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体制改革对地税部门的影响及思考5篇

时间:2019-05-13 07:2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税体制改革对地税部门的影响及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税体制改革对地税部门的影响及思考》。

第一篇:财税体制改革对地税部门的影响及思考

财税体制改革对地税部门的影响及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臵、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财政体制是政治、行政和经济体制的联结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均直接或间接与财政关联,都需要深化财税改革来加以解决。2011年中央决定开始实施的“营改增”就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对现行地方税体系和地税部门征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下面,我结合所学的公共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是财税体制改革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公共经济学中,经济增长和稳定是制定公共政策即公共经济决策的最终目标之一,而达到特定的公共经济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和手段主要包括:财政工具、金融工具、直接控制工具和制度工具。其中财政工具是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时最常用的工具,是运用预算、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等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和结构均衡。作为财政工具的具体表现及重要手段之一,2014年6月30日党中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进一步深化改革铺平了道路。

二是财税体制改革是合理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必然要求。在公共经济学中,公共分配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同时公平又制约着效率。只有高效率,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社会公平,而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低效的社会。

我国的现行税制,虽然也是按照公平的要求设计的,但由于受当时特殊社会条件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为了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税制的设计也就摆脱不了行政思维的影响,被人为地增加了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公平性方面就存在较大的问题。如在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方面,就过度强调了国家利益,国民收入分配以挤占居民收入为代价,强调财政增收。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应将公平作为税制改革的最基本原则,从而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科学、合理、规范、公平的税制。

三是财税体制改革是改善我国地方公共支出现状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税制下,地方税收收入满足不了地方公共支出的需要,存在着“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勉勉强强,市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级财政名存实亡”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地方税的税权过多地集中于中央,地方只有征收管理权及制定一些具体的征税办法和补充措施的权限,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地方为了取得更高的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于买卖土地,制定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造成“费多于税”的不合理现象。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四是财税体制改革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径。社会保障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之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构想中,开征社会保障税,税负由企业和雇员双方承担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国目前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主要是以收取社会保险费的形式构成社保基金,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往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同时,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主要是企业交付,少量部分由国家补充,个人很少缴纳,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集体、个人共担的原则。通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开征社会保障税,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社会保障支出,特别是失业救济支出减少,有利于抑制社会总需求;反之,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社会保障支出,特别是失业救济支出增加,有利于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而起到对经济的自动稳定作用。

二、财税体制改革对地税部门的影响

一是“营改增”导致营业税作为地方税体系主体税种将“消失”,地方政府将面临更大的财政困境。

1、“营改增”是基于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而启动的,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又是完善现行税制的关键措施。但营业税是当下地方政府掌握的唯一的主体税种之一,按照营改增规划,2016年起营业税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按照现行的税种归属划分,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缺位”,无形中减少了地税部门的税基,削弱了地税部门的税源总量,这必将对地方政府造成严重困扰。

2、营业税的消失直接导致其他附征的各税征收难度成倍加大。“营改增”之前地税部门为了防止税款流失,根据相关规定按照营业税额附征相应的城建税和教育法附加及其他所有规费。但是,“营改增”之后国税部门对上述税费不再附征,这必将给地税部门的征收管理工作带来空前的难度,尤其是代开发票零散户的附征税款更是难上加难。

二是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合理的地方税体系构建还需时日,致使地税部门职能被弱化。

1、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营业税消失,随同营业税发票附征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收入将因发票管理权限丧失而消失,而在没有开征新的主体税种前,这势必造成地税部门税收收入的全面削弱,地税部门在纳税人和地方政府中的地位大幅下降,职能明显弱化,面临着重新定位甚至被撤并的境遇。

2、通过多年的征管实践和有效运行,地税部门已逐步建立了一套“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对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的税收监管到位,基本实现了以票控税。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营改增”全面推行后,地税部门将失去发票管理权限,传统的“以票控税”的征收方式将不复存在。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重构地方税体系后,现行“以票控税”将转变为“信息管税”,但这必将经历很长时间的阵痛期。

三、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地税部门应该做些什么 面对当前形势,地税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应对。要顺应财税体制改革潮流,树立大局意识,积极配合国家落实财税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要求。同时又要不忘职责,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一主线,主动出击,努力抓好各项地税工作。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带好队,收好税”,“带好队”是“收好税”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解决好财税体制改革对地税部门带来的冲击和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只要领导带好队,职工就能收好税。这要求各级地税部门的领导干部做好表率,把握全局,善于管理,尤其是要扩大领导干部的非权力影响,用人品、人格、能力带动人,影响和号召广大地税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将潜能变为做好地税工作的显能。

2、完善评价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级体系和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把那些品德优良、说实话、办实事、有工作实绩、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进一步培养和挖掘人力资源,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干部队伍,培养一大批能胜任新形势下税收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狠抓落实促进作风转变。一方面是要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尤其是落实好首办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严格执行过错执法责任追究制,在地税系统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严抓不落实之风,严惩不落实之人,使作风建设、狠抓落实成为贯彻地税工作的一个主旋律。通过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促进作风转变,推动改革发展,推动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多管齐下抓好组织收入。税收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根本上是来源于经济的。地税部门面对组织收入困境,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地税成立20年的实践证明,越是组织收入困难的时候,越能显示出责任心的重要性。要打好组织收入攻坚战,就要强化责任,要将税收任务层层分解到基层分局、税务所、税收管理员和纳税户,并根据税源实际和努力程度进行收入考核和责任追究,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千斤重担众人挑。

2、有源必有税,源多税必大。做大做强地方经济才是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环节财政压力的根本出路。我们一方面是要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做大做强高科技信息产业,不断出台配套扶助政策,盘活现有存量,大力发展增量,做大经济总量。另一方面是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做大做强。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已经成为了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建议由政府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成立专门机构、派专人负责业主的培训和交流工作,采取请进来、带出去、参观学习等方式引导个体私营业主开阔眼界、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管理素质,逐步从“夫妻店”、“一家班”过渡到正规的公司化管理。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减少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的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3、摸清“营改增”纳税户底子,认真开展好税源调查,强化政策效应跟踪分析,跟踪了解“营改增”政策前后税负变化情况,分析“营改增”带来的税收收入变化趋势。面对实施“营改增”后地税部门“以票控税”管理优势将不复存在的现实,建议尽快委托国税部门代征随营业税附征的城建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同时加强委托代征工作督查,对未按规定履行代征义务致使地方税收流失的依法进行处罚。

三是不断优化纳税服务。通过实践先进的纳税服务理念和联合治税活动,可以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降低税收征收行政成本。

1、按照“大税收、大服务”的理念,把政策服务当做税收服务经济、服务纳税人最直接的形式和主要途径,全力提升纳税服务内涵。一方面是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观念,不折不扣地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贯彻执行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是通过免费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将最新的税收政策宣传到位,帮助企业及时准确掌握税收政策,规范财务管理,规避税收风险。最后是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及时将税收政策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对策及时向省局、市委、市政府反映,为上级决策提供服务。

2、着力创新纳税服务手段,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首先是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选定青年志愿者在办税服务厅咨询台提供政策咨询,对部分年收入个税计算复杂的纳税人,建议专门请业务熟练的税务人员现场进行计算和申报辅导服务。其次是坚持落实局长接待日制度,建议定期举办局长座谈会,邀请有服务需求的重点税源户参加,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受理和解决企业涉税诉求,架起“税企连心桥”,促进征纳和谐。最后是开辟绿色通道,为再就业下岗工人、残疾人等特殊纳税人建立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制度,千方百计方便特殊纳税人。

3、以纳税人正当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纳税人涉税实际问题为落脚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首先是依托标准化办税服务厅建设,认真落实“两个操作示范”,规范征管工作操作流程,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实现“一窗多用、一机多用、一岗多责”的先进办税模式。其次是按照“两个减负”的要求,简化办税程序,优化办税流程,简并涉税事项,开通POS机刷卡业务,启用自助抄报机,把停复业注销审批权限下放到办税服务厅窗口等。第三是坚持内外评议相结合,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公布电子信箱以及在各类显著位臵设臵意见箱等方式收集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客观掌握纳税人的合理服务要求,为改善纳税服务提供依据。第四是将外部监督列入内部考核标准之中,对纳税服务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排序,并与奖惩、评优选先挂钩,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促进纳税服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不断进步。

四是依法治税加强税费征管。随着“营改增”范围的不断扩大,地税部门的组织收入职能将大大弱化。因此,地税部门要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保障应收尽收。

1、组织收入的依据是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严格执法,加大对税收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推行重大税收违法行为曝光制度,严肃查处发票违法犯罪行为,实行税收“黑名单”制度,增大不法纳税企业的社会成本。通过严格执法,依法治税,将该征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征缴入库。

2、不断规范减免税费流程。过去由于权限不清、程序不严,在规费征管上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乱减免现象,导致费金收入的流失。因此,地税部门要密切配合政府、财政等部门,建立健全规费减免制度,并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落实到位,彻底根除规费减免混乱的现象。

以上就是我运用所学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财税体制改革

摘要: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中国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十二五’期间改革的重点。未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财税体制改革是一个前提。所以,没有财税体制的改革,就没有中国改革的未来,也很难建设成一个公平、正义、善治的现代国家。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字:财税体制改革十二五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们迎来了我们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中的重点,我们更加应该予以重视和完善,所以新世纪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做好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相关工作。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试编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探索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继续推进预算公开,进一步提高透明度。三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从制度上逐步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清理政府非税收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然而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不但要做到以上三方面,而且还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根据《建议》精神,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以往财税改革的经验。所以“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明确方向,服务大局。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整体设计,协调联动。妥善处理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财政与金融、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划,全面设计,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加强各项财税改革之间以及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三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既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谋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完善财政体制。所以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健全税收制度。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

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同时,我们也应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同时,结合推进税制改革,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研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并且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弥补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收支缺口,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并从

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省以下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建设,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十二五”后期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我们也需要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加快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建立规范的收入管理体系。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结合修订预算法,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完善预算信息披露制度,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最后,我们要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实施和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结合增值税立法,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从制度上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问题,逐步消除重复征税,促进服务业发展。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充分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理性消费的作用。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全面改革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完善消费税制度,进一步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按照强化税收、规范收费的原则,继续推进费改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完善财产税制度。按照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中央集中管理中央税、共享税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以维

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对于一般地方税税种,在中央统一立法的基础上,赋予省级人民政府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并允许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

这样,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使我国在新世纪发展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更好,成为未来的世界强国。

第三篇: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详解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着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问:此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就是健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财政制度。

总体来讲,体系上要统一规范,即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功能上要适应科学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财政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调节分配、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机制上要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包括权责对等、有效制衡、运行高效、可问责、可持续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改革时间表明确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没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答: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着眼全面深化改革全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大任务,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应当重点推进3个方面的改革: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二、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

三、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完整、法治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

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是什么?

答: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的6句话、24个字展开: 一是完善立法。树立法治理念,依法理财,将财政运行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是明确事权。合理调整并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促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三是改革税制。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地方税体系,坚持清费立税,强化税收筹集财政收入主渠道作用。改进税收征管体制。

四是稳定税负。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保持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合理控制税收负担。

五是透明预算。逐步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推进民主理财,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

六是提高效率。推进科学理财和预算绩效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预算改革瞄准“七项任务”

问: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答: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主要从七方面推进:以推进预算公开为核心,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研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问:为何把建立透明预算制度放在预算改革首位? 答:预算公开本质上是政府行为的透明,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也是依法行政、防范财政风险的需要。我们常说,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怎么让群众能看懂、社会能监督?提高透明度是最有效的途径。

目前,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围绕建立透明预算制度,要完善全口径预算,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并推进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之间的统筹;进一步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和内容,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

问: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已经启动,下一步规范地方债管理方向是什么?

答: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还将继续扩大,同时要做好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向社会公开政府家底;二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倒逼政府珍惜自己的信誉,自觉规范举债行为。

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全面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改革总的要求是,疏堵结合,开明渠、堵暗道,加快建立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问:这次深化改革在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有些什么考虑?

答: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区域优惠政策过多,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约50项,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省(区、市)。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侵蚀税基、转移利润,制造税收“洼地”,不利于实现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影响了公平竞争和统一市场环境建设,不符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

今后,除专门的税收法律、法规外,起草其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突破国家统一财税制度、规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不能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清理规范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违反法律法规的一律停止执行;没有法律法规障碍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明确时限的到期停止执行,未明确时限的设定政策终结时间点。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备案审查、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强考核问责,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六大税种引领税制改革

问: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完善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改革重点锁定六大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改革目标是按照税收中性原则,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下一步营改增范围将逐步扩大到生活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十二五”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目标,相应废止营业税制度,适时完成增值税立法。

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改进征收环节,增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加快煤炭资源税改革。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水流、森林、草原、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按照重在调控、清费立税、循序渐进、合理负担、便利征管的原则,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进一步发挥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由人大常委会牵头,加强调研,立法先行,扎实推进。探索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抓紧修订《税收征管法》等。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

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如何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答:政府间事权划分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从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看,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前提。目前我国中央财政的集中程度并不高,国际上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央财政收入比重都在70%以上,美国常规年份也在65%左右。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主要是在保持中央与地方收入格局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遵循公平、便利、效率等原则,考虑税种属性和功能,将收入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地方掌握信息比较充分、对本地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税基相对稳定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收入划分调整后,地方形成的财力缺口由中央财政通过税收返还方式解决。

此外,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要充分考虑公共事项的受益范围、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以及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根据这样的原则,将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的事项集中到中央,减少委托事务,通过统一管理,提高全国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将区域性公共服务明确为地方事权;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在明晰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中央可运用转移支付机制将部分事权的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

中国准则

中国自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该组织曾先后于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于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讨会,分别讨论了会计准则和物价变动与外币业务会计两个专题。

1989年1月,这个研究组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内容、会计原则与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思路等问题,会后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会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并更名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研究组以合适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成果,并向财政部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建议。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也于1988年10月建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课题组在1989年3月提出了《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需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

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在1992年7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讨论后,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长令形式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到2001年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4年1月至7月,财政部陆续发布/新增了八项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新增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最新准则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四、《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五、《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七、《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八、《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1993年发布、1999年、2000、2014

第四篇: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

判断

1.地方财政造假行为的背后有体制机制的问题。

YN

2.我们无需提高税种的法律级次。Y

N

3.明确事权应该贯穿法治理念。

YN

4.财政可以作为经济杠杆,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YN

5.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唯一支柱。Y

N

6.财政改革仅仅是经济改革中的一个小的环节。Y

N

7.收入预算具有很大的确定性。

Y

N

8.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YN

9.先进的国家就是指经济现代化的国家。Y

N

10.要完成财税改革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YN

单选

1.征收()可以避免营业税的重复征收。

A)增值税B)环境税

C)资源税

D)个人所得税

2.我国的分税制改革是从()开始的。

A)2000年

B)1998年

C)1996年

D)1994年

3.国家的权力是()赋予的。

A)社会

B)历史

C)军队

D)人民

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A)重要

B)主要

C)基础性

D)决定性

5.如果不考虑情况的变化,单纯地强调完成收入任务那就会带来所谓的()。

A)逆周期问题

B)顺周期问题C)循环周期问题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6.()可以解决顺周期问题,避免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对经济波动产生的负面作用。

A)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

B)完善税收制度

C)统一税制

D)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

7.从理论渊源上看,我们过去对于财政的认识与()有关。

A)凯恩斯主义B)马克思主义

C)无政府主义

D)马太效应

8.联邦制国家中的中央政府和州政府之间是()。

A)上级与下级关系

B)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C)“兄弟关系”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9.在城乡分制的体制下,教育资源主要向()倾斜。

A)农村

B)城市C)东部

D)西部

10.我国实行的是()治理架构。

A)两级B)三级

C)四级

D)单级

多选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

A)改进预算管理制度B)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C)完善税收制度 D)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2.事权的要素包括()。

A)决策权

B)执行权

C)支出责任

D)监督权3.预算审查包括()等方面。

A)收入

B)支出

C)平衡

D)差额

4.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的制度保障。

A)优化资源配置

B)维护市场统一

C)促进社会公平D)实现国家长治久安5.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文化手段

6.改革税收制度要求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纳入征收范围。

A)高耗能产品

B)高污染产品

C)所有消费品

D)部分高档消费品

第五篇:营改增对地税部门的影响浅析

营改增对地税部门的影响浅析

2013年8月1日起,国家先后将交通运输、部分现代服务、邮政、电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截至目前,我省地税部门共向国税部门移交纳税人13187户,共涉及营业税收入21亿元。随着营改增全面扩围和税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势必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税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营改增对地税部门的影响

营改增后将会对地方既得财力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给税收征管带来难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税收失去主体税种。长期以来,营业税都是地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且营业税具有稳定性、可控性等特点。按照中央顶层设计,“十二五”末营业税将全改为增值税,地方税收将失去主体税种,地税收入大幅下滑,地方财政收入也将大幅缩水。

营改增产生的“马太效应”导致其他税费流失。一是随营业税附征的城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附税,全面移交国税后随增值税附征,加之与国税部门的信息无法实时交换,只能依靠定期比对补征的方式弥补,时间滞后且增加额外工作量,漏征漏管的风险增大。二是按照规定,新办企业的所得税管辖权是随着主体税种走,全面实行营改增后,新办企业的所得税全部划归国税征管,地税部门管辖的户数将面临萎缩。三是由于缺乏营改增户的管理手段,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户、“以票控税”的个体工商户、建筑安装企业附征的所得税流失,地税部门代征的政府性基金的收入随之下降。

征管模式面临重构。营改增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缴纳方式,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由国税征收,其余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依然由地税部门管理,地税部门肩负的征收和管理责任并未减轻。地税部门行之有效的“以票控税”手段随营改增后失去功效,由于国地税管理自成体系,大量的基础信息不能共享,造成零散户纳税人在国税取得增值税发票后可能会无视地税部门管理,选择性避开申报地方税费环节,相关企业所得税、城建税等地税收入难以保证,征管难度加大。

城建税等附加税收入预测难度增大。现行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甘肃省教育费附加与其他税种不同,没有独立的征税对象或税基,而是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实际缴纳的税额之和为计税依据。营改增后,原有的营业税纳税人在缴纳附税时实行单独申报,计税依据全部在国税部门,地税部门很难实现源头控管,无法从地税部门自身掌握的信息来预测收入,增加了地税部门的收入预测难度。

二、营改增后地税对策的思考

地税部门承担着保障地方财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面对营改增的全面扩围,必须超前思考,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依靠顶层设计,尽快重构地方税收体系。重构地方税收体系。应在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下,本着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鼓励地方开源增收、保证地方收入稳定和便于地税部门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具有相对独立税收征管权的地方税收体系。

抓牢重点税源,努力消除减收因素。关注重点项目建设,防止重点税源流失。我省每年都要公布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其中省列重点项目投资金额巨大,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信息资源,从省列重点项目中挖掘税源,使其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等税种成为地税收入营改增后的“重头戏”,确保形成新的地税主体税源。其次要抓精抓细。营改增后,纳税人更多转为自然人,面对税收征管方式与税源管理的变化,通过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等系列措施,从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入手,抓好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的精细化管理。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及时掌握税源底数和分布状况以及税源变化情况。细化项目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不动产登记信息和建设项目登记信息的管理。规范股权转让和财产租赁税管收理,依托信息化手段及时采集,强化税源监控。重点加强对自然人、法定代扣义务人的管理,把纳税人基本情况摸清、排实、查准。

狠抓征管改革,助推税收现代化。营改增后,地税部门将从“以票控税”转向“信息管税”,第三方信息的有效利用将成为地税部门营改增后税收征管的主要手段,要继续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建设包括自然人在内的收入、房产、土地、车辆、投资等各个方面涉税信息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涉税信息的自动归集、智能查询,通过合理调配征管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真正发挥涉税信息在管控税源、组织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促进税收征管功能最优化、征收效益最大化。

加强国地税沟通协作,有效堵塞税收流失。地税部门与国税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和协调, 整合征管数据,实现管理协同、征管互助和信息共享,有效解决机构分设给地税管理带来的“信息不畅”、“抓手缺失”等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数据比对, 加强对收入影响的分析测算,强化对相关税种的动态掌控,加大对地税涉及税种的征收力度。通过互设窗口、互派人员、委托代征等方式,统筹办税服务资源,加强税收执法协作,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效堵塞税收流失。

下载财税体制改革对地税部门的影响及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税体制改革对地税部门的影响及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2009-10-22 02:09:26) 标签:杂谈财政就是一种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我国这样一个财政分配体系大致的演变轨迹是在建国之前,革命根据地就有我们财政,从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赋予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推荐)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征求意见,慎重决策,从1994年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调整力......

    财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

    财税体制改革 所谓财税改革应分两块:一是财政,既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财力关系,又要处理好财力分配中经济建设和民生投入的比例关系;二是税收,既要处理好国家税收与经济稳......

    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提高认识,增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坚定性改革开放以来,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保持和稳定改革发展......

    财税体制改革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财税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收支总量、增幅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经历了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严峻挑战,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

    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出了重大部署,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这些......