绝签收催收通知书的,有的客户经理则仅在催收记录上做“拒签”记录,怀着“尽职免责”的心理,缺乏做进一步工作的动力,无法起到保全诉讼时效管理的目的。
(三)贷前调查不实,贷后检查不落实
部分信用社在发放贷款前未作深入调查,凭主观臆断评定信用等级,建立小额农户贷款档案、评级、授信等工作走了形式主义;贷款发放后检查力度不到位,未认真追踪借款人经营情况及执行合同情况,有的检查走过场,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未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甚至存在对还款能力差的贷款弃而不管的现象,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诉讼时效丧失。
(四)考核机制不健全
在对内管理上,对贷款质量的考核还只停留在形态管理上,对不良贷款产生后的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却未实施相应的考核。考核的目标导向性在确保贷款诉讼时效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致使客户经理没有把工作精力放在此项工作上,考核机制不健全,给诉讼时效管理带来了障碍。
(五)社会外部因素是延误贷款时效的重大原因
交错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借款人、保证人举家外迁无法查找的,或借此恶意逃废债务的,服刑中的,借冒名贷款的借款人和实际用款人相互推诿贷款偿还责任的,以及借款人以对其他人享有债权,现在无偿还能力作为“抗辩理由”的,均对保持诉讼时效造成了一定障碍,在工作上费时费力,还随时可能发生遗漏,使保全工作见效缓慢。
二、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全员法律意识,提高对诉讼时效的认识 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民法》、《民事诉讼法》、《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员工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维护债权的意识和能力。纠正客户经理对有关诉讼时效问题的错误认识,提高其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手段延续诉讼时效期间、保全不良贷款债权的能力。
(二)加强客户经理的交流,提高保全债权的工作能力 着力通过同行的交流、先进工作者的经验传输,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并着重对一些开展保全诉讼时效的好方法、好做法进行推广,对“钉子户”、“逃债户”要采取哪些自救措施进行重点探讨,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工作能力。
(三)创新工作方式,不拘一格保全资产
要改变传统的以发放贷款催收通知书等为主的单一化债权主张方式,根据区别对待、灵活运用的原则,对在贷款诉讼时效期间内借款人拒绝签收催收通知的,可向当地有关社会组织提出权利保护请求、向司法机关报案或控告,或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也可充分利用贷后检查报告、会谈纪要、贷款函证(内容与催收通知书相同)等“隐敝”方式代替催收通知书主张权利。如借款合同中有约定,还可从借款人指定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延续诉讼时效。对在贷款诉讼时效期间内借款人下落不明的,可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借款人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债权内容的公告延续诉讼时效。
对已丧失诉讼时效贷款,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补救措施。一是上门下发催收通知书;二是重新与借款达成还款协议;三是由借款人偿还部分贷款本息,但借款人必须在收据上签字;四是行使抵销权。即以信用社对借款人的债务抵销借款人对信用社已超过诉讼时效的贷款,但抵销时应当书面通知借款人。
(四)强化诉讼时效预警管理,健全检查监督制度 一是对未逾期贷款诉讼时效的管理。属联社审贷会审查的贷款,由联社在贷款逾期前一个月预警提示,下达预警通知书;属信用社审批的贷款由信用社主任在贷款到期前20天预警提示,客户经理根据预警通知书,及时通知借款人及担保人,催收保全 时效。二是对已逾期未丧失诉讼时效的贷款,联社风险管理部门实行预警提示,下达预警通知书,信用社应及时向借款人和担保人下达催收书,并取得回执。信用社还应增设贷款诉讼时效变更登记栏,在客户经理使用过程中能够对贷款诉讼时效管理起到重要的提醒预警作用,开通贷款诉讼时效预警系统,定期提示客户经理辖内贷款诉讼时效管理情况,提高诉讼时效管理。
(五)建立专项考核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建立诉讼期内不良贷款的时效管理专项考核制度,在充分尊重历史现实的前提下,对原超诉讼时效贷款实行新老划断;对以前已经超时效的贷款,制定逐年化解方案和计划;对信贷管理实行贷款形态和诉讼时效保全双重考核,实行只奖不扣或多奖少扣的考核措施。通过考核来落实不良贷款的诉讼时效管理责任,切实制止客户经理对高难度清收贷款的松懈管理行为。提高信贷人员清收和保全债权的积极性。
(六)增进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加强工作协作
各信用社应加强与当地法庭的沟通、协作,对在贷款诉讼时效期间内借款人拒不签催收通知书,又无执行能力的贷款,秉着节约成本的原则,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先起诉后又申请撤诉的方式延续2年诉讼时效;对已丧失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可向法院起诉后,由审判人员上门对借款人作询问笔录、制作调解协议书等方式保全贷款诉讼时效。(风险管理部 唐小顺)
第二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的一点思考
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的一点思考
由于农信社“面向农村”、“小额、分散”的经营理念以及历史原因,农信社在大力支农的同时普遍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他们笔数多、金额小,涉及的借款人、担保人众多,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在诉讼时效保全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大大影响了不良贷款清收进展,因此加强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逾期催收通知书签收不规范,影响催收有效性(1)逾期催收通知书填写不规范
逾期催收通知书除了借款人、担保人签章外,其它要素如债权本息等要素全部空白,债务人、担保人签收日期也未填写,诉讼时效何时中断无法判断,有的还对签收日期进行涂改,严重影响催收通知书的有效性。
(2)逾期催收通知书签章不规范
一是农信社催收经办人未签章,何人经办情况不明,影响后期对催收工作的责任确定。二是债务人、担保人签章不全,如保证人是村经济组织或企业的只有该组织或企业的公章,未加盖负责人私章或签字。
2.怠于不良贷款催收工作
个别信贷员责任不强,对不良贷款一直拖延不予采取有效诉讼保全措施,直到诉讼时效将至仍既不签发催收通知书也不予以起诉,这
期间如果发生信贷员调动,容易出现由于新接手的信贷员对不良贷款情况不了解,管理力度跟不上,导致超诉讼时效。
3.不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导致保证人脱保。
有的信贷员不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在超诉讼时效后才签收催收通知书进行补救,这很可能导致保证人脱保,如果保证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以此向法院提出抗辩,农信社将无法追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4.催收通知书一次签收多份,应付检查
有的信贷员为应付检查、避免处罚,在签收催收通知书时投机取巧,对借款人、担保人一次签收多份未填写签收日期的催收通知书,以后每临近诉讼时效时再填写一份来保全诉讼时效,实际上起不到任何催收的作用。
5.对前任已超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缺乏责任感和有效的补救措施
接任的信贷员对在前任信贷员手中已超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认为责任在前任,与已无关,为减轻工作量,往往不再进行催收,任由诉讼时效丧失。而实际上不少超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如措施及时、得当,是可以诉讼时效的。
6.对超诉讼时效责任追究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出现个别岗位的信贷员调动频繁,特别是一年之内连续更换几个信贷员的,由于信贷员疲于交接,信贷管理难以跟上,容易导致超诉讼时效情况发生。而这期间发生的超诉讼时效不良贷款,由于检
查客观存在着滞后性,将对超诉讼时效责任的追究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也给个别信贷员以侥幸心理,放松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管理。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农信社贷款以支农为主,不良贷款普遍金额小、笔数多,涉及的借款人、担保人众多且多为农户,农户流动性强,常常外出打工有意逃废债,有的甚至下落不明失去联系,催收比较困难。法院方面也同样面临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问题,比如闽侯县白沙庭法院一共只有八个工作人员,却需要负责白沙镇、廷坪乡、洋里乡、大湖乡等四个乡镇几十个村的法律诉讼,且大多地处偏远,工作难度确实比较大。特别是发生多笔不良贷款需要强制执行时,法院方面往往执行意愿不足,配合不够顺畅,使得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与清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内部原因
主要有个别信贷员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工作马虎了事,缺乏责任心;联社管理措施不够到位,缺乏细化的制度规范,检查力度不够,超诉讼时效责任落实不够及时;新手信贷员对信贷工作不够熟悉,诉讼时效等法律知识不足,容易忽略对不良贷款管理;个别信贷岗位信贷员频繁调动,接任信贷员对接手的信贷工作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对不良贷款的管理不能及时到位。
三、建议与对策
1.建立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建立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制度是规范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避免不良贷款超诉讼时效最有效的办法。制度应明确规定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细则,如要求催收通知书应做到债权本息等要素填写完整、准确,借款人、担保人签章齐全(如果是企业或经济组织的除了加盖单位行政公章外还应有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签字),催收通知书的签发与签收日期填写正确,不得涂改,经办人必需签章以示负责,确保催收通知书签收的有效性。
催收工作应及时进行,催收通知书应按时发出,严禁由于催收通知书逾期签收导致保证人脱保的情况发生;对于多次催收无效并且无法签收催收通知书的债务,应及时进行起诉保全诉讼时效,严禁出现临近诉讼时效仍既未签收催收通知书也未起诉立案的情况,明确诉讼时效临近的禁止时限,建议为最后三个月(即在诉讼时效到期三个月前必须签收催收通知书或起诉立案),以避免由于期间发生信贷员调整,接任信贷员对贷款情况不熟悉导致超诉讼时效。诉讼判决后应注意及时择机申请执行,避免超过执行时效。
对以上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要求,必须逐项明确处罚条款以保障制度执行。
2.加强检查监督,保障制度落实
稽核部门应密切配合业务职能部门,加强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工作检查力度,特别是信贷员调动时应及时跟进检查,及时核实诉讼时效管理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防范风险。
3.建立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跟踪和预警机制。
建立《逾期贷款诉讼时效序时监控表》、《逾期贷款诉讼时效统计表》等监控台账,对全社不良贷款诉讼时效情况进行汇总监控、有序管理。根据《逾期贷款诉讼时效序时监控表》和《逾期贷款诉讼时效统计表》提供的信息,通过下发《诉讼时效到期贷款预警通知书》,提前对下季度即将失去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进行预警,提示和督促基层社主任、信贷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现信用社资产因超诉讼时效而造成损失。
4.避免信贷员频繁调动
信贷岗位的适时轮换是及时发现、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但同一岗位的信贷员如果频繁调动,会导致新接任信贷员难以全面熟悉信贷工作,自然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不良贷款催收、清收措施,导致超诉讼时效情况容易发生。而且信贷员频繁调动,由于检查客观存在的滞后性,将给不良贷款超诉讼时效的责任认定带来困难,不利于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因此应避免信贷员频繁调动的情况发生。
5.加强新上岗信贷员的培训、强化信贷资产保全意识 新上岗的信贷员由于缺乏经验,对高风险的信贷工作需要一个学习积累、熟悉适应过程。这时需要职社职能部门、基层主任对他们多加关心,多给予业务辅导和经验传授,加强诉讼时效等方面法律知识的辅导与培训,强化信贷资产保全意识,加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使之尽快上手,做好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
6.增进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加强工作协作
各信用社应加强与当地法庭的沟通、协作,特别是不良贷款笔数比较多,起诉、执行工作量大的信用社,应与当地法庭密切配合,争取法庭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合理安排起诉、申请执行的工作节奏,避免起诉案件长期堆积,然后突然一次性向法庭大量起诉,影响法院的工作安排的现象发生。起诉材料应准备完整、准确,证明材料有效、充分,力争一次性立案成功,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篇:诉讼时效管理
(一)对已丧失诉讼时效贷款的催收、化解方法
1.代签:如借款人签发了《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签收承诺书》的,应当及时请求受托人代为签收《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签收对象的顺序为先借款人的亲属、后借款人所在地的村委会干部、居委会干部或单位领导。
2.协商: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变更贷款对象(特别是下落不明的外出人员)、变更贷款偿还方式、变更贷款利率和变更贷款方式。
3.调查:各级管理人员深入借款户调查情况,化解分歧和沟通关系,并形成由借款人签字的调查材料,以此作为《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
4.扣收: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从借款人(包括共同借款人)、连带责任保证人的相关存款账户上直接扣收贷款本金、利息。
5.让利:坚持“风险最小化、保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审批程序,实行“让利”清收保全。
6.抵债:包括借款人用有效资产抵偿贷款本金、利息;借款人用对第三人的债权置换贷款本金、利息。
(二)对新发放贷款的风险防范方法
1.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以担保贷款为主,严格控制信用贷款的范围与额度。
2.信贷管理系统中信息录入不完整、不真实和有不良征信记录的,一律不得发放信用贷款。3.建立关联账户,并在借款合同中约定,贷款人可以在其关联账户中直接扣收贷款本金、利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合同中应当约定:“借款人同意贷款人在××账户(账号)中直接扣收贷款本息,直到贷款本金、利息清偿为止。”
4.借款人应当签发《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签收承诺书》。5.全面推行以保险防风险办法,借款人应当投保人身险、财产险等。保险的第一受益人应当为贷款人。
(三)对逾期二年以内贷款的催收、化解方法
1.文书催收:①直接送达催收:按时送达《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每年至少一次),并取得签收回执(自然人签收顺序为:借款人本人、借款人亲属、借款人委托的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签收顺序为: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文件的部门、借款人委托的其他人)。②邮寄送达催收:对借款人迁居外地(包括外出务工)而不能直接送达催收的,应当以信用社的名义采用挂号邮寄方式,将《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寄往借款人居住地,并将挂号信函收据作为回执粘贴在另一联《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后。
2.连带催收:在不能送达或送达后借款人拒不签收的情况下,可向共同借款人、担保人和遗产继承人送达《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并取得签收回执。
3.音像催收:在送达《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时,采取录音、录像方式取得音像资料。4.证明催收:对借款人及其亲属拒签《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的,可请求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选择借款人所在地的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等)在《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注送达证明。
5.公证催收:借款人及其亲属拒签《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借款人所在地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又不证明送达的,应当申请公证机关公证送达《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
6.扣款催收:从借款人的借款本金、利息到期之日起,应当从其关联账户中直接扣收,如果其关联账户尚无存款的,应当责成负有责任的客户经理通知借款人存入相应的资金再行扣收。
7.公告催收:借款人全家多年外出、下落不明,对《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其亲属拒收、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又不签注证明的,由法人单位在法律规定的有关报刊上刊登《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
8.依法催收:①依法提起诉讼,对借款人的债务人行使代位权。通过代位权的行使,既可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本金、利息,又能有效防范诉讼时效风险。②对具有偿债能力而恶意逃废债务的,应当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依法提起诉讼,并申请诉讼保全。如果借款人拒不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的,应当在法定期间内依法申请强制执行。③对恶意诈骗贷款或具有其他触犯刑律情形的,应当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控告、报案,请求其依法保护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债权。
第四篇:不良贷款管理有关情况
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有关情况
不良资产是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形成的不能正常经营的、难以清收的、损失风险剧增的特殊资产,不能以简单的思维延续正常资产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模式,应符合其自身特性。要做到有效和良性循环的不良资产管理清收工作,要让不良管理清收对分行费用和工资收入做出最佳贡献,就要从实际中认识分析。
一、清收工作对各阶层薪酬的影响
根据《
》相关规定和现在贷款规模测算:
考核 将按不良贷款增量的 %扣减 高管薪酬总额,按不良贷款增量的 %扣减员工薪酬总额,合计为不良增量的14%。简单说不良贷款每增加1000万,扣减 万高管薪酬总额,扣减员 万员工薪酬总额,合计 万元。
不良贷款总额减少时,基本也会按相应额度或比例增加工资总额。
二、不良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和有效化解成果同等重要
1、做好基础管理保证资产质量好转或不因人为因素恶化是化解不良资产的必经阶段和坚实基础;
2、在有效的基础管理基础上才能有效寻求以清收、重组盘活、核销等合适方式化解不良资产,才能降低信贷资产经营的不良迁徙压力,达到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
三、不良资产管理清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无人愿管,各种关系复杂,出力不讨好。无论是在管理责任、社会关系、和其他岗位收入对比上,甚至个人或家庭成员安全感上,清收人员都要承受非正常的压力。同等机会条件下,一般人不会选择 清收岗。
2、经营管理难度大,主要是债务人担保人还款意愿差、出现变故无支付还款能力、故意逃废债务,或者是兼而有之。通常管理好不良资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是正常笔管理的数倍。
3、不良资产清收的合适方式不以清收人员的意志为转移,即便是在尽职尽责的情况下,也要看不良资产本身各方面状况的脸色,在一定程度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高,不但要就具备一般客 经理素质,还要有各种强制清收相关的知识及操作协调能力。
5、不良资产管理资源属于被动来源型,多少主要看前台政策和管理水平,从本点看,清收人员的收入资源存在被动性。
6、被追索人多是失信人员,在利益相关时做出非正常举动概率大,清收人员不安全度高,精神压力大。
7、比照客户经理正常贷款管理笔数大概在50-60笔。不良资产管理每人在20笔左右为宜,超过这一限度,要想做好,得做出超人想象的付出。其在管理好20笔左右并能完成相应任务要求的,其收入应接近前台客
经理的平均收入,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心理平衡。
8、不良资产的管理与清收虽然不同于正常业务的主动发展和主动形成利润的特性,但其对于监管要求、对正常业务的良性推动是不可或缺的。
第五篇:降低农信社不良贷款几点建议(定稿)
降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几点建议
2007年03月14日14:55 中国农村金融网
【本文摘要】紧紧依靠政府,实行政银合作清收
当前,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效益的重点,也是创建金融安全区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政策、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措施,加大力度清收和消化不良贷款,促进营造信用社经营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进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支持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降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笔者结合有关政策及县域经济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核实贷款责任,实行责任清收。即在划分时间段的基础上,对所有新增贷款梳理建档,按发放过程中的审批、担保、发放、介绍等不同情况确定第一责任人,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责任人负责清收。并采取领导带头,主管科室督促、落实奖惩措施等办法,促进责任清收的落实。尤其对违规发放的贷款,必须要求限期收回,限期收不回或清收效果不佳者,要给予经济和政治处分,从而促进责任人收回不良贷款。
2、紧紧依靠政府,实行政银合作清收。即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借助行政力量,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实行政银联动清收,如何争得政府的支持是关键,信用社要采取积极向政府汇报和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经济发展“双管齐下”的策略,争取政府把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密切与司法部门联系,实行法律清收。即通过协调和沟通,调动公、检、法等部门的力量,帮助信用社大打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在清收不良贷款突击活动中,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相结合的手段,重点抓好“赖债户”、“钉子户”的不良贷款清收。可以由法院牵头,信用社人员协助,成立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执行专案组,专门清理执行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诉讼案,顺利的拔掉“钉子户”,征服“赖债户”,既清收了不良贷款,又达到了规范农村信用秩序、改善信用环境的目的。
4、跟踪企业改制,盘活不良贷款。即对企业在被租赁、出售、拍卖等改制过程中,“悬空”信用社贷款的现象,要采取跟踪做工作的措施,予以盘活。采用这种措施的做法是要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使改制后的企业接收原企业贷款,承担原企业的债务,银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形成“双赢”。
5、区分情况,激活不良贷款。即对有发展前景,但因缺乏流动或启动资金,生产暂时停滞而形成不良贷款的企业,信用社在详细调查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可以实行转贷或注入新贷款,拉企业一把,助其过坎爬坡,等产品销售,企业有了效益,再归还新、旧贷款,达到促进搞活企业与降低不良贷款“一举两得”的目的。采取这种策略,信用社必须切实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情况,才能避免新风险的产生。
5、依法核销,消化不良贷款。即对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经过细致的调查,拿出充足的核销证据,由联社集体研究后可以依法核销。核销贷款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贷款确系无法收回的原则。对于有一线收回希望的贷款,也不能列入核销范围,切实防止责任人对收回难度大的贷款、人情贷款借机予以核销。另外,还要奠定一个基础,即是按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做到专款专用,奠定依法核销的资金基础。
6、提前介入,保全信贷资产。即通过密切关注贷户的运营,对于虽能正常生产,但经营每况愈下或行业前景暗淡,一时难以逆转的企业,要实行信贷退出机制,安排信贷人员紧盯贷款,能收回的尽量收回,暂不能收回的,落实担保手续,提前保全信贷资产,防止形成不良贷款。实行信贷退出机制,要切实争取地方政府和法院的理解,使他们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支持信用社信贷资产的保全。
7、优化增量贷款,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当前,一是要准确定位“三农”,加大小额农户贷款的投放,杜绝“垒大户”现象。同时,继续开展评定“信用村、信用户”工作,发放支农贷款的同时,提高社会信用度。二是要拓宽服务范围,增加贷款种类,大力开办质押、可流动房产抵押、汽车、住房消费贷款。三是要巩固和培育黄金客户。工作要有前瞻性,对于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私营企业也要提前介入。四是要加强贷款管理,完善担保措施,系紧贷款安全绳。通过以上措施,以增量稀释存量的同时,也把住了新增贷款投放关,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作者:刘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