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法做旧小技巧
书法做旧小技巧
问题切入点:
1、宣纸如何作旧?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出特殊的效果?
2、古人的作旧法。
3、印章的印面如何进行残破?
4、印稿如何翻印到印石效果更好、更清楚?
5、怎样用特殊的钤印方法得到特殊效果的印蜕?
6、朱丝栏如何画效果更好?
7、如何根据您作品的风格去选择毛笔?
8、册页如何制作效果更好?
9、扇面(芭蕉扇、蹄形扇、币型扇等形式)如何剪裁?
10、您在用墨块时,除了研墨外,如何使用墨块,如何进行调墨?
11、宿墨的使用技巧。成之
宣纸的做旧:
在书画修复中,为保持书画的原有面貌,尽量做到“整旧如旧”,就要很好的选配与古书画适合的纸张,然旧纸来源有限,品种难求齐全,因此采用仿古染色技术就势在必行了。染纸,就是以染料作用于纤维质,以取得均匀而牢固的色泽。目前为止,染纸所用的染料大体上仍是各种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现就染纸相关工艺简要介绍如下:
(一)原料
1:颜料,如:藤黄、花青、赭石、槐黄、栀子黄、橡碗子、土黄、红茶、徽墨、朱砂、糖色等。
2:胶,为了保证染制纸张的质量,一定要配制浓淡相宜、合乎需要的胶水。胶水的作用是添加在染色水中,使染色水色度均匀,颜色与水融合为一体,这样染成的纸张便上下一色,不致发花。
胶水是一种粘性物质,大体分为动物胶和植物胶两种。动物胶是用动物的皮、角、骨等制成,品种有牛皮胶、鹿胶、骨胶等,植物胶是用植物粘液制成,品种有树胶、石花菜胶等。3:白矾、排笔、晾杆、搪瓷盆等
(二)染汁的具体制作方法 以古铜色的仿古纸为例
方法一:可以直接把橡碗子(北方可用栗子壳代替)放在水里煮,使其中颜色充分释放,在煮的时候,还要在水中兑上1-2%的胶水,然后用一大盆,上面放罗筛,将煮好的染汁倒入盆内筛出。趁热进行染纸。
方法二:槐黄、栀子放在清水中煮开,兑上胶水,煮透后过滤使用。
方法三:红茶、糖色加白矾烧煮出色,滤茶加胶制成染汁。方法四:国画颜料、墨汁调汁等。
(三)操作方法
把要染的纸三四张为一沓,平放在工作台上,用排笔沾染汁往纸上刷,刷色时要由浅到深,一层一层的加深,排笔要顺着纸纹一笔接一笔刷,刷好后,晾在晾杆上,半干时分成一张一张的,最后压平备用。
染大张纸,可用特制染槽,将染汁倒入,进行拉染。
(四)注意事项
调制染汁时,必须注意染汁的颜色须一次调成,宁可一次多调些,以免缺后补,因为重新调制的染汁,颜色往往不同于前次。
由于受水质、气候等不确定因素限制,很难规定出一固定的比例来,所以就必须通过试色来测定。直到配出合适的颜色为止。成之
古人的作旧法:
染纸之法,据说是西晋葛洪(281-341)发明的。他在研究中发现黄叶有杀虫卵的功效,于是就试验用黄叶汁浸染麻纸,由此试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张用天然染料染成且不遭虫蛀的加工纸,史称“黄麻纸”。这种纸外观呈黄或淡黄色,后来被广泛应用。
黄叶染纸古称“入潢”。方法是:先将黄叶内皮切开,放在水里浸出原汁。把剩下的渣子取出捣碎,加水煮沸,装入布袋,挤出黄汁。复将残渣再捣烂,再煮、挤压。如此三次处理,随即将几次的染汁汇合,染纸。太室尊者 做旧的方法:
用老画上的裱褙纸泡水染制。这里前提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有装裱的朋友。装裱师在揭裱古字画时,原先的裱褙纸除下来,一般不舍得扔掉。那些裱褙纸由于时间久了,呈黑褐色。用清水泡了,出来的颜色很黑,用这种水去染纸,出来的效果比较自然。我在第二届扇面展时采取的就是这种手段。吉安郭继国
我知道一种作旧办法,无私奉献给大家:用隔夜茶叶水均匀洒在白宣纸上或将宣纸浸泡茶叶水中,得出暗黄色效果!!!!!!吸墨性能较好!!!!!!大朴
(请问:是写好字后作旧还是写之前作旧?)
写之前和写之后,制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写后的作品要先用明矾水在正面刷均匀,把墨色固定住。其他的方法是一样的。
优秀的装裱师修补古画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谷国平
愚以为,两种办法均可。以写字打格子为例,打格子很花费时间,打好一件作品的格子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写的时候可能写几个字就感觉状态不佳,或者出现错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您说这张纸怎么处理好呢?扔掉?可惜了!所以我就是先写好以后再照着折痕打格子,当然写的不满意的就不用费时间打了。
同样的道理,对于作旧,我感觉道理亦然!谷国伟
平时我用的比较多的简单作旧方法就是:用过夜的茶叶水(最好不要用清茶),里边加上一些酱油,或者点上一点点的墨汁,以保证茶叶水的色度和深度。然后用刷子在宣纸上刷匀,想要特殊的斑点的效果,刷过制作过的茶叶水之后,抓把盐撒在上边,待干了以后,效果即在眼前!大年
将写就作品平铺毡上,以浓普洱茶汁就喷雾器喷之,视自家要求数遍(须上遍干透再加下遍)既成,旧气满纸.吴亚非
抖搂抖搂我做旧的方法,这种方法绝不是为造假,只为增加效果。
1、先将作品托于一较厚的纸张上,待半干时用棕刷用力刷,使字口出现少量墨痕。
2、用黄柏、皂角煮水刷作品多遍。可以洗掉浮墨,作品变的黄中带黑,黄柏可以防止虫蛀。
3、将作品揭掉,再重新托于一张新纸上。
4、用普洱茶末泡水刷作品多遍。
5、最后把茶末连水倒在作品上,过夜,除去杂物。
6、用清水多淋刷作品几遍,干后揭重新接、托。
7、用白芨水刷作品,可以提高亮度,使作品有既老又新的感觉。
8、裱于第二次的负被纸上,完成。
也可以用旧报纸、红茶、树皮、板栗壳等煮水做旧的,也有用砂纸打磨的,但不论如何,最后一定要用白芨水刷一下,否则,墨色出不来。大朴
我平常用国画颜料(花青、赭石等加墨汁调出淡淡的颜色)在纸的背面先做出肌理效果,再用普洱茶在正面慢慢刷几遍,就会达到做旧的目的。
另外,画工笔画的朋友做旧的水平都很高。谷国伟
关于染纸和用墨:平时临帖、创作,为了增加一些趣味,我会染一些纸以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首届行草展览的获奖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染纸的方法很简单:用茶叶水加酱油调好,将纸平铺在地板上,用排笔将纸刷匀,自然晾干即可。用酱油有一点不好,就是染色以后,因酱油中含有少量盐分,所以纸极易受潮虽然不影响书写,但纸易破,装裱时还容易褪色。最好好事用茶叶水染,但茶水不易上色,要多染几遍才成,比较麻烦。但是用酱油就快的多,一天即可用上。另外,写好以后染色和染色以后书写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写好后染色,墨色便会褪去火气,更具古味,但缺点是把握不好,很容易跑墨。染过以后书写,纸质有了变化,更接近熟纸,易于点画的表现。不足的是墨色太新,韵味失去了一些。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小巧,非学书正途。真正的高手还是用白纸去表现墨的韵味,那才最接近书法的本源。我用墨一般研墨,但我研墨一般不立即就用,而是将墨盖好后放上
一、两天。用的时候,在旁边放一碟清水,将笔吃饱墨后,笔尖轻点一下清水再写。谷国伟 宿墨:
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能写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
宿墨的制作可以用一得阁自己制作,方法是先把一得阁煮一下,煮至黏糊状,有时候会看到盆底沉胶糊了,不要紧,这是把一得阁中胶的成分给破坏了,这是第一 步。然后把墨谅干,干了再泡开,如此反复几次更好用。写的时候先蘸水,后蘸墨,墨和水的层次便会显现出来。用有颗粒的宿墨,写出来的字很有质感。做的时候 如果嫌墨少了,千万不能重新加墨汁。这是董江源先生的方法,发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易水 宿墨:
将一得阁墨汁倒入瓷碗,搁置于窗台,直至阳光晒成干块状(南方的朋友注意气候),然后加水使用。初,水量可少一些。写完后即又可续水,稍加调试即可使用。巨黑。不滞笔。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谷国伟
(以金粉在宣纸上写字,用什么调和最好?调到什么程度?请不吝赐教.)
以金粉在宣纸上写字,用清漆或者香蕉水调和最好,但是量一定要把握好。多了不亮,少了又容易脱落!太室尊者
(香蕉水是什么?)
是一种稀料,化工商店有卖,很便宜,大概两元一瓶。谷国伟
如果有谁写小楷的话,手头没有中性的或者熟宣纸,用白色宣纸写效果肯定不行,因为洇的太厉害,所以您可以用这个方法实验一下,方法很简单:
豆浆想必大家都喝过,街头上卖的都有,特别是卖早点的地方,因为他们为了挣钱,豆浆的浓度不是原来的浓度,是稀释过的。您买几杯豆浆,回去后稍微加些水,然后用刷子在白色宣纸上刷匀,待干透以后便可以直接创作了,效果一定特佳!张丙巳
前面提过为了写小楷,用豆桨刷生宣纸的办法,还有一种办法是用纯牛奶刷,效果也不错,不妨一试。成之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五载:“染宋笺色纸,黄柏一斤槌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时,煎熬至二升止。听用橡斗子一升,如上法煎水。听用胭脂五钱,深者方妙,用汤四碗,浸榨出红。三味各成浓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观音帘坚厚纸,先用黄柏汁拖过一次,复以橡斗子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再看深浅加减,逐张晾干可用” 成之
用生豆浆汁酌加胶水,按照染纸方法在纸上进行加工,就会产生半生半熟的效果.如在豆浆汁中加红茶叶汁、赭石水、藤黄水、墨汁、等色素,可以染成各种旧气色纸。成之
(请教高人:我发现做得有水平的仿古纸,给人的感觉整张纸色调是不均匀的,色彩也有点变化,这是如何作成的?如果色彩都很均匀就感觉不“古”了!)
其实,在书画装裱行里,染纸,必须要达到均匀.一般新手都达不到要求的,常常染“花”.比如在染纸时,工作台上沾有水,或是晾干时没掌握时机,都容易染成“次品”.看来“次品不次”啊,有时反倒成全了另一种艺术.成之
扇面(芭蕉扇、蹄形扇、币型扇等形式)如何剪裁? 答:我是做书画装裱的,我一般想做某个形状时,先找块大小相当的硬纸,然后在上面构图-裁剪-修改-成模.然后就能用宣纸来批量制作了.就这么简单.蜡笺纸的制作
1:用蜡均匀地在宣纸上涂搽 2:然后用砑石依次砑过 3:用开水冲去浮蜡 4:晾干备用. 写小楷,没的说. 崔蕾
我说一种印稿的渡稿方法: 先将印稿写好,以复印机将印稿复印,反置印石上,取少许香蕉水涂于其上,以拇指轻轻刮之,揭开后,印稿即反印于印石上,效果清晰不变形。崔蕾
印章的渡稿法有多种。循古法或经以笔反书与印石上,或者以薄纸依照印石原大书写印稿,稿成后反置于印石上,以清水湿之,并以笔竿等物轻轻擦拭,令其复印于石上。然此法所渡之稿多模糊不清。太室尊者
李刚田先生谈书法篆刻创作的“暗器”
这 个问题说起来很俗,是一个很工匠化的话题,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招。王个簃在回忆录中说,有客人来访吴昌硕先生,王就拦住说,老师上楼了,谁也不能去。老 师上楼是刻印去了,为什么不让人看呢,因为老师刻印有很多见不得人的招术。老师刻了一看印面不古,就拿印面在鞋底上“噌噌噌”的磨了起来,完了一看,斑斓 有古色!人家三两金子买了方印,你却在鞋底上磨,实在不雅,见不得人。这样的例子和古人作画“吹云弹雪”一样,是小招术,见不得人的。
沙孟海作书 用很硬的短锋,林散之写字用“大鹤颈”。如果两人换对方工具作书,两人的风格都没有了。根据艺术追求,选择自己的工具,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审美和工具的 协调。张海作书,他用一种很硬但锋又很长的毛笔。因为长,笔就软;因为硬,笔锋就能出来。如果换工具书写,也写不出来他那种风格。
南京马士达,长 于造残,印有班驳古气。我问他是怎么出来的?他说,在外面找大沙粒,放在玻璃板上,哪里需要残,就在哪里敲击。如果用刀修,就不自然。这样做出来是很天然 的,又是在控制之中的。这是绝招,这是他自己关门的东西,朋友之间他说,对外人他是不说的。类似像这种小绝招,很多人都有的。
我用的毛笔,小时候 用的是大白云,80年代写隶书用的是大鹤颈,一种很长的羊毫笔。希望“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这也是受当时陈天然等先生的影响。后来感觉随意性多了,就改用 硬毫。现在我用笔,用的是一种既硬又灵的笔。笔必须有硬度、必须有灵性,有锋芒。帖派的东西讲究八面出锋,下笔讲究风神。写的像金石文字,就要裹住锋去 写,可能就风神不露;完全是侧锋的话,可能厚重又不够。笔腰要灵,才能产生变化。我想表现一种侧锋之中还有厚重的东西,所以选择笔是关键。我用的笔,笔心 是硬毫,外面覆的又是很软的豪。按下去线条苍涩,提起来线条劲键,选笔是和自己的审美追求相联系的。
刻印的时候,我要刻单刀,就选用青田石。刻双 刀,就不那么讲究,用昌化、巴林石就可以了。所以选择的风格和选用的石头相结合。用昌化、巴林石去表现单刀,因为石头很软、很肉,怎么都表现不出那种酣畅 淋漓的味道。我用的刀子一是要大,二是角度不要太尖,第三磨的非常锋利。所谓钝刀,我理解是角度钝,而不是锋钝,如果没有锋,刻的刀情感觉很差;如果锋很 尖很锐,刀扎在石头上就走不动。有锋并且很钝,刻出的线条既厚重又有锋芒。我用的刀都是白钢刀自己磨的,坊间卖的刀我用不习惯。我造残的方法和马士达先生差不多,但我是用最粗的砂纸造残。把砂纸垫在印面上,用刀把去敲击。和马的效果一样,但操作更准确。吴昌硕造残,给人是钝器敲击的感觉;邓散木造残,给人是锐器敲击的感觉;我造残追求的则是金石感觉。我刻印是要求线条锋芒毕露,造残的时候则是追求含蓄。线条的明快和造残的含蓄结合,印面就有生动的效果。秃笔重尖:
常有朋友好写湖笔,确实,湖笔以其锋长、蓄墨多,为书友所爱。笔有四德:圆、齐、尖、健。再好的湖笔写上一二年,笔尖也秃了,便 成了“鸡肋”,弃之不舍、用之不爽。其实好湖笔用上两三年,笔锋不尖了,笔毫仍“健”,且是挥写惯了的,称手!扔了或是作大写意的蘸色笔,可惜了!笔者当年穷困时曾请一制笔老人修整过,今公诸于众以怀老者!
其实很简单,将秃笔以清水浸透、拧干(顺着笔锋),再用锋利的裁纸刀(文体超市有得卖)顺着笔毫的方向插入,用力快速划拉(有点像理发师傅将头发打薄)即可。完后,用清水洗去断毫,再修整至自己满意为止。
切忌用剪刀剪毛笔的侧毫,我母亲曾笑谈自己读私塾时做过这样弄巧成拙的傻事。成之
(大家都来说一说现在哪个牌子的毛笔好用?这样互相都有帮助大家说好不好???)
其实选择毛笔和吃饭一样,有些“众口难调”.同样的毛笔在不同人的手里,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这里,我想如实说.一:纯净的高价.有些笔是用纯净毛作成的,单个笔头成本就要百十元甚至更高.成本高,所以价格贵,使用的期限是一样的,但这种笔真的好用么? 二:商人的虚价.同样质量的毛笔,起个儒雅一些的名字,经过一番商业炒做,于是“名”笔产生了。这种笔会好用么? 三:猎奇的付出。为了迎合一些艺术家虚荣的需求,制笔商就会生产出一些“另类”的笔来,或是用些“新”、“奇”、“怪”的笔杆。或是用些昂贵的笔杆,如红 木,小叶檀等等,都是从笔杆上做文章。试想,毛笔是用笔头的,而笔头的使用期限是有限的。这些个笔是贵在了“虚荣”上。会好用么? 综上所述,大家往往用昂贵的价格买来的笔觉得不好用而懊恼不已时,于是就开始了苦苦的寻觅......众所周知,毛笔是纯手工制作,同类型的毛,同一制笔师傅,制出来的笔也不可能同样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笔才是好笔呢?
我个人以为“顺手的笔才是好笔!”顺手,是要除去一切名利因素,不含任何附加值的。
如果大家认同我的观点,就请珍惜自己已经顺手的笔。(顺手是好,可是现在的笔写顺手的时间太短了,刚买来时很好写,写了几天就不行了,有什么办法?)毛笔的使用和保养(兼答楼上)一支好用的毛笔必须有相应的保养方法,才能使毛笔常用如新,得心应手,使用时如麾百胜之师,并能延长毛笔的使用寿命(3—5倍)。方法如: 1 新笔初开时,不要用水泡,这样很费事。尤其是参了牛胶时,得泡一、二十个小时才能化开。所以只须用手轻轻捏开笔头,然后在清水中洗去胶质,便可使用。每次用后应及时清洗。洗时,应顺着笔锋洗,勿使笔毫弯曲。并且只需洗至八分净,留二分残墨.3 用废纸或干布顺着笔锋拖干净,笔头朝下悬挂,阴干,勿曝晒或风干.柳青凯
我的洗笔经验与成之兄相反: 毛笔洗完后不能顺挂,顺挂水则流进笔头,容易沤伤笔尖;也不能笔尖朝上放置于书案,这样容易使水流入笔根,与残墨一起结成硬块不利于下次再用.
正确的方法是,将毛笔洗净后平放于书案,在笔肚放在折过几层的宣纸或毛边纸上,这样笔头的水会很快被纸吸完,下次用时,毛笔如新. 招雀园主人 我也讲一个方法:
笔用完后不用洗,找一个空啤酒瓶子,用一个牙签串在笔尾线圈内,横架于瓶口,使笔倒悬于瓶中即可。下次可直接取出使用。(此法适用每天动笔写字者。如果你一个月只写一次字,笔还是要干的。)尊唐爱晋 新笔发泡: 40度左右温水少许,以笔立起来能淹没笔头为宜,加盐少许,搅拌以后,将笔置其中,待笔头全部泡开为止.好处:全面脱胶;防止掉毛;如果墨茵得厉害(不是刻意要涨墨效果),可加入少量肥皂水,即可解决.邓散木先生的发笔经验:“新笔笔头上有胶,买回来后,须先浸在凉水里让它自己慢慢发开(不要用热水),不要硬捻或用牙齿咬开.写中楷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三分之一;写大楷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一半,不要多发或全发.字写毕,须把笔头上余墨用清水洗净,挤干,抹顺笔毛,插入笔筒或挂在墙上.千万不可偷懒,不然笔被余墨胶住,用时既不顺手,笔也易毁.”----<怎样临帖>邓散木著,贵州人民版,第108页
第二篇:做财务的小技巧
做财务的小技巧
1、应算出各个重要科目或比率的临界点,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当然,从我们专业角度来说,主要是五大类的比率:即偿债能力比率、营运能力比率、发展能力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社会责任比率。
2、注重帮助老板解读重要的财务信息
很多老板是不懂财务的,或者说不太懂。如果财务人员只是把做成的财务报表原汁原味的送到老板那里,老板不懂又不好意思说,一定会被那几个报表吓得心脏病都出来了。因此财务人员应主动做好信息解释工作,明白的在一些重要数据边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注明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并做好通俗易懂的报表分析说明。
3、财务人员应主动向老板请示参加公司的营销会议
目前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财务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财务。而公司开会时财务人员又不在场,导致公司领导在决策时以为公司有钱,实际没钱,以为项目没问题,实际经过计算是亏本买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财务人员参加公司的营销会议与一些重大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
财会人员只有参加了营销会议,才知道资金用在哪里,才知道公司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才知道公司未来两三年要做什么事情,才知道未来缺不缺钱,才知道现在要不要给银行调头寸,才知道公司如何进行多元化发展。才知道如何更好树立大财务的观念,而不是整天呆在财务室里重复同样的工作。
4、注意颜色管理
也就是用不同的颜色把不同重要程度的信息进行区分。如用红色表示最重要最紧急,用绿色表示最紧急但次重要,用桔色表示最重要次紧急,用黑色表示次重要次紧急。
5、按顺序排列自己公司最严重的财务危机,注意提醒老板
一般来说,一个公司最严重的财务危机有以下几种:
第一位:现金不足
第二位:过多的应收账款没有收回来
第三位:过多的存货没有卖出
第四位:公司买了过多的房子和土地,占用了大量资金
第五位:向银行借的钱都是短期贷款。
第三篇:书法教学技巧.
书
法
教
学
技
巧
魏庙中心小学:闫春雷
随着书法逐渐从实用性向艺术性发展,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作为一门艺术,人人可学,学习条件简易。但要学好它,却是一门学问。一方面固然要多写多练,另一方面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俗话说:“七分功夫三分巧”。巧就是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系统地训练,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多年的学书和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些点滴体会和经验,略作表述。
一:临、摹并用
临帖和摹贴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防止急于求成,不会走就想跑,不讲基础,只求花架子。姜夔《续书谱》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我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便一针见血的道出了“临与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临摹”并用,交替进行,反复分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篇练习
在实际教学中,有好多同学喜欢同一个字写多遍,认为这样可以一举把这个字练好,然后举一反三。其实不然,因为这种机械重复的方法容易使人感觉麻木,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写字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兴趣受到影响,学生则易缺乏写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就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让学生通篇临写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选定了字帖之后,从头到尾通篇地临下去,一遍完了再临第二遍,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兴趣”和“再写一遍”的念头,教师再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当然也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了。
三:专心
所谓“专”既是专一,一味追求。“心”既是用心去写、去悟,达到字与人心的锲合,从而进入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科学和经验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少,没有掌握,当然谈不上进步,而生硬机械地多写,易疲倦,效果也不好。功夫和巧要浑然一体,不下功夫,巧就无从说起,光闷头写,不讲究正确的方法,也必然会事倍功半。因此,我认为既要提倡持之以恒,功夫不负有心人;又要善于总结,只有心灵了手才会更巧。
四:循序渐进
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1.先楷书,后行草
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有走者也”。就是说楷、行、草三者犹如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漂浮。行草书是楷书的流变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便容易上手,此时再写就可悟到两者相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2.先楷书,后隶篆
有了楷书的基础后,也可接着学隶、篆书。隶书、篆书的产生虽然早于楷书,但“书法备于正书”(苏轼语),意为楷书是各种字体中点画、笔法最齐备的。练好楷书,打好了笔法基础功夫,隶书、篆书就不难了。
3.先点画,后结体,再章法
书体虽有千差万别,但它都是由点画、线条构成的,它是线条的艺术,也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结体就是把笔画按一定规则组织成字。章法就是指纵横整体安排,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当,浑然一体,取得悦人耳目的艺术效果。
通过实际教学,我总结了楷书结构的八条原则,仅供大家参考:(1)无横不斜,左低右高。横画:“世、丰、井”。点画也是如此,左低右高。如:“然、小、火、其”。整字如“川、比、以”也是左低右高取势。
(2)疏密匀称。如“藏、天”。(3)比例适当
①、左右上下平分的字。如“辅、禁”。②、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分的字。如“谢、意”。③、1/3比2/3的字。如“花、腾”。④、2:1的字。如“刻、墨”。
⑤、字形本身大的不能写小,小的不能写大。如“口、日、鳞、赢”。
⑥、字形本身长的不能写扁,扁的不能写长。如“身、鼻、四、皿”。
⑦、字形本身正的不能写斜,斜的不能写正。如“申、堂、勿、戈”。
⑧、有边框的字不能撑足。如“国、回”。(4)点画呼应。如“跳、小”。(5)向背分明
①、相向结构:左右两竖相向或左右两部分相向。
左右两竖相向书写中应注意两竖对称,同向字的中心部分取势。如“向、南”。
左右两部分相向的左右两部分都有向字中心线靠拢的势态,并要注意字的左右组合要紧凑,避让要得当,穿插要紧密。如“殿、政”。
②、相背结构:左右两笔相背或左右两部分相背。
如“风、周”左右两笔相背取势,并为对称形式,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协调。
如“张、斯” 是左右两部分相背结构。左部,左放右收;右部,右放左收,虽然相背,但不相违;组合紧凑,但不松散。
(6).重心平稳,主笔伸展
主笔即指每字中能起到重心平稳作用的关键笔画,主要包括“横、竖、撇、捺、折、钩”等笔画。如“延、之、道”中的平捺;“夕、戈、心、也”中的撗撇、戈钩、卧钩、浮鹅钩;这些笔画作为主笔一定要写到位,写平稳、伸展。再如“帝、常、宗、交“等字里的中点、中竖、交叉点要在中心线上对齐等等。(7).偏旁容让
①、左右结构的字,一般左让右。如“婉、瑜”。
②、一般有盖帽的,盖帽要写宽些。如“雪、宫、贾“等字。③、有座底的写长、大。如“姿、盘“等字。④、左旁短小的升高些。如“呼、魂”等字。⑤、右旁形扁的放低些。如“把、细”等字。(8).变换参错
就是在运笔时要注意“长与短”“斜与正”“大与小”“粗与细”“轻与重”“快与慢”以及“力度、速度、角度”三度等的处理。
①、一般上下重复的则上小下大。如“圭、炎”等字。②、左右重复的则左收右放。如“林、比”等字。
这里简单谈谈书法学习的“三度”。每“度”都分狭义——技法和广义——方略两方面。
角度。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一笔之内,线条之间,字字之间,行行之间,都有入笔、行笔、收笔的角度问题。人生不独是求真、向善的日夜,更是审美的线条和诗篇。对待书法艺术的态度,入手学习时如何选帖择师,至关重要。
力度,指书写时用笔的轻重。力度意味着尽心尽力,尽情尽兴,在专一和执著之中倾听、回应、唱响生命的欢歌。习一字一帖,不必求尽善尽美,却必须沉潜往复,细心揣摩。敢寻名师,勤念真经,才能成就仁心妙手。
速度,指书写时用笔的疾缓。书法以汉字点线为语言符号,在空间之中为心灵造型,如作曲以音符为语言符号为声音情感造型。名家名帖,当然要平心静气地反复临摹研习,才能得其中三昧。初学者行笔宜慢不宜快,不能急于求成。但硬笔书法的学习却必须特别注意快慢结合。
六字阵用笔法
水平力 细----轻----快(提)
¦ ¦ ¦ 下压力 粗----重----慢(按)
书写有轻重,也有缓(慢)疾(快),轻与重指书写时用力的大小。轻笔指书写时用力稍轻,使写出的字笔画尖细;重笔是指书写用力较重较大,使写出的笔画较粗。轻与重是点画形质的两个方面,既细与粗。也可说是用笔的两种方法,既提与按。周星莲说:“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如颜真卿用笔稍重,气象丰腴,谓之“筋书”;柳公权用笔略轻,神采挺秀,誉为“柳骨”。
缓疾是用笔速度的两个概念。缓和疾是互为参照的对立的两种书写速度。缓就是慢,疾就是快。缓疾都不是一味的,缓中有疾,疾中有缓。“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宋曹〈书法约言〉)。“迟以取妍,速以取劲”,这已成为书家共识。但“轻、重、疾、徐四法,唯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学生刚开始学习书法时,往往象平时做作业那样写的很快,总是慢不下来,什么时候写字能留住笔了,也就意味学习书法入门了。
总之,要想学好书法,只有在点画上更加扎实、娴熟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可能更好的去把握整幅字的章法。
2009.10
第四篇:初学者学书法三技巧
初学者学书法三技巧
经过很多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学习书法并没有普通人想象的那么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古人执笔分两种,坐着写字用五指执笔法,站着写字用三指执笔法,可是70年代上海沈尹默在全国推广书法时,只推广了五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濒临失传,好在有林散之等巨匠的成功实践,当前全国搞书法的70%只会五指执笔法,包括部分已成名的老书家。
学会三指执笔法对中锋用笔起了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书法传承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执笔问题。广大书法爱好者应该及时掌握两种执笔法。
初学书法者,先要选好老师。
择师的标准不在于长幼,而在于他是否是真正的行家,主要看他的创新能力,字外功夫,综合素质,影响力及人品,找对老师就能事半功倍。
选好字帖和笔墨纸砚。
现在出版业十分发达,古代的所有碑帖都有很多不同版本供大家选用。北京琉璃厂一条街,书画专业书店文房四宝店到处林立,应有尽有,有的还配了示范光盘。
笔分羊毫、狼毫、兼毫三大类,羊毫软,狼毫硬,兼毫软硬适度,初学者应选用兼毫,厂家比较出名的湖州善琏湖笔系列、宣州宣笔系列和江西产的各类毛笔,均可选用。
字体可按书体选购:
篆书有《甲骨文》、《石鼓文》、《散氏盘》、秦篆、楚篆等;隶书可选用《张迁碑》、《乙瑛碑》、《史晨碑》、《石门颂》、《好大王碑》等;
楷书可选用《张猛龙碑》、《张黑女碑》、《九成宫》、《颜勤礼碑》、《褚遂良楷书》等;
行书可选《圣教序》、《米芾行书》、《王铎行草》;
草书可选《十七帖》、《书谱》、《智永千字文》、《平复帖》,怀素、张芝草书。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以下三步练起:
先练线,每天用三指执笔法在旧报纸或毛边纸上画两尺长的横线、竖线和直径为一尺左右的圆线各20个,行笔要慢,起笔要藏锋,线条一样粗,刚劲有力,力透纸背为好。坚持15天即可。中锋运行习惯基本养成。
练习点,每天练5钟不同走势的点各20个,坚持15天。
练字,先从字体或书法大字典中选临1—2个你比较喜欢的字,看准比例,反复练,练得和字帖对照一模一样后,再从头到尾通临一遍。
写不好的字请老师当面示范,细看每个点划细节的运笔方法。
多参加一些书画笔会交流,现场细看每位名家的执笔技巧,只要有兴趣真下决心,方法正确,心诚力到,一般经过3到5年的持续努力就会小有成就。
第五篇:书法小故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
王羲之年少的时候,为了写好书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练,每当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有次,王羲之聚精会神的在练字,都忘了吃饭,他母亲就叫家僮给他端了一盘热腾腾的馍馍和一碟酱。家僮几次催他趁热快吃,王羲之都只随便的应了几声:“好啦!就吃!”。头也不转的又提起笔来挥洒。家僮没有办法,只得去禀告夫人。
不料当王夫人到书房时,却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个蘸着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还嚼得津津有味,而且嘴角尽是黑黑的。母亲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馍馍抢下,问他馍馍味道如何,他点头说:“很好,很好!就是这酱味道有点苦!”夫人又好气又好笑:“傻儿子!墨汁怎么可以当酱呢?”
看到王羲之学书法如此专注、刻苦,母亲无奈的摇摇头,自然也十分高兴,王羲之的书法将来必定有很高的成就。
王献之书衣被夺 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献之新裙作书 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
王献之劝父改体 王献之才开始学书法,老师就是他自己的父亲王羲之,后来他又跟张芝学了一段时间。他对各种字体都很精通,尤其擅长写草书和行书。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与父亲交流说,传统的章草气势不够宏阔、潇逸,过于死板,他经过深入研究书法的奥妙,探索到了今草纵横不羁(jī)的意趣,最后他还以书无定法、万事贵在变化为由,劝父亲改变书体。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 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擦壁易书 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来,想和自己的父亲王羲之比比高低。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临行前,在家中送别的宴席上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写了几行字。父亲刚走,王献之就偷偷地把父亲写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子重写了一遍,自以为写得很好。哪知王羲之从都城回来一看,叹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这字差得简直不能看。”王献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明白自己比父亲还差得远呢!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王育折蒲学书 王育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孤儿,靠给人家放羊过日子,但他学习很刻苦。村子里有个学校,他每天路过这所学校门前,总是唏嘘不语,久久站在那里看着小朋友学习、写字。后来,他也在一旁跟着学习写字。没有纸,他就在放羊时采折蒲叶在上面练习写字。有时写着写着,忘记了放羊,把羊给丢了,遭到老人的责骂。尽管挨骂,他仍坚持天天折蒲叶练字,从不放松,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王僧虔(qián)巧答帝问 南朝齐高帝非常喜爱书法,对自己的书法才华感到很自豪。尚书令王僧虔的书法技艺也非常高超,可以说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有一天,齐高帝向王僧虔挑战,要比试书法。两人比赛完毕,收拾好笔砚,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知道谁得第一?” 王僧虔没有直接回答齐高帝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说:“我的书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书法在皇帝中是第一。”齐高帝听了王僧虔的话后,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最会标榜自己的人了!
张融恨“二王无臣法” 南朝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融,字思光,会写多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与王僧虔齐名并论。他写的字犹如春风吹拂着竹林,笔势连绵回绕,含蓄有味,非常美观,他对自己书法方面的才能感到很自豪。有一天,齐高帝评价他的字说:“你的书法很有骨力,只可惜没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张融听后说:“我倒不恨自己没有二王的笔法,而是恨二王没有我的笔法啊!”
萧峰学写“凤凰尾” 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 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 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